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温州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校长报告

温州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校长报告

温州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校长报告陈福生2008年3月31日尊敬的各位专家,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下面,我从学校概况、教育理念、本科教学、办学特色、评建工作、努力方向六个方面向专家组汇报工作,敬请各位专家审议。

一、学校概况温州大学经历了“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变迁沿革,已有75年的办学历史和25年的本科教育史。

今年是教育部批准温州师范学院与原温州大学合并设立温州大学2周年。

温州师范学院成立于1956年,办学历史追溯到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

1958年开始招收培养本科生。

2000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01年承办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研讨会。

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原温州大学创办于1984年。

依靠政府出资、社会集资、华侨捐资兴办。

与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建设同步,与温州改革开放事业共进。

经历了筹资创建、求存图强、改制扩建的改革发展历程。

温州师范学院强于文、理基础学科,原温州大学以工、经、管为重点发展方向。

两校成功合并,实现学科优势互补,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各级领导、各方面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殷切关怀与大力支持。

温州市政府投入“合并”专项资金4亿元。

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切实加强“大学”内涵建设,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截至2007年8月,学校占地面积2086亩,校舍面积57.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51.3万册。

本科专业45个、硕士点20个,在校本科生8328人、研究生287人。

专任教师875人,其中正高职称139人、副高职称279人。

目前,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专科),省级精品课程18门。

建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行业技术研究中心4个。

具有19个学科的副教授职称评审权。

近三年,主持包括“863”、“973”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8项、省部级项目112项;出版专著136部,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39篇,在国内一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78篇;科研经费逐年增长,2007年达4176万元,其中外来经费2189万元。

人文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情况报告

人文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情况报告

人文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情况报告“十二五”期间,人文学院根据《铜仁学院2011-2015年事业发展规划》,结合铜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已有专业实际,以教研室为单位制订了各学科发展规划。

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我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民族文化遗产学),1个校级特色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1个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1个校级重点支持学科(文艺学),1个校级特色专业(秘书学专业),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语言学与实验语言学教学团队)。

下面,我们分学科介绍人文学院十二五期间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成绩和不足:一、学科建设成绩(一)历史学学科1. 师资队伍通过多次整合,也由于专业发展需要,2015年止,历史学专业教师(包含兼职)人数达到了2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8人,助教3人。

硕博比55%,高职比62.06%,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均比较合理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完成了“十二五”建设规划任务。

师生比为 1 :18.35 。

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又相互渗透的学术团队。

2.学科建设情况经过多年的努力,历史学专业现已经建设起《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四个优势学科;《历史文选》、《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院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省级精品课程;《民族文化遗产学》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一级学科。

5个省级教学项目工程。

3.科研成果到2016年,历史学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7项左右,地厅级12项,主持完成校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3项。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8篇;学术论文43篇,其中C刊14篇,D刊23篇,普刊6篇。

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部。

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其中2项为教学成果奖),地厅级表彰3项。

4. 人才培养在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历史学专业学生于第十三届、第十四届2次荣获贵州省一等奖,1次国家级三等奖。

