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新祥旭笔记)
2019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真题、复试分数线汇总
2019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真题、复试分数线汇总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中山大学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3年。
学院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既具有科学及人文素养又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公共传播学系和创意媒体设计系,本科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
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学术型硕士专业,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政治传播交叉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拥有“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公共传播研究所和视觉传播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及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等智库研究机构,围绕媒介融合与当代中国新闻业、政治/视觉/应用传播等公共传播、大数据传播与媒体设计等学科方向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
一、中山大学招生目录招生院系:传播与设计学院招生专业:050300新闻传播学研究方向:不区分研究方向考试科目: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 英语一③ 643 新闻与传播学基础④ 838 新闻与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复试专业课:1705027 新闻传播学综合知识二、中山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学校官方没有指定,根据往年整理,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巴兰,戴维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E.M.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引论》李彬《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新闻报道写作》刘冰南方日报出版社《时评写作十讲》曹林复旦大学出版社《创造性采访》肯·梅茨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五版)卡罗尔·里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报道教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术》高钢高等教育出版社《视觉传播概论》任悦《现代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风笑天《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朱同丹三、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复试分数线年份政治外语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总分201750509090355 201660609090360 201560609090360录取情况2018年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报考人数:235人,录取总人数35人,其中推免15人四、2018年中山大学考研真题643 新闻与传播学基础一、简答题1.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新闻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2.麦克卢汉的理论有哪些,从微信的角度分析其理论的适用性。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景象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新技术的变化带来对大众传播定义的质疑。
1.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新的媒介环境1.信息超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2.在线服务3.因特网(Internet):主要将许多计算机链接在一起的一个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用于连续的电子信息传递,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递以及个人或计算机群之间的双向传播。
浏览器软件:马赛克(Mosaic)、网景(Netscape)使网上资料更易于接触。
三种普遍使用形式:(1)电子邮件(E-mail)(2)新闻组和邮递名录(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一种信息共享系统,对一个话题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它交换信息和看法。
新闻组允许消息的消费者对消息作出迅速反馈,优于报纸和杂志。
(3)万维网(WWW):一个计算机系统群,在该群中许多计算机上的信息可以迅速、方便地被多个其他计算机获取。
现在的网络用页(page)来形容。
对网址的访问数量通常通过“点击次数”(hits)来衡量,也就是网址被用户敲击的次数。
如何发挥商业部门网址的最大用途:最好的网址不应该仅仅把广告者的消息硬塞给用户,而应是互动的,网址应提供给用户许多途径,介入在线活动和资源之中。
对因特网的批判:(1)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变会导致语言的枯竭。
大众传播学笔记
⼤众传播学笔记《⼤众传播学导论》——陈龙绪论⼀、内容提要,要点提⽰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的⼀门科学,具体地说,它要研..及规律究⼈类传播的内容、⽅式、⽅法,传播的社会作⽤,传播的效果、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它不仅要研究⼈们怎样使⽤媒介,⽽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义的传播学以⼈类⼀切传播⾏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以⼤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理学、政治学的⼀个分⽀⽽进⾏研究的,并诞⽣了传播学界“五⼤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20C五六⼗年代传播学进⼀步发展为⼀门独⽴..的学科。
3.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
..学派和批判4.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批判..范式。
..范式、闸释5.传播学的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较。
第⼀节传播学界说⼀、什么是传播学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类社会信息主流的现象..)的⼀门科学。
