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NEW)刘祖洞《遗传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题四、名词解释五、问答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孟德尔定律第三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第四章 孟德尔遗传的拓展第五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六章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第七章 连锁交换与连锁分析第八章 细菌和噬菌体的重组和连锁第九章 数量性状遗传第十、十一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第十二章 重组与修复第十三章 细胞质和遗传第十四章 基因组第十五章 基因表达与基因表达调控第十六章 遗传与个体发育第十七章 遗传和进化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1以下哪种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套数,会出现雄性果蝇( )。
[中山大学2019研]A.XX:AAB.XXY:AAC.XXXA:AAAD.X:AA【答案】D【解析】果蝇的性别由X染色体数目与常染色体组数之比决定,与Y无关。
X:A的比值≥1时发育为雌性,≤0.5发育为雄性。
ABC三项错误,X:A的比值等于1,出现雌性果蝇。
D项,X:A的比值小于1,出现雄性果蝇。
2基因型为aaBbCcDd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aaBbccDd的概率是( )。
[湖南农业大学2018研]A.1/4B.1/8C.1/16D.1/32【答案】CaaBbCcDd个体自交,将各基因分开考虑,后代aa的概率为1,【解析】Bb的概率为1/2,cc的概率为1/4,Dd的概率为1/2,因此出现aaBbccDd 的概率为1×1/2×1/4×1/2=1/16。
3对于拟南芥短径突变,己分离到纯合的品系并获得短径与长径的个体数目分别为62与38,则该突变的外显率为( )。
[中山大学2019研]A.0.62B.0.38C.0.613D.0.387【答案】A外显率=62/(62+38)=0.62。
【解析】4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能产生四体环的是( )。
[沈阳农业大学2011研]A.易位纯合体B.易位杂合体C.四分体D.四合体【答案】B易位杂合体是两条非同源染色体间互换片段,另外两条不发生【解析】互换,从而形成十字形结构的四体环。
第三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有丝分裂
分裂细胞类型 体细胞
减数分裂
原始生殖细胞(孢母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
子细胞数目 染色体数目变化 DNA分子数变化 染色单体数目变 化 同源染色体行为 可能发生的变异 意义
复制一次分裂一次
2 2n→2n 2n→4n→2n 0→4n→0
不联会、无四分体形成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一套染色体(n)。
核型分析(analysis of karyotype)
把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 长短臂比、随体有无等)所进行的分析,也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genome analysis) 。
例如,人类的染色体有23对(2n = 46),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 对为性染色体。 人类的染色体组型分析,对于鉴定和确诊染色体疾病具有重要 的作用。
(2)高等植物的受精
授粉 pollination:成熟的花粉粒落到柱头上并 开始萌发的过程。 自花授粉 异花授粉(风媒、虫媒) 常异花授粉 受精 fertilization:雌雄配子融合成为合子的过 程。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
1898年俄国科学家纳瓦兴发现了被子植物的双受精现象 double fertilization。
着丝粒
后期(anaphase)
4、末期(telophase)
在核的四周核膜重新形成,染色体又变为均匀的 染色质,核仁又重新出现,又形成了间期核。细胞质被 新的细胞膜分隔为两部分,结果产生了两个子细胞。
末期(telophase)
早前期
晚前期
中期
间期
末期
晚后期
遗传学习题含答案
《遗传学》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与变异2、遗传变异3、遗传学二、填空题:1、1883年,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A.Weismann)提出。
2、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年,由三个植物学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植物上,得出与孟德尔相同的遗传规律,这时遗传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3、1903年和首先发现了染色体的行为与遗传因子的行为很相似,提出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的假设。
4、遗传学诞生后,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教授提出来的。
5、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创造了一词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并且还提出了和概念。
6、1910年,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做材料,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得出,确定基因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创立了以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为核心的。
7、1940年以后,以红色面包霉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生化合成与基因的关系,于1941年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8、1944年,等用肺炎双球菌做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9、1951 发现跳跃基因或称转座因子。
