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4六腑与奇恒之腑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
第四、藏象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脏象=内在脏腑机能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藏象学说的形成(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藏象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论体系。
脏腑人体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的总称。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实体性器官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管腔性器官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多中空,与腑相近脏腑的功能脏、:贮存精气;五脏生理功能共同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聚也;六腑的生理功能共同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五脏与六腑总的特点五脏:形:相对的实质性器官;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形:相对中空的器官;功能:受盛和传导水谷奇恒之府: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五脏系统藏象学说特别强调五脏的核心作用,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六腑、形体、官窍,以及精神情志等,都分属于五脏,这就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即五脏系统。
88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脏心肝脾肺肾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五体脉筋肉皮骨五官舌目口鼻耳五华面爪唇毛发五志喜怒思忧恐五液汗泪涎涕唾其他……..…….……..……..……..89肝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六腑、奇恒之腑 (1)
[真题]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六腑、奇恒之腑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足太阳膀胱经在躯干部的循行部A.下部B.侧面C.上部D.前面E.后背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2题: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上肢外侧后缘的经脉A.手阳明大肠经B.手太阳小肠经C.手少阳三焦经D.手少阴心经E.手厥阴心包经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3题:血海是指A.阴维脉B.带脉C.督脉D.任脉E.冲脉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4题:在奇经八脉中,称为"一源三歧"的经脉是A.督、冲、带脉B.冲、任、督C.冲、任、跷脉D.督、任、带脉E.冲、任、带脉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5题:足少阳胆经行于A.下肢内侧后缘B.下肢外侧中线C.下肢内侧前缘D.下肢内侧中线E.下肢外侧前缘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十二正经的分布:(1)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内侧分为三阴,外侧分为三阳。
大体上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下肢内侧经脉分布:内踩八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阳经为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第6题: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A.皮部B.奇经八脉C.经别D.经筋E.别络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7题:足阳明胃经与它经相交是A.在足大趾交于足太阴脾经B.在足大趾交于足厥阴肝经C.在示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D.在足小趾交于足少阴肾经E.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8题: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阴经交接于下列哪一项A.手指端B.腹部C.头面部D.足趾E.胸中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9题: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阴维脉B.带脉C.任脉D.冲脉E.督脉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0题: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手少阳三焦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阳胆经E.足太阴膀胱经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1题:从头走足的经脉是A.以上均非B.手三阴经C.手三阳经D.足三阳经E.足三阴经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2题:心的经络名称是A.手少阴B.足少阴C.手厥阴D.足太阴E.手太阴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3题:足少阴肾经在肢体上的循行是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内侧中线C.下肢外侧中线D.下肢内侧后缘E.下肢外侧前缘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4题: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太阴下交A.大肠经B.脾经C.肺经D.肾经E.小肠经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第15题:既至目外眦。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ppt课件
(二)泌别清浊
1、生理功能: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 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 分。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 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全身。
分别清浊 各走其道
将食物残渣下推大肠。
吸收大量水分,参与水液代谢, 故称“小肠主液”。
精微由脾吸收
饮食物入胃,经过脾胃的腐熟加工,然 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其道,再由脾 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
二、生理特性
(一)主通降
1、含义:是指胃气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2、生理表现: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作用后, 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将食物残渣 下移大肠,燥化形成粪便,并有节制的排出体外 同时胃的通降是继续受纳的前提条件。 3、病理表现: 1)胃失和降:纳呆、厌食、胃脘胀闷、便秘 2)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胃两门三脘
上部—上脘(包括贲门)。 中部—中脘,即胃体。 下部—下脘(包括幽门)。
一、胃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受纳水谷 (二)主腐熟水谷
(一)胃受纳水谷
主受纳: 接受容纳饮食物。
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受纳是腐熟消化的前提
(二)主腐熟水谷
腐熟水谷: 使饮食物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在脾的帮助下化生精微,初步吸收。
2、病理表现由于肝胆关系密,肝的功能正常,则胆汁化生有源,胆 汁的排泄通畅,消化才能正常。若肝有病,则影响到胆汁的生 成、排泄,使消化功能失常。
1)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
厌食、腹胀、腹泻。
2)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 发为黄疸 (身面目皆黄)。
3)胆气不利,气机上逆: 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整体观: 即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亦标示着机体对病因作用的整体反应状态。
