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失调的概念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失调

五志过极化火,或因气滞、血
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热、 化火。
• 【发展趋势】 阳胜则阴病
2.阴偏盛
【概念】 阴偏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 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 制、热量耗伤过多的病理变化。
阴 阳 长 消 阴盛则寒
阳 阴
阴平衡
• 【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
的实寒证。
• 【临床特点】寒、静、湿
1.阴损及阳——在阴虚的
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
病机---以阴虚为主的阴阳 两虚
无阴则阳无以化 无阳则阴无以生
2.阳损及阴——在阳虚的
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
病机---以阳虚为主的阴阳 两虚
(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指在阴阳偏盛
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
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 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 格阴两方面。 表现: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 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 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 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 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 的一种病理变化。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亡阳
【概念】 亡阳是指机体的 阳气发生突然脱失而致全 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病 理变化。 【形成原因】邪盛,正不敌 邪素体阳虚,正气不足疲 劳过度,过用汗法慢性消 耗性疾病 【临床表现】 大汗淋漓、 汗冷而清手足逆冷、精神 疲惫、神情淡漠,昏迷脉 微欲绝等
阴胜则寒”。
发展趋势---“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1.阳偏盛
【概念】
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 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 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 理变化。
阳 长 阴 消
阳 阴
阳盛则热
阴阳平衡
• 【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

中医病机:阴阳失调

中医病机:阴阳失调

中医病机:阴阳失调1、阴阳一调百病消。

可见,阴阳失调是致病原因,调和阴阳乃疗愈大法。

故,张景岳曰:“医道虽繁,然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2、阴阳偏盛百病生。

《黄帝内经》讲:“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吃煎炸烧烤忘了喝水,脸上就长疮,眼目就发红。

这叫阳胜则热,热毒成疮。

一用黄连上清片或三黄片,吃一两次,泻热解毒,疮去病除。

那些脾气大、身体差,鞭炮性子,一点就爆,碰到事情急躁烦的人群,无一不是犯了阳盛则热的中医戒条。

这些阳亢热火众生,几乎都适合服食莲子心茶,或大黄薄荷水。

3、阴盛则寒。

吃冰冻饮料、生冷瓜果,吃久以后,小肚子会凉,手脚不温。

弄点姜枣茶或附子理中丸,一散掉阴寒,肚子就春暖,手脚脸蛋就花开。

那些笑不出来,皮笑肉不笑,人体僵硬冷漠的,讲话让人寒心的,没有不是犯了阴盛则寒这条戒条。

所以,几乎阴寒众生的他们都适合桂枝汤、姜枣茶,或理中丸。

4、阴阳消长。

阳长则阴消。

人脾气大,火气大后,明显口干舌燥,音声嘶哑。

用玄麦甘桔汤滋阴养液,则阳火潜藏,脾气变善,咽喉滋润,口舌生津。

所以,刚强众生,嗔怒患者,你在汤方里头加进玄参、白芍、麦冬、五味子、石斛等阴柔养液之品,他发脾气就不会那么频繁。

就像森林雨水足,就不容易着火;人体内津液充盈,谁愿意老发火。

故曰:“降火在滋阴。

”5、阴长则阳消。

喜食凉果,爱饮冻品,贪卧空调房,这些阴寒日盛后,人脸上会变白或灰暗,那股红光润泽的阳气会渐渐减少。

阴者静也,阳者动也。

所以那些懒惰、偷闲、图安逸的人,他的阴气就在增长,阳气就在消减。

结果,越懒越衰,越衰越懒,越不动越不能动。

像中风患者,越卧床,越起不了床。

所以,我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80克,补气阳,让偏瘫的废体挂在直立墙上。

半年多不会走路的,半个月就能扶着走了。

所以我认为,中风不是最可怕,中风后好卧不好动,阴长阳消最可怕。

6、阴阳偏衰恶病生。

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

中老年人阳寿越来越短,明显就会出现面白身冷,舌淡脉迟,等一派阳虚则寒的现象。

阴阳失调与阴阳平衡论

阴阳失调与阴阳平衡论

阴阳失调与阴阳平衡论阴阳并非是总能处在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总会是在一定原因或自身消耗上出现问题,而失去平衡,这也就是阴阳失调。

