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隐形》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楚人隐形阅读答案

(完整word版)楚人隐形阅读答案

楚人隐形阅读答案原文: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习题:10.下列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B、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汝见我不(fǒu,同“否”)?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D、吏遂缚诣县(fù,绑)(zhǐ,到……去)11。

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⑵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⑶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12.翻译语句.⑴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⑵对面取人物13.“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答:14。

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答:15.“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答:16。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答案:10。

C11。

(1)凭借。

(2)来,连词。

(3)认为。

12.(1)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过的叶子可用来隐身。

(2)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3。

不能。

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14。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15.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16.一叶障目.。

(完整word版)高考文言文翻译每日一题小训练(含答案).docx

(完整word版)高考文言文翻译每日一题小训练(含答案).docx

1、【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后也。

” (上海卷)12、【韩信将兵】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

”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3、【伯乐相马】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34、【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45、【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56、【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67、【丑妇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78、【买椟还珠】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羽翠。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阅读答案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阅读答案

篇一:楚人贫居读淮南子阅读答案原文: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译文: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方》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

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对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1.楚人贫居②,读《淮南方》③,得“螳螂伺④蝉自鄣叶⑤可以隐形⑥”,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⑦?”妻始时恒⑧答言“见”,经日⑨,乃厌倦不堪,绐⑩云“不见”。

嘿⑾然大喜,⑿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⒀。

吏⒁遂缚诣⒂县⒃。

①选自《笑林》。

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做过给事中的官。

楚人,楚国人。

楚国,现在的湖北省及其周围一带。

②【贫居】过穷日子。

③【《淮南方》】一种讲医药的书,可能没有传下来。

④【伺】侦察等候。

⑤【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

鄣,同“障”。

⑥【隐形】隐藏形体,别人看不见。

⑦【不】同“否”。

⑧【恒】常是,总是。

⑨【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⑩【绐】(dài)哄骗。

⑾【嘿】同“默”。

⑿【赍(jī)】携带。

[楚人隐形阅读答案]隐形的翅膀阅读答案

[楚人隐形阅读答案]隐形的翅膀阅读答案

[楚人隐形阅读答案]隐形的翅膀阅读答案篇一:[隐形的翅膀阅读答案]《隐形的翅膀》阅读答案挫折是人生的财富(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

(14分)隐形的翅膀感动①她出生时就没有双臂。

懂事后,她问母亲: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胳膊和双手,可以拿饼干吃,拿玩具玩,而我却没有呢?②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因为你是上帝派到凡间的天使,但是你来时把翅膀落在天堂了。

她很高兴:有一天我要把翅膀拿回来,那样我不但能拿饼干和玩具,还会飞了。

③7岁上学前,母亲请医生为她安装了一对精致的假肢。

那天,母亲对她说:我的小天使,你的这双翅膀真是太完美了。

但她却感觉到,这双冷冰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那双翅膀。

在学校里,缺少双臂的她,成了同伴们取笑的对象。

④课余时间,同学们最大的乐趣是荡秋千,而她只能站在远处痴痴地看着。

只有在他们离开后,她才偷偷地走到秋千旁,用那冰冷的假肢勾住绳子,努力地踮起小脚尖,坐上秋千板。

她坐稳后,那瘦小的身子前后使劲地晃动着,慢慢地,秋千荡了起来。

这时,她闭上眼睛,听耳边掠过的风声,想像自己找回了失去的双臂,像天使一样在操场上空飞翔。

⑤14岁那年的夏天,父母带她乘船到夏威夷度假。

⑥每天,她都站在甲板上,任两截空飘飘的衣袖随风飞舞,每当看到海鸥在风浪中自由飞翔,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如果我有一双翅膀多好,哪怕只飞一秒钟!⑦孩子,其实你也有一双翅膀的!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她循声望去,吃了一惊!一位黑皮肤的老人,没有双腿,整个身体就固定在一个带着轮子的木板车上。

此刻,老人用双手熟练地驱动着木板车,在甲板上自由来去,她看呆了。

她了解到,老人是十年前从非洲大陆出发的,如今已经游遍了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而支撑他走遍世界的,就是一双手。

孩子记住,那双翅膀,就隐藏在你的心里!船靠岸那天,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

⑧她开始练习用双脚做事。

为了让双脚保持柔韧有力,她每天通过走路和游泳的方式来锻炼。

中考文言文《楚人隐形》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楚人隐形》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楚人隐形》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楚人隐形》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选自《笑林》
楚人隐形
作者:邯郸淳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方》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

