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构成及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构成及培养

作者:朱艳丽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07年第12期

摘要: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本土化概念,由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与行为以及人格等几个要素构成。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个别心理咨询、建立心理档案、发展校园文化等途径,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素质;构成;培养

心理素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本土化概念。不管是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中,还是在大的社会教育的范畴中,心理素质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关于心理素质的概念,国内心理学界主要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心理能力(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组织系统。2.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导向,包括认知、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3.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的系统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潜能因素。4.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5.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一、心理素质的衡量标准

身体素质可以用一系列生理功能指标和生化指标进行衡量。那么心理素质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

1.认知功能良好。认知功能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基本心理条件,是良好心理素质表现之一。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注意、智能等功能的综合。认知功能正常是学习、发展和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认知功能越好越利于发展。反之,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认知障碍,必然导致认知功能低下,社会适应不良。

2.情绪稳定。情绪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具有较高心理素质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当然,并非不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而是说一旦有了负性情绪,能够并善于从中调整过来,即具有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情绪稳定者大都适应良好,而情绪不稳定、起伏波动大的人易出现各种情绪困扰,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3.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能否适应变化的环境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不能有效地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适应环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工作、学习等,有积极的处世态度,对社会现状有客观、清晰的认识,其心理行为能适应社会变化的趋势,使自我与社会环境相和谐;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以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协调能力和主观体验为标准。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完全没有朋友、不愿与别人沟通或沟通困难,都是心理不健康或有人格障碍的表现。

4.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具有认知的、情绪的、意志的三种形式。自我认知是指个人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心身特点,自己和他人及外界的关系,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指对自己是否满意和是否悦纳自己,包括自爱、自尊、自卑、责任感、义务感等;自我意志也称自我控制,指个体对自己态度和行为的调控能力,包括自主、自立、自制、自强、自律等。上述三种表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人格完整。心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完整。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人格完整主要表现在:人格的各个结构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

心理素质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根据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过程的各方面来说,心理素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情感和情绪、意志与行为、人格、心理应激与应对等。

1.认知是指以大脑同化信息、编排行为程序潜能为主要依据发展起来的能力。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想象和语言等。其中,感知觉是由感觉器官的刺激作用引起的主观经验,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观察则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感知知觉,记忆指对感知思考过的事物和体验过的情感在头脑中的保持和重视,想象是指人在头脑中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创造新事物形象,思维是人们借助于语言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人在社会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和事。正常人通过感知和判断了解这些人和事对我们的意义,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其中,情绪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3.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活动目的,并据此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力求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人能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对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反思和调节,独立、迅速、坚韧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就是人的意志。人的意志不仅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还表现在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活动中。

4.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个体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5.应激是指人在环境压力下生理激活的心身状态。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实现。当人们发现自己的生存发展受到某种威胁,或在某种情景中需要迅速作出判断和决策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和相应的强烈的主观感受,这便是应激状态。应对方式是人们为了摆脱或减轻由应激带来的负性情绪、求得心理平衡而使用的心理策略。有些应对方式如升华和幽默等,是成熟和健康的表现,但过分地使用某些应对方式则是有害的,甚至是一种病态心理。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开设心理健康课和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个别心理咨询侧重于解决个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侧重于解决共性问题。心理健康指导课以心理学知识为载体,使学生增强对知情意行、人格、应激与应对等知识的理解。个别心理咨询帮助解决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等各种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更多地认识自我,以合理认知、理性情绪、适宜行为、完善人格应对生活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