宋学发展概况
_宋学的发展和演变_的学术贡献与创新_王书华
书!林!评!介社会科学论坛!""#・$《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是著名历史学家、宋学泰斗漆侠先生的一部遗作。
该书已于"##"年$#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宋代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
不仅它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最高峰,而且它的文化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制考证〉序》)由此可见,宋代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然而以往的研究,从内容到方法都存在着种种不足,大体上存在三个方面的偏向:第一是用理学代替宋学;第二是贬低了荆公新学;第三是由于研究者自身与政治的脱节,因此在考察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习惯于沿着从思想到思想的认识路线进行,割断了这些思想同社会经济关系的联系。
漆侠先生的《宋学的发展和演变》一书,正是在克服学术界所存在的如上三个方面的偏向的基础上,从而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
首先,长期以来,史学界、哲学界往往把理学作为有宋一代学术思想的全部来阐述,从而忽视了理学是由宋学由于其代表人物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转变而来的实际。
对此,邓广铭先生在《略谈宋学》一文中,纠正了“支配两宋三百多年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错误说法。
并指出:“理学是从宋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派,我们却不应该把理学等同于宋学。
”漆侠先生在《宋学的发展和演变》一书中继承并发展了乃师邓广铭先生的这一观点,用翔实的材料、充分的说理注解了邓先生这一见解;并完全突破了此前以理学为主体的思想史的旧框架,建立了由宋学向理学转变的全新理论框架,详细描述了有宋一代学术思想发展和演变的全貌。
漆先生指出:宋学形成于宋仁宗统治时期,庆历新政前后是宋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人物为范仲淹、“三先生”、欧阳修、李觏等;宋仁宗、英宗之际,亦即嘉祐治平年间,为宋学的发展阶段。
宋学名词解释
宋学名词解释
所谓宋学,又称道学、新儒学。
面对儒学的内外危机,一批知识分子开始致力于复兴儒学,宋朝时,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亦名“宋学”。
宋学早期的代表人物孙复等聚徒讲学,不重章旬训诂,而是探讨经书义理,力求把握儒家的实质。
神宗前后,宋学进入昌盛阶段,出现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王学,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等分支。
各家各派具体论学虽有差异,但是都侧重抽象思维,探讨宇宙社会生成之源,力图建立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理论体系。
宋学发展到南宋,正式衍生出了理学,关键人物是朱熹,同时还存在其他一些宋学学派,有陆丸渊为代表的一心学和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
到了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宋代文化的发展趋势
宋代文化的发展趋势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宋代文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人墨客的兴起:宋代是文人墨客兴盛的时期,文人以文学才华为荣,注重修辞技巧和文学艺术的表达,提倡文学创作的独立性和个性化。
2. 诗词文化的繁荣:宋代是中国古代诗词发展的巅峰时期,诗人追求诗歌的自然真实和情感表达,注重用诗言志、抒发个人感受。
其中以李清照、苏轼等诗人的作品最为经典。
3. 科技文化的兴起:宋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很多科技成就,如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等,为后世科技进步提供了基础。
4. 绘画艺术的繁荣: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黄金时期,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形成了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的画派,艺术风格注重写实、追求自然和构图的完美。
5. 学术思想的兴盛:宋代是中国儒学兴盛的时期,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重视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形成了宋学的独特风格。
综上所述,宋代文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文人墨客的兴起、诗词文化的繁荣、科技文化的兴起、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学术思想的兴盛。
这些趋势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学术的转变与特色
宋代学术的转变与特色作者:康莉娟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宋朝的学术由于统治阶级奉行宽容的文化政策而繁荣起来,在对前代学术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诞生了“宋学”,宋学是儒家传统文化吸纳隋唐以来多元文化精华而转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思想派别,它的基本特质是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
