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别把“催眠”当“表演”——试述催眠术及其在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 关键词】催眠术
发展
问题
催 眠 史 源 远流 长 , 数 千 年 之 久 。 西 方 催 眠 史 可 以上 溯 到 古 希 腊 和 古 达
催 眠 , 见 此 , 必 许 多 人 会 如 我 初 见 一 般 , 中 充 满 着 好 奇 及 神 秘 初 想 心
感 。催 眠 是 什 么? 是 让 睡 不 着 的 人 睡 着 了 吗? 还 是 如 江 湖 术 士 将 人 弄 糊 埃及时期。东方的催眠术在古代医学典籍 《 黄帝 内经》 有所记 载。作为一
其一 , 惊叹于催眠术 的高 超。这部分 人在接触催 眠术后 , 对催眠术持 者 之间。根据他的研究 , 以清楚 的表 明催眠并 不是所有有着理 智思维 的 可
绝 对相 信 态 度 。 他们 认 为 , 正 的 催 眠 大 师 是 可 以做 到 这 一 点 的 , 正 是 成 人 都 可 以亲 身 尝 试 的 。 也 解 释 了 催 眠 师进 行 催 眠 之 前 , 须 展 开 数 次 真 也 这 必 Pe—t ) 晤 l 因 为要 做 到 这 一 点 , 才能 唤 起 被 催 眠 者 内心 隐 藏 的 、 为 自 己所 知 或 故 意 催 眠前 晤 谈 ( r ak , 谈 的 目的 在 于 打 消 来 访 者 的 疑 虑 以及 对 催 眠 可 不 遗 忘 的 内容 , 能 帮 助被 催 眠 者 发 现 自 己 的 问 题 症 结 所 在 , 而 激 发 他 们 能存在的一些误解。只有这样 才能 引导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 。 才 从
斥在网络 、 报刊及商函中。或许是 出于 经济 因素 , 各培训机构 为 了争 夺生 源, 将培训的内容广而告之。于是 , 我们看到 了那一幕 幕: 随着催眠师的指
2 催 眠 术 的 适 用 人 群 和 范 围 .
研究性学习 催眠在生活中的应用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通过探究催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我们小组的人都增长了许多的知识。
催眠是指以催眠术诱起的使人的意识处于恍惚的状态,使人意识范围变窄。
在中国,可以说“催眠”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在《内经》中也有提及。
现在,在很多国家有名望的大学、医院里,都设有催眠研究室,并积极开展着把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产业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努力探讨催眠术的奥秘,使其不断科学化,系统化,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心理学家发现催眠术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它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而最主要的,它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能使许多疑难怪症康复如初,使焦虑忧郁的情绪瞬间即逝,从而体验到人生的温馨与乐趣。
数千年的实践证明,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遗憾的是,由于催眠术长期以来为宗教神职人员所掌握,又为一些江湖术士所利用,使它的声誉受损,遭到非议。
特别是在中国,由于政治上的种种原因,催眠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提高,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技术,近几年也引起了中国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各界的关注,对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越来越广泛,催眠术获得了新生。
通过我组研究表明: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作的人们都会经常或偶尔感到疲劳。
这类人群占被调查总数的87%。
面对疲劳,大多数人会选择睡觉缓解,也有部分人选择听音乐缓解,绝大多数为年轻人。
选择自我按摩或其他方式的人数较少,仅占被调查总数的16%。
经常或偶尔运动的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6%,可以看出现在的人们,绝大多数注重体育运动。
任何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在所调查的人群中有78%的人经常或偶尔有压力。
绝大多数未成年人的压力来自家长或学校老师。
成年人的压力往往是因为自己的严格要求,主要压力来自自己。
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也有部分人的压力源自社会。
未成年人绝大会选择向人倾诉,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很强。
也有部分未成年人选择自己扛着,这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催眠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心理学家和医学专家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研究现状。
2. 催眠术的定义与基本原理催眠术是一种通过暗示和引导,使患者进入一种放松而集中的意识状态的方法。
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可以更容易接受建议,改变或解决心理问题。
催眠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创造一种放松的心理环境,使患者的意识和潜意识得到改变和调节。
3. 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3.1 消除焦虑和减轻压力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压力。
通过催眠,患者可以进入一种深度放松状态,使大脑释放出更多的放松和愉悦的化学物质,从而降低心理的紧张感,改善情绪。
3.2 解决过往创伤和心理障碍通过催眠术,心理治疗师可以引导患者进入潜意识并与之进行沟通,解决过往的创伤和心理障碍。
在催眠状态下,患者可以更容易回忆起过往的经历,并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重新理解和处理这些经历,从而减轻心理负担,达到治疗的效果。
3.3 帮助改善习惯问题和行为障碍催眠术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习惯问题和行为障碍。
通过催眠,治疗师可以向患者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指导,使其在潜意识中接受新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例如,对于戒烟者来说,催眠术可以帮助他们在潜意识中形成对吸烟的厌恶,从而戒除烟瘾。
4. 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的研究现状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一些研究表明,催眠术可以对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对催眠术的功效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效果可能只是暂时的。
因此,对于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仍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验证其效果。
5. 结论催眠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通过消除焦虑、解决创伤、改善习惯问题等方面的应用,催眠术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催眠治疗风险管控
催眠治疗风险管控在当今社会,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催眠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就像任何治疗手段一样,催眠治疗并非毫无风险。
了解并有效管控这些风险,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催眠治疗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方面。
