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分析模块论及句法分析策略对花园路径现象的解释赵静

合集下载

语言学视角下“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

语言学视角下“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

语言学视角下“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综述摘要:“花园路径现象”所引起的局部语言歧义现象是语言学各领域与分支的研究热点。

本文基于心理语言学、语法及句法分析、计算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等多种语言学分支与理论,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阐述“花园路径现象”的发展历程,以期读者对该现象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了解这种特殊句子的句式结构、处理机制及研究意义。

关键词:花园路径现象;心理语言学;语法及句法分析;计算机语言学;认知及语用学引言“花园路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on)又有花园幽径、花径、花园小径之称,是语言加工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局部歧义现象(蒋祖康 2000:246)。

Garden Path Phenomenon最早由语言学家T.G.Bever于1970年提出,后由冯志伟译为“花园路径现象”。

“这是一种暂时的句法歧义句,是故意违反人们已经习惯的语法、语义和逻辑知识,省掉某些必要成分或标点符号而产生的特殊的歧义现象”(徐艳红2012)。

杜家利(2006:45)对花园路径现象的解释则为语义流中途折返、另路通过的特殊语义排歧现象。

“花园路径现象”造成的语言局部歧义可以用语言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基于此,心理语言学、句法及语法分析学、计算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等都从各自领域及观点出发,对花园路径现象做出有关自身学派的研究和剖析。

就语言学的各流派和分支而言,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研究焦点各不相同:心理语言学家用花园路径现象以探测该现象所激发的心理感受(Patson et al,2009);句法及语法分析学家侧重该现象的语法化(Pritchett,1988;Gompel et al,2006),主张用之以检验句法分析规则;计算机语言学期望借助计算机进行客观分析;认知语言学注重解读该现象时使用的认知策略;语用学则聚焦条件化,即语境具有花园路径现象的歧义化解功能(Bader &Haussler,2009; Teubert,2010)。

从句法语义角度阐释“花园小径现象”形成原因

从句法语义角度阐释“花园小径现象”形成原因

从句法\语义角度阐释“花园小径现象”形成原因作者:王新周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36期摘要: “花园小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on)是语言处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局部歧义现象,这类句子虽然完全合乎语法规律,但极其难以处理。

因为这类句子总是会导致句子分析者不由自主地沿着错误的方向分析这类句子结构。

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 “花园小径现象”含义句法语义一、“花园小径现象”的含义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经典的花园小径句:①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这个句子虽然合乎语法,但我们却几乎不可能理解它,因为当我们读该句时,首先会建立起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这样一个句法结构,其中“raced”作为该句的主动词。

但当我们看到“fell”一词时,便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这个句子结构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接纳fell 这个词,我们只好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分析这个句子。

在正确的句子解读中,fell才是该句的主动词,而“raced past the barn”是一个附加在名词“horse”后经过省略的定语从句,这种现象便是“花园小径现象”。

花园小径现象(garden path phenomenon)最早由心理语言学家T.G.Bever在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一文中提出,并对其定义进行了界定:“对一个句子按常规方式理解,直到句子后面才发现理解有误,然后回到分叉点对输入的语言重新进行处理,采用非常规的方式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冯志伟和许福吉(2003)对这种语言现象给出了非常形象的描述:“正如我们走进一个风景如画的花园,要寻找这个花园的出口,大多数人都认为出口一定应该在花园的主要路径的末端,因此可以信步沿着主要路径自然而然地、悠然自得地走向花园的出口,正当我们沿着花园中的主要路径欣赏花园中的美景而心旷神怡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条主要路径是错的,它并不通向花园的出口,而能够通向花园出口的正确的路径,却是在主要路径旁边的另一条几乎被游人遗忘的毫不起眼的荒僻的幽径。

英语中的花园路径句及其解读

英语中的花园路径句及其解读

英语中的花园路径句及其解读曾淑萍【摘要】英语中存在一类特殊而有趣的句子——花园路径句.读者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沿着错误的方向解读这类句子,直至出现语义短路,他们才按非常规方式重新去解读.本文拟从词汇、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分析英语花园路径句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实例探讨这类句子的正确解读方法.希望有助于增强英语学习者对花园路径句的敏感性,注重词汇积累,熟练掌握句法结构,从而正确解读花园路径句.【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139-140,143)【关键词】花园路径句;词汇;句法;语用;解读【作者】曾淑萍【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福建福州350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花园路径句(garden-path sentence简称GP sentence)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心理语言学家T. G. Bever在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 一文中提出的。

