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对浙江小企业集群模式的评述
![对浙江小企业集群模式的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0d4cd1114431b90d6c85c752.png)
圆畚墨——~杨丽荣(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对浙江小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包括处于同一个竞争环境中相互关联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类似于生物学上的集群现象,可称为企业集群。
浙江省是我国小企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截至2002年底,全省共有中小企业67.4万家,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以上。
这些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实行专业化聚集,形成为数众多的小企业集群。
如温州的鞋业生产基地,绍兴的化纤纺织产业集聚地,义乌的全国小商品市场等等。
对于“浙江模式”的成功,笔者认为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是有一定关系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浙江模式”的特点:首先,浙江地区小企业集群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当全国各地政府刚刚开始转变观念,鼓励和提倡发展商品经济及个体私营经济时,浙江人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开始实施“第二次创业”战略。
例如,“义乌模式”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区域贸易赢余来完成其资本原始积累的。
1982年,义乌市率先在全国开放小商品市场。
当时,市场经济刚刚解冻,人们生活水平低下,计划经济时期各种商品短缺的情况还尚未消除。
一部分义乌人就适时地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契机,大力发展小商品生产,很快便领人之先,占领了广大的华东、华中地区市场。
小商品生产的特点是对资金和技术设备的要求都比较低,进入和退出成本较小。
因此在一批先导企业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专业化产业集群。
然而,近几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
此外,我国其他地区的民营企业正蓬勃发展,如江西,安徽等地。
这些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在产品、产业与浙江中小企业基本同构的情况下,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可以预见,目前由浙江企业占领的市场将会逐渐萎缩,失去原先广阔的市场,大批同业企业的生存不再有充足的保障,届时日渐狭小的市场空间很可能导致更剧烈的无序竞争,使企业集群出现生存危机。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2699c5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5.png)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卫星型产业集群:这种模式中,中小企业作为大企业的卫星小企
业,围绕大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配件等产品或提供其他服务。
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业集群。
2.核心企业型产业集群:这种模式下,集群内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企
业,这些企业通过对外进行合作、对内进行专业化分工,带动其他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核心企业成为了整个产业集群的龙头,引领着整个产业的发展。
3.市场型产业集群: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某一
特定产品或服务领域内相互协作,形成产业集群。
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灵活,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调整生产或服务方向。
4.创新型产业集群: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
力和研发实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5.传统手工业型产业集群: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以传统手工业为
基础,通过手工制作、加工等方式生产产品,形成产业集群。
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往往具有独特的手工技艺和生产经验,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以上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几种基本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集群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
![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c70604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0.png)
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摘要:一、引言1.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二、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1.案例一: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2.案例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3.案例三: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三、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措施1.财政扶持政策2.税收优惠政策3.融资支持政策4.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四、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融资难题2.市场竞争压力3.人才短缺问题4.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五、总结1.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与期望正文:一、引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出台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发展中小企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企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典型案例1.案例一: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以深圳为例,这片曾经的渔村凭借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崛起为我国南部的经济中心。
