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五)基本评价 1、积极作用 (1)在该理论的影响下,英国废除了《谷物 法》。 (2)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带 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不足之处 (1)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如以资本和劳 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为前提,不能解 释国际贸易的全部。
(2)不能解释当今各国的贸易政策倾向和世 界贸易的基本格局。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占主导。 形式:①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分 工。 ②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 ③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我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出口大国。 现在的出口量是2001年的6倍,而进口量也飞速增长, 变成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 于中国经济的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单个企 业角度看,日益扩大的市场意味着中国内需重要性的 日益增强。
2、结论 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两国 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 产品并相互进行交换,这样双方均能从中 获利。
3、举例分析
分工前 小麦 (天/吨) 200 英 国 100 法 国 生铁 (天/吨) 100
200
英国应专业化生 产生铁,法国生 产小麦。
分工前每单位产品两国投入 的劳动量
分工后两种产品的总产量
葡萄酒
英 0
毛呢
220/100=2.2
葡
170/80=2.125
0
分析: 分工后多了0.2个单位的毛呢和0.125个单位的酒。
交换后
葡萄酒
国贸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陈岩第四版)
• 下面用例子来说明绝对利益学说的理论: •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生产情况如表2-1(a)
所示。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对两国都 有利,分工后的生产情况如表2-1(b)所示。分工后,两国均以各 自的绝对优势产品进行交换,即英国用毛呢与葡萄牙的葡萄酒以1: 1的比例向交换,交换后两国拥有产品的情况如表2-1(c)所示。
W1ssily Leontief(1906-1999)
三、里昂惕夫之谜
• 里昂惕夫的研究发现,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与事实不符,因而得出了 相反的结论,所以里昂惕夫之谜也叫里昂惕夫反(悖)论。
• 1953年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对外 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按照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是出 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 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程 度。
国际贸易O理h论l与in实(务1(8第949版-1)9陈79岩)
一、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一)赫-俄理论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赫-俄理论被称作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使用生产要素禀 赋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进出口商品的特点。
广义的赫-俄理论还包括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其主要内容是说明国际贸易不仅 会使贸易各国的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而且还会使贸易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 相等。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
毛呢产量 (单位)
2.7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90
葡萄牙 2.375
190
--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表2-1(c) 交换后拥有产品的情况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萌芽阶段表现为:西欧殖民主义者强制性地对拉丁美 洲、亚洲、非洲等进行掠夺,从这些地方为本国输送自 己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等建立了大机器工业和现代化工 厂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的发展,由此促成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分工形式是形成 以英国为中心的包括亚非拉在内的国际分工。
单的加工的分工 ②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劳动
密集型制成品 4.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分工加强 5.从垂直分工,主
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资源与发达国家 的工业品进行不等价交换。
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
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
表示: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
产品A的相对成本 =----------------------------------
核心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 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 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 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
出率来衡量 :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
国际贸易 第二章 国际贸易利益与分配
各利益主体的利得
? 政府的利益 ? 企业的利益 ? 消费者的利益 ? 国际贸易的代价
政府的利益
? 提高现有要素的利用率 ? 引入高生产率的新要素 ?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 政府收入
企业的利益
? 静态的贸易利益 ? 动态的贸易利益 改善经营观念,调整产业结
构,获得规模经济
消费者的利益
消费品种的增加 消费价格的下降
? 根据美国商务部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对美 中货物贸易逆差结构的统计 ,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主 要表现为美国对中国的制成品贸易逆差 , 2007年 这一逆差额高达 2 688·09亿美元,占双边货物贸 易逆差总额的 104·89%;美国对中国的初级产品 贸易则呈顺差 125·40亿美元。