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人次数达149人次。

浅谈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以温州大学为例

浅谈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以温州大学为例


2 — 01
文化 教 育 I『f

浅谈国际化视 野下 的高校 文化软实 力建设
以温州 大学 为例
刘 建 东
( 温州大学 国际合作学院 , 浙江 温州 3 5 o ) 2 00
摘 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 大趋势要求我们不 断提升学校文化软 实力, 以适应 国际交流合作和 学校 长远发展 的需要 。要 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 , 至 少应该从 学校层 面、 师层 面和 学生层面三个 角度 来入 手 , 教 只有 三方面都得 到改善 , 学校 的文化 软 实力 才能得 以提升 , 大学 才能成为真正实力 ; 管理理念 ; 育人理念
和温州 市“ 世界温州人研 究中心 ” 文教 育研究 管理为例 , 华 如何管理 大量 的留学生 ? 按照管理 中 所 。尤其是温州华裔青少年 “ 寻根之旅 ” 夏令 营 国学生 的方式只会处处碰壁 。 已经成 为温州侨界 的一个 品牌项 目,赢得 了温 3 从学生 的角度加强文化 软实力建设 - 3 州海外华侨华人 的普遍欢迎 。 00年至今已连 20 3 . 文 明礼仪教育 。当今大学之 中 , .1 3 选修 续成功举办 了八届 ,有近 8 0 0 名温州华裔青少 课众多 ,但似乎开设礼仪课 的并不多 。孔 子的 年参加过在温州大学华文教育基地 开展 的 “ 寻 “ 六艺 ” 把 “ 放在 首位 , 中, 礼” 足见 它的重要性 。 根之旅 ” 夏令营活动 。 外来 文化 的冲 击使得 传 统 的礼 仪 变得 日趋 薄 3如何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 弱, 很多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 , 在处理各种关 系 在办学 国际化 的大 背景下 , 强校园文化 时往往很不得体 , 加 显得无所适从 。 不能不说 是 这 软实力建设 , 至少需要从三个层面人手 , 即学校 我们教育的一个败笔。应该把 “ 礼仪教育 ” 纳入 层面 、 教师层面和学生 层面。 只有三个层面都得 学校的必修课。礼仪教育至少应该包括 日 常礼 到提高 , 学校文化的软实力才能上一个台阶 。 仪、 商务礼 仪 、 外事礼 仪等 , 把他 纳入 整个教学 3 从学 校的角度 加强 文化软实力建 设 . 1 体系, 融入学 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中。 3 .制度建设 。国家的法 制建设 讲究“ .1 1 有 3 .制度观念教育 。 .2 3 现在 的大学生追求个 法可依 ” 。对于学 校的软实力 建设 而言 , 也是如 性解放 , 不喜欢制度 的束缚 , 是作为社会 中的 但 发展。 此。 只有具备了完善可行的制度 , 学校这台机器 人 , 只能在 一定 范围内 自由跳 舞。 我们 西方社会 近年来 , 高等教育 的国际化开始在 我国得 才能运行正 常 , 能事事有章可循 , 盲 目性 是一个讲究制度 的社会 , 按制度 办事。 才 减少 一切 这一 到广泛的重视。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 国 和随意 性。 不可否认 , 形势的发展会产生很多新 点在合作办学 中显得尤 为突出。很 多学 生在面 外高等教育发展 的有益 经验被不断地介绍到我 的课题 , 但我们需要及 时修改完 善我们 的制度 , 多外教 的一大堆制度时显得茫然失措 。一个优 国, 在学生与教师方面的交 流 日趋频 繁 , 教学与 使之跟上时代 的步伐 ,满足新形势 的需要 。例 秀的学生应该知道 自己什 么可 以做 , 么不可 什 科 研领域 的合作也逐步深入 。 可以说 , 国际化 已 如 , 各部 门如何与 国际合作办学接轨 ; 国外优 秀 以做 ,并且在规则允许 的范 围内施展 自己的才 经不仅是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的 口号 ,而且已经 教育资 源如何 引进 , 并且 消化吸 收; 如何建立 针 华 , 获得 自己的最大发展 。 成 为一项具体 的实践 。高等教育 国际化 的发展 对特殊人才 的人事制度 ;如何在合作办学 中维 4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 的意义 趋 势要求我们必 须尽快提高学 校的软实 力 , 以 护 中方学生的利益等等 ,有很多课题都值得我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 先生曾经说 过 , 大学非 适应新形 势的需要 。 们去思考和研究 。 大楼之谓 , 乃大师之谓也 。笔者认为 , 还应该 加 2温 州大学 办学 国际化 的情况 31 育人理念。 .2 - 中国近几年 的“ 就业难 ” 问 上“ 大气” 二字。我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 队伍 已 21 .合作办学情况 题, 一再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育人观念。 