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着手,分析了失衡的表现及原因。通过对政府行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探讨,指出政府长期以来刺激消费政策效果的盲区,为当前政府改善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工作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结构失衡;政府行为;刺激消费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部分中,消费和出口可以说是“最终的”最终需求,而投资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最终需求。因为,如果没有消费和出口的扩大,投资的扩大只会形成更大规模的闲置生产力。消费和出口则不同,一个消费品被消费了或出口了,就没有了,需求就彻底实现了。只要消费和出口持续增长下去,就会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不断地起到拉动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问题是,消费和出口这两种“最终的”最终需求上不去,因而需要尽可能地扩大投资。

分析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我们看到:国内投资总量占到GDP的42%,比上年增加了33.3%,而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消费增幅只有15.1%,占GDP≤40%,低于美国(70%),印度(55%)。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甚至排在出口之后。在种种数据背后藏匿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 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近15年来,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低于人均GDP增速,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而国有企业和政府收入增速却高于GDP增速。经济增长成果不为民所用,“国进民退”最终将影响政局的稳定性。

中国的国有企业向来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处于优势地位。除去部分民企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国企与民企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政府在一些相关产业政策法规上往往直接或间接对国有企业给予优惠。刺激经济增长的资金几乎都流向国有企业,在短期内有助于提振经济和确保就业,但从长期来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中小企业和民营公司才是革新和增长的推动力。

2009年年底,我国地方债务总额由2008年的1万亿元增至5万亿元,主要是以政府拥有的市政开发投资公司的贷款的形式投资于市政工程。包括修建始终亏本的磁悬浮列车,把街心花园的石砖换成大理石,大搞城市亮化工程等。而2009

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地方政府在面临融资不足及税收缩减的难题时,解决的办法往往是出让土地以创收。据统计,2009年,地方政府出让土地收入共 1.5亿元,其中北京928亿元,上海1000亿元,很多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占到了政府总收入的50%以上。有些地方政府采取允许开发商缓缴土地出让金等政策直接刺激房市,可以说政府是为保增长在极力扶植房地产。之前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与各种市场因素的结合导致了2009年居民住房价格的居高不下,成为居民储蓄增加消费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政府行为商业化,如为吸引投资,压低地价甚至免费给投资者使用;青睐能迅速带来回报的高资本密度投资而忽视甚至排斥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等,这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收入及储蓄增长。

2 诸多产业投资过度,造成产能过剩

盲目扩大投资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引起产能过剩。中国目前已有诸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等产能大量过剩。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国内钢铁产量约为 6.6亿吨,而国内需求为 4.7亿吨;即使加上出口需求,也存在25%左右的过剩产能。而国内水泥总产能已达17亿吨,存在约3亿吨富余产能。此外,相关资料显示,风电和光伏电等新型能源产业由于政府政策大力扶持,但却缺乏有序发展,极可能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

受现行行政考核制度和受稳定本地市场、安置就业等多方面资金需求压力的推动,地方政府注意力多放在投资周期短、回收快、效率高的大项目上,有时甚至会在金融和土地政策上给予相关企业支持,从而造成了盲目投资,而忽视了对该投资所带来的地方经济结构方面影响的考察。结果往往是着眼于引资数量,忽视了引资质量;贪图本地经济利益,不顾他地利益;考虑经济增长的多,对社会发展想的少。

3 巨额经常项目盈余及其低效利用

由于国内储蓄率居高不下,政府主要通过刺激出口来拉动中国的经济。然而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出现前所未有的急跌。而今年3月份,中国更是破天荒地出现了首次贸易赤字。种种迹象表明,出口推动型增长已是强弩之末,中国经济应摆脱对于出口的过于依赖,另寻出路。

解决巨额经常项目问题的办法不是降低出口,而是增加进口。特别是对国外先进技术及高端产品的进口。而这一点,归根结底还是要刺激内需。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改善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便是刺激内需。其实中国政府在刺激内需方面早已采取过一系列措施,比如,投资于农林水利建设和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出口退税率,调低银行利率等。虽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我国国内储蓄率还是居高不下,居民消费需求提升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受我国居民传统消费观念及习俗影响外,我们更应看到:一方面,改革以来部分对国有资源拥有垄断权的行业、部门和个人凭借特殊政策取得垄断利润,“圈内”人员普遍获得高收入,而广大的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在分配上的不利地位使他们的购买力降低,对许多消费品想买买不起;另一方面,近年来,在企业保障制度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旧有的铁饭碗高福利制度被打破,而新的与我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在建设之中,人们对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效果尚有疑虑。再加上通胀预期、高房价等因素作用,城镇居民往往是有钱不敢花。

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政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增加对私营部门和个人消费者的资产分配,改变收入分配模式,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在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为私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非国有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增加对个人消费者的资产分配是指政府“把钱直接花在百姓头上”。政府在运用资金时应充分考虑该地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城市亮化、街心花园改建等市政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对中国很多落后地区而言,这类开支就远远不如消费补贴来得实在。

(2)加大社会保障领域的投资力度,完善社保体系,减轻百姓的不安定感,降低储蓄并刺激消费。社会保障职能,尤其是住房、教育、医疗、失业救助、养老等基本职能,强加于个人之上而不是由政府负责,是造成居民有钱不敢花的首要原因。增加政府在社保领域的投资能大大减轻消费者对目前社保水平不满意不信服所产生的不安定感,使消费者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形成新的理性预期,让消费者增强即期消费欲望,适当提高消费倾向,在居民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生产与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