10、1961年,法国分子遗传学家以E.coli为材料,研究乳糖代谢的调节机制,提出了。
11、分子遗传学时期以195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提出的为开始。
三、选择题:1、遗传学有很多分支,按(),可分为宏观与微观,前者包括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数量遗传学(Quantitative gentics);后者包括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核外遗传学(Extranuclear G.)、染色体遗传学(Chromosomal G.)、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
A、按研究对象分B、按研究范畴分C、研究的层次分D、研究的门类2、遗传学名词是1906年由英国的贝特森William Bateson教授提出来的,并且他还提出了()等概念。
《遗传学》复习资料集
《遗传学》复习资料集《遗传学》复习资料集第二章孟德尔定律1、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答:因为(1)分离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
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RR×rr (2)Rr×rr (3)Rr×Rr (4) Rr×RR (5)rr×rr解:序号杂交基因型表现型1 RR×rr Rr 红果色2 Rr×rr 1/2Rr,1/2rr 1/2红果色,1/2黄果色3 Rr×Rr 1/4RR,2/4Rr,1/4rr 3/4红果色,1/4黄果色4 Rr×RR 1/2RR,1/2Rr 红果色5 rr×rr rr 黄果色3、下面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和表型已写明。
问它们产生哪些配子?杂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怎样?(1)Rr × RR (2)rr × Rr (3)Rr × Rr粉红红色白色粉红粉红粉红解:序号杂交配子类型基因型表现型1 Rr × RR R,r;R 1/2RR,1/2Rr 1/2红色,1/2粉红2 rr × Rr r;R,r 1/2Rr,1/2rr 1/2粉红,1/2白色3 Rr × Rr R,r 1/4RR,2/4Rr,1/4rr 1/4红色,2/4粉色,1/4白色4、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 (2)XwDd×wwdd(3)Wwdd×wwDd (4)Wwdd×WwDd解:序号杂交基因型表现型1 WWDD×wwdd WwDd 白色、盘状果实2 WwDd×wwdd 1/4WwDd,1/4Wwdd,1/4wwDd,1/4wwdd, 1/4白色、盘状,1/4白色、球状,1/4黄色、盘状,1/4黄色、球状2 wwDd×wwdd 1/2wwDd,1/2wwdd 1/2黄色、盘状,1/2黄色、球状3 Wwdd×wwDd 1/4WwDd,1/4Wwdd,1/4wwDd,1/4wwdd, 1/4白色、盘状,1/4白色、球状,1/4黄色、盘状,1/4黄色、球状4 Wwdd×WwDd 1/8WWDd,1/8WWdd,2/8WwDd,2/8Wwdd,1/8wwDd,1/8wwdd 3/8白色、盘状,3/8白色、球状,1/8黄色、盘状,1/8黄色、球状5.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是显性。
遗传的染色体理论
第二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图示
第三节
伴性遗传
一、果蝇作为遗传材料的优点和伴性遗传:
1) 双翅目昆虫,体型小,容易饲养。 25℃时12天就
可以完成一个世代,生活史短,后代多。(不要忘 了,经典遗传学是统计遗传学,多的后代很有必
要;群体大,便于选择突变体)
2) 只有4对染色体,容易发现连锁现象。
挑选(家系内)
黑鼠♀ 黑鼠♂若干组 挑选若干代 line1 黑、 纯系 、 line2 灰 杂种 、 line3…… 黑、 纯系
红♀ 白♂ A_pp aaPp A_——有色 A_P_——紫色 F1 紫♀ 红♂ A_pp——红色 aa__——白色 AaPp Aapp P(亲本)——纯系 杂交 F1——只有紫♀、红♂ F2 3紫 :3红 :2白 A_P_ A_pp aa__ P: 红♀ 白♂ P: 红♀ 白♂ A_pp aa__ 自交←AApp aaPp→自交 F1 紫♀ 红♂ F1 紫♀ 红♂ A_P_ A_pp AaPp Aapp 杂交 杂交 F2 3紫 :3红 :2白 F2 3紫 :3红 :2白 A_P_ A_pp aa__ A_P_ A_pp aa__
3、X连锁的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型佝偻病:
X连锁显性遗传的特点
• 患者双亲中必有一方患有此病,女性患者多于
男性,但女性患者病情较轻。
• 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是患者,儿子正常。
•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1/2可能患病。 • 未患病的后代,可以真实遗传,不会患病。
4、Y连锁遗传
• 控制性状/疾病的基因位于Y 染色体上,基因 随Y染色体而传递,由父 子 孙,这种遗 传方式称为Y连锁遗传/限雄遗传/全男遗传。 • 在Y染色体上已发现的基因:毛耳基因、睾丸 决定基因
刘祖洞遗传学习题答案3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在哪里?从遗传学角度来看,这两种分裂各有什么意义?那么,无性生殖会发生分离吗?试加说明。
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列于下表:有丝分裂的遗传意义:首先:核内每个染色体,准确地复制分裂为二,为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一样提供了基础。
其次,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的核中从而使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首先,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发育为雌性细胞或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n)雌雄性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受精卵(合子),又恢复为全数的染色体2n。
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