从生理层面来看,虽然催眠本身通常不会直接导致严重的身体伤害,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引发一些轻微的不适。
例如,被催眠者可能会在催眠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过度放松或者呼吸方式的改变引起的。
此外,如果催眠师在引导被催眠者进行身体感受的探索时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被催眠者对自身身体状况产生错误的感知,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反应。
心理方面的风险则更为复杂和多样。
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是催眠可能会触发被催眠者潜在的心理创伤或不良情绪。
在深度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的潜意识可能会被打开,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和处理,过去被压抑的痛苦记忆、恐惧或焦虑可能会涌上心头,给被催眠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甚至导致心理危机。
另外,不当的催眠暗示也可能会影响被催眠者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比如,给予过于绝对或不恰当的积极暗示,可能会让被催眠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现实无法满足这些期望时,反而会造成心理落差和自我怀疑。
伦理风险在催眠治疗中同样不容忽视。
催眠师如果未经被催眠者充分知情同意就进行催眠,或者在催眠过程中利用被催眠者的易受暗示性获取不当利益,都是严重违反伦理原则的行为。
此外,保密原则也是伦理考量的重要方面。
催眠师有责任保护被催眠者在治疗过程中透露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对被催眠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那么,如何有效地管控这些风险呢?首先,对于催眠师来说,专业的培训和资质认证是关键。
催眠师必须接受系统的、正规的培训,深入了解催眠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通过严格的资质认证程序,确保其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伦理素养来开展催眠治疗。
催眠师行业分析报告
催眠师行业分析报告1. 引言催眠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常见,但却在某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将对催眠师行业进行分析,从行业概述、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2. 行业概述催眠师是指具备特殊技能并能够通过催眠技术引导人们进入放松状态、改变意识状态的专业人士。
催眠术可以用于辅助治疗心理问题、改变不良习惯、缓解疼痛以及增强个体潜能等方面。
催眠师通常会通过语言暗示、放松训练和可视化等手段引导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并在催眠状态下进行治疗或改变。
3. 市场需求3.1 心理健康领域需求增长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节奏和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
催眠术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心理咨询机构、康复中心等机构对催眠师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3.2 医疗领域需求扩大在医疗领域,催眠术被广泛应用于镇痛和手术前后的康复治疗等方面。
一些研究表明,催眠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疼痛感知,使患者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更加轻松和舒适。
因此,医疗机构对催眠师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
4. 催眠师的发展趋势4.1 科学化和专业化随着催眠术的发展,催眠师行业也在不断科学化和专业化。
越来越多的催眠师接受系统化的催眠培训和认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此外,对催眠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催眠师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4.2 多领域融合催眠术并非仅限于心理健康和医疗领域,近年来催眠师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例如,运动心理学、学习改进等领域也能够借助催眠术的技巧来提高个体能力和表现。
因此,催眠师在多个领域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5. 挑战与机遇5.1 挑战:知识普及和认可度由于催眠术的神秘性和特殊性,一些人对该行业存在疏远和误解。
催眠师需要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并积极参与行业推广和宣传,增加大众对催眠术的认可度。
5.2 机遇:市场潜力和多元化需求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对非药物治疗的需求增加,催眠师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催眠在当代临床中的应用
催眠在当代临床中的应用催眠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通过专业训练的人员通过暗示和引导,使被催眠者进入一种放松、专注和易受建议的状态。
在当代临床中,催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治疗和健康管理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催眠在当代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治疗各种心理和身体问题中的作用和效果。
一、催眠在焦虑和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焦虑和抑郁症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被广泛运用于焦虑和抑郁症的治疗中。
催眠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重塑积极的心态和情绪体验。
通过催眠治疗,患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建自信和希望。
二、催眠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疼痛是许多疾病和症状的主要表现之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如果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催眠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
通过催眠,可以调节患者的疼痛感知和情绪反应,减轻疼痛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催眠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应用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长期的睡眠障碍会导致身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和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催眠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被广泛用于睡眠障碍的治疗中。
通过催眠,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睡眠环境,培养放松和安静的睡眠氛围,提高入睡和睡眠质量。
四、催眠在心理创伤治疗中的应用心理创伤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伤害,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了持续的负面影响。
