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义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意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分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观:从起源上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与主管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提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表现在恢复性上,其中有短暂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上升的。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马哲的相关名次解释一、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1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克思大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教材40页。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现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而且是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表达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理性认识就无法进行抽象和概括。
教材106-107页。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试卷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24分)1.物质[答案要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答案要点]“运动”就是标志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静止[答案要点]静止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着某种暂时的、相对的稳定形式和状态。
4.时间[答案要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
5.规律[答案要点]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所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主观能动性[答案要点]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的能动性”,它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即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积极主动性。
7. 绝对主义时空观[答案要点]绝对主义时空观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却否认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联系、把时间看作是与外界事物无关的永恒而均匀地流逝着的东西,把空间设想为一个空箱子,从而完全否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8.群体意识[答案要点]群体意识是一定的人群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如团体、政党、阶级、民族、国家等)的共同意识,它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近代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它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猜测性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质,即不再把物质归结为某种直接可感知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本身仍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它不懂得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的本质区别,混淆了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马克思答案务必牢记
期末复习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化的世界是有统一的本源的,这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7.联系和发展的关系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务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务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作为过程的结合体,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简答题(每小题1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
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
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开始使用“机器人”,并且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有些人就认为,“机器人”也可以创造剩余价值,请分析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机器人”仍是一种机器,属于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去,而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3)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并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4、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6、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价值: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观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8、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9、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
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10、共产主义:一种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学说。
或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它说明历史是无情的阶级斗争,最终必然是无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地方的胜利,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与此相应的是所有人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平等,最终导致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精华填空题
复习参考资料: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4、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5、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6、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7、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8、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9、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0、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1、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同一性。
12、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5、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指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16、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
17、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
18、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9、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0、规律这一范畴揭示了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1、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2、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5、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1、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真理,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识。
5、社会结构,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结合的方式,其本质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6、生产方式,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7、社会形态,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8、社会文化结构,即社会意识结构,指的是建立在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上层建筑,它是由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意识。
9、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
10.、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11、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之间的差额,其源泉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12、跨国公司,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垄断组织。
13、国家垄断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4、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15、通货膨胀,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导致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马原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9.矛盾的统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并共处于一个同一个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度:是指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1.肯定和否定:肯定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2.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3.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4.主体和客体:主题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5.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及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16.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019高考政治学习指导-(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解析: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非理性因素的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
20、“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1、“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理”、“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等都是主观真理论。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39、“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6、“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22、“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2019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4_毙考题
2019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4考研政治复习要注意结合做题来巩固,尤其是马原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哲学观点也比较难理解。
下面毙考题分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我们一起来结合相关知识点记忆:2019考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4多项选择题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这句话以高度的科学抽象和深刻的哲学概括,规定了哲学的物质范畴。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C.不能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D.物质都是人们感官可以直接感觉的2.中国古代哲学家王船山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一致的有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B.天不变道也不变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D.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3.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4.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一个所谓的飞矢不动理论。
他认为飞行的箭是静止不动的。
其道理是:箭在飞行的某一时刻,必定是处在某一位置上,它不能同时占有两个位置;因此,箭在这一个时刻应当是静止的。
可是,箭在这一个时刻静止在这个位置上,另一个时刻静止在别的位置上,于是整个过程皆由这样一系列的静止来构成,而静止的总和不能构成运动,静止的总和当然还是静止。
所以说飞行的箭是不动的。
芝诺的错误在于A.不懂得运动是间断性和不间断性矛盾统一B.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C.不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5.所谓,一学习就不开心了,一不开心就不学习了,一不学习就开心了,一开心一天就过去了。
就像一首歌唱到时间都去哪儿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一)物质的根本特征:客观实在性 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
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 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 把物质看 作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广延性和不可分 不可入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 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 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但这种物质观仍有严重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 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混淆了 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
——
两种错误倾向
第二章
两种错误倾向
可 方 方 。 可 生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 方 不 死 人连一次也 可 , 不能踏进同一 , 方 方 死 条河流。 不 方 ——克鲁底诺 可 生 庄 方 ;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子
——
第二章
(三)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广 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 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水是万物的本原
“从泰勒士起,我们才真 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 —黑格尔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特德 谟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克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 利 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 利赫 界的本原; 特拉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 克 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额,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
4.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联系实际。
当代中国,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国家的地位没有变。
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现阶段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际出发点。
二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1.从总体上看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事物发展普遍遵循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相互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量变质变相互转化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
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①揭示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②得出剩余价值率的科学概念。
它表示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资本根据价值转移形式区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资本根据流通形式区分为:固定资本/可变资本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第二,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概念从开始出现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唯心主义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产物。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将物质说成是某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将物质归为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错误的。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所谓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世界上的万事都是由这些“原初物质”所构成,这些“原初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认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是其合理之处,其根本缺陷则在于:一是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二是缺乏实证科学的依据,具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故而称其为“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从而认为原子的个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而且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是一个重大进步;但由于科学材料的不足和不懂得辩证法,它没能概括出各种物质形态最一般的共性,从而也不能提供对哲学物
质范畴的科学认识。
这决定了它不仅不能解释物质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无力回应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和唯心主义的诘难,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然陷入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A、列宁的物质定义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和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
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贯彻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就坚持了辩证唯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从而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是普遍的、绝对的。
这就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