其次,各对染色体中的两个成员在后期I分向两极是随机的,即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与任何另一对染体的分离不发生关联,各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均可能自由组合在一个子细胞里,n对染色体,就可能有2n种自由组合方式。
例如,水稻n=12,其非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的可能组合数为212 = 4096。
各个子细胞之间在染色体组成上将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组合。
此外,同源染色体的非妹妹染色单体之间还可能出现各种方式的交换,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
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水稻的正常的孢子体组织,染色体数目是12对,问下列各组织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1)胚乳;(2)花粉管的管核;(3)胚囊;(4)叶;(5)根端;(6)种子的胚;(7)颖片;答;(1)36;(2)12;(3)12×8=96;(4)24;(5)24;(6)24;(7)24;3、用基因型Aabb的玉米花粉给基因型AaBb的玉米雌花授粉,你预期下一代胚乳的基因型是什么类型,比例如何?答:即下一代胚乳有八种基因型,且比例相等。
4、某生物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一对染色体是中间着丝粒,另一对是端部着丝粒,以模式图方式画出:(1)第一次减数分裂的中期图。
水产遗传育种学总复习
3、隔代遗传
第二节 伴性遗传
也称为性连锁遗传(sex-linkage inheritance)
一、X染色体连锁遗传 二、Y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三、Z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四、限性遗传 五、从性遗传 六、伴性遗传、限性遗传、从性遗传的关系
特征比率:12:3:1(南瓜及燕麦颖色)
五、叠加效应(重叠效应):指两对 或两对以上的显性基因对表型能产生 相同的作用,只要有其中任何一个显 性基因存在,这个性状就能表现出来。 特征比率15:1
例如:荠菜的蒴果的形状
第六章 数量性状遗传
名词: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遗传率, 杂种优势
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 近交系数的计算(通路法) F1的优势特点
全部单冠
全部玫瑰冠 全部豌豆冠
玫瑰冠 X 豌豆冠
全部胡桃冠
三、抑制基因:指本身不一定具有 表型效应,但它可抑制其它基因的 表达的基因。特征比率:13:3 例如:家蚕的茧色(p38)
鸡羽毛的颜色
四、上位效应:一对等位基因影响另一对 非等位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现象
1、隐性上位:由隐性基因抑制另一对非等 位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现象。 特征比率:9:3:4(家鼠及家兔的毛色) 2、显性上位:由显性基因抑制另一对非等 位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现象。
数量性状的特点
1. 可以度量的 2. 呈连续变异 3. 数量性状的表现易受环境影响 4. 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多基因系统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比较
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
性状主要类型 品种特性、外貌特征
生产、生长性状
刘祖洞遗传学课后题答案
刘祖洞遗传学课后题答案第⼆章孟德尔定律1、为什么分离现象⽐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答:因为(1)分离规律是⽣物界普遍存在的⼀种遗传现象,⽽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遗传因⼦的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
可以说⽆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显性现象的发⽣。
9、真实遗传的紫茎、缺刻叶植株(AACC )与真实遗传的绿茎、马铃薯叶植株(aacc )杂交,F2结果如下: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247908334(1 (2)进⾏2测验。
(3)问这两对基因是否是⾃由组合的解:紫茎缺刻叶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观测值(O ) 247 90 83 34 预测值(e ) (四舍五⼊) 255858529454.129)2934(85)85583(85)8590(255)255247()(222222=-+-+-+-=-=∑e e o χ当df = 3时,查表求得:<P <。
这⾥也可以将与临界值81.7205.0.3=χ⽐较。
可见该杂交结果符合F 2的预期分离⽐,因此结论,这两对基因是⾃由组合的。
11、如果⼀个植株有4对显性基因是纯合的。
另⼀植株有相应的4对隐性基因是纯合的,把这两个植株相互杂交,问F2中:(1)基因型,(2)表型全然象亲代⽗母本的各有多少解:(1) 上述杂交结果,F 1为4对基因的杂合体。
于是,F2的类型和⽐例可以图⽰如下:也就是说,基因型象显性亲本和隐性亲本的各是1/28。
(2) 因为,当⼀对基因的杂合⼦⾃交时,表型同于显性亲本的占3/4,象隐性亲本的占1/4。
所以,当4对基因杂合的F1⾃交时,象显性亲本的为(3/4)4,象隐性亲本的为(1/4)4 = 1/28。
第三章遗传的染⾊体学说2、⽔稻的正常的孢⼦体组织,染⾊体数⽬是12对,问下列各组织的染⾊体数⽬是多少(1)胚乳;(2)花粉管的管核;(3)胚囊;(4)叶;(5)根端;(6)种⼦的胚;(7)颖⽚;答;(1)36;(2)12;(3)12*8;(4)24;(5)24;(6)24;(7)24;3、⽤基因型Aabb的⽟⽶花粉给基因型AaBb的⽟⽶雌花授粉,你预期下⼀代胚乳的基因型是什么类型,⽐例如何答:雄配⼦雌配⼦极核Ab abAB AABB AAABBb AAaBBbAb AAbb AAAbbb AAabbbaB aaBB AaaBBb aaaBBbab aabb Aaabbb aaabbb即下⼀代胚乳有⼋种基因型,且⽐例相等。