华为、大疆等国际知名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案例二: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是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当地政府引导中小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产业效益,为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3.案例三: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有助于企业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
以山东潍坊为例,当地政府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等手段,促使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效应,带动经济增长。
三、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措施1.财政扶持政策: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2.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四川中小企业集群观察
![四川中小企业集群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974dd945fe4733687e21aa59.png)
发展存在 的内在 弊端。 目前 中小 企 业集 群 主要 分布 在 我
国 的 浙 江 、广 东 、福 建 、江 苏 、河 北 、
河南 、江 西等 省份 ,其 中 以浙江 省 和 广东 省最 为集 中 。 比如 广东 南海 的 西 樵纺 织 企业 集 群 、福建 晋江 制鞋 企业 集群 、浙 江诸 暨 的袜业 集群 等 。它 们 为市 场经 济提 供 了发展 动 力 ,支 撑 了
备集 群 为例 ,二重 、东 电 、东 汽作 为
核 心 的龙头 企业 ,以分包 、转 包 、战 略联 盟 等多 种形 式 使 20多家 中小 企 0
业 为其 生产 零部 件 和提 供专业 技 术服
务 ,集 群互补特征 突出。 第 四种 ,政 府管 理 型集 群 :这种 类 型的企业集 群虽然从 事的行业 不同 , 但 地理 位置 相邻 ,并 且 受 同一 政 府 职 能部 门管理 ,因此也 能形 成集群效应 。 比如成 都高新开发 区。
面对 同一 客 户群 ,对 内是 竞争 关 系 ,
对 #  ̄J 现 出协 同关 系 ,集群 中合 作 bi 体 和竞争 无 处不 在 。武侯 鞋业 集群 、新 都 家具 集 群 、夹江 陶 瓷集 群 、成 都 博 美 装饰 城 和成 都太 升南 路 手机销 售 一
条 街等就是典 型。 第 二 种 ,处 于 同 一 产 业 链 型 集 群 :
目前 , 四 川 发 展 比较 成 熟 的 中 小 I
企业 集群有 以下几个 :
■ 周红 芳
中小 企业 通 常是 指企 业规 模 较小
或 从 业 人 员 较 少 的企 业 。 中 小 企 业 在
武侯 鞋 业 集群 :成 都作 为全 国五 大 制 鞋基地 之 一 ,现 已拥有 制鞋 业及
新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新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d22554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8.png)
新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新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导言1. 创新驱动发展在新时代,创新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小企业应积极引导并践行创新创业精神,借助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推动自身发展。
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中小企业可以获取到更多的技术和创新资源,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融入产业链中小企业往往在产业链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应该主动融入产业链,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中小企业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市场机会和资源,实现规模效应和降低成本。
融入产业链可以提高企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3. 打造品牌形象品牌是中小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小企业应该注重建设自身的品牌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通过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广告宣传、社交媒体等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
4. 开展国际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小企业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
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源和先进技术,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开展国际合作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企业更加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5. 制度优化与政策支持为了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强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和配套支持的提供。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提供融资支持、促进创新创业等。
还应完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结论新时代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需要与时俱进,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应积极探索创新的发展方式,主动融入产业链,注重品牌建设,开展国际合作,并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
只有综合运用多种发展模式,中小企业才能在新时代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f9e444f69eae009581bec9e.png)
湖北经济学 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o b iUnv r o c n misHu nt sa dS ca cen ces f Hu e ie8 fE o o c( ma ie —n o ilS i i