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深具时代的特色。
【关键词】:宋代学术;宋学;转变;特色在宋代,统治阶级对学术文化奉行一种宽容、优待的政策,这使得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文官武将、士人僧侣、平民百姓,都积极参与学术文化活动,从而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所以,宋朝三百余年是学术文化发展异常活跃的年代,而宋学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成为宋代学术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历来有汉学、宋学之称,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学术辉煌的两极,宋学以其独具的特色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树立起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宋学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从横的方面来说,它是包括理学、经学、史学、宗教及教育等在内的学术文化的总汇。
从纵的方面来看,宋学是儒家传统文化吸纳隋唐以来多元文化精华而转化出来的一个新的学术思想派别,它的基本特质是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力求突破前代儒家过于注重章句训诂之学的学风。
从汉到唐的一千余年间,由于受到经今古文之争的影响,儒家学者多偏重于名物训诂,讲究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的意涵却没有多少争论,这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就是只问墨义、注疏,不允许考生对义理内涵作自由的发挥,这条治经的道路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发展。
而宋代的儒家学者则从仁宗朝开始,大都趋向于对义理的探索,而蔑视名物训诂,宋代中期之所以在学术上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是因为历史进入宋代以后,汉唐儒学的这种旧传统出现了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宋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不断,严重消耗了其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五:宋明理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五:宋明理学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在国学学术发展史中,儒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
先秦诸子学百家争鸣时期,儒学是诸子中创立早而影响大的一个学派。
两汉时期,儒学以经学的形式占据学术思想的主流地位,一度形成“独尊儒术”的局面。
到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的浸润与改造。
隋唐时期,儒学则受到佛教的全面冲击,儒家经典虽然也得到重视与研究,但再也难看到汉代经学大一统的繁盛局面了。
中国学术发展到唐宋之交,诸多因素导致了一场深刻的学术思想大变革,形成了全新的学术形态,这就是“理学”。
就学术思想而言,理学的主旨就是要在更高更深的意义上回归先秦儒学。
正如薛明扬所说,理学的学术思想变更旨在解决两大问题:其一在儒学内部,要扬弃和超越汉唐时期的经学形态;其二在对抗外来思想文化方面,要否定和超越佛教所宣扬的思想价值。
[1]要实现这样重大的思想转型,理学是以掀起讨论“道、理、气、心性”等哲学命题的学术思潮来进行的。
理学也称“道学”,萌芽于唐末,形成于北宋,极盛于南宋,绵延于元明两代,清中叶之后逐渐衰落,其影响经久而深远,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一、道学思潮的初兴儒学自东汉末年衰落后,在佛、道昌盛的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间日见消沉,除了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外,儒学在学理上缺乏像佛道两家那样缜密的思辨性,尤其是在认识论、宇宙论等方面缺乏理论的体系性,因此要战胜佛道而重树儒学权威,就必须在理论建构上多下功夫,这就是理学(道学)产生的重要前提。
唐代前期的儒家学者治经学,还是沿用汉代学者的治学方法,重在对典籍的训诂和校正,章句之学仍旧盛行。
唐中叶,啖助、赵匡、陆淳等的“春秋学派”打破“疏不破注”的成规,开始舍传而求经的本义。
中晚唐时期,韩愈、李翱、柳宗元等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佛道两家发起挑战,力图用新的解读方式来振兴儒学的权威地位。
韩愈(768-824)首倡儒家道统论,推尊孔子,排斥佛道,他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统说”,认为道德虚而仁义实,道德出自仁义,实行仁义才是道德的实际内容,由此列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样一个实存的儒家道统。
宋朝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有怎样的特点
宋朝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有怎样的特点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宋朝的文化和艺术呈现出了许多独特的特点。
一、文化特点:1.儒学的兴盛:宋朝是儒学的黄金时代,儒学在宋朝以道学为主,形成了宋学,也就是后来的理学。
理学将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发,充实了儒学的内容,加强了儒学的观点和论述的逻辑性和理性。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文化人才得到大规模选拔和培养。
