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双失衡”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内容摘要:我国内部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结合国际一般经验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分析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然后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经济部门市场化改革以及相关制度体制建设方面对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结构失衡战略调整制度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失衡表现(一)储蓄与消费长期不均衡我国储蓄率在世界各国中长期位居前列,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东西方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即东方文化崇尚节俭而西方文化鼓励消费。
虽然东亚的经验事实(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曾)是高储蓄的主要发生国)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支撑,但是,这种观点却无法解释日本储蓄率近期的逐年下降以及其他有着类似文化基础的亚洲国家“正常”的储蓄率。
相对于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我国的消费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从1994年的57.4%上升到2000年的61.1%后,以后各年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6年降至47.7%的低点。
横向比较,虽然近几十年来和我国一样走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东亚国家和一些地区在相应阶段的消费率也不高,但却远远没有低到我国这种程度。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资源超限矛盾日益突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我国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首先,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8年,中国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巴西的两倍;其次,从生态环境看,中国已经成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最大的国家,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1238.1万吨和120.3万吨,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近90%。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回顾建国60年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屡屡受到结构失衡的困扰,调整经济结构多次被列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文革期间的“抓革命促生产”,70年代后期的“洋跃进”, 80和90年代经济过热中,都伴随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经济运行难以为继,不得不开展调整或整顿。
十四大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结构性矛盾一度缓解。
但加入WTO后,我国在全球化冲击下,以内外需失衡为代表的经济结构问题再次凸现。
可见,结构失衡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顽症之一,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研究治本之策。
一、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基本特征结构失衡与结构矮化是我国经济60年来的常态。
当前的经济结构失衡,带有进入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在国内生产能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内需不足,外需下滑。
既有工业内部的失衡,也有产品结构的失衡;既有存量失衡,也有区域间的失衡。
1、低水平产能过剩与高技术产品短缺并存目前,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并可能导致基础设施部分能力闲置。
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2009年6月,钢铁行业过剩产能达到1.6亿吨,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73.1%。
但一批钢铁项目未批先建或违规建设。
中央电视台2009年9月6日《经济半小时》报道,上半年全国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已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特种钢材;多晶硅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中,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国内企业扮演的仅仅是赚取“加工费”的角色。
2、资源不足与廉价使用并存人均份额少是中国资源的基本国情。
截止2005年,我国人均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淡水为27%,森林为14%,草地为32%,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1%、4.5%,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6、1/6、1/9。
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巨额“双顺差”及解决路径
作者简介: 韩
骏 (97 ) 18- ,男,江苏连云港人,东华大学硕士研究 生。
表 1 1 9 - 0 0 中国进 出口情况 942 1 年 单位 :亿美元
年份
1 9 9 4 1 9 95 1 9 96 1 9 9 7 1 9 9 8 1 9 99 2 0 00 2 0 0 1 2 0 02 2 0 0 3
适 应形 势 发 展 的需 要 ,亟 需 作 出 调 整 和 转 变 。 对 中 国 国 际 收 支 不 平 衡 问 题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探 讨 扭 转 这 种 被
动 局 面 的 办 法 ,尽 快 实 现 中 国 国 际 收 支 平 衡 ,无 疑 事
关 中 国 大 局 、事 关 中 国未 来 ,意 义 十 分 重 大 。
国际收 支不平衡 问题 已成为 当务之 急。本文 分析 了近年来 中 国国际收支 不平衡 的主要 成 因和不 良影 响 ,提 出解 决 这一 问题 应采取 以下科学 、合 理 的路 径 ,即 改变 “ 口导 向” 战略 ,实 施 “ 出平 衡 ” 的外 贸政 策 ;取 消 出 进
“ 1 ”引进 外资政 策 ,遏 制 “ 钱” 的流人;积极推进 汇率改革 ,多策并举 化解储备 风险; 敞5 I 热 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 ,
一