? 其中,美中制成品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第7类机 械及运输设备商品(1 172·12亿美元)与第8类 杂项制成品(1 132·34亿美元);初级产品贸易 顺差则主要集中在第2类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 材料上,即美国对中国主要出口原材料,而中国 对美国出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制成品、纺织品 和皮革为代表的杂项制成品。
化,引起了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单纯由价格变动所带 来的利益被称为来自贸易或交换的利益。
二是国际分工效应。 国际分工使各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
优势,引起了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单纯由专业化生产本 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所带来的收益被称为来自分工或专 业化的利益。 这两种效应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进而社会无差异曲 线得以达到更高的水平,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也提高了。
2.一国是否具备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 的条件
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市场结构
? 出口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大小与否,取决于 出口部门与国内经济其他部门在生产、技术 和市场交换等各方面的联系程度,这就要求 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作为联系的渠道, 这样,出口的增长才能通过市场这一中介向 各个部门传递经济和技术的信息,通过出口 的扩大而牵动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带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大纲总学时:7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当代国际贸易前沿问题,使学生能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中国和世界经济贸易问题,同时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定的理论基础,为教育的三个面向培养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知识,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发展特点和规律,认识生产与交换以及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能够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具体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选读指定的国际贸易学,有关重要原著和有关参考书籍。
课程内容:第一篇国际贸易基础第1章国际贸易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节着重介绍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以及其它的国际贸易学有关的基础知识,要求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了解国际贸易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结构。
教学重点及难点:研究对象、内容、基本概念内容:(1)国际贸易基本概念(2)国际贸易统计分析指标(3)国际贸易运行的法律环境(4)国际贸易学第2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研究国际分工及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重点及难点: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内容:(1)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2)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3)国际分工与国民经济结构的相互影响(4)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第3章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市场产生和发展过程,当代世界市场所形成的体系和主要特征,掌握世界市场价格的构成及其表现形式。
重点及难点:当代世界市场体系内容:(1)国际贸易发展与世界市场演进(2)当代世界市场体系(3)当代世界市场特征(4)世界市场价格第4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和了解国际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了解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是同一过程的三个方面。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而世界市场 是国际贸易实现的场所。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与作用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
美国
中国
小麦(Wheat) 100
25
布 (Cloth)
50
40
在上表中,贸易能否发生?能!但非绝对成本论所能解释。 实际上,该理论被证明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一个特例。
二、比较成本论(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模式分析(课本上例题,P67)
两国 单一要素投入 两种商品 单位: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量(人·年)
4.国家干预可以促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同 时各国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它们对外的经贸政策。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的基础理论
一、绝对成本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一)背景理论:重商主义
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C18C),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是:对内掠夺国内农民,对外实行海外掠夺 与国际贸易。
品。
C.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参与贸易的两国都可以从专业化生产及贸易中获益,贸易是 一非零和游戏。因此,自由贸易应该给予鼓励。
局限性:只能解释当今贸易中很少一部分,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没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中都不具备绝对优 势,若据此理论,则贸易无法发生。如下例)。
两国投入单一要素(劳动)产两种商品 投入单位劳动的产出如下:
第2章国际分工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
贸易利益呢?