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考试范围和内容更加丰富,考题也更加注重实用,促进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盛和壮大。
3.诗词创作的繁荣:宋朝是中国古代文人诗词创作的巅峰时期。
以诗词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创作大量涌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其中包括唐宋八大家,他们从事诗歌创作,如陆游、杨万里、文天祥、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个性鲜明的风采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4.畅达的书画艺术:宋朝的书画艺术发展迅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宋代的书法追求以写意为主,追求笔墨的流畅和自由,形成了后来的“狂草”和“行书”风格。
画家们也追求写意表现,擅长山水画,表现自然景物的生动和神韵。
5.女性文化的兴起:宋朝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女性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女性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增加,诗词创作成为她们的爱好和表现自己的途径。
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宋朝时期的代表人物,她的词被誉为“词中之圣”。
二、艺术特点:1.文人画的兴起:宋朝是中国文人画的全盛时期。
文人画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主要创作群体的一种绘画形式,他们注重意境和气韵,通过笔墨和构图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点。
2.窑艺的繁荣:宋朝的窑艺发展非常迅猛,出现了诸如青瓷、汝窑、哥窑等著名窑口和瓷器。
这些瓷器具有纯净的釉色、精湛的技法和独特的造型,成为当时瓷器制作的标杆。
3.雕塑艺术的发展:宋朝的雕塑艺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出现了许多独特的雕塑作品。
木雕、石雕和泥塑等雕塑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丰富了中国雕塑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凝晚年心血炼宋学巨制_读漆侠先生遗作_宋学的发展和演变_王晓薇
凝晚年心血 炼宋学巨制———读漆侠先生遗作《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王晓薇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宋代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
不仅它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而且它的文化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①宋学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颇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然而对宋学的研究,也被认为是宋史研究最大的难题。
“其困难在于即使作一个案研究,也需要很广的知识面,从纵的方面需要有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佛经道藏等广博知识,从横的方面需要有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
”②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宋代政治、经济史等方面建树非凡。
其《王安石变法》一书被视作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丰富史料相结合,超载同类、影响深远的扛鼎之作;《宋代经济史》被史学界誉为中国经济史和宋史研究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正是以如此深厚的学力为基础,先生于投老之年,全身心投入宋代学术思想史研究这一全新领域,研读了《大藏经》、《道藏》等佛道典籍,写出了近50万的煌煌巨制。
遗作《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突破了此前以理学为主体的思想史旧框架,建立包括荆公新学等在内、全面涵盖宋代学术的全新理论框架。
同时从思想与写作方法上对以往思想史研究的模式提出了批评,开辟了宋学研究的一条新路。
漆侠先生认为,以往的宋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从内容到方法上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大体存在两个偏向:一是以理学代替宋学。
在宋学建立过程中起着奠基者作用的宋初三先生的学术思想,仅被看作为理学的一个来源,使得宋学的奠基者反倒成为理学的附庸,这显然有背于历史实际。
二是大多数研究者们贬低了荆公新学,否定了其在当时学术界的主导地位,甚至将其置于二程理学之下,亦违背了历史实际。
③先生在这部著作中,以宋学涵盖有宋一代学术,使此前被摈弃于宋代学术之外的如王安石及其代表的荆公新学派、苏蜀学派等也得到了充分的论述。
宋代理学
略说宋代理学一二两宋时期,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巅峰,义理之学取代章句之学,成为宋学发展的重要特点。
创立于北宋中期,综合吸收佛、道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与创新的理学,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南宋后期上升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数百年之久。
宋代理学使儒学遗产重获方向并恢复元气,它确应被称作新儒学。
在其形成期,曾被从不同的侧面给予过其他几种名称。