已高 达 1 7 93 5 7 .0亿 美 元 ,是 1 9 9 4年 的 1 3倍 。但 与 此 同 时 ,中 国 进 口 的增 长 速 度 却 没 有 跟 上 出 口的增 长 速
度 , 结 果 导 致 进 出 口大 量 顺 差 。 据 统 计 , 1 9 - 0 0 9 4 2 1
、
中 国 国 际 收 支 不 平 衡 、 巨额 “ 顺 差 ” 的主 双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症结,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实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需求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一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中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
在投资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例持续下滑,据统计,中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 年代初的32% 左右上升到2009 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 左右下降到48.6%。
二是高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直接导致对外过度依赖。
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到2008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与产业内部失衡并存的特征愈加凸显。
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截至2009 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并存。
一方面,部分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企业缺乏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城乡、区域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中国经济规模发展空间结构失衡,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由1980年的1.05 : 1扩大到2009年的2.2 : 1。
(四)要素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70%的铜矿石、90%的铬铁矿石等都依靠进口。
从生态环境看,中国“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在投资增长中呈现继续强化之势。
中国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应对措施
中国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应对措施全球经济失衡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不安。
广义地讲,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指全球经济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贫富的差距、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平衡等。
不过在大多数场合,人们在谈论全球经济失衡的时候,是指美国巨大且不断增大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相关联的美国极低的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极高的储蓄率。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作为整体是一个封闭经济,在核算意义上它总是平衡的: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美国储蓄不足,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储蓄过剩。
正如XX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指出,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样一种现象: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经常项目衡量的是一国与他国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资金往来情况。
当一国出口收入和其他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本国进口和其他经常性支出的时候,经常项目逆差出现,并主要表现为贸易逆差。
央行在分析中指出,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XX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骤升至%;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
其中中国尤其受关注,XX年中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
一、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近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政策当局以及国际机构对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种全球性失衡状况增加了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风险。
处于全球经济失衡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积极成员,经济运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我们必须具备全球眼光,用全球的眼光看清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走势。
浅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
20 0 7年美 国次贷 危 机 造 成 的 国 际金 融危 机 也 对 【 导 向 J 型 的 中国经济 造成 了 巨大影 响 。
32 经济发 展模 式过 于单 一 .
自改革 开 放 以来 ,中 圉 一 直 实 行 的是 出 U导 向 型 经
济 增 长 战略 ,依 靠 自身 廉 价 的 劳 动力 优 势 ,大 力 引进 外 资 ,发展 加 T 贸易 型 l 业 。特 别 是 中 国加 入 世 贸组 织 以 l I
“ 高投 资 、高 储 蓄 、低 消 费 ” 。长 期 以来 ,受 传 统 观 念及 收 入水平 等 因素 的影 响 ,我 国总体上 偏好将 来 消费 ,人 民 获得 劳 动报酬 后 习惯 于储 蓄而非 消费 ,致使 我 国最 终消 费
率 严重 偏低 并持 续走 低 。我 国近年来 证券 市场 、房 地产 市 场 异 常繁荣 ,基 础设施 建 没 T作 大量 展 开 ,投 资增 幅大 大
区域 经 济
至2 1 0 1年 3月 ,中国 已超过 日本 成为 世界 第二 大 经济 体 。 但事 实 I, 中 国 内 部 需 求 结 构 严 重 失 衡 , 主 要 表 现 为
中国市场 21 年 第3 期 ( 01 9 总第6 0 ) 5期
往 ,发展 市场 经济 过程 中会产 生史 大 的弊病 。此 外 ,我 国际收 支常 年 的 “ 双顺 差 ” 弱 化 了 央行 货 币政 策 的独 立 性 和有效 性 。
来 ,巾 国对 外 贸易 连 年 增 长 ,贸 易顺 差 大 幅 增 加 ,导 致
4 我 国经济 内外失衡 的治 理对 策
41 优化 经济发 展模 式 .