我们需要 基本上具 备本科 院校的设置条件 ,然而学校 的 温 州大学 与美 国、 国 、 英 加拿 大 、 日本 、 新 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的 目的是什么 , 由此带来 文化建设 、软实力的建设将会经历一个漫长 的 加坡 、 澳大利亚 、 国等多所 国外高校建立 了友 的课程设置、 泰 学科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教育是为 积淀过程。“ 大气” 体现在发展定位上敢 于和高 好 院校关 系, 积极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已与 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培养学生的谋生能 水 平大学争 高低 ; 现 体现 在教育 管理中要能够 同 美 国库克 大学成功合作开展 中美合作库克项 目 力 , 抑或其他种种? 教育到底应该侧重技能还是 国际化接轨、 与社会 结合 ; 体现在学生管理 中要 ( 其前身是瓯壮学院 ) ,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开 更应该侧重“ 情商” 只有 目标 明确 , ? 才能有 的放 放 心 、 放权 、 放宽 , 给学 生更多 的 自主权 和 自学 展在 校生 2 2管理学双学士学 位项 目, + 与泰 国 矢 , 才能使 得我们 培养的学生受 家长欢 迎 , 受社 空 间 ; 体现在学术科研 活动中善 于探 讨社会实 东方大学 和温州 医学院联合开展泰国东方大学 会欢迎 , 成为对社会 , 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践中人们普遍关 注的热 点、难 点问题 和研究高 孔子学院 ,与美 国劳伦斯科技大学联合开展劳 3 从教师 的角度加强文 化软实力建设 . 2 端技术上 ;体现在治学心理上要有强 烈的事业 伦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取长补短 的胸 怀。 只有提升了学 3 .师德规范 。 学高为师 , .1 2 “ 德高为范” 作 心 和宽广博大 、 , 2 . 2留学生教育情况 为一位名师 , 不光要有高超 的教学科研 能力 , 更 校 的文化软实力 , 才能成 为真正的大学。 我们 学校积极 开拓 留学 生教 育 , 针对 留学生开 需要具 备高尚的师德 。 教书育人 , 缺一不可。 尽 参 考 文 献 设汉语培训班 、 一年制对 华贸易人 才培训班 、 国 管“ 育人 ” 在后 , “ 但 育人 ” 应该是 “ 教书 ” 的主要 『1 1吕育康诽 主流教 育新视 野——人 才供给 非 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本科 专业 等 ,已成 功招收 目的之一 。只有 有了“ 人” 我们 才能配得 上 稀 缺阶段 的 中国教 育『 1 州 : 州大 学出版 育 , M. 郑 郑 和培养 了来 自加纳 、 巴基 斯坦 、 肯尼 亚 、 毛里 求 “ 人类 心灵 的工程师 ” 这一称号 。否则 就成 了一 社 . 0 4 20. 斯、 日本 、 国、 韩 泰国和美 国等国家的留学生 , 努 个纯粹 的“ 书匠 ”或者称为 “ 教 , 上课机器 ” 我们 『1 明远 , 。 2顾 薛理银 . 育 国际化与 比较教 育的课 教 力创建留学生学 历教育基 地。 应该教会学生 “ 如何做人”“ 、如何做事 ”“ 、如何 题f . J 比较教育研究 ,9 5 5 . 1 . 9( ) 1 2 华文教育 开展情况 - 3 学 习” 。育人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 的责任 。 【 陈学飞. 3 】 美国、 国、 国、 本 当代 高等教 育 德 法 日 温州 大学是 国务院侨 办首批 华 文教育 基 322思维观念 。 .. 国际化 办学的趋势要 求我 思 想研 究f 1 海 : 海 教 育 出版 社 ,9 8 M. 上 上 19 . 地, 为海外学 子尤其是华人 、 华侨学生进行汉 语 们 主动转变传统观念 , 国际接轨 。例如 , 与 以前 作者 简介 : 建 东( 9 1 ) 男, 东东营 刘 18~ , 山 言文化学习和教育 提供机会 。温州大学华 文教 都是 中国学生能够走 出去 ,而现在越来越 多的 人 , 士 , 硕 助教 , 研究方 向 : 华文教 育 , 对外 汉语 育基地注重教学与科研 相长 ,开设海外 华文教 外 国学生进入 中国大学学习 ,他们的教学 和管 教 学。 为温州大学国际合作 学院教 师, 现 温州市 师培训班与温州华 裔青少 年“ 寻根之旅 ” 夏令 营 理等都不能采用传统的模式 。以留学生 的住 宿 世界温州人研 究 中心华文教育研 究所成 员。 1高等教育 国际化 的背景 高等教 育国际化 , 是指一 国高等教育 面向 国际发展 的趋 势 , 国际 的 , 把 跨文 化的 , 全球 的 观念融合 到高等学校教学 ,科研和服务等诸 项 功 能的过程 。具体来说 ,高等教育 国际化是 指 “ 在 保留合理 的本 国教育特性 的基础上 , 追求 与 国际上通行 的高等教育制度接轨 ,追求人 才培 养模式 的国际化 , 教育质量 国际化 , 学历文凭 国 际化 ,教育服务 国际化 ……是建 立在 经济 , 科 技, 信息等全球化基础上 的, 是世界全球化 的重 要组成部分 。” 吕育康 ,o4高等教育 国际化 ( 2o ) 的根本 目的在于培养 出能满足本国和世界 的需 求 , 思想 、 在 知识 、 技能诸方 面都具有 国际竞争 力的人才 。 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这种趋势 , 我 加 快 国际化 进程 , 促进 中国经济 、 科技 、 文化迅 速

