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一、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
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
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
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
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
物联网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
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二、体系结构每一次大危机,都会催生一些新技术,而新技术也是使经济,特别是工业走出危机的巨大推动力。
物联网技术与标准
u-Korea战略&IT839计划
韩国:“IT 839”计划
2004年,韩国信息通信部制定的IT839计划,是uKorea的核心:
八项信息产业服务、三大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九项新增 长技术。
新加坡:打造物联网未来
智慧国2015(iN2015) ( )
2005年由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C)负责实施的10年 计划 改造政府、金融、教育、医疗保健、媒体娱乐、制造与 物流、旅游、零售7大行业 大行业 “利用无所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 智慧的国家、全球化的城市” 4项政策、7个行业、6大目标
物联网技术与标准
曹元大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信息网络实验室
主要内容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物联网标准体系 物联网的应用范例 总结
主要内容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物联网标准体系 物联网的应用范例 总结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
韩国
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 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 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 信融 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 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 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中国:研究现状
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节点:
南京邮电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系列节点UbiCell 南京邮电大学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点UbiCellMUbiCell-M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GAINS 系列节点 香港科技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
物联网体系架构
泛在服务
• 泛在服务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 为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 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畅通地通信为 目标,是人类通信服务的极致。
物联网体系架构
• 1、泛在网体系框架 • ITU-T在Y.2002中分为: • 底层传感网络、泛在传感网接入网络、泛
在传感网络中间件、泛在传感网络基础骨 干网络、泛在传感网络应用平台。如下图:
• 半导体、陶瓷、复合材料、金属材料、高 分子材料、超导体材料、光纤材料、纳米 材料传感器
• 5、按能量分 • 能量转换型、能量控制型传感器 • 6、按制造工艺 • 集成传感器、薄膜传感器、厚膜、陶瓷
• 基于双绞线铜缆的xDSL技术 • 1、电话网铜线(DSL)
• 2、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HDSL)
• BOSS:统一管理客户集团信息,业务受理、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 通用物联网体系结构:感知层、网络层、 数据智能处理层和应用层。
• 感知层就像人的皮肤和五官,用来识别物 体,采集信息;包括信息采集和末梢网络 两个子层,传感器、二维码、条形码、RFID、 智能装置等作为数据采集设备,将采集到 的数据通过末梢网络上传给网络层。末梢 网络包括传感网、无线传感网、工业控制 网络、无线个域网、家庭网以及各种短距 离无线通信网络。
• 用户隐私安全包括对用户个人资料等信息 进行有效保障,不能泄露用户隐私信息。
• 物联网的运营可以分成两大类:面向公众 提供的物联网服务和面向行业提供的物联 网专用服务。面向公众提供的物联网服务 是建设一张面向公众服务的广域物联网, 网络建设和网络维护需要长期投入人力和 物力,从集约化和节省全社会的角度看, 通信运营商凭借丰富的专业经验、较低的 人员维护成本、一体化维护优势,是最佳 的建设方和维护方。面向行业提供的物联 网专用服务主要指某些行业单独设立的通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WF-IoT 融合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 1 ~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物联网标准体系划分为基础类、感知类、网络传输类、服务支撑类、业务应用类、共性技术类等六个大类,见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示意图
其中:
● 基础类标准。
统一物联网术语、体系架构、参考模型和需求等总体标准。
● 共性技术类标准。
针对物联网新的需求,研制安全、标识等新的物联网
共性标准。
● 感知类标准。