转变 经济 发展 模式 ,使其 由传 统粗放 型发 展逐 渐变 为
当前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及应对措施探究 (1)
当前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及应对措施探究在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专题课上,对于一些经济现状中存在问题了解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收入分配不均;当前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深化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话题,下面我想通过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我国当前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及应对措施。
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三十年来人们见证的不仅仅是祖国的日益强大,也见证了一个国家从物质贫乏到城市兴起、经济繁荣的巨大改变。
这一过程中,似乎每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变化带来的利益。
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
尤其是经历了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以后,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找实现经济复苏的有效途径,减少经济危机带给的政治、经济、金融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而我国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制定政策的时候都在不断强调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所带来一系列问题的措施。
然而,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经济面临哪些问题,又会对国计民生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就是收入分配不均问题。
而这又表现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这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这也难怪一些到过中国游览、访学的外国人士感叹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像发达国家,而中西部地区有些地方甚至比非洲贫困国家还穷。
面对这样一个发展的尴尬现实,我们要问,对于一个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国家该怎么平衡其经济发展才能惠及更多人?收入分配不均的另一个表现方面为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因为在中国人们似乎感觉到我们国家不断制造出一个巨富阶层的同时,有一个更大的贫困群体也在日益壮大。
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策略透析
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策略透析经济结构失衡是指经济发展中部门间、地区间和国际间的比重和协调程度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其中特别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失业率升高、土地资源短缺等诸多经济问题,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本文将详细分析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一、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1、历史原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以制造业出口为主要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出口导向的产业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虽然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2、投资误区19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投资占比逐渐升高,而消费占比逐渐降低,投资误区和反向选择导致了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失衡状况。
3、资源组织问题中国现有资源结构偏向第一产业,加上人口巨大,导致土地和资源过度开采,引发了环境问题,同时也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4、制度问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制度问题是引起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导致了人口流动不畅,工业化进程卡壳,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资本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
二、经济结构失衡的应对策略1、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应该采取产业结构升级的策略,通过消费促进内需,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从出口导向到内需拉动的转变。
加强第三产业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采取新技术和新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2、推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采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加强地方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实现不同产业协调发展,加强财政调控,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提高资源效益,减少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改革方案中国可以通过重大改革方案来推进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例如改革信贷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对新型产业的投资,优化资源配置,用限制污染的手段,以修复环境为主,控制环境污染。
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的弊病及解决措施
从贸易结构浅析中国贸易失衡弊病及解决措式内容摘要当前中国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尤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
巨额贸易顺差引发的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棘手问题:人民币成为众矢之的,升值压力日趋增大;各种针对中国的贸易反倾销有增无减,过分依赖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危机中弊端日益显现。
本文根据国际贸易相关理论,针对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失衡状况,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结构以及贸易地理方向方面分析了中国贸易失衡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贸易失衡贸易结构一、引言当前全球贸易总体处于失衡状态,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和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
中国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典型代表,长期拥有巨额的贸易顺差,被很多人认为是全球贸易失衡的最大赢家。
但是就中国贸易地理分布,商品结构、贸易主体等方面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是表面看来的那样光鲜亮丽。
资源外流、国民福利减少,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创新能力提高缓慢等一系列问题无不围绕着巨大的贸易顺差而产生。
