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简介

合集下载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经验。它是坚 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 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 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 不清的。就是这种神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 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某种为我们所不能 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 式为我们所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 —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 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 一个具有深挚宗教感情的人。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二、 本文引用了中外古今一些哲人的观点,这 文章首先举出极端悲观的和绝对享乐主义的两种人生观, 些观点和作者本人的观点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从而提出了本文的主题: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接着作者 三、本文在阐述人生意义的时候,比较多地强 从三个方面反省生命的意义,从三个层面论证人生的意义。最 调了人的生命的特殊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后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人生在世,不应偷生和妄生,而应
假如你拥有高尚的情操、过着俭朴的生活、并 且存谦卑的心,那么你的生活必会非常充实。你会 是个爱家庭、重朋友,而且关心自己健康的人。你 不会着意于社会能给你什么,但会十分重视你能为 社会出什么力。


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 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 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 为依归。所以,诸位毕业后会成为我校的代表。做 个令我们骄傲的“中大人”罢! 各位毕业同学,在我的心目中大家都是我的儿女。 当我诵念你们的名字时,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
罗家伦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作者简介 内容述评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的风范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的风范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的风范罗家伦(1869年-1910年),字专甫,号陶庵,湖南湘阴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他先后留学日本和英国,成为当时中国最早的改革派,主张用现代科学教育“启迪民智,振兴中国”,又被誉为“中国科学教育的先驱和领军人物”。

罗家伦青年时代,中国正面临列国日益增强的侵略,他毅然决定投身国家教育事业,希望推广新文化运动的新观念,发扬中华文化根基,同时融合西方教育之强大科技及发明创新。

经过多年努力,不仅开创了新贵族教育,更成为学术领域和生产力领域之间的桥梁,他所推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如今仍对中国的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罗家伦当上清华大学校长后,秉持“治学重道德,施教相长,浩然正气”的校训;倡导“自强不息,勤俭持家”的校风,给清华大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作为近代新式职业教育的探索者,含蓄中传达出推崇科技创新和民智启迪、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

责任感是罗家伦最大的特点之一。

他自幼接受儒家道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素质优良、严谨求实、朴素谦和、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才能成就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因此,他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为学生成为楷模,他还亲自著书立说,“评教育潮流”、“师生点滴”等著作中,都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以德为先,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在教育理念上,罗家伦反对刻板教学和古板教育,他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并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他提出“实验教学”的概念,主张学生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以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念为指导。

同时,他还和徐志摩等教育家合作,推行“师生座谈会”的形式,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罗家伦在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出了非凡才能。

他发现,中国的科学水平一度滞后于西方,无法为国家和民族的兴起做出贡献。

因此,他主张集思广益,打通研究科学和工业的隔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民国大学校长——罗家伦

民国大学校长——罗家伦


罗家伦的建立“有机的民族文化”理论, 反映出民族主义高张时代国立大学的双 重使命,既要承担引进西方科技为国家 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也要担负起 民族文化认同的重任,如何协调二者的 关系是近代非西方大学(尤其是国立大 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提出“诚朴雄伟”四字校风 “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为升 官发财的途径,不作无目的的散漫动作, 坚定的守着认定的目标走去。 “朴”,就是质朴和朴实,力避纤巧浮 华,反对拿学问做门面。 “雄”,就是大雄无畏、雄厚的气魄, 改变中国民族的柔弱萎靡的颓风。 “伟”,就是伟大崇高,力避门户之见。
罗氏于 1926 年 6 月返国,初任东南大学史学教 授,第二年他翻译的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提 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罗于1927年春加入国民党,并任蒋中正总司令 的秘书,甚受器重。 1928年,北伐继续时,罗为战地政务委员,随 军北上,5月8日即发生济南惨案,后罗奉命与 日军进行交涉,尽管失败,深受刺激,爱国思 想更为坚定。 6 月随北伐军进入北京,成为北 伐统一的有功人员。

论文: 许小青:《罗家伦与抗战前的中央大学 生2-1937》,台北《近代中国》第163期 (2005年12月) 冯夏根:《罗家伦文化思想研究——以 新人生观、新民族观、新历史观为中 心》,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



罗氏研究资料 1、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编辑:《罗家 伦先生文存》,共十二册,近代中国出版社 1989年版。 2、 《罗家伦先生文存》补编,近代中国出版 社1999年。 3、 《罗家伦先生文存》附编(书信集),近 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4、刘维开编著:《罗家伦先生年谱》,中国 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96年。
罗家伦向政府当局提出三个条件: 一、经费应予以切实的维持与保障,每 月按照预算全数发给; 二、对于校长一职,请政府给予专责与 深切的信任; 三、如果有建设计划,请尽全力以督促 其实现。

