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阅读练习(附解析)

《螳螂捕蝉》阅读练习(附解析)螳螂捕蝉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尽管取胜的期望专门大,但假如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吴王顽固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有一位侍奉吴王的青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但是吴王差不多下了死命令,如何办呢?翌日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如此,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青年终于被吴王发觉了。
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青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青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爱好,问:“什么事啊?”青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悠闲地喝着露水,却不明白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明白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认真!那黄雀要捉螳螂吗?”青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颈项刚要啄食螳螂,却不明白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听了青年这番话,吴王豁然爽朗,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因此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先从字典里查到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看看该选字典中的哪个说明,再说说那个词语的意思。
乘虚而入豁然爽朗2.“毫不介意”是什么意思?文中对什么“毫不介意”?请把具体的语句画下来。
3.吴王豁然爽朗,他终于悟到了什么?从什么情况当中悟到的?答案:1、虚:空虚。
乘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
恍:突然。
豁然爽朗:突然醒悟过来。
2、“毫不介意”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文中指青年打鸟时,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一点儿也不在意。
具体的语句: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3、吴王豁然爽朗,他终于悟到:不能—心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害。
阅读“历史故事”文《螳螂捕蝉》完成测试题(后附答案)

阅读“历史故事”文《螳螂捕蝉》完成测试题(后附答案)螳螂捕蝉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做事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隐藏的祸患。
B不能像吴王那样固执,不听大臣们的好心劝阻。
C要向劝阻吴王那个少年学习,遇事多动脑筋。
D做错了事就要及时改正,才能不辜负别人的期望。
2故事中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共同点是什么?()。
A都是非常愚笨的小动物B都是非常贪吃的小动物。
C都是善于飞翔的小动物D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3故事中的“少年”具有什么特点?()A英勇顽强B口若悬河C聪明机智D善于说谎4“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吴王下了死命令”。
这两个“死”字怎么理解?()A前者是惩罚,后者是断绝B前者是失去生命,后者是不可更改C前者是处理,后者是惩罚D前者是不可更改,后者是失去生命5“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
【小学记叙文阅读】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小学记叙文阅读】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a悠闲b空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a拱b弯)着身子,举起
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
吴王称赞道:“你看得很仔细!黄雀想抓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a啄食b捕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
弓在(a对准b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在括号中选择合适的单词。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螳螂
a、捕食
b.啄食
正确答案:B
2.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你看起来真的()
a.细致
b、小心
正确答案:b
3.在括号中选择合适的单词。
螳螂()着身子
a、弯曲
b.拱
正确答案:B
4.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大声喊道
a.悠闲
b、免费的
正确答案:a
5.最能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a.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b、螳螂拱起身体,抬起前爪去抓蝉,但它不知道身后有一只黄雀。
正确答案:a
6.哪个成语可以概括这个片段的内容?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鹬和蛤蜊打架,渔夫赢了
正确答案:a。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1作为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⑴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⑴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⑴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螳螂捕蝉参考答案:1、⑴要;⑴旁边;⑴伸2、⑴树;⑴蝉;⑴螳螂;⑴黄雀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⑴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⑴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参考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2《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作者: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7《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执教: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文言文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吴王欲伐荆(楚国),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国王的侍从官有少孺子(年轻人)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一心想要)得其前利(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阅读训练及答案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攻打)旦(天,日)子(您)延(伸长)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2)如是者三旦。
(何苦沾衣如此)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螳螂捕蝉》写了螳螂、黄雀和蝉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吴王告诉他左右的人说:“胆敢有来规劝(我)的人一定处死!”②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6、请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这则寓言主要写的是吴王决定攻打楚国,有个年轻人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谏吴王不要去打楚国。
二: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 ___。
4.解释句中画线词。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螳螂捕蝉

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螳螂捕蝉(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螳螂捕蝉小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五年级文言文,本店铺整理了五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螳螂捕蝉,更多相关学习资料请关注本店铺!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文言文《螳螂捕蝉》阅读理解答案