(整理)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及性连锁遗传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及性连锁遗传第一节染色体的形态是细胞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着丝点:在光学显微镜下,每个染色体都有一个着丝点,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对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若染色体由于某种原因发生断裂,势必成为两段,一段有着丝点:有着丝点的片段可以正常地移向两极,另一端没有着丝点:无着丝点的片段则不能正常地移向两极,常常会丢失在细胞质中着丝点将染色体分为两个臂(arm)。
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当两个臂被染色时,着丝点不着色,在光镜下,好象染色体在此区域是中断的。
于是又称着丝点区域为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次缢痕和随体有些染色体上除了主缢痕区之外,还有一个不着色或着色很淡的区域,通常位于短臂上,称为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
次缢痕的外侧还有一部分染色体,这一部分可大可小,有时其直径与该染色体相同,有时较小,称为随体(satellite)。
次缢痕的位置和随体的大小,在一个物种内是相对固定的,这些也是识别特定染色体的重要的形态标志。
有的物种则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染色体带有次缢痕和随体。
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
带有随体的染色体称为随体染色体(satellite chromosome)。
着丝点的位置决定染色体的形态,将染色体分为两个臂。
臂比(arm ratio):染色体的长臂与短臂的长度之比,长臂/短臂表染色体形状与臂比染色体名称臂比中期后期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1X字形V字形近中着丝粒染色体(submetacentric chr.)1~1.7似X L字形近端着丝粒染色体(acrocentric chr.) 1.7~3.0似X 棒状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 chr.) >3.0 倒V 棒状或点第二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有丝分裂(mitosis)的遗传学意义:从遗传学的观点看,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其分裂产物都是相同的,它们精确地含有和亲代细胞核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遗传学(笔记)1-10
遗传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遗传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一、什么是遗传学1、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2、遗传(heredity)是指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亲代和子代各个方面的相似现象。
3、变异(variation)是指子代个体发生了改变,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原来的亲代。
4、遗传与变异的辨证关系5、现代的观点: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组成、传递和表达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题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遗传学可称为基因学。
二、遗传学研究的任务:就是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深入探讨它们的本质,并利用所得成果,能动地改造生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遗传学研究的内容1、遗传物质的结构2、遗传物质的传递3、遗传物质的表达◆基因在世代之间传递的方式与规律1、孟德尔遗传规律2、摩尔根连锁交换定律3、染色体外遗传(extrachromosomal inheritance):细胞质基因和其他核外基因的非孟德尔传递方式。
4、母性影响(maternal effect):由母体基因型决定子代性状,但受胞质因子影响,F3代才分离的一种单亲遗传方式。
5、群体遗传的Hardy-Winberg 定律与进化◆遗传学基本概念Key Terms1、遗传(heredity, inheritance):生物在以有性或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种族繁衍的过程中,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2、变异(variation)生物个体之间差异的现象3、遗传学(Genetics)◇经典定义∶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现代定义∶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传递和表达规律的一门科学——基因学◇基因(gene)是遗传、发育和进化的交汇点。
◆常用的重要遗传学研究材料1、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2、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3、豌豆(Pisum sativum)4、果蝇(Drosophila)5、玉米(Zea mays)6、小鼠(Mus musculus)7、人(Homo sapiens)8、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t)9、拟南芥(Arabidopisis)第二节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一、遗传学的产生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2、“先成论”(theory of performation)3、渐成论(theory of epigenesis)4、拉马克(mark,1744-1829)5、达尔文(C.K.Darwin,1809-1882)6、魏斯曼(A. Weismann,1834~1914)7、孟德尔(G.J.Mendel 1822~1884)8、荷兰的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德国的科伦斯(KarlCorrens)奥地利的切尔马克(Erich.S.Tsehermark)二、遗传学的发展1、萨顿(W.S.Sutton,1876~1916)2、贝特逊(W.Bateson,英国遗传学家)3、约翰逊(W.L.Johannson,1857~1927)4、摩尔根(T.H.Morgan ,1866~1945)美国实验胚胎学家5、比德尔(G.W.Beadle 美)和他的老师泰特姆(E.L.Tatum)6、埃弗里(O.T.Arery 美)等。