但它又会通过某些能力或机制恢复期动态平衡状态,这也就是我们所要的状态——阴阳平衡态。

一、阴阳失调论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不和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

阴阳失调的状态主要表现为:阴阳格拒、阴阳互损、阴阳偏胜、阴阳偏衰和阴阳亡失等。

1、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

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

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

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

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2、阴阳互损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精、血、津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的名词解释

阴阳失调的名词解释

阴阳失调的名词解释阴阳失调是一个常见的中医术语,用来描述人体内阴阳两个相对而又互相依存的对立面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中医学认为,阴阳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源,也是人体内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1.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出现在《易经》中。

阴阳被视为世界万物的两个极端,互为对立又互相依存。

阴阳的本质是相对的、比较的,而不是绝对的。

阴指阴冷、静、消极、负性的一面,阳则指阳热、动、积极、正性的一面。

2. 阴阳失调的原因阴阳失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环境变化等。

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长期过度劳累等都可能导致阴阳失衡。

3. 阴阳失调的症状阴阳失调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引发各种症状。

常见的阴阳失调症状包括头晕、失眠、疲劳、消化不良、情绪波动、月经不调等。

不同人体内的阴阳失调表现也可能有所不同。

4. 中医调理阴阳失调的方法中医认为,保持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针对阴阳失衡的症状,中医提供了一系列调理的方法。

其中包括草药疗法、针灸、推拿按摩、食疗等。

草药疗法以补益为主,通过草药的温和作用来平衡阴阳。

针灸则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推拿按摩能够刺激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起到调理阴阳的作用。

食疗方面,中医提倡根据个体情况调理饮食,平衡阴阳。

5. 阴阳失调的预防与注意事项预防阴阳失调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

合理的饮食结构,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对于阴阳失衡的预防非常重要。

此外,避免情绪波动、减轻压力、保持心情愉快也有助于防止阴阳失调。

6. 综合干预的重要性阴阳失调的治疗需要综合干预,医疗、心理、生活三个方面的调整都是不可忽视的。

药物治疗可能需要辅以心理疏导和生活调整。

对于反复发作的阴阳失调,建议寻求专业的中医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总结:阴阳失调是一个重要的中医概念,用来描述人体内阴阳两个相对的力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它不仅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还会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

中医阴阳失调知识点总结

中医阴阳失调知识点总结

中医阴阳失调知识点总结阴阳失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诊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阴阳失调是一种由于阴阳失衡,导致人体功能紊乱的状况,会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中医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阴阳失调的原因、阴阳失调的症状表现、中医阴阳失调的诊断方法以及阴阳失调的治疗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医阴阳失调的知识。

1.中医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指事物相互作用的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侧面,包含了事物的善与恶、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等双重性。

在人体中,阴阳是指生理活动中对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和功能的相对性。

阴阳失调就是说明人体某种状况出现了阴阳的不平衡状态,导致身体内外环境的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阴阳失调的原因中医认为,阴阳失调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是指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失调,包括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外因主要是指外界环境的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病毒感染、身体损伤等等。

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时,就会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从而产生阴阳失调的状况。

3.阴阳失调的症状表现阴阳失调的症状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表症状,包括颜色、声音、形体、脉象等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内脏症状,包括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心悸多梦、恶风痰喘等方面的症状。

不同的阴阳失调,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

4.中医阴阳失调的诊断方法中医阴阳失调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脸色、舌苔、身体形态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心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切诊是通过切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这四诊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全面地了解疾病的情况,从而确定阴阳失调的具体情况。

5.阴阳失调的治疗方法中医有许多方法可以治疗阴阳失调,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运动疗法等。

中医知识:阴阳失调知识总结

中医知识:阴阳失调知识总结

中医知识:阴阳失调知识总结
事业单位的考试中,对于阴阳学说的考查占得比例较大,题目有时会涉及到阴阳失调的表现的考查,不仅笔试的题目中会涉及客观题的考查,而且会涉及面试题目的考查,下面对可能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说明:
1.阴阳偏胜
阳偏胜: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热证。