催眠治疗在心理创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催眠,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心理创伤带来的困扰和痛苦,重新建立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信任和安全感。
催眠治疗可以加深患者对心理创伤的认识和理解,激发潜在的自愈力量,促进心理康复和成长。
五、催眠在行为习惯改变和心理调整中的应用许多人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障碍,如抽烟、饮酒、暴饮暴食、焦虑、自卑等问题。
催眠治疗风险管控
催眠治疗风险管控催眠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改善身心健康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然而,就像任何治疗手段一样,催眠治疗也并非毫无风险。
了解并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催眠治疗。
简单来说,催眠治疗是通过引导患者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即催眠状态,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
在这个状态下,患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容易接受暗示和建议,从而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决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困扰。
那么,催眠治疗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呢?其一,催眠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反应。
在催眠过程中,如果患者被引导回忆起一些痛苦或创伤性的经历,而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和支持,可能会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悲伤等。
这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其二,催眠可能引发记忆扭曲或错误记忆。
在催眠状态下,患者的记忆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回忆起的事情并非完全准确,甚至可能产生虚假的记忆。
这对于一些涉及法律或重要事实的情况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三,对于某些具有特殊心理状况的患者,如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解离性障碍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催眠治疗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症状,甚至引发危机。
其四,催眠治疗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
如果治疗师缺乏足够的培训和经验,可能无法正确引导患者进入和退出催眠状态,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做出不恰当的暗示和引导。
针对以上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管控措施。
首先,在进行催眠治疗之前,治疗师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病史、人格特点等,判断其是否适合接受催眠治疗。
对于那些存在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应谨慎选择或避免使用催眠治疗。
其次,治疗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接受系统的培训和持续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催眠治疗水平。
同时,治疗师还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保持客观、中立和尊重。
中国灵学活动中的催眠术
地域
类型
机构名称
地域
类型
机构名称
中国心灵研究会
中国精神专修馆
神州催眠学会
学院
中华精神学养成所
东方催眠术讲习会
上海
灵理休养院
学会
东亚精神学会 神州灵学会
社团
神州学会 上海催眠协会
上海
中华神灵哲学会 上海催眠协会
天津 学会
南通
天津精神科学会 南通精神学会
大精神医学研究会
北京
学院
灵学书院
学校
中国催眠学校 寰球催眠大学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灵学传入中国。中国的灵学既包含了欧美的 ∃ 上帝存在 %、∃ 灵魂 不灭 %等观念, 也借用了儒、道、佛的相关概念和各种世俗鬼神观念 [ 2] 。其主要手段为传 心术、催眠术、千里眼、灵魂摄影和扶乩等 [ 3] 。
有些关注西方灵学的中国学者 [ 4, 5 ] 曾经注意到恩格斯 [ 6] 提到的灵学与催眠术之间的 关系。有的中国学者就催眠术与重塑国民精神做了分析 [ 7] , 另有一些中国学者认识到催 眠术在中国灵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 8! 12] 。但是, 为什么灵学与催眠术一起传入中国、灵 学机构如何将催眠术建制化、灵学机构开展的催眠术活动和相应的推广活动有哪些、灵学
19世纪后半叶, 学习和研究欧美的 ∃ 催眠术 %与 ∃ 灵学 %, 成为当时日本城市中一种流 行的文化 ( [ 8] , 106页 ) 。这也影响到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 1908年, 留日的中国学生郑 鹤眠、唐心雨、居中州、刘钰墀和余萍客等人在日本横滨设立 ∃ 中国心灵俱乐部 %。该机构 在建立之初就声称是 ∃ 专为中华同志研究催眠术 %而设立的。 1911年, 中国心灵俱乐部从 横滨迁至东京, 改 称 ∃ 东 京留 日中 国心 灵研 究 会 %, 其英 文名 称为 ∃ Chinese H ypno tism Schoo l%。这表明, 该会是把心灵研究与催眠术等同对待的。该会设立了心灵研究、催眠 研究、编辑出版部门, 后来又增加了中国心灵学院, 开展催眠术的面授和函授活动, 并增添 了中国心灵疗养院进行治病。 1918年东京留日中国心灵研究会在上海建立分支机构 ∃ 中 国心灵研究会事务所 %。 1921年东京留日中国心灵研究会总会由东京迁至上海, 改名为 ∃ 中国心灵研究会 %, 其英文名称为 ∃ Chinese Inst itute o f M entalism %, 又把催眠术与心灵论 等同起来。 1923年, 中国心灵研究会成立了专门刊印灵学和催眠术书籍的 ∃ 心灵科学书 局 %。[ 14] 就这样, ∃ 灵学 %与 ∃ 催眠 术 %的译 名及其 具体内 容, 被中国 留日学 生陆续 传入 国内 [ 15] 。
【催眠原理】我国催眠术的发展
【催眠原理】我国催眠术的发展我国催眠术的真正起源和发展,因文字记载有限,只能见于古籍之中。
如唐明皇夜游月宫的故事(见于《唐逸史》《仙传括遗》中):开元中秋夜,明皇于宫中玩月,罗公远奏日:“陛下莫要至月中否”?乃取杖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
请上同登,行至大城阙,日:“此月宫也,”《初刻拍案惊奇》说唐明皇在月宫中看见了一块“广寒清虚之府”的金字匾额,又从宫中仙女处学得了《霓裳羽衣曲》。
这也许是民间的传说,也许是罗公远使用了催眠术,在暗示下使唐明皇出现各种神奇的幻觉。
另外,还有周穆王看到两极天国神仙下凡,能入烈火,能穿金石等记载,都可能是催眠后幻觉的表现。
我国儒家的书籍中也有类似催眠术的描写,只是认为催眠术为“怪力乱神”的巫术。
催眠术在民间传播也较普遍,古籍中也有记载。
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中详细介绍。
我国催眠术的应用也同国外一样,最早见于寺庙中,神职人员常常运用催眠术来传教、占卜、祛疾。
他们不但使用自我催眠,也应用集体催眠的方法。
他们经自我催眠术后,看上去好似神灵附体,然后为教徒观相问吉。
有些人还能使用纯熟的集体催眠术,使教徒们集体进入催眠状态,通过暗示还能使众教徒们听到神的旨意,见到神的姿容。
民间巫婆装神弄鬼的失神状态,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我国对催眠术展开真正存有系统的研究就是在20世纪初,1909年由余萍客、刘钰墀等人首先建立了中国心灵俱乐部(后改成中国心灵研究会),积极开展了心理与催眠术的研究工作,出版发行有关催眠术刊物60余种,例如《催眠术》、《电镜催眠术l《催眠术疗病学》、《催眠术学问请问》等,培训了大批学员。
鼎盛时期研究会会员多达八万余人,可说是我国催眠术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