根据它最杰出的北宋先驱者程颐及其集大成的领袖朱熹,它被称作程朱学派;根据意为“原则”和“推理”的“理”这个词,它又被称为理学,因为它的学说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理永存于万事万物之中,而且推究可致。
总之,这些概念之间没有太大差异,大都是可以互相替换的。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种事业成败与否的无形的精神文化气质。
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理学对当时的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宋代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与宋代理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及其理学对当时科技发展的影响。
宋代理学是宋明理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加以阐述。
一、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来看,晚唐古文运动是宋代理学产生的“活水源头”。
晚唐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巨大冲击,面对佛、道的挑战,韩愈等人提倡运用儒家的“正义”、“道统”抗衡佛家的“法统”,以此构建儒家的心性学说及修身理论。
他们打着“复古”的旗帜,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用儒学取代佛、道,晚唐古文运动应运而生。
北宋建立后,构建儒家的心性学说与修身理论成为宋儒孜孜以求的目标。
北宋庆历年间实行了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的改革即“庆历新政”。
在庆历新政中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依据“儒学”精神特别是“六经”的精神在全围办学、讲学。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发挥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对抗佛、道二教的出世思想,反对把儒学凝固化、神学化。
宋学在台州的兴起和发展
江南 大学 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人
J r lo a g n Unie st Hu an te & S ilS in e ) ou na fJi n na v r iy( m iis oca ce c s
V O .1 N o i 0 .2 A pr . 2 1 01
te ih t e c oo o s a iiy; So h i sw t h s h l f t b lt ut So W 3 t d v l p e t e i d of ”St yi g o t e ng S he e e o m n p ro ud n f h
宋学在 台州的兴起和发 展
同 李 乐
( 台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社 部 ,浙 江 台 州 3 8 0 ) 科 1 0 0
[ 摘 要]汉 学 向 宋 学 的 转 型 是 唐 宋 变 革 时 期 在 学 术 文 化 领 域 发 生 的 深 刻 变化 , 一 变化 在 不 同 地 域 之 间 的进 程 这
pe i d o St d n he rght o n s i c p e”o ng l a n n i ih ro f” u yi g oft i e us e s prn i l fSo —e r i g n Taz ou,whih h d de p c a e
a a m i i l n Ta d So e i d ofc n . Thi h ng a id wih p oc s n e t e c de c fe d i ng an ng p ro ha ge s c a e v re t r e s a d f a ur s i dif r nt e ons I t i p pe n f e e r gi . n h s a r, So g l a ni g ie n d v l me i Taz ou n — e r n rs a d e e op nt n i h we e r i ve tga e n s i t d.Thr ug he i e tg to o h t nv s i a i n,i a o d t t S g—e r n ie a veop e tc n be f un ha on l a ni g rs nd de l m nt
宋代文化发展
宋代文化发展
宋代文化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特点体现在多方面。
首先,宋代文化以儒学为主导,形成了“宋学”之说,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官方学说,思想文化上强调“仁者爱人”的伦理道德,崇尚传统文化,注重礼仪、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修养。
其次,宋代文化在科技、经济、文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在科技领域,宋代人发明了火药、造纸、活字印刷等重要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方面,宋代出现了南北方经济分化的现象,南方的手工业、商业、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在文学方面,宋代文学经历了唐宋八大家的辉煌时期,名家辈出,诗歌、散文、小说、历史等文学形式都有很高的成就。
最后,宋代文化还强调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儒学成为官僚统治的基础,士人阶层开始形成,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精英,他们不仅在文化领域有很高的地位,同时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宋代文化发展既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注重与时俱进的科技、经济、文学等领域的发展,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 1 -。