长期不变的顺差国地位,令热鼓舞的外汇储备,透过数字看结构,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还很漫长。
二、全球贸易失衡概述及原因分析当前全球贸易失衡的突出表现是中美两国,乃至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两个集团之间存在着巨额经常性账户顺差与逆差.2009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近3000亿美元,比建交初期的1979年增长了118倍值得说明的是现实状况不仅仅是上表显示的中美之间,中美并不是个案,很多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存在相同的状况。
尤其以亚洲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之间表现的尤为突出。
以印尼为例:印尼近年进出口贸易额(万美元)并且很多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已经临近国际经济学家提出的6%的警戒线。
也即是说,早在很久以前贸易失衡就已经为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美国前财务部长鲍尔森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曾经说: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高储蓄率导致的全球贸易失衡是当前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
国际经济失衡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国内经济失衡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
引起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可以将内外不平衡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外不平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内外部不平衡问题必须多管齐下。
一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
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集中体现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累积。
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
所以,当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即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因此,当前持续大幅增加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国对外支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
同时有利于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但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
首先,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借口。
其次,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
第三,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税收、汇率等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各地热衷于发展出口加工业,资源过分向对外经济部门集中,忽视了国内其他部门的发展,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将经济增长过多的系于国外需求,面临很大的风险。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及其调整
率并未 转化 为大 规模 私人 投 资 . 而形 成 经济 增长 的 持续 从
动力 . 全社 会 固定 资产投 资 的增 长 主要 由效率 较低 的公共 收益 的股 权 资产交 换 低收 益 的债权 资产 中国持续 的双顺
投资 和外商 直接投 资构 成
2 .外 部经 常项 目和 资本 项 目的双顺 差 外 需是 拉 动 中 国经 济增 长 的另 一驾 马 车 中 国从 改 革开 放伊 始就 采取 出 口导 向的经济 增长 战 略 . 这是 由中 国经 济发 展 的多 种客
就是 国际 收 支失 衡 .经 常项 目和 资本 项 目长期 持 续 双顺 中国 国际收 支 经 常 项 目顺 差 在 2 0 0 1年 2 1 0 1年 中平
障 。虽 然 中国居 民的储 蓄率 较 高 ,但 国 内缺 乏有 效 的储 差 。2 0 年 ~ 0 1年 , 01 21 中国保 持 持续双 顺差 。
■2 1 第 1 0 2年 0期
■现代管 理 科学
一发展 战略
中国经 济 内外 失衡 问题 及其 调整
●邓 斌 孙 建敏 熊 宇
摘 要 : 国经济 内外 失衡 既源 于不合 理 的经 济增 长模 式等 内部 因素 , 源于 不平衡 的 国 际经济格 局 和分 工体 系等外 中 也 部因素, 其主要表现为内部储蓄一投资失衡和外部经常项 目 与资本项 目 双顺差。 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时应考虑适时
足 。中国 的资本 市场也 远 未成 熟 . 从规模 上不 足 以和银 行 体 系相 比 , 资源 配置效 率 上也 没 有发 挥 西方 发 达 国家资 从
本 市 场 的 资 本 配 置 作 用 。 述 原 因 导 致 中 国 居 民 的高 储 蓄 上
吴敬琏目前需解决两个失衡化
吴敬琏目前需解决两个失衡化吴敬琏是中国经济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对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多重困难和挑战,而吴敬琏认为,当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两个失衡化。
这两个失衡是:生产与消费、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化吴敬琏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
许多制造行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状况,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往往为了占领市场份额而盲目扩大产能,导致产能过剩。
这样的局面让企业难以为继,造成了资源和资本的浪费。
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市场还不够完善,人们普遍存在着储蓄过高、消费过低的问题,导致了生产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之间的失衡。
吴敬琏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必须促进消费升级,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从而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如何解决这个失衡问题?吴敬琏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居民收入,鼓励消费升级。
吴敬琏指出,居民收入增加将能够带动消费的升级,提高消费品质与消费方式。
应该建立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社会调整消费观念,提高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培育新兴消费市场。
吴敬琏认为,应该鼓励和培育新兴消费市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例如,中国的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移动支付和在线旅游等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发展。
-加速产业升级和转型。
吴敬琏认为,当前的生产产能过剩,是由于许多制造企业没有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政府应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
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化吴敬琏指出,当前的中国经济呈现出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的现象。
吴敬琏认为,当前的投资热潮带来了过度的投资风险,如果投资过头,就容易造成资本浪费和社会资源的高度波动风险。
