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美感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
摘要:美的培养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习中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同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有美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问题,教学中要提倡“美读”,体验情感美,还在教育学生有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感;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06-00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说明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美可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一种享受,带来一种乐趣,也能带来一种陶醉。

美真真实实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它又是那么的纯洁。

美能激发人的热情,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在生活中领悟美的真谛。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美的教学,可以这么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成为美的化身。

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东西能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求知欲望。

教师自身必须注重课堂的艺术美,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才能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美与审美的素质
语文要进行美育教学,首先教师要具备高超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
力。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真正、牢固地树立起现代意识,具有相当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以清如许的源头活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以及美学的渗透,使广大学生在人文美学鉴赏和学习中,欣赏美,热爱美,从而去发现美,创造美。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

二、用美读的方法来体验情感美
提倡“美读”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所谓的美读就是全神贯注地、有感情地朗读,用心去体会文中的美,能读出其中的美。

语文学科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德育、智育、体育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坚持文美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获得知识陶冶的同时,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取得更好的教学目的。

如在学习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们在熟悉志愿军战斗事迹的同时,感受到他们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让同学们深刻地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而《鼎湖山听泉》、《画山绣水》、《岳阳楼记》、《飞红滴翠记黄山》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
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

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三、注重传统美德教育
我国的美德非常多,其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

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

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

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

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别林斯基说过:“对于我们,只是欣赏还不够,我们还想求知,没有知识我们就谈不到欣赏。

假如有人说,某某作品使他很兴奋,可是却不能解释这种快感,追究不出这种快感的原因何在,这种人就是自欺欺人。

”因此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审美氛围和审美情境,利用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有关美的知识的教育:如在鉴赏朱自清的《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形、状、声、色等方面去鉴赏,甚至可以请同学画出作家笔下的草、花、雨、风筝。

因此在审美实践中,教者要摒弃传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抽象思维教学法,努力把学生引入艺术的形象思维。

总之,在审美意识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新世纪的一代青少年学生才有可能并最终完成“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即变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的“理性的人”,成为精神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郑爱芝.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新课程
(上)2011,(03)
[2]郑安徽,郑海标.享受语文,西江教育论丛2006,(02)
[3]石坚.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1,(02)
[4]王小珍.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新作文(教育教学研
究)201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