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郭沫若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

郭沫若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

郭沫若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文化名人,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画家和文学家,还是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

他的历史学研究涵盖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郭沫若的生平、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

一、郭沫若的生平郭沫若(1892-1978),字士元,江苏无锡人。

他早年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在此期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毕业后,他曾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从事过教育工作,并积极参加了中国革命运动。

1927年,郭沫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领袖人物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郭沫若担任了多个文化和艺术方面的领导职务,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郭沫若的学术思想郭沫若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的学术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影响。

他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反映。

他主张历史研究应该立足于实证研究,注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要关注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郭沫若主张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将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相互结合,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本质和内在关系。

他还主张历史学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如文学、美术、哲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三、郭沫若的学术成就郭沫若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研究。

郭沫若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十分深入,他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画史》等多部专著,这些著作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历史发展和特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对近现代中国史的研究。

郭沫若对近现代中国史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他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多部专著和论文,这些著作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郭沫若的生平经历

郭沫若的生平经历

郭沫若的生平经历郭沫若的生平经历【郭沫若人物资料】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阳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的生平经历】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

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

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郭沫若

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郭沫若
名称
《屠场》 《美术考古发现史》
《煤油》 《政治经济学批判》
《战争与和平》 《生命之科学》 《日本短篇小说集》 《隋唐燕乐调研究》 《华伦斯太》 《赫曼与窦绿苔》
时间
1929 1930 1931 1934 1936 1942
体裁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米海里斯(德国)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马克思(德国)
这正是郭沫若笔下英雄性格的特质,也是他的作品中悲剧主人公理想的生命归宿和自我道德的最高实现。郭沫若的作品在对 现实的抨击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的深沉思考,融入了冷静成熟的睿智和对历史反思的沉。
03
创作特点
CREATIVE FEATURES
结构艺术
1
郭沫若在戏剧创作中用心别致,一开始就已牵动观剧人的眼、耳、心。戏剧结构通常有多种组织安排方式:或用开放式、 线条式,或用闭锁式、团块式,或顺序、或倒叙,或插叙,或追叙,或明写,或暗写,或详写,或略写。
第二章节
主要作品
— MAIN WORKS —
02 主要作品 MAIN WORKS
名称
《牧羊哀话》
《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凤凰涅槃》
《地球,我的母亲》
《炉中煤》 《三叶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
《女神》 《卓文君》 《星空》 《卷耳集
《王昭君》 《聂嫈》 《文学论集》 《瓶》
时间
1919
1920 1922 1923 1924 1925
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 •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但受到处分。 • 1911年清帝退位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 1966年6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 • 1968年,组织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北满城汉墓。 • 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同年,当选第九届中共中央委员 。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2024专升本语文精讲《炉中煤》郭沫若

中煤》郭沫若•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艺术特色探讨•社会意义与启示目录•经典语句欣赏与解读•跨学科知识拓展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郭沫若生平与时代背景时代背景:郭沫若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社会变革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炉中煤》创作背景及意义创作背景意义该诗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和献身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

文学风格与特点概述文学风格特点概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地位影响诗歌内容解析爱国情感追求光明与理想民族复兴030201《炉中煤》主题思想阐释诗歌结构分析与技巧运用结构紧凑反复咏叹对比手法意象、象征手法解读“炉中煤”意象象征着黑暗中的希望和光明,代表着诗人内心的热情和力量。

“年青的女郎”意象代表着祖国,是诗人心中美好、青春、充满希望的象征。

其他意象如“重见天光”、“燃烧”等,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情感真挚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悲壮、崇高的审美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意义艺术特色探讨浪漫主义情怀展现对爱情与理想的热烈追求01强烈的情感抒发02想象与幻想的运用03民间歌谣体风格全诗采用民间歌谣体风格,语言朴实自然,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

拟人化手法诗人将炉中煤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诗中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独特语言风格剖析030201节奏韵律美感体验节奏感强押韵技巧音乐美1 2 3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意象运用的不同主题关注点的区别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浪漫主义异同社会意义与启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民众心声暴露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炉中煤》通过描绘炉中煤炭的形象,隐喻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传达民众的苦难与抗争诗歌中的煤炭形象也代表了劳苦大众,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默默承受苦难,但依然保持着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0月17日-1978年3月19日),字公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散文家和戏剧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位重要领导者和代表人物,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之一。

郭沫若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文化研究和翻译等多个领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祝福》、《我的祖国》等,也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出使天竺》、《春日里的梦》等。

他的诗歌作品以热情奔放、雄浑激昂的笔调,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郭沫若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有《炎黄子孙》、《三个声名狼藉的人》等,以叙事性、描写性的文字表达,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撰写了大量该领域的著作。

他的历史研究作品有《国史新论》、《南京条约释读》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春秋大义》。

这部著作是郭沫若对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研究和理解,他提出了“封建秩序转型论”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学术思路。

郭沫若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视野和思想深度。

郭沫若还热衷于戏剧创作,他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戏剧作品中。

他的戏剧作品有《龙须沟》、《激浪青春》等,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生动画面和人物形象。

郭沫若通过戏剧作品传递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郭沫若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民族大义。

他曾参与中国革命,积极投身于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无产阶级文化战线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临江仙•满江红》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号角,激励了无数革命者奋起反抗。

郭沫若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使者,他将中国文化引入国际舞台,并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他多次出访各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

《屈原》文学史地位:《屈原》(1942)是 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剧的传 世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 义的优秀之作,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耸立起
一座丰碑。
14
四、郭沫若的婚姻
在郭沫若86年人生旅程中, 有三位女性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 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 主要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 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 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 的离合悲欢。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 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 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 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 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 感谢恩师救迷航.
•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 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 日本回国了,从此,他们中断了一切联系。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 开始万里寻夫。当富子知道于立群已为他的丈夫生育了五个儿女时, 她心酸地说:“我走……” 建国以后,佐藤富子加入中国籍,带领儿 女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们敬仰文
7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 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 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 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 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 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 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2篇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10月5日),字笃球,原名丕震,男,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理论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祖,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一、青年时期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臧榨镇河阳村,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

