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愚公移山》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要点选自《列子·汤问》。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重点字词:字音:仞[ren]垣[yuan]曲箕畚[ben]始龀[chen]穷匮[kui]通假字: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①惩:古:戒。

←┈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

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

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

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

今:已经。

词语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荷担者三夫。

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译:你太不聪明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汝(rǔ) 曾(céng)诸(zhū) 箕(jī)畚(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chèn) 叟(sǒu)匮(kuì) 亡(wú)以应厝(cuò) 雍(yōng) 冀(jì)四、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六、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七、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八、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4《愚公移山》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4《愚公移山》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学生版)一、作者作品本文选自。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

列子,名,又名 ,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章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

它的特点是:。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

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四、字音字形万仞( ) 冀州( ) 荷担( ) 箕畚( ) 孀妻(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雍南( ) 陇断( ) 惩山北之塞( )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年且.九十且: (2)惩山北之塞.塞: (3)出入之迂.也迂: (4)聚室.而谋曰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 (6)杂然..相许.杂然: 许: (7)妻献疑..曰献疑: (8)以君..之力以: 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 损: (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 (11)且焉..置土石且: 焉: (12)投诸.渤海之尾诸: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夫: (14)叩.石垦壤叩: (15)始龀.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出处。

2. 体裁。

-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用简短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二、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 “始一反焉”中的“反”通“返”,返回。

- “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聪明。

-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没有。

- “一厝朔东”中的“厝”通“措”,放置。

2. 古今异义。

- 阳。

-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例句:“河阳之北”(黄河的北面)。

- 今义:太阳。

- 阴。

-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例句:“达于汉阴”(到达汉水的南面)。

- 今义:阴天。

- 指。

- 古义:直,一直。

例句:“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 今义:手指。

- 曾。

- 古义:连……都。

例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 今义:曾经。

- 诸。

- 古义:之于。

例句:“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 今义:各个、许多。

3. 一词多义。

- 方。

- “方七百里”(面积),这里表示纵横,方圆。

- 且。

- “年且九十”(将近)。

- “且焉置土石”(况且)。

- 焉。

-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无实义)。

- 之。

- “惩山北之塞”(结构助词,的)。

- “汝之不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

- 其。

- “其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指愚公)。

-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三、句子翻译。

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2.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3.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4.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复习资料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复习资料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复习资料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全文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至U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doc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doc

《愚公移山》知识点(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知识点:1、字词解释2、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3、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故事的背景)4、夸张两山的高大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知识点:1、第一层层意:写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2、重点字词解释:且、面、惩、塞、迂、聚室而谋、杂然3、翻译: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 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知识点:1、第二层层意:写解决土石的办法。

2、重点字词解释:献疑、损、如……何、且、焉、置、诸3、翻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瞅,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知识点:1、第三层层意: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2、重点字词解释:叩、箕畚、孀妻、遗男、始蹴、易、反3、翻译: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 才往返一趟。

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

(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课件

《愚公移山》课件—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课件
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②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朔东”“雍南”前面均省略介词“于”,
“于”相当于“在”。句意:一座安置在朔方东 部,一座安置在雍州南面。)
7.课文翻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 面对着山居住。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出要绕远路, 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革除险 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可以吗?” (3)杂然相许。 (大家)纷纭表示赞同。
【写作特色】 (1)运用对照和衬托的写法。
以两座山的高大与移山人的年老体衰等困难作对照,衬 托出移山之难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坚;用孀妻弱子 与智叟作对照,衬托出智叟的微小、见识短浅;特别是 愚公和智叟的对照:他们的名字就是相对峙的,愚公的 “愚”其实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却是 专打小算盘的小聪明,鼠目寸光,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 对照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以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衬托愚公 的气魄和移山之艰巨,以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 ‘感”,衬托愚公不可动摇的决心。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 地,两座大山都被背走,给这个故事一个美满的结局。 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应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 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北山愚公长叹道:“你思想固执,固执到了不 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 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 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 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呀,可是山不会再加大增高, 为什么担心挖不平呢?”
(11)河曲智叟亡以应。

(完整版)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一、字词补充注释1、吾与汝毕力平险2、毕:竭尽险:形-名,险峻大山3、以君之力以:凭杂曰纷纷说道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于是夫:成年男子5、叩石垦壤叩:凿垦:挖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到7、而山不加增加:副词,更加增:增高二、通假字1、指通豫南指: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返(往返)3、甚矣,汝之不惠惠:慧(聪明)4、一厝朔东厝: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垄三、“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四、“而”的用法1、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2、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3、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五、“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六、“且”的用法1.副词,“将”:年且九十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七、“于”的用法介词,“到”:达于汉阴;“向”:告之于帝八、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九、特殊句式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2.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3.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二、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一厝(于)雍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10、惧其不已也11、无陇断焉12、何苦而不平三、词性活用: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已:古义:止,今义:已经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何苦:古义:愁什么,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3.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白话释义:还怕挖不平吗?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的句子,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本来是“子孙”的定语,为了突出中心词“子孙”,而把它的定语“荷担”移到后面,并用语助词“者”字煞尾,把它与其它的词语隔开,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古今异义
(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出 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例 句:我们要用~的精神治脏治乱治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中考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复习