..及其规律传播学以⼈类传播的社会作⽤出发,利⽤社会⾏为科学的⽅法,研究⼈类传播的⼀般规律,其⽬的在于提⾼传播效果,更好地发挥传播的作⽤,促进社会发展(⼴义、狭义)⼆、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在⼆战以后出现,⼆战前⼣美国进⼊垄断资义阶段,社会⽭盾重重经济危机频发,⼯商业竞争激烈,⼯商业界便利⽤⼤众传播媒介竞争,美国政界也很重视⼤众传播媒介的作⽤。
⼆战刺激了西⽅传播学的研究。
△传播学界五⼤先驱:①(美)拉斯韦尔(政治学家):5W模式,从宣传..⾓度出发研究。
(社会传播三项功能)②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理学家):从社会学...⾓度,意见领袖,⼆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抽样调查,量化么分析)③卢因(社会⼼理学家):守门⼈(新闻传播过程内在机制理论)④(美)霍夫兰(实验⼼理学家):个⼈差异论,军队)⼼理实验⽅法引进传播学领域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⑤施拉姆(新闻学家)——传播学理论集⼤成者,开⼭..⿐祖:研究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大众传媒通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概论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新闻:(书)新闻是1)新近发生的、受到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关注的事实报道,或2)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受到相当数量社会成员关注的信息。
(课件)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为很多人关心的信息。
信息:1)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2)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
3)麦奎尔:广义:一切有意义传播的传播内容(讯息)都是信息。
狭义:指关于“现实世界”的可验证和可信的事实性资料(数据),包括与世界有关的事实的意见和报道。
新闻是信息的一部分。
2、什么是信息社会,有哪些特征所谓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实际上,指的是信息化社会,也就是整个社会在广阔的领域里和深入的层次上,以运用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实践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特征:(麦奎尔)1)信息工作主导地位2)巨量的信息流动3)实证关系的互动性4)各种活动的整和和交融5)社会网络的增长和互相连接6)全球化趋势7)后现代文化4、新闻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新闻理论:新闻概念、新闻价值、专业理念、职业道德、与政府的关系等新闻业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新闻史5、传播类型主要有哪些?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6、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新闻价值五要素:1.及时2.接近3.显赫4.重大5.趣味新闻传播的要求:1.真实2.客观3.公正4.全面5.迅速7、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传播指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或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宣传是宣传者(政党、集体、企业、或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向宣传对象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以便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拥护,是一种争取群众的社会行动。
8、什么是传播媒介?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媒介即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
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区别:新闻传媒古已有之,大众传媒是近现代的产物;今天意义上的新闻传媒通常被归到大众传媒门下。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第一章理解和评估大众传播理论绝大部分理论诞生于现代传播革命之前,但这些理论并不过时。
然而,我们必须记住,人们采用技术进行传播的方式已经发生了不少的改变。
年轻人愿资金投入时间、以获取技能,缔造和掌控媒体内容。
四种主要的传播理论类型:1.后实证主义理论(传统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实证主义。
社会科学――后实证主义。
基于由科学方法指导的方法论观测,但也认识到人类和人类犯罪行为并不像是自然界中的元素那样就是常量。
后实证主义理论意在展开表述、预测和掌控。
2.阐释学理论意在认知社会犯罪行为如何出现及为何出现。
该理论就是对认知的研究,特别就是通过对犯罪行为或文本的系统性表述去同时实现。
阐释学始于研究或者表述圣经和其他宗教文本。
阐释学应用――通过特定的文本来理解该文本用户的文化阐释学的分支:(1)社会阐释学。
旨在理解置身某个被观察到的社会情境中的人如何解读自身在此情境中的命运。
(2)释义理论。
人们通过对相同符号系统(例如媒体文本)的阐释去找寻暗藏的或深层的意义。
3.批判理论具备内在的政治性,它挑战着现有的社会世界、人和课堂教学权力的机构。
该理论研究不公平和压制,就是在主导社会秩序中谋求革命和发生改变的理论。
在批判理论中,现实始终被结构(社会世界的规则、规范和信仰)和中介作用(人类在结构中如何表现和互动)之间的辩证法(持续存在的斗争)所形塑和再形塑。
当精英控制斗争时,他们对结构的控制定义着人们的现实。
当人们被解放时,他们通过自己的表现和互动定义着现实。
后实证主义理论、阐释学理论――表观性的――其他现实的抒发抨击理论――非表观性的――发生改变目前的现实规范理论――既不是表征性的,也不是为了寻求改变4.规范理论意在创建一种理想化的标准,用以推论特定媒体系统的运作情况。
对一个媒体系统或媒体系统中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的前提是,相信在社会系统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有一个理想的媒体运作模式。
如何直面价值观的问题:后实证主义理论(依靠科学方法最大限度减少价值观的影响)阐释学理论(拒绝接受价值观在研究中的存有和促进作用,但也在思索如何恰当采用这些价值观―“放入括弧”)批判理论和规范理论称颂价值观,但必须有高度的认识论价值观,非认识论价值观的公开表达,并不能成为数据收集的潦草或数据分析的不当的借口。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要点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
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理论介绍【一】大众传播理论的五个主要时期一、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二、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出现时期有限效果论初现:拉扎斯菲尔德总结到,媒介并不具有人们设想的那种威力,相反人们通过多种方法抵制,认为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而不是威胁。
媒介对人们的作用是有限的。
行政管理理论:用来指导不同机构实践决策的媒介理论。
是属于有限效果理论的。
三、有限效果论时期(20世纪50年代)有限效果观和大众社会观争论时期,逐渐倾向有限效果观。