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家中兄弟姐妹多达六个。

幼年时,郭沫若生活贫困,但他早有文化追求。

在家里读书的郭沫若常常背着书本趴在竹席上读书。

在家乡读小学三年级时,他就独立上课,并为同学们讲解不懂的经文,表现出了他超过年龄的聪明才智。

1909年,郭沫若考入黄冈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并在学校就读初中。

1912年春,黄冈举办了政治运动,郭沫若积极参加,在运动中他正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学会,并是第一次发表演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件事使郭沫若的名字传遍了黄冈、武汉、上海,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重要的影响。

1913年,郭沫若考入了武汉中国西学男塾高级中学。

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写作,并在《少年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向阳花》。

郭沫若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在中学期间的自修任务,起草了一篇长篇小说,并且读了全站的文学和历史书籍。

郭沫若个性崇高独立,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成为同学们的楷模。

他于1919年顺利通过了旧制的北京大学文科状元考试。

二、文学与诗歌创作郭沫若以诗为主要文学形式,尝试过各种艺术风格和体裁,从传统的格律诗到新诗、白话诗,从武则天到咏史诗,从抒情到叙事,使他的创作在内涵和外在形式上都有了各种变革。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雁群诗概》于1918年出现在上海《文学评论》杂志上。

这部诗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的诞生。

他以独特的视角,把写实、感性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吸收了近代西方文人的技巧和经验,使他的诗歌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引起了轰动。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表现出直抒胸臆、雄心勃勃之态。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郭沫若_一、关于郭沫若生平_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郭沫若_一、关于郭沫若生平_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郭沫若_一、关于郭沫若生平_知识分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郭沫若一、关于郭沫若生平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和”若水”.郭沫若生于的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时就受到古典诗词的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读小学时的”撕榜风波”,少年时代因重症伤寒而留下的”两耳重听”的后遗症,以及家庭为他主持的”包办婚姻”,都对郭沫若的性格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戊戌维新时期,他接触到了”新学”,梁启超、章太炎等激进的改良主义者的政论文章,培养了他的反叛性格,而”富国强兵”的思想则滋养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期间,他亲历了四川的”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既给他带来了失望和苦闷,也激发起他不屈的反抗精神.1914年,郭沫若赴日留学.与鲁迅一样,他到日本也是学的医学,但他沉醉在泰戈尔、海涅、歌德、屠格涅夫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并从斯宾诺莎那儿认识了”泛神论”.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即新诗,并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这一年,郭沫若与日本姑娘安娜的热恋,点燃了他多年来一直郁积在心中的诗情,后来收在《女神》第三辑中的《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别离》等,都是为安娜而作的.如《死的诱惑》等.他后来的《炉中煤》等许多爱国名篇和他的第一篇小说《牧羊哀话》等,实际上也包含着他对爱情的歌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已经在国内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的郭沫若,读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发现惠特曼诗歌的自由形式更适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激情,找到了”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的”喷火口”和”喷火方式”,于是,在五四运动的鼓舞下,”在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几乎是一口气写出了《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并在翻译歌德诗剧《浮士德》过程中,创作了《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等诗剧.1920年,《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重要代表作在国内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后,郭沫若开始在文坛上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后来大多收入他1921年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女神》.1921年6月,差不多已经疯狂了的郭沫若与同在日本留学的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一起,发起成立了创造社.1922年创办第一份刊物《创造季刊》,后陆续创办有《创造周报》、《创造日》和《创造月报》、《文化批判》等.1922年在《创造季刊》1卷1期上发表《天上的街市》,这以后的作品后结集为《星空》出版.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与日本妻子安娜和三个孩子回国,,同时活跃在文艺和政治两个大舞台上.1924年4月再赴日本,同年11月回国.1925年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这期间创作有《聂嫈》等3部历史剧.1926年弃文从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七人主席团成员、总政治部主任与宣传委员会主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上海、日本.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参加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并出版有《前茅》、《恢复》两部诗集.社的社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出版有诗集《战声集》.1940年第三厅解散,另建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创作有《屈原》等6部历史剧.在历史题材方面,以郭沫若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战国史剧”,以及阳翰笙、欧阳予倩、陈白尘的”太平天国史剧”等,都体现出当时历史剧普遍具有的”影射”特点. 1949年后,任文联主席等行政职务,并创作有《新华颂》、《百花齐放》等诗集和《蔡文姬》、《武则天》两部历史剧等.二、关于郭沫若诗歌创作的背景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清同治七年,黄遵宪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清光绪22年至23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他们的新学之诗主要采用佛、孔、耶三教的经典语言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名词术语来表现新学的内容,但是,由于他们在形式上仍然借助旧诗的衣钚,没能改变”旧瓶装新酒”的模式,也没有取得成功.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全力推进文学改良运动,使”诗界革命”形成了一定影响.”诗界革命”取法西方,推崇有韵之文与音乐的结合,重视歌谣体的改造和利用,要求诗人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同时,也注意吸取”新派诗”和”新学之诗”失败的教训,有意摆脱传统旧诗歌格律的束缚,以期对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诗风来一个有力的冲击.但是,由于改良派在政治上的软弱,在打破旧诗格律之后,并没有在建立新诗形式方面有真正意义上的建树,因而远远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诗歌在诗坛上的霸主地位.即便如此,”诗界革命”却为白话新诗向传统旧诗的挑战树立了榜样,成为了现代白话新诗的先导.在20世纪中国文学由旧而新的过程中,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白话新诗在艺术上普遍都比较幼稚,但它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却是最大的.新文学倡导者们十分清楚,诗歌承受的压力最大,如果它不能成功,则意味着整个新文学的失败.晚清”诗界革命”的多次失败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文言诗词是一个最为坚固的堡垒,新文学要想取得彻底的胜利,就必须以事实来证明,白话不但能够作文,而且也能够入诗.