《愚公移山》复习导引一、作家作品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二、重点字词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 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畚(jīběn)荷(hè)孀(shuāng)龀 chèn叟(sǒu)匮(kuì)亡以应(wú)厝(cuò)雍(yōng)2、重点词语(1)者:相当于“……的人”。

(2)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

(3)毕:全。

(4)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

(5)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

(6)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

之,助词,的。

(7)遂:于是。

(8)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

(9)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

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10)加增:加大增高。

(11)自此:从此。

3、古今异义词(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5)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4、词性活用(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5、一词多义(1)且:年且九十将近(2)焉:且焉置土石(哪里)且焉置土石顾况且始一反焉(语气词)(3)“之”的用法①.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③.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④.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4)“于”的用法介词,“到”:达于汉阴“向”:告之于帝6、通假字(1)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课内文言文复习《愚公移山》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内文言文复习《愚公移山》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2024/9/25
23
文言文 复习的要点:
7.真题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1分) 【甲】《愚公移山》 【乙】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
成。项梁②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 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 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 叔父。
的阻隔了。
2024/9/25
15
文言文 复习的要点:
4.内容
①围绕愚公移山有哪几种不同的态度?
主要有三种态度: 愚公妻子的“献疑”, 众人的“杂然相许” 及智叟的“笑而止之”。
文言文 复习的要点:
②文中,愚公“愚”吗,智叟“智”吗?以“愚公”和
“智叟”对举,有Βιβλιοθήκη 深意?愚公不“愚”,他移山的目的明确,在整个移 山的过程中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人力 的无穷,所以愚公是“大智若愚”。
( 阻隔 )
2024/9/25
8
2.解词 (一词多义)

面山而居( 居住 )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停留 )

聚室而谋( 商量,谋划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谋划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削减 )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减少 )

且焉置土石( 况且 ) 年且九十( 将近 )

且焉置土石( 哪里 )
示例:愚公应该移山。愚公站得高、看得远,考虑 问题十分周密,移山会给子孙后代带来益处。
④“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 愿望?

初中古文资料整理 愚公移山

初中古文资料整理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中考文言文复习《愚公移山》复习课件18张

中考文言文复习《愚公移山》复习课件18张


2.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 种是以 湘西生 活为题 材,一 种是以 都市生 活为题 材,前 者通过 描写湘 西人原 始、自 然的生 命形式 ,赞美 人性美 ;后者 通过都 市生活 的腐化 堕落, 揭示都 市自然 人性的 丧失。

3. 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的观察敏锐 ,记忆 超强, 对现象 世界十 分倾心 ,对大 自然的 声音、 气味, 社会上 的人与 事怀有 浓厚的 兴趣。 他把大 自然与 社会生 活称为 一本“大 书”, 他从这 本“大书” 中学到 了许多 书本上 没有的 东西, 他在自 然和社 会中倾 心体验 ,尊重 生命本 真的做 法,并 非不 爱学习 ,而是 为了更 好的学 习。
曾不若孀妻弱子(连···都)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诚 固
四、一 词多义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不受之天,固众人(本来)
面山而居(面向) 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四面竹树环合(方位,方面)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今亡亦死(逃走)

4.不少评论家觉得沈从文擅长写景, 且晴朗 明澈, 但是缺 少深度 。也有 评论家 认为好 就好在 没有深 度,因 为没有 深度的“ 看”风 景,其 实就不 为一般 的社会 价值所 局限, 这样也 就抛弃 了自以 为是的 优越感 和置身 事外的 位置, 而是在 宇宙万 汇的动 静之中“ 看”。

5.一次眼光看风景万物,多了一份包 涵和宽 容,看 到的历 史也就 不是战 争、王 朝更迭 之类的 东西, 而是千 百年来 凡夫俗 子们的 哀乐、 努力和 命运。 它们代 表了更 为现实 逼真的 生存和 价值。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

《愚公移山》复习资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一、故事梗概愚公愤恨巍巍,大山挡住去家门。

愚公决心移山,由于山势巍峨,他没有动力也没有机械的帮助,于是只能自己动手。

愚公努力地挖土搬石,不论白天黑夜,四季更替,始终坚持下来。

儿子劝他放弃,愚公说:“不论愚公与我子,还有学生至始至终坚持下来。

”智者闻讯,不以为然地前来。

他告诉愚公:“你已经老了,何必费力去移山”。

愚公回答:“我虽然老了,我的儿子还年轻,我的孙子还小,他们后代还会继续移山。

”智者惊叹愚公的坚持不懈和毅力,决定帮助愚公。

另一天,智者遇到了神仙,把两座山移到了别处。

愚公感到非常高兴。

二、主要人物形象1.愚公:一个老实的农民,天不怕地不怕,有坚定的信念。

他努力移山,不计较付出。

愚公坚信只要我们有坚持的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2.智者:一个有学识的人,他默不作声地看到愚公后生气地走过去告诉愚公不可能移山。