但同时,也发生了误用催眠术的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并使其声誉急骤上升,甚至受批评,从而制约了催眠术的进一步发展,没多久即为陷于了低潮,解放后,仅有少数医生为了医治的目的小心翼翼地应用领域催眠术,但不敢传授,更谈不上推展。
2024年镇静催眠药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镇静催眠药市场分析现状引言镇静催眠药,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焦虑、失眠等问题。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对镇静催眠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镇静催眠药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对镇静催眠药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问题。
市场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年中,镇静催眠药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报告,2018年全球镇静催眠药市场规模达到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亿美元。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镇静催眠药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参与者包括制药公司、医疗设备公司等。
这些公司通过不断研发创新产品、提高品质以及市场推广来争夺更多市场份额。
然而,市场上存在着一些知名品牌,它们拥有广泛的市场认可度和忠诚度。
因此,新进入市场的公司需要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需求驱动因素镇静催眠药市场的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推动:1.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面临高度竞争和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导致大量人群面临着焦虑和失眠等问题,从而提高了对镇静催眠药的需求。
2.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群体中出现更多的睡眠问题,进一步推动了镇静催眠药市场的增长。
3.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失眠等问题的关注度更高,从而推动了镇静催眠药市场的发展。
市场挑战和机遇尽管镇静催眠药市场面临增长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法规限制: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药品市场实行严格的监管政策,对镇静催眠药的销售和使用进行限制,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
2.副作用问题:部分镇静催眠药存在副作用问题,包括依赖性、抗药性等。
这增加了人们对使用该类药物的顾虑,并导致产品信任度下降。
3.替代疗法的兴起: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然疗法的偏好增加,一些替代疗法如针灸、中草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镇静催眠药的市场地位。
市场前景尽管镇静催眠药市场面临一些挑战,但其前景仍然可观。
催眠在中国的应用
作者简介:王雪(1983)),女,黑龙江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8卷 2011年9月催眠在中国的应用王 雪摘 要:催眠疗法,是利用患者的受暗示性,降低人的阻抗,通过治疗师的语言达到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文章对于催眠疗法在中国的发展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催眠术;治疗;应用范围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能够产生神奇效应的一种法术。
在中国催眠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早在内经中便有提及。
科学催眠术在1918年由留日学者鲍芳洲先生传入中国。
鲍芳洲先生将H ypnotis m 译为/催眠",该词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跟随鲍芳洲先生学习的有徐鼎铭、陈建民等人,后因多种原因一度沉寂,解放后直至文革结束,催眠术一直受冷遇。
80年代起才重新受到学术界、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重视,其中践行与研究催眠术的领军人物当推原苏州广济医院的马维祥医生。
那么这个神奇的心理治疗方法在现今中国的应用现状如何那?以下是催眠术在中国应用现状的综述。
1.神经症。
这是催眠术最初起源时所应用的领域,也是催眠术最有效的一类适应症,其中包括癔病、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和恐怖性神经症等。
从国内研究来看,催眠疗法治疗焦虑症的研究较少,样本较小,多数研究缺少远期疗效追踪,故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而且,催眠疗法始于中国,但兴于欧洲,在我国作为一种科学的心理治疗方法起步较晚,不论是技术还是应用均落后于国外,大多数治疗机构特别是北方,在治疗神经症上仍采用较为传统的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
因此,对于催眠疗法治疗神经症及其他心理疾病有待推广。
在现今的国内对于神经症的催眠治疗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非药物性催眠过程中,强迫症患者或强迫倾向者由于注意力无法集中是不能进入催眠状态。
如果仅仅依靠言语催眠存在困难,如果配合以药物催眠,进入催眠状态后与其他心理障碍治疗一样是可以卓有成效的。
2023年镇静催眠药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镇静催眠药行业市场分析现状镇静催眠药是一种被越来越多人使用的药物类型,在现代社会中,压力大、焦虑症、失眠症的患者数量不断上升,这些人都需求一种能够让他们放松、缓解焦虑的药物,镇静催眠药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因此,镇静催眠药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一方面,镇静催眠药的市场需求量大。
如今社会中,压力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来自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从而导致焦虑和失眠。
据统计,全球失眠症的患者已经达到数亿人。
这一庞大的患者群体,为镇静催眠药的市场需求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医疗技术进步推动了镇静催眠药行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与焦虑和失眠有关的疾病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些病症。
通过研究和创新,镇静催眠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此外,镇静催眠药的市场竞争相对较小。
尽管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该药物需要经过严格的监管和审批程序,合格的厂商和产品数量有限。
这使得少数大厂商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品牌影响力较大。
对于新进入市场的公司来说,尽管面临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能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仍然有机会在行业中获得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对药物安全性和副作用的担忧也在增加。
镇静催眠药虽然能够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和失眠,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比如成瘾性、嗜睡感、肌肉控制障碍等。
这些副作用和风险的存在,可能会对市场前景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消费者对于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愈发谨慎。