— —
Ma .0 r 1 2 1 V l . 0 _ No3 8
利用和能量循环 , 产生极少或者不产生“ 废物” 使资源在集群 ,
的系 统 内循 环 使 用 , 成 一 个 封 闭 的 产业 生 态 价 值 链 , 终 实 形 最
系中, 每一道制造工序都独立于其他工序 。 通过消耗原料生产
出 即将 被 销 售 的产 品 和 相 应 的废 料 :我 们 完 全 可 以 运用 一 种
企业 集 群 的生 态 化 。是 产业 生 态 化 和循 环 经 济理 论 在 产业 集
态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兴框架 , 旨在寻找工业 系统 的转变 , 它
态 经 济 要求 , 方 面充 分利 用 输 入 的 原 料 资 源 , 一 另一 方 面 要对 “ 物” 废 进行 再 生 利 用 。从 而 实 现 集 群 内产 业 系 统 的物 质 充分
态化理论的开端 。产业生态化首先是在产业代谢理论基础上
提 出的, ..ye[ 1 8 RUA r ’ 9 9年提出了“ s1 在 产业代谢” 的定义 :产 “ 业代谢是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下 .使原料和能量通过劳动
企业集合形成企 业生态群落 。这些企业生态群落与其所处于 的外部环境构成了中小企业集群生态系统。在这样一个生态 系统 中企业成为各 生物链( 食物链 ) 的节点 , 企业与企业之间 形成耦合 、 共生关系 , 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一条 完整 的生态产业链 , 大限度地减少物质消耗 、 最 废弃物排 放 , 从而提高资源使用效 率 。 降低污染程度。 它不仅能突破资源瓶 颈, 而且能实现经济 的低成本扩张 , 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中小
山东打造集群模式发展中小企业
![山东打造集群模式发展中小企业](https://img.taocdn.com/s3/m/22e12144852458fb770b563a.png)
据 初 步 估 计 ,2 0 年 1 月 份 , 首 批 命 名 的 2 个 省 级 重 点 产 业 集 群 实 现 总 产 值 、 销 售 收 09 —1 0 0
入 ; S 润 分 别 达 到 3 5 亿 元 、 31 5 元  ̄ 2 8亿 元 , 同 比 分 别 增 长 1 . % 、 1 . 和 1 .% 。 f J uj 86 7亿 D5 73 54% 68
平均 每个产业 集群完成 产值 1 9 3亿 元 、 销 售 收 入 1 9 元 、 利 润 1 亿 元 。 亿 5 3
记 者 了 解 到 , 大 量 产 业 f- 鲜 明 、 比 较 优 势 突 出 的 产 业 集 群 应 运 而 生 ,成 为 推 动 山 东 省 t -色
经济发展 的新趋 势。
区 域
山东打造 集群模 式发展 中小 企业
鲁 建
集 群 发 展 将 成 为 山 东 省 今 后 发 展 中 /、 业 的 重 点 突 破 口 。 山 东 省 委 副 书 记 、 省 长 姜 大 明 J企
在 日前 举 行 的 山 东 省 人 大 第 十 一 届 三 次 会 议 上 强 调 ,加 大 对 中小 企 业 的 支 持 重 点 将 突 出 抓 好
临 沂 市 兰 山 区 人 造 胶 合 板 产 业 , 年 产 量 1 0 万 立 方 米 ,居 全 国 第 一 。 临 清 市 烟 店 镇 的 轴 承 产 00
量 % 2 f. , 占 全 国 产 量 的 2 % 。 0 Z套 0
根 据 去 年 底 山 东 省 出 台 的 中 小 企 业 产 业 集 群 发 展 规 划 ,到 2 1 0 2年 , 山 东 省 将 培 育 出 3 0 5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建议——以辽宁省为例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建议——以辽宁省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9d2dee8524de518964b7d16.png)
中 图分 类 号 :1 0 77 2 文献 标 识 码 :A
De eo m e tM o e n u g si n fS l a d v l p n d s a d S g e t s o ma l n o
(ne aoa B s esSho, hnagU ie i ,S eyn 104,Lann ) It t nl ui s col S eyn nvrt hnag10 4 n r i n sy i i o g
Ab t a t I h tr ain iain o a  ̄wo d e o o ,t e i d sr l ses h s i o tn mp c n t e d v lp s r c : n t e i e t a z t ft y n n ol o d o d c n my h n u t c u tr a mp r ti a to e eo - y a h me t fS n MEs I e p o e so o t e trv tl ai n,t e lc lg v r me tfc s smu h o h e eo me to ME o . n t r c s fn r a e i i t h hs az o h o a o e n n o u e c n t e d v l p n fS s i d s y cu tr ,a d i p a sa c e sn l o ra t o eo e d v l p n fL a n n c n my h sp p r i u s s n u t lse r s n ly i ra ig y i t n n mp tn l n t e eo me t io i g e o o —T i a e s s e r h o d c t e i d s i l s rmo e u tb e f rL a n n ME n u t l se d sr st e s g e t n . h u t a cu t d s s i l o i o i g S s i d s y cu tr a ie u g si s n rl e a r s n h o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b760ec6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e.png)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这种发展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在特定地域内形成专业化、协作化、集约化的产业集聚,促进了相互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了整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首先,由于中小企业在生产力、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的优势,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因此在特色产业集群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其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政府通过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优惠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扶持,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再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享。