同时,投资过度还可能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进而导致无效经济增长。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以及对策分析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同时实现了经常账户顺差和资本账户顺差。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情况,这意味着我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取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际收支双顺差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1.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是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重要成因之一。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加之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使得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力,大量产品出口带来了巨额外汇收入,从而形成了经常账户顺差。
2.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另一个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或进行投资,这些外国企业带来的直接投资成为了我国资本账户顺差的重要来源。
3.贸易顺差与投资收益的结合我国既有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又有大量的对外投资,在海外投资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这种贸易顺差与投资收益的结合,使得我国的资本账户顺差大幅增加,导致国际收支形成双顺差。
1.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收支双顺差意味着我国会持续获得大量的外汇收入,这就会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
外汇储备的增加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并且可以用于维护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收支双顺差也可能会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
一方面,国际收支双顺差可能会导致我国的货币过度升值,影响出口竞争力,加剧经常账户顺差。
资本账户顺差也可能会带来国际投资的不稳定,加剧资本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3.国际收支失衡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持续恶化,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
尤其是资本账户顺差可能带来的外汇市场波动,可能引发汇率风险和资本流动性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造成重大威胁。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及对策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是指经济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出现一些部门过度发展而导致其他部门相对滞后的现象。
这种失衡问题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也可能带来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外需不平衡。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基础建设、房地产和制造业等领域过度发展,致使资源配置不均衡。
同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外需依赖过强,对内需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而高技术、研发密集型产业相对滞后。
此外,由于短期利益驱使,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得到了过度发展,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均衡。
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人才、资源集中,而农村地区的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城乡差距扩大。
针对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一是推进产业升级。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推动绿色发展。
二是优化内外需平衡。
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加强消费能力,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此外,加强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减少外部风险。
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同时,通过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提供更好的职业培训和岗位机会,解决城市人口过剩和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最后,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引导资源配置,调整税收和金融政策,鼓励投资和创业。
同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对策摘要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本文针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分析了其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对我国的国际收支进行调解,以实现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双顺差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 a一、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一)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战略。
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制定和实行了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战略,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参与全球分工。
外资企业最初进入我国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于是在我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进行外向型生产,进一步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扩大。
(二)投融资渠道不畅通与储蓄高于投资。
当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还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投融资渠道,保障投融资渠道的通畅。
如果企业需要投资,由企业自主决策;需要银行贷款,由银行独立审贷;中国政府将主要着眼于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的消费率在gdp中的比率是下降的,而储蓄是在上升的。
这意味着这部分高储蓄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
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从而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积极影响。
1、双顺差结构总体上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