温州大学关于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

温州大学关于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

附件2温州大学关于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为加快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步伐,大力吸引我校教育事业发展急需的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实现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目标,特制定本规定。

一、人才引进的原则和要求1.坚持引进人才与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规划相一致的原则,引进重点是对我校学科、学位点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的学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和重点专业、新专业建设的教学带头人。

2.坚持公开招聘、严格评审、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以积极、灵活和务实的措施来吸引各类人才为我校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3.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学校统筹规划,学院和有关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履行人才工作职责。

二、引进的对象和条件引进人才必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爱岗敬业,治学严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能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对外进行学术交流,且身体健康。

引进人才分为以下六类:第一类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大师级专家学者;第二类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优秀人才(一般年龄不超过55周岁);第三类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级优秀专家、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优秀人才(一般年龄不超过50周岁且具有博士学位);第四类人才:博士生导师、或在本学科领域造诣较深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有突出教学成果的教授及其他具有高质量成果、高级别奖项的优秀人才(一般年龄不超过45周岁且具有博士学位);第五类人才:专业建设所需的具有硕士学位的教授、学科建设所需的有突出业绩的博士、博士后(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第六类人才: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所急需的博士(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有国外知名大学或知名学科或研究机构教授、副教授任职经历,或者长期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或开发工作的优秀人才根据实际能力和业绩确定引进类别。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9级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9级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9级教育实习计划2012年6月6日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9级教育实习计划根据《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育实习教学大纲》,结合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09级的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1.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受到一次具体的专业思想教育,进一步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思想,提高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

2.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课改的精神,结合有关专业知识,努力上好语文课,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其健康个性。

3.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明确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初步熟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学会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二、教育实习的任务包括教学实习(6学分)、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报告(2学分)。

1.教学实习: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至少要实习6—10课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完成3—5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实习结束,需上交1500-2000字的教学实习总结及相关材料。

2.班主任实习: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至少担任一周以上的班主任工作,对实习班级实施日常管理,家访1-2次;每个实习小组独立策划、组织1次主题班会。

实习结束,需上交1500-2000字的班主任实习总结及相关材料。

3.教育调查报告: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作出较为深入的调查,并写成调查报告。

实习结束,需上交1500-2000字的教育调查报告及相关材料。

三、教育实习的形式以集中实习为主。

四、教育实习的时间第7学期第1周-第9周(2012年9月3日-11月2日)。

(期间逢法定节假日国庆节,按规定休息)1.6月6日~9月14日:实习动员,划分实习小组,落实实习任务,备课。

2.第7学期第1周-第2周(9月3日~9月14日):试讲,进点。

3.第7学期第3周(9月17日~9月21日):教育见习。

4.第7学期第4周-第8周(9月24日~10月26日):教育实习。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温州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与2020年远景目标》,结合人文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制定学院“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背景1.学院“十五”时期取得的显著成绩“十五”前三年,原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与原温州大学人文政法学院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在温州师范学院与原温州大学两校合并的基础上筹建温州大学。

2004年12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正式成立。

从此,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院积极推进实质性融合,加强“大学”内涵建设,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整体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

截止2005年底,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13人、研究生120人;专任教师规模5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 人,硕士生导师31 人;设有本科专业3 个,省级重点学科2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 个;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 项,省级科研项目21 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0 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厅局级科研奖励30 项;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 项;在一级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50多部。