因此,白话新诗的创作也就带有了”攻坚战”的性质,成为了大家共同选择的一个突破口.也正是由于新诗重任在肩,在创作实践中,诗人们大胆地采用白话口语,彻底抛弃了几千年来形成的旧有格律,完全打破了中国诗歌以文言诗词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于以白话文在文学创作中最终得以完全取代文言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诗歌在艺术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白话口语的运用到白话口语的美化的过程,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17年到1922年,是新诗的草创期;从1922年到1927年,是新诗的建设期;从1927年到1937年,是新诗的探索期.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期以《白话诗八首》为题,发表了胡适的《朋友》、《赠朱经农》等,这是胡适最早发表的白话诗,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面世的白话诗.1920年3月,他又出版了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白话诗集《尝试集》,虽然一双刚刚放大的小脚还带着血腥的气息,却勇敢地实施了最为关键的第一轮爆破.与此同时,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以及周作人的《小河》等新诗名篇相继发表,连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也加入了新诗创作的行列.副刊《学灯》上,突然出现了《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一批”集束炸弹”式的惊世骇俗之作,人们在目瞪口呆之后,从此记住了”郭沫若”这个名字.1921年8月,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诞生,成为了白话新诗取代传统旧诗的标志.白话新诗的诞生,经历了一个短暂而辉煌的”凤凰涅槃”的过程.郭沫若在他的《凤凰涅槃》一诗中,充满激情地呼唤着新的中国在烈火中死而复生,但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在他的呼唤声中,首先诞生的是崭新的中国诗歌.《女神》的出版,意味着中国新诗从一个以形式创造为特点的”自发”的草创期,进入了一个以形式完善为特点的”自觉”的建设期.此后,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这只”凤凰”的羽毛不断丰满和变化的过程.《女神》之后,很快又出现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文学研究会的周作人、朱自清等八诗人的诗合集《雪朝》,以及湖畔诗社的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诗人的诗合集《湖畔》等.现代新诗在建设期的主要成就,一?方面表现为以湖畔诗人汪静之的《蕙的风》为代表的爱情诗、以蒋光慈《新梦》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以及以冰心《繁星》、《春水》为代表的小诗等,在创作题材上和表现形式上的进一步突破,另一方面还表现为以闻一多《红烛》、《死水》和徐志摩《志摩的诗》为代表的新格律诗、以及以李金发《微雨》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等,重点在诗歌的”声、色、形”等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不仅使现代新诗的内容更为丰富,而且也使其艺术得到进一步提高.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副刊》”诗镌”专栏,形成了新文学第一个真正的诗歌流派”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形式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的里程碑.现代新诗进入探索期的标志,是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的崛起.在风云激荡的30年代,形成了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三大流派同时出现的繁荣局面.在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格律诗派”和以冯至为代表的抒情诗,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收获.但随着闻一多的创作转向、特别是徐志摩、朱湘的先后辞世,曾一度在诗坛上如日中天的新月派大伤元气,虽然后期新月派继续着艺术探索之路,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形式的试验,但仍然呈现出衰落之势.在新月诗派式微之后,现代诗派逐渐取而代之.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废名、徐迟等现代派诗人大多受象征派诗歌的影响,但他们比象征派诗人有更多的现实意识,在艺术探索上也超越了”声、色、形”的局限,更具现代特征和美学上的意义.而以蒋光赤、殷夫以及”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革命诗人”,特别是以臧克家等为代表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乡土诗人”,则坚持现实主义的传统,在学习和借鉴中外诗歌艺术特长的基础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倾向.在现代新诗羽毛丰满的过程中,有两个倾向最为突出,一是诗歌的艺术化探索,一是诗歌的革命化追求.在艺术化的探索中,格律诗派主要表现为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以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主要表现为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手法的借鉴.在革命化的追求中,革命诗歌主要表现对现实斗争的直接描写;中国诗歌会主要表现为诗歌大众化的提倡和普及;而乡土诗歌则表现出艺术化探索与革命化追求相统一的特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诗歌,以自己简捷明快的线索,比散文、小说和戏剧更清晰标示出了新文学”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发展轨迹.三、郭沫若诗歌的成就与特点1921年8月,郭沫若的《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它以磅礴的气势,狂热的激情,全新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激进的态度,震撼了文坛,使人战栗,使人惊喜,充分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其思想意义和艺术水平都超过了胡适的《尝试集》.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初期白话诗”时期的结束.如果说,《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的白话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那么,《女神》则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成为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除《序诗》外,共分三辑.第一辑为《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三部诗剧;第二辑为《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30首具有五四时代特征的作品;第三辑为《死的诱惑》、《日暮的婚筵》、《上海印象》等20首最初试笔和回国后创作的具有优美风格的作品.其中,第二辑最能代表他的成就和风格.《女神》的风格,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豪放”,一是”秀美”,也有人称之为”暴躁凌厉”和”优美别致”,而最有代表性的风格是豪放.以前,人们一直将《凤凰涅槃》看作是《女神》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现在,研究者们认为,豪放风格的代表应该是《天狗》之类的作品.《凤凰涅槃》由《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和《凤凰更生歌》六节组成.其中,又以《凤歌》、《凰歌》和《凤凰更生歌》最为重要. 《凤歌》以屈原的《天问》的情绪和气势,对”茫茫的宇宙”提出了质问,但是,诗人没有像屈原那样提出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也不是像屈原那样着重表现一种探索的精神,而是仅仅为了要否定宇宙,要对污秽的宇宙进行诅咒.因此,可以说,《凤歌》是一首诅咒之歌.诗人所要诅咒的宇宙也并不是太空,而是现实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的中国.与《凤歌》的诅咒不同,《凰歌》尽情地诉说了”五百年来”的悲哀,表现了人民”好象那大海里的孤舟”的命运,同时,还发出了对已经失去的年青时候的”新鲜”、”甘美”、”光华”和”欢爱”的呼唤.因此,也可以说,《凰歌》既是一首悲哀之歌,也是一首希望之歌.诗中这种渴望自己和祖国都能获得新生的进取精神,在《凤凰更生歌》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与《序曲》、《凤歌》和《凰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悲愤之情截然不同,《凤凰更生歌》献给人们的是一派欢乐景象,凤凰不仅欢呼着自己的更?生,也欢呼着”一切”的更生.因此,《凤凰更生歌》既是一首欢乐之歌,更是一首预言之歌,它预言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与《凤凰涅槃》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比较接近的还有《炉中煤》、《棠棣之花》等.《炉中煤》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但诗人通过一个副题”眷恋祖国的情绪”,就将一首爱情诗转换了一首以”恋歌”形式出现的爱国诗篇.正是这一转换,表现出了鲜明的五四时代特点.就爱情诗而言,郭沫若热烈,饱含着对祖国的献身精神;汪静之纯情,旨在反抗封建礼教;徐志摩欢乐,暗示着他对理想的追求;闻一多执著,寄托着海外游子的赤子之心;李金发充满异国情调,直接表达出他对女性的崇拜.