儒家“宋学”之“新”何以可能
宋学在东亚文化圈内广泛传播,对 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1 2
文化价值的挖掘
宋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 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人们提 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道德建设的借鉴
宋学强调的道德规范和修身养性之道,对现代 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学术研究的价值
宋学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其研究对于深入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01
文化传承与创新
02
跨学科研究的拓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宋学的传承与创新 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世界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更多可能性。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宋学将 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 叉研究更加紧密,为解决现代社会问 民阶层开始追求文化娱乐和思 想启蒙,为宋学的“新”提供了文化土壤。
05
宋学的影响及评价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继承与发展
宋学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 础上,结合了佛、道思想,对 传统儒家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
思想体系的建立
宋学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思 想体系,强调天人合一、格物致 知,对后世影响深远。
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规范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宋学的道德规范是“存天理,灭人欲”,即人们应该抑 制自己的欲望,遵循天理的指引。这种道德规范强调个 人的内在修养和对外在的道德实践。
在宋学中,“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 。它要求人们抑制自己的欲望,遵循天理的指引,以达 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道德实践。这种道德规范强调个 人的内在修养和对外在的道德实践,为宋学的道德体系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存天理,灭人欲”的 道德规范也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宋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种,它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追溯至唐代孔颖达和邵雍的思想。
宋学在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以程颐、朱熹为代表,形成了“程朱理学”。
后来,明代杨时、王阳明等人提出了“心学”,与程朱理学有所不同,形成了“程朱心理学”和“阳明心学”的两个派别。
清代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四书五经注疏派”和“中庸格物派”等不同的学派。
总体来说,宋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
两宋文学史概述
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述一、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汴梁(今开封)。
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去,北宋灭亡。
这一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登基,是为宋高宗,建立南宋。
南宋后来迁都绍兴,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俘虏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
南宋残余势力在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带领下,拥立年幼的宋端宗,逃至南方拼死抵抗,经香港退至广东新会、南海一带,期间端宗病死,文天祥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
1279年,穷追不舍的蒙古兵与宋兵在新会崖山发生激战,宋兵惨败,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幼主跳海自杀,南宋宣告灭亡。
下面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具体分析宋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方面宋代在政治上实行崇文抑武的文官政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发展科举制度,人文获取功名的机会大增。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
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2、重用文人,文人地位提高。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深鉴五代时期武人专权跋扈之弊,注重任用科举出身的文臣。
他曾说,任命文臣为地方官,即使都去贪污,也比任用武将的危害小。