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对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螳螂捕蝉(含答案)】点的词1、其上有蝉().2、蝉高居悲鸣饮露()()3、)委身()委()附()4、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5、()延()()6、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7、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二、翻译句子1、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2、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3、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三、阅读理解1、“蝉”不知螳螂在其后的原因是什么?以此类推,它们(螳螂、黄雀)各自犯了怎样的错误?2、说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讽刺意义。

3、这则寓言它借只专心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身陷危险之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四、文学常识《螳螂捕蝉》选自,作者是(时期)(人名)。

答案一、1、它,指树2、停留,止息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3、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弯曲身子委缩即“跗”,脚背 4、捕捉同“旁”,旁边 5、伸长脖子延长,伸长弹弓和弹丸6、都必须,一定眼前利益7、顾及,考虑祸患,灾难二、1、蝉一边喝水一边放声歌唱,却不知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2、螳螂缩着身子,弯起了前肢,想抓住蝉后把它吞掉。

螳螂正要吃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背后。

3、这三个都在贪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及身后潜伏着祸患。

三、1、只顾眼前的利益他们各自犯了“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的错误。

2、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3、蝉、螳螂、黄雀后患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不能鼠目寸光,利令智昏,而应该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四、《说苑.正谏》西汉刘向【篇二:8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螳螂捕蝉的翻译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臣子说:“敢有劝阻(我攻打楚国)的,我就处死他!”有一位年轻的侍卫官想劝谏而不敢,于是就藏着弹丸,在后园绕来绕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

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寻苦恼,把衣服弄湿成这样。

初中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题32篇(精美排版分学生空白教师答案版直接打印使用)

初中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题32篇(精美排版分学生空白教师答案版直接打印使用)

初一新生文言文学习目录初一新生文言文学习 (1)杨亿巧对 (5)鹦鹉救火 (6)郑人逃暑 (7)邹孟轲母(节选) (8)程门立雪 (9)楚人隐形 (10)富人之子 (11)董遇“三余”读书 (12)两次还金 (13)齐人有好猎者 (14)笼中鹦鹉 (15)陶侃惜谷 (16)凤凰寿 (17)金壶丹书 (18)黄琬巧对 (19)神童庄有恭 (20)曹植聪慧 (21)鲍子难客 (22)陈实与“梁上君子” (23)县令捕蝗 (24)为人大须学问 (25)承宫樵薪苦学 (26)桓荣勤学不倦 (27)读书五失 (28)颜回好学 (29)张之万之马 (30)宋仁宗忍饿 (31)幽王击鼓 (32)范仲淹罢宴 (33)宋太宗学书 (34)赵简子元日放生 (35)陆元方卖宅 (36)教师版 (37)杨亿巧对 (38)鹦鹉救火 (39)郑人逃暑 (40)邹孟轲母(节选) (41)程门立雪 (42)楚人隐形 (43)富人之子 (44)董遇“三余”读书 (45)两次还金 (46)齐人有好猎者 (47)笼中鹦鹉 (48)陶侃惜谷 (49)凤凰寿 (50)金壶丹书 (51)黄琬巧对 (52)神童庄有恭 (53)曹植聪慧 (54)鲍子难客 (55)陈实与“梁上君子” (56)县令捕蝗 (57)为人大须学问 (58)承宫樵薪苦学 (59)桓荣勤学不倦 (60)读书五失 (61)颜回好学 (62)张之万之马 (63)宋仁宗忍饿 (64)幽王击鼓 (65)范仲淹罢宴 (66)宋太宗学书 (67)赵简子元日放生 (68)陆元方卖宅 (69)学生版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②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

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对“对子”。

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十二)(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十二)(含答案)

六年级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十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

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下列划线字注音及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B.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汝见我不(fǒu,同“否”)?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D.吏遂缚诣县(fù,绑)(zhǐ,到……去)2.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②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3.翻译语句。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②对面取人物。

4.“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5.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6.“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7.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蝴蝶泉(明)徐霞客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

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注释:①东向:向东。

②漱:用水清洗。

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就好像在替树根梳洗一样。

③可鉴:可以当镜子照。

④方丈:一丈见方,也就是平方丈。

⑤沼:水池。

⑥须翅栩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

⑦焕然:光彩夺目的样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玮用兵曹玮尝出战小捷,虏兵①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②,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③。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④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⑤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歇良久。

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⑥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⑦不能立人气亦阑⑧。