临床特点:热、动、燥
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寒症。

临床特点:寒、静、湿
2.阴阳偏衰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寒证。

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

阴偏衰:即阴虚。

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热证。

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

3.阴阳互损
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4.阴阳格拒
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雍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5.阴阳亡失
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阴气或阳气的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阴: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阳:由于机体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知识:阴阳失调docx

中医知识:阴阳失调docx

中医知识:阴阳失调一、阴阳盛衰阴阳盛衰,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阴或阳的消长变化超过了正常范围,所出现的偏盛和偏衰的病机变化。

阴阳盛衰直接导致实证和虚证,阴阳偏盛则形成实证,阴阳偏衰则形成虚证。

阴阳盛衰还决定了疾病性质的寒和热,阳盛、阴虚则形成热证,阴盛、阳虚则形成寒证。

1.阴阳偏盛阴或阳一旦偏盛,就成了邪气。

"邪气盛则实",所以阴偏盛或阳偏盛都形成实证。

阴偏盛则形成实寒证,阳偏盛则形成实热证。

(1) 阳偏盛:阳偏盛是由于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表现为阳气偏盛、功能亢奋的一种病理状念,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常见于外感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化火,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火,促使人体阳气偏亢而形成。

阳盛则热,故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症,兼见多汗、口渴、面红、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数;或火邪内扰,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

由于阳盛则伤阴,所以阳偏盛者往往有阴津耗损的表现。

病至中、后期,阳邪渐退,阴津耗损却日益显著,就会形成阴虚证。

(2) 阴偏盛:阴偏盛是由于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表现为阴气偏盛、功能衰减及其病理性代谢产物滞留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常见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致使人体阴气偏盛而形成。

阴盛则寒,阳气被遏而不得舒展,也失去其温煦作用,故临床表现以发寒为主症,常见恶寒战栗、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无汗、喜热饮、四肢逆冷、大便稀、小便清、舌苔白、脉沉迟等症。

由于阴盛则阳病,所以阴偏盛往往有阳气受遏或损伤的表现。

病至中、后期,阴邪渐退,阳气不足就越来越明显起来,从而形成阳虚证。

2.阴阳偏衰正常情况下,阴和阳都属于人体的正气。

阴或阳一旦偏衰,就会形成正气不足的局面。

"精气夺则虚";,所以阴偏衰和阳偏衰都形成虚证。

阴偏衰则形成虚热证,阳偏衰则形成虚寒证。

中医基础理论有哪些核心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有哪些核心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有哪些核心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体系的基石,它包含了一系列核心概念,这些概念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独特认识。

以下是一些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一、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在中医里,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

从人体组织结构来看,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在生理功能方面,阳气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阴气具有宁静、凉润、抑制等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关键。

当阴阳失调时,就会出现病理变化。

比如,阳气偏盛则会出现热证,阴气偏盛则会出现寒证;阳气虚衰会导致虚寒证,阴气虚衰会导致虚热证。

二、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中医运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人体脏腑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指的是一脏对另一脏具有促进、助长的作用,如木生火,即肝生心。

相克指的是一脏对另一脏具有制约、克制的作用,如木克土,即肝克脾。

五行学说还可以用于解释疾病的传变和诊断治疗。

例如,肝病可能传脾,在治疗时可以通过补脾来防止肝病的传变。

三、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一种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

气的运行失常会导致各种疾病,如气滞、气逆、气陷等。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血虚会导致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等症状;血瘀则会出现疼痛、肿块等。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等功能。

津液代谢失常会产生痰饮、水肿等病症。

四、脏腑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类,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优秀文档】第三节,阴阳失调

【优秀文档】第三节,阴阳失调

第三节,阴阳失调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患有疾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的疾病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患有的疾病究竟是如何转变的呢?在中医中阴阳失调又是有着怎样的医学含义呢?今天三九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详细的学习一下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阴阳失调的相关知识。

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

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个方面,其中阴阳偏盛偏衰则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而表现出来。