它是一种特殊而又复杂的局部歧义现象:人们在理解句子时,按常规方式会产生某种理解,直到句末出现新的信息时,才发现这种理解有误,于是回过头去对输入的语言重新进行处理,最后得到实际的语义,达到理解的目的。

[1]花园路径句给许多英语学习者造成了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归纳起来主要源于三个方面:词汇、句法和语用。

英语中不少单词同时具有不同词性且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

人们对句子中主要词汇的理解,往往都是选择其最常用的词性和词义,对较不常用的词性和词义则本能地过滤,而当实际词性和词义与最常用的词性和词义相悖时,人们对句子的理解就会出现“语义短路”,而不得不中途折返。

例 1 Fat people eat accumulates.看到这个句子,大多数人会把“fat”看作是形容词,在句中修饰people,意为“肥胖的人”,即人们潜意识地选择了“fat”的最常用词性以及最常用的义项,但是当人们往后读时,就会发现整个句子的意思无法理解,于是不得不重新分析句子。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自考串讲笔记一、面孔识别的准确性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1)面孔的独特性;(2)对于本族的面孔人们识别效果姣好,反之则较差;(3)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二、倒摄一直会导致目击者不准确的回忆,事后的误导性信息同样会影响目击者记忆。

第六章一般知识组织1. 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一些实验。

在这类试验中,被试有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是真是假。

被试反映的潜伏期被纪录下来。

P1362. 典型性效应:即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

P1363. 范畴大小效应:特征比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用句子和政技术,所获得的另一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大小效应。

P1364. 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

P1405. 原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

(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

(3)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

(4)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5)原型能有相似家族范畴。

P1416、相关范畴:① 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

② 第二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

③ 第三种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

原型和基本范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术语。

前者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好的样例,而后者是指即不是太一般也不是太专门的一种范畴。

P1427、基本范畴的特殊地位:(1)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

(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3)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

P1438、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相对于有生命物体来说,这些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损伤更严重。

P145 第七章表象一、两种观点1. 许多理论学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

模拟码也叫描述表征,是指与实际物体非常相似的一种表征。

按照这种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2. 另一些理论家认为,我们以为命题码而不是模拟码的形式,存储心里表象。

花园路径现象的分类及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分析-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花园路径现象的分类及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分析-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花园路径现象的分类及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分析-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当美国语言学家Bever ( 1970) 第一次提出着名的花园路径( GP) 句子,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可怜摔倒的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会引起学者们极大的兴趣。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通过这个可怜摔倒的马使得花园路径现象成为心理语言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一、花园路径现象的含义花园路径现象是语言加工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语言歧义现象。

20 世纪70 年代初,Bever 和Kimball 等人从心理语言学的句法分析视角对英语花园路径句开始看了介入。

Bever 界定了这类句子,以一种按常规方式对句子进行理解,最后到句子末尾才发现意思曲解了,然后回到导致曲解的点对接收的语言重新处理,采用特别的方式对句子进行理解。

例如,The boy heard the voice laughed.( 听到声音的男孩笑了。

) 我们读到前一段The boy heard the voice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heard 是句子的谓语。

但是,当我们继续读到laughed 时,才突然意识到,laughed 才是这个句子中的主要动词。

当我们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就像在一个漂亮的花园找寻它的出口,大部分人都以为出口必定在花园的主要路径的尾端,正当我们无忧无虑地朝花园的出口走过时,突然发现迷路了,真正是通向出口的路原来是一条毫不起眼的小径。

至此,Bever 把这类句子命名为花园路径句。

二、认知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就是指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是具有原型与非原型的范畴。

维特根斯坦、Austin、Lakoff 等人对原型范畴理论具有重大贡献。

笔者在这里只介绍与本文有关的维特根斯坦和Lakoff 的观点。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着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他认为家族的成员在体形、眼睛颜色、姿势、气质、性格等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她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不一。

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英语花园小径现象

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英语花园小径现象

浅析语言理解过程中的英语花园小径现象摘要:英语中的“花园小径现象”( garden path phenomenon)句子尽管遵循语法规律.但却难以处理。

因为这类句子总是会导致句子分析者不由自主地沿着错误的方向分析这类句子结构。

这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生成意义的现象,本文从词汇义项,句法结构等方面浅谈此现象。

关键字:花园小径现象局部歧义词汇义项句法结构一、“花园小径现象”的提出19世纪80年代初,心理语言学家t.g.bever在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中指出,在英语中存在一种“花园小径句(garden path sentence)”。

