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测试题

合集下载

人教五四版九年级(下)《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

人教五四版九年级(下)《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

人教五四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B.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C.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D.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2.(3分)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老人)B.汝心.之固(思想)C.何苦.而不平(担心)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3.(3分)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方/七百里B.惩/山北之塞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投诸/渤海之尾4.(3分)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始一反焉“”同“”,……。

(2)汝之不惠“”同“”,……(3)河曲智叟亡以应“”同“”……。

5.(3分)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C.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D.聚室.而谋斯是陋室.6.(3分)下列对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7.(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B.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C. 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D. 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2.下列加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河曲智叟.(老人)B. 汝心.之固(思想)C. 何苦.而不平(担心)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3.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方/七百里B. 惩/山北之塞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投诸/渤海之尾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A. 顶针;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 比喻;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 顶针;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 比喻;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6.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我们以前学过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B. 《愚公移山》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D. “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一百岁。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33分)1. (2分)“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表现愚公()A . 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 . 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 . 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 . 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2分)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 . 曲肱而枕之B . 人不知而不愠C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 . 学而时习之4. (2分)朗读下列句子,句中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此/庸夫之怒也。

B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 其一犬/坐于前。

D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 (2分)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 甚矣,汝之不惠。

C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 . 河曲智叟亡以应6. (20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2)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7. (3分)默写句子。

(1)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________。

(3)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 (共1题;共15分)8. (15分)综合学习。

(1)下表是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单元与课文,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①②③(2)相对而言,你最喜欢那个单元?请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阐述理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同步检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同步检测(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始一反焉”中“反”A.对镜帖花黄 B.甚矣,汝之不惠.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一狼洞.其中2.选出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京城氏之.孀妻 B.操蛇之神闻之.C.杜少府之.任蜀州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文言词“焉”通常有下面3种用法:A.兼词,译为“在那里”;B.疑问代词,译为“哪里”;C.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

下面各句中“焉”字应作哪一种用法理解,试把正确理解的序号填入句后的括号中。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②且焉置土石()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辨别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意思。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③何苦..而不平()二、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从文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

(1)____通____,读音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

(2)____通____,读音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

6.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河.曲智叟()(2)汉之阴.()(3)其.如土石何()(4)而.山不加增()(5)河曲智叟亡以.应()(6)告之于.帝()7.解释下列加点“之”字的用法。

(1)操蛇之.神()(2)告之.于帝()(3)虽我之.死()(4)笑而止之.()8.翻译句子并说说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上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训练(含答案)

《愚公移山》二、选择题3.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C.寒暑易节 易:更替D.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B.且焉置土石置:放置C.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D.寒暑易节易:容易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老人)B.汝心之固(思想)C.何苦而不平(担心)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8.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穷匮(kuì)箕畚(jī)B.豫南(yù)冀州(jì)荷担(hè)C.孀妻(shuāng)魁父(kuí)亡以应(wú)D.始龀(chèn)垄断(lǒng)一厝朔东(xī)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B.毕力平险毕:尽、全C.汝之不惠惠:仁爱D.寒暑易节易:更替10.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

D.愚公跟智叟的矛盾是文中的主要矛盾,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始龀.(chèn)焦渴.(kě)箕畚.(běn)匆.匆忙忙(cōng)B.新鲜.(xián)清澈.(chè)万仞.(rèn)喜出望.外(wàng)C.荷.担(hè)膝.盖(qī) 穷匮.(kuì)端.端正正(duān)D.孀.妻(shuāng)河畔.(pàn)迄.今(qì)煽.风点火(shà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告之于.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博闻而.强识C.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纪录片在网络走红,使纪录片成为各大视频网站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B.虽然说之前的影视界一度风靡“韩流”,那么如今,以中国网络剧为代表的“华流”风头正健。

C.数学老师运用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增强了安全意识,还学会了计算方法。

D.10月29日,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通知,对公租房转租、转借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2021年,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B.“经过娄底市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娄底市去年一举摘下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成功来之不易!”娄底市市委书记邹文辉强调,“要坚持常态长效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九年级语文课文愚公移山同步训练题

九年级语文课文愚公移山同步训练题

九年级语文课文愚公移山同步训练题达标训练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于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③其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能力提高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①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3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3 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一、基础知识。