吾以此取之。

”【注释】①虏兵:敌军。

②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

③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

④縻(mí):束缚。

⑤少选:一会儿。

⑥几:接近。

⑦痹:麻痹。

⑧阑:残,尽。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可以为师矣B. 遂弃牛羊而还肃遂拜蒙母C. 歇定可相驰矣愿驰千里足D. 若乘锐便战关山度若飞(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B.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C.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D.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②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4)结合文章,分析曹玮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里?【答案】(1)B(2)C(3)①敌军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赶快返回袭击曹玮军队。

②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劳了,故意用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

(4)曹玮假意贪图牛羊之利,使军队表现出军容不整的样子,诱敌深入;敌人追至,避敌锐气,假意不想乘人之危,让敌人休息修整,使敌人腿脚疼痛麻木站不起来了,人气残尽,最后一击击败。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古今异义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古今异义

文言文——古今异义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真题引领(2022·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019年一叶障目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8页)

2019年一叶障目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一叶障目阅读答案篇一:楚人隐形阅读答案楚人隐形阅读答案1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楚人隐形的内容:答案:一叶障目。

2 结合本文说一下“楚人”真的能隐形吗?答案:楚人是不能隐形的。

因为他只是一个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的人。

3 楚人隐形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我们不要妄想不劳而获,如果你心存邪念必将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4 文中“楚人嘿然大喜”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答案:表现了楚人通过不劳而获获得的成就而欣喜。

5 阅读本文说一下楚人为什么“嘿然大喜”答案: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可以隐形自己身体的叶子了。

6 翻译以下句子: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答案:螳螂等候蝉时遮蔽自己的那片叶子,可以用来隐藏身体。

篇二:201X年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昌平区201X年初三年级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201X.6...D.逮捕dài胆怯而归i) ..qua满载.2,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所取得的成就。

90后新兵们,不____。

90后新兵为我们展现了A.B.C. ①句填“斤斤计较” ②句填“精雕细刻”D. ①句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②句填“玉不琢不成器”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B.“泥人张”彩塑用色明快,用料讲究,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传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C.《红色歌曲,唱响津城》活动,表达了天津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D.沿着汽车行进的方向,我们发现这片戈壁深处的原始胡杨林次第呈现出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颜色。

4. 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到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杭州岳庙内的松柏威严高大,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邹孟轲母阅读及答案

邹孟轲母阅读及答案

邹孟轲母阅读及答案【篇一: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t>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

行者②见而哂③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④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⑤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⑥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⑦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迭也。

”行者服而退。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农夫耕于田于:(2)欲速则不达速:(3)行者服而退服:14、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15、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译文: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译文: 1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

远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上,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于是惠子恐发于南海惠子相梁,子知之乎于是得腐鼠止于北海欲代子相仰而视之2.与“或谓惠子曰”中的“或”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莫如以吾之所长攻其所短,或能负乎? b.或坐或卧,或仰或俯 c.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d.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惠子相梁担任相国 b.或谓惠子日有人 c.非梧桐不止停止d.非练实不食精熟、精美4.对本文中庄子的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b.井蛙不可与之语海 c.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楚人隐形》阅读答案

《楚人隐形》阅读答案

《楚人隐形》阅读答案巨人中考网: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楚人隐形》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枚树叶,来摘取它。

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了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

参考答案: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楚人隐形的内容:答案:一叶障目。

2结合本文说一下“楚人”真的能隐形吗?答案:楚人是不能隐形的。

因为他只是一个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的人。

3楚人隐形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我们不要妄想不劳而获,如果你心存邪念必将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4文中“楚人嘿然大喜”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答案:表现了楚人通过不劳而获获得的成就而欣喜。

5阅读本文说一下楚人为什么“嘿然大喜”答案: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可以隐形自己身体的叶子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翻译题专项训练一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翻译题专项训练一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翻译题:专项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

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民所爱。

母疾,弃官去。

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会稽太守。

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

征为将作大匠。

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

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

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己奉送。

”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1.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2.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3.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参考答案1.(会稽这个地方)山里的老百姓质朴敦厚,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被官吏侵扰得很是(厉害)。

(“山民愿朴”前省略“会稽这个地方”,“颇为官吏所扰”前省略主语“他们”,且是“为……所……”的被动句,需要翻译成带“被”的语句)2.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到夜里仍不停止,有时(扰得)狗叫一整夜,百姓也不得安宁。

(“发求”,委派官吏搜求;“绝”,停止;“或”,有时;“竟夕”,一整夜)3.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能比得上您说的那样(好)呢?使父老们受苦受累了!”(“及”译为“比得上”,“勤苦”是偏义复词,偏在“苦”,且是使动用法,译为“使……辛苦”)◎参考译文:刘宠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