2.学院“十一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一五”时期是我院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我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教育强省以及“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和设置“教学科研型大学15所”的战略部署;我市提出了建设“三个温州”、构建温州大都市经济圈、实现“第三次跨越”的战略目标;我校立足温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初步完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框架的构建。

宣传部自评报告

宣传部自评报告

宣传部自评报告一年来,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各学院、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党委宣传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密切联系师生思想实际, 扎实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与载体创新, 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 为学校社会影响力与美誉度的提高、校园文化渗透力与感染力的增强、师生思想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的提升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同时, 也清醒地认识到部门工作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现将一年来工作的基本情况简要总结如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推进1.理论学习得到新加强作为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秘书单位, 一年来, 部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根据中央、省委市委有关要求, 在全校安排部署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宣传等工作, 制订了“关于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施意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党总支(分党委)二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等文件, 编印了一系列学习辅导材料, 营造起浓郁的理论学习氛围。

在学习中做到学期有计划, 学习有主题, 活动有记录, 并坚持做到重点发言与专题讲座、学校与学院学习交流、“集中学”与“个人学”、理论学习与集中调研等五个相结合。

通过学习, 既提高了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理论素质, 又为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增强了精神动力。

一年来, 学校层面共安排专题学习会8次, 以宣讲团的形式深入学院、部门开展学习辅导和通过业余党校、团校等各种途径开展学习辅导50余次。

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得到新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一年来,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 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 安排了“走进上海世博会”、“当前经济形势”、“气候博弈与低碳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新农保:农民养老的新蓝图”、“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等8个专题, 组织专家教授集体备课、分头教学。

“温州发展与高等教育创新论坛”专题

“温州发展与高等教育创新论坛”专题

第8卷第4期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8No.4 2008年12月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 E VOCATIO NAL COLLEG E Dec.2008“温州发展与高等教育创新论坛”专题编辑部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672-0105(2008)04-0001-082008年11月9日,由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温州市教育局、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温州发展与高等教育创新论坛”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举行。

出席论坛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先生,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著名慈善家何朝育之子、台湾正大尼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纪豪先生,中国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先生等。

出席本次论坛的温州市领导有中共温州市委副书记,温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赵一德先生,温州市人大副主任钱成良先生。

温州市政协副主席黄兆德先生。

原温州市委副书记、温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爱华女士,市政府副秘书长谢书华先生等。

参加本次论坛还有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广播电视大学等七所再温高校的领导和老师。

还有温州籍海内外专家、出席世界温州人第二届大会的20多位代表也莅临论坛会。

会议日程分为开幕式和专家论坛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幕式林卫平(温州市教育局局长、大会主持人)“温州发展与高等教育创新论坛”是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分论坛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勤劳的温州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精神和创业创新实践,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说起温州人,人们往往想到精明的商人形象,的确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使温州人经济成为独特又而亮丽的风景线。

其实温州人不仅仅在商海体现聪明才智,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今天以“智行天下、情系温州”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共邀请海内外嘉宾再次聚首故里,共享光荣与梦想,共话温州发展与高等教育创新。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生命科学学院“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一、“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生物工程学院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的方针,抓党建、促发展,加强了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建章立制、科学管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一)专业建设新上制药工程(生物)本科专业,完成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士学位授权工作,改善了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条件。

(二)学科建设成功申报了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完成发酵工程专业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建设和招生培养工作;完成轻工技术工程和生物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并完成首批招生录取工作。

(三)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购置12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

建立了赛罕乌拉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学院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目前,全院有教职员工77人。

其中专任教师中,教授13人(含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8人,讲师17人,助教2人;高级实验师8人,实验师6人,实验员3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5人,占32%,具有硕士学位的29人,占38%。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五)科学研究“十一五”期间,获得各类资助共85项,总经费1255万元,到位科研经费年均251万元。

组建了“生物质能源研发中心”和“资源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所”等2个校内科学研究机构;有4个团队进入学校科技创新团队。

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 11篇,受理发明专利5项;获得内蒙古自然科学奖1项;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自治区511人才培养工程、4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1、2层次;1人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和自治区杰出引进人才荣誉称号;2人获得内蒙古高校科技创新标兵和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3人获得农业大学组建十周年突出贡献奖。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13•【字号】温政办[2008]33号•【施行日期】2008.03.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温政办〔2008〕3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八年三月十三日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为进一步加快温州文化大市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温州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和《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精神,按照《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基本要求,特编制《温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指导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专项规划。

