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五首复习

古诗五首复习
古诗五首复习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

时间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这种深沉的失意、悲愤和孤独感占据了诗人此时的全部心灵,他驻足于幽州台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台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意蕴:悠悠的历史长河啊,你孕育了多少明君和贤臣,成就过多少丰功伟业;你又见证过多少昏君和庸碌,洗刷过多少罪恶和耻辱!

悠悠的历史长河啊,在你的面前,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无论明暗贤愚,都是匆匆过客。而可悲的是:我竟连这短暂的人生都无法利用,知音难遇,怀才不遇。思之怆然,怎不令人涕下!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回答题: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答: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答: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可)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答:“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8.您是否同意说本文诗的风格是'沉郁悲壮'?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通过作者登台所见所感,以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为背景,来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来抒发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的,所以使全诗染上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望岳》知识点总结

一、《望岳》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杜甫,他是我国唐代的诗人,被后人赞誉为“诗圣”。

二、译文: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呢?从齐到鲁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层云升腾,使心胸摇荡;飞鸟归山,映入眼帘;终要登上泰山顶峰,遍看群山的矮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虚实结合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展望诗人心底的愿望

三、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望岳》中心: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五、赏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岱宗夫如何”,以设问统领下文,“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地域广阔。(修辞)

2、“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写出了远望所见。(炼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虚实结合,“造化钟神秀”用的是虚笔,是说泰山神奇秀美,“阴阳割昏晓”是实写,突出泰山的高大。(写作手法)

2、“钟”字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

了。“割”字拟人,形象贴切,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给参天矗立

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这两句集中表现了泰山的秀美与高大的特点。(炼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这两句写的是实景,是细望所见。抓住两个景物的细节表现诗人心情激荡

和眼界的开阔。(描写角度)

2、“生”字写出山腰云雾层层缭绕,腾云生起之势,用“曾云”衬托出山高。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生动地写出一只只小鸟好象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表现出了山谷的深远。(炼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的顶峰,也要攀登人生的顶峰的愿望。(炼字)

六、理解性默写:

1、写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的顶峰,也要攀登人生的顶峰的诗句(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诗句(描写近望所见)(虚实结合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运用设问形式表现泰山地域广阔的诗句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写泰山整体形象的句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4、抓住两个景物的细节表现诗人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诗句是(写作者目不转

改革事业力量非凡,前程似锦。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作者登高所感,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拔云见日,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再也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了。“自缘”的“缘”,是“因为”“由于”的意思。这两句乍听起来,作者像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细细品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引入向上的启示。

问答题

1.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答: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2.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答:议论抒情。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5.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这首诗中,“浮云”一词寓意是什么?

答:当时的保守势力和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7.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8.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10.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11.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主题:这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中心思想

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思想感情。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1、这首诗的诗眼是游,全诗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

2、首联写出了农家人热情、淳朴、好客的特点,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的情感。

3、这首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是写景的名句,描写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暗含着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实现理想愿望的深刻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5、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答: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6、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已亥杂诗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全文翻译】

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

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问题:

1、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然前途坎坷不畅,也不忘报国情怀,后人也常用来比喻老一代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句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5、诗人如何写出辞官离京时的愁绪的?

答:下笔一个“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6、为什么说“吟鞭东指”“即天涯”?

答:因为在诗人看来,这次离京,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出了城门,就如同人在天涯一般。前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7、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运用比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8、诗人辞官离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是怎样的?

答:既有解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不甘自弃,继续奋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五首】

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五首】. 【篇一】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次北固山下 朝代:唐朝|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鉴赏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赏析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五言古诗) 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或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也就会有闹市,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极为精练的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暗用《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行路难(其一)李白 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对偶),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伊尹那样,有为于当世。但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情)境界顿开,高昂乐观,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记叙描写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记叙描写群童抢草。(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比喻)记叙描写屋破雨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议论抒情)表现了作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歌行体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突出西北边疆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这个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像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描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酷冷气候和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偶夸张)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愁云”既写景也写情,自然引出送