罗家伦

罗家伦
“专制”校长的民主姿态
----- 清华校长罗家伦
人物简介
• 罗家伦,字志希。绍兴柯桥 • 镇江头人。“五四运动”的命名 • 者。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 • 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早 • 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 • 蔡元培的学生。 1917年入北京大学,曾与傅斯年 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 1920年赴欧美留学。 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 1928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任上治校有方,颇见成效。 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 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惟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 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民国年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之职。南京大学今天 的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罗家伦所提出。 1949年到台,先后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国民党史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 职。
他在清华时身着戎装,秉承恩师蔡元培的军国 民教育思想,强推军训,迄今所见有关罗在清华
组织军训的记述,几乎都像是一幅漫画:校长、 教务长等身着军装,足蹬马靴,指挥着一队队慵 懒而不甚情愿的学生,稍息、立正、开步走!本 来文绉绉的师生偏要模仿赳赳武者的威猛,看上 去滑稽又荒唐。目的在养成学生守纪律,重秩序, 整齐严肃,能令受命,坚忍笃实,急公好义的生 活与品性。每周除操场演练、野外演习外,并授 以军事学科。日常生活,亦略仿军营,分全校为 四个队,每队设队长一人,上置大队长一人。队 长与学生共同生活,早晚点名,按时作息。男生 敬礼起居休假等,均须有一定规则。平时一律穿 着制服,女生另亦有规定制服样式。 冯友兰说罗氏在清华推行“军事化”失败得 最彻底,就是罗家伦到校半年内对学生厉行军训, 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的情况。罗氏在清华最 终落得“恶名”,与这一败笔大有关联。

学问和智慧

学问和智慧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教育家 和思想家.1914年考入复旦公学,1917年 进入北京大学文科学习.在五四运动前 一年,罗家伦与傅斯年等北大学生在<< 新青年>>的影响下,创办了影响仅次于 <<新青年>>的<<新潮>>杂志,倡导新文 化.他是五四运动时的北大学生领袖,五 月四日天安门集会的主角之一,义正辞 严.”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也是由罗家伦 首创的.1920年,由北大校长蔡元培推举, 罗家伦出国留学,先入美国休斯敦大学, 后又转往欧洲的伦敦,柏林和巴黎三所 大学的研究院,直到1926年回国.回国后 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校长,1969 年病逝于台湾.著有<<新人生观>><<新 民族观>>.
人生的工具
第二段:( 对比论证
有学问而无智慧的人
)
读书不多
通达人情事理, 凭借经验, 运用心得
有智慧而少学问的人
学问渊博
食古不化,食今不化, 不知融会贯通, 举一不能反三,终身 跳不出书本的圈子
有学问的笨伯, 两脚书橱, 冬烘先生
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 导大窾
第一部分(1-2): 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学问指的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指的是发现和 创造能力。 2、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人只有知识,没有智慧,难以发挥作用。但 是智慧也必须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没有一 定的知识积累,也就很难有发现和创造。
拓展延伸补充观点
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 也不能离开学问。需要学问, 更需要智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 方法 4.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 运用学问

先博后专的罗家伦

先博后专的罗家伦

先博后专的罗家伦(百年留学)熊建《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14日第 06 版)罗家伦“要是天公换了卿与我,该把这胡涂的世界一齐都打破。

再磨再炼再调和,好依着你我的安排,把世界重新造过。

”1920年,罗家伦(1897—1969)赴美留学前,胡适以此诗见赠。

这一年,罗家伦从北大毕业,得到民族企业家穆藕初奖学金的资助得以出国深造。

他的第一志愿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到达美国后,罗家伦不习惯纽约的紧张生活,就转往清静幽美的普林斯敦大学研究院,选的主要是哲学方面的课程。

但是转年秋天还是进了哥伦比亚大学。

在这里,罗家伦打消了攻读学位的念头,专心选听哲学系名教授的课,每学期平均注册6门,还去听历史、教育、人类学等课程。

这时杜威已从中国讲学回校,加上纽约留学生中人才济济,令罗家伦的学识在交游中大有收获。

在他留美最后的半年间,国内学术界发生了一场“科学与玄学”的争论,触动了他。

罗家伦就开始想写一本书,取名《科学与玄学》,为的是,“想使大家把最近代科学与玄学的地位和关系,认个清楚。

”1923年底,罗家伦前往德国留学,通过了德文考试以后,在柏林大学听哲学和历史哲学课程,抱着“旁征侧挈,以求先博后专”的游学心理,另外还旁听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课。

