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林黛玉之诗性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人物:林黛玉之诗性美

林黛玉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形象。她是大观园“千红”“万艳”中最富有诗性美的纯情女子。西园主人曾说:

林颦卿者,外家寄食,茕茕孑身,园居潇湘馆内,花处姊妹丛中,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逸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此身干净,抱璞自完,又古今名媛所仅有,情史丽姝所罕见者也。

这一段人物评论是十分精辟的。而且,在我看来,黛玉形象的成功塑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曹雪芹在她身上赋予了一种诗的气韵。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诗的性情、诗的水灵、诗的沉郁、诗的俏丽,让黛玉这个文学形象可以在文学史上光彩夺目。我们可以说,是曹公的妙笔,化诗为人、画人成诗,让黛玉千古独风流。

黛玉的诗性美,抽象的说,应包括她秀逸的气格、卓异的才华、惠敏的资质、高洁的情操、率真的天性、娴雅的风度、凄丽的神韵、飘举的灵性以及其他动人的韵致。若是具体的说,那么她的诗性美则包括行动似弱柳扶风、娴静如娇花照水、倩影弱态、愁容泪面、一颦一笑、一言一动、一泣一怒、一靥一嗔……很多人仅仅把诗当作一种文学形式来看待,认为它只是由诗人匠心独运而作的文学体裁。我承认这是一种类型的诗,但我觉得这个定义太狭隘了,束缚了思想的翅膀。我喜欢从广义的角度去看诗,我认为一切意境皆可谓是诗。肖邦的交响曲是诗,因为他用无生命的音符谱写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法国画家莫奈的画是诗,因为他用线条和色彩营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时空;乌兰诺娃的《天鹅之死》亦是诗,因为她用腰肢与脚尖舞出了一幅悲歌。王国维曾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情调。

世间万事万物皆出于一理——“天下同归而孰途”,诗亦是如此。那么,黛玉的诗性之美又有什么内涵呢?在我看来,它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和谐的追求、对朦胧的拥有和诗的境界。

林黛玉诗性美之一——和谐

对和谐的追求也就是对人与自然的优美秩序的渴望。这是一种心定神宁的感悟,一种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的深沉体验与实践。孔子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是深深感触到自然秩序的庄严的——他敬仰这种秩序。人是追求秩序、厌恶烦乱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把繁琐、凌乱的生活编织秩序井然的和谐美。一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令多少游子潸然泪下。因为它道出了唐朝的游子、宋朝的游子、明清的游子、八年抗战背井离乡的人和上山下乡的知青……那团人人都有、笔下却无的强烈的乡思。因为它作出了这样的秩序整理与和谐追求,使得它成了人性中永恒的乡思的代表。而对和谐的追求,反应在《红楼梦》中就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第二十七回:

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很显然,黛玉对于这只大自然的精灵是十分体贴和关爱的,她对于它的点点滴滴是了解的很细致的。我们也可以对此进行合理的推测:此时应当是春末夏初,那么大燕子很可能在哺育后代。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黛玉的潇湘馆必将也是一处生机盎然的景致,而不像其他院落人工强加雕琢(比如稻香村的稻田)。那么,黛玉的诗性美就体现这里了:追求自然而不违反规律。而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精髓所在。

其实,黛玉身上处处散发着一种和谐的灵韵。这种灵韵很容易感染他人,令人不得不羡慕。黛玉处于一种天人合一的诗意的生活状态。她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而非人工雕琢的美。而她在追求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这种美。正如“我欲崇高,则崇高固与我同在”。

追求和谐的最佳状态乃是天人合一。那么,天人合一的和谐又是怎么得到的呢?依我看来,黛玉既是一个十分欣赏、十分珍惜、十分呵护自身美的女子,同时又是一个十分欣赏、十分珍惜、十分呵护自然美的天使。她在自身与自然之间作了一个非常和谐、非常优美的调和。而这便是黛玉的可爱之处了。第三十四回,黛玉题诗旧帕后:

林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 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自恋。但是,依我看来,自恋首先是自爱,爱护、欣赏自己的美;其次,它是畸形的自爱。畸形的自爱会使人行事为人比较怪癖,比如说,这个人会追求自己的美,刻意地粉饰自己,浓妆淡抹而不考虑在她的本来面目,典型的例子是东施效颦。我们看到黛玉的一切言行都是与自身相匹配的,并没有做出一些事情让本身美所无法包容。因而,黛玉是自然人,不是木偶;黛玉是具有人性光辉的美,而不是纸上的只言片语。第二十三回,黛玉初次葬花:

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试想一下,花锄、花囊、花帚一定不是市面上可以随便买到的。那么,这些葬花工具必定是黛玉亲自精心设计的。从而,我们可以看到黛玉的追求乃是

一种诗意的追求。精心设计自己的生活、精心打扮自己、精心美化诗化自己的一切。这不就是一种对自身的珍惜、欣赏和呵护吗?人皆有追求美的天性,但是常人的追求是难以达到如此高超的艺术水平的。我们再细细品味这段文字,一个幻若仙子的林妹妹便似乎浮现在眼前。此等诗意之美,真可以令人不赞一词了。

黛玉的很多言行都反映了她对自身美的爱,除此之外,她对大自然的感情也是十分炽烈的。她的炽烈就体现在她对自然的珍重、敏感、陶醉、呵护。第三十四回,黛玉的自羡是一种自爱,那么,黛玉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珍重便是博爱了。那么黛玉为何会产生这种博爱呢?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家园来寄托情愁哀乐。这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寄托、内心的依*。正如白居易所说: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

既然如此,我们先来看一下黛玉的身世和生活环境。五岁失母,不期数年之后有丧失了父亲,家中更没有其他的亲兄弟、亲姐妹来照顾她。她无依无*、茕茕孑立,只能寄养在母舅家了。第三回“抛父进京都”: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这样的话,闻者同泣,听者同伤。年幼的黛玉即历此人生之沧桑。在贾府中,她遇到了此曾相识的“神瑛侍者”。而在这个环境中,她有万千衷肠却无处倾诉,同时还有俗人的心机和世俗的眼光。所以,她必须而且应该有一个精神家园。而这个精神上的家园就是大自然。自然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美好事物寄托了她精神上的负担。以《葬花词》为例: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

从一个侧面来看,这首诗就很好的将黛玉的身份处境体现出来,同时它也道出了黛玉的精神寄托——花。黛玉将花视为自己的魂,花在她心中也成了有灵性的生命。她但愿像花一般飞向天的尽头,不再受世俗的侵扰。或许贾宝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