[3]第三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二)染色体的形态
每一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 每一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 数目。其形态,结构,数目具有稳定性,连续性。 数目。其形态,结构,数目具有稳定性,连续性。 在高等动植物中体细胞染色体具有成对性。
1 2 3 1.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或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1.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或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 (metacentric chromosome or 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 M or SM ) 2.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ubtelocentric 2.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ubtelocentric chromosome ST) 3.端着丝粒染色体 端着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 3.端着丝粒染色体(telocentric chromosome T )
教学难点: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 三 教学难点: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植物雌 雄配子形成过程。 雄配子形成过程。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四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P.C. Winner, G.I. Hickey & H.L. Fletcher,Instant Notes in Genetics,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1998.12 王亚馥, 主编: 遗传学》 2、王亚馥,戴灼华 主编:《遗传学》,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月版。 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编著: 现代遗传学教程》 3、贺竹梅 编著:《现代遗传学教程》,中 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月版。 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核基质 (Nuclear Matrix) The Organization of 30nm fiber into chromosomal loops
遗 传 学教学大纲
遗传学教学大纲【说明】遗传学是一门兴起较迟但发展非常迅速的科学,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领域,现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和中心。
本课程以阐述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为主,并在课程中适当讲述一些经典的实验过程,使学生通过了解遗传学基本理论的由来,掌握一些遗传学基础研究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研究遗传现象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置为普通遗传学,因而应尽可能的涉及遗传领域的各个方面,课程深度适中。
教材选用《遗传学》王亚馥、戴灼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或《现代遗传学》赵寿元、乔守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教学以讲授为主,使学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的遗传学理论,并应用理论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课程面广,内容多,因而一些涉及数学方面的公式只给出结果和应用,公式推导过程简略。
各章教学时数分配表章次章名教学时数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8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6第四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6第五章基因概念及发展 5第六章基因组 4第七章基因与发育 6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8第九章细胞质遗传 2第十章数量性状遗传 4第十一章群体遗传与生物进化8第十二章重组DNA技术 4合计62【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掌握遗传学、遗传、变异的概念,了解遗传学的研究内容,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和遗传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内容要点:一、遗传学研究的内容。
二、遗传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遗传学的分支。
四、遗传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建议:●教学方法建议以讲授为主。
授课时数:1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教学目的:掌握遗传的三大规律,掌握三大规律的实质及异同,掌握相关概念,了解三大规律的研究方法和基础实验过程。
内容要点:第一节遗传的分离规律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三、分离规律的扩展。