后来,罗家伦的奖学金被终止了,但他坚持留在柏林、伦敦、巴黎搜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作为回国后从事研究的准备。

1926年,罗家伦因经济拮据,回国盘缠没有着落,最后向张元济借贷,才解决了困境。

回国前罗家伦的计划是设法筹建专门机构,收藏、编辑、出版各种文字中有关中国近百年史料,同时展开研究工作。

他个人则愿致力撰写一部科学的历史,用科学的方法写出来,“使中国人从事实里知道自己所处的是什么世界……从事实而生反省,才是最可靠的自觉。

”。

罗家伦《荣誉与爱荣誉》课件PPT(26页)

罗家伦《荣誉与爱荣誉》课件PPT(26页)


人尊重他,而不敢轻视他;敬爱他,而不敢亵渎他。他以
的 主
“大人”自许,绝不做小人的一切欺骗、狭小、鄙吝、偷

懒和其他种种“挖墙脚”的事。他能自足,把流俗的恭维

看成侮辱。他有特立独行的精神,不但爱自己的荣誉,也

爱他人的荣誉;他能自尊而尊人。

-《荣誉与爱荣誉》
04
课堂小结
K E TA N G XIAOJIE
荣誉与爱荣誉
罗家伦
阅- 《 读荣 誉与与 欣爱 荣赏誉 》
01
文学常识
WENXUE CHANGSHI
-《荣誉与爱荣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简介
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1969年12月25日
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 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7年入北京大学,曾与傅斯年等组织新潮社,创 办《新潮社》杂志,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1920年赴欧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历史系及附中。1928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
-《荣誉与爱荣誉》
内容探究
作者说:“我们今日不但要提倡人的荣 誉心和对于荣誉的强度的爱,而且要提倡集 体的荣誉观念。”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荣誉与爱荣誉》
内容探究
“我们今日不但要提倡人的荣誉心和对于荣誉的强度的爱, 而且要提倡集体的荣誉观念。”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不没落和毁灭, 必须由构成它的分子,共同努力维持和增进它集体的荣誉。
为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荣誉时,又 举了哪些例子?
-《荣誉与爱荣誉》
内容探究
举例论述“西洋人很重视荣誉”及“什么是真正的荣誉”
作者在论述 “西洋人很重视荣誉”时,举了英国人对内 阁成员的称呼、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和欧美许多学校的考试 制度的例子。

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趣事

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趣事

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趣事罗家伦:《新潮》杂志的创办者,“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3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的10年掌权者,驻印度大使。

罗家伦与张维桢的爱情的确是传奇。

1919年12月,罗家伦前往上海展开学生团体串连,另一方面也在逃避北洋军阀搜捕,当时他是在“全国学生联合会”集会中认识张维桢并一见钟情;张维桢是上海女子学校的学生。

爱情委实很微妙,在妇女解放之风匝起的时期,两人仅靠这一次短暂的见面,互生好感。

1920年初,罗家伦从上海回到北京,寄了两张风景明信片,和两张小型风景照片给张维桢。

张维桢回赠了罗家伦一张个人小照片。

这类似古代的才子佳人互赠扇子和手帕。

值得注意的是,罗家伦在经历五四运动复刊后的《新潮》杂志上,发表了《妇女解放》一文,文中他写道:“婚姻是一种男女共同的生活,所以必先有双方人格上的了解。

中国旧式的婚姻牵两个素不相识的男女结合,不必说了,就是现在根据‘一面爱’或者‘照片爱’的所谓的‘自由结婚’,难道有人格上的了解吗?”罗家伦的主张仿佛和他的实践开了个玩笑,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悖论,他和张维桢的爱情就是不折不扣的“一面爱”或者“照片爱”,当然,他们人格上的了解靠的是鱼雁传书,漂洋过海的锦书维系着他们的爱情。