背景:反对“谷物法”
内容:1、九大假设
2、基本思想
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 中力量生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 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 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 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 主张自由贸易。
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贸易模式图示
净出口
0
净进口
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
图 2-1 产品寿命周期的演进
标准化阶段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创新国
需求偏好理论
1、需求偏好相异理论 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 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 原因如下:
代表人物: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美国) 内容: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
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具备两个条件:
(相互替代、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形成原因和制约因素(3个方面)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后答案第二章国际分工
1.绝对成本论的内容是: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他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初一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个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2.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比较成本说是大卫。
李嘉图剔除的一种国家分工学说,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
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
3.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是:①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或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②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见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③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的)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4.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依照要素禀赋论,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吸血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果进行具体计算来验证赫一俄原理,结果发现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这一验证结果与赫一俄原理相反。
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果后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此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5.什么是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他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6.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所以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义和深度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产品内容7.论述题:国际分工形成阶段国际分工呈现的特点是什么?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国际分工呈现的特点是: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02.第二章 国际分工的发展与现状
军力对比:
西班牙无敌舰队:
大型战舰150艘。 由麦地纳· 西东尼亚公爵 担任总指挥。 兵力3万余人 。 加农炮163门、曲射炮 635门、喷火炮236門, 1307门专门对人攻击用 的“Saker”(散弹炮); “Minion”(重火炮); “Fa1eon”(火炮)
英国舰队:
中小型战舰60余艘,由 海盗德雷克担任总指挥, 士兵9000人。 加农炮55门、曲射炮 1874门、喷火炮 43门
原因:
本土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同时从战争中获益。 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 成为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 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 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 地获取高额利润 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分工体系的形成和特点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
一、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国际分工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模型、 结构和地理方向 (2)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国际分工地位决定了贸易利益的分 配
一、国际贸易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1)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纽带。 (2)国际贸易制约着国际分工功能的 实现。国际分工加速了的发展 (3)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制约着国 际分工的发展。
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俄 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水平越来越接近,英国已经失去了产业上 的绝对优势 。美、德、法等国的工业体系于英国相同,都依赖于 广大的殖民地。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英、美、德、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
英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1825年英国取消禁止机 器出口的法令 法国:19世纪20年代—19世纪70年代 美国:18世纪90年代—19世纪40年代 德国:19世纪30年代-19世纪80年代。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 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 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 场的基础。 三次社会大分工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 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 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 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了不事生产而专门从 事商品交换业务的商人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前资本主义: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力 水平低,商品生产不发达, 11世纪开始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为国 际分工的萌芽奠定了基础。15-16世纪上中 期“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资 本进入了原始积累时期,这时西欧殖民主义 者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对殖民 地进行掠夺,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 初得分工形式。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 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 工工具的时代。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标 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 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 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比较成本理论
国 家
分 工 前 分 工 后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英国 葡萄牙 酒产量 (单位) 1 1 2 2.125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人/年) (单位) 120 80 200 170 1 1 2 2.2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00 90 190 220
合计
英国
2.125
1
170
第二章--国际分工(修改)
难点
比较成本说,要素禀赋说, 产品寿命周期理论,产业 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 势理论。
重点
国际分工的形式,战后国 际分工的特点,影响国际 分工发展的因素,国际分 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课时安排:6课时
3
【案例导入】小小打火机称雄了世界!
打火机是一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产品, 至今世界上还保留着不少百年历史的品牌。 20世纪50年代,欧洲盛产打火机,60年代 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以价格优 势迅速取而代之,成了世界打火机生产基 地。20世纪80年代,旅居海外华人或出国 回来的人带些小礼品回家,这些礼品中就 有日本等国外的打火机。一只小小的打火 机,当时价值三四百元。80年代未开始, 温州人“玩’’打火机,完全是个小小学 生,居然在十几年后称雄世界。
作用:1、发挥优势。2、取得规模经济。
3、导致竞争激烈
7
知识链接:国际贸易的产生与三次社会
大分工关系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剩余产品的交换
偶然的物交换
第二社会次大分工:手工
直接以交换
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扩大,货
币产生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频繁,交换关系
扩大
私有制产生
阶级矛盾深
20
“另一方面,德国国民不管在生产上或日常消费上, 每一步都免不掉依赖其他国家的产品。如们吃俄 国谷物制成的面包,匈牙利、丹麦及俄国家畜的 肉类;我们消费的米,是从东印度及北美运来的; 烟草是从荷领东印度群岛及巴西运来的;我们还 从西非获得可可豆;从印度获得胡椒;从美国获 得猪油;从中国买到茶叶;从意大利、西班牙、 美国买到水果;从巴西、中美、荷领东印度群岛 买到咖啡…….。”
12
第2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二、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2.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分工论
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生 产规模较大的产品要素生产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就 排斥其他国家从事该产品的生产。面且该国的生产规 模越大,效率就越高,越是排斥其他国家从事该产品 的生产。因此每个生产者都希望,在大规模生产的基 础上占据优势地位。 与规模经济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差异产品问题。 所谓差异产品是在同一行业中由产品在设计、品种、 档次等方面形成的差别。生产和消费差异产品是生产 者和消费者的共同追求。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理论
一、比较利益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 商品交换的价格不是原来促成这种分工形成时 的价格,既不是美国的国内交换比价,也不是 中国的国内交换比价。中美两国最终的商品成 交价格是应该在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价之间,从 而使“差价”的利益在两国之间进行分配,使 两国都获得经济利益。
上一页 下一页
二、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2.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分工论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趋向于消 费不同于他人消费的产品,以强化自己的个性。 这种消费需求向生产者提出了多样化生产的要求.