【语文版】七上第17课古诗五首优秀学案共2课时,含答案

17. 古诗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诗篇。 2.概述诗歌表达的感情。 3.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合作探究,概述诗情。 自主学习 1.文体链接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古体诗产生较早,唐以前无此诗名,唐代出现律诗,始称律诗为近体诗,非律诗为古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王维的《杂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写作背景 《杂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他乡异地忽然遇到来自故土的旧友,自然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所以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淮上与友人别》该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3.注音。 绮.窗()著.花未()潇.湘()城阙.() 宦.游()歧.路()侧畔.()长.精神() 4.文学常识填空。 (1)《杂诗》作者是代诗人。字。 (2)《夜雨寄北》作者是代诗人。字义山,号, 与“”合称为“小李杜”。“寄北”意思是。 (3)《淮上与友人别》作者是,代诗人。字。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字子安。诗题中“之”的意思是。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乐天”就是。“酬”的意思是。 5.解释下列字词。 来日 ..:翻.似.: ..:却.话:无为 6.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导语设计 设计1:(文本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设计2:(视频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设计3:(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设计4:(背景导入)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己亥杂诗》。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重点) 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 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的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 2. 初读古诗。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教学提示】 要求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识记掌握。注意训练学生的诗歌节奏和音韵。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诗词五首》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5.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七八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5.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春望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19.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19.忧国思家的情怀。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一)(4分)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 【答案】(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1分) (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2分)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部编版八上《诗词五首》赏析16k

25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与练习 饮酒 一、主题: 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二、诗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内容:居住在喧器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哲理:这几句诗道出了心境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是否离开人群。只要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身处“人境”的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写法: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同一答中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一词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分析: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于无意之中望见南山,南山的悠然之景与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合二为一,刻画了一个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 炼字:①“悠然”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的闲适自得。②“见”字表明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无意之中看见。这两个词写出诗人是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与景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分析:傍晚山色美丽,飞鸟结伴而还。写出日近黄昏,白云入山,飞鸟还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自在心境。 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内容:“真意”,指人生的真谛。指辞官归隐,享受田园之乐的隐居生活。 三、练习: 1.下列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之“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答案:C.“晋宋”错误,应是“魏晋”。) 2.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 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3、“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 答:不能。“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4.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景:菊、山、飞鸟、落日……情:怡然自得。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 一、主题: 形象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情感。 二、诗句赏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情感:通过写景,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炼字:①“破”字,写出了国都论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小学生端午节诗歌朗诵(古诗词5首,现代诗6首)

小学生端午节诗歌朗诵(古诗词5首,现代诗6首) 古诗词(5首): 1、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3、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4、端午日赐衣 (唐代)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5、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现代诗(6首): 1、端午节旧事 去年端午节的早晨, 我精心挑选了六个汉字 排成短信 发送给, 个住在我手机里的人。 直到那天黄昏 没见一个汉字归来。 今天我突然想到 就象我那天吃掉的粽子, 直到现在, 还没有被排泄出来。 2、今年的端午节 明天就是了端午节了