当人们理解这样的句子时,不由自主地沿着错误的方向分析其结构,如在美丽的花园寻找它的出口,大多数人都认为出口一定在花园的主要路径的末端,但当他们自然而然地走向花园的出口时,却发现走错了路,而返回原先的起点仔细观察后才发现,通向路口的正确路径是另一条毫不起眼的荒僻小径。

例如: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那匹跑过谷仓的马跌倒了]。

人们听到或看到这句话时,会习惯性地认为整句话的意思是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那匹马跑过谷仓]。

句子中的“raced”是主要动词,即句子的谓语动词。

但最后单词“fell”出现时,才发现理解方向错了,因此回到句首重新分析,才发现句中的“raced past the barn”是horse的定语,fell才是句子主要的动词。

花园小径句式就是指那些虽合乎语法规律,但实际结构和意义与渎者或听者最初接触时所理解的结构和意义不同,并且总是会导致句子分析者不由自主沿着错误的方向分析的句子形式,它是语言处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局部歧义现象。

二、花园小径现象的形成英语单词最大的特点是绝大多数单词同时具有不同词性,每种词性中又都有不同义项。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B.过滤器模型C.反应选择模型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C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答案:A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B.结论C.心理模型D.问题表征答案:A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A.假设检验B.刺激偏好C.维量检验D.位置交替答案:C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D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B.1956C.1967D.1970答案:C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D.颞皮层答案:D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B.90C.180D.360答案:D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A.部分报告法B.全部报告法C.双向分离法D.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减法反应时实验B.开窗实验C.加法反应时实验D.扫描实验答案:A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garden path sentence语言学

garden path sentence语言学

garden path sentence语言学摘要:1.引言:花园小径句的定义和例子2.花园小径句的成因及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3.花园小径句的分类及特点4.应对花园小径句的策略5.结论:花园小径句对语言学习者的启示正文:花园小径句(Garden Path Sentence)是指一种特殊的句子结构,它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语法规则,使得听话者在理解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从错误解读到正确解读的转变。

这种现象在语言学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为它揭示了人类语言处理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花园小径句的成因主要与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关。

在英语中,一词多义和语法规则的灵活性使得句子结构可能出现歧义。

例如,句子“I am going to go and do some shopping”中的“going to”就可以理解为“打算去”,也可以理解为“正在去”。

这种歧义性使得听话者在理解句子时需要根据语境和常识进行判断。

根据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花园小径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歧义句,如上述的“I am going to go and do some shopping”;二是局部歧义句,如“She loved the cake so much that she offered me a piece”。

对于这类句子,听话者需要在理解过程中对句子进行重新解析,以找到正确的解读。

在面对花园小径句时,有以下几点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1.充分了解语境。

理解花园小径句的关键在于把握语境,通过语境来判断句子的真实含义。

2.熟悉一词多义现象。

在英语中,很多单词具有多个含义,这可能导致句子理解出现偏差。

因此,掌握词汇的多种意义对于解决花园小径句非常重要。

3.了解句子结构。

分析句子的成分和关系,有助于找出句子中的歧义点,从而正确理解整个句子。

4.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方式存在差异,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避免花园小径句理解错误。

