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解读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与苏联的经济建设
高考历史2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个主题: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考点1|从“末日来临”到“走出梦魇”——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重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激化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标志: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价狂跌。
3.表现(1)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2)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4.特点:持续时间特别长;波及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1)世界经济: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国际关系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大打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3)社会政治: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胡佛在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同时,也部分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
1.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
2.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三、罗斯福新政1.措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改革(Reform)。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全)
东亚封贡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是指1500年左右明代中国凭借本身无以匹敌的实力地位和文化影响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一种国际关系体系,它与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东亚封贡体系既不同于现代那种负有条约义务的政治从属关系,又迥异于西方的殖民主义。
在这一体系中,明朝并未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也未干涉其政治,只是对其现存的政治形态予以一种高姿态的认可;而处于依附地位的诸小国反而享受到了馈赠的经济利益和贸易特权。
国家间那种常见的赤裸裸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在东亚地区被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面纱。
东亚封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中国为中心,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经营、完善自己的一种国际关系体系,但处于体系最高点的中国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穆斯林世界: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穆斯林风暴和伊斯兰教星月旗又一次席卷了欧亚大陆,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个穆斯林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的萨非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
其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穆斯林世界中地位最为突出。
它不仅建立了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且始终作为一个异教徒介入欧洲历史,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历史进程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与欧洲的联系广泛而复杂,例如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但是穆斯林世界愈来愈闭关自守、走向僵化,最终土崩瓦解。
欧洲秩序:欧洲秩序是指1500年前后欧洲各国所构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神圣。
【新祥旭考研】试用凯恩斯理论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试用凯恩斯理论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新祥旭考研:十年专注考研一对一辅导(1)1929年到1933年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几乎使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共有4000万人长期失业,社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恶性经济危机和恶性失业的现实使得传统古典经济学鼓吹的“供求自动平衡,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成为幻想,笼罩在看不见手上的神秘光环被打破,现实和理论的需要急需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和帮助人们摆脱危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以叛逆者的姿势登上了历史舞台,于1936年发表了其极具历史意义的巨作《通论》。
《通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2)在《通论》中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中,不是供给决定需求,而是需求决定供给,萨伊定律是错误的。
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总,总需求总是处于不足的状态,从而导致社会生产过剩,引起经济紧缩和失业,产生经济萧条。
他认为造成总需求不足是由于所谓的三大心理定律造成的,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规律。
正是由于这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的总需求总是低于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就业总是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3)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凯恩斯从以下方面分析了造成这次经济萧条的原因。
①大萧条的出现是由于总需求的急剧下降造成的。
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改变和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凯恩斯认为由于人的天性,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或者说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消费的部分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而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使得增加的产量出去个人消费之后,留下了一个缺口,如果没有相应的消费或投资来弥补这个缺口,一部分产品就无法销售出去,从而企业就要压缩生产,裁减员工,导致经济的萎缩,进而产生萧条。
②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
新高考历史复习20世纪西方经济的新模式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挫折A卷(word版含解析)
20世纪西方经济的新模式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挫折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其最有力的依据是A.颁布《紧急银行法》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D.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2.面对经济大萧条,改革往往是渡过危机的重要手段,下列组图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
下列对这一改革的看法最符合史实是A.经济“滞胀”诱发了改革前的危机B.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C.通过国家干预达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D.改革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困境3.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国家公共工程局负责开发了很多公共住房项目。
如1936年7月开工建设的哈莱姆河住宅区计划和1936年9月8日开工的威廉斯堡住宅区计划等。
国家公共工程局开发这些公共住房项目的目的是A.调整企业关系,防止盲目竞争B.调整劳资关系,保障工人权利C.增加工人就业,复苏建筑行业D.推行以工代赈,增加社会救济4.1946年5月,法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大规模国有化的法令,对煤炭、电力和运输等基础工业实行国有。
到了1946年底,国家占股份50%以上的公司达130家,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
这表明法国A.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B.维护了公有制主体地位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1945年,参加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为了进行国内竞选而中途回国,等大选结束三国会议复会时,回到会议桌旁的却是工党新首相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党向英国人民承诺在战后要建设“福利社会”(如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全面免费医疗制度等)而赢得大选。