中小企业通过合作联盟、供应链管理和共享资源等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强强联合,提高了整个集群的竞争能力。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首先,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和劳动力的技能提升,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和产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再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还促进了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然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力度。
其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并拓宽市场渠道。
再次,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扶持,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和市场对接等服务。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610e3b43323968011c92a7.png)
关键 词 :中小企 业; 业集群 ;WO 产 S T分析
Ke r s t eS s id s il lse ; WO n lss y wo d : h ME ; u t a u tr S n r c T a ay i
中图分类号 :2 2 F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1 (0 0)7 0 5 — 2 10 — 3 2 1 0 — 0 8 0 1
摘要 : 文首先 介绍 了中小企 业产业 集群 的 内涵及意 义 , 本 并对 其发 展状 况做 了概 述 , 虽然取得 了较 大 的进展 , 仍存 在不 少矛盾 和 问题 。 但
Absr c :Thsp pe e c ie h o tn nd sg i c n eo h MEsI du tilCl se tf s,a l ste o e M1sau ft e eo me t ta t i a rd s rb ste c n e ta inf a c fte S i n sra u tra rt swela h v r ttso d v lp n, i he d s i fc n ie a l r ge s u h r r t ls mec nrdito sa d qu sin . e pt o o sd r bep o r s,b ttee ae si o o ta cin n e t s e l o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8・
价值 工程
中小企 业产 业 集群 发 展 模 式研 究
— —
基 于安徽 省 中小 企 业 的 S WOT分 析
Ba e n S OT ay i ft eS Esi h o ic sd o W An lsso h M n An ui Pr vn e
重庆与广东、江浙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重庆与广东、江浙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ae2d40816fc700abb68fce6.png)
国外 关 于集 群 模 式 的研究 以彼 得 ・ 罗林 格 克 等 学者 为 代 表 , 企 业 集 群 划 分 为 意 大 利 式 企 业 将 集 群 、 星式 企 业 集 群 和 轴 轮 式 企 业 集 群 。这 种 卫
划分着眼于集群 内的市场结构 , 仍不够全面 和 但
具 体 。也有 学 者 主张 从集 群 内部 的市 场 结构 角度
星式 重 庆 中小 企业 集 群 , 助重 庆 工 业 优厚 基 础 , 借
主体 自 发形成的企业集群和依靠外资企业外包生
产 而形 成 的 企 业 集 群 约 占总 量 的 7 % 。本 土 企 0 业则体现出 : 企业 集 聚 、 铺集 聚 、 者集 聚 、 户 店 业 客
集聚 、 运输 集 聚、 套集聚 ” 产品集 聚” 劳务 集 配 ; ;
企 业 集 群 , 要 为 零 星 式 和 网 络 式 。蔡 泓 名 主
如下形成原因 : 首先 , 广东具有 优势 的地理 条件 , 使珠三角产生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 向型加工
作者简介 : 霍朝霞 (9 0一) 女 , 18 ,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 投资项 目管理。 8 6
《 决策咨询通讯) 00年 ・ 4期 21 第
重 庆 与 广 东 、 浙 地 区 中小 企 业 集 群 江 发 展 模 式 比较 研 究
霍朝霞
摘
要 : 庆的工业发展历史悠 久 , 重 在现 代新 兴起大 量 中小 企业并 形成不 同规 模 的企业集 群。通过 对重 庆市 与
沿海 中小企 业集群发展模式 比较研究表明 ,重庆市企业集群本地特色强 ,但企业集群 的发展总体上还 处于初 级 阶段 。在 比较分析重庆 中小企 业集群发展模式 的基础上 , 出了促进重庆 市中小企业业集群发 展的政策建议 。 给 关键词 : 中小企业集群 ; 发展模式 ;自发型 ; 卫星式
基于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选择
![基于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664e02f5f705cc17552709ac.png)
企 业 的成 长性 角度 提 出适 合 其 集 群 化 发 展 的 模 式 。 关键词 :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 势,发展模式 中 图 分 类 号 :F 7 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 的中小企业发 展迅速 ,在 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 中的地位 和作用 日益 增强 ,国家 对 中小企 业予 以 空 前 的重 视 和 支 持 。 中小 企 业 产 业 集 群 作 为 一 种 适 合 我 国经 济发展现状的产业组织形式正 在不断显 示 出其独 特的竞 争优 势 ,这种竞争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作为整体的企业集 群层 面上 , 而且也体现在参与 集群 的 中小 企业 的个体 发展 上 ( 守祥 , 谢 刘娟 ;20 ) 0 4 。本文正是 以集群竞争优势的多重性为依据 ,从 企业 管理 的角度探讨单 个中小企业 如何利用 这种集 群优势 获 得 自身的发展 。那 么就存 在一个 现实的 中小 企业选 择集群 化 发展模式 的最优化 问题 ,包括选 择什 么样 的集群 行业 ,或 者 说什么样 的行业适合 中小企业集 群的发展 ,如何 判断集 群 的 发 展 潜 力 ,是 否 选 择 加 入 集 群 ,处 于 集 群 环 境 下 的 中小 企 业 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 自身的竞争能力等等。
新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新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aed1a0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9.png)
新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新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模式1.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以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新的经济环境。