精英多元论: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的理论。
“红色恐慌”: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因为在媒介和政府中对“红色”——共产主义者进行搜索,使人们的基本自由遭到了威胁。
四、文化批评理论时期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更好的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
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关注大众媒介和他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体中推行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理论。
决定性假设:媒介具有强有力的直接影响的假设。
文化批评理论:关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社会中某个集团对其他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
五、适中效应视角出现时期这一理论在于承认有积极的受众,他们通过对媒介的使用创造出有意义的经验。
人们可以利用媒介到达特定的目的。
当人们有意获得经验时,会产生显著的后果,可能是所需要的,可能是出乎意料的。
传播科学:综合所有建立在定量分析、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基础上的研究方法的视角。
社会符号学理论: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守住的积极性的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讯息的意义的理论。
【二】四种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一、社会科学理论:基于并指引经验主义研究。
通过对大众传播的观测,检测一些关于大众传播本质、运作及效果的假设,对之进行证明。
二、规范理论:解释了理想的媒介应该如何在某一特定社会价值体系中运作。
三、操作理论:解释了理想的媒介应该如何在某一特定社会价值体系中运作以适应特定的目标。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第三版)笔记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理论介绍•共两章第一章介绍•关于媒介的三个问题(1)媒介技术的新形式提供了何种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带来了何种威胁?(2)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媒介行政管理机构或媒介产业来控制或规范媒介技术,从而发现其潜在的可能性,减少其威胁?(3)媒介如何为民主、多元文化的社会服务?新媒介的倡导者和反对者积极的受众:人们寻找到了使媒介服务于自己的方法,这样他们的生活会更加有趣,更加有目的性被动的受众:普通民众被新技术压倒,被新媒体催眠般的力量麻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再定义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时,被称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两个或几个人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经由媒介的传播的连续统一体•媒介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出现时期•有限效果论时期•文化批评理论时期•适中效应出现时期•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大众媒介象征着19世纪城市生活中一切错误的东西•精英:在社会系统中占据较高的位置或有特权的人•大众社会理论•将具有负面影响力的角色归结于媒介的关于西方工业社会的视角•根本论点:媒介对传统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谁来承担建立维持新社会秩序的任务?•大众传播的科学研究视角•背景:纳粹的宣传控制•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中心•有限效果视角(limited effects perspective):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对社会现状起到加强而不是威胁的作用•有限效果范式•精英多元论(elite pluralism):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适度的、有限的效果•文化批评理论:对有限效果的挑战•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大众媒介是公共竞技场,文化战争在其中打响,并熔炼出一种支配性文化或霸权文化•英国文化研究学派(British cultural studies):关注大众媒介和它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体中推行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角色•文化批评(cultural criticism):关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某个集团对其它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适中效应视角•社会符号学理论(social semiotics theory):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受众积极性的批判性理论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信息的理论•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的讯息的能力•重要的媒介效果可以作为观众或读者的自愿的直接后果而长期存在•获取意义的视角•当公众的吸引力被转移到某些社会趋势上去的时候,与之相对的那些可能有用的趋势就被破坏了。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传播学笔记整理名词解释:1、传播的定义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4、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2020-2021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0-2021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中山大学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3年。
学院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既具有科学及人文素养又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公共传播学系和创意媒体设计系,本科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
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学术型硕士专业,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政治传播交叉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拥有“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公共传播研究所和视觉传播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平台,及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等智库研究机构,围绕媒介融合与当代中国新闻业、政治/视觉/应用传播等公共传播、大数据传播与媒体设计等学科方向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