关于英国“福利社会”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发生C.保守党反对建立福利社会D.能够消灭社会贫富差距6.“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引言: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经济大危机,被称为“大萧条”,是全球经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二战的爆发。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角度分析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一、经济大危机的原因1. 股市繁荣与泡沫20世纪20年代,美国股市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许多人追逐股票的价格上涨。
然而,这种上升并不符合实际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能力,形成了股市泡沫。
2. 超级借贷泡沫在繁荣的氛围下,投资者利用低息贷款进行股票交易,以期望利用股票上涨赚取差价。
此类大规模的借贷泡沫形成一个金融体系的问题,没有保障经济基本稳固发展。
3. 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工业飞速发展,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消费者需求并没有跟随增长。
这导致了产品过剩,进一步增加了经济不稳定因素。
4. 不合理的贸易政策美国当时实行高关税政策,试图保护国内产业。
然而,这种保护主义政策导致了国际间的贸易壁垒,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稳定性。
5. 农业危机20世纪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农民的收入降低。
农业危机使得农民无法偿还贷款,失去了他们对其他商品的购买力,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
二、经济大危机的表现1.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4日,即“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开始崩盘,成千上万的股票在价格崩塌中迅速跌至接近零。
这导致了一波又一波的抛售潮,将整个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2. 银行倒闭与银行系统崩溃由于股市的崩盘,众多投资者无法还款,许多银行因贷款违约而破产。
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导致了银行系统的崩溃,使得社会信用体系崩溃,无法满足人们的货币需求,加剧了金融危机。
3. 失业率飙升随着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裁员,大量的人失去工作,失业率急剧上升。
1933年,美国失业率高达25%,这意味着将近1500万的人失业,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20世纪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启示
20世纪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及其历史启示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十年内战时期,中国现代化模式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重大事件,就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第一次直接围绕着中国现代化模式问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20世纪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讨论的背景这次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国际上资本主义大危机,社会主义苏联快速发展。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以财政信贷危机为起点,扩展为工农业危机;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开始,波及世界各地。
它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36%,世界贸易额缩减将近三分之二,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大量农产品被销毁,无业人口颠沛流离,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经历过这次经济危机的人们在回顾危机时的惨状,都心有余悸,颇有谈虎色变之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20至30年代,苏联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
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2年3月,提前9个月完成,在4年零3个月的时间内,建成了1500多个新企业,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到1932年年末,工业产值比重由1928的48%增至70%。
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28年增长了118.5%,若从1913年算起,则增长了234.5%。
社会主义苏联当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从1933年起开始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同社会主义苏联飞速发展的状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国内民族危机加剧。
近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因此,最初现代化是以发展实业和工业救国的口号出现的。
郑观应在9年《致金苕仁书》中提出:“富强之国,首在振兴实业。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工业救国思想在思想文化界居于重要地位。
不仅如此,工业救国的要求还表现为有组织的行为。
对西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认识
对西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认识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也被称为大萧条。
这场经济危机起源于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大规模的失业。
对于这场经济危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股市崩盘:股市崩盘是这场经济危机的起点和象征,1929年10月的华尔街股市崩盘直接导致了许多投资者的破产,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这场崩盘揭示了当时的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虚假繁荣和过度投机,是整个危机的导火索。
2. 国际金融危机:这场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范围,并对各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一国的经济问题很容易扩散到其他国家。
金融机构的倒闭和贸易的停滞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的大幅度收缩,给世界各国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 大规模失业: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大量的企业破产和裁员,从而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问题。
失业率迅速上升,许多家庭陷入了贫困和困境,社会稳定性严重受损。
失业的增加还导致了消费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的程度。
4. 国家干预:面对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许多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措施来减轻危机带来的影响。
一些国家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和加大对银行的救助来刺激经济复苏。
此外,一些国家还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
5. 社会政治影响:这场经济危机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失业和贫困问题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为极端主义和泛政治的思潮提供了土壤。
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方式也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国家开始重视社会保障和减少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认识是,它是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起源于股市崩盘,迅速蔓延到全球范围,导致大量失业和经济衰退,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通过干预措施来减轻危机带来的影响,而这场经济危机也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全面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经济方面,30年代是苏联经济迅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时期。
在工业方面,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建设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基地,如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苏联在此期间发展了重型工业、机械制造、冶金和化学工业等关键产业。
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国家的军事实力提供了强大支持。
在农业方面,苏联实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目标是将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化农业经济,通过集体农庄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虽然集体化农业政策在初期面临一些困难和抵制,但在3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的改革和技术的进步,集体农庄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这使得苏联能够保证食品供应,并解决了农村地区的大规模贫困问题。