然而无论是生产者的追求,还是消费者的欲 望,都与社会化大生产追求的目标相矛盾。因为 社会化大生产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而多样化 生产则需要小型化、差异化,这必然带来效率的 下降。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的矛盾可以通过一个 重要的方式加以解决,这就是国际贸易。国际贸 易是追求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必然选择。
上一页 下一页
二、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4.重叠需求国际分工理论
重叠需求分工论,是指用各国需求的相似性解释 国际分工原因的理论。 (1)收入水平与需求水平。一般而言,个人的收人 水平决定其需求水平,收入水平越高,需求商品的档 次也越高。在一国范围内,由于每个人或家庭的收人 水平不同,其需求水平也是分层次的。从而在一国范 围内,不同的消费者其消费的水平是不同的,而且形 成一个阶梯。 (2)代表性需求和重叠需求。一个国家,从总体上 有一个代表其一般或平均消费水平的需求水平。我们 将这种反映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平称为代表性需求.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理论简评:
1、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阶 段性、动态性,并提出具体建议,确立了贸易保护 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牢固地位。 2、作为一种庸俗国际贸易理论中所含有的非科学成 分——过分强调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忽视了经济生产客观规律的普遍意义;对经济发展 阶段的划分撇开了生产关系因此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形态变化的真实性;对生产力的定义模糊。
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时 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向 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 期),具体地说,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 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 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 商主义两种。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安排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原理 保护贸易理论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 1、产生的背景 2、主要经济思想 早期的主张—重金主义 晚期的主张—重商主义 3、局限性
1、重商主义理论产生的时期及背景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安排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5个) 2-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个) 2-3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6个)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 国际贸易格局,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决 定贸易流向的因素; 国际贸易条件,在国际贸易中决定交换比 例或相对价格的因素; 国际贸易收益,国际贸易对交易各方的福 利及整体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
亚当· 斯密主要论点:
国际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 贸易之所以发生,基础在于各国成本上存 在绝对差异;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确定绝对优势的方法
〔1〕 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来表示。 〔2〕 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
来表示。
❖3.实例分析
•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分工前〕 •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分工前〕
•分工前后的世界产量〔全世界投入劳动总量:25〕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二〕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
〔1〕一国应当出口密集利用该国相对丰裕和廉价的要素生 产的商品,进口密集利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 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者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异,即各 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 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 均等化。
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量 〔1947年〕
二、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1.劳动效率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存在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除此之外,还有要素密集度逆转、需求逆转等解释。 〔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评价 当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比较
.