在许多爱国诗篇中,人们习惯于将祖国称作”母亲”,而诗人则将祖国称为”我年青的女郎”.诗人曾解释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象一位很葱俊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五四时代是一个以”个性解放”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歌唱爱情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也是创造社浪漫主义作家最为普遍的题材.因此,将祖国比喻为姑娘也最为符合诗人的个性和当时的心情.一般来说,将祖国比作母亲较为适合表现一种深沉的爱,而比作姑娘则较为适合表现一种热烈的爱.当时,诗人正处于一种诗情的爆发期,感情几乎达到了狂热的沸点.这首作品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诗人选择了既黑又丑的煤炭作为寄托感情的形象,并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煤转换为地位低贱的”黑奴”的形象,再以煤自况,使”炉中”正在燃烧的”煤”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含.在此基础上,诗人还以煤的燃烧来表现自己爱国的方式和状态,既符合煤的特点,又与《凤凰涅槃》等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牺牲来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相一致,是一曲爱国主义绝唱.这种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在《女神》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表现.诗剧《棠棣之花》通过战国时代韩国的聂政舍身刺杀相国侠累的故事,表现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在诗剧的最后,诗人借聂政的妹妹聂嫈之口唱道:”我望你鲜红的血液,迸发自由之花,开遍中华!”以此为题材,郭沫若在1925年创作了历史剧《聂嫈》之后,又于1941年再次创作了同名历史剧《棠棣之花》.历来被看作是《女神》中最有特色的作品,它与《凤凰涅槃》和《炉中煤》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内容上,都是通过毁灭自我、创造新我来表现爱国精神,在表现手法上,都是借助某一形象来表现主题.但是,不同的是《天狗》的感情更为激烈,更为狂暴.正是为了表现这种不可遏制的情绪,诗人没有再选择凤凰这类传说中的”吉祥鸟”,而选择了传说中的”凶神”.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天狗是天上的”破坏者”,天上出现日蚀或者月蚀,便是天狗吞啮了太阳和月亮的结果.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其用意就是要把自己比作天狗,把天狗当作是一切旧事物、旧制度的破坏者来赞美和歌颂.作品的开始,就宣称”我是一只天狗呀”,就把自己树立为正统社会的对立物,紧接着,便宣布了自己的主张,亮出了自己的旗帜.在人们的眼里,月亮和太阳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但我要”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对此,有人不高兴吗?那好,我就”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与《天狗》风格较为接近的作品还有《晨安》、《匪徒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胜利之死》、《巨炮之教训》等.如果说,《天狗》是豪放风格的代表,那么,《日暮的婚筵》则可以说是秀美风格的代表.《日暮的婚筵》描写的是一幅日落大海时的美景,在诗人眼中,夕阳渐渐沉入大海,是因为”新嫁娘最后涨红了她丰满的庞儿,被她最心爱的情郎拥抱着去了”.这首诗在构思上主要受到德国浪漫诗人海涅《北海》一诗的影响,只是在海涅笔下,美丽的太阳所嫁的海神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老头子”.这种悲剧结局是狂热中的郭沫若所无法忍受的,因此,他将”枯燥无味的老头子”转换成了姑娘心中”最心爱的情郎”,从而使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气息,成为了一首理想主义的浪漫曲.在《女神》中,与《日暮的婚筵》相近的秀美之作还有《霁月》、《晨兴》、《夜步十里松原》等.《女神》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情绪饱满地表现了以爱国、反抗和进取为特征的五四精神,而且还在于它以形式上的”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真正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并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让人们关于”白?话能否入诗”的担心成为了多余,使白话新诗真正取代了传统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天狗》句式参差而短促,韵脚变换自然,全诗首尾相连,一气贯通,充分表现出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特点.特别是全诗一共29句,句句皆以”我”字开头,新奇不俗,不但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反而觉得自然天成,同时也有利于造成一种急不可待的气势和步步紧逼的节奏,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由于有泛神论思想作基础,诗人艺术想象得到了无限的发挥,不但可以说”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而且可以”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同样具有豪放风格的《晨安》则句式铺张而气势浩荡,面向世界,一口气喊出了27个”晨安”,大有将整个地球从沉睡中唤醒的宏大气概.《凤凰涅槃》以诗剧的形式出现,作品不求形式的完美,只求感情的表达.作品以传说中的凤凰集中自焚而从火中得到新生的故事来结构全剧,使作品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很好地表现了作品预言一个新时代到来的主题.《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自我表现,强调个性解放,强调理想追求.诗人在抒发内心的情感时,常常是直接倾诉,既不着意客观描写,也不顾及读者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一任感情的发泄,完全靠感情去撞击、震撼和感染读者的心灵,以引起共鸣.二是在抒发情感时,常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主要借用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中的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然而,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虚幻形象,还是历史故事中的真实人物,都只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他们所唱出的反抗之歌,都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同时,《女神》也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新诗全面取代旧诗的时代.四、关于郭沫若的小说和戏剧创作郭沫若一生著述甚丰,在文学上的成就除诗歌外,主要还体现小说和戏剧两个方面.“五四”小说表现出”写实”和”抒情”两大倾向.然而,无论是冷静的现实描写,还是强烈的自我情感的抒发,都显示出新文学的勃勃生机.五四小说的抒情风格,主要体现在以创造社为代表的艺术派作家的作品中.创造社作家的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们大多生活在国外,虽然无法反映中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抒写一个弱小民族在异国他邦的屈辱和长期郁积在自己心中的愤懑,或通过想象中的主人公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形成了抒情小说的基本特点.创造社的小说按其题材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以作家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的”自叙小说”.这是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带有明显的自传体特点的小说,又称”身边小说”.这类小说并不完全赞同于作家的自传,大多偏重于心理描写,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色彩.主要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茑萝行》,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行路难》等.第二,以古代和外国的人和事为题材的”寄托小说”.这类作品的创作目的并不在于真实地展现古代的历史和外国的生活,而在于借此来抒发作家对现实的感慨,也具有明显的抒情特点,在精神上与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是一致的.主要作品有郭沫若的《牧羊哀话》、郁达夫的《采石矶》等.创造社作家的抒情风格的形成,既与他们心中的郁积无处排解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有关.在郁达夫的影响下,庐隐、冯沅君、王以仁等国内的一些小说作家,在”青春小说”的创作上,也表现出与创造社作家相同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写实小说的创作潮流外,形成了一个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以诗歌著称的郭沫若也是创造社重要的抒情派小说家之一.他的《漂流三部曲》和《行路难》等,也表现出。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他的生平故事,希望你喜欢!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生平简介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郭沫若的代表诗集