感知类的技术和标准是物联网标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 网络传输类标准。
针对物联网未来需求,优化网络传输技术及标准。
● 服务支撑类标准。
针对物联网应用的支撑标准。
● 业务应用类标准。
解决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标准。
物联网国家标准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物联网标准体系
总体标准 感知层标准 网络层标准 应用层标准 共性标准
数据采集
短距离传输和 自组织组网
协同信息处理 和服务支持
服务支撑
行业应用
共性技术
传 感 器
射 频 识 别
二 维 条 码
数 据 采 集 接 口
低 速 短 距 离 传 输
中 速 短 距 离 传 输
自 组 织 组 网 和 路 由
传感器网络标准化进展
2006年
全国信标委开 始组织相关单 位进行传感器 网络标准方面 的研究工作
2007年
国标委正式批 准在全国信标 委下成立无线 传感器网络工 作组
2008年
传感器网络工 作组4月上报 筹备方案, 11月在无锡 召开筹备会议
2009年
分为8个项目 组,召开工作 组全会,开展 具体国家标准 的制定工作
智能计算技术
网 络 层
SOA
平台增强技术
云计算
安全 技术 互联网 QoS 管理
承载网支撑技术
下一代承载网 异构网融合 移动通信网
网络层与感知层互通 自组织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
感 知 层
低速和中高速短 距离传输技术
自组织组网 技术
协同信息处 理技术
传感网中间 件技术
网络 管理
数据采集
传感器 二维条码 RFID 多媒体信息
天线设计 天线设计 和制造 和制造
标签封装 标签封装
读写设备 读写设备 开发与生 开发与生 产 产
接口与软件 接口与软件 中间件 中间件
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 与应用系 与应用系 统开发 统开发
使用者
RFID应用系统架构
应用系统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WF-IoT 融合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 1 ~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物联网标准体系划分为基础类、感知类、网络传输类、服务支撑类、业务应用类、共性技术类等六个大类,见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示意图
其中:
● 基础类标准。
统一物联网术语、体系架构、参考模型和需求等总体标准。
● 共性技术类标准。
针对物联网新的需求,研制安全、标识等新的物联网
共性标准。
● 感知类标准。
感知类的技术和标准是物联网标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 网络传输类标准。
针对物联网未来需求,优化网络传输技术及标准。
● 服务支撑类标准。
针对物联网应用的支撑标准。
● 业务应用类标准。
解决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标准。
物联网iot服务化标准框架
物联网IoT服务化标准体系架构
架构概述
物联网IoT服务化标准体系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层、平台层 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包括物联网设备、网络、数据存储等基础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数据 传输和存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平台层
平台层包括物联网平台和云平台,这些平台需要遵循相应 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应用层
应用层包括各种物联网应用,这些应用需要遵循相应的标 准和规范,以确保应用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物联网IoT服务化标准体系组成
数据采集标准
数据采集是物联网IoT服务化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传感器数据采集、RFID数据采集、视频数据采集等多种方式 。这些数据采集方式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应用开发
提供各种API和SDK,方便开 发者进行应用开发,实现各种 智能化的服务。数据 Nhomakorabea集与传输
通过各种传感器和终端设备采 集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到云 端或本地服务器。
设备管理
对各种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管 理,包括设备的状态、位置、 电量等信息。
安全保障
保障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包 括数据加密、身份验证、访问 控制等。
智能医疗
智能医疗是物联网IoT服务化标准体系的另一个重 要应用场景之一,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医疗 、健康监测、医疗设备智能化管理等多种功能。
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是物联网IoT服务化标准体系的另一个重 要应用场景之一,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交通信号 控制、车辆监测、智能停车等多种功能。
智能农业
智能农业是物联网IoT服务化标准体系的另一个重 要应用场景之一,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 环境的智能化监测和控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 品质。
物联网标准体系介绍
2 1 年 第6 ・ 02 期
电 工 技 与准 信 程 术标 化
{曩 l - l _ _ IIlII_
现产业化 的重要前提 ; () 设 即插 即 用 ;外 设 包 括 传 感 器、控 制 器 、 6外 GS P 、摄像头 、RFD识读器 等感知设备 ,外设 的即插 I 即用是实现业务灵活部署 ,以及对感知能力有 效管理 的
网在相关行业推广的一种重要市场手段。 尽量挖掘 国际专利,确保物联 网在国际标准组织的 话语权 ,并倡导成立国际推广组织进行推广,加强企业 知识产权在 国际标准组 织的部署,积极倡导成立国际标
准推广组织。 5 2物联 网标准体系内容 .
52 1行 业及 国家标 准 ..