(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趋势及邪正关系,以及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能够反应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 即症状,是疾病过程中的个别表象,是病者所主观感觉到的异常反应、临床表现或某些病态改变。
(客观的临床表现是体征)病: 即疾病,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导致生活和劳动能力市失常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病理过程。
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明确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用,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性质的证,因而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的,矛盾的。
阴阳制约: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交感: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阴阳互藏: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阴阳互根互用: 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阴阳转化: 指事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奇恒之腑2016.07
名子宫,乃孕子之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下卷》)。
பைடு நூலகம்
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女子胞主持 月经和孕育胎儿,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
1 .女子胞与脏腑: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之中,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 之府,已在六腑中述及。骨和脉将在五体中介绍。本节只叙述脑、髓、 女子胞三者。
一、脑
脑,又名髓海、头髓。在气功学上,脑又称泥丸、昆仑、天谷。脑深
藏于头部,位于人体最上部,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
高度汇集之处,为元神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人体清阳之气皆上出清窍。“头为 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脏,则以头之外壳包藏脑髓”(《寓意草· 卷 一》)。外为头骨,内为脑髓,合之为头。头居人身之高巅,人神之 所居,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气血皆汇集于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脑的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是生命的枢机,
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所谓“五
神脏”。神虽分属于五脏,但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尤以肾 为最。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
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谋虑,调节精神情志:肾藏精,精生髓,髓
聚于脑,故脑的生理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养,脑 的发育健全,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若肾精 亏少,髓海失养,脑髓不足,可见头晕、健忘、耳鸣。甚则记忆减退、 思维迟钝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2
脾的生理特性
3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三、脾
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
01
部位形态
02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03
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在志为忧(悲)
01
生理:
02
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 悲忧适度
03
病理:
04
肺气不足 → 易悲善忧
05
悲忧过度 →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06
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
生理: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
病理:
肺阴不足 → 鼻干
肺寒 → 鼻流清涕
肺热 → 鼻流黄浊涕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02
病理:
04
(二)心的生理特性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今日学习藏象学说概念、形成条件、特点以及生理特点。
首先,我们学习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气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内脏包括: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的意思是“异常”,奇恒之腑是象脏又象腑的意思)。
其次我们看看藏象学说的形成的条件:1、古代的解剖学认识:我们要记住,中国古代是有解剖的,也要记住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就是中国。
我们古人在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认识了一部分人体。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这个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司外揣内”,意思就是根据外治现象,推测体内处于什么状态。
3、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这句话是说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之后通过”去伪存真“的方法让我们的中医学大部分理论都是有理有据、正确的。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意思是古代哲学思想让我们的中医学理论化、系统化。
再来我们学习藏象学说的特点:1、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①五脏与六腑有关:即一脏带一腑,五脏配五腑,脏与腑的关系还是以脏为主;②五脏与形体官窍有关:形体包括:五体:皮、肉、筋、骨、脉,官窍包括:眼、耳、口、鼻舌,五体、五官均分属五脏,哪个体、哪个官窍出问题就能对于到相关的脏腑上。
③五脏与精神情志有关:④五脏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最后我们了解一下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特点:第一、首先是脏的特点:1、脏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2、脏的形态特点:多为实体性器官;3、脏的阴阳:阴;4、脏的表里:里。
第二、再次我们看看腑的特点:1、功能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2、腑的形态特点:多为空腔器官;3、腑的阴阳:阳;4、腑的表里:表这些功能均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中医基础理论之六腑
2.喜润恶燥
与脾喜燥恶湿相地而言
胃的功能依赖胃津濡润
三、小肠
1.受盛化物 受盛——接受胃所下降的 食糜 化物——食糜在小肠内必 须有相当长的时间停留, 2. 泌别清浊 指小肠对食糜作进一 步消化,并将其分为清浊 两部分的生理机能 谷精和津液
以进一步的精细消化,使
之化为精微和糟粕
有关
二、胃
二、胃
㈠生理机能
1.受纳水谷
熟水谷
指胃气将食物初步消化并 形成食糜的机能
受纳是腐熟的基础 “太仓”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㈡生理特性
1.胃气下降
表现 食物入胃,胃不拒之 胃腐熟的食糜下传小肠进一步消化 残渣下传大肠,燥化成粪便 胃气下降是胃主受纳的前提条件 粪便有节度的排出体外
一、胆
六腑之首 又为奇恒之腑
㈠生理机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的生成和排泄 有赖于肝主疏泄功能控 制和调节,是肝疏泄功 能的具体体现之一。
2.主决断
胆具有对事物进行判断 ,作出决定的机能
㈡胆为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中空性器官
功能似脏---内存胆汁(精汁)
,不直接传化物
“主决断”---与精神情志活动
清 浊
食物残渣 部分津液
3. 小肠主液
脾升清散精 输送到全身 吸收