金娟认为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说明我国已摆脱外汇缺口,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殷琳指出,双顺差表示了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内外经济交往过程中持有国外资产的增加,是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综合表现。
2、双顺差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贸易出口和资本净流入的持续扩大,特别是外资的净流人,对于保持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收支失衡原因及调节方法
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的分析通常来说,一个经济相对健康稳定的国家的国际收支,是通过两大账户的互补,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而我国的国际收支自90年代初开始,就连续多年出现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状况。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顺差的额度一直处在不断上升过程中。
造成我国国际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一)内部原因1、出口型导向型的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以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制订和实行了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发展战略。
那一时期,我国的比较优势仅在于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以及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样,劳动成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就通过外包等形式转入我国。
外资企业最初进入中国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于是在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进行外向型生产,进一步导致经常账户顺差的扩大.2、金融体制相对落后,经济调节的政策和目标往往不协调。
我国现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但当市场波动过大时,央行仍会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以避免投机行为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汇率机制调节外部均衡的作用。
要通过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
我国当前面临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国内通货膨胀风险并存的问题,在政策取向上就会左右为难。
因为一旦我国为了实现抑制通货膨胀而实行紧缩政策,那么之后面临的将是内需进一步减少,更多的产品在目前的开放经济中到境外找寻出路,自然就会造成经常账户顺差进一步拉高,进一步加剧经济恶化。
而如果继续实行扩张型政策,加大目前的国内消费和投资,则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危险。
3、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购买力较差。
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住房、医疗及教育成本的现状一直没有大的改善。
当下实体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及未来发展分析
当下实体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及未来发展分析作者:麻泽楷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9年第3期【摘要】十八大召开以来,随着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世界瞩目,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
但是如今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十分明显而突出的问题就是看似规模庞大,实力却不够强大。
通过供给来说明就是我国具有庞大的实体经济供给数量,但是供给的层次不一,质量不高,并不能真正满足我国当下消费结构迅速改变的转型需要,显示出了我国实体经济结构供需失衡问题愈发严重的隐患。
【关键词】结构失衡;产业结构;经济关系虽然实体经济整体发展有所下滑,但依然崛起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如福耀玻璃,中国高铁等。
这类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拓展海外市场的卓越远见,若我们能积极学习和借鉴,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展。
中国实体经济未来依然是值得期待的。
一、我国实体经济现状(面临问题,产生原因)(一)产能过剩政府对于大型国企过度扶持我国如今主要发展方向是致力于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随着2010年,2012年两轮政策刺激。
这也导致了全国各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发展,对于钢铁,煤炭等这类大型国企过度扶持,使其规模不断扩大,最终生产能力已超出了对应市场的需求。
而又因为国有企业体量过大,内部结构复杂使这些国企适应市场的灵活性不足。
由此出现了大量低效率,负增长的僵尸企业,拥有着庞大的可利用资源,却无法生产出相应的价值。
又因为政府扶持过大,国企长期累积了守成,懈怠的发展势头导致其无法实现大范围,深层次的优化改革。
至此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难以得到解决。
(二)发展成本不断攀升中国的实体经济经历了全面的成本上升,首先就是高昂的各类税费,主要有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人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不仅如此更有各种名义的收费项目,这些繁重税务给实体企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除去税务之外,从2016年起全国实体企业原材料成本同比上升7.21%,用地以及房租成本同比上升9.7%,用电成本同比增长6.84%,但是这些企业的营收增速仅仅只有2.04%。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中的“米德冲突”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中的“米德冲突”自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曾经出现过多次比较明显的“米德冲突”,即无法通过单一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内外经济的双均衡。
加之,由于我国的内外经济失衡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而支出调整型政策又受到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等遗留问题的束缚。
因此,传统、单一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合应对我国经济中的“米德冲突”。
本文从我国出现过的几次较为明显的内外经济双失衡出发,为应如何将多种政策相综合,多管齐下,来应对中国经济中的“米德冲突”提出了几点建议。
标签:内外经济双失衡;宏观调控;米德冲突一、“米德冲突”的内涵一般认为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四个,其中包括: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而前三个宏观经济目标是属于内部均衡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则属于外部平衡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应该是其内外经济双均衡的共同结果。
但就目前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情况来看,如果想要同时达到内外经济的双均衡是需要政府通过财政、货币以及汇率政策的相互配合来实现的。
如果在特定的情况下,一国政府仅单独的使用财政、货币政策或是汇率政策希望来同时达到内外经济的双均衡,反而可能会引起该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冲突。