文言文《螳螂捕蝉》阅读理解答案《螳螂捕蝉》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总是容易被其文言句式给难住了。
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
现小编整理了大量的阅读理解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⑵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⑶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⑵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⑶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⑷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螳螂捕蝉:1、⑴要;⑵旁边;⑶伸2、⑴树;⑵蝉;⑶螳螂;⑷黄雀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参考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螳螂捕蝉》阅读答案「篇一」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课文中蝉、螳螂、黄雀的关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_________”。
2、朗读课文时,要注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吴王是一国之主,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少年只是一名侍从,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
3、如果排演课本剧,吴王和少年该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呢?在括号里写下来。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4、“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这里的“终于”可以去掉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吴王问前两个问题的时候,少年都只是针对问话,简单回答。
你认为少年的做法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高傲恭恭敬敬3、举起弹弓,天真地好奇地一本正经饶有兴趣4、不可以。
少年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已经转了三个早晨,“终于”一词说明少年是有目的转,目的就是为了让吴王发现。
5、我认为少年的做法是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做吴王才不会有戒心,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使吴王明白利害关系。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篇二」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螳螂捕蝉》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患也。
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解释句中画线词。
①欲取蝉()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答案1.黄雀在后2.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祸患。
(方法点拨:联系生活实际)3.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他们自己⑥他们自己4.①取——捕食②延——伸长《螳螂捕蝉》阅读答案「篇二」法布尔螳螂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蝉一样,很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唱歌。
如果它也有一种钹,它的声誉,应比有名的音乐家要大得多,因为它在形状上与习惯上都十分的不平常。
它将是一名出色的乐手。
多年以前,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昆虫叫做螳螂,或先知者。
农夫们看见它半身直起,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着,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在无知识的农夫看来,它好像是一个女尼,所以后来,就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了。
这个错误再大没有了!那种貌似真诚的态度是骗人的,高举着的似乎是在祈祷的手臂,其实是最可怕的利刃,无论什么东西经过它的身边,它便立刻原形毕露,用它的凶器加以捕杀。
它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是专食活的动物的。
看来,在它温柔的面纱下,隐藏着十分吓人的杀气。
如果说螳螂的大腿像是两排刀口的锯齿的话,那么它的小腿可以说是两排刀口的锯子。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做阅读题时,考生要处理好理解与速度的关系。
答题时要力求情绪平稳,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影响理解的准确性;不要拘泥于一词一句的理解;不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读,影响阅读速度。
《螳螂捕蝉》原文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A悠闲B空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A拱 B弯)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A细致 B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A啄食B捕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A对准 B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螳螂捕蝉》阅读答案1.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 )螳螂A.捕食B.啄食正确答案:B2.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你看得真( )A.细致B.仔细正确答案:B3.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螳螂( )着身子A.弯B.拱正确答案:B4.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
( )地叫着A.悠闲B.空闲正确答案:A5.最能揭示中心的句子是( )。
A.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B.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正确答案:A6.哪个成语能概括这一片段的内容?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正确答案:A。
《螳螂捕蝉》语文阅读和答案

《螳螂捕蝉》语文阅读和答案《螳螂捕蝉》语文阅读和答案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不听劝告。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想去劝说吴王。
他拿着一把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一连转了几天。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昊王问他转什么,他回答说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有趣的事。
”吴王来了兴致,问:“什么事呀?”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得意地叫着,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
那螳螂弓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了吗?”少年接着说:“黄雀伸长脖子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我拿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有谁顾到身后隐伏的危险呢?”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昊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虚()危险()2.围绕短文想一想下面的问题,再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1)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为什么要反对?(2)侍奉吴王的少年是怎么劝说吴王的?(3)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作出了什么决定?(4)文章的主要内容是: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呢?可以是对这位少年的,也可以是对吴王的,还可以是针对螳螂捕蝉这个现象的。
参考答案:1.实安全2.(1)大臣们担心攻打楚国后,其他国家会乘虚而人。
(意思对即可)(2)少年用螳螂捕蝉的例子提醒吴王,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考虑身后隐伏的顾虑。
(意思对即可)(3)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意思对即可)(4)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例子提醒执意要攻打楚国的吴王,不要只顾眼前利益,最后吴王大小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意思对即可)3.这位少年非常聪明,他知道直接劝说吴王,吴王肯定不听,所以他想到用螳螂捕蝉这个例子。
《螳螂捕蝉》阅读题及答案