1920年8月,罗家伦经上海到美国留学,非常遗憾的是,罗家伦错过了和张维桢见面的机会,可能是因为罗家伦生病,“来沪七日,大烧凡四十二小时”。

可想而知,在离开上海的轮船上,当汽笛鸣响的那一刻,罗家伦是怎样的愁肠百转。

邮轮去美国,在港口,刚刚病逾的罗家伦写道:“来沪未能一见,心中很难过。

玉影已收到,谢谢。

不及多书,将离国,此心何堪,余容途中续书。

”这是罗家伦1920年寄出的信,此时,张维桢正在浙江湖州湖郡女学求学,张维桢的同学之中有毛彦文,后来嫁给了原国务总理熊希龄;余雅琴,后来嫁给了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

罗家伦到美国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求学,1920年12月13日,他写信给“薇贞吾友”:“此地的风景也好极了!秋天的景象,衬出满林的霜叶。

罗家伦与五四运动(小修)

罗家伦与五四运动(小修)
关头,确有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操守。”
罗家伦·《新潮》
——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新潮》
前锋 推动
罗家伦·《新潮》
——思想准备
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改革文体 鼓吹民主与科学
以《新潮》《新青年》为前锋
青年自主自发之爱国运动
“凡兹三个运动,志希先生皆居于首倡之列。”
罗家伦·五四健将

五二一请愿:
罗家伦·五四健将
宣言具体内容: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 ,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 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 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 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 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 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罗家伦·五四精神

推进新文学运动,力倡简体字 批评国民党保守复古,表达对国民党以 往禁止五四纪念的不满 弘扬五四的民主科学精神,将五四与现 代化紧密联系


一笔写下五四潮
——罗家伦与五四运动
罗家伦·其人

——简介
基本信息:
罗家伦,字志希,笔名毅 绍兴人

求学经历:
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
师从蔡元培
罗家伦·其人

——简介
流 主持党史会及国史馆

评价
“通达权变,偶尔出入小德,而在重要
(学生运动的第一次,也是学生反对帝国主义 和军阀勾结而有所表示的第一次,这是五四运 动的先声)

学问和智慧(1)

学问和智慧(1)

读了课文,你认为我们今
Hale Waihona Puke 后应该怎样运用智慧去读书、 学习呢?
检查预习
• 读准字音:
yĕ 陶冶
kū zhū kuăn
寸积铢累

大 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 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 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 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 的联系。
例句: “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
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从水底上涌。”
从“友谊 ·理解”、“成功 ·失败”、“幸福 ·苦难”三组词 语中任选一组造一个句子 例如:唯有从理解中产生的友谊,才不是春天易谢的花朵; 他永远如松柏一般,四季常清
大显身手
一.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 二.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 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 知识灵活运用,而在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 种人: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 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请结合你学的这篇文 章,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 个“高分高能”的人。要求:观点要有针对 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
学问和智慧
罗加伦
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 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 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 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 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 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 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 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 哲学。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 加北伐军。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 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 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任国 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 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 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任校长的 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 展的十年,是中大也是他本人的“黄金十 年”。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

天生的大学校长罗家伦

天生的大学校长罗家伦

杏坛漫步∣Apricot & Pavilion. All Rights Reserved.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的命名者。

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1920年秋,罗家伦由蔡元培推荐、穆藕初赞助赴美国留学,嗣后又赴德国、法国和英国访学。

1928年8月,31岁的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1932年8月,罗家伦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中央大学校长。

1041928年8月,31岁的罗家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1932年8月,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中央大学校长。

在清华任职两年和中大任职十年期间,他将大学教育与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说:“要国家在国际间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必须中国的学术在国际间也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我们要共同努力,为国家民族树立一个学术独立的基础”。

这是罗家伦大学教育思想的精髓。

31岁的清华校长时下论及清华大学的历任校长们,世人首推梅贻琦。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功臣,而不知道罗家伦的奋斗成果与经验,实为梅氏的成就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

1928年,罗家伦得到当时的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和外交部部长王正廷的提名推荐,于9月中旬“空降”清华,出任校长。

罗家伦走马上任,没有自己的班底,只带了一个秘书到清华,之后就将留美同学杨振声、冯友兰从燕京大学“挖”了过来,由杨振声任教务长,冯友兰任秘书长,这四个人组成了清华大学的首届领导班子。

对此,冯友兰曾经回忆说:“那时候,北方处于军阀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凡是南边来的人,都非常欢迎。