郭沫若的代表诗集

郭沫若的代表诗集《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是一本集合了郭沫若先生代表性诗作的诗集。

郭沫若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美术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郭沫若先生的生平、诗歌创作、代表诗作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郭沫若的代表诗集》进行深入探讨。

一、郭沫若的生平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10月17日),原名郭独若,字沫若,号青年,江苏吴县人。

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后赴法国留学,先后在日本、法国、苏联等国学习和生活。

他曾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作,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和爱国主义者。

他的诗歌作品多次被选入《新月》、《诗刊》、《人民文学》等著名文学刊物,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郭沫若的诗歌创作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创作始于1915年,当时他还在日本留学。

他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初期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到后期的现代主义、民族主义,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

初期的诗歌创作,以爱情、自然、宗教、死亡等主题为主,风格上较为浪漫,形式上较为传统。

如《月夜忆舟中》、《夜》、《秋霁》等诗,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中期的诗歌创作,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为主,风格上具有更多的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元素。

如《黄河颂》、《烽火集》、《长征》等诗,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注。

后期的诗歌创作,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主,风格上更加简练、朴实。

如《赤壁怀古》、《出师表》等诗,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三、《郭沫若的代表诗集》《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是一本汇集了郭沫若先生代表性诗作的诗集。

这本诗集包括了郭沫若先生的代表作品,如《黄河颂》、《长征》、《赤壁怀古》、《出师表》等。

这些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年5月15日-1978年10月31日),原名郭润田,字颐之,后改名沫若,字澄甫,男,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戏剧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人”和“文艺界泰斗”。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翻译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郭沫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就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他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他曾在北洋政府工作,但最终选择离开公职,转而致力于文学事业。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了许多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激进思想,如《临江仙》、《神州行》等,成为了众多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

他的小说作品则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如《平凡的世界》、《晚霞》等。

而他的剧本则以《白毛女》、《海瑞罢官》等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他还是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以外,还致力于历史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的历史著作《中国历史新编》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的翻译作品《奥德赛》等也广受好评,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

郭沫若的一生是充满奋斗和创作的人生。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积极呼吁和倡导人民的觉醒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他用他的笔触诉说着自己对中国民族复兴的热爱和坚定信念。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当代的读者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1978年10月31日,郭沫若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

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偶像。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 ,现代文学 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生平简介 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常用名鼎堂,号尚武。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一个地主 兼商人的家庭。

幼年入家塾读书。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小学,1910 年到成都高等 学堂分设的中学班学习, 受大哥郭开文的影响, 接受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积极参加爱国运动。

1914 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岗 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 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接受了泛神论思想的影响。

1918 年春写的 《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表达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1919 年登载在《新中国》月刊 1 卷 7 期上, 署名沫若。

1918 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创作的新诗。

最先发表的诗 作是 1919 年写的《鹭鸶》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运动,积极投身于 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写出了《凤凰涅?》、《地球、 我的母亲!》、《炉中煤》等有名的诗篇,投寄国内《时事新报》副刊发表。

这 些诗收入 1921 年编辑的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中。

《女神》是五四革命高潮 的时代精神所激发的产物, 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开创性和革命精神, 为以后的新 诗的发展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1 年 6 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 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 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 造周报》和《创造日》。

创造社的这些活动,在中国现代新文学活动中产生了深 广的影响。

1924 年到 1927 年间,他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后来到广州任广东大 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时期任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南昌起义时, 任起义军总政治部 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一时期,他批判了纯文艺论,倡导革命文学。

在他 写的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中,塑造了 3 个勇于背叛封建道 德的女性形象。

