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就是世界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就是世界观。

错,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马哲是“科学之科学”。

标准答案:错,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

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标准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或基本形式。

标准答案: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派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

(2)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它坚持反对唯心主义,并力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其局限性和缺陷是:①机械性。

它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把一切运动形态归结为机械运动。

②形而上学性。

它不懂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③不彻底性。

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称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当做实践来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础”。

第三个历史形态是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和存在根源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

例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事物是“感觉的组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脱离物质世界,并在所有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

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所谓“绝对观念”的“外化”,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认为“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

标准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使哲学成为崭新的真正的科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革命变革,从而结束了
以往哲学家把哲学看做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统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的系统的说明,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

它把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贯彻到包括社会在内的一切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它既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内容的革命变革。

在旧哲学那里,唯物论和辩证法从本质上是割裂的(古代唯物主义只是朴素、直观的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是分离的,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们高度统一起来。

唯物史观的创立的伟大意义是: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和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唯物主义成为完备、彻底的科学体系,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驱逐出去;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导思想,使社会历史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现实道路。

3.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科学认识世界和革命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世界统一于存在
标准答案:错误。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单独的“存在”概念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3)这是一个折衷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标准答案:正确。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有其产生的客观根源或“原型”。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的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否认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就会导致和产生唯心主义。

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标准答案: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a.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实在的,是物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从而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唯物主义物质观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是不能被认识的,而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能被认识的,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把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相区别,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d. 从实践中理解物质,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简述运动和静止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标准答案: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①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
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标准答案:(1)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和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是以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为前提的,即既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又承认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坚持两者辩证统一。

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

列宁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意识的能动性,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毛泽东指出:思想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称之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认识世界的能动性。

它能根据实践需要能动地选择和反映对象,能动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根据需要,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

在此基础上,超越事物的现状,
能动地追溯过去,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②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地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能够为实践活动创造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创造条件,发挥潜力,利用规律,变可能为现实,使实践活动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上。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情感等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上的病患。

发挥意识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要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促进。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标准答案:错误。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新出现的事物有可能是新事物,但新出现的事屋也不一定是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标准答案:正确。

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假象是一种错觉。

标准答案:错误。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也是客观的,是由各种条件造成的,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怎样?
标准答案: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的主要方法论原则:⑴整体性原则,即系统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之和。

⑵动态有序性原则。

系统的联系是有序的,这种联系存在于发展变化之中。

⑶最优化原则,即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总体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

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与部分(局部)的关系。

⑴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⑵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

⑶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⑷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

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标准答案:(1)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旧事物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新生事物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候遭受挫折甚至夭折,但它在另外某个地方、某个时候又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新事物必然最终战胜旧事物。

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标准答案: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紧密结合中实现的。

b.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1.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是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这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前提。

2.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3.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1.在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做准备和创造条件。

2.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发实质和核心。

标准答案:(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

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实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以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4)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标准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两者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2)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其表现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3)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

同时,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运用辩证否定观说明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传的态度。

标准答案: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相互斗争,最后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事物的发展、内部矛盾的展开和解决是通过自我否定实现的。

辩证的否定是客观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有两个基本特征:①它是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旧质向新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和飞跃,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②它是联系的环节。

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同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和内容。

辩证的否定作为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叫做“扬弃”。

所谓“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在实践上,要坚持辩证否定观的革命、批判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辩证否定“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其“否定的理解”,即“必然灭亡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另一方面,要坚持对一切事物采取辩证否定的科学分析态度,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在改革开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

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标准答案: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实践。

但针对某一个人来说,他的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间接经验。

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

标准答案:错误。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把大多数认同的就看作真理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真理观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标准答案:(1)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片面性,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做到。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这是因为,人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在思维着,并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不同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这是因为,理性认识需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往往是交错进行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标准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认识对象相符合。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把认识同认识对象相对照,检验两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这在主观意识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客观对象一般也不能回答这一问题。

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通过实践的客观结果才能把认识和客观对象加以对照。

一般来说,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就证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决定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

标准答案: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实践。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b.实践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

C.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d.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感知器官和思维能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惟一标准。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据此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指导实践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种效果: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遭到失败。

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标准答案:(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

从群众中来,实际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实际上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不断的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标准答案:(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从其客观性、不可被推翻性来说,它具有绝对性;从其有限性来说,又具有相对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客观真理所固有的二重性。

(2)从真理的发展上看,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发展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非至上性和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或颗粒,没有不包含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②绝对真理存在于无数相对真理之中,通过无数相对真理来表现,是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③人们对每一个真理的认识和把握,都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非至上性和至上性的矛盾,正是在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的。

在理论上,要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及其发展,把已有的认识和理论变成僵化的教条。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及客观性,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在实践上,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待一切科学理论,都要采取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正确态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标准答案: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动态全过程,生产环节处于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