例如: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此时汇率机制缺乏弹性,那么当一国宏观经济正处于衰退或是失业率增加而同时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的情况下,倘若单独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国内支出,以此刺激需求来实现充分就业反而会使得外部经济愈加不平衡;相反如若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来抑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反而会引起内部经济的更加衰退和失业率增加。
因此,在面对这种内外经济目标冲突的情况下,即“米德冲突”,显然政府单纯依靠单一支出调整政策或是支出转换政策是无法达到双均衡的目标,只能是采用不同的政策分别来实现内部与外部均衡。
二、中国“米德冲突”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国内比较明显的“米德冲突”,其中一次主要集中在1994年—1996年,这也与当时这一阶段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发挥低成本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优 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和第二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地区发展失衡和经济 结构失衡的问题。 中国政府认识到了“双失衡”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从2000年起就已推出一系列调 整政策,试图解决“双失衡”问题。但到2008年前,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问题甚至还 有恶化的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结构调整政策被淡化。但出人意料的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和内部因素的积累,结构调整在市场的力量推动下反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随着中 西部快速发展,地区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地区发展均衡化和产业间均衡发展可以以重庆和广东的案例来整理。重庆模式 是积极利用国有资产,提供产业基础设施,吸引外国企业,通过经济的波及效应拉动地区 发展的代表性案例。这个模式因地区性强,其他地区不便完全复制,但可以借鉴政府政策 等。广东模式是通过分散劳动力和集中产业来发展经济的案例,随着地区经济的复杂化, 产业空心化和资产投机现象恶化。通过这些案例,未来各地方政府应推动提高土地经营的 效率性、完善资金运营、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升级。 我们认为,目前西部承接转移产业和东部推动产业升级的时机已经来临,政府从国家 的角度,推进中西部为中心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战略。这个过程当中,中央政府和各地 方政府应当认识到产业调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多地通过宏观政策引导而避免微观干预, 并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情况进行模式创新。政府应当特别重视进行财税改革,为企业转 移和产业升级提供宽松稳定的政策环境。
中国经济“双失衡” 问题的解决方案
财政刺激计划的背景 摘要 1. 中国经济的“双失衡”结构 2. 金融危机前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3. 案例分析:重庆模式和广东模式 4. 总结和建议
2012. 2. 8. (第 12-2 号) 作者 审阅
马兹晖(Ma Zihui) 首席研究员 权圣容 首席研究员
《 摘要 》
□
□
-4-
– 东部地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劳动力拐点已经到来,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 升,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限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土地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地方政府征地、招商经 常引发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冲突3 内地农民工在东部打工,离开了故乡家族、朋友的社会环境,在打工地区又由于户 籍等有形无形障碍无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4 由于东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企业劳动力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 在外需萎缩的环境下、东部地区出口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弱化,而成本劣势凸显 –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西进,向中西部地区投资,设立生产基地;而在东部 地区的企业则开始产业升级,尝试发展设计、服务、金融等产业 □ 政府的部分经济政策也加快了结构调整的进程,有助于中西部崛起 – 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包含了“家电下乡” 、 “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的内容,这些 政策推动了物流、批发、零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 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大量增加了对铁路、公路等基础建设的投资,中西部地区交 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的缺点得到缓解 – 在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四川地震重建是重要内容,给予了大量的财政投入和一定 的自主权,加快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除了巨额财政投入外,中央政府还允许四川各级政府在土地政策上进行大胆试点, 推动市场化土地流转,极大地刺激了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 – 西部地区的经济核心——重庆直辖市,以市委书记薄熙来的权力和影响力为基础,进 行了一系列较为大胆的自主改革
□
宏观环境与政策目标不一致而产生冲突,削弱了政策的执行力和效果 – 以前,支撑原有发展模式的国际环境依然存在,外部需求继续拉动东部沿海和第二产 业高速增长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欧美等国消费市场兴旺,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东南沿海地区 外贸产品生产基地一片繁荣 – 中国国内环境虽然已经开始变化,但原有模式的惯性仍在维持,使得失衡现象还在恶 化 从2005年后,中国东部地区已经面临“刘易斯拐点” ,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劳动 力成本开始上升,通胀压力逐渐抬头,人民币也开始升值 – 中央政府调控双失衡的政策有冲突,政策效果不佳 例如,中央政府在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时,往往设定量化指标,向下级政府层层 分解摊派,各地承担一定比例的任务,结果,资源供应难得的中西部地区为实现目 标利用权宜之计,而繁荣的东部地区继续发展的意志被弱化
□
2
例如,2011 年 6 月,广东广东增城市新塘镇大敦村,由于当地治安管理人员与外地经商人员发生矛盾, 随后引发当地人与外来人口的大规模冲突,造成交通堵塞和财产损失。
-2-