在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镇静催眠药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进厂商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疗效,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安全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于药物的监管,保证市场的规范和消费者的权益。
催眠术对脑神经功能造成的影响分析
催眠术对脑神经功能造成的影响分析催眠术是一种通过特殊的技巧和方法来改变个体意识状态的心理治疗方式。
它通过与被催眠者的潜意识进行互动,来调整思维模式、缓解焦虑和戒除不良习惯。
然而,对于催眠术对脑神经功能的具体影响,科学界依然存在争议。
本文将对催眠术对脑神经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催眠术对脑神经功能的影响在大脑活动方面是显著的。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的研究发现,催眠状态下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模式。
比如,前额叶皮层的活动降低,而后部顶叶和颞叶的活动增加,同时大脑中枢的活动也发生了变化。
这表明催眠术可能通过改变大脑皮层活动来达到调节意识状态和产生特定效应的目的。
其次,催眠术对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备受关注。
一些研究表明,催眠状态下,人们对于特定信息的记忆更加准确和迅速。
这可能与催眠术能够增强潜意识的影响力有关,使个体更容易在记忆和学习过程中接受和吸收信息。
然而,也有研究认为这种记忆增强作用可能是与暗示效应有关,而非催眠状态本身带来的结果。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催眠术对记忆和学习能力的确切影响机制。
此外,催眠术对情绪和认知功能的调节也是其重要的影响方面。
一些研究显示,催眠术可以改变个体的情绪状态,如缓解焦虑、减轻抑郁等。
这可以通过催眠师的暗示来引导患者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
此外,催眠术还与个体的认知能力联系密切。
一些研究发现,催眠术可以提高个体的专注力和注意力,增加工作记忆的容量。
这些认知功能的提升可能与催眠师的指导和引导有关,但确切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尽管催眠术在脑神经功能方面的许多研究对其有效性提供了支持,但也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质疑。
他们认为,催眠术的功效可能是由于个体对催眠师的建议和引导的期望效应产生的,并非催眠状态本身的结果。
此外,一些研究发现,只有少数人对催眠术具有明显反应,其余人群对其无反应或反应较弱,这也是对催眠术效果的一种挑战。
催眠师职业发展培训需求调研
催眠师职业发展培训需求调研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催眠师这一职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催眠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和潜能开发手段,对催眠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催眠师职业的发展,了解他们在培训方面的需求至关重要。
一、催眠师职业发展现状目前,催眠师的从业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心理咨询、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
然而,由于催眠技术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行业内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一些催眠师通过短期培训获得证书后便开始执业,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此外,社会对催眠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催眠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培训需求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催眠师的培训需求,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首先,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广泛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从业背景的催眠师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内容涵盖了个人基本信息、从业经历、培训经历、当前面临的困难以及对未来培训的期望等方面。
其次,组织了面对面的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邀请了具有代表性的催眠师参与,以便更深入地探讨相关问题。
此外,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催眠师培训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三、培训需求分析1、基础知识和理论大部分催眠师认为,扎实的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基础知识对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催眠技术至关重要。
他们希望在培训中能够系统地学习催眠的原理、机制以及相关的理论模型,从而为实践操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2、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催眠师最为关注的培训内容之一。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和现场指导,提高自己的催眠诱导、深化、唤醒等技术,以及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
3、伦理与法律规范由于催眠涉及到个体的意识和潜意识,伦理和法律问题不容忽视。
催眠师们希望在培训中加强对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在执业过程中的行为边界,保护来访者的权益和隐私。
4、个性化培训不同从业背景和职业发展方向的催眠师对培训内容有着个性化的需求。
催眠的法律效力(2篇)
第1篇一、引言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国内外广泛运用。
然而,催眠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其法律效力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旨在探讨催眠的法律效力,分析其在法律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催眠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催眠,又称催眠疗法,是一种通过引导个体进入催眠状态,使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特殊反应的治疗方法。
催眠状态下,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减弱,意识范围缩小,注意力集中,易于接受暗示。
2. 特点(1)催眠状态下个体易受暗示;(2)催眠过程中个体生理反应发生变化;(3)催眠治疗具有较好的心理治疗效果;(4)催眠治疗过程需遵循伦理原则。
三、催眠的法律效力分析1. 合法性在我国,催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有所规定。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催眠治疗需在医疗机构或执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具备合法性。
2. 合同效力催眠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签订的治疗协议具有合同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催眠治疗协议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3. 侵权责任(1)医患关系中的侵权责任催眠治疗过程中,若医疗机构或执业医师违反诊疗规范,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应承担侵权责任。