(31分)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5分)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4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

(4)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

3、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5、填空:(5分)(1)《愚公移山》选自__ ,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_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6、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义和今义.(8分)(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古义今义。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义今义。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古义今义。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古义今义。

7、根据课文内容用原句答题。

(5分)(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而言的。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及中考题集锦答案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及中考题集锦答案

《愚公移山》参考答案一1、rèn hèjīběn shuāng chèn kuìsǒu yōng shuò2、赞同;苦于;哪里;愁;交换;黄河;水的北面;增高;并,还;通;即使;穷尽3、(1)反通返,往返。

(2)亡通无,没有。

(3)厝通措,放置。

(4)惠通慧,聪明。

4、(1)将近,况且。

(2)哪里,语气助词。

(3)通,顽固;本来。

(4)赞同,拟声词。

(5)听说,听见的事情。

5、已,止;易,改变,变换;诸,之于;毕,完全,全部;诸,之于;已,止6、C7、B8、(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嘲讽、怀疑;语言、动作语段阅读9、略10、A11、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12、(1)C (2)B13、(1)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3)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河曲智叟无以应。

14、B15、B二、1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且(√);不(√)13、略1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5、献疑;关心;解决土石问题;责难;嘲讽;阻止愚公移山16、顶针;C17、B18、B19.(1)擅长(2)邀请(3)料想20.B 21.一位偏将从战阵上回来,被乱箭射中,刺进了腹内隔膜,请这位医生给他治伤。

22.跪而请谢。

23.略)三(15分)(一)16.(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17.(2分)D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1分)(注意译准“固”“彻”“感”“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九年级语文23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23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龀()汝()无穷匮也()一厝雍南()2、翻译。

(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二、文言文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智叟的态度是:。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1(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1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始龀()荷担()孀妻()箕畚()2.释词:(4分)⑴年且九十(且:)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⑶杂然相许(杂然:)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⑴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

通,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原文填写:(4分)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4分)9.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4分)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苦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10.译句:(4分)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笑”:“长息”:第二部分:(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为什么要移山?A. 为了锻炼B. 为了观光C. 为了出行方便D. 为了种植2. 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对移山持什么态度?A. 支持B. 反对C. 嘲笑D. 漠不关心3.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A. 山被成功移走B. 被神仙帮助移走C. 没有成功D. 被邻居阻止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A. 为了个人利益B. 为了子孙后代C. 为了挑战自然D. 为了获得名声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人定胜天B. 团结就是力量C. 人不能改变自然D. 做事要量力而行二、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 故事中,愚公的孙子们也参与了移山工作,他们用______来搬运石头。

3. 故事的结尾,愚公移山的行动感动了天神,天神派来______帮助愚公移走了山。

三、判断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目标。

(对/错)2. 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是支持愚公移山的。

(对/错)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最终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移走了山。

(对/错)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为了种植。

(对/错)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自然。

(对/错)四、简答题1. 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 为什么愚公的邻居们最初会嘲笑愚公移山?3. 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五、论述题1. 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谈谈你对“人定胜天”这一观点的理解。

2.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启示和意义?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B4. B5. A二、填空题1. 太行山王屋山2. 簸箕3. 两个大力神三、判断题1. 对2. 错3. 错4. 错5. 错四、简答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解决家门前两座大山阻碍交通的问题,决定移走这两座山。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愚公移山》练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 惧其不已.也已:⑷ 无陇断.焉断: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 君之力扶苏以. 数谏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曰此则岳阳楼之. 大观也C.而. 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 杀众D.告之于. 帝皆以美于. 徐公5.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6.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测试 (含答案)

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测试 (含答案)

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测试(含答案)愚公移山基础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

⑴列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前期__________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__________代表人物。

后被道教尊奉为“__________"。

⑵《列子》又名《__________》,是__________家重要典籍。

2.根据文章内容默写句子。

⑴投诸渤海之尾,______。

⑵汝心之固,______,曾不若孀妻弱子。

⑶表现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⑷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⑸愚公移山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⑹愚公移山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⑺愚公移山的信心(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⑻愚公移山的结果是: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⑵出入之迂也⑶且焉置土石⑷汉之阴⑸始一反焉“_____”通“_____",意思为“”⑹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通“_____”,意思为“"⑺一厝朔东“_____”通“_____",意思为“”⑻汝之不惠“_____"通“_____”,意思为“"⑼无陇断焉“_____”通“_____",意思为“”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其:①其如土石何②惧其不已也⑵苦:①何苦而不平②苦其心志⑶惩:①惩山北之塞②惩前毖后⑷且: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5.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指通豫南古义:;今义:。