2.外部环境分析2.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国内经济发展态势●国际经济形势●政策支持2.2 竞争环境分析●行业竞争格局●竞争对手分析●潜在竞争者分析3.中小企业发展策略3.1 市场定位策略●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和差异化策略3.2 创新与技术升级策略●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3.3 资源整合与合作策略●资源整合方式选择●合作伙伴选择与管理3.4 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策略●品牌核心价值定位●市场推广渠道选择4.组织建设与管理4.1 组织架构设计●分工与协作机制●决策层级与领导力构建4.2 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需求分析●培养机制建设●激励制度设计4.3 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绩效评估指标设计●激励机制建设5.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5.1 资金管理●资金需求预测与筹集●资金使用与分配5.2 市场风险管理●销售风险管理●市场需求波动风险5.3 战略风险管理●市场扩张风险●竞争对手反制风险6.结语本文从宏观、战略、组织、资源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新时代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
希望能为中小企业解决发展困境、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下:________●数据分析报告●调研报告●企业案例分析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商标法:________商标法是指对商标的注册、使用、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定的总称。
2.劳动合同法:________劳动合同法是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变更、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
3.公司法:________公司法是规范公司设立、组织结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法律。
重庆与广东、江浙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重庆与广东、江浙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1de0985cc22bcd126ff0c3b.png)
霍朝 霞 ( 庆工商大学) 重
13我 国广东、 . 江浙企业集群发展 现状及模式 131广东 的企 业集群片 区中以深圳、 .. 珠海、 中山、 顺德、 南海、 究。 研究表明 , 重庆市企业集群本地特 色强, 但企业集群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 东莞等发展相对较好。 州地 区主要是发展外 向型经济 , 广 其基本途径 初级阶段。本文在比较分析 重庆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的基础上 , 出了促 给 是从境 外引进资金 , 先进 的技术、 设备和管理。同时 由于本地区有临 近港澳 的位置优势 , 有侨 乡的优势 , 有多优 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 富等优 势, 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 的优 惠政策 , 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 O 引言 投 资和 外 企 落 户 的风 水宝 地 。 重庆 作 为 我 国 重要 的 中心城 市 之一 、 家历 史 文 化 名城 、 江 上 国 长 广东 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专业镇发展模 式。在集群 游 经 济 中 心 、 家 重 要 的 现代 制 造 业 基 地 、 南 地 区 综 合 交 通 枢 纽 , 国 西 形式上 , 广东的专业镇形式出现的集群 , 分为外 资带动型和本土企业 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重庆众 多中小企业集群, 在重庆特 有的环境及条 集聚发展。 广东 的发展模式 , 有几个方面的原 因: 首先, 广东具 有优势 件下, 其发展有鲜明的地 方特色。 大量 的中小型企业构成 了企业集群 的地理条件 ,使珠三角 的产生外商直接投 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 的中坚力量 ,它们发展方式和相互之间的协作联 结方式决定 了集群 集群。 其次, 为广东省 的对外开放 , 广东一些市县利用优惠政策, 吸引 整体发展模式。在我国 , 广东、 江浙等地的企业集群是发展较快较好 本地在海外 、 澳 的众 多亲朋 回乡开展 “ 港、 三来一补 ” 业务 , 此基础 在 的典例 , 以市场为导向促进 了形成 与发展 , 能 促进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 之上 , 逐渐形成 了一些专业品镇。 目前 , 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四百个 化和 升 级 , 为拉 动 区 域经 济 增 长 的 新 型 组织 形 式 。 成 左右 的建制镇中, 以企业集群 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四分之一。 如中山 本文主要针对重庆市中小企业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将重庆 中小 古镇 ( 灯饰 )东莞虎门( 、 服装生产和 贸易 )南海西樵( 、 纺织 印染 )佛 、 企业集群与将重庆市与广东、江浙地 区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作比较研 山石湾 ( 陶瓷 )云浮云城 ( 、 石材 )顺德伦教 、 , 龙江 、 乐从三 镇( 家具 ) 究, 充分学 习其他产业集群 的成功经验 , 提出结合 自身优势形成 重庆 等。 中, 其 民营企业 为主体 自发形成 的企业集群和依 靠外资企业外包 企业集群发展 的成功模 式 , 并在此基础上 , 给出促进重庆市中小企业 生产而形成 的企业集群约 占总量的 7 %。本 土企业则体现 出: 0 企业 集群发展的政 策建议。 集聚、 店铺 集聚、 业者集聚、 户集 聚、 客 运输集聚 、 配套集聚 ;产品集 “ 1国 内外及广 东、 江浙集群模式的文献综述及评价 聚 ”劳务集 聚的特点。 ; 而外资带动型的企业 的特点就是集群式嵌入 , 11 国内外集群模式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集群模式的研究 , . 目前对嵌入企业与本地化结合的研究也正在逐步加深。 以彼得・ 克罗林格 等学者为代表 , 将企业集群 划分为意大利式企业集 132 浙 江 是 我 国 最 早 出 现企 业 集 群 的 地 区 之一 。 主 要是 从 7 .- 0 群、 卫星式企业集群和轴轮式企业集群。 这种划分着眼于集群 内的市 年代末 8 0年代初开始 ,依靠民间力量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逐渐形 场结构 , 但仍不够全面和具体 。 也有学者主张从集群 内部的市场结构 成。 浙江企业集群源于 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 , 以中小企业和传统企业 角度对企业集群进行模式划 分, 将企业集群划分 为零 星式、 网络 式、 为主、 专业市场 +工厂 ” 以“ 为主 要经营模式 , 以特 色工业 园区为新 轴轮式、 多核式 以及混合式五种模式。李 文清 (0 7) 2 0 从企业发展 的 的地理组织形式等特点。 