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中抒情的相关手法
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三)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题文】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谈论、抒情、描写。
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其中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抒情,因此诗歌的抒情方式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的重中之重。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都有对抒情方式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我们肯定要高度重视,应娴熟把握抒情方式的内涵和高考命题、答题规律。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心情,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这首词写梦忆江南,李煜降宋后,懊悔长伴,追忆不断“多少恨”直接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谈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1.触景生情是指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
情因景起,先有景后有情。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从闺妇“不知愁” 说起;其次句承上“不知愁”来;第三句转出“忽见”二字,正是“杨柳”勾起了少妇的情思,触景生情,产生怨恨之情。
2.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周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备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哀痛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完整)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诗歌表现手法(修辞与抒情)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

“绿”代叶,“红”代花 “丝竹”代音
乐 “鞍马”代客人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杜康”代酒。
再举几个例子:
“边声”
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 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
“长安”
代指朝代,寓昔盛今衰之感
“阳关”“折 “柳鹧”鸪”“杜 “鹃石”壕村”
离别 悲愤 穷苦百姓
“长生殿”
统治阶级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 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地 “杨柳岸晓风残月”
18、风骚 19、雕虫 20、鸿鹄源自21、杜鹃22、鹧鸪23、黍离
24、桑榆 25、商女
优秀文学作品或文采 “稍逊风骚” 喻微不足道的技术 寻章摘句老雕虫 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 喻垂老之年 “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
平浪静的安宁温柔景象。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 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又如: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
【析】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
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 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12)十三能织素, 十六诵诗书。
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亭依恋难 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意境,意象,形象的鉴赏技巧和方法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意境,意象,形象的鉴赏技巧和方法诗歌之美在于意境,通过意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人的心境以及诗人当时所处周围的环境。
意境让我们更加贴近作者,同样,解析诗歌意境也是高中语文的一大难点。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意境,形象,意象鉴赏的解题技巧和方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关于形象类解题方法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思路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中语文诗词艺术手法优选稿

高中语文诗词艺术手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点化或者化用等。
二、表达方式: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1): 直抒胸臆:(2): 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
另外: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情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描写方式:(1)虚实结合( 2)动静结合(3)点面结合:(4) 细节描写 (5) 白描工笔:三、表现手法1.渲染与烘托 2.衬托与对比 3.比兴4.象征 5.联想和想象:6.卒章显志7.以景结情 8.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9、以小见大四、结构技巧1.开宗明义,直接点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 3.照应4.伏笔 5.抑扬关系6、过渡例题一:素梅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 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2)诗中描绘“闲花野草”的作用是什么?例题二: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例题三、[越调]小桃红杨果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诗歌表现手法汇总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诗歌表现手法汇总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拟人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高考直通车”联合衡水毕业清华北大在校生将于20XX年5月中旬推出的手写版高考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该笔记适合20XX年、20XX年、20XX年高考生使用。
凡20XX年5月中旬之后购买的高一、高二同学,每年指定日期可以免费更换一次最新一年的笔记。
另外,所有笔记使用者将被加入20XX年高考备考专用平台,每周定期提供最新资料和高考互动。
详情关注QQ号为80796072“高考直通车”空间最新动态!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5种古诗词的抒情方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5种古诗词的抒情方法!导语: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志,声也。
诗可以言志,抒情诗更充满炽烈的感情。
而这种感情的迸发,在古人是颇讲究的,我们不妨把这叫做抒情的方法,本文试图谈一谈这些方法。
一、情以物兴情以物兴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
早在几千年前朱熹为《诗经》作传,就阐述了这种方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或者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感情,无不是客观事物引起人的主观体验之产物。
刘勰的“情以物兴”,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说客体用于主体而发生感情。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兴”的手法。
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事物使诗人产生新的感情。
二是客观事物引发了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感情。
前者如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日几时有》。
这是诗人面对中秋佳节“月圆”“人欢”“酒酣”的场面,忽然想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弟弟——子由,刹时,一缕离情别绪涌向心头,于是挥毫作诗。
这正是客观事物景物使诗人产生了一种离别远怀的感情。
还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慈母为即将远行的爱儿缝衣的生活图景,而正是这种客观生活使诗人油然而生一种对母亲的感情和赞美之情。
显然,主体——诗人体验完全因客观生活图景而生。
即情以物兴。
后一种情况,如柳宗元的《七绝》:“海畔尖山似剑茫,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同寄京华亲故》)这里很明显是秋天“海畔尖山”触动了诗人之乡愁,但秋山与乡愁并无必然内在联系,仅仅是由形体上的联系而起了一种触化剂的作用。
还有李白的《静夜思》和柳永的《八声甘州》也属于此类。
至于范仲淹之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情以物兴”手法的运用。
二、直抒胸臆古代有一些抒情诗歌,将景物化入诗人的心胸,直接抒发炽烈的感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如何区别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有这样几大类: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反语,对比,联想,通感,双关,顶真(顶针),互文,回环以及移情.表现手法的话应该就是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古诗词中抒情的相关手法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析】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例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析】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例3:李清照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声声慢》)
【析】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例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析】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总是离人泪”是点。
2、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
“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
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例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白居易《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
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诉同感。
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确实耐人寻味。
3、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
“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
例1:“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析】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充满成功的期待,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可谓隐讳而妙极。
例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析】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沉。
4、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
”
例1:《扬州慢》: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
【析】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例2:“多情却以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析】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