() 2 大规模 接入 : 物联网 的发展 预期是将超过人 人 通信规模 的,因此为应对更大规模的机器通信需求 ,为 低成本 可靠实现机器通信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关键技术
技术研 究先行 ,在架构确定后,加快核心技术与产
品研究 ; 同时完善国 内通信行标、其他行标 ,作为物联
() 1业务 运营能力 : 业务运营 能力包括通信 能力运 营与信息能力运营 ,不断加强通信服务能力 ,并积极开 发信息运营能力相关关键技术 ,是实现物联 网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方向 ;
() 3 低功耗 : 低功耗 是降低物联 网感知层设 备对供 电依赖 ,满足更多应用场景需要的一项关键技术,可以
通过优化网络通信协议来降低通信的功耗需求,或研究
其它方式来进行能源补充 ,例如太 阳能供 电、生物环境
供 电等技术 ;
() 4 传感 器感 知 能力 : 能 传感器 、生 物传 感器 、 智
的 ,对于机器通信具有不 同的话务模 型,可 以通过优化 来降低网络成本 ,为大规模机器接人 提供技术支撑 。而
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
第2章 物联网体系架构
它提供整个网络信息
物联网的这种自主体系结构由数据面、的控完制整面视、图知,并识且面提和
炼成为网络系统的知
管理面四个面组成。
识,控用制于面指通导过控向制数面 的适据应面性发控送制配置信
息,优化数据面
的吞吐量,提高
可靠性
数据面主要用于
管理面用于协调数 图2.1 物联网的一种自主体系结构数据分组的传送
第2章 物联网体系架构 图2.3 EPC物联网体系架构示意图
第2章 物联网体系架构
由图2.3可以看到一个企业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基本架构。 该应用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即RFID识别系统、中间件系统 和计算机互联网系统。
RFID识别系统包含EPC标签和RFID读写器,两者通过 RFID空中接口通信,EPC标签贴于每件物品上。
EPC Global对于物联网的描述是,一个物联网主要由 EPC编码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及EPC信息网络系统三部分组 成。
第2章 物联网体系架构
1.EPC编码体系 物联网实现的是全球物品的信息实时共享。显然,首先 要做的是实现全球物品的统一编码,即对在地球上任何地方 生产出来的任何一件物品,都要给它打上电子标签。 这种电子标签带有一个电子产品代码,并且全球唯一。 电子标签代表了该物品的基本识别信息,例如,表示“A公 司于B时间在C地点生产的D类产品的第E件”。目前,欧美 支持的EPC编码和日本支持的UID编码是两种常见的电子产 品编码体系。
第2章 物联网体系架构
EPC信息发现服务(Discovery Service)包括对象名解析服 务(Object Name Service,ONS)以及配套服务,它基于电子产 品代码,获取EPC数据访问通道信息。目前,根ONS系统和 配套的发现服务系统由EPC Global委托VeriSign公司进行运
《物联网技术》PPT课件
电力线通信技术
讲解电力线通信的基本原 理、技术特点、标准协议 等,分析其在物联网中的 应用前景。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局域网技术
介绍Wi-Fi、蓝牙等无线局域网技 术的原理、协议栈、组网方式等 ,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阐述2G/3G/4G/5G等蜂窝移动通 信技术的演进历程、关键技术、业 务应用等,分析其在物联网中的作 用。
物联网设备安全威胁
包括设备漏洞、恶意软件感染 、未经授权的访问等。
数据传输安全威胁
包括数据泄露、篡改、重放攻 击等。
隐私泄露威胁
包括用户个人信息、位置信息 、行为习惯等被非法获取和利 用。
拒绝服务攻击
通过大量请求拥塞网络或耗尽 系统资源,导致物联网服务不
可用。
加密与认证技术
01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3
04
对称加密技术
03
通过云计算平台,实现物联网设备数据的集中存储、处理和分
析。
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
大数据分析
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数据挖掘方法
包括分类、聚类、关联规则挖掘等,用于发现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和 规律。
大数据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数据,实现设备故障预测、用户行为分 析等功能。
采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 密,如AES等算法。
非对称加密技术
采用公钥和私钥进行加密和解 密,如RSA等算法。
数字签名技术
用于验证数据完整性和身份认 证,如SHA-256等算法。
身份认证技术
包括用户名/密码、动态口令 、生物特征识别等方式。
隐私保护策略及实践案例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征求意见稿)2023年8月一、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1)二、总体要求 (1)(一)指导思想 (1)(二)基本原则 (2)(三)建设目标 (2)三、建设思路 (3)(一)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结构 (3)(二)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框架 (4)四、建设内容 (5)(一)基础标准 (5)(二)技术标准 (6)(三)建设运维标准 (8)(四)应用标准 (9)五、组织实施 (12)一、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感知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
其中,感知技术包括传感器、条码识别、二维码识别、射频识别、音视频采集、高精度定位等技术,负责实现数据感知、采集和获取;网络与通信技术包括协议、接入、组网、融合等技术及设备,负责实现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技术包括信息模型、数据分析、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融合、数据接口等技术,负责实现数据交换共享、信息协同。
同时,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数字化管理等需求带动下,催生出边缘计算、物联网操作系统、数字李生等关键技术,并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实现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智能应用。
经过多年来快速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形成庞大市场规模,在技术创新突破、行业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伴随新兴技术持续演进、行业应用融合发展,亟需完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认真落实《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加强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强化全产业链标准工作协同,统筹推进标准的研制、实施和国际化,支撑和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