1978-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比例构成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 金融危机前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金融危机前的政策 □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地区发展失衡和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提出推行了多项政策加以 调控 – 在地区发展方面,中央政府在2000年后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 、 “振兴东北” 、 “中 部崛起”等一系列政策 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担任组长, 副总理温家宝担任副组长。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之后,国务院西部开发 办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运作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 若干意见》 , 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战略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其 后在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更多具体的战略目标 – 从具体政策来看,主要是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给予信贷、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 落后地区发展 – 在产业政策上,通过节能减排、宏观调控、刺激消费等政策控制第二产业增速,鼓励 第三产业发展,部分省份提出产业升级政策 在2008年之前,广东就提出过双转移政策——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 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但地区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效果都不明显,失衡现象反而有恶化的趋势 – 从2000年到2008年, 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在经济总量和人均产出方面的差距并未明显 缩小 -3-
1
资料来源: 《新中国统计资料50年》 , 《中国统计年鉴2011》
□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前,中国地区发展已经严重失衡,引起了一系列问题 –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源被东部地区吸收吸引,而中西部地区 则陷入恶性循环 东部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后,政府财政实力充裕,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逐步形成产 业集群,吸引力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流入 东部地区工商业繁荣,发展机会更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流入,而内地则面临 人才流失的困境 经济发展使得东部地区重要性提升,掌握了更多的政治经济资源 – 东部与内陆地区发展已经严重失衡 到2010年,东部地区人均产出分别是西部的2.03倍,中部的1.90倍和东北的1.34倍, 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分别仅为1.87、1.75和0.98 各省差距更大,即使不考虑京津沪渝直辖市,东部富裕的浙江省人均GDP是西部贫
1. 中国经济的“双失衡”结构
中国经济地区发展失衡 □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 借助地理优势和优惠政策,迅速发展起来 – 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政府担心受到外敌攻击,政府为中心的沿海经济发展进展 缓慢 从1952年到1978年,东部地区总产出站全国经济总产出的比例基本保持43% – 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在人力资源、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凸显出来,并享受了较多 的优惠政策,经济发展远远抛离内地 例如,在开放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经济特区,都设立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央政府给予 特区政府较大的行政权力和财政支持,使得广东深圳、上海浦东等地迅速从贫困农 村发展成现代化都市 到2010年,东部地区总产出占全国总产出的比例已经上升到51.1% 各地区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图 各地区人口比例 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
在此期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例从52.5%上升到54.3%,经济 总量的差距反而扩大了 – 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攀升,调结构收效成果甚微 从2000年到2008年,第二产业产出占比从45.9%上升到47.4%,比例反而增加,与此 同时,第三产业占比从2000年的39.0%上升到41.8%
1
根据习惯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西部地 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包括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1-
穷的4倍以上 – 由于地区发展失衡,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产业、人口空心化严重,而一些东部地 区陷入严重的城市病,环境资源承受能力已接近极限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已经发展成大城市乃至超大型城市,人口超过千万, 土地、水等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与之相反,内陆很多省份特别是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产业凋零,基础设施破败 – 地区发展失衡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东西部地区环境资源的失衡现象更加严重,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甚至产生社 会冲突2 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失衡 □ 中国经济产出结构中,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 – 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二产业如制造业、建筑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动 力 从1991年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计增长了6.31倍,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20 倍,第二产业增长了9.53倍,第三产业增长了7.78倍 总体来看,过去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中,第一产业贡献了6.1%,第二产业贡献57.2%, 第三产业贡献36.7% – 中国的投资驱动、外向型经济是造成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各级政府主要依据经济增长评判政绩,因此各级政府普遍推行 重商主义政策 从需求角度来看,推动经济增长可依靠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和净出口增长,但消费 增长速度较为平稳且较难控制,政府倾向于推动投资增长和净出口增长 在净出口方面,农产品海外流通难,服务业出口竞争力不强,因此出口规模有限, 而以廉价劳动力为中心的第二产业出口形成主流 – 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储蓄倾向强,是造成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另一个原因 中国经济产出结构已经出现较严重的失衡,未来发展不可持续 – 到2010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经济总量的10.1%、46.8%和43.1% – 相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中国第二产业比重严重偏高,而第三产业比 例却严重偏低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 除了部分高度依赖资源的如沙特阿拉伯、 部分非洲国家外, 大多数国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例都低于40% 与之相反,中国第三产业占比却严重偏低,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很低的水平,美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超过70%,即使是落后于中国的印度、巴基斯坦,这一比例也 超过50% – 第二产业比例过高,反过来加剧了投资依赖和出口依赖,继续这种增长模式必然导致 严重的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