郭沫若生平及译品赏析

郭沫若生平及译品赏析
• •来自9/6/2014•
郭沫若
9/6/2014
内容
生平简介
译介分期
主要译作 翻译思想 译品赏析
总结
9/6/2014
个人名片
中文名:郭沫若 别名:郭开贞、字鼎堂、号 尚武 乳名:文豹 主要成就: 古代社会、甲骨文 研究 新诗奠基 代表作品: 《郭沫若全集》 《甲骨文字研究》等 语言: 汉语、俄语、德语、日 语、英语
9/6/2014
六.总结
郭沫若是我国一代文艺宗师。他的创作和翻译在 我国“五四”新文学、翻译文学及现代文学中都 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他的“处女媒婆”论等曾招 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 但瑕不掩瑜, 这些并 不能淹没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总体来 看, 郭沫若的翻译具有鲜明的特色。毋庸置疑, 无 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郭沫若为我国现代文学、 现代翻译文学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9/6/2014
4、共鸣说
• 雪莱是郭沫若最敬爱的诗人之一。《雪 莱诗选》是他翻译的最得意的一部译作。 他对雪莱和雪莱的诗歌有着高深精湛的 研究。他认为,雪莱的诗便是他的生命, 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因此, 翻译雪莱的诗—— 要抓住雪莱的“诗心”和雪莱的“诗 风”,诗是从心坎中流露出来的。 译者和作者要“心声共鸣。心声交感, 合二为一”
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
9/6/2014
• 2、强调“雅”重“意译”
• 郭沫若信奉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 雅”),但他更强调“雅”。就“直译”和 “意译”的划分而言,他倾向“意译”。 郭沫若“意译”倾向和对“雅”的强调主 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翻译实践中。
9/6/2014
3、“风韵译”
郭沫若坚持“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 观点,并提出了“风韵译”的诗歌翻译 的“风韵译”原则, 是在直译、意译的 基础上, 针对翻译文学的具体特征而提 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翻译理论, 它强调 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注重原语的意 境与译语的传神, 这对翻译文学中美学 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也是郭沫若 对翻译理论上的一大贡献。它启示并影 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翻译理论和翻译文 学的发展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五章郭沫若一、生平及文学活动郭沫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才华曾博得许多人赞扬;他的学术观点又曾引起种种不同看法,在达半个世纪的政治风云中,他惹人注目的表现,也激起过褒贬不一的议论。

其实,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特殊环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些特性。

1、童年时期郭沫若1892.11.6出生于四川乐山沫水、若水相交汇处的沙湾镇,故笔名“沫若”。

在家排行第八,称“八儿”,乳名“文豹”,号“尚武”,学名“郭开贞”。

父亲郭朝沛,是精明的商人,善于经营、思想开明。

母亲杜邀贞乃“零落的官家之女”,聪慧贤淑,擅长刺绣,偏爱诗歌,培养了郭沫若的诗趣。

“影响我最深的当然是我的母亲。

……假使我也算得一个诗人,那这个遗传分子确也是从我母亲来的了。

”(《三叶集》)1897年春,郭沫若入私塾,1906年,考入乐山县高小,1907年秋升入嘉州中学,打下坚实丰厚的古典文学基础。

在学期间,接触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对旧民主主义制度产生了热切向往。

又因不满于黑暗现实、参加反清、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因而三次被校方开除或斥退。

2、留学日本1914年夏,考取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日语。

次年,转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预科,1918年毕业后升入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医,拟以医道“作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切实贡献”,1923年3月毕业回国,在日共逗留10年。

1922年,与安娜的长子“和夫”出生。

留日生活对郭沫若思想和创作的影响:(1)广泛接触各国文艺(2)接受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泛神论的主要观点——“本体即神,神即自然。

”泛神论其实是披着“泛神”外衣的“无神论”思想。

郭的“泛神论”吸收了“万物皆神”的观点和张扬自我、大胆破坏、敢于否定偶像的精神,被周扬称为“自我表现主义的极致,是个性主义之诗的夸张。

”3、20年代文学活动和《女神》的诞生诗歌创作的爆发期(1919—1920年)五四时期,身处异国的郭沫若感到“个人的淤积,民族的淤积,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

郭沫若生平

郭沫若生平

1926
(六)彷徨之路
※1922年在《创造季刊》第一卷 第一期上发表《天上的街市》,这以 后的作品(包括《彷徨》十首等)后 结集为《星空》(诗歌、戏曲、散文 集)出版。以后还出版有诗集《瓶》 (爱情诗集)、《前茅》、《恢复》 等。
(七)文艺与政治活动
●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九州
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与日本 妻子安娜和三个孩子回国(比鲁 迅回国晚14年,后多次返回日本, 鲁迅从此不再回日本),同时活 跃在文艺和政治两个大舞台上。
(五)结社 ■1921年6月(一说“7月”), 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在日本东京发 起成立“创造社”,主要成员还有张 资平、田汉等。 ■ 相关知识:1922年创办第一份 刊物《创造季刊》,后陆续创办有 《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 新报》的副刊)和《创造月报》、 《达:创 夫王造 、独社 成清成 仿、员 吾郭摄 沫于 若广 、
(二)主要小说
A.自叙小说(受日本“私小说” 影响的一种自传体小说,又称“身 边小说”):主要有《漂流三部曲》 等。 B.寄托小说(在精神上与郭沫若 的诗歌和历史剧一致):主要有 《牧羊哀话》等。
(三)主要剧作 A.诗剧:有《女神》中的三部诗剧《星 空》中的《孤竹君之二子》等。 B.历史剧:在20年代有3部:《聂嫈》、 《王昭君》、《卓文君》,后结集为《三个 叛逆的女性》;40年代有6部,其中,4部以 “战国”为题材:《屈原》、《棠棣之花》、 《虎符》、《高渐离》;2部以“元末”和 “明末”为题材:《孔雀胆》、《南冠草》; 50年代有2部:《蔡文姬》、《武则天》。
各个时期的郭沫若
(二)日本留学
※1914年(22岁)到日本留学
(比鲁迅晚12年),与鲁迅一样 也是学医 。
(三)试笔 ※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