一、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招生目录招生院系:传播与设计学院招生专业:055200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方向:01 财经新闻02 交互设计03 大数据传播04 数字媒体(非全日制)考试科目: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4 英语二③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④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复试专业课:方向01:1705024 财经新闻综合知识方向02:1705025 视觉传播及交互设计综合知识方向03:1705026 大数据传播综合知识方向04:1705028 数字媒体综合基础二、中山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学校官方没有指定,根据往年整理,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巴兰,戴维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E.M.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李彬《传播学引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新闻报道写作》刘冰南方日报出版社《时评写作十讲》曹林复旦大学出版社《创造性采访》肯·梅茨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五版)卡罗尔·里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报道教程: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与技术》高钢高等教育出版社《视觉传播概论》任悦《现代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风笑天《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朱同丹三、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复试分数线录取情况四、2018年中山大学考研真题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交互设计方向考题五、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经验论文必须非常重视!!而且中大经常会把某位老师的论文作为考试题目。
大众传播基础争鸣与未来章节笔记
第一章理解和评估大众传播理论1.2007年4月,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人的全国公共事务知识的报告。
发现使用不同新闻源的受众之间存在差异。
24小时有线新闻频道出现并成为主导性的新闻源,互联网获得爆炸性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的新闻获取习惯。
但是……同轴电缆和数字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新闻受众行为的变化,对美国人对国家大事和国际事务的了解几乎毫无影响”受众的新闻源偏好和他的见识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倒过来看2.将被中介的传播视为处于一个连续统一体(continuum)上,一端是人际传播,另一端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形式。
不同的媒体在此连续统一体上的位置,取决于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控制和参与程度。
人们可以对目前播放的内容做出自己特有的解读,可以决定将多少注意力放在屏幕上。
他们可以选择积极地从媒体内容中寻找意义.或者选择消极地对媒体内容进行解码。
但他们的控制和参与不能直接改变被传递的信息和内容。
信息的内容还是由媒体机构控制3.突然之间.如果媒体消费者愿意投入时间.以及拥有必要的资源,他们就有改变信息内容的权刊。
受众以很难预料的方式变得活跃起来。
正如传播理论家史蒂文·查菲(Steven Chaffee)和米里亚姆·梅茨格(Miriam Metzger)( 2001 , p. 369 )所解释的那样:“当代媒体允许更大数量的信息、传递和检索,让用户对内容的创造和选择拥有更多控制权.同时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花费更少。
”4.采用科学方法对社会世界的研究者们而言是困难的,原因有四,如下:1.人类行为中绝大多数重要的和有趣的形式很难度量。
2.人类行为极度复杂。
人类行为不容易进行因果描述。
3.人类有目标并且具有自反性(self-reflexive) 。
我们不总对发生的某事做出反应;通常我们对希望或期望发生的事情做出反应。
此外,我们经常修汀自己的目标并对其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做出高度主观的判定。
大众传播学通论的复习笔记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得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得发展,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得社会功能与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得理解.我们得时代就是一个大众传播得世道。
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得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得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就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得主要渠道,就是实现国家与社会目标得重要手段,就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与维护自身利益得工具,同时又就是社会文化与娱乐得提供者。
大众传播得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得得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得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一个特殊得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就是因为它具有其她类型得传播所不具有得性质与特点。
理解这些性质与特点就是我们把我大众传播得本质出发点。
那么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呢?简单得理解就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得信息传播活动就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瞧报、听广播、瞧电视就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