第二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节 自由贸易理论 第三节 相互需求理论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
学习 目标
掌握国际分工的含义、影响因素和作用;
掌握国际价值的概念;
掌握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局限性;
掌握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了解里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提供曲线
Y
A
E'
B'
B E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5、外贸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一
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地区〕国 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6、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又称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就一国 〔地区〕对外贸易而言,可表示该国一单 位进口商品与其所需出口用以交换的商品 数量的比率。
11
一定时期内,如一国〔地区〕一定数量商品 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该国 〔地区〕的贸易条件便得到改善,或变得 有利,贸易利益亦随之增大;相反,则贸 易条件恶化,或变得不利,贸易利益亦随 之减少。
6
就某一类商品而言,贸易差额指一国〔 地区〕某类商品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 额。
如果某类商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称 为净出口;如果某类商品出口小于进 口,则称为净进口。
净出口与净进口反映的是一国〔地区〕 某类商品的贸易地位。
7
3、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 〔地区〕进出口中各种商品的构成, 即某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整 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比重表示。
31
② 计算机及相关服务。这类服务包括计算机 硬件安装的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与执行服 务、数据处理服务、数据库服务及其他。
③研究与开发服务。这类服务包括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及人类学中的研究与开发服务 、在纪律结束下的研究与开发服务。
从上述定义可看出,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是以 国境为界划分的,但凡在一国境内发生的服 务活动称为国内服务贸易,而对居住或生活、 工作在另一国家国境的人销售的服务被当作 是国际服务贸易。这对于统计专家在进行服 务出口和进口的计算及分类是比较方便的。
19
2、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定义 联合国贸易与开展会议利用过境现象阐
27
4、以要素密集度为标准 沿袭商品贸易中所密集使用某种生产要素的特点,
第2章 国际贸易理论
(二)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假设前提
(三)比较成本学说的进一步分析
国 家
商
品
美
6 4
国
英
1 2
国
小麦(蒲式耳/工时) 棉布(码/工时)
(四)比较成本理论简评
☆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被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 不可动摇的基础”,它作为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 原则和规律的学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标志着国际贸易学 1)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和历史进步意义 说总体系的建立。从历史作用上看,该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 础,促进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比较成本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该理论采用静 它证明了国际贸易不仅仅是由于绝对利益的差 态分析方法,却忽略了动态分析。第二,该理论泛泛谈论了各国参与分工 和贸易会从中获利,但对于参与国各获得多少贸易利益,如何分配贸易利 异,更是因为比较利益的差异而产生的; 益,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等更复杂的问题,却没有触及。第三,理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或劳动在所有产品的生 2.它从理论上有力地支持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 产中均按相同的固定比例使用,且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所以任何一种 产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李嘉图的这种劳动价值论是不完整的, 也是不彻底的。仅用劳动成本的差异不能全面地解释比较利益。 取贸易自由,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
1.
2)比较成本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李嘉图的研究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未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一些实际情况
☆
三、相互需求学说
比较成本说明了国际贸易能够为两国带来 利益,但是,带来利益的范围又多大,在这个 范围内,双方范围内,双方各得多少,比较成 本论没有回答。约翰· 穆勒和阿弗里德· 马歇尔 的相互需求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03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含义: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时间(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的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体系。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第二节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四)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成为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第三节西方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古典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地域分工)分工的利益: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原因: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理论假设:1.只考虑两个国家和两种可以贸易产品;2.两种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投入;3.两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4.劳动要素供给给定,要素在国内部门间可以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5.规模收益不变;6.完全竞争市场;7.无运输成本;8.两国之间贸易平衡,进出持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1. 国际分工不完全理论
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指 出了国际分工的程度,并且阐述了这种不完全专 业化分工的原因在于,随着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 转移,流入生产要素部门的该种生产要素的生产 率递减。
建立在机会成本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最初是美 国经济学家高特· 哈伯勒提出的。这一理论揭示了 现实中多数国家处于不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之 中。然而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某些部门生产 要素的流入可能使国际分工趋于完全专业化。
上一页 下一页