认知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认知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认知心理学试卷(课程代码 1007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是( B )P7A.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完成的 B.由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的 C. 由艾宾浩斯完成的 D.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完成的2.当我们说知识和期望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客体时,我们所强调的主要是( A )P32A. 自下而上加工 B.自上而下加工 C. 自动加工 D.控制加工3.按照特征整合理论,( A )P58A. 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B.特征登记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C.特征登记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 D.特征登记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4.一般认为,与空间定向有关的主要脑区是( C )P84A. 枕叶 B.颞叶 C. 顶叶 D.额叶5.下面四种记忆中,与语音信息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P99、101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内隐记忆 D.外显记忆6.从发展的角度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C )P108A. 语义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程序性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B.情节记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程序性知识,最后才是语义知识C.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语义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D.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情节记忆,最后才是语义知识7.在绝大多数发表的语义记忆损伤个案中,患者选择性受损的通常是( A )P158A. 有生命物体的识别 B.人造物体的识别 C.具体词的理解 D.抽象词的理解8.把“公共汽车”说成“honglhong4qi4hel”(数字代表声调),这样的错误更可能是( )A. 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 B.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 D. 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9.能用来研究人类阅读,并可提供多种指标的行为实验技术是( )A. PET扫描技术 B.跨通道启动技术 C.眼动记录技术 D.双耳分听技术10.下面四种认知模型中,性质上属于相互作用理论的是( D )P192A. 花园路径模型 B.多重通达模型 C. 整合模型 D.重排序通达模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1.支持区别性特征模型的证据有( BC )P28-29A. 当要求判断每个图形是否真地存在于三维空间时,对于不可能图形来说,新图形和旧图形判断的潜伏期没有差异B.同判断字母G和M是否相同相比,人们判断字母P和R是否相同,所需要的潜伏期更长C. 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得特别强烈D.同移动把柄相比,当把柄并不出现时,猴子反应的皮层细胞相同12.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 AC )P55A. 平行加工 B.系列加工 C.自动加工 D.控制加工13.多重存储模型( BD )P99A. 特别强调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分开存储 B.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C.有时也称作加工水平模型 D.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14.情节记忆中可以储存( AB )P107-108A. 过去发生的事件 B.将来发生的事件 C.“大象”的语义信息 D.关于如何发传真的知识15.属于上位范畴的物体有( BC )P140A. 椅子 B.家具 C. 动物 D.猫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16.选择性注意机制不仅包括目标的( 激活 ),还包括分心信息的( 抑制 )。

从有声思维实验看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形成的思维阐释-文档资料

从有声思维实验看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形成的思维阐释-文档资料

从有声思维实验看高职学生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形成的思维阐释一、研究背景花园路径句( Garden-path sentences),简称GP句,是由于语言输入顺序导致的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不确定,从而暂时引起歧义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

心理语言学家Bever(1970)对其定义进行了界定:对一个句子按常规方式理解,直到句子最后才发现理解有误,然后回到分义点对输人的语言重新进行处理,采用非常规的方式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冯志伟和许福吉(2003)对这种“花园路径现象” 做出了十分形象的描述:“正如我们走进一个风景如画的花园,要寻找这个花园的出口,大多数人都认为出口一定在花园的主要路径的末端,因此可以信步沿着主要路径自然而然地,悠然自得地走向花园的出口,正当我们沿着花园出口的主要路径欣赏花园的美景而心旷神怡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条路径是错的,它并不通向花园的出口,而能够通向花园出口的正确的路径却是在主要路径旁的另一条几乎被游人遗忘的毫不起眼的荒僻的幽径。

”早期的花园路径句多是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的,如Bever的标准图式体系,Kimball(1973)的七项句法分析原则,Franzier(1978,2008)的起码连接原则和后封闭策略,刘国辉,石锡书(2005)的特殊思维激活图式理论;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借助语法分析解释该语言现象,如Pritchett (1988)的θ-挂靠原则,Patson(2009)的基于句法的延缓性误解提出了释义延迟论,吴红岩(2006)探讨了利用优选句法理论进行解释的尝试;徐章宏(2004)、黄碧蓉(2007)等则以认知语用为基础,从关联语境出发进行解释。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花园路径句的认知阐释、句法分析和加工解歧等角度,对于学生英语写作中花园路径句形成原因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二、花园路径句的句法分析根据Bever(1970)的标准图式体系,英语中的“花园路径句” 可以用一个分等级的标准图式体系来处理。

叙事文本中“花园路径句”的认知机制-2019年精选文档

叙事文本中“花园路径句”的认知机制-2019年精选文档

叙事文本中“花园路径句”的认知机制提要:“花园路径现象”是语篇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语义排歧现象。

花园路径句容易造成读者解读语篇的路径失误,并体现读者理解过程中大脑的语言处理机制。

它的解读与认知框架、脚本及优先规则紧密联系。

本文认为在语篇特别是叙事文本内,读者对花园路径效应的认知机制是在优先原则框架下运行的。

1 “花园路径句”透析从术语“花园路径句”(garden path sentence)使用以来,此种句式就成了认知科学,尤其是句法分析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的流行课题。

读者理解花园路句式的过程往往是一波三折,如同在花园中寻找通向出口的路径,园中的主要路径往往并不通向出口,而能够通向花园出口的正确路径,却是另一条毫不起眼的荒僻幽径。

因此,初读花园路径句常常使读者感到扑朔迷离、难以捉摸,而句子的结尾却又让人恍然大悟。

针对花园路径句,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的研究焦点各不相同:句法分析理论家们发明花园路径句,是为了检验他们的句法分析规则;心理语言学家们用这种句子探测认知策略的力量和局限;经验派研究者们则用以分析眼球的运动和阅读时间等数据。