今天就嚼一只粽子。电视里正讨论着 塑化剂的风暴。 而岳阳楼仍在, 洞庭湖却已口舌生烟。 今年的端午节 就这样到来。 在我口袋开始干涸的时侯 在楼价无论怎样调整还如不倒翁的时候。 来了,艳阳高照。 来了,梦如火娆。 来了,端午节的绿 在硫酸铜的颜色里。 淡淡的苦涩, 在蒸煮翠绿的粽子之后。 翻江倒海,肠贴地。 在看到那翠绿是硫酸铜的渲染之后。 而大地张着干渴的大口, 没有了淋漓的风貌。天空拧着枯竭的奶罩 无力偿还大地的泪泡。 后来,梦的汛期就决堤了。 电视新闻说:南方?区大部降雨张了几个月的大口弥合了过于狂喜就咬断了好几处路桥 洞庭湖又开始茘漾, 岳阳楼又开始笙响。 我嚼着那只翠绿的粽子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30 诗五首 【预习指导】 一、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积累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3.结合课下注释,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2、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多媒体出示) 樽()箸()狐裘()瀚海() 掣()坳()挂罥()三重茅() 2.完善作者资料: 《饮酒》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行路难》的作者李白是(朝代)著名的(风格)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边塞诗的名作,作者是唐代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诵读感悟 2.自疑自问 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 八年级上册学习过陶渊明的诗和文,本期学习过他的《五先生传》;本册第五单元学习过《诗词曲五首》,学生重温了诗文阅读的方法。 【课堂建议】 一、教师的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 通过平时的积累学生对本课作者有了了解,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品读诗文,再加上对25课的学习,进一步训练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开展。但是,诗歌鉴赏始终是初中学生的难点,教学中仍需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 2.建议课时:2—3课时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2.领会诗意,体味诗情; 难点 1.品味语言,领会诗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 1.范读课文。 2.个性解读文本。 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 环节一:自主学习 课前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环节二:问题探究 《饮酒》 1.既然生活在“人境”,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 2.从诗歌的前四句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技巧突破: 1.引导理解“车马喧”指“上层人士的交往”,抓诗句“心远地自偏”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心境。2.点拨赏析诗句的方法,侧重抓写法及效果进行赏析。 《行路难(其一)》 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 2.诗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行路难”,它是写实吗?作者为何有这种感受? 3.怎么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技巧突破: 1.重视诵读、理解。 2.知人论世,结合李白诗风理解、赏析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首诗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_教案教学设计

《诗五首》有关资料:《归园田居》赏析 第三首写他的劳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辞官归田的人当然不会种田,他种的豆,草盛苗稀,难得的是早起去锄草,一直到带月才归,这时已是夕露沾衣了。他想的不是怕衣服沾湿,而是把豆种好,这是辞官归田者的想法。就农民说,只想把庄稼种好,根本不会想到衣服的沾湿;辞官归隐而不劳动的人根本不会有这种体会;只有渊明才有这样殷切的体会写出了这样反映真实思想的诗。注家都引《汉书·杨恽传》里杨恽感叹:“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借南山的荒秽不治来讽刺汉朝的政治。渊明在这里并没有这种思想。按:渊明不满意刘裕代晋,但在他作这几首诗的义熙二年刘裕平定桓玄的篡位以后,没有入朝执政,还谈不上刘裕代晋的事。这里只是反映渊明从事劳动时的心情。 就这几首诗看,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正像《诗林广记》里引苏轼说:“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又引杨时说:“冲淡深邃,出于自然。”诗的语言比较质朴,也是简约的。把做官比做“落尘网”“在樊笼”,把归田说成本性是这样,这里有很多感触,都没有细说。把遇到乡里人只说“但道桑麻长”;写劳动,只是“晨兴”到“带月归”,怎样的艰苦也不写。在这些地方,把深情和感受都含蕴着,所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可供体味,所以感到内容深邃。这也同他的性格有关,他是那样冲虚恬淡,把一切生活遭遇

用自然朴素的话表达出来。假如光看他的语言朴素简约,就会像《诗品》说的“世叹其质实”。假如能体会到在朴素简约的语言里含蕴着深厚的情思,从中反映出他的真挚的性情,高尚的节操,就会像萧统在《序》里说的:“其文章(诗文)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比京。”萧统不愧为最早赏识渊明的人。