一、现实基础“十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大力实施文化升位计划,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

“十五”以来,投入近10亿元,新建、在建文化设施面积9万多平方米,相继建成温州博物馆、温州图书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温州大剧院完成土建施工,五星级欧洲城新时代电影大世界投入使用。

在全国率先启动乡村电子信息馆建设,建成“东海文化明珠”、“金海岸文化明珠”乡镇99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分中心52个,县、乡(镇)“两馆一站”文化设施达到380个,初步形成市、县、乡三级文化网络。

(二)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瓯剧、越剧、昆剧、木偶等剧种进一步发展,国办艺术表演团体达到9个。

启动了南戏新编系列工程,新编剧目《荆钗记》、《张协状元》、《洗马桥》等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歌舞、戏剧小品、美术取得长足进步,累计取得全国“群星奖”4金8银6铜的成绩。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温州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与2020年远景目标》,结合人文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制定学院“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背景1.学院“十五”时期取得的显著成绩“十五”前三年,原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与原温州大学人文政法学院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在温州师范学院与原温州大学两校合并的基础上筹建温州大学。

2004年12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正式成立。

从此,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院积极推进实质性融合,加强“大学”内涵建设,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整体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

截止2005年底,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13人、研究生120人;专任教师规模5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 人,硕士生导师 31 人;设有本科专业 3 个,省级重点学科 2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7 个;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 项,省级科研项目 21 项,厅局级科研项目 20 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10项,厅局级科研奖励 30 项;获得省级精品课程 1 项;在一级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5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 50多部。

2.学院“十一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一五”时期是我院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我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教育强省以及“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和设置“教学科研型大学15所”的战略部署;我市提出了建设“三个温州”、构建温州大都市经济圈、实现“第三次跨越”的战略目标;我校立足温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初步完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框架的构建。

温州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条例(试行)

温州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条例(试行)

温州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条例(试行)(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3】26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条例。

第二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是指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困惑,实现教学效果提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提升学生教学满意度为目的而开展的系列工作。

第三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坚持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坚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兼顾全体教师发展,坚持学校、学院和个人“三位一体”促进教师发展的原则,充分激发教师个体在教师教学发展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第二章工作内容及方式第四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包括教学培训、教学咨询、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发展研究等四方面内容。

第五条教师教学培训指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先进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教学艺术,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而开展的各种培养培训工作。

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各类讲座、短期培训班、网络视频研修、专业挂职锻炼、导师制培养、教学学术会议和报告、教学研讨、读书报告、听课观摩、沙龙、工作坊等等。

第六条教学咨询是指针对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通过面对面、电话和网络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教学咨询分个体咨询和集中咨询两种形式,以个体咨询为主。

第七条教学评价是指以学生和教学督导为主体,对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分析与反馈,为学校诊断教学质量和教师诊断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确保教学满意度的不断提高。

教学评价信息收集包括学生评教、毕业班学生教学问卷调查、学生教学信息员和教学督导等。

温州大学关于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doc

温州大学关于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doc

附件2温州大学关于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为加快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步伐,大力吸引我校教育事业发展急需的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实现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目标,特制定本规定。

一、人才引进的原则和要求1.坚持引进人才与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规划相一致的原则,引进重点是对我校学科、学位点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的学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和重点专业、新专业建设的教学带头人。

2.坚持公开招聘、严格评审、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以积极、灵活和务实的措施来吸引各类人才为我校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3.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学校统筹规划,学院和有关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履行人才工作职责。

二、引进的对象和条件引进人才必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爱岗敬业,治学严谨,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能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对外进行学术交流,且身体健康。

引进人才分为以下六类:第一类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大师级专家学者;第二类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优秀人才(一般年龄不超过55周岁);第三类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级优秀专家、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优秀人才(一般年龄不超过50周岁且具有博士学位);第四类人才:博士生导师、或在本学科领域造诣较深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有突出教学成果的教授及其他具有高质量成果、高级别奖项的优秀人才(一般年龄不超过45周岁且具有博士学位);第五类人才:专业建设所需的具有硕士学位的教授、学科建设所需的有突出业绩的博士、博士后(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第六类人才: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所急需的博士(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有国外知名大学或知名学科或研究机构教授、副教授任职经历,或者长期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或开发工作的优秀人才根据实际能力和业绩确定引进类别。