贯穿这些不同研究焦距的一个基本相同的对象是一般的花园路结构。

例如:①They told the girl that Tom met the news,//他们告诉女孩汤姆遇到的那个消息。

/他们告诉汤姆遇到的女孩那个消息。

如同例①,以一个毫无意义的起始域(initialregi’on)“他们告诉女孩”(They told the girl)开始,紧挨起始域的是一个时空歧义域,即“那个女孩遇到的那个”(that Tommet),由此进入花园路的歧异域――大部分读者会错误地把这个句子当作间接引语继续读。

然而,并非所有歧义都有效,因此歧义域只是一种必要条件。

事实上,读者只是在按照某种认知优先选择(cognitive preference)去解读特定的歧义域,并在得到“正确的”读解后丢弃前面的读解时,才陷入花园路。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题库知识点(题库版)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题库知识点(题库版)

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题库知识点(题库版)l、多选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千使用()A. 平行加工B. 系列加工C. 自动加工D. 控制加工正确答案:A, C2、问答题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半空间忽视并不(江南博哥)损伤病人调整注意窗户大小的能力?正确答案:Hillis等人在病人NG身上所做的研究实验。

一、实验目的:脑损伤病人的注意空间范围是否可以调整。

二、实验程序:脑损伤病人NG,双侧同时呈现刺激时,表现为右侧触觉消失。

在视觉任务上,表现出严重的右半空间忽视。

刺激为视觉呈献200毫秒的圆环,这些圆环或者左边有缺口,或者右边有缺口。

NG的任务是判断圆环上师是否有缺口。

实验l 意图通过在不同位置上呈现圆环,来改变注意窗口的大小(如图P94)。

实验2意图通过变化刺激(圆环)大小改变注意窗口的大小(如图P94)。

三、实验结果:实验1:当圆环总出现在屏幕中心,并且缺口在右边时,NG的漏报率为94%;当圆环随机地出现在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时,对出现在屏幕中心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NG的漏报率为46%;当圆环出现在屏幕右侧且缺口在右边时,NG的漏报率为88%。

说明NG能调整注意窗口的大小。

实验2:所有的圆环都呈现在屏幕中心。

只有出现小圆环(45毫米)且小圆环的缺口朝右时,NG的漏报率为92%;当大(85毫米)、小圆环随机出现时,同样是确口朝右的小圆环,NG的漏报率为60%。

说明出现的大圆环放大了NG的注意窗口。

四、讨论与结论:两项实验说明,(1)半空间忽视并不损伤病人调整注意窗口大小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注意损伤的性质作一些限制;(2)非优势顶叶损伤,能导致半空间忽视这种注意缺陷的梯度变化。

注意窗口的中心,忽视现象最轻,脑损伤对侧注意窗口的边缘,忽视现象最严重。

Hillis等人的结果也支持视觉空间注意的“变焦透镜“隐喻。

3、填空题Tulving最初的模型,只是区分了情节和语义记忆。

后来,他又加进了()记忆。

花园路径模型名词解释

花园路径模型名词解释

花园路径模型名词解释
花园路径模型(Garden Path Model)是一种常见的文本理解模型,它会根据自然语言文本最开始给出的信息,构建出可供理解其后文本信息的模型,从而更快地完成对文本的理解任务。

花园路径模型根据某种会话表达方式,以及文学常识构建出一种以最小信息量最优覆盖理解文本的模型,从而帮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尽可能快地达到理解效果。

它运用了一种表达结构与上下文关联的算法,让人机交互时更快地建立语境理解,提高文本理解效率。

花园路径模型以句子层面来理解文本,从而形成有助于完成文本理解任务的路径,在文本的开始、中间以及结尾的每个部分会把信息重新组织起来,然后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不断改善理解过程,实现文本理解的精准度。

花园路径模型对文本的理解质量和效率都有显著地提升,是运用深度学习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一种有效技术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生成式对话、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问答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

英汉花园小径句的比较分析

英汉花园小径句的比较分析

英汉花园小径句的比较分析2011-03-27 15:30:30 Tag:摘要:英汉花园小径句的比较分析:花园小径句和传统的歧义句是不一样的语言现象。

歧义句是指一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理解。

比如,“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葬礼”是一个歧义句。

花园小径句是一种局部歧义,纵观整个句子,只能有一种理解。

汉语中我们常常分析的歧义短语在进入具体的句子之后,就有形成花园小径句的可能。

“花园小径现象”( garden path phenomenon) 是语言处理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语言歧义现象( 蒋祖康,2000) 。