如因催眠治疗不当导致患者精神损害,医疗机构或执业医师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2)第三方侵权责任催眠治疗过程中,若第三方侵权导致患者人身损害,如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发生意外事故,侵权方应承担相应责任。
4. 保密义务催眠治疗过程中,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负有保密义务。
违反保密义务,泄露患者信息,应承担法律责任。
5. 伦理原则催眠治疗过程中,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应遵循伦理原则,如尊重患者意愿、保护患者隐私、不滥用催眠技术等。
四、催眠法律效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存在问题(1)催眠治疗师的资质认定标准不明确;(2)催眠治疗过程中的侵权责任认定困难;(3)催眠治疗的法律适用范围有限。
催眠治疗服务流程再优化
催眠治疗服务流程再优化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催眠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催眠治疗服务,对服务流程进行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一、当前催眠治疗服务流程的现状在现有的催眠治疗服务中,通常包括初步咨询、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实施催眠治疗、后续跟踪等环节。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环节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初步咨询环节,患者可能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问题和需求,治疗师也可能未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导致后续的评估和治疗方案不够精准。
评估过程中,使用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可能不够科学和全面,影响对患者问题的准确判断。
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时缺乏个性化,未能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
在实施催眠治疗阶段,治疗环境可能不够舒适和安静,影响患者进入催眠状态。
治疗师的沟通技巧和引导方式也可能有待提高,导致催眠效果不佳。
后续跟踪环节,与患者的沟通不够及时和深入,无法有效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二、催眠治疗服务流程再优化的目标优化催眠治疗服务流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增强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通过更精准的初步咨询和评估,为患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让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感受到舒适、安心和被尊重,提升其满意度。
以科学、规范的流程和操作,展现催眠治疗的专业性,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任。
三、具体的优化措施1、强化初步咨询在初步咨询时,治疗师应给予患者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的困扰和需求。
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引导患者详细描述其症状、经历、情绪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治疗师也要积极倾听,不仅关注患者的言语内容,还要留意其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催眠治疗,治疗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催眠治疗的原理、过程和可能的效果。
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案例,让患者对治疗有更清晰的认识,减轻其顾虑和恐惧。
催眠治疗风险预警
催眠治疗风险预警在当今社会,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催眠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就像任何治疗手段一样,催眠治疗并非毫无风险。
在我们探索催眠治疗可能带来的益处之前,了解并警惕其潜在的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催眠治疗。
简单来说,催眠治疗是一种通过引导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以达到解决心理问题、改变行为模式或缓解症状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催眠师会使用特定的语言、声音和动作来引导被催眠者放松并集中注意力。
那么,催眠治疗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呢?一个重要的风险是不当的催眠操作可能导致心理创伤。
如果催眠师没有经过充分的专业训练,或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不恰当的技巧和方法,可能会触发被催眠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回忆或情感,而又无法给予恰当的处理和支持,从而给被催眠者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问题的加重,甚至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另外,催眠状态下的个体可能会出现记忆扭曲的情况。
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可能会回忆起一些过去的事件,但这些回忆并不一定准确。
有时,他们可能会将想象中的事情误认为是真实发生过的,或者对真实的记忆进行错误的加工和重构。
这可能会给被催眠者带来困惑和困扰,甚至影响他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
再者,催眠治疗还可能引发依赖性。
如果被催眠者过度依赖催眠来解决问题,而忽视了自身的内在力量和应对能力的培养,那么一旦停止催眠治疗,他们可能会感到无助和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此外,还有一种潜在的风险是催眠后暗示的不良影响。
催眠师在催眠过程中给出的暗示如果不恰当或者过于强烈,可能会对被催眠者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例如,一个不恰当的关于饮食或睡眠的暗示,可能会导致被催眠者出现饮食失调或睡眠障碍。
那么,如何降低这些风险呢?选择合格且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是关键的第一步。
合格的催眠师应该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接受过系统的催眠治疗培训,并持有相关的资质证书。
催眠治疗风险管控
催眠治疗风险管控催眠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然而,如同任何治疗手段一样,催眠治疗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
了解并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对于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催眠治疗可能带来的一些潜在风险。
在催眠过程中,患者可能会进入一种高度易受暗示的状态,如果催眠师的引导不当或出于不良动机,可能会导致患者做出违背其意愿或价值观的行为。
例如,被误导透露敏感信息、接受不恰当的建议等。
另外,催眠可能引发不良的情绪反应。
对于一些心理较为脆弱或有创伤经历的患者,催眠可能会触碰到他们内心深处尚未处理好的情绪,导致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的加剧。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是催眠后不良反应。