小学生古诗五百首

第一级 1. 诗经《关雎》 2. 诗经《汉广》 3. 诗经《相鼠》 4. 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5. 古诗《行行重行行》 6.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7. 曹植《七步诗》 8.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9.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10. 王湾《次北固山下》 11. 张九龄《望月怀远》 12. 王之涣《凉州词》 13. 孟浩然《过故人庄》 14. 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15.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 16.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17.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 18.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19. 崔颢《黄鹤楼》 20.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21. 高适《塞上闻笛》 22.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3. 李白《望天门山》 24.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5. 白居易《花非花》 26. 白居易《暮江吟》 27. 白居易《卖炭翁》 28.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29.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30. 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 31.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32. 王安石《元日》 33. 王安石《登飞来峰》 34. 王安石《江上》 3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6. 陆游《沈园二首》(其一) 37. 陆游《沈园二首》(其二) 38. 李煜《望江南》 39. 李煜《乌夜啼》 40.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1.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42.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3. 姚燧【越调】凭栏人寄征衣 44.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45.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46. 无名氏【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47. 王磐【北正宫】朝天子咏喇叭 48. 于谦《石灰吟》 49. 汤显祖《牡丹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50. 赵翼《论诗》 第二级 1. 诗经《静女》 2. 诗经《出其东门》 3. 屈原《离骚》(开头——岂余心之可惩) 4. 汉乐府《上邪》 5. 古诗《迢迢牵牛星》 6.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7.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8. 谢朓《玉阶怨》 9. 民歌《木兰诗》 10.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1.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2.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13.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奉帚平明金殿开) 14.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15. 王维《使至塞上》 16. 王维《汉江临眺》 17. 王维《终南山》 18.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 王维《终南别业》 20. 王维《观猎》 21.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2. 岑参《逢入京使》 23. 李白《峨眉山月歌》 24.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 25. 杜甫《月夜》 26. 杜甫《春望》 27. 杜甫《曲江二首》其一 28. 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29. 杜甫《赠花卿》 30.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 31.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六(未及前贤更勿疑) 32. 杜甫《春夜喜雨》 33.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杜甫诗五首》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 一、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走进诗人: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夜》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月夜》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语文版《诗词五首—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2、激发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筝乐曲,激情导入。 (二)预习检测,疏通文意。 1、请说说标记加点字的意思 雨疏.()风骤.() 绿肥.()红瘦.() 2、指名翻译课文 (三)朗读诗词,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本词虽短短几行,却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件事。 (四)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词人昨夜饮酒浓睡,早晨醒来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词人昨夜为什么会饮酒过量呢?

3、女主人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试问”的“试”反映了什么的心理? 4、“绿肥红瘦”历来让人称道,说说这个句好在哪里? 5、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达出诗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情趣雅致。你认为呢? 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各组指派学生说。 (五)拓展延伸,领悟文化。 在你的积累中还有哪些文人因内心困顿,在诗词中表达志趣和哲理呢? 1、教师出示几句分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永调歌头》 2、指名学生说 (六)唱读诗词,感受魅力 1、欣赏婷婷唱读《如梦令》。 2、学生跟着录音唱读。 (七)布置作业,知识巩固。 使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至少使用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课内古诗赏析 (一)登幽州台歌⑴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⑵,后不见来者⑶。 念天地之悠悠⑷,独怆然而涕下⑸。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词句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 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名词作状语,向前。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名词作状语,向后。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诗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请自己翻译在下面)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当堂背诵,默写。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诗五首赏析 《饮酒》 《行路难》 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 2.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 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A.高 高者挂罥长林梢 (飞得高) 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阔) B.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 (怎么)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C.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 (渐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从前) 2.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娇儿睡相不好,多少 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理解:前一句写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因为心系家国,早已不能熟睡。后一句一语双关。“长夜”既是实指当天的情景,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何由彻”,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3、“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安史之乱的事件。 4、“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夜晚。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

诗五首《饮酒》《行路难》学案

诗五首《饮酒》-《行路难》学案

————————————————————————————————作者:————————————————————————————————日期:

诗五首《饮酒》《行路难》 黄超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五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材分析: 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宜用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学生分析: 学生理解作品要结合创作背景加以点拨。 【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有这样一位文学家,他娴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学识渊博;有这样一位散文家,宅边有五柳树,他明了人生的真谛,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饮酒》。(教科书212页)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还是田园派的创始人。 (请学生简单介绍) 三、写作背景: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他早就看透,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一共20首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陶渊明把这一组 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四、教师范读,整体把握诗意。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四、精读课文,赏析内容:5分钟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忘言。 五、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歌五首赏析考点检测及答案说课讲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考点与检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原诗与译文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阅读赏析,回答问题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4.怎样理解“悠悠”? 5.“古人”“来者”指的是。“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是什么人?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8.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幅画面。 9.“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10.“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11.“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1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案与解析】

【答案与解析】 1.远近朝暮 2.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秀美虚高大实 4.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泰山的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A 10.C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原诗与译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阅读赏析,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什么?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什么?(2分)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分)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