政治方面,苏联在30年代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1936年通过的新宪法,该宪法将苏联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承诺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此外,苏联还实施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运动,打击了反对派和政治异议人士,巩固了政府的权威。
这些政治改革加强了国家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在文化方面,苏联在30年代兴起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运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认为文学和艺术应该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人阶级的生活。
因此,许多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开始创作与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的作品,如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小说和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电影。
这些作品宣传了社会主义的理念,并成为苏联人民的精神慰藉。
教育方面,苏联在3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普及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
苏联政府大力投资建设学校和大学,并提供普及的教育机会。
此外,苏联还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训练等方式,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支持者。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复习学案新人教版【课程标准】●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这里的“新秩序”是指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C.雅尔塔体系D.美苏两极格局2. 1921年,日本向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本国代表发出训令,强调中国山东问题属于“不许变更事项”。
日本不愿变更的国际条约应是A.《凡尔赛和约》B.《九国公约》C.《联合国家宣言》D.《华沙条约》3.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对表现出不满的其他国家代表说道“法国是这次战争最大的受伤者,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拿更多的战利品。
”“但我们英国为这次战争出的力可不比你们法国少啊。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站了起来,几乎是怒视着克里孟梭。
上述情景体现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A.维护和平 B.加强合作C.挑起战争D.战后分赃4. 右边的漫画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初德国人、日本人参加哪次会议后的心情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会议D.雅尔塔会议5.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运动中出现的标语口号内容,与之有因果联系的是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6.毛泽东曾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此次会议上所签署的《九国公约》打破了哪一国家独霸中国的局面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30252015105092592792993193393593793994119431945失业率(百分比)失业7. 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旨在调整国际秩序,但它们都试图以牺牲中国主权利益来达成目的,最有力的证据是A.《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B.《北大西洋公约》 《四国条约》C.《华沙条约 》 《五国条约》D.《四国条约》 《五国条约》8. 右图是“1929~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状况。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 文档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实录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一场噩梦,它给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创9年来的新高,美国又有人联想起70多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
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在“大萧条”中,企业破产l09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
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 年下降了53.8%。
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更是明显。
1933年初,前总统柯立芝在死前4天还在哀叹:“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
”连一向处世乐观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眼见马里兰银行倒闭时也惊呼道:“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会不会倒塌?”由于工、农、商业萎缩,到1933年3月,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1700万,半失业者不计其数。
农民的现金收入从每年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沦为佃农、分成制农民和雇农,许多中产阶级也纷纷破产。
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
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
由于人们普遍对未来缺乏信心,导致社--会道德进一步沦丧,盗窃、斗殴、凶杀案件层出不穷。
胡佛总统曾经要求喜剧演员通过给人们以欢笑减轻大家的心理压力,但结果却是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大批取笑他的笑话。
如: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种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被叫做“胡佛毯”。
纽约大街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
世界⑤ 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国内外形势:①严重经济危机:1921年春,苏联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国民经济损失超过超过战前财富的1/4,国民收入下降,工农业产量减少。
1920-1921年,500万人死于饥饿。
②严重的政治危机: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尤其是中农利益,但政府仍在扩大余粮制范围。
工人疲惫不堪,物质匮乏,出现罢工。
1921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喀琅施塔得发生士兵叛乱,推翻当地苏维埃政府,成立“临时革命委员会”。
③党内出现争论:托洛茨基主张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在工会中保留命令和军事方法,挑起了有关工会问题争论,实质是如何对待群众。
列宁则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④有利的国外条件:欧洲各国自身需要恢复经济。
1921年,英国率先与苏俄签订贸易协定,两国可以互派商务代表,关于俄国偿还英国债务问题留待缔结和约时解决。
标志着苏俄开始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迈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改善关系的第一步。
此后,苏俄与挪奥意丹捷多国签署贸易协定,经济封锁被打破,苏俄工作重心有可能转机。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①农业政策:A.1921年3月,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农民税后余粮可自己处理,可到市场交易。
1923年,农民的各种税改成统一的农业税,其中一半为货币征税。
1924年,全部改为货币税。
B.1922年5月,《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短期3年,特殊情况6年,主人必须一起劳动,不可剥削。
C.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实行“共耕制”到“合作社”转变。
共耕制:大规模集体经营,生产资料实行不同程度公有,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称“集体农庄”,但后来因其弊端多,组织经营不善,劳动生产率低下,不少单位依赖国家扶植维持生存。
1921年,联共布十大作出决议,以“合作社”为联合农民的基本形式,通过合作社制度引导个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工业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控经济命脉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2021届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特训: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版)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原卷)1.(2021·山东青岛胶州高三上学期期中·24)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名为“新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改革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