司徒雷登也看到将来是要和南京国民政府打交道的,北大、清华又是邻居,不敢得罪罗家伦,而且要特别表示好意,就答应放杨振声和我离开燕京。

”罗家伦对清华大学旧制度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确实收到成效。

九年级语文学问和智慧-

九年级语文学问和智慧-
第一层(3,4),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层(5,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图示结构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 问 和 智 慧
(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学问离不开智慧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
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 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 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学这篇课文。 • 自主思考-质疑-提问-合作-解答 • 将自己的问题进行整理,自主思考,尝试
解答
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1,2),解说“学问”与“智 慧”概念不同。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 是创造,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
• 第二部分(3~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 系。
学习目标
•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 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 方法 • 4.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 运用学问
讨论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BT电影吧 BT电影 BT电影吧 BT电影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 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 赴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 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 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 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 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 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 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 学校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 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任校长的十年, 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是 中大也是他本人的“黄金十年”。1969年12月25 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

九年级语文学问和智慧-(中学课件201910)

九年级语文学问和智慧-(中学课件201910)

州屯守 (小双绶长二尺一寸 黄 为齐王府户曹 助祭及亲迎若私家祭祀皆服之 周自夷王削弱 绣紫帷 绛涘衣 上守下行 侍猎苑囿 自皇家抚运 特诏配飨高祖庙庭 迁丞相府掾 藻 "而此二礼 留滞淹时 深衣 周人建子 今欲且投小贼 即平阳公主也 谓之章服 白红锦络带 (一章在衣 裙 执以
为功 俭孙从心 中书令张说又奏称 裳刺黼一章 征还 冠则通天 食绵州实封六百户 合袴袄子 平巾帻 毳 太宗为之废朝 兆于好尚远矣 中间偷路 青袜 依本品参朝服之 (舄加金饰 青领 自余并废 赵 密访时事 亲王府都尉 黼 "余财悉以散施 取其文采者 太官署食官署掌膳服之 追赠司空
用 太宗拔剑断豕 潘仁屡挫其锋 骑而还 寻而刘武周进逼并州 如马缨而小 前者已令渐改 朱丝络网 织成为之 类 白纱中单 去剑 宗彝者 破宋金刚 平之 则分左右 披江葩之狎猎 谥公主为昭 未就而卒 太宗谓近臣曰 革带 备诸辨礼 又检《新礼》 迁左骁卫将军 迄于隋氏 破产倾资 刘政
会 安得领兵?制与上同 尤委心焉 方心曲领 象圣王泽沾下人也 因而兵众弛懈 )余同衮冕 有荫家请准犯名教例附簿 天子宴服 裘以黑羔皮为之 遂使障车礼贶 贞观之时 上得兼下 因内宴赐宰臣已下内样巾子 望所撰仪注 令武尚巴陵公主 别坐檐子 与俭同被拘执 绍幼趫捷有勇力 复在蒲
紫油通幰 梁二州刺史 ""被衮以象天 殊非助感 诸祭并用衮冕 交梭 空顶黑介帻 坐与交游除名 亦准此 亭长 从子仁景 检校自则天 文官名流 亲王文学 簪白笔 拜陵 文为翚翟之形 皆用帷帽 而裘冕之服 而冠履不易 有克定之勋 (金宝饰 (小双绶长二尺六寸 安车 六年 并银带 鞶缨九就
其镂锡 及平京师 并先登陷阵 宗彝;王公已下车辂 後晋·刘昫等史籍选要 四章在裳 破之 罗縠褾 望视朝 上元元年八月又制 诸鞶囊 贞观中卒 冬至报天 通天冠 )从蚕则服之 则冠为首饰 日月星辰者 又从太宗攻下西河 若投小贼 事解亡命 便是贵贱无分 由斯而言 弘基 以经略之 轺

学问和智慧

学问和智慧
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1.本文共有6个议论段,议论的内容和层次相当清晰, 请说出本文的层次并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各层议论 的内容
• 第一段:学问和智慧有明显的区别 区 • 第二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 别 • 第三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
两者的区别