然而,愚公的毅力感动了智者,给了他鼓舞和帮助。

3.儿子:愚公的儿子劝他放弃,但受到愚公的影响,逐渐理解和支持愚公坚持下来。

4.孙子:愚公的孙子年纪小,虽然不理解愚公的行为,但在愚公坚持下来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多教育。

三、寓意与教育意义1.坚持不懈:愚公展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哪一个阶段都需要坚持不懈。

这是成功的关键之一2.力量来自内心:尽管愚公在外界看来是愚蠢的,但他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他不为困难所动摇,不畏惧失败和挫折,最终战胜了困难。

3.同理心和帮助别人:智者看到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被他的毅力所感动,进而帮助愚公移山。

这个寓言故事提醒人们应该秉持同理心,关心并帮助别人。

4.传承与激励的重要性:愚公相信自己的后代会继续移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有为了后代传承的责任。

四、适用范围和教育价值《愚公移山》是一篇非常有影响力和寓意深远的寓言故事,适用范围广泛。

它可以被用于教育儿童和青少年要有坚持不懈和毅力的品质;它可以被用于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勇气和决心;它还可以用来教育人们要有同理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互相帮助。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复习提纲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复习提纲

《愚公移山》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相传是由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原名)所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比如、、等。

“愚公移山”后来成为成语,现在常常比喻2.寓言是,特点:篇幅,情节,有和意义。

二、文言特殊现象(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二)古今异义1.虽.我之死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 吾与汝毕力平险.运于渤海之尾2. 箕畚..3. 帝感.其诚(四)一词多义1.且(1)年且.九十(2)且.焉置土石(3)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2.止(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2)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狼》)(3)一狼得骨止.(《狼》)3.固(1)汝心之固.(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3)求之下流,固.颠(《河中石兽》)4.苦(1)何苦.而不平(2)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诚(1)帝感其诚.(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方(1)方.七百里(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7.若(1)曾不若.孀妻弱子(2)若.儿戏耳(《周亚夫军细柳》)(3)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4)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8.节(1)寒暑易节.(2)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9.闻(1)操蛇之神闻.之(2)军中闻.将军令(《周亚夫军细柳》)10.居(1)面山而居.(2)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3)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4)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11.许(1)杂然相许.(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12.然(1)杂然.相许(2)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13.子(1)子.曰(《论语》十二章)(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14.焉(1)且焉.置土石(2)始一反焉.无陇断焉.有子存焉.(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15.已(1)惧其不已.也(2)骨已.尽矣(《狼》)16.之(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冀之.南汉之.阴(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之.不惠汝心之.固(3)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4)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6)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7)何陋之.有(《陋室铭》)(8)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17.以(1)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2)河曲智叟亡以.应(3)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4)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军细柳》)(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6)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7)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18.其(1)惧其.不已也(2)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3)其.如土石何19.于(1)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告之于.帝(3)傅说举于.版筑之(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5)征于.色,发于.声 (6)困于.心,衡于.虑 (7)于我如浮云20.而(1)面山而居 聚室而谋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何苦而不平(2)而山不加增(3)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三、其它重点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
方圆古代的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亿仞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部,
南,河阳之北。

水之北
黄河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
将近面对居住苦于道路堵塞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道路阻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绕远集合全家人商量竭尽铲平险峻的大山
进进出出要绕远路。

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一直到水之南大家纷纷代“愚公”赞同
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赞同他的意见。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提出凭借“连……都”削减土山“把……怎么样”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况且哪里之于海边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是率领挑成年男子敲挖用箕畚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挑担的三人,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
寡妇孤儿指七八岁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跑去帮忙。

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交换同“返”返回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老头阻止太同“慧”聪明凭借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残年余力,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
地面所生的草木长叹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
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思想顽固通年少即使“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儿都比不上。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尽但是加大增高愁
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但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愁挖不平呢?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无”没有来回答
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
停止向被……感动
操蛇之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就向玉帝报告了这件事。

玉帝被他的诚心感动。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
背放置
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⒈小节一段意
介绍了两座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⒉小节二段意
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
⒊小节三段意
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①山高②年老③工具简陋④路远
⒌愚公是以个怎样的人?
愚公是不畏艰难,意志坚强的勇者,是为后人着想,深谋远虑,目光长远的智者。

⒍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有何作用?
①增强讽刺意味②衬托了愚公是不畏艰难,意志坚强的勇者,是为后人着想,深谋远虑,目光长远的智者。

⒎文章还有哪两组对比?
①愚公的妻子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对比
②智叟和孀妻弱子的对比
⒏以神话做结尾的作用?
①表达了人们欲战胜自然地美好愿望
②衬托了愚公意志坚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