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1
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
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马说》是唐朝作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形容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一题目,是后代加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马说》的原文及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马说原文作者: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4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7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 一食:吃一顿。
食,吃。
9 或:有时。
10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2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1)课件
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7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 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 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 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千里 马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18
当堂训练一(用原文回答):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3、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
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
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
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
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
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
却吃不饱,力气 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
以千里称(
)也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一顿)或(有时 )尽(
)粟形一容石词。作食动(词,吃尽
)马者不知其(
)能通(“饲”),千喂里养(
它 )而能食够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4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通“饲”,喂养 )也。是(这样的)马也,虽(
)有虽千然里之能( ),能食力( )不吃饱,力不足
文言文马说第一段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今世之所谓“伯乐”,乃指那些能识别并重用人才的人。
所谓“千里马”,则是指那些具有卓越才能,能够远行千里的人。
韩愈在此段中以马喻人,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和对知遇之恩的渴望。
翻译如下:世上若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出现。
千里马虽然经常存在,但是伯乐却不经常出现。
因此,即使有名声远扬的马,也只能在奴隶人的手中受辱,最终在马厩中死去,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号传世。
如今世人所说的“伯乐”,是指那些能够发现并提拔人才的人。
所谓的“千里马”,是指那些拥有非凡才能,能够长途跋涉千里的人。
韩愈在这里用马作比喻,表达了他对于人才被埋没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得到知音赏识的强烈愿望。
在这段文言文中,韩愈通过对“伯乐”和“千里马”的描述,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才的发现和重用,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慧眼独具的人。
然而,像伯乐这样的人才却并不常见,这使得许多具有卓越才能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
韩愈进一步指出,即使是有名的马,如果在奴隶人的手中,也会受到屈辱;如果死在马厩中,也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这里的“奴隶人”可以理解为那些不能识别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人。
他们如同奴隶一样,束缚了人才的自由发展,使得人才的才华无法得到展现。
韩愈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才的珍视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
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成为伯乐,发现并重用人才,让那些有才能的人得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他也提醒世人,不要忽视人才的培养和发掘,要给予人才适当的关注和机会,让千里马在适当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总之,韩愈在《马说》的第一段中,以马喻人,深刻地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和对知遇之恩的渴望。
这段文言文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马说》全文与翻译
《马说》全文与翻译《马说》全文与翻译导语: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马说》全文与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原文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重点语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被埋没的具体表现)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文章主旨】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马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马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下面小编整理了马说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马说》原文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着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幺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马说》阅读及答案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马说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编辑本段译文世界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好的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显现出来,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能按照(鞭策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竭尽他的才能,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马鞭(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编辑本段注释一、解释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1》PPT课件
韩愈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 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 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 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是 一个语言巨匠。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 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 式人物。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 “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 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誉,作品都收录在《 昌黎先生集》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 马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 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 屈辱,在马槽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不以千 里马而著称。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 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 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 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 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 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 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 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 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 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 发展道路。
马说
马韩说 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 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 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 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 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 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 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 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 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韩愈《马说》原文翻译及解析
韩愈《马说》原文翻译及解析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阅读训练]《马说》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马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马说》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原文: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对照翻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无马!”"天下没有千里马!呜呼!"唉。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14.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1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
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用的槽之间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著称也不以千里称著称也不以千里称著称也故虽即使有名马故虽即使有名马故虽即使有名马有时有时有时尽粟尽粟小米小米小米泛指粮食泛指粮食泛指粮食一石一石一石喂也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喂也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喂也是这样马也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表现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才能本领才能本领鸣之而不能鸣之而不能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通通晓懂得其意通通晓懂得其意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三字形字音袛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三字形字音袛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三字形字音袛zhzhzh骈pipipinn一食shshsh食也外见xixixinnn二阅读探究二阅读探究二阅读探究111
初二语文(统编版)-马说(1)课件