宋太宗即位以后,迅速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整个宋朝,每年由科举入仕的平均人数是361人,约为唐朝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
可以说,宋代科举取士之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进士、英宗朝官至三司使的蔡襄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宋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宋代文学发展概况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
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
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
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
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
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
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唐山宋学新庄未来规划
唐山宋学新庄未来规划宋学新庄,隶属于唐山市路南区。
它位于唐山市北部,唐山市的中心城区范围,距市中心15公里,距滦河畔12公里。
宋学新庄是宋学镇最大的村庄,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8000人。
宋学新庄是个美丽的地方,近年来发展也相当迅速,但是随着唐山市城市扩张、人口流动等因素,宋学新庄目前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些问题对宋学的发展影响较大,比如道路不畅通、村庄环境污染严重、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等。
一、宋学新庄的现状在宋学新庄的人口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7个,他们平均年龄超过60岁,由于年龄大,许多老人不能独立生活。
目前在宋学村,有多条主干道不畅通,部分道路出现拥堵点。
因为人口多,村民居住环境差,房屋破败现象严重,环境污染严重。
二、交通状况宋学镇位于唐山市北部,是唐山市的中心城区范围,离唐山市市区仅有15公里,在唐山有多个机场,此外,正在建设中的京唐城际铁路也在唐山市的中心城区范围内。
此外,作为唐山市中心城区的“咽喉”地带,曹妃甸工业区与唐山市中心城区联系紧密。
因此,如何加强与唐山市交通枢纽地区的联系是一个重要课题。
三、村庄规划根据《唐山市路南区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唐政发〔2018〕29号),结合宋学镇整体发展战略和村庄现状,宋学镇将进一步优化调整村庄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强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实现村民宜居、环境友好。
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划定指引;村庄建设用地空间布局规划为村庄建设用地发展引导规划、村庄用地综合整治规划为村庄建设用地发展引导规划、村庄发展布局规划为村庄建设用地的发展引导战略规划、村庄建设用地空间布局规划、村庄发展目标规划、村庄规划管理实施细则;村庄建设用地规划为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规划条件。
村庄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庄规划相衔接。
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及唐山市相关规定,结合现状、村内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因素进行全面规划设置指导下的村庄发展战略和布局规划指标设置如下:村庄建设用地功能:主要用于村庄建设用地现状布局及规划管控要求安排的建筑占地(包括宅基地和土地);村庄建设用地中规划道路用地为村庄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和土地)和无地村民住宅用地为村庄建设用地。
宋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宋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张瑜;吕红安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08(000)020
【摘要】宋学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到宋朝时期的产物,是思想文化领域中一个新的学术思潮,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对其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这种思潮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张瑜;吕红安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清代宋学、汉学之争的实质及其影响 [J], 黄伟;赵立文
2.《诗本义》的传承与影响——论汉宋学术在《诗经》学领域的融汇 [J], 郭全芝
3.《诗本义》的传承与影响——论汉宋学术在《诗经》学领域的融汇 [J], 郭全芝;
4.北宋时期的宋学对宋代金石学发展的影响 [J], 杨思炯
5.从新史学到新民族主义史学——略论宋学影响下的民国史学主流 [J], 牛润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宋学兴起
论宋学兴起宋朝是自先秦以降,中国学术最活跃的时期,于此之间,涌现出无数的哲学思想大家,并对之后的中国文明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近代国学大家王国维赞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