⑵河阳之北古义:;今义:。

⑶达于汉阴古义:;今义:。

⑷荷担者三夫古义:;今义:。

6.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释义。

⑴面山而居“_______"_______用作_______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用作_______ “”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______用作_______ “”⑷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__用作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3 愚公移山(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3 愚公移山(有答案)

23愚公移山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魁.父(kuí)阻塞.(sè)B.叩.(kòu) 荷.担(hè) 箕畚..(jīběn)C.厝.(cuò) 始龀.(chǐ) 孀.妻(shuāng)D.匮.(kuì) 雍.南(yōng) 朔.东(shu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寒暑易.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固不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虽.我之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4.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人不知而.不愠D.安居而.天下熄5.翻译下列句子。

部编语文《愚公移山》同步检测题2套含答案

部编语文《愚公移山》同步检测题2套含答案

部编语文《愚公移山》同步检测题2套含答案22《愚公移山》同步训练一、词语理解、句子翻译: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方( ) 七百里(2)年且( )九十(3)惩( )山北之塞(4)出入之迂( )(5)聚室而谋( ) (6)毕( )力平险(7)指( )通豫南(8)杂然相许( )(9)其妻献疑( ) (10)且( )焉( )置( )土石(11)遂( )率( )子孙荷担()三夫(12)叩( )石垦()壤(13)箕畚( )运(14)始( )龀(15)寒暑易( )节(16)一厝( )朔东(17)始( )一反( )焉(1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19)“甚( )矣,汝之不惠( ) (20)北山愚公长息( )(21)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22)虽( )我之死(23)曾不若( )孀妻弱子(24)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25)何苦( )而不平(26)河曲智叟亡( )以应(27)操蛇之神闻( )之(28)惧( )其不已( )(29)帝感其诚( ) (30)二子负( )二山(31)无陇( )断( )焉2.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且:而且)B.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C.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没有)D.惧其不已(已:停止)(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B.①固可不彻/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①杂然相许/②一百许里D.①惧其不已/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指出语句中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①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②而(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聚室而谋曰③其( )A.其如土石何 B.其妻献疑曰 C.帝感其诚(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1.下列词句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穷匮(kuì)箕畚(jī)B.豫南(yù)冀州(jì)荷担(hè)C.孀妻(shuāng)魁父(kuí)亡以应(wú)D.始龀(chèn)垄断(lǒng)一厝朔东(x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3.下列加粗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惩山北之塞。

D.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我们以前学过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B.《愚公移山》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D.“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一百岁。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出入之迂也(_________)(2)其妻献疑曰(_________)(3)寒暑易节(_________)(4)惧其不已也(_________)7.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课文原句。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移山的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

(5)愚公移山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8.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

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3.背景链接《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

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题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事,来表达怎样一个中心。

)二、文章脉络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

由“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

“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

“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

“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

“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都是她的真实想法。

她虽“献疑”但并不反对移山。

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突出了路途的遥远。

第二层:(至段尾)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

写幼童参加移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对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以“一返”作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

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

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三、写作方法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

”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其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

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其他一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

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练习解答】一、1.主要有三种态度:愚公妻子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及众人的“杂然相许”。

愚公之妻从“献疑”的角度说,“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中明显可以看出。

总之,愚公之妻是真“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截然不同。

“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众人“杂然相许”,并“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些语句说明他们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策的。

“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涨,场面之热烈。

2.首先要让学生接受一个基本观点:愚公不愚。

愚公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这不只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的“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因此,愚公“聚室而谋”。

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

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的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增高。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类比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实质上“鼠目寸光”,他的一番话反映他逃避困难的思想,是不足取的。

3.如果学生有不同观点,可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讨论。

二、1.且:将。

面:面对着。

2、曾:并,还。

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如……何:把……怎么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