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才爱才惜才之人 食马者:昏庸无知又自以为是的统治者或上层阶级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意梳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点实质 (根本原因——不知马)
重点字词
●祗:同“衹(只)”,只、仅。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或:有时。 ●见:同“现”。 ●临:面对。
一词多义
马说(1)
初二年级 语文
由“马”说起
与马有关的那些汉字:
骄(jiāo):六尺高的马。 騋(lái):七尺高的马。 駥(rónɡ):八尺高的马。
由“马”说起
驹(jū):两岁以下的马。 騑(fēi ):三岁的马。 駣(táo):三四岁的马
由“马”说起
馰(dí):额白色的马。 骧(xiānɡ):后右蹄白色的马。 馵(zhù):后左脚白色的马。 騱(xí):前脚全白的马。 騚(qián):四蹄全白的马。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 马。 祗:同“衹(只)”,只、仅。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文意梳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马说》是唐代⽂学家韩愈的⼀篇借物寓意的杂⽂,属论说⽂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所加。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课⽂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
⾷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知识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集》。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领袖,主张“⽂以载道”,反对浮华⽂风,提出“唯陈⾔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家”之⾸。
他的散⽂句式灵活多变,⽂笔流畅⽽有⽓势,对后世的⽂风产⽣了巨⼤影响。
⼆、故事背景 这篇《马说》⼤约作于贞元⼗⼀年⾄⼗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相告,⼀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有“忧天下之⼼”,不会遁迹⼭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佞当权,政治⿊暗,有才能之⼠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翻译 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注释 ⽽:表⽰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的⾷器。
枥:马棚、马厩。
以:⽤。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的汉语翻译
马说的汉语翻译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汉语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完整版)《马说》
《马说》韩愈【文学常识】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原文】(附停顿)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注音】祇(zhǐ) 骈(pián)死槽(cáo)枥(lì)尽粟(sù) 一石(dàn)【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马说一古今异义
马说一古今异义一古今异义是:古义: 这样的.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同样。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二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辱没。
例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三文言句式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2、尽粟一石(定语后置)3、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省略主语)4、执策而临之(省略主语)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句)6、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7、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设问句)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译文:“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9 食之不能尽其材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
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译文:喂养又不足以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0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也。
这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高中记叙文阅读】《马说》原文及翻译
【高中记叙文阅读】《马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zhǐ)辱(rǔ)
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cao)枥(li)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u)一石(dan)。
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i)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i)不饱,力不足,才(cai)美不外见(xian),且欲(yu)与
(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e)之不以其道,食(si)之不能尽其材(ca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e)?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
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
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
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
识千里马啊!
马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于同学们学习《马说》原文与《马说》翻译有所帮助和裨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wū)(hū)!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是在低贱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城初中初三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前置研究:
1、看到《马说》这个题目,你能想起与“马”有关的哪些成语、故事、歌曲?“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你还能想起哪些古代文体?
字词。
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前置研究”中的相关内容。
2、班内分组展示课文翻译。
师生就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背诵课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要求。
文言词语积累: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 马之千里者()
B 策之不以其道()
C 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
谈卒,春申君大悦之。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
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四》
教学后记:
高城初中初三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前置研究: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
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2、感悟作者的情怀
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回答。
展示交流:
1、先在小组内交流“前置研究”中的相关内容。
2、然后班内展示,师生就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合作探究: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阅读韩愈《马说》的姊妹篇《龙说》,完成下列题目。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龙亦灵怪亦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之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失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1)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于:)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是:)
③云亦是灵怪矣哉(亦:)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3)理解。
文中龙比喻(),云比喻(),作者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比喻:
2、《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1)链接文本,解释重点字后,试翻译全文
(2)读完短文,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教学后记:
高城初中初三语文导学案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解释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前置研究:
1、小诗欣赏: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B、欲为盛名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敲
D、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生交流:你了解韩愈吗?
2、默写全文
合作探究:
1、梳理学过的文言文,给下列字建立使用小档案
说安见策知得道之其以
示例: A 执策而临之韩愈《马说》
策B策之不以其道
C策勋十二转郭茂倩《木兰诗》
D束手无策
A不以千里称也
以B策之不以其道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D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请从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建立实词、虚词小词库:
2、通假字巧归纳: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辱没。
例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比较阅读: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延伸
现在人才观与封建时代人才观:你认为古之千里马和今之千里马有何不同?社会不同对伯乐要求相同吗?
A、品古之“千里马”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
3.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
5.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
6.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B、悟今之千里马
1.钱学森: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可谓中国航天的神马
2.孔祥瑞:蓝领专家。
1972年,孔祥瑞初中毕业后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
他放弃了多次学习深造的机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把工作岗位当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怀有一技之长的工友作为老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一名仅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34年创造了15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多万元。
----凡马
3.叶笃正:叶笃正先生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
风华正茂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依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奔马交流:你认为古之“伯乐”和现代“伯乐”有什么不同?
“应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擦亮眼睛,细心审视鉴定“马”是否确有千里之能,“毛遂”是否真材实料有能耐。
应崇实,甄选“千里马”,应高瞻远瞩,量才录用,唯才是举,为真正的千里马搭建平台。
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因有货真价实的“伯乐”和“毛遂”而蒸蒸日上,日新月异。
”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