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物联网安全技术国家标准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适用范围2.术语和定义2.1 物联网2.2 安全技术2.3 国家标准3.物联网安全基本框架3.1 总体安全要求3.2 风险评估3.3 安全管理体系3.4 安全通信4.物联网设备安全4.1 设备标识和身份验证 4.2 设备固件安全4.3 设备访问控制4.4 设备数据隐私保护4.5 设备远程管理安全5.物联网数据安全5.1 数据收集与传输安全 5.2 数据存储与处理安全 5.3 数据隐私保护5.4 数据备份与恢复6.物联网网络安全6.1 网络架构安全6.2 网络通信协议安全 6.3 网络接入安全管理6.4 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7.物联网应用安全7.1 应用访问控制7.2 应用数据安全7.3 应用安全漏洞防御7.4 应用能力细分安全8.附件8.3 附件3、物联网数据安全管理指南9.法律名词及注释9.1 信息安全法9.2 网络安全法9.3 数据隐私保护法9.4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10.附录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3、物联网数据安全管理指南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9.1 信息安全法:指年月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安全法》。
9.2 网络安全法:指年月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9.3 数据隐私保护法:指年月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9.4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指年月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法》。
物联网
物联网应用示例——智能家庭
智能家庭是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及智 能家居等通过物联网进行通信及数据交换,实现家庭网络 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并实现随时随地对 智能设备的控制。
在智能家居的 应用场景中, 用户在下班回
家的路上即可
用手机启动 “下班”业务 流程,将热水
器和空调调节
到预订的温度, 并检测冰箱内 的食物容量,
如不足则通过
网络下订单要 求超市按照当 天的菜谱送货。
物联网应用示例——智慧农业
农业标准化生产监测系统: 将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温度、湿度、二氧化 碳含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的信息通过农田中的传 感器组实时采集,利用M2M运营支撑平台和 GPRS/ESGE网络传输,利用短信息、WEB、WAP等手 段,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客户实时掌握这些信息。
农业标准化生产监测系统
WEB客户
GPRS/EDGE
物联网运营 支撑平台
农业生产 监测系统
短信网关
通信终端
有线
无线射频 传感器组
战场监测与指挥
Traffic Control
Sensor attached to every vehicle. Capable of detecting their location, vehicle sizes, speeds and ; road conditions… Alternate routes, estimate trip times…
智能处理
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以及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 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产生的背景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互联网应用的扩展 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发展 传感技术的发展 社会需求的驱动 政府的支持
物联网体系框架
物联网概念发展和融合
我国提出的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 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 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人、人与物、 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
“智慧地球”的核心和内涵
物联网概念发展和融合
建
设 和 工 程 实
质 量 测 评
施
运 营 服 务 标 准
物联网总体标准
急需立项的物联网总体标准
物联网通用功能体系结构 物联网通用系统体系结构 物联网技术参考模型 物联网数据体系结构 物联网元数据注册方法 面向业务应用的物联网服务聚合规范 物联网标识设计方法和框架 物联网信息资源管理规范
智能传感器技术与标准化
智能传感器的三种实现方式-①非集成化实现是将传统传 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带数字接口的微处理器组合为一整 体,而构成智能传感器系统。②集成化实现是采用微机械 加工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利用硅作为基本材 料制作敏感元件、信号调理电路、微处理单元,集成到一 块芯片,又称为集成智能传感器。③混合实现是根据需要, 将系统各个集成化环节。
早期传感网
自组织网络
分布式节点自组织 组成的网络,用于 战场侦察。
泛在传感器网络
ITU研究报告
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 时间、任何人、任何物” 的形式被部署,由智能传 感节点组成的网络。
泛在网络
江泽民主席文章
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 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 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 态,将以“无所不在”、“无 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 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 化通信。
行业用户基于行业信息及流程的保密性、安全性等 考虑,将在物联网的产业价值链中扮演着完全不同 的角色。大规模产业化必须打破原有的电信产业价 值链形式及思维模式,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体系架构
2.1.1 物联网应用前景
右图形象地表示了物联网在我们日常 生活中的应用。图中只是物联网应用 的很小一部分,实际的物联网应用更 加丰富多彩,还有待于人们不断地开 发实现。 目前已经有不少物联网范畴 的应用,譬已经投入试点运营的高速 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基于 RFID 的手机钱包付费应用等。等各类 感知节点遍布中国之后,即使坐在家 中,你也能感知黄果树瀑布流速和水 量的大小;通过物联网,能了解到你 中意的楼盘的噪声情况、甲醛是否超 标,等等,生活方式会有很多意想不 到的改变。不仅是大家的日常生活, 物联网的应用遍及智能交通、公共安 全等多个领域,必将拥有巨大市场。
2.2 感知层-Zigbee