表现为多种企业共存如 : 台州的铝制品加工 五 因素将西部地区的企业集群分为资源开发型、 企业 自发集聚型、 龙 业集群 、 海宁的皮革集群、 绍兴纺织业集群 、 桥头镇 的纽扣集群、 秀洲 头企业带动型、 政府引导扶持型 、 市场吸 引型、 混合型 , 其类型 的划分 化纤织物集群等星罗密布 的企业集群 ,成 为浙江开拓国内外市场生 较为详细。 产基地。 。 1 对广东 、 . 2 浙江集群模式相关研 究综述 对我国企业集群模式 归纳浙江的企业集群可 以划分为几种 : 研 究 中 , 一 力 、 俐 、 晓 棠 (0 3分 析 浙 江 由 众 多 中小 企 业 构 建 张 林 吴 20 ) ①零星式企业 集群 零星式企业集群的结构较 为简单 , 形成相对 的企业集群 , 主要为零星式和 网络式。蔡泓名( 0 5 认为东莞 “ 20 ) 卫星 容 易。 故常见于集群形成 初期, 生产的产 品也大多是工艺简单 的日用 式结构 ” 的台商群 聚模 式, 塑造 了东莞成为 “ I T城市 ”其通过 台商协 , 品、 小商品和农产品。 如诸暨珍珠企业 集群 、 缙云麻鸭企业集群、 磬安 会与当地政府及本土企业紧密结合 ,积极向具有研发能力的群聚转 中药材企业集群 、 永康 的小五金企业集群、 台州的小化工企业集群、 型。李渝萍( 0 6 分析广州既有 “ 20 ) 外生型” 即由外来资本优势产生 , 义乌小商品企业集群 、 温州的制笔业企业集群等等。 的外向带动型 的迁移演 化形成 的“ 珠江模式 ” 企业集群 , 也有 “ 原生 ② 网络式企业集群 这样 的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合作, 形成 由许 型” 也称 为“ 内源型 ” 的中小企业集群如 中山的小榄五金业 , 具有悠久 多在生产流程 上相连接的小企业所构成的“ 网络 ” 。生产流程被 分解 的制锁等小五金集群, 源于地缘和 文化影 响 , 靠近沿海 , 利于运输和 咸几个独立的生产环节 , 由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参与竞争, 降低 了产 接受外来资金。 强烈创业意识和 历史 文化根源促使两种模式 出现。 余 品 制 造成 本 , 进 了 技术 创 新 。 促 比如 : 州低 压 电器 企 业 集群 、 南金 柳 苍 央央( 0 6 简述 了温州独特的文化传 统和 制度创新 , 20 ) 民间 自发形成 乡标牌企业集群、 宁皮革企业集群 、 海 绍兴纺织企业集群 、 嵊州领带 了以血缘、 地珠和亲球为关系的中小企业网络为特点 的企业集群。 窦 企业集群 、 诸暨大唐袜子企业集群、 温州服装企业集群等等。 娜娜{0 7比较浙江的企业集群和 青岛的轴轮式和 多核式企业集群 2 O) ③ 中间类型企业集群 表 现为零星式企业集群 向网络式企业集 模式 , 出混合式发展解决集群 竞争大企业创新能力小 的弱点 , 提 并指 群转化 , 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专业 化加 强并开始合作 , 即 分工开始 明 出核心企业带动集群发展 的策略。
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策略探讨
![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策略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2044bdc28ea81c758f5788f.png)
te h me i m a d ma l u i e s e t r rs s a d p o t i S o e i o b l y du n s l b sn s n e p ie n r mo e t c mp tt n a ii .T i p p r d s rb s h d v l p n i t h s a e e c i e t e e e o me t
mo e wh c s e t r rs l se d l, i h i n e p i e c u t r,a a t u s f r r h e a e e e o ta e y tl s t o wa d t e r l t d d v l p sr t g . p
化纤 28 元 。 1亿
、
浙 江省 中小 企 业集 群 的基 本情 况
浙江 中小企业集群行业分 布广泛 , 涉及大小 15 7 个 行业 , 中以制造业 为主 。浙江省 统计局 于 20 年发 其 05 放调 查问卷 , 对绍 兴市 、 嘉兴 市 、 州市 和温州 市等地 湖 进行 抽样 调查 , 结果 表明绍 兴诸 暨市大唐镇 的袜业 集 群 占 1 . %, 0 9 嘉兴市嘉 善县 的木业集群 占 8 0 绍兴 . %,
Th n u r n o t e De eo m e tS r t g ft u t r Tr n ft e M e u n e I q i y i t h v l p n t ae y o he Cl s e e d o di m a d h
S lE tr r e hj n rvne mal nep i s nZ ei gP o ic s i a
OI n x U He - i
( ix n olg j a i g 3 4 0 Chn Ja ig C le e, ix n 1 0 1, i a) ‘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评价及模式选择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评价及模式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4f0dcfb3c77da26925c5b0d2.png)
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性评价及模式选择摘要: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对省内各县域地区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化发展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分析,进而说明黑龙江省各县域内的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化发展模式能够达到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效果。
在此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的特点,提出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可以选择的三种模式。
关键词:县域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有效性评价模式选择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29-03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发展极为迅速,并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增强市场经济活力、优化经济结构、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人口、加快技术扩散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0年,全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3万家,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99.25%;实现工业产值37.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7.94%;从业人员6787.6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76.86%,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呈现地区分布不均的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中小企业的数量分布仍未能改变东部沿海地区比例过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比例较小的极化分布态势,中小企业在国内各地区的集中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促进关系。