《螳螂捕蝉》阅读题及答案
《螳螂捕蝉》阅读题及答案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②,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
①荆:指楚国。
②颈:脖子。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吴王欲伐荆( )
②如是者三旦( )
③则怀丸操弹( )
④乃罢其兵(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这则故事告诉人们怎样的道理?
答案
1、①攻打②早晨③怀揣④退兵。
2、①您干什么了,露水把衣服都打湿了?②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隐患。
3、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隐患。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阅读答案。
8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8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共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8年级课外文言文一、螳螂捕蝉的翻译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臣子说:“敢有劝阻(我攻打楚国)的,我就处死他!”有一位年轻的侍卫官想劝谏而不敢,于是就藏着弹丸,在后园绕来绕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
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寻苦恼,把衣服弄湿成这样。
”他回答说:“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高高地呆在树枝上,叫声很悲饮着露水,不知道螳螂就躲在他的身后呀;螳螂弯曲着身子紧贴在树枝上,要想捉蝉,而不知道黄雀正躲在身边;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它的下面呢。
这三个东西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
而看不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呀。
”吴王说:“好啊!”于是就停止了出兵。
说明:刘向编纂的两部记述古代历史故事的书。
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故事传说和寓言。
譬喻贴切,鲜明生动,寓理于事,有很强的说服力。
《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警告那些鼠目寸光,毫无远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之祸的人。
1、出自文言文的"螳螂捕蝉"的成语是什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的寓意是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2、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3、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院,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以奇怪的行为引起吴王的注意,引出进谏的话头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此三者皆物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答案: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二、鹬蚌相争翻译: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