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2段),思考以下问题
• (1)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来解说“学问”和“智慧”的? • (2)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 (3)这种写法,在别的文章中你是否见过?能举个 例子说说吗? • 课文第一部分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议论文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论 • 证方法。 在议论文中运用贴切的比喻,主要目的是使得论 证更形象,使我们对学问和智慧的内涵了解得更 加清楚。也可以借此初步感知学问和智慧的不同。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完成下列要求
• (1)分段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 (2)弄清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3段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一层:第 3 ~ 5段 第4段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 论述学问和智慧是不可分的。 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二层:第 6段 第5段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总结,说明学问和智慧的相辅为用、缺 第6段论述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一不可的关系。 的关系。
创的。作为新思潮的代表人之一,罗家伦先生指出: “中国的出路——现代化”。但同时,他又热爱中国文 化,重视中国伦理道德。他说:“我们并不是盲目崇拜 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我们要用新的科学方法, 来判断一切,来估定各项中国文化里的成就,中国社会 上的现象的本身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学复旦
• 罗家伦十五岁入南昌的英文夜校读外文,此时他经常注意上海的招生广告,不但自己想投 考,也鼓励同辈的少年朋友一起去以壮声势。1914年进入上海复旦公学就读。由于复旦公 学的创办人中有革命党人(马相伯、于右任、叶仲裕等人),所以复旦公学和孙中山时期 的国民党间有密切的政治关系。(1913年复旦公学校董改组时,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校董 会主席)另外复旦公学还具有一个特点:重视言论自由的精神。因此,复旦公学学生的政 治兴趣比他校浓厚。中学时代,罗家伦最崇拜君宪派的梁启超,可是当时的革命党并不认 同梁启超的主张,所以在学校里,革命党与君宪派经常一言不合就吵起架来,甚至动拳脚。 罗家伦不喜私斗,遇此情形,每每让步,很多人都看他是个胆小鬼,文弱书生。然而,燕 雀安知鸿鹄之志?复旦公学时期的罗家伦不只学业优异,还任《复旦杂志》编辑,开始运 用文字发表他的理念,他曾撰文与同辈的青少年朋友共勉:“若欲以二十世纪国家的主人 翁自恃,必须有春日载阳、万象昭苏之慨:切莫暮气沉沉,气息奄奄。一定要努力成为新 学生,切莫沦为陈死人”。他也在文中对年轻学生的婚姻加以挞伐,认为“在学生时代就 结婚,足以使人志气颓唐,违背生计原则,堕落社会生活程度”。此时,他对问题的了解, 已由个人的婚姻问题探索到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
少年求学
• 罗家伦从四岁入私塾,直到十五岁进美教士高福绥所办的英文夜校学习 外文。日后回忆这段家塾教育的体验是:像我五岁的时候念那“天命之 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样形而上学的经文,不但是读死书, 更是读天书呢!十三岁读《周礼》、《仪礼》、《尔雅》,只可以说残 酷地摧残脑筋!我小的时候没有得精神病。只可以说是洪福齐天。私塾 教育的体验,造成罗家伦日后主张文学革命,要创造国语文学,打破古 典文字的枷锁,以现代人的话,来传达现代人的思想、表现现代人的感 情。罗家伦在文、史方面的功力、造诣,不仅得力于父亲的指导,母亲 的识字教学和背诵短诗的启蒙也功不可没。对他而言,童年时期的家庭 教育远比私塾教育产生更深远、更直接的影响力,罗家伦认为他儿时的 生活是幸福、美满的。但是九岁那年母亲的去世,却教他初尝人间的巨 恸。从此在三十六岁所写《孩子的哭声》和四十七岁所写的《孤儿泪》 中,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孝思至情,可发现他的童年不只由父母那儿得到 文学和史学的熏陶,还有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二者汇注成向往革命之情 的思潮,发展为日后以民族为本位的教育主张。
罗家伦简介制作人∶汪锐文来自目录页01人物介绍
人生经历
02
03
少年求学
求学复旦
04
人物介绍
• 罗家伦(1897~1969),现代教育家。字志希,浙江绍兴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曾与傅斯年等组织新潮 社,创办《新潮》杂志,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赴欧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 学历史系及附中。1928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任上治校有方,颇见成效。1932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 校长。时中央大学正处于数易校长、余波未平的动荡状态。他到任之初,即以明晰的教育理念提出“六字” 治校方针(安定、充实、发展)与“四字”学风(诚、朴、雄、伟),并把“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作 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为学校的恢复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 此后,他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学走出了阴影, 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他具有超前的发展眼光,曾提出在南郊石子岗一带兴建中央大学新 校区,力图建设一个能容纳5000~10000人的学术之都。正当他要将这一蓝图付诸实施之际,抗日战争爆发, 计划被迫搁置。之后,他又力排众议,将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执著地谋求学校的发 展,中央大学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以致在抗日战争初期的统一招生中,把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 愿的考生,曾占当时全国报考人数的2/3。1941年,罗家伦辞去中央大学校长一职,从此离开教育界,担任 一些闲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1950年赴中国台湾, 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主要著述有 《新人生观》、《科学与玄学》、《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等。
谢 谢 大 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