始于20 世纪70 年代Bever 和Kimball 等人从心理语言学的句法分析角度对英语花园小径句的关注。

Bever( 1970) 对这一类句子的界定是,“对一个句子按常规方式理解,直到句子后面才发现理解有误,然后回到分叉点对输入的语言重新进行处理,采用非常规的方式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英语中花园小径句的研究已经近三十年,而汉语中的花园小径句的研究却无人问津( 冯志伟,2003) 。

事实上,花园小径现象在汉语中也同样存在,和英语相比,二者既有类似又有所区别。

花园小径句和传统的歧义句是不一样的语言现象。

歧义句是指一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理解。

比如,“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葬礼”是一个歧义句。

花园小径句是一种局部歧义,纵观整个句子,只能有一种理解。

汉语中我们常常分析的歧义短语在进入具体的句子之后,就有形成花园小径句的可能。

比如“研究鲁迅的文章”是一个歧义短语,“老王研究鲁迅的文章发表了”就是一个花园小径句( 冯志伟,2003) 。

本文将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分析英语和汉语中的花园小径现象。

一、句法层面英语中的花园小径句在句法形式上常常表现出以下类型:1.过去分词和一般过去时在形式上的相同,如:( 1) ? 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 2) ? The raft floated down the river sank.在对句⑴做第一次处理时,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raced是谓语,但是当fell 出现时,才发现不对,于是再看一遍之后意识到raced 应该是过去分词表被动,fell 才是谓语动词。

garden path sentence语言学

garden path sentence语言学

garden path sentence语言学花园路径句是一种句子结构,它在开始时会引导读者进入错误的理解,随后要求他们进行修正。

这种句式在语言学中被广泛研究和讨论,因为它揭示了人们在语言理解中的认知过程和语法结构的复杂性。

在本文中,将对花园路径句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产生原因、分类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此外,还将讨论花园路径句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一些例子,并探讨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首先,花园路径句是一种经典的语言现象,它旨在测试读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反应时间。

这种句子通常由一系列修饰词和从属分句组成,使得读者在初次阅读时会误解整个句子的含义,直到遇到矛盾或不符合预期的部分,然后再进行修正。

换句话说,花园路径句是一种具有迷惑性的句子结构,需要读者通过解析和理解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来纠正初始的错误理解。

花园路径句的产生主要与语法结构和语言处理有关。

在语法结构方面,这些句子通常涉及到复杂的修饰、嵌套从句或意外的词序,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会有困惑或误解的倾向。

而在语言处理方面,花园路径句要求读者从句子的表面结构中推测出其真正的含义,并在遇到不一致的信息时进行修正。

这种修正过程涉及到大脑的语言处理和推理能力,因此也吸引了很多认知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

花园路径句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其产生错误理解的方式和修正方式。

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歧义句,它们通过词语、短语或句子的歧义性来引导读者的错误理解。

例如,“时间过得飞快”这句话在最初读到时,会让人误解为时间是以一种飞快的方式过去的,而实际上该句的意思是时间过得很快。

另一种类型是陈述句变问句,这些句子在结构上与陈述句相似,但读者需要注意到其中一个关键词的变化,才能理解其实际意义。

例如,“郭敬明也没有女朋友吧?”这句话在最初读到时,会误导读者认为郭敬明有女朋友,但实际上该句的意思是否定的。

花园路径句对语言理解和认知过程有重要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人们在语言理解中的认知困境和处理复杂结构的能力。

英汉语中的“花园路径现象”

英汉语中的“花园路径现象”

英汉语中的“花园路径现象”徐艳红【摘要】"Garden path phenomenon" is a kind of ges, which is interpreted as a phenomenon of partial special phenomenon in the ambiguity by linguists and process ot parsing langua- psychologists. There exist lots of such phenomena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such ambiguous structures resembles searching for paths in gardens in that listeners have to make choices between alternative mean- ings by reanalyzing different ambiguous results. "Garden path phenomenon "is a complicate linguistic phenomenon ; thus, we can interpret such a phenomenon from syh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spects.%“花园路径现象”是语言处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将其解释为局部歧义现象。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这种现象,听话者在理解过程中,如同在花园中寻路,经过重新分析不同的歧义结果选择合理的解释。

“花园路径现象”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可以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理解。