这些举措()A.延续以往改革的基本政策 B.从根本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C.受到了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2.(2021·青海海东一模·34)戈尔巴乔夫曾回忆说:“经历(1985年)四月全会的转折将近一年后,我们发现改革政策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因而许多人将这一政策视作昙花一现的例行行动……我感到党内和管理阶层官僚在强烈抵制,上面轰轰烈烈,下面却寂静无声。
”由此可知,当时戈尔巴乔夫()A.强调苏联激进改革的必要性 B.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对苏联改革前景持悲观态度 D.力主调整苏联国家改革政策3.(2021·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23)有学者认为,胡佛在无奈中改造了“自由主义”,也在无形中开启了“国家主义”的大门。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是,胡佛()A.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 B.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C.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 D.发起农民自愿减少耕地运动4.(2021·江苏南通通州区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12)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贫苦农民的处境: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上生石灰。
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愤怒的葡萄正在长成。
该描述()A.表达民众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愤怒 B.表明美国部分农民对农业政策的不满C.说明新政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经济危机 D.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5.(2021·广东“百越名校联盟”普通高中高三12月学业质量检测·15)下图是美国赫伯特·约翰逊于1936年所作题为《老树产量更高》的漫画。
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成因解释的研究评述
2010年第5期ORTHERNECONOMY学术争鸣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成因解释的研究评述韩文龙杨玉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大萧条的背景,其次对大萧条的两种主要解释:凯恩斯主义解释和货币主义解释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最后指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为研究大萧条对我们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大萧条一、引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大萧条的原因,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凯恩斯主义者主要从有效需求和投资不足的角度论述了大萧条的原因;货币主义者则从货币供给方面阐述了大萧条产生的原因;莱维.巴特拉(Ravi Batra )则提出大萧条的真正原因是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金本位、产业结构等角度论述大萧条产生的原因。
虽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大萧条产生的原因,但是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鉴于此,笔者选择凯恩斯主义解释和货币主义解释作初步的评述。
二、大萧条概括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最先是在美国发生的,最后蔓延到了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
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主要表现为:首先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出现了“黑色星期四”等狂抛股票的局面。
这一时期,美国股票平均价格下跌约75%。
其次是产量和物价下降。
从1929—1933年,美国的GNP 从9381亿美元降到了6621亿美元,下降近30%。
1929—1933年,美国的CPI 下降近25%。
再次是失业问题严重。
1929—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从3%猛升到24.9%,而1931—1940年的10年间,其平均失业率达到了18.8%。
第四是私人投资急速下降。
1931—1935年的净投资呈现出负增长。
最后,与下跌的物价相比,商业票据的短期利率接近零,实际利率远远高于名义利率。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引言: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也被称为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的经济危机之一。
这场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震荡和经济大衰退,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场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并对该时期美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原因:1. 股市狂热和投机泡沫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股票市场的投机狂潮使得股票价格飙升,投资者大量涌入股市。
然而,这种泡沫并没有建立在实际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大部分投资都是基于短期赚取巨大利润的投机行为。
2. 农业危机20世纪20年代初,大部分美国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过度生产导致粮食价格下降,许多农户面临破产和失业。
并且,农业债务的增加也加剧了危机。
3. 政府政策的失败美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例如,高关税政策导致了美国对外贸易严重下滑,加剧了经济衰退。
另外,金融监管不力也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表现:1.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4日,所谓的“黑色星期四”,标志着股票市场的崩溃。
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急剧下滑,投资者的损失惨重,许多人破产。
2. 失业与贫困随着股市崩盘,美国经济进入了严重的衰退阶段。
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
估计有数百万人失去了工作,大量家庭陷入了贫困。
3. 银行倒闭和金融恐慌危机爆发后,大量银行陷入困境,无法归还债务。
银行业信心崩溃,人们纷纷涌向银行提取存款。
这导致了银行系统的崩溃和金融恐慌。
三、影响:1. 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家经济体,其危机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衰退导致了贸易和投资的急剧萎缩,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失业率飙升、贫困加剧等问题。
2. 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大萧条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工人罢工、示威游行、暴力冲突在美国和其他国家蔓延,政治气候骤变。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苏联的工业化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苏联的工业化作者:邓兴普来源:《历史教学》2002年第07期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苏联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一1.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30年代苏联主要以外国商号和工程师、专家为媒介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pp.1~2)1929年10月,苏联政府批准七十多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美国占55个,为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78%[2](p.207)。
1930年执行的104个技术援助协议中,约有84个是和美国、德国公司签订的。
1929至1945年间,苏联和外国公司之间约有200个技术援助协议在执行中[1](p.16)。
可以说,30年代苏联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
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经告诉美国人,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1/3是在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丹麦、芬兰和日本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
其中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而其余20个原有的钢铁厂也在外国的帮助下进行了技术改造。
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解读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
条与苏联的经济建设
2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包括许多美国工程师。
同年,苏联还从英、美购买了大量机器设备。
这说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大批专业人才
C.苏联工业化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
D.英、美为缓解困境向苏联输出机器
由材料信息“1932年”可知,此时西方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
由材料可知,苏联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不仅引进了大批外国专家,还从英、美购买了大批机器设备,这有利于苏联工业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
A项中“西方国家的帮助”说法错误。
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