泌别清浊
大量水液
清
水谷 精微
浊
小便短少 小肠泌别清浊 功能失常
水液由此渗于前 (膀胱) ——形成尿液 糟粕由此归于后 (大肠) ——形成粪便
小肠 主液
肠鸣泄泻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四、大肠
四、大 肠 1.传化糟粕
肺气肃降 胃气降浊 食物 残渣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复习:奇恒之腑
一、脑脑居于颅腔之中,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司精神活动(1)脑主人的意识、思维、记忆、情志等精神活动。
(2)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
如果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失常,就会出现思维、记忆、语言,以及情志等方面的异常。
3.主司感觉和运动(1)眼、耳、口、鼻、舌等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
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
脑主元神,神能驭气,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令之运动,故脑能统领肢体运动。
(2)脑髓充盈,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正常,则视物精明、听力正常、味觉嗅觉灵敏、感觉无碍、运动如常且轻劲多力。
如果脑髓不足,或者脑部的其它病变,使脑的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失常,都会出现视物不明,听觉失聪,味觉、嗅觉不灵,感觉障碍,运动不能,倦怠乏力。
(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难点)1.与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后天之精)关系密切。
2.精神活动虽由脑与心主司,但尚有“五神脏”之说。
二、女子胞(一)位置及形态(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1.主持月经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脉、气血及天癸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胞宫的形态与机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月经的来潮。
2.孕育胎儿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
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血气皆下注于冲任,到达胞宫以养胎,培育胎儿以至成熟分娩。
(三)与脏腑、经脉的关系(难点)1.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女子以血为本,月经的来潮和胎儿的孕育都离不开血液的充盈和正常调节,而五脏分别主司血液的生化、统摄、运行及调节,故女子胞与五脏(尤其是肝、心、脾、肾)关系密切。
天癸的泌至及其对胞宫的作用,与女子胞的发育成熟、月经按时来潮及其后定时排卵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2.与经脉的关系女子胞与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以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
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是女子胞发挥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 肾与天癸
肾中精气充盈产生天癸,促使女子胞发育成熟
冲为血海——调节十二经气血 冲任二脉 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 肝血灌注,肝气疏泄 心血充盈,心气下通 脾主统血,化生气血
心肝脾与血
诸脏腑经脉功能协调正常,保证女子胞发挥正常功能。
关 之脏 间 系 的腑
五脏与女子胞
女子胞:产生月经,孕育胎儿,均赖于
神的调控 气的推动 精血的充养
生 理
心藏神,主血——资助、促进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 肝主疏泄、藏血,情志——为妇女经血之本 以肝为先天
脾主运化,统血——经血的化生、固摄
肾藏精——主司天癸的至、竭 生殖
五脏与女子胞
心神不宁 心血不足 心气虚衰 病
月经不调、不孕。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生理: 气与血 的关系 肺主气 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
心主血
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
宗 气 是 中 心 环 节
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
病理: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影响心的行血——心血瘀阻 肺失宣肃,肺气壅塞 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心阳不振 影响肺的呼吸——胸闷咳喘
肝失疏泄——情志不畅、月经失调等。
理 脾失运化——经少、经迟或经崩、漏下等。
肾精亏虚——月经不调或闭经、不孕等
五脏与脑
生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 五神脏 心藏神 肝藏魂 保证脑功能 肾藏意 肺藏魄 脾藏意
主宰生命活动 主精神意识 正常发挥 主感觉运动
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五脏精气、功能, 才能化养五神,发挥其生理功能
经络:足厥阴、足少阳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 生 理 主司疏泄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7
37/42
大肠生理功效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收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中多出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 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效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心主血脉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8/42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表现。 普通称之 为广义神。即 “形征”,包含面色表情,目光眼
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1
11/42
肺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2
12/42
肺生理功效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功效。 (2)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概述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
如莲花”
象 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
表现于外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反应 于外征象
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2/4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课件ppt
5
二、胃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
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
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
贲门上连食道,幽门下通小肠,是饮食物
出入胃腑的通道。
下脘
贲门
幽门
医学课件ppt
中脘
上脘
6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 食水谷的作用。 2.主腐熟水谷
医学课件ppt
17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相同,是有具体形 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脏器。 • 三焦的形态结构:大多认为是指腹腔中的肠 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 • 三焦的功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 三焦充填于胃肠道与膀胱之间,引导胃肠中 水液渗入膀胱,是水液下输膀胱之通路。
②是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即推动和调控整个胃 肠道的运动以使饮食物消化及精微物质吸收转输的 两类不同运动趋向的精微物质和能量,又称“中 气”。
③是指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气,简称 谷气。谷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气充盛, 随脉运行,则脉反映出从容和缓之象,所谓脉有 “胃气”。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节律一致为特 点。