【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5页(P74-78)【关键词】花园路径现象;句法;语义;语用【作者】徐艳红【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一、引言花园路径现象是因语言的输入顺序导致句子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不确定而暂时引起歧义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

句法分析模块论及句法分析策略对花园路径现象的解释

句法分析模块论及句法分析策略对花园路径现象的解释
重 新解 读 ; 王云 、 智 颖 第 一 次尝 试 用 认 知 语 言 学 里 的原 型 范 郭 畴 理 论 和 竞 争模 型 理 论 G P的成 因 作 了分 析 ; 碧 蓉 则 用 认 P 黄 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来解释 了 G P杜 家利运用“ P; 细读 方 法 ” 对 语 句 中 的 G P进行 了认 知 心 理 学 的 阐述 。 P 第 三类 研 究 是从 句 法 分 析 和处 理 的角 度 来 解 释 G P P 。王 冬 玲 ,张 殿 恩 都 以 B vrKmbl,rz r F dr 人 提 出 的 ee, i a Fai & oo 等 l e
。 ,
略 、 码连 接 策 略进 行 评 析 。 起
关 键 词 : 园路 径 现 象 ; 块 论 : 法分 析 策 略 花 模 句
语言 理 解 过程 是 心 理 语 言 学 的一 个 核 心 问 题 . “ 园 路 而 花 径 现 象 ” G re a P eo nn G P ( a nP 出 hnmeo , P )作 为 语 言处 理 过 程 d
21 0 2年 9月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学报 ( 人文 社 会 科 学9 9
第 9卷 第 9 期
句法分析模块论及句法分析策略 对花园路径现象的解释
赵 静
( 中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武 汉 学 院 外 语 系 , 北 武汉 4 0 7 ) 湖 30 9
就 从 功 能 结 构 的 角 度 解 释 了 G P 中 的 “ 小 挂 靠 原 则 ” P 最 .
P i h t 阐 述 了花 园 路 径 现 象 和 语 言 处 理 的 语 法 基 础 . t t rce t t Su r
第一 类 研 究是 对 “ 园 路 径 现 象 ” 研 究 成 果进 行 综 述 。 花 的 蒋 祖 康 第 一 次 对 该 领 域 的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较 为 全 面 的 综