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

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

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

后来,(他)四次迁升后担任豫章太守,又多次升迁后担任会稽太守。

8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8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8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共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8年级课外文言文一、螳螂捕蝉的翻译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臣子说:“敢有劝阻(我攻打楚国)的,我就处死他!”有一位年轻的侍卫官想劝谏而不敢,于是就藏着弹丸,在后园绕来绕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

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寻苦恼,把衣服弄湿成这样。

”他回答说:“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高高地呆在树枝上,叫声很悲饮着露水,不知道螳螂就躲在他的身后呀;螳螂弯曲着身子紧贴在树枝上,要想捉蝉,而不知道黄雀正躲在身边;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它的下面呢。

这三个东西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

而看不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呀。

”吴王说:“好啊!”于是就停止了出兵。

说明:刘向编纂的两部记述古代历史故事的书。

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故事传说和寓言。

譬喻贴切,鲜明生动,寓理于事,有很强的说服力。

《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警告那些鼠目寸光,毫无远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之祸的人。

1、出自文言文的"螳螂捕蝉"的成语是什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的寓意是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2、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3、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院,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以奇怪的行为引起吴王的注意,引出进谏的话头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此三者皆物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答案: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二、鹬蚌相争翻译: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

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

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释】(1)选自《笑林》。

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

(2)【居贫】生活贫困。

居:处于。

(3)【《淮南方》】一种讲医学的书(4)【伺】等待,侦候。

(5)【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

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来。

(7)【遂】于是,就。

(8)【分别】: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恒】经常,常常。

(12)【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13)【不堪】不能忍受。

(14)【绐(dài)】哄骗。

【翻译】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

”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

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

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

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

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

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楚人隐形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释】(1)选自《笑林》。

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

(2)【居贫】生活贫困。

居:处于。

(3)【《淮南方》】一种讲医学的书(4)【伺】等待,侦候。

(5)【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

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来。

(7)【遂】于是,就。

(8)【分别】: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恒】经常,常常。

(12)【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13)【不堪】不能忍受。

(14)【绐(dài)】哄骗。

【翻译】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

”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

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

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

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

”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

一儿以日初出远(共10篇)

一儿以日初出远(共10篇)