(整理)郭沫若生平简介.ppt

(整理)郭沫若生平简介.ppt

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 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 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 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 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 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 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 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 • 我便是我呀! • 我的我要爆了!
最新.
11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 啊,我年青的女郎!
• 啊,我年青的女郎!
•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 我想我的前身
•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 燃到了这般模样!
•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 啊,我年青的女郎! •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 你该不嫌我黑奴鲁莽? •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 啊,我年青的女郎! • 我自从重见天光, •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 燃到了这般模样!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 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
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
• 1913底,郭沫若奏出夔门,于1914年(22岁)到日本 留学,学医。(1914年—1923年)
最新.
3
郭沫若4岁半开始在

郭沫若生平简介_郭沫若怎么死的

郭沫若生平简介_郭沫若怎么死的

郭沫若生平简介_郭沫若怎么死的郭沫若是中国近代的诗人及文学家,关于郭沫若生平有哪些介绍?郭沫若又是怎么死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郭沫若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生在四川省的铜河沙湾。

1914年的时候就因为成绩优异留日,学习医学,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

1921年的时候,郭沫若对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女神》的出现,对中国新诗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之后又和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了“创造社”,是扛起新文化运动大旗的重要人物。

1926年的时候,郭沫若做了过了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的委员,次年,郭沫若做了北伐军政总政治部的副主任。

1930年的时候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因此在中国开展了唯物史观派。

之后又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的院士。

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回到中国,还拜见了汪精卫。

在担任国民政府政治部厅长期间,郭沫若组织了武汉的抗战文化运动。

郭沫若怎么死的也是在这个期间,郭沫若创作了许多的话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屈原》了,除此之外还有《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等多出作品。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文学艺术会主席。

在1958年至1918年之间,郭沫若在共产党中央政府担任了许多之位,还曾做第二、第三、第五届的全国政协副主席。

在1978年的时候,郭沫若患病严重长期治疗无效,在北京去世,时年八十六岁。

郭沫若人品怎么样根据现有的一些史料记载,郭沫若的私生活非常的而混乱,十三岁的时候,就暗恋过自己的嫂子。

跟张琼华结婚后五天,独自离家,张琼华在老家守活寡六十八年。

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和佐藤富子同居。

回国后在同居的情况下就生下了五个孩子。

这次期间,和彭猗兰有着不正当的关系。

之后开罪了蒋介石,逃到了日本,在这期间也没有消停,还得上了性病,还曾一度疯狂的追求于立忱,说自己不爱佐藤富子,骗得于立忱怀孕之后要求打掉孩子,于立忱活到上海后就自杀了。

抗日战阵爆发之后,郭沫若就抛弃了佐藤富子,在去祭奠于立忱的时候看见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半年后两人就同居了,而且还生下了六个孩子。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郭沫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诗人、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同时也是第一位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革命政治相结合的文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创造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对于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郭沫若就读于湖南省立一中,在那里他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

1914年,郭沫若前往北京参加清华学校的文学系。

在清华期间,他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义。

这些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并且对他今后的政治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郭沫若是一个活跃的参与者。

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破坏与自由》的演讲,呼吁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

这篇演讲使郭沫若声名鹊起,并使他成为了中国知识界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五四运动后,郭沫若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且积极参与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他致力于将古典文化与现代革命政治相结合,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包括《白毛女》、《庐山谣》和《七律燕子楼》等,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诗意和激昂的革命情怀而闻名于世。

在1930年代,郭沫若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工作。

他被派往中国西南地区并参与红军的抗日战争。

在战争期间,他深入农村,了解了农民的苦难和希望,并努力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鼓励农民参加抗日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成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的重要领导者。

他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并在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还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郭沫若遭到了批判和迫害。