有些患者在催眠结束后,可能会出现头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症状。
为了有效地管控这些风险,选择合格且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是关键的第一步。
合格的催眠师应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认证。
他们不仅要熟悉催眠的技术和流程,还要能够敏锐地洞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反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在进行催眠治疗之前,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催眠师需要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病史、价值观和治疗目标。
通过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催眠治疗,并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也是降低风险的重要因素。
患者对催眠师的信任是催眠治疗成功的基础。
催眠师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关爱,让患者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在催眠治疗过程中,催眠师需要遵循严格的伦理和职业规范。
他们应当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不得利用催眠对患者进行控制或操纵。
同时,要确保患者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
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催眠师要有充分的应急预案。
一旦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反应或身体不适,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患者自身在催眠治疗中也并非完全被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催眠术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催眠治疗师的现状1、国内催眠治疗师产生的背景:在中国文化断层、国家经济转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来自工作、生活、经济、家庭、情感、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压力而无法解脱,导致迷茫、困惑、烦躁、厌学、厌世等精神痛苦,甚至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严重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由此产生的突发事件带来了许多社会和人生悲剧。
基于这种现状,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应运而生。
2006年,马维祥教授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催眠行业的全国统一认证体系,筹备组建中国催眠研究会。
2007年8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经络催眠师认证项目启动,“经络催眠师”成为我国目前唯一获得认可的催眠师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2、催眠治疗行业的现状:市场或潜在市场巨大,但有效需求不足。
一个庞大的心理“亚健康”人群的存在,意味着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市场或潜在市场”的形成,但这些却没有转化成真正意义的“有效市场。
”造成这种潜在市场巨大,有效市场不足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咨询对象方面的,也有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方面的。
就求助者而言,由于文化程度、知识水平、意识观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在有求助必要的情况下而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就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方面说,由于起步较晚、存在职业的训练程度不够、操作不规范、职业道德不完善、基础知识不全面、组织管理松懈等。
特别是这支队伍里存在“一少三多”现象,即专业人员少,半路出家多,热情和兴趣的多,不规范工作的多。
由于咨询业“有行无市”的尴尬状态,因此咨询内容和服务形式同质化,基本集中于低端市场。
医院咨询机构虽然专业相对较强,专业水平也相对较高,但对“医患关系”的观念上的顾虑,并不使求助者首选医院作为咨询机构,所以医院类咨询机构并未因专业水平而形绝对的成竞争力。
而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走行业化道路势在必行。
行业内的治疗师是一种更为普及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民众、更贴近生活,涉及的服务范围更广泛,从发展心理咨询,医学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咨询到管理,环境,消费心理咨询等等领域,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目前除了卫生医疗机构的心理专业科室外,更多的是企业性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民非组织(即民政局注册的非盈利组织),但其在社会和行业内具备一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并不多。
企业缺乏战略的市场规划和核心竞争力,营销模式单一,获益能力不强,面对市场需求,很难抓住机遇(【特区报本报讯2008.12.10】(记者陈昱)国家卫生部公布信息显示,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居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
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人们已经开始真正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公布了“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
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近两成被调查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
专家提醒,政府各部门亟须采取措施,积极面对这一问题。
)全球抑郁症人数呈增长趋势(2010年的数据)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在不断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
当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
在未来的一年里,将有5.8%的男子和9.5%的女子会出现抑郁症症状。
二、行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1)行业出现了文人相轻的现象。
部分机构和人员之间产生了拆台、诋毁等事件,虽属个别,但对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机构间合作,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是两个概念。
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心理医生,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叫心理问题工作者。
轻度的情绪、情感问题可以到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咨询”解决,但长时间悲观绝望,有自杀、伤人倾向或毁物冲动等症状,仅仅想通过咨询解决,就有可能延误病情。
此时一定要考虑去精神科门诊,通过药物和一系列精神科医学上的干预治疗及辅助以心理治疗才能有效。