不过这种简单得理解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大众传播得实质,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得对象,就必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得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得定义就是“大众传播就是即现代印刷与广播、电视等影像与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与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得范围内向未知得受众提供信息与娱乐产品得实践活动.”关于什么就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得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得这个定义将大众传播得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就是一种极为复杂得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得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出它得全部特征,结合传播学得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得界定就是:所谓大众传播,就就是专业化得媒介组织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得大规模得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得特点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她类型得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得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大众传播中得传播者就是从事信息生产与传播得专业化媒介组织。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四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四部分内容第十三章媒介内容:问题、概念与分析方法一、为什么要研究媒介内容二、关于媒介内容的批判学派观点马克思主义研究途径。
原始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点认为,在媒介文本中穿插了有利于统治阶级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世界的形象,而且这种形象也通常为附属于他们的受众不加批判的接受。
因而受众就不能形成一种反抗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对某些事实层面的“遮蔽”,特别是故意忽视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剥削本质;二是新闻制造了利益的“分歧”,从而破坏从属阶级之间的团结一致;三是新闻报道强加了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例如借助于社区、国家、民族来维持团结对广告与商业主义的批判。
意识形态是指个人对对自己与真实自下而上状况之间的一种想象关系。
广告通过构建我们的生存环境,告诉我们自己到底是谁,以及我们的真正需要,来达到它的意识形态功能。
文化品质的问题。
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认为,绝大多数的大众文化都是疏离化并且充满剥削的,它们鼓励了虚假意识并且隐瞒社会阶级分野的真实状态。
同时,大众文化也使得工人阶段即使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也处于一种逃避主义的混沌状态。
大众媒介与暴力。
对大众媒介最重要的批判就是关于暴力的讲座了。
有关性别的批判。
三、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向关于符号的科学迈进。
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理论:表达含义的过程需要借助符号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才能完成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合在一起产生了符号。
把物要素,如词、意象、声音叫做“能指”,把在特定的语言编码中由物质符号所引发的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的概念叫做“所指”。
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完全任意的,也就是词语和指涉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
语言系统的关键在于差异性,人们是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来区分其所对应的指代物。
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
内涵和外延意义是在符号的使用或组合过程中产生的关联意象或是图象。
外延:“第一层次的指示意义” 它描述了一个符号系统内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一个符号最明显、最直白的含义就是它的外延意义。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新祥旭笔记)
第一章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理论(Mass society theory): 认为媒介通过毫无防备的普通民众的宣传和影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和次序,是一种腐化堕落的影响力。
–起源:19世纪中期,大众对廉价媒介内容的需求推动了一些新的媒介的发展-便士报,镍币报等。
商业化城市和报刊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报纸行业战争的爆发,因而造就了黄色新闻业的产生。
略。
–大众社会理论的假设:A)媒介是一种有害的,癌症般的社会力量,必须对之进行重构或净化;B)媒介具有直达普通人头脑,并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力量;C)媒介有长期的不良后果,能破坏人的生活甚至产生大规模的社会问题;D)普通人从传统社会机制下被隔离和孤立开来,因此易受到媒介的影响;E)建立极权社会次序是解决媒介问题的良药;F)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降低文化的深度和高度,从而带来文明的衰落。
–大众社会理论的典型范例:①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BY 滕尼斯(Tonnies)-礼俗社会也称民间社区,将人们用坚固的家庭纽带,传统和固定的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因此社会风俗习惯非常强大;法理社会则由相对较弱的社会风俗习惯联结在一起,建立在理性选择的基础而不是传统的基础之上。
法理社会代表着工业社会,代表着法律及其它正式的框架,于是社会关系更加正式,更没有了人情味,个体更依赖自身而不是家族而生存,于是人们彼此之间在道义上责任也更少了。
②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BY 涂尔干(Durkheim)-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 )是指的民间风俗社会,人们好比社会大机器中的小部件,这些机器秩序井然,经久耐用,而人们在风俗和集体言论的迫使下扮演着传统的社会角色;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是代指现代的社会秩序,它如同有机动物,人们像身体里的专业化细胞,执行着特定的任务,并依靠整体的健康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当代的大众社会理论:①”An intelligent person’s guide to modrn culture“ BY Roger Scruton大众娱乐-幻想轻易代替了真实的、持久的、客观的世界…大众文化-一种提供轻松容易的社会凝聚力的尝试;无需昂贵的仪式便带来道德上的认知和情绪上的了解…高等教育-略②大众社会理论的回归因特网的兴起,新权力和影响力中心的出现;新技术和传媒行业的重构和垄断;第二章宣传时代媒介理论–宣传:无限制地利用传播活动宣传特定的信仰和期望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