因此,在保持东北沿海地区已有优势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内各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改变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弱势地位,必须寻求新的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即采用集群化的发展模式。
中小企业采用集群式发展模式能够较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产值,发展规模及成长潜力,有效发挥中小企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而县域地区作为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最基础依托,能够有效发挥中小企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吸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探讨
![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模式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d0c5b247375a417866f8f41.png)
,
.
集效应得到外部规模经 济 的优势 才能获得市场 技术 信息和 成
,
、
、
本增 ,
强
贫
困
地
区
工
业
经
济
的核
心
竞
争力 带 .
动
主
导
产业
相
关
产
业
的发展 提高资源利用率 缩小经 济差距
,
,
。
二 、 贫困地 区 小企 业 集群 的发展 模式选择
我 国 贫 困 地 区 不 仅 与 国 内外 发 达 地 区 存 在 着 巨 大 差 距 而 且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一
一
_
一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 0 9 9 2 (2 0 0 9 )0 2 — 0 1 5 7 — 0 1
一 贫 困地 区 发 展 中小 企 业 集 群 的 内在 驱 动 分 析 、
1 依 托 中小 企 业 集群 形 成 支撑 产 业 体 系 提 升 产 业 竞 争 力
和 发挥 自己 的 比较优势 科学合理 地 调 整 本 区 域 的产业 构和 经 济 .
增长点 。
因此 具 有 区 域 资源 和 产业 比较优 势 的欠 发 达 地 区 完全 .
可 以学 习借鉴珠 三 角和 长三 角 的成功经 验 充分发挥大力发展 具 .
有 区 域 经 济特 色 的小 企 业 集 群 。
,
.
.
度 慢 自我 发 展 能 力 弱 产 业 竞 争 力 严 重 不 足 因 此 贫 困 地 区 迫 切
湖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
![湖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ad2fe292f60ddccda38a08b.png)
集 中销售模式。在这种模式 中,各个 小企业按照统一的规格和技术要求 ,独立 进 行生产 , 并由同一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检 验合格后 ,使用统一商标 ,由销售机构进 行统一销售 。
中图分 类号 :F 2 文献标识码 :A 14
内窖 捕 薹 :产业 集群 塑造 产业 整体 竞 争 优 势 ,具有持 久 的 生命 力。 集群 化 是 中
其 进 行 生产 。
本 文 系湖北省教 育厅人 文社 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 武汉 1 8城 市 囤产业 +
集群品牌建设探 讨”( 0) 】 2) 2 ( q 4 和孝 感学院 2 ( 年度科 学研 究项 目 9 0) 9
“ 市 产 业 理论 与 案 例 研 究”( 2 0 0 9)的 阶段 性 研 究成 果 城 r0 9 1
可 分 为企 业 孵 化 模 式 、企 业 推 动 模 式 和企 业 分拆 模 式 三 种 。
湖 北 中小 企 业 集 群 化 发 展 现 状 及 存 在 问 题
湖北中小企 业在 电子信息 、建材 、医 药化工 、机 械及汽配 、纺织服装、冶金和 特色农业等产业形成 了多个产业集群 ,这
些产业集群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
它 们 不 仅 是 当 地 的纳 税 主 体 和 支 柱 产 业 , 而 且还带动 了当地第三产业 的长足发展 ,
件 、资源禀赋条件等区域优势 ,经过 当地
历 史 文 化 的沉 淀而 形 成 产 业 集 群 。
构 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 , 由于具有共 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 集群 内企业呈现 出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 、 社会化协作和区域特性等基本特征 , 其中专 业化经营是集群 的本质特征。 产业集群是产 业关联及其支撑企业、 相应 支撑机构 , 如地 方政府、 行业协会、 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模式分析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模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be314eb307e87101f696ae.png)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模式分析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
随着这几十年里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各种大中型企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除了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一些经济飞速发展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也参与到了经济改革的浪潮中。
在一些地方,中小企业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构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中小企业往往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构成了一个个严密而完整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本文将就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定义及特点,以及中小企业集群几个有代表性特点的区域经济模式进行简要评述,最后分析这几个成功的集群背后的共同点。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模式一、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定义以及形成原因(一)定义全世界最早研究中小企业的学者是马歇尔,他首先提出了“外部经济”这个概念,认为中小企业是一个因为成规模聚集在一起而产生效益的企业团体。