ZigBee 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传输技术,是一种介于无线标记技 术和蓝牙之间的技术,它是 IEEE 802.15.4 协议的代名词。ZigBee 的名字 来源于蜂群使用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通信方式,即蜜蜂靠飞翔和“嗡嗡 ”(Zig)地抖动翅膀与同伴传递新发现的食物源的位置、距离和方向 等信息,也就是说蜜蜂依靠这样的方式构成了群体中的通信网络。 ZigBee 采用分组交换和跳频技术,并且可使用 3 个频段,分别是 2.4GHz 的公共通用频段、欧洲的 868MHz 频段和美国的 915MHz 频段。ZigBee 主要应用在短距离范围并且数据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与 蓝牙相比,ZigBee 更简单、速率更慢、功率及费用也更低。同时,由于 ZigBee 技术的低速率和通信范围较小的特点,也决定了 ZigBee 技术只 适合于承载数据流量较小的业务。 其目标市场主要有 PC 外设(鼠标、键盘、游戏操控杆)、消费类电子 设备(电视机、CD、VCD、DVD 等设备上的遥控装置)、家庭内智能控 制(照明、煤气计量控制及报警等)、玩具(电子宠物)、医护(监视 器和传感器)、工控(监视器、传感器和自动控制设备)等非常广阔的 领域。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pptx
物联网扩展系统架构
物联网技术路线
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分阶段实现3G与传感网的融合,实现物联网的可
运营、可管理及产业化
信息汇聚
协同感知
泛在聚合
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
主要特征 (1)将分散的、利用多种感 知技术手段所采集的信息通过 网关设备汇聚到3G网络 (2)通过3G网络将感知信息 汇聚到应用系统 (3)由应用系统集中进行信 息的处理,并提供信息应用服 务。
• 3GPP已完成了业务需求的研究,目前就网络结构( SA2)及无线接口(RAN2)开展了技术方案的研究
• 基于移动终端的WSN网络结构
及协议研究 •设计更灵活的自适应编码,优化 传输方式,支持更灵活的资源粒度 分配 • 增强L2/L3协议,支持大量M2M 终端 • 简化调度、功控、HARQ、链路 自适应、同步、接入和切换过程
物联网协同感知阶段 --架构和技术路线 2 物联网的标准进展
3 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 4 发展建议
物联网标准研究进展
物联网标准研究进展
ETSI
2008年成立TC M2M工作组,该工作组由FT-Orange发起,包括 运营商、设备商、集成商等几百个研究单位和组织加入
国家通信标准工作组( CCSA)
CCSA TC5 WG7:正在进行物联网业务相关研究,即将完成《移动 M2M业务研究报告》 CCSA TC5 WG3:该组将从移动网与传感网结合为主要研究方向, 《物联网网络架构研究》、《TD-SCDMA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 技术要求》和 《CDMA2000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技术要求》近 期将立项
让客户尽情享受信息新生活
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思考
提纲
1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 2 物联网的标准进展
物联网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工作组
03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感知层标准
传感器接口与数据格式
制定传感器接口规范,统一传感器数 据格式,确保不同传感器之间的互操 作性。
感知数据处理
规范感知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和 传输,提高感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网络层标准
通信协议
制定物联网通信协议,包括数据传输协议、路由协议和组网协议,保障物联网 设备间的信息传输。
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竞争
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在物联网标准制定方面存在竞 争,为了抢占制高点,我国需要建立自己的物联 网标准体系。
产业发展的需要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标准的规范和引导,国家 标准工作组的成立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 的健康发展。
国家标准工作组的组织架构
组长单位
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组的各项工作, 制定工作组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监督工作组的工作进展情况。
建设物联网标准验证平台
提供物联网标准验证服务,促进标准的落地实施和应用。
推动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
通过示范工程,展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效果和价值,促进物联网的 普及和应用。
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组织
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组织,如ISO/IEC JTC1、IEEE等,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网络管理与安全
规定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数据加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确保物联网网络的安 全稳定运行。
应用层标准
应用接口
制定应用层标准接口,规范应用软件与物联网设备之间的交 互方式。
行业应用规范
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应用规范和标准,推 动物联网在各行业的普及和应用。
共性技术标准
数据交换标准
农业物联网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其标准化
2、网络化: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更加网络化,实现各种设备的无缝连接和协 同工作。例如,智能制造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各种设备和机器,实现生产过 程的自动化和优化。
3、平台化: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更加平台化,以云平台为基础,实现各种应 用的集成和融合。例如,智慧城市可以将各种智能化设备和系统连接在一起, 实现城市管理的全面智能化。
4、安全性更加强化:针对安全和隐私问题,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采用更加先 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能力。例如,采用先进的加密 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总之,物联网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 用。我们应积极面对并解决物联网技术在应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不断 推进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拓展。
参考内容