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螳螂捕蝉(含答案)】点的词1、其上有蝉().2、蝉高居悲鸣饮露()()3、)委身()委()附()4、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5、()延()()6、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7、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二、翻译句子1、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2、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3、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三、阅读理解1、“蝉”不知螳螂在其后的原因是什么?以此类推,它们(螳螂、黄雀)各自犯了怎样的错误?2、说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讽刺意义。
3、这则寓言它借只专心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身陷危险之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四、文学常识《螳螂捕蝉》选自,作者是(时期)(人名)。
答案一、1、它,指树2、停留,止息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3、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弯曲身子委缩即“跗”,脚背4、捕捉同“旁”,旁边5、伸长脖子延长,伸长弹弓和弹丸6、都必须,一定眼前利益7、顾及,考虑祸患,灾难二、1、蝉一边喝水一边放声歌唱,却不知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2、螳螂缩着身子,弯起了前肢,想抓住蝉后把它吞掉。
螳螂正要吃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背后。
3、这三个都在贪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及身后潜伏着祸患。
三、1、只顾眼前的利益他们各自犯了“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的错误。
2、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3、蝉、螳螂、黄雀后患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不能鼠目寸光,利令智昏,而应该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四、《说苑.正谏》西汉刘向【篇二:8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螳螂捕蝉的翻译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臣子说:“敢有劝阻(我攻打楚国)的,我就处死他!”有一位年轻的侍卫官想劝谏而不敢,于是就藏着弹丸,在后园绕来绕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
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寻苦恼,把衣服弄湿成这样。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1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①也。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①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螳螂方欲食蝉/饭疏食,饮水B.欲啄而食之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不知前有深坑/狼不敢前D.而不顾后害者也/元方入门不顾(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请找出文中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2.阅读诸葛亮《诫子书》,完成问题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诫子书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③年与时驰________④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之:①夫君子之行②求闻之若此B.以:①静以修身②投以骨C.意:①意与日去②意暇甚D.去:①意与日去②一狼径去(3)翻译句子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3.课外文言文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________②而置之其坐________(2)用一个成语概括短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螳螂捕蝉(含答案)】点的词1、其上有蝉().2、蝉高居悲鸣饮露()()3、)委身()委()附()4、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5、()延()()6、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7、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二、翻译句子1、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2、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3、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三、阅读理解1、“蝉”不知螳螂在其后的原因是什么?以此类推,它们(螳螂、黄雀)各自犯了怎样的错误?2、说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讽刺意义。
3、这则寓言它借只专心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身陷危险之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四、文学常识《螳螂捕蝉》选自,作者是(时期)(人名)。
答案一、1、它,指树2、停留,止息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3、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弯曲身子委缩即“跗”,脚背 4、捕捉同“旁”,旁边 5、伸长脖子延长,伸长弹弓和弹丸6、都必须,一定眼前利益7、顾及,考虑祸患,灾难二、1、蝉一边喝水一边放声歌唱,却不知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2、螳螂缩着身子,弯起了前肢,想抓住蝉后把它吞掉。
螳螂正要吃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背后。
3、这三个都在贪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及身后潜伏着祸患。
三、1、只顾眼前的利益他们各自犯了“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的错误。
2、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防备后患的人。
3、蝉、螳螂、黄雀后患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不能鼠目寸光,利令智昏,而应该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四、《说苑.正谏》西汉刘向【篇二:8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螳螂捕蝉的翻译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臣子说:“敢有劝阻(我攻打楚国)的,我就处死他!”有一位年轻的侍卫官想劝谏而不敢,于是就藏着弹丸,在后园绕来绕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
吴王说:“你过来,为什么自寻苦恼,把衣服弄湿成这样。
”他回答说:“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高高地呆在树枝上,叫声很悲饮着露水,不知道螳螂就躲在他的身后呀;螳螂弯曲着身子紧贴在树枝上,要想捉蝉,而不知道黄雀正躲在身边;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它的下面呢。
这三个东西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
而看不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呀。
”吴王说:“好啊!”于是就停止了出兵。
说明:刘向编纂的两部记述古代历史故事的书。
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故事传说和寓言。
譬喻贴切,鲜明生动,寓理于事,有很强的说服力。
《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警告那些鼠目寸光,毫无远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之祸的人。
1、出自文言文的螳螂捕蝉的成语是什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的寓意是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2、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3、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院,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以奇怪的行为引起吴王的注意,引出进谏的话头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此三者皆物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答案: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二、鹬蚌相争翻译: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臣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渔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父”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1、苏代为赵惠王讲述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个故事的前后背景看,苏代是要通过这个寓言告诉赵惠王,燕赵两国共同的敌人是秦国,如果赵国征伐燕国,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而秦国很有可能趁虚而入,进攻赵国,因此赵国不应当攻击燕国,而应当联合燕国,共同抗击秦国。
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来比喻什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3、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什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
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
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三、目不见睫翻译: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
”杜子说:“我深为此事担忧。
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蹻在境内做强盗,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
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强,您却要讨伐越国。
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
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
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楚庄王“欲伐越”,但听了杜子的进谏后,“乃止”。
可以看出楚庄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良君。
3、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目不见睫:指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楚庄王欲伐越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2)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庄蹻在楚国境内做强盗(横行霸道),但官吏禁止不了他,这是政事混乱啊。
(3)故曰:“自见之谓明。
”所以说:“(能够)自己看见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谓的明智。
”四、锲而不舍翻译: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因而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螃蟹有六条腿(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出具有该义项的成语并解释。
(1)风雨兴焉(焉)成语:解释:焉,兼词,在这里。
风雨在这里兴起。
(2)功在不舍(舍)成语:解释:舍,停歇,放弃。
雕刻不停歇。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
焉,兼词,在这里。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锲:雕刻。
(3)用心一也(一):因为心思专一。
一,专一。
(4)用心躁也(躁):因为心思浮躁。
躁:浮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翻译:(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做就没有不成功。
毅力和决心是人生成功路上至关重要的五、楚人隐形启示: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还是一个贪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的蠢人。
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成语的比喻?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也比喻目光短浅。
六、忘本逐末翻译: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
酒家告诉他:“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
” 然而这个人容易忘记,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
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
”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
”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哎!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
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同这个人有什么区别呢?1、忘本逐末文言文启示抛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形容轻重倒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翻译:世间学习的人,忘记本来的目的而去追求细枝末节,从而导致学习没有成果,与这个比有什么不同呢?3、本中的学造酒者比喻什么人?文章批判了怎样的学风?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的人。
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学风七、良药苦口翻译:孔子说:“良药虽然苦但是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忠言虽然很刺耳,但是对于以后的德行操守是有好处的。
商汤和周武王因为敢于面对直言忠臣而昌盛起来,夏桀和商纣因为阿谀奉承而失掉了天下。
要是国君没有敢于直谏的大臣,父亲没有敢于争辩的儿子,兄长没有能和他争论的弟兄,读书人没有敢于挑刺的朋友的话,看起来像是没有任何过错,实则就是有错的。
所以我说:?国君的错,大臣能够直谏;父亲的错,儿子可以争辩,兄长的错,弟弟要纠正,自己的错,朋友会给你挑刺。
?这样的话国家就没有亡国之兆,家里就没有分裂的厄运,父子兄弟就没有大的过失,自己也不会没有朋友。
”1、良药苦口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贤文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2、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要能听得进道理,尽管这些道理听起来尖锐并且不好听,但它有利于身心2、用现代汉语翻译(1)汤武以谔谔而昌成汤和武王因为能倾听大胆的批评,所以国家得以繁荣昌盛(2)无其过者,未之有也看起来像是没有任何过错,实则就是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