二、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2.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分工论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古典国际分工论
2. 生产要素禀赋论
生产要素禀赋论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这种理论仍然假定各国生产要素的质 量和素质没有差别,实际上这种差异是存在的; 其次,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国可以通过不断地积累资金,由一个资本稀缺 的国家逐步成为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至少也会 使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发生某种结构性的变化, 从而引起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引起国际分 工的调整。因此生产要素的禀赋不是固定不变的.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国际分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理论一、古典国际分工论分工,是指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按照工艺 流程的特点,以提高效率为目的,将生产或劳 动过程分成若干个工序或阶段,由不同的人员 或机械完成。因此分工有时被称为“劳动分 工”. 这种劳动分工还意味着,各种产品的生产 专门由各部分社会成员来完成,从而形成该社 会的各个生产部门间的分工。国际分工是劳动 或生产分工跨国界进行的表现。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古典国际分工论
2. 生产要素禀赋论 资本比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生产资本密集型 产品,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生产劳动密 集性产品,结果形成了建立在要素丰裕程度不同 基础上的国际分工。 生产要素禀赋论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 歇尔在1919年提出的,之后其学生勃蒂尔∙奥林 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 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要素禀赋论基础上的国际贸 易。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古典国际分工论
2 . 生产要素禀赋论
生产要素禀赋论,是用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 度的差异解释国际分工的原因和结构的理论。
各种产品的生产是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正 如威廉· 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 富之母”。各种产品的生产都是各种生产要素的 结合。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在生产不同产品时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量及其 比例是不同的。这种生产要素量的配比就是生产 该产品的“要素密集度”。
上一页 下一页
二、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1. 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
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是指生产要素 在部门之间的转移引起各部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使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的理论。生产要素在部 门之间的转移,是指在某个生产部门需要增加产 品生产的条件下,如果一国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一 定,就意味着该部门生产要素的增加就是其他部 门生产要素的减少,从而意味着其他部门产品生 产规模的减小。经济学将这种因增加一种产品的 生产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生产的结果概括为 “机会成本”。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古典国际分工论
3.自然资源禀赋论
自然资源禀赋论,是指由各国的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蕴藏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 各国专门从事不同部门产品生产的格局。自然资 源禀赋论非常直观。 各国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主 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然资源的“有与 无”产生分工。第二是“多与少”产生分工。第 三种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一些国家出于经济上 的考虑,并采自己的自然资源不如使用别国资源 更容易、代价更小,因此它愿意使用别国生产的 资源产品。第四是战略上的原因。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理论 一、古典国际分工理论 二、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理论 一、比较利益理论 二、规模经济 第三节 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基本格局 一、二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 二、当前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 第四节 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征和贸易摩擦 一、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 二、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与摩擦
上一页
下一页
二、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1. 国际分工不完全理论
实际上生产要素的转移会受到机会成本变化的 影响。因为: (1)生产要素的性质或素质是不同的,适合在一 个部门工作的劳动力不一定适合在另一个部门工作; 资本也是如此。 (2)生产要素的转移是一个过程。一般情况下, 总是适应能力较强的生产要素先转移,面适应能力 较差的后转移,一些生产要素甚至不能转移。 国际分工是指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一国 侧重于生产某种产品,另一国侧重于生产另一种产 上一页 下一页 品。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理论
一、古典国际分工论
1. 技术差异论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 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技术差异论分 成绝对技术差异和相对技术差异两种类型。 (1) 绝对技术差异论。这是指各国在生产同 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 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 (2) 相对技术差异论。这是指用国与国之间 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优势解释国际贸 易原因的理论。
第二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是跨国界的劳动分工。形成国际 分工的基础是多方面的,劳动的技术差异、各 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需求和供给多方面的 结构变化都会成为国际分工借以形成的基础, 并推动国际分工的形成和扩展。国际贸易是跨 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分工是 国际贸易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国际贸易的发展 又会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现代国际分工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 出现的用来解释国际分工原因的理论。现代国 际分工理论从生产要素丰裕度的转移、规模经 济、技术扩散和需求变动等方面来解释现代国 际分工的原因。 1. 国际分工不完全专业化理论 2.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分工理论 3. 协议分工理论 4.重叠需求国际分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