商学院-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商学院-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2015级广告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制定人: 徐卫华审核人:刘建国一、专业名称和代码广告学050302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能在广告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胜任创意传达、广告与文化策划以及品牌与营销传播等工作岗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潜力的创新创意创业型的广告与文化创意卓越人才。

三、培养标准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业界对职业广告与文化创意的相关行业要求,本专业特制订以下人才培养标准。

1.知识标准1.1公共基础知识1.1.1人文学科知识: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掌握文学、历史、哲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1.1.2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为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了解基本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事政策,以及知识产权和有关法律法规;1.1.3现代信息知识: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掌握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多媒体应用知识,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和网络与数字资源挖掘、整合与利用方面的基本知识;1.1.4相关产业知识:跟踪和掌握重点行业(包括房地产行业、化妆品行业、食品行业、汽车行业、旅游、鞋服等广告弹性指数较高的行业)的行业知识,了解此行业热点、变化、趋势和问题。

1.1.5安全与道德知识:具有个体、环境、社会与公共安全的基本常识,了解外部社会和交际礼仪、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具有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1.2学科基础知识1.2.1掌握并应用本专业所需的中外文学鉴赏和语言美感的知识、中文创意写作规律和知识;1.2.2掌握新闻传播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信息采集、传达和传播方面的基本原理、知识与方法;1.2.3掌握广告学基本理论知识、学科框架及其所涉及的知识链,中外广告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方面的基础知识,中外广告作品分析、品鉴方面的知识;1.2.4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包括色彩基础、构图以及视觉传达的基本原理知识;1.2.5掌握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了解市场环境、结构、参与主体以及营销渠道和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一、引言 (1)二、“十一五”发展分析 (1)三、指导思想 (4)四、发展目标 (5)五、重点工作 (6)六、保障措施 (12)七、结语 (13)附录: (14)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一、引言“十一五”期间,学院办学规模逐步稳定,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温州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在已有发展基础上,追求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追求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追求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使学院成为浙南地区乃至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基地、资源中心和研究中心。

二、“十一五”发展分析(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进展1.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十一五”期间,经过新一轮的专业合并与重组,学院师资队伍更加多元化,通过培养、引进和分流,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化。

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5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61.3%以上,博士10人。

省市人才工程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共9人。

省级、校级教坛新秀和教学名师共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已初步形成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素质较高、教学和科研并举的师资队伍。

2.专业与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院新增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数达5个。

其中,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为校级重点扶植建设专业。

学院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两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教坛新秀1人,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新世纪教改项目5项,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

另外,获得市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校级教学优秀奖1项,校级精品课程群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教学名师1人,校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教材建设项目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5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温州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与2020年远景目标》,结合人文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制定学院“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背景
1.学院“十五”时期取得的显著成绩
“十五”前三年,原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与原温州大学人文政法学院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在温州师范学院与原温州大学两校合并的基础上筹建温州大学。

2004年12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正式成立。

从此,学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院积极推进实质性融合,加强“大学”内涵建设,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整体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

截止2005年底,全日制在校本科生913人、研究生120人;专任教师规模5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 人,硕士生导师31 人;设有本科专业3 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7个;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 项,省级科研项目21 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0 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厅局级科研奖励30 项;获得省级精品课程 1 项;在一级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50多部。

2.学院“十一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院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我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教育强省以及“培育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和
设置“教学科研型大学15所”的战略部署;我市提出了建设“三个温州”、构建温州大都市经济圈、实现“第三次跨越”的战略目标;我校立足温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初步完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型大学的框架的构建。

所有这些都给我院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与此同时,我院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高校间特别是地方高校在资源方面的竞争空前激烈,而我院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服务地方能力亟待提高、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面临困难。

此外,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

正确对待这些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这是我院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

二、学院“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推动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为把学院建设成全校优秀学院之一而努力。

2.基本思路
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本科教育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3.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初具规模,建成1-2个在省内外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