针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一些学者给出了明确的界定:相对独立又有特定联系;互相之间由专业分工以及专业协作相互关联;小企业之间存在交换关系以及适应关系,即为了促使资源(如资金、人力、人脉、销售渠道等)的迅速积累以及为了维持企业之间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产生的资源流动以及企业关系磨合;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既有合作的因素,又有竞争的因素;企业之间并不使用法律上的文书等契约来维持彼此之间的交易以及合作活动,而是用一些人文因素,比如信任或者承诺等因素为凭证,并在不属于这个群体的企业进入时,也以“信任、口头承诺”等人文因素进行有力的回击。
(二)集群成因分析一些专家学者经过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区域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些关于集群的形成原因。
如果这些小企业“孤军奋战”,那么无论是在资源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不占优势;而如果若干彼此之间有联系的企业组成一个集团,在其内部进行资源共享,则会在资源寻求、降低生产销售可能带来的风险、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占有更大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大国,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成为经济强国的路还很长。
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我国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可低估。
如今,我国中小企业已有4000多万户,这批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交纳税收与就业人数,分别占全国的58.5%、68.3%、50.2%和75%以上。
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
所以,在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过程中,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尽快改变中小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1 障碍分析
欲改变中小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其障碍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主要集中于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下,经济效益差,企业抗风险能力低。
1.2 不少中小企业总是以自己的小而自卑,其增长模式不是以做强,而是以如何做大为主要奋斗目标,其结果往往不是小而全,就是大而弱。
盲目模仿大企业的发展方式,忽视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
1.3 从表面上看问题主要集中于缺乏人材,缺少技术,规模小等等问题,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样存在着大量颇具特色的中小企
业,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小而强。
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不善于利用、开发、整合资源,盲目跟进,企业缺乏从战略角度长远规划发展的思路。
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管理者观念落后。
2 改进途径
2.1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历史短,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也正是缘于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技术,通过学习、引进,帮助我们尽快发展,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本。
差距越大,快速发展的空间就越大。
在我们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也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经过长期的磨练,相对比较成熟,这些企业就是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楷模,学习成本低。
2.2 借助虚拟经营模式发展。
中小企业其自身规模小,小而全的经营战略将使企业误入歧途。
中小企业应该对自己所涉及的产业领域进行分析,通过市场细分,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落脚点,这里,企业发展定位非常重要。
发展的重点应该聚焦于建立或强化自身的优势,在产业链中,增加高附加值环节的功能,把其它低附加值环节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使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
经过长期的培育,企业逐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3 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战略。
比如,企业发展初期,可以采用集中化战略。
将自己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材等力量集中于易于发挥优势的领域。
通过引进、改进、创新,发挥中小企业市场快速反应的优势,在新产品开发中选择适时的进入时机,规避风险,强占市场;也可以采用市场补缺战略。
根据“人无我
有,人有我无”的原则,发挥企业优势,规避竞争。
企业发展中期就应该增强战略意识,长远规划,确定企业的市场地位,积累资源,培养企业的制造能力,扎扎实实,灵活多变地发展自己。
例如,日本的佳能公司成功的奥妙就在于战略意图清晰,一开始就抱定“打败施乐”的战略意图。
为此,企业运作初期,首先获取施乐的专利技术许可,依靠他人的技术生产产品,获取市场经验,增强企业的R&D力量,进入施乐未涉及的日本和欧洲市场,最终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总之,中小企业规模小,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一个完整的市场配置中,中小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有巨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阻碍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症结往往是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把握住适应自己发展的市场定位,没有从战略角度看待市场变化和规划企业的发展,缺乏创新性。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在于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更新。
中小企业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增强学习能力等多种途径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就能够找到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