著名学者宋唏也说:论学术文化则以两宋为先,宋代学者气象博大,学术途径至广,治学方法亦密,彼等此贡献,在我国学术史上应予大书特书,不容忽视。
总而言之,说中国历史的中后期本土的哲学思想问题,其大多源于宋。
说近代学术问题则不能不说宋学,接下来我便为大家粗浅的介绍一下,宋学的兴起。
中国的学术渊源,自先秦以降,刘汉代秦,后百家逐熄灭,先是黄老大兴,后儒学兴起,武帝表彰六经,遂学术变为儒,法,道三足鼎立,在此我们且不论汉学细节,因秦末战乱,造成的文化断层,汉代学术主要是对先秦古籍的整理,训诂解释,后人称之为经学。
后至魏晋,道家兴起,佛教东来,至南北朝后,佛家独大,此时儒家虽不至于绝迹,仍可说是最弱一派,再至李唐代隋,孔颖达奉召编篡《五经正义》,此书亦算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总结了。
然而唐代早期的儒学成果也仅此于此了。
自武后之后,禅宗独大,士人进阶又以诗文取士,所以此番可以略过不谈。
国学大师钱穆在论析宋学之起源,曾说治宋学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唐,而昌黎韩氏为之率。
治宋学者首昌黎,则可不昧乎其所入矣。
所以下面我们先讲一下韩愈。
,论及唐代儒学人物,亦唯有韩愈,韩愈一生极力辟佛,极尊孟子,又提倡古文。
宋代诸儒在论及于此也多有推崇,并认为他是儒学能在宋代兴起,代替佛老成为显学的首要功臣之一,其主要的一些主张如此,其一,韩愈主张儒家一直有一个传统,而这个传统所代表的价值观,精神是通过一系列的圣贤的传承而成为一个传统,并把这种传统称之为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又传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死,不得其传也。
就韩愈看来,自孟子死后,儒家再未出一位宗师级别的人物,这个传承没有继续下去,此后的人物并未能理解圣贤的本意,而他希望从此唤醒这种传统,来抗衡佛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学·理学·佛学
摘要
宋朝时期学术思潮的主流,可以用“宋学”一词概括。
但宋学的定义不仅仅这么简单,它包括很多复杂的方面。
本文将从宋学的定义,以及与理学、佛学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宋学,走进宋学。
关键词:宋学;定义;理学;佛学
有学者称,宋学是两宋上层建筑领域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对此我毫不怀疑。
然而,宋学的影响力并不仅仅是由于这个名称,更多的是它自身包含的体系、学派,以及这些体系学派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宋学的崇高地位。
一、宋学是什么
那么,宋学到底是什么?它究竟有何影响力?何忠礼在其《论宋学的产生与衰落》一文中这样解释:宋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宋学,应包括宋代的儒学、史学、文学、乃至目录学和金石学等等;狭义的宋学则指宋代各种新的儒家学派,也就是宋代的经学和哲学。
由于两宋著名的儒家学者往往同时在史学、文学等多方面学术领域取得成就,他们的思想也同时贯穿到了这些学问中去,故而一般所说的宋学也就只指狭义的宋学而已。
这个定义解释得很清楚,所谓宋学,通常情况下指得是两宋时期儒者在经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
这样一种学问,同汉朝沿袭下来章句之学——对儒家经典逐字逐句研究翻译的学问不一样。
宋学注重的是对儒学字面意思背后的义理的研究。
而且,宋学摆脱了自汉至隋唐以来对儒学的空谈,走向“经世致用”的道路,提倡将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当然,这是后话,宋学发展到后来才具有这种更强大的生命力,这个阶段是理学。
宋学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但是其内容不会变。
范文澜先生在其《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宋学,是儒佛道混合物。
也就是说,宋学体系中,应该是儒学、佛学、道学的三种融合,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学术派别上。
首先看儒学,宋学本身研究的就是儒学义理,注重对儒学背后义理的自由发挥,宋朝儒者的思想基础多半是儒学。
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范文澜先生又列出,宋学的思想基础,由“无极图和先天图(即《河图》、《洛
书》)的传授”,以及“佛经的采取”两个部分组成。
我们不难看出,无极图和先天图带有明显的道家意味。
朱熹还曾对《易经》作解释,不难从中看出,宋学学者的思想中受到道学的渗透。
而宋学的各个派别中的大家,无一不通晓佛学。
比如,周敦颐那一篇著名的《爱莲说》,小时候只知它是赞美荷花的文章,现在看来,它与佛教“莲华自性清净”的说教不无关系。
还有二程、张载杨时、朱熹等宋学大家,皆通晓佛学。
不难看出,宋学形成的基础也有佛学的成份。
虽然宋学中有道学、佛学的成份,但是这并不是宋代儒者们自愿的,他们只是在无形中受到了这二者的影响。
而且,他们只以儒学为正统,十分排斥佛学的渗透,即使他们的研究内容中也有佛学的影子,但是讳莫如深,甚至彼此揭发。
总而言之,宋学从学术内容来看,包括了儒学、道学、佛学的内容。
二、宋学与理学
所谓理学,有学者认为它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理学,即指宋明以来的身心性命义理之学,这是一个历史时代社会思潮的总称。
这样一来,它研究的对象、范围就广阔了,不仅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关学等理学正宗学派,而且也包括王安石的“新学”、司马光的“朔学”、邵雍的象数学、三苏的“蜀学”等学派。
二是狭义的理学,即指程朱理学。
这是就建立哲学本体论而言的。
因为,把“理”作为最高哲学范畴,建立理一元论本体论的,是始于二程,成于朱熹,所以,一般都称之为“程朱理学”。
这两种意义都是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
不管是哪一种定义,我们都不难看出,理学是宋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大的学术思潮,而且影响深远。
它与宋学是有区别的。
著名的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先生在其著作《略谈宋学》一书中提出:“应当把宋学和理学加以区别。