物联网(IoT)技术正日益成为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个万 物互联的时代,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医 疗和智慧城市等,为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目标奠定了基础。本次演 示将深入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践及其体系结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 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3、智慧医疗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通过可穿 戴设备对病人进行实时健康监测,实现远程医疗和个性化治疗。此外,物联网 技术还应用于医疗废弃物跟踪和处理,为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4、智慧城市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部署传感器 和智能化设备,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可以 通过感知设备获取交通状况,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
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在智慧 家居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智能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 理,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在智慧医疗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 监控、健康管理、智能化诊断等功能,提高医疗效率和精度;在智慧城市领域,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各种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管 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讲_三层架构
4.6 数据融合与智能技术
1.数据融合与处理 所谓数据融合,是指将多种数据或信息进行处 理,组合出高效、符合用户要求的信息的过程。 在传感网应用中,多数情况只关心监测结果,并 不需要收到大量原始数据,数据融合是处理这类 问题的有效手段。 2.海量数据智能分析与控制 海量数据智能分析与控制是指依托先进的软件 工程技术,对物联网的各种数据进行海量存储与 快速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实时反馈给网络中的各 种“控制”部件。
网络层功能 - 在物联网中,要求网络层能够把感知层感知到 的数据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 它解决的是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 尤其是远距离传输的问题。 - 由于广域通信网络在早期物联网发展中的缺位, 早期的物联网应用往往在部署范围、应用领域等 诸多方面有所局限,终端之间以及终端与后台软 件之间都难以开展协同。 - 随着物联网发展,建立端到端的全局网络将成 为必然。
4.7 物联网保障体系
物联网标准
图 2-11
物联网标准体系
4.7 物联网保障体系
我国物联网标准制定现状
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 国家电网公司 统一坚强智能电网 技术标准体系框图
综合 规划
输电
配电
调度
信息 与 安全
0 基础与综合
0 基础与综合 1 设备材料 2 设计 3 建设 4 运行维护 5 其他
传感器 网关 传感器 结点
感知 终点
结 信息采集安全 点 安 全 物理安全
பைடு நூலகம்
图 2-15
安全层次模型
4.7 物联网保障体系
物联网安全
层 次 受 到 的 攻 击 物理破坏、信道阻塞 制造碰撞攻击、反馈伪造攻击、耗尽攻击、链 路层阻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初被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
这个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
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当时人们认为物联网最大规模、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在零售和物流领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但ITU未针对物联网的概念扩展提出新的物联网定义。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发布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新的物联网概念,认为物联网是未来Internet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
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
该项目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便于欧洲内部不同RFID和物联网项目之间的组网;协调包括RFID的物联网研究活动;对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源进行平衡,以使得研究效果最大化;在项目之间建立协同机制。
物联网与RFID、传感器网络和泛在网的关系:
1.传感器网络与RFID的关系
RFID和传感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传感器可以监测感应到各种信息,但缺乏对物品的标识能力,而RFID技术恰恰具有强大的标识物品能力。
尽管RFID 也经常被描述成一种基于标签的,并用于识别目标的传感器,但RFID读写器不能实时感应当前环境的改变,其读写范围受到读写器与标签之间距离的影响。
因此提高RFID系统的感应能力,扩大RFID系统的覆盖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传感器网络较长的有效距离将拓展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
传感器、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都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融合和系统集成将极大地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2.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的关系
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当时此概念局限于由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智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2008年2月,ITU-T发表了《泛在传感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研究报告。
在报告中,ITU-T指出传感器网络已经向泛在传感器网络的方向发展,它是由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物”的形式被部署。
该技术可以在广泛的领域中推动新的应用和服务,从安全保卫和环境监控到推动个人生产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