句法处理与花园小径句

句法处理与花园小径句

句法处理与花园小径句
王冬玲
【期刊名称】《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人类自然语言理解中的句法处理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以心理语言学为基础的几种句法处理的重要理论模型以及对句子歧义现象-花园小径句的解决.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王冬玲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4.3
【相关文献】
1.从句法、语义角度阐释"花园小径现象"形成原因 [J], 王新周
2.从词汇与句法界面的双向互动角度理解花园小径句 [J], 刘瑶
3.扩充转移网络在自然语言句法处理中的应用——以歧义句和花园幽径句对照分析为例 [J], 于屏方;杜家利
4.英语句法处理与花园小径句 [J], 黄泽云
5.英语句法处理与花园小径句 [J], 黄泽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世纪 80 年代后,国外学者开始借助语法分析,并将成 分分析与功能结构分析相结合对 GPP 进行解释,如 Weinberg 就 从 功 能 结 构 的 角 度 解 释 了 GPP 中 的 “ 最 小 挂 靠 原 则 ”, Pritchett 阐 述 了 花 园 路 径 现 象 和 语 言 处 理 的 语 法 基 础 ,Sturt 和 Crocker 提出了功能结构单向确定理论。
近年来,又有学者如 Townsend, Bever 提出应该采 用 综 合 的策略来研究花园路径现象。
由以上国内外研究综述可以看出, 目前从认知语言学和 心理语言学角度对花园幽径句的研究较多,且多为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较少, 本文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中句法分析模块论 及句法分析策略对花园路径现象进行解释。
语言理解过程是心理语言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而“花园路 径 现 象 ”(Garden Path Phenomenon,GPP) 作 为 语 言 处 理 过 程 中的一种特殊的局部歧义现象最早由心理语言学家 Bever 提 出并对其进行界定:对一个句子按常规方式理解,直到句子后 面才发现理解有误, 然后回到分叉点对输入的语言重新进行 处理,采用非常规的方式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 [1]这种现象就 是花园路径现象, 多年来一直为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 所关注。
第四类研究侧重于对 GPP 进行分类,各个学者对其分 类 的标准各不相同。 曲涛、王准宁将 GPP 初步分为宾语主语歧 义,动词歧义等五类并做了语法和心理语言学角度的解读;田 正玲、吴先少、王利琳在分类时都提到了由词汇的多重意义造 成的歧义;尤肖南也在句法层面对 GPP 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 类,即 GPP 是由省略连词 that 和逗号造成的。
赵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外语系,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花园路径现象是一种局部的语言歧义现象,涉及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 学者对该现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句法分析模块论和句法分析策略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并对模块论和后封闭策 略、起码连接策略进行评析。
关键词:花园路径现象;模块论;句法分析策略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花园路径现象”(GPP)的研究还处于起步 阶 段,大多数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分析,实证研究极少,仅 晏 小 琴 她 采 用 了 有 声 思 维 和 访 谈 的 方 法 对 GPP 的 整 体 加 工 过程进行了定性研究, 对比分析歧义句的正确和错误加工情 况, 发现歧义句加工引起了明显的花园路径效应和不同程度 的加工困难。除晏小琴外的大部分研究都是理论研究,大致可 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研究是对“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蒋祖康第一次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综 述, 他从心理语言学, 语法分析和功能结构分析三个角度对 GPP 的研究 进 行 了 归 纳 ,程 秀 苹 、袁 平 也 从 心 理 语 言 学 ,语 法 分析和认知分析三方面对 GPP 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第二类研究从认知学的角度对 GPP 进行探析, 刘国辉 、 石 锡 书 、李 瑞 萍 、康 慧 从 认 知 角 度 运 用 图 式 理 论 对 GPP 进 行 重新解读;王云、郭智颖第一次尝试用认知语言学里的原型范 畴理论和竞争模型理论 GPP 的成因作了分析;黄碧蓉则用认 知语 用 学 的 关 联 理 论 来 解 释 了 GPP;杜 家 利 运 用 “细 读 方 法 ” 对语句中的 GPP 进行了认知心理学的阐述。 第三类研究是从句法分析和处理的角度来解释 GPP。 王 冬玲 , 张殿 恩 都 以 Bever,Kimball,Frazier&Fodor 等 人 提 出 的 几种重要的句法处理模型和策略为基础对 GPP 进行研究;吴 红岩探讨了如何利用优选句法理论来解释 GPP; 孙肇春运用 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理论对 GPP 现象进行了解释;姜德杰和 尹洪山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的综合角度对 GPP 进行了解读。
二、句法分析模块论对花园路径现象的解释 Fodor 在 《大 脑 的 模 块 性 》这 一 著 作 中 对 模 块 论 的 基 本 观 点及其对语言理解的过程进行了阐述。 根据 Fodor 的观点,语 言理解总的来说是很多不同的模块共同作认为词汇激活过 程是迅速、专一、自动的,且不受到以前的或并行的信息的影 响,即这些模块运行方式是即时的,各个模块只负责一方面的 工作, 在听到自己的母语时会自动地将一连串的声音看作是
2012 年 9 月 第9卷 第9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2012 Vol.9 No.9
句法分析模块论及句法分析策略 对花园路径现象的解释
·110·
有意义的语言信号,从而将其同其他的声音区别对待,此外这 些模块过程在信息上是包裹起来。 [2]
Forster 的模型是较早提出来的, 他认为语言处理有三个 不同的独立系统。第一个是词汇处理器,它在语音输入或正字 法的基础上激活一些词项, 然后词汇处理器的输出就传到下 一 个 系 统 — — — 句 法 处 理 器 。 处 理 器 从 词 汇 输 出 中 抽 取 信 息 ,对 句子进行分析,产生表层结构表征。 最后是消息处理器,它把 语言表征转换成表示语义意图的要领或意义结构。 他认为每 一个系统都是独立工作的,不受上一级系统的影响。 [3]也就是 说句法处理器只负责句子的句法加工, 将句法功能赋予组成 句子的单词或词组,找出它们之间的句法关系,从而获得句子 的表层结构。在其对句子进行即时处理的过程中不受语义、一 般性知识的影响。
此外还有学者分析讨论了 GPP 的正面效应,认为其在 取 得滑稽幽默表达效果的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 还有学者 注意到了汉语的 GPP 现象并做了初步的研究。
GPP 在国外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就一直为心理语言学 家和语言学家所关注。 最初多从认知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展 开讨 论 ,Bever 从 认 知 结 构 入 手 ,提 出 了 一 个 分 等 级 的 标 准 图 式体系,Kimball 也提出了 GPP 形 成 的 七 原 则 ,之 后 他 又 结 合 句法和语义对 GPP 进行了认知心理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