四、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
第二节遗传的自由组合规律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遗传学教学大纲(参考).doc
遗传学教学大纲(参考)导言•遗传学的定义•遗传学发展的里程碑•遗传、发进化在基因水平上的综合与统一•遗传学的任务第一篇遗传物质的传递第一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孟德尔第一、第二定律及其遗传分析•孟德尔学说的核心•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基因的作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第二章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性连锁遗传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T. H. Morgan关于果蝇的伴性遗传研究其它动物(包括人)及植物的伴性遗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剂量补偿效应及X染色体失活的分子机制•连锁基因的交换和重组真核生物基因组,基因定位与染色体作图的一般原理与方法•真菌类的遗传分析顺序四分子与非顺序四分子及其遗传分析•人类基因组的染色体作图人类基因定位方法人类基因组的染色体作图与物理图谱的研究方法与进展第三章基因精细结构的遗传分析•基因概念及其发展•互补测验与顺反子•缺失作图及其原理与方法第四章病毒基因组及其遗传分析•噬菌体突变的互补测验•噬菌体突变的重组实验•X噬菌体基因组与X原噬菌体第五章细菌基因组及其遗传分析•大肠杆菌的突变及其遗传因子•大肠杆菌的性别一F因子与高频重组•中断杂交与重组作图•F'因子与性导•转化与转导作图第六章遗传重组•遗传重组的类型•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 基因转变与Holliday、Meselson-Radding模型•细菌同源重组的特点及机制•位点专一性重组•转座因子与异常重组•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转座机制与遗传学效应第二篇遗传物质的表达与调控第七章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E.coli乳糖操纵子的正、负调控•其它类型的操纵子•X噬菌体基因组的表达调控•DNA重组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反义RNA在基因表达中的调控作用第八章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染色体水平上的基因活化调节•转录水平的调控一一顺式、反式作用元件,激素调节•转录后水平的调控——RNA加工、内含子剪接•翻译水平的调控第九章发育的遗传学分析•发育遗传学概论•基因的细胞分化和细胞决定的作用•基因在胚胎极性生成中的作用一一果蝇前后轴极性生成中的基因作用•果蝇和哺乳动物的同源异形基因•性别决定——Y染色体的睾丸决定基因•基因差别表达及其研究方法第十章免疫遗传基本原理•组织相容性抗原及其遗传•免疫球蛋白多样性的遗传控制•与HLA相关的遗传疾病第十一章核外遗传•母性影响•细胞内敏感物质的遗传•线粒体与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数量性状及其特征•数量性状的遗传率•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的理论第三篇遗传物质的进化第十三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第十四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二)一一因突变•概说•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生物体的修复系统•基因突变的检出第十五章群体遗传与进化•Hardy一Weinberg 定理•平衡群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影响Hardy—Weinberg平衡的因素•自然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分子进化与中性学说第四篇遗传学与人类第十六章基因工程导论•基因丁程中的载体•基因组克隆和cDNA文库•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第十七章遗传学与人类健康•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癌基因激活与肿瘤的遗传•遗传病及其基因诊断与治疗•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人类未来。
刘祖洞-遗传学-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1、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答:这是因为:(1)性状的分离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基因发生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
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RR×rr〔2〕Rr×rr〔3〕Rr×Rr〔4〕Rr×RR〔5〕rr×rr解:3、下面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和表型已写明。
问它们产生哪些配子?杂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怎样?〔1〕Rr × RR〔2〕rr × Rr〔3〕Rr × Rr粉红红色白色粉红粉红粉红解:4、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2〕XwDd×wwdd〔3〕Wwdd×wwDd〔4〕Wwdd×WwDd解:2 WwDd×wwdd 1/4WwDd,1/4Wwdd,1/4wwDd,1/4wwdd,1/4白色、盘状,1/4白色、球状,1/4黄色、盘状,1/4黄色、球状2 wwDd×wwdd 1/2wwDd,1/2wwdd 1/2黄色、盘状,1/2黄色、球状3 Wwdd×wwDd 1/4WwDd,1/4Wwdd,1/4wwDd,1/4wwdd,1/4白色、盘状,1/4白色、球状,1/4黄色、盘状,1/4黄色、球状4 Wwdd×WwDd 1/8WWDd,1/8WWdd,2/8WwDd,2/8Wwdd,1/8wwDd,1/8wwdd 3/8白色、盘状,3/8白色、球状,1/8黄色、盘状,1/8黄色、球状5.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是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2 真核类的有丝分裂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迁是这样的:从 间期的S期前期中期,每个染色体具有两 根染色单体(即具两条完整的DNA双链);从后 期末期下一个细胞周期的G1期,在这些 阶段中,所谓的染色体实质上只有一根染色单 体(即只有一条DNA双链)。