”我也以为如此。
许多学者将宋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宗朝前期为第一阶段,是宋学的萌芽时期;仁宗朝后期到北宋末年为第二阶段,是宋学的发展时期;南宋初年到宁宗朝为第三阶段,是浙东学派崛起并与理学互争雄长的时期;理宗朝开始为第四阶段,是理学最终取得独尊地位和宋学走向衰落的时期。
漆侠先生的分发略有不同,将宋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只不过是将萌芽和发展期合并在一起。
从宋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理学是宋学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其支流,它是宋学发展后期形成的一个派别。
理学的发展时期也就是宋学的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学派林立,而当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在与其他各个学派的斗争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独统地位之后。
宋学也就在其他各家学派衰亡的背景下,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此
理学就一枝独秀,一直影响到清朝。
从其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理学就是宋学的一个分支,它不等同于宋学,而是包含在宋学之内。
我赞成漆侠先生的这个观点。
比如在宋学的建立中,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缓、孙复、石介等人,起着奠基者的作用。
然而由于过去以理学代替宋学,一些研究者们仅仅把胡缓等人的学术思想作为理学的一个来源加以论证,于是宋学的奠基者反倒成为理学的附庸而存在的了,这显然是违悖历史实际的。
因此,理学只能说是宋代(南宋)时期学术思想的主流,而不能将理学直接等同于宋学。
三、宋学与佛学
前面在阐释宋学的定义时讲过,宋学就其学术内容来看,是包含佛学的。
二者的关系不置可否,但是又没那么简单。
宋代儒者们精通佛学的很多,比如周敦颐,常“从名僧东林求学”,且“结青松社共将禅学”;二程中的程颢“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甚至朱熹“自经史著述而外,凡诸子佛老天文地理,无不涉猎研究”。
不难看出许多宋朝大儒都学佛经。
佛学在宋学中的渗透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但是前面也说过,佛学的渗透是无形的,并非宋儒所自愿。
真正在学问上,宋儒们随深通佛老,却讳莫如深。
吕思勉先生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就直言,“佛学反动,是为宋学”。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举了个例子:朱熹推崇太极图,陆九渊说这是道士学说,不该采取,彼此写信辩论至万余言。
最后陆九渊诘问朱熹:“莫是曾学禅宗,所得如此?”朱熹反诘九渊道:“我讲的是太极,非如他人阴实祖用其(禅)说,而改头换面,阳(表面)讳其所自来也。
”经这样一揭发,彼此停止辩论,不再攻击。
从这个例子中看出,明明双方在其研究领域中都有佛学的造诣,但就是不肯承认,还大发口水战。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佛学与宋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密切关系,我们不得不从宋学兴起的背景来看。
魏晋、隋唐之时,以道家学术思想为基础的玄学、中国本土的道教与从印度传入的佛学等相继兴起,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新兴学术思潮,这时,儒家经学的地位受到了动摇。
然而,儒学不
长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使之成为了一种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原则和伦理规范。
所以,儒家经学的衰落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秩序的维系和稳定。
这就促使儒者们在道、佛学兴盛的背景下开始了儒学的复兴。
他们精研儒家经典,阐发儒学新义,为儒学创造了一套新的学术思想体系:恢复了儒家的价值体系,尤其是在学术创建方面,建立了
一套新的儒学知识体系。
新儒学的产生为宋学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整个文化史上又出现了一个趋势,即儒、佛、道三家学说在展开冲突的同时,又在有意、自觉地吸收其他二家的学术思想。
自魏晋开始,儒佛道之间就出现一些相互吸收、融合的现象。
唐宋以后的佛道二教也加强了三教融合。
这种三教兼融、三教归一的趋向,构成了宋学兴起的一大文化背景。
也正是这种三教融合的趋势,促使宋儒们不自觉地吸收了佛教教义,深受其影响。
总而言之,宋学与佛学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用范先生的话总结就是,“学术取佛老,宗旨反佛老,形式金佛老,精神反佛老”。
但即使联系密切,宋学也确是儒学,不是佛老。
宋学博大精深,有人称之为继先秦之后第二个中国学术发展的春天。
而在此议宋学可谓跳梁小丑,只能浅作分析,不足为文。
但宋学这样一个发展潮流确实是值得羡慕的,盼今之社会,再逢一个学术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国通史简编》下册,范文澜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第1版;
[2]《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3]《论宋学的产生和衰落》,何忠礼,《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漆侠,《文史哲》,1995年第1期;
[5]《宋学·道学·理学》,路闻,《中州学刊》,1984年第1期;
[6]《宋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张瑜、吕安红,《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