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1课《陈涉世家》教案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涉世家》教案
一、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1、学习并积累文言文知识,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并学习《史记》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3、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情感目标
感受陈胜、吴广等起义英雄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丹书帛羽藏鱼腹,丛祠幽火出狐喉。
大泽揭竿反暴秦,缘何司马只列侯。
”这首诗叫做《赞陈涉》,表达了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赞扬。
今天我们要学的《陈涉世家》就是讲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故事。
这篇文章是《史记》中的名篇。
按《史记》的体例,只有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吧。
(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司马迁,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从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查史迹,采集史料,搜集历史传闻轶事,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公元前108年,他继任父亲太史令的官职。
3年后(24岁)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并发愤著书。
约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共130篇,叙述了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6500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著作。
《史记》一书不但文字缜密,记事详细,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鲁迅曾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按《史记》体例,“世家”是王侯传记。
司马迁把陈涉列入“世家”,说明他对陈涉的肯定态度。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饱满,生动鲜明,运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抓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篇,重点写了完壁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件事,突出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先,机智勇敢的英雄性格。
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还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表现人物性格。
如《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就在紧张的场面中刻画了刘邦的怯懦和机智,项羽的坦率少智谋等。
故事化的写法使《史记》中的人物各具特征,呼之欲出,成为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著作。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后世作家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在形成我国典型小说的传统风格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许多戏剧也取材于《史记》。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
为了满足个人荒淫无耻的享乐生活,他还要农民担负沉重的徭役,征发七十多万人去修建宫殿(如阿房宫)和陵墓(骊山墓),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工程浩大的长城和驰道,历时十几年。
到了秦二世胡亥时,人民负担的赋税更重了,戍徭有加无减,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逼得贫苦农民痛苦不堪,致使“天下苦秦久矣”,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反抗秦王朝的残酷统治揭竿而起,揭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序幕的。
大泽乡起义为历代农民反对封建统治树立了榜样,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三)本课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现象
2、特殊句式
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用“……者,……也”的格式表判断)
(2)此教我先威众耳(将主语“此”与谓语“教我先威众”放在一起表判断)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用副词“乃”字表判断)
(4)号为张楚(为:动词,表判断)
倒装句
(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郡县苦秦吏者”即“苦秦吏(之)郡县”,定语后置,“者”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2)祭以尉首(“祭以尉首”即“以尉首祭”,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其语序调整回来)
省略句
(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前面省略了主语“其”,可译为“起义军”)
(2)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与战谯门中”即“与(之)战(于)谯门中”,“与”字后面省略了介词宾语,“之”,指陈胜等起义军;“战”字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可译为“在”)
(3)上使外将兵(动词“使”字的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指扶苏)
(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介词“为”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或“其”,可译为“他”)
(5)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攻”字之前省略了主语“葛婴(所)将(之)兵”或“陈胜主力部队”,翻译时应补出)
被动句
士卒多为用者(用“为”表示被动)
(四)探究学习: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刻画主要人物陈胜的?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
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
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通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
文章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课文在刻画陈涉时,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苟富贵,无相忘”表明陈胜有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欲望,有有福同享的思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陈涉怀有远大的志向、非凡的抱负;“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充分体现了陈涉有清醒的头脑、宽阔的胸襟、朴素的爱国情怀和置生死于不顾而为天下的可贵品质;特别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道出了千百万贫苦人民的心声,彻底否定了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谣言,砸粹了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枷锁,激励天下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体现了陈涉勇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
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1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
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
他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以及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
第3
段中,陈胜同戍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
可见,本文是通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的。
2、陈胜具备哪些能力使他成为起义的领导人?
陈胜胸怀大志,敢于向命运挑战。
陈胜年轻时“与人佣耕”,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
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有同样命运的人,从“怅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的,因此才对众佣者说:“苟富贵,无相忘。
”当众佣者表示不理解时,他又进一步说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他当时已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只是要等待时机到来后再施展自己的才能罢了。
这样的时机果然到来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环境。
二世是靠赵高搞阴谋上台的,他执政还不满一年,最高统治集团当中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戍卒屯驻的地点大泽乡距秦首都咸阳较远,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易于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则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
作为屯长的陈胜看出这是他实现自己抱负的绝好时机,于是跟吴广商量,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他也估计到有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有价值的,显示了他宽广的胸襟。
陈胜具有洞察时局的能力。
陈胜对吴广说的那一番话,实际上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势分析。
“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
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
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他的这个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证明:起义军到达陈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庞大队伍了;在张楚政权建立的同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在危机时刻,陈胜的清醒与果断是难能可贵的。
陈胜具备超群的组织领导才干。
首先是为起义作舆论准备。
陈胜、吴广从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
其次是发动起义。
关键是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
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
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
这一席话令人信服地说明,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
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这支队伍的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文章在选材和描写角度方面有什么特点?
为陈涉作传,作者并未按陈涉的生活经历泛泛地写,而是精心取舍材料。
写陈涉年少时,只选取他佣耕垄上的言行,表现他胸怀大志;写起义的准备和经过,文字详尽,用墨如泼。
写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及政权的建立,文字简略,惜墨如金。
这样安排使得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很好地表现了他非凡的才略和他在反秦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中心。
记叙方法上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
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绩,以诸郡县杀秦朝酷吏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4、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
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
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
《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
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
《史记》中有三十篇“世家”。
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如《滑稽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有“列传”七十篇。
但这仅仅是一个大略的划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虑。
例如项羽,他并未统一天下称帝,但作者高度评价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说:“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所以将他列入本纪,可算一个特例。
陈涉则是又一个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谓“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
之所以将其列入世家,是因为他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有非常之功。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
”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他在传后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
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后来班固写《汉书》,几乎完全照搬《史记·陈涉世家》原文,并去掉“世家”的名称,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为“列传第一”,其贬抑之意不言自明。
史家对历史人物态度之不同,于此可见一斑。
文章中心: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