2.3 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
图2—27 减数分裂过程示 意图
1 细线期 2 偶线期 3 粗线期 4 双线期 5 终变期 6 中期I 7 后期I 8 末期I 9 前期II 10 中期II 11 后期II 12 末期II
(1) 前期I:
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特别长,包括细线期、 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浓缩期。
(1) 前期I:
中期开始时,核膜崩解,核质(nucleoplasm) 与胞质混和。纺锤体的细丝——纺锤丝 (spindle fibers)与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连接。 染色体向赤道面移动,着丝粒区域排列在赤道 板上。这时最为容易计算染色体的数目。
(3) 后期(anaphase):
每一染色体的着丝粒已分裂为二,相互离开。 着丝粒离开后,即被纺锤丝拉向两极,同时并 列的染色单体也跟着分开,分别向两极移动。 这时染色体又是单条了,也可叫做子染色体。
图 染色体复制后含有两条纵向并列的染色单体
2. 2 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的行为
像细菌、蓝藻等原核类生物,体细胞和生殖细 胞不分,细胞的分裂就是个体的增殖。而高等 生物是通过单个细胞即合子(zygote)的一分为 二、二分为四的细胞分裂发育而成的具有亿万 个细胞组成的个体,譬如说人就是通过单个细 胞即受精卵的细胞分裂发育而成的具有1014个 细胞组成的。
(1) 前期I:
粗线期:到了粗线期的最后,亦可看到每一染 色体的双重性,即每一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 体(姐妹染色单体),因此,双价体就含有4条 染色单体了,每一双价体中4条染色单体相互 绞扭在一起。
(1) 前期I:
双线期:双价体中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 但分开不完全,并不形成两个独立的单价体, 而是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仍有若干处发生交 叉而相互连接。交叉的地方实际上是染色单体 发生了交换的结果(见图)。
2. 2. 2 真核类的有丝分裂
间期又可细分为三个时期,即合成前期(G1), 这时DNA没有合成;进入合成期(S)时DNA才 开始合成,即染色体开始复制;然后是合成 后期(G2)。间期结束后,进入分裂期(M)。
从一个细胞的任何一个分期阶段到子细胞的 同等阶段称为—个细胞周期(cell cycle)(图)。
2. 1 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体这一概念除指真核生物细胞分裂中期具 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染色质外,现在已扩大为包 括原核生物及细胞器在内的基因载体的总称。 大部分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形态比较简单,它只 是一条裸露的或与少数蛋白质结合的DNA或 RNA双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多数高 等动植物是二倍体(diploid),也就是说,每一 身体细胞中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表示; 亲本的每一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单倍体 (haploid),用n表示。如人的染色体是46(2n =46),果蝇的染色体是8(2n=8)。但多数微 生物的营养体是单倍体,如链孢霉的单倍体 染色体数是7(n=7)。
有丝分裂中期
减数分裂中期I和后期I
(3) 后期I:
双价体中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向两极 移动,每一染色体有两个染色单体,在着丝粒 区相连(相当于有丝分裂前期的一条染色体)。 这样,每一极得到n条染色体,即在后期I时染 色体数目减半。双价体中哪一条染色体移向哪 一极是完全随机的。
(3) 后期I:
2.1 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chromatin)是存在于真核生物间期细胞 核内的一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无定形物质, 是伸展开的DNA蛋白质纤维,每一条染色体是 由一个线性的、完整的、双螺旋的DNA分子, 加上围绕其中的组蛋白和非组蛋白所组成的, 是细胞分裂间期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2.1 染色质与染色体
(6) 前期II、中期II、后期II和末期 II
前期II、中期II、后期II和末期II的情况和有丝 分裂过程完全一样,也是每一染色体具有两条 染色单体,所不同的是染色体在第一次分裂过 程中已经减数,只有n个染色体了。
Introduction
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后,有大量的杂交实验证 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这样就迫使人们去思考、 去研究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究竟是什么,它的结 构是怎样的,它们在细胞的什么地方,细胞中 什么样的结构与假设的遗传因子(基因)是相一 致的等等。
Introduction
在 孟 德 尔 的 工 作 被 重 新 发 现 后 不 久 的 1903 年 , W.Suntton和T.Boveri各自独立地认识到,染色体 从一代到一代的传递方式与基因从一代到一代的传递 方式有着密切的平行关系。为了解释这种相关性,他 们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设,即遗传的染色体 学说(Chromosome theory of heredity)。
细菌分裂时,细胞延长,带着原有染色体的细 胞膜部分与带着新复制的染色体的另一细胞膜 部分彼此远离,当两染色体充分分开时,中间 发生凹陷,细菌细胞分成两个,这样每一染色 体处在各别的细胞中。
Color-enhanced electron micrograph of E.coli undergoing cell division.