(一)阴阳盛衰
阴阳盛衰,是阴和阳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化,其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

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个方面,其中阴阳偏盛偏衰则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而表现出来。

一、阴阳盛衰阴阳盛衰,是阴和阳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化,其表现形式有阳盛、阴盛、阳虚、阴虚四种。

1.阴阳偏盛: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是阳偏盛和阴偏盛病机的特点。

前者其病属热属实,后者其病属寒属实。

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所以,“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阳偏盛或阴偏盛等病理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盛则热: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阳气偏亢,脏腑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是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热化火所致。

阳盛则热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阳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阳气偏盛产生热性病变,以及燥、动之象,出现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

故曰:“阳盛则热”;由于阳的一方偏盛会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衰,所以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同时还会出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阳盛伤阴,阴液不足的症状,故称“阳盛则阴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阳盛。

但需要指出,“阳盛则阴病”,阳盛则阴虚。

在病机上,必须分清阴是相对不足还是绝对亏虚。

病机2-阴阳失调-31页文档资料

病机2-阴阳失调-31页文档资料

虚寒证
阳气大伤 虚寒内生
阴偏胜病机示意图
(二)阴阳偏衰
概 念: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虚 衰不足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病理特征:“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发展趋势:“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其病机演变过程如下:病机

阴气 阳气
偏 衰
证候
虚 热 证
发展
阴损 及阳
以阴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
阳气具有 温煦、推 动、兴奋 等作用
静——血行不畅:舌淡、脉迟 阳虚则寒
精神萎靡、喜静少动 (以虚为主)
湿——水液停聚
转 归: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阳损及阴)
区 别:▲
“阳虚则寒”:是虚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
人体阳气虚衰,温煦、推动和兴奋功能
减退,常见面色苍白、脘腹冷痛、水湿

痰饮停聚、舌淡、脉迟等寒象,又见畏
▲ 阴阳失调的类型(内容):
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胜:阳偏胜(阳胜) 阴偏胜(阴胜)
(二)阴阳偏衰:阳偏衰(阳虚) 阴偏衰(阴虚)
(三)阴阳互损: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
(五)阴阳亡失:亡阴 亡阳
(一)阴阳偏胜
概 念:阴阳偏胜,是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
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病理特征:“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发展趋势:“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 阳应象大
论》
邪气
阳邪
正气
阴气
病机 证候
阳偏胜
实热证
发展
阳胜则 阴病
阴邪
阳气
阴偏胜
实寒证
阴胜则 阳病

阴阳失调课件

阴阳失调课件
源自阳 长阳 阴 阴 消 阴阳平衡
阴虚则热
(二)阴虚证(虚热证)
病机特点: 阴虚则(虚)热。 阴液不足,宁静、滋养功能减退,阴不制 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尿少色黄, 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症状。 形体消瘦,口咽干燥,大便干燥等阴液不足之 症。 多见:肺、肝、肾阴虚。尤其是肾阴不足
阳明腑证(里实热证)
日晡潮热、腹胀满硬痛、 便秘、谵语、狂乱、苔黄而燥、 脉沉实或滑数
五、阴阳格拒
病机:
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
阴或阳的某一方偏盛至极,或某一方偏衰至极,
盛者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 不相维系,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病理变化。
(一)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阳气极虚,阳不制阴 阴寒偏盛,壅遏于内 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 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 病理变化。 形成:虚寒性疾病发展 到严重阶段 外假热
阴 长 阳 消 阳虚则寒
阳 阴
阴阳平衡
(一)阳虚证(虚寒证)
病机特点: 阳虚则(虚)寒。 阳气不足,温煦、推动、气化功能减退, 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舌淡,小便清长,大 便溏泄的虚寒之象。 兼有脏腑机能衰退的症状,如少气懒言,精 神萎靡,浮肿,脉沉弱等。 多见:心、脾、肾阳虚.尤其是肾阳不足
热热 微深 厥厥 亦亦 微深
六、阴阳亡失
亡阳
概念: 机体的阳气急剧、大量散失 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 的病理变化 形成: 邪盛,正不敌邪
素体阳虚,正气不足,疲劳过度,
亡阴 阴 阳 离 决
概念: 阴液急剧、大量消耗丢失 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 的病理变化 形成: 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 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 汗、吐、泻、失血,大量耗损阴液 临床表现(突发、极重的虚热) 汗出不止、汗热而粘、四肢温和 渴喜冷饮、身体干瘪 皮肤皱折、目眶深陷 精神烦躁或昏迷 脉细数无力,或洪大无力