• 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 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所以在治疗胃病时, 要注意保护胃中津液。
• 胃中津液不足,称为胃津亏虚,影响饮食物 的消化而见饥不欲食等症。
医学课件ppt
10
胃气的涵义,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①是指推动和调控胃或胃肠道的运动以发挥受 纳腐熟水谷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和能量,是一身之 气分布到胃的部分,属脏腑之气之一。
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医学课件ppt
12
2.泌别清浊:
• 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 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
①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 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
以灌四傍”;
②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 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
医学课件ppt
14
• 与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相关的脏腑功能:
①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大肠承接); ②胃气的通降,实际上涵括了大肠对糟粕排泄
的作用; ③肺气的肃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肺与大肠
相表里); ④脾气的运化,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
的吸收;
⑤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
医学课件ppt
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
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幽门;
大肠小肠交接处—阑门(回盲部);
直肠下端—魄门医(学课肛件pp门t )。
3
一、胆
胆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 之余气凝聚而成。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 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 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医学课件ppt
8
•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 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 胃失通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 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
•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 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医学课件ppt
9
2.喜润恶燥
•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 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④指代一身之气或医正学课气件p。pt
11
三、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其上口与胃 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
• 主要功能:
1.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表现于以下 两个方面:
①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 即受盛作用;
②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
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
医学课件ppt
16
五、膀胱
膀胱又称“脬”,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 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
生理功能:
1.贮存尿液:代谢后的浊液(废水)则下归于 肾,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 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下输于膀 胱,变成尿液,由膀胱贮存。
2.排泄尿液:膀胱中尿液的按时排泄,由肾气 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
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
的水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临床上治
疗泄泻常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
医学课件ppt
13
四、大肠
包括结肠和直肠,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 其下端连肛门。
生理功能:
1.传化糟粕
•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 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
• 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 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 导之官”之称。
15
2.大肠主津
•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 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 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水液,参与体内 的水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
• 大肠主津功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 收,水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 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 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2.主决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 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医学课件ppt
4
(二)胆为奇恒之腑
• 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精纯、清净的精微物质, 称为“精汁”,故胆有“中精之府”、“清 净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称。
• 胆的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相同,皆属中空有 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故为六腑之一;但因 其内盛精汁,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 相似,且与饮食水谷不直接接触,只是排泄 胆汁入肠道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故 又为奇恒之腑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
(六腑与奇恒之腑)
嘉禾县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 周小平主任
医学课件ppt
1
第三节 六腑
概说:六腑的生理特性,七冲门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医学课件ppt
2
概说:
• 六腑的生理特七冲门:消化道的七道关隘——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 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医学课件ppt
7
(二)生理特性 1.主通降 • 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
动趋势。 •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 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