此时的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应是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只片面的强调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是不科学与不负责任的。
一些精神专科医院的代表接受采访时说心理咨询师队伍良莠不齐,三个月速成,不可否认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在咨询师队伍中也不乏有优秀的人才,如我们在座的就是很出色的心理工作者,据我所知一些咨询师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技术水平正在孜孜不倦的求学与深造,为此耗资数万甚至数十万者有之。
因此,对于咨询师的队伍,不能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在国外,解决心理问题要靠一个社会服务体系,即执业医生、社工、家长、教师、志愿者连同心理咨询人员组成体系,这个体系里的人员各有分工,每个人都有义务把精神有障碍的人转到精神科大夫那里,而精神科大夫通过诊断、治疗、调理以后,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咨询等辅助治疗”,仍交由心理咨询人员善后解决。
在这个体系里,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合理分工的话,精神问题的解决就会形成一个良性运转。
2)当前中国的催眠治疗市场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并不为过。
该行业就像个围城,一些人拼命地往里钻,而很多心理专业的人却又不愿从事这个行业。
有人说催眠治疗是个赚钱的行业,300—2000元/小时的收入令很多人垂涎;也有人说催眠治疗行业连肚子都填不饱,是个高危的行业。
3) 头衔漫天飞。
不难发现,这几年催眠师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时常会在媒体看到催眠师的身影。
绝大部分的催眠师不是挂职民间机构就是自己成立咨询公司。
这就不得不面临到自我推广的问题。
也许你时常会看到很多治疗师这样的自我介绍:“XX 网专邀催眠大师、XX电台专邀催眠专家、XX第一催眠师、XX国际催眠大师、在XX杂志上发表多少多少文章等等。
热心公益事业本是好事。
我理解这是心理咨询业不能依托于资信程度相对良好的医疗单位作为平台,咨询师或咨询机构只能致力于自我推销,这是无奈之举。
这并不是咨询师的错。
然而,经常泡于媒体或营销又有多少闲暇来进行治疗技能的提高与咨询的研究呢?所以当前,很多治疗师做的不是咨询,而是市场!4)挂着羊头卖狗肉,负面新闻报道常见于媒体。
(如武汉女孩遭心理医生封闭治疗彻底变疯;武汉59岁教授借心理咨询猥亵17岁女生;北川多自杀,和心理师重复扫荡有关)(北川多自杀,把责任简单地归咎于心理师身上,显然是有失公平的,这样的报道也有断章取义,哗众取宠,误导读者之嫌。
毕竟汶川大地震是中国首次对受灾民众进行大规模介入的心理援助,我们还缺少大灾援助的经验及应激机制。
因此心理援助也是摸索中进行,大多数的心理师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利用心理咨询的名义,搞算命预测的,以带有威胁性、预言性的语言,诈取钱财或骗色的。
一些算命先生等伪科学者为了给自己正名也纷纷改头换面,也以心理师的身份闪亮登场。
5)目前没有制订统一行业评判标准。
没有行业公约,没有执业标准,没有准入制度。
6)公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远不如生理卫生知识。
许多心理问题、精神病患者包括他们的家属都不知道或不愿到精神病医院就医或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歧视和“病耻感”是制约人们走进精神科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的主要障碍。
中国的文化传统让人们耻于谈心理问题,一提到心理问题很多人就想到在大街上乱跑的“疯子”。
实际上,心理或精神问题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思维、情绪或行为方面的偏离或异常。
就像我们永远不能断言自己不会得任何躯体疾病一样,在人的一生中,尤其在遭遇到心理压力、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专业帮助。
精神上的障碍要靠精神科医生去解决,心理问题要靠心理专业人士去解决,希望有需要的人能够坦然地走进精神科门诊或心理中心,像追求躯体健康一样去追求精神健康,社会也要以宽容的心态善待精神障碍患者,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7)营销式推广催眠术,学术研究变身市场营销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营销者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从而达到市场与商家双赢的这样一个过程。
这种经营策略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对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而今,出于我国各行各业人员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了解,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成为许多人不再避讳的话题。
那么,如何才能满足我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呢? 有利润的地方永远是商人追逐的方向! 催眠师的培训就应运而生了。
但是,这种“快餐式”的培训模式中,受训者在交纳一笔不菲的培训费后,在有限的几天时间里,培训机构通过理论讲授、实操演示等手段,填鸭式的教给学员。
这种培训看似快速、方便、收效甚高,一方面,既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学习心理咨询及催眠术的人。
但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学习或实际操作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成的。
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恰恰无法通过这样的“速成班”为社会、为个体带来永久的利益。
相反的,目前的这种营销式的推广催眠术,可能给学科本身的发展带来阻力,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试想,对催眠术或其他心理学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去为真正有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就诊,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这些一知半解的人还有可能因此而认为催眠术很简单,不过就是培训时所做的那样一个简单的过程而已,这种看法将极大的阻碍了科学催眠术的研究。
8)催眠术成“催眠秀”,严谨科学变身娱乐虽然催眠从一开始就与巫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巫术更多地是在公开场合中,借助自身的“表演”,变身为神灵的代言人,表现出一系列超自然的能量、神的力量。
这些都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方能让人更加相信。
而随着催眠术的发展,从布雷德对催眠术做出生理学解释到催眠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美国的心理学实验室进行研究,都充分表明了催眠术将不再是巫术。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一文里,他运用“基于实践检验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指出许多的自然科学在发展的一开始与神灵世界是紧密相关的。
无论是哪类科学研究,研究的过程都是严谨、规范的,甚至是孤单的,而不需要观众的喝彩,不需要如明星般的追捧和崇拜。
如果一个催眠师运用自己的催眠术,将其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那么,他将不再是一个将催眠术当作寻求来访者内心痛苦根源的技术的催眠师,他只是一个商人或是商人的一颗棋子。
但是,在现实面前,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催眠师,将自己的学识,在利益的驱动下,在满足人们猎奇的心态中,在舞台上,将催眠秀一场场的表演着,催眠术成为十足的“催眠秀”,不由得让人心生哀叹!9)催眠领域体系不完整,缺乏整合首先,我国催眠体系的不完整表现在缺乏领导核心。
俗话说“万里航行靠舵手”,极其形象地说明了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领导核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