一儿以日初出远(共10篇)一儿以日初出远(一):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中,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中午的近清晨因为人们不自觉的就把地面上的物体当作参照物所以太阳看起来比较大!我们所处的北半球在夏季时,日地距离1.5亿千米;冬季时,日地距离稍短一些,约为1.47亿千米.但这是日地距离在半年里的变化.而在一天里,从早上到中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很小.因此,早上的日地距离和中午的日地距离几乎是完全一样的.那么,为什么早上看到的太阳比中午看到的要大呢这是因为早上太阳在地平线上,周围有一些山、树、房屋作为衬托,在这些较小的物体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太阳以广阔的天空为背景,太阳就显得小了.可以做一个实验:把两个同样大小的物体,一个放在较小的物体中间,另一个放在较大的物体中间,这时就会感觉前一个物体比后一个大.既然中午和早上太阳离我们几乎一样远,为什么中午的太阳使人们感受到热,而早上太阳却使人感受到没有中午的太阳热呢这是因为早上太阳光斜射地面,光线分散,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早上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中穿过的距离长,被大气削弱得多,所以我们感受到早上太阳光是微弱的;到了中午,太阳升得最高,阳光照射角度在一日中最大,这时,射到地面的阳光集中,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就多,而且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层中穿过的距离比较短,被大气削弱得少,所以我们在中午感受到太阳光强,这就更使人感受到中午比早晨热多了一儿以日初出远(二):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改为直接叙述句) .一儿曰,他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以日初出远(三):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远,中午时离我们近.一儿以日初出远(四):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中,两小儿各有什么理由【一儿以日初出远】理由: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中午的近清晨因为人们不自觉的就把地面上的物体当作参照物所以太阳看起来比较大!我们所处的北半球在夏季时,日地距离1.5亿千米;冬季时,日地距离稍短一些,约为1.47亿千米.但这是日地距离在半年里的变化.而在一天里,从早上到中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很小.因此,早上的日地距离和中午的日地距离几乎是完全一样的.那么,为什么早上看到的太阳比中午看到的要大呢这是因为早上太阳在地平线上,周围有一些山、树、房屋作为衬托,在这些较小的物体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太阳以广阔的天空为背景,太阳就显得小了.可以做一个实验:把两个同样大小的物体,一个放在较小的物体中间,另一个放在较大的物体中间,这时就会感觉前一个物体比后一个大.既然中午和早上太阳离我们几乎一样远,为什么中午的太阳使人们感受到热,而早上太阳却使人感受到没有中午的太阳热呢这是因为早上太阳光斜射地面,光线分散,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早上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中穿过的距离长,被大气削弱得多,所以我们感受到早上太阳光是微弱的;到了中午,太阳升得最高,阳光照射角度在一日中最大,这时,射到地面的阳光集中,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就多,而且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层中穿过的距离比较短,被大气削弱得少,所以我们在中午感受到太阳光强,这就更使人感受到中午比早晨热多了【一儿以日初出远】一儿以日初出远(五): 翻译下列句子和词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3.夸父与日逐走“逐走”的意思是什么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什么意思“去”什么意思5.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和“如”什么意思6.见两小儿辩斗“辩斗”什么意思7.也子也不能决也“决”什么意思8.熟为汝多知乎“为汝”和“知”什么意思谢谢啦!1.2太长了3.比赛跑步4.以:认为;去:距离5.到了 ; 好像6.争辩7.判断8.认为你 ; 通“智”智慧一儿以日初出远(六): 楚人隐形的短文阅读答案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以是什么意思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远,到了中午的时候距离近一儿以日初出远(七): “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一儿以日初出远(八): 两小儿边日文言文阅读翻译,百度知道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孔子不能决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啊”词语解释(1)辩斗:辩论,争论.(2)故:原因,缘故.(3)以:以为,认为.(4)始:刚刚,才(5)去:离.(6)日中:中午.(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8)及:到了.(9)则:就.(10)盂:盛放物体的器具.(11)为:是.(12)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14)决:裁决,判断.(15)孰:谁,哪个.(16)汝:你.(17)汤:热水.告诉我们的道理: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一儿以日初出远(九): 测测你的智力,两小儿辩日里的问题一.填空“而日中时远也”“远”省略了〔〕两个字.“一儿以日出出远”中“初”后省略〔〕三个字.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孔子东游中的东见两小儿辩斗中的斗问其中的其故我以中的以日始出时去中的去而日中中的中一儿以日出出远中的日车盖及日中中的及盘盂此不为中的为沧沧凉凉及其中的及孔子不能决也中的决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2.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5.给下面的字注音盂,孰,汝,知,沧,决孔子东游中的游字辩斗中的辩字问其故的故字去人近中的近字探汤中的汤字多知中的知字不能决中的决字7.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以:一儿以日出出远【】此独以跛之故【】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孰为汝多知乎【】8.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两个横线}9.“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10.下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不能决也.11.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注释(1)辩斗:辩论,争论.(2)故:原因,缘故.(3)以:认为.(4)去:离.(5)日中:正午.(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7)及:到了.(8)则:就.(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10)为:是.(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13)决:决断,判定.(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正音:盘盂:pán yǘ茹rú智zhì编辑本段译文译文:孔子往东方游说,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辩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爽,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手伸入了热水,这不就是越近(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编辑本段寓意1.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要从更多的角度看事物.2.再大的学问家,也有不懂的事情.3.不能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4.从文章中可看出孔子的谦虚.编辑本段读法(停顿)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编辑本段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编辑本段文章分析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编辑本段评论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不知道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有多少不知道两个孩子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考虑到的是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的原因.您知道正确答案吗!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编辑本段人物资料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他与孔子针锋相对.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感悟】我认为没有最聪明的人,学习永远是没有止境的.一儿以日初出远(十): 体会句子中“也”的作用,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曰:非然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孔子不能决也.一个名叫秋的下棋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会有人要拜他为师并学下围棋的原因.也,助词,句末,表陈述语气那个学得差的人不是由于智力不及那个学得好的人,而是没有专心学习的缘故.也,语气助词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也,助词,句末,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也,助词,句末,语气助词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以吾一日长乎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人隐形》阅读答案
《楚人隐形》阅读答案
楚人隐形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①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
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
言“见”,经日②,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


④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①障:遮蔽。

②经日:经过一整天。

③绐(dài):哄骗。

④嘿:通“默”,暗暗地。

⑤赍(jī):携带。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⑴楚人居贫居:
⑵吏遂缚诣县诣: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9.联系上下文可知,楚人“嘿然大喜”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0.这个故事告诫我们。

(3分)
参考答案:
7.(4分)(1)处于(2)往,到…去
8.(2分)螳螂等候蝉时遮蔽自己的那片叶子,可以用来隐藏身体。

(伺、形)
9.(3分)他终于找到了那片可以隐形的叶子,可以用它来隐藏自己的身体了。

(答对一点给2分)
10.(3分)不能心生邪念、利令智昏、做出自欺欺人的蠢事。

(或:妄想不劳而获,心生邪念,必将做出愚蠢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