(4) 末期I:
核膜重建,核仁重新形成,接着进行胞质分裂, 成为两个子细胞。
注意:末期I的染色体只有n个,但每个染色体 具有两条染色单体;而有丝分裂末期的染色体 数为2n个,每个染色体只有一条染色单体。
(4) 末期I:
(5) 减数间期:
在第一次分裂之末,两个子细胞进入间期,这 时细胞核的形态与有丝分裂间期相似,但有许 多生物没有间期,后期染色体直接进入第二次 减数分裂的晚前期,染色体仍旧保持原来的浓 缩状态。不过不论有没有间期,在两次减数分 裂之间都没有DNA的合成及染色体的复制。
2. 1 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体在复制之后.含有纵向并列的两条染色 单体(chromatids),由着丝粒(centromere)联 在一起(图)。每一染色单体的骨架是一条连续 的DNA分子,一般认为细胞分裂中期时看到的 染色单体就是由一条DNA蛋白质纤丝重复折叠 而成的。
2. 1 染色质与染色体
图 真核生物细胞周期示意图
Figure 3-1. Stages of the cell cycle.
(1) 前期(prophase):
间期核内的染色体细丝开始螺旋化,缩短变粗, 染色体逐渐清晰起来。每一染色体含有纵向并 列的两条染色单体,前期快结束时,染色体缩 得很短。
(2) 中期(metaphase):
2. 2 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的行为
细胞的增殖是通过有丝分裂(mitosis)实现的, 有丝分裂的结果是把一个细胞的整套染色体均 等地分向两个子细胞,所以新形成的两个子细 胞在遗传物质上跟原来的细胞是相同的。
2. 2. 1 细菌的有丝分裂
细菌属原核类(prokaryote)。细菌染色体位于 细胞内的核区,核区外面没有核膜,所以称为 原核。每一原核类细胞中通常只有一个染色体, 染色体的结构简单,是一个裸露的DNA分子。
染色体(chromosome)则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 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精巧包装 而成的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存在形式,是 高度螺旋化的DNA蛋白质纤维。
2.1 染色质与染色体
A metaphase preparation of chromosomes derived from a dividing cell of a human male
减数分裂(meiosis)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 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 核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的 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 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把它叫做减数 分裂。
2. 3 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
两次连续的核分裂分别称为第一次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I,meiosis I)和第二次减数分裂(减 数分裂II,meiosis II),在两次减数分裂中都能 区分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图)。
(4) 末期(telophase)和胞质分割 (cytokinesis):
两组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的螺旋结构逐
渐消失,又出现核的重建过程。两个子核形成
后,接着便发生细胞质的分割过程,把母细胞
分隔成两个子细胞,细胞分裂结束(图)。
图 真核生物有丝 分裂过程示意图
2. 2. 2 真核类的有丝分裂
细线期:虽然染色体已在间期时复制,每一染色体 已含有两染色单体,但在细线期还看不出它的双重 性。
(1) 前期I:
偶线期:两个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
(1) 前期I:
粗线期:染色体继续缩短变粗,两条同源染 色体配对完毕。因此原来是2n条染色体,经 配对后形成n组染色体,每一组合有2条同源 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做双价体(二价 体)。
2. 2. 2 真核类的有丝分裂
因为真核类的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数目往往较 多,因而其细胞分裂也更为复杂。
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为说明的 方便起见,通常将其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 末期四个时期,在两次有丝分裂中间的时期称 为间期。
2. 2. 2 真核类的有丝分裂
间期时的细胞核中一般看不到染色体结构, DNA是在间期进行复制合成的,因而以DNA为 主体的染色体也由原来的一条成为两条并列的 染色单体。
(1) 前期I:
浓缩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仍有交叉联系着,所 以仍为n个双价体。染色体变得更为粗短,螺 旋化达到最高度,双价体开始向赤道面移动, 分裂进入中期I。
(2) 中期I:
各个双价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两个同源染色体 上的着丝粒逐渐远离,双价体开始分离,但仍 有交叉联系着。
(2) 中期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