简述中医阴阳的概念

简述中医阴阳的概念

简述中医阴阳的概念
中医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思想。

阴阳是两个互相依存、对立、统一和平衡的概念,它们是相对的,不可分割的。

阴性和阳性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而失衡则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和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道家哲学的思想。

阴阳的理解技巧包括观察事物的表现和行为,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辨别它们的属性和功能等。

在中医的应用中,阴阳的平衡被视为基础的治疗原则之一,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调节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健康。

阴阳气不相顺接病症机理

阴阳气不相顺接病症机理

阴阳气不相顺接病症机理
阴阳气不相顺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阴阳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人体的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当阴阳气不相顺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阴阳气不相顺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阴阳失衡:阴阳失衡是阴阳气不相顺的主要原因。

阴阳失衡可能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的。

例如,夏天天气炎热,人容易出汗,这时如果人体的阳气过度消耗,就会导致阴阳失衡,引发头晕、口渴、尿少等症状。

2. 情志失调:情志失调也是导致阴阳气不相顺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志失调包括情绪波动、压力过大、情感冲突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阴阳失衡,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长期情绪低落可能导致气滞血瘀,引发经痛、乳房胀痛等症状。

3. 运动不当:运动不当也可能导致阴阳气不相顺。

过度运动会消耗人体的阳气,导致阴阳失衡;而长期久坐则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适量的运动对于维持阴阳平衡非常重要。

4. 饮食不当:饮食不当也是导致阴阳气不相顺的原因之一。

过度食用辛辣、烟熏、油腻等食物,容易导致阳气亢盛,引起阴阳失衡;而长期不吃早餐或过度饮酒则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引发各种疾病。

综上所述,阴阳气不相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其机理涉及到多个方面。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应该注意调节自身的生活方式,保持阴阳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6.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

1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

18.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阴阳失调的概念

阴阳失调的概念

阴阳失调的概念阴阳失调,即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或偏盛,或偏衰,或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或阴阳互损,或阴阳相互格拒,或阴阳亡失等的病理状态。

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说明]中医发病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因此,不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都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是机体各种生理性矛盾和关系遭到破坏的总概括,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阴阳在中医学中具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内涵,而具体到阳气和阴精,除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外,阴精、阳气两方面之间亦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对立又统一,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这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阳气的功能是温煦机体,卫外御邪,助养精神,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推动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阳气的正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并起着主导作用。

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精的功能,是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化生阳气,助长精神。

阴精既是机体的组成成分,亦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所以,在中医学的病机理论中,阴阳两方面的关系失去协调平衡,则又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调的主要内容阴阳失调病机,甚为复杂,但其主要表现,不外阴阳的偏胜、阴阳的偏衰、阴阳的互损、阴阳的格拒,以及阴阳的亡失等几方面。

[概括表]阴阳偏胜阴阳的偏胜,主要可见于“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

病邪侵袭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阴偏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失调的概念
阴阳失调,即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

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或偏盛,或偏衰,或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或阴阳互损,或阴阳相互格拒,或阴阳亡失等的病理状态。

同时,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中医发病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因此,不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都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是机体各种生理性矛盾和关系遭到破坏的总概括,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

阴阳在中医学中考,试大网,站收集具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内涵,而具体到阳气和阴精,除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外,阴精、阳气两方面之间亦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对立又统一,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这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阳气的功能是温煦机体,卫外御邪,助养精神,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推动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阳气的正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并起着主导作用。

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精的功能,是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化生阳气,助长精神。

阴精既是机体的组成成分,亦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所以,在中医学的病机理论中,阴阳两方面的关系失去协调平衡,则又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