从以上定义可见,传感器网络已被视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智能传感器的范围扩展到RFID等其他数据采集技术,从技术构成和应用领域来看,泛在传感器网络等同于现在我们提到的物联网。
3.物联网与泛在网络的关系
泛在网是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又称泛在网络。
最早提出U战略的日韩给出的定义是: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
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
根据这样的构想,U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
故相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当前可实现性来说,泛在网属于未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理想状态和长期愿景。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和泛在网络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来表示。
物联网的技术框架: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它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
1.感知层
数据采集与感知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
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涉及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码和实时定位等技术。
传感器网络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传感器、RFID等数据采集技术所获取数据的短距离传输、自组织组网以及多个传感器对数据的协同信息处理过程。
2.网络层
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能够把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需要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已比较成熟,基本能够满足物联网数据传输的需要。
3.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平台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
其中应用支撑平台子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
应用服务子层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应用。
4.公共技术
公共技术不属于物联网技术的某个特定层面,而是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三层都有关系,它包括标识与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QoS)管理。
根据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密切相关的特点,按照技术基础标准和应用子集两个层次,我们提出引用现有标准、裁剪现有标准或制定新规范等策略,形成了包括体系架构、组网通信协议、接口、协同处理组件、网络安全、编码标识、骨干网接入与服务等技术基础规范和产品、应用子集类规范的标准体系(如图3所示),以求通过标准体系指导成体系、系统的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同时为今后的物联网产品研发和应用开发中对标准的采用提供重要的支持。
物联网的标准体系:
当前物联网标准研制有以下两个主要任务:
1.筹备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做好相关标准化组织间的协调
目前,物联网的概念和技术架构缺乏统一的清晰描述,一些利益相关方争相进行基于自身利益的解读,使得政府、产业和市场各方对其内涵和外延认识不清,可能使政府对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支持方向和力度产生偏差,严重影响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着整合物联网相关标准化资源,协调物联网的整体标准化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物联网产业协调发展大局,满足国家信息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
适应物联网以应用为驱动、以需求为牵引的多种技术紧密融合的特殊需要的原则,同时为政府部门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全面的技术和标准化服务支撑。
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标签(RFID)标准工作组、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服务(闪联)标准工作组、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产学研用各界公认与物联网技术密切相关的标准工作组共同发起成立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担任联合工作组组长,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担任联合工作组常务副组长。
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协调一致,整合资源,共同开展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积极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以联合工作组为平台,加强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力争成为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导力量之一。
2.做好物联网顶层设计,完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组织协调,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积极鼓励和吸纳有关有物联网应用需求的行业和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推动相关标准组织形成有效协调、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标准体系。
制定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也需要把国际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动态和我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相结合,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研究,以保证实际需要为目标,结合实际国情和产业现状,给出标准制定的优先级列表,进而为国家的宏观决策和指导提供技术依据,为与物联网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立项和制定提供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