他被指责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并遭到了严重的政治迫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守空闺的张琼华
• 张琼华是郭沫若明媒正娶的结发妻子,比郭沫 若大两岁。婚后第五天,郭沫若便远走他乡。 而旧时的婚约罗网却死死扣住张琼华,整整 26 个春秋,张琼华没有和结发的夫君见过一面, 她独守空闺。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夫君在异国 他乡已娶妻生子,在国内事业有成,生活中又 添新欢之乐。1939年3月,郭沫若衣锦还乡,回 四川老家探亲。郭沫若给张琼华留下“书付琼 华”四个字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乐山。 1963 年,张琼华曾去过北京,受到郭沫若的盛 情接待。郭沫若病逝之后,一些学术研究者曾 看望过张琼华,在四川的乐山,她依然是农妇 的装束,过着简朴的晚年生活。 1980 年,这位 对郭沫若忠贞不二的老人,在孤寂中辞世,享 年90岁。
(三)郭沫若的历史剧代 表作—《屈原》:
屈原(约前 340- 前 278 )名平,字 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我 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品 《楚辞》(西汉刘向辑录)。屈 原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 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 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一剧是写屈原做楚怀王 左徒时期的事情。
郭沫若就读于乐山高等 小学堂时的毕业证书
乐山第一中学校
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 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 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 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 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 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 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 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 • • • • • • • • • • •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 • • • • • • • • • • • • • • • • • •
郭沫若
• 幼年时开始诵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 • 1906——1913先后在乐山和成都读小学。对《庄子》 等古代文学的涉猎,对他后来的文学倾向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西方自然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初步接触,梁启 超、章太炎新思想的营养,培育了反抗与叛逆的性格, 激发了他向往反清爱国民主运动。 • 小学、中学时代,广泛涉猎中国古典文学,打下了坚 实的文学基础;并大量阅读《国粹学报》、《清议报 》以及风行一时的“林译小说”,接受维新思想启迪, 培养了爱国民主思想与反抗意识。 1912 年与张琼华 (1890——1980)结婚,成了“他一生中应该忏悔的 事”。 • 1913底,郭沫若奏出夔门,于1914年(22岁)到日本 留学,学医。(1914年—1923年)
(三)郭沫若的作品
郭沫若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了解其诗歌、 小说和戏剧中的下列作品:
1、主要诗集 A.《女神》1921年出版,共分3辑。 •第一辑为三部诗剧《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 《湘累》。 •第二辑为爆发期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凤 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具有“五四”时 代精神的作品; •第三辑为“五四”前后的作品。 B.《星空》和《瓶》等“彷徨”时期的作品。 C.《恢复》和《前茅》等“革命”时期的作品。
含辛茹苦的佐藤富子
• 1916年8月,在日本东京圣路 加病院,郭沫若认识了年仅22 岁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当时, 郭沫若在冈山高等学校攻读医 科,她是护士。佐藤富子被才 华横溢的郭沫若写的爱情诗所 陶醉。不久,她毅然辞去圣路 加医院的工作,随郭沫若到冈 山同居。从此,佐藤富子的婚 缘便笼罩在不幸的悲哀之中。
3、主要剧作
郭沫若最早的诗剧同时具有诗歌和戏剧的特点: A.诗剧:主要有《女神》中的三部诗剧(《凤凰涅 槃》也具有诗剧的特点)、《星空》中的《孤竹君之二子 》等。 B .历史剧:在 20 年代有 3 部:《聂嫈》、《王昭君 》、《卓文君》,后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 有6部,其中,4部以“战国”为题材:《屈原》、《棠棣 之花》(根据20年代的同名诗剧改编)、《虎符》、《高 渐离》;2部以“元末”和“明末”为题材:《孔雀胆》、 《南冠草》;50年代有2部:《蔡文姬》、《武则天》。
郭沫若
人物概述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892年出生 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 乳名文豹; 原名 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 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 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 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 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 、革命家。“郭沫若”是他1919年9 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 学灯 》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 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大 渡河)和“若水”(青衣江)。
•首先,她与郭沫若的结合,没有得到家庭的认可。佐藤家是基督教 徒之家,断然不允许她与一个华人青年自由结婚的。他们第一个儿 子出世以后,她与父母断绝了关系。 •其次,郭沫若作为学生,经济条件是有限的。富子为使丈夫学业有 成,独自承担全部家务他们几经搬家并且要支付昂贵的房租。为了 生计,郭沫若拼命写作译书,没有桌椅用皮箱代替,没有砚台用磨 平的砖头代替…… 这样清贫的日子,没有父母的亲情关照,没有基 本的生活保障,富子含辛茹苦地坚持着,为郭沫若哺育了四儿一女。 •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 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 日 本 回 国 了 , 从 此 , 他 们 中 断 了 一 切 联 系 。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 开始万里寻夫。当富子知道于立群已为他的丈夫生育了五个儿女时, 她心酸地说:“我走……” 建国以后,佐藤富子加入中国籍,带领儿 女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们敬仰文 化名人郭沫若,更尊重他日本血统的妻子。她曾被推选为第六届全 国政协委员。她的中国名字叫郭安娜。1994年8月15日,安娜(佐藤富 子)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情深意长的于立群
于立群,一位追求进步与自由的女性。 她是郭沫若早期恋人于立 忱的胞妹。1937年他们初识时,她是戏剧电影界一名女演员。 1938年, 抗日烽火燃烧着中国大地,于立群取道香港准备去陕北,再次与郭沫若 见面。出于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和信念,她下定决心与其旧友分开,决然 在香港新亚酒楼与郭同居。 1939年夏,即将出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三厅长的郭沫若决定与 于立群补办婚礼。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鲁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 • • • • • • • • •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关于郭沫若诗歌的风格,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 一是“暴躁凌厉”,一是“优美别致”,也有 人称之为“豪放”与“优美”,而且公认前者 是其主导风格。“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天狗 》之类的作品”。而多方面的探求,主要是指 那些优美别致的作品,如《地球,我的母亲》、 《密桑索罗普之歌》、《夜步”读书。 白天读经,晚上读诗,并 接触了新学知识,这对他 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 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6年, 郭沫若离开 了沙湾,到 乐山和成都 完成了小学、 中学学业。
1906年2月,郭沫若考 入乐山高等小学堂(今乐山 草堂中学)。
1907年秋天,他又升入 嘉定府中学堂(今乐山一 中)。在此,他阅读了很多 进步的文学书籍和刊物。 1909年,郭沫若18岁。 中学堂监学借故开除学生, 郭沫若正义痛斥;后又发生 学生被营防军打伤事,他出 于义愤,主动代表学生要求 校方与军方理论,校方不仅 向军方屈膝赔罪,而且责备 学生并开除包括郭沫若在内 的8名学生,郭沫若于1910 年春被迫离开嘉定府中学堂。
这次婚礼,使于立群成为郭沫若第三位名正言顺的 妻子。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日子里,郭沫若这样的 文人经常受到攻击和凌辱,于立群总是像卫士一样护着 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 作为夫人的于立群经常陪同他去各地参观、视察、出国 访问,参加一系列外事活动。他们地位显赫、生活幸福。 虽然在动荡年代,有过失子之痛、受凌辱之苦,但是总 体说来,生活对他们是丰厚的,晚年夕阳是灿烂的。于 立群和郭沫若在一起共同生活近 40年,抚育五个子女, 她是伴随着他度过人生暮年的最后一位妻子。 1978年6月,郭沫若病逝了,而次年2月,她也猝然 去世 。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 • • • • • • • • •
《屈原》文学史地位:《屈原》(1942)是 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剧的传 世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 义的优秀之作,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耸立起
一座丰碑。
四、郭沫若的婚姻
在郭沫若86年人生旅程中, 有三位女性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 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 主要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 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 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 的离合悲欢。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 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 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 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 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 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 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 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 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 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 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 感谢恩师救迷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