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学案第6课 将相和|部编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 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 将相和|部编版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逐一抽生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学习文中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一、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

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二、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

(侮辱赵王、没占便宜……)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课题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勇改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1)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法学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朗诵法教学准备教学ppt、和氏璧道具教学过程设计构想一、复习导入1、解课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课文大意概述:《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

二、深入读文,分析人物形象(一)学习完璧归赵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0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3、找出几个连续的动词,组内表演蔺相如的动作;4、从哪些词语中最能表现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直气壮”、“强逼”、“撞碎”小结:从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当中能看出他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5、人物表演环节(1)个别同学商谈单独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2)从上面评价中得出优缺点,老师表演,同学集体朗读进行配合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二)学习渑池之会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1)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思考: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集体朗读这段话,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忠贞爱国、不畏强权、机智勇敢(3)带着对蔺相如人物形象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男女生分角色对话、师生分角色对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
2. 通过朗读、解读、理解《将相和》这篇古文体文章
3. 能够正确朗读《将相和》这篇课文,并理解词义、句意
4.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对文本中生僻词和词语的理解
2. 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情感
3. 能够准确读出古文体文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2.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将相和》,教师纠正发音错误。

3.理解课文
–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确保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生僻词语,辅导学生理解。

4.讨论质疑
学生就文章中的词句进行讨论,澄清疑惑。

5.语文活动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感受其中情感。

–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理解文章情节。

6.课堂小结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课文的生动性。

针对较难理解的词句,及时进行解释和示范。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古文体文章的解读和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将相和【教材解读】《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教学难点】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的背景资料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筑基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3.读写生字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将相和》是⼀篇叙事性课⽂。

这篇课⽂的三个⼩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物特点的⽅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6课《将相和》课⽂原⽂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回,赵王得了⼀件⽆价之宝,叫和⽒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常着急,⽴即召集⼤⾂来商议。

⼤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璧骗到⼿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会⼉,说:“我愿意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五座城,我⼀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壁。

秦王双⼿捧住璧,⼀边看⼀边称赞,绝⼝不提⼗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步,说:“这块璧有点⼉⼩⽑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说,就把和⽒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步,靠着柱⼦站定。

他理直⽓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起撞碎在这柱⼦上!”说着,他举起和⽒璧就要向柱⼦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切都好商量,就叫⼈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璧是⽆价之宝,要举⾏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典礼的⽇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回到客舍,就叫⼿下⼈化了装,带着和⽒璧抄⼩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2】篇〗设计说明《将相和》课文篇幅比较长,适合对学生“快速阅读”这一能力点进行训练。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这一课,重点要解决三个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采取“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制作含有重点句段的PPT。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鹏博士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自学本文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将相和》电子年纪年级教年纪案年级备课简表_____年级______班教师__ 课题:《将相和》课时数:2 教学目标A类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B类1、明确文中所讲述的三个故事,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C类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果敢品质,以及顾大局、忍辱退让的博大胸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难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预习作业1、预习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浏览,了解战国期间的历史资料.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词语。

(二)给文章分段。

明确“将”、“相”所指人物,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播放视频资料《子午书简》——《读书长智慧》中的《强硬与谦让的蔺相如》的开头部分。

师:通过刚才的观看,相信我们同学对课文里要介绍的人物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人物就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蔺相如,那么围绕他的聪明才智,文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下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抄写有关生字词。

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将:1(jiāng)将军2(jiàng)大将相:1(xiāng)互相2(xiàng)丞相和:1(hé)和睦2(hè)应和 3 (huó)和面4(hú)和牌2、认清字形,注意形似字的区别。

璧(和姓璧)允(应允)侮(侮辱)颇(偏颇)壁(墙壁)充(充满)悔(悔恨)波(波涛)3、理解词意。

三、联系上下文,并通过(词典)理解词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将相和》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将军和士兵的关系。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能够理解作者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想表达的道理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把握故事情节。

2.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将军和士兵之间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比喻手法。

2.分析作者表达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通过谈论“将相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导入新课(15分钟)•教师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将军和士兵的故事情节。

3. 集体阅读(20分钟)•全班齐读课文,老师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式和语音语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将相和”,“善待部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5. 总结提问(10分钟)•整合各组讨论的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读课文,写一篇心得体会或小结。

五、板书设计•《将相和》•文言文•“将相和,将相和,不避人,奉明君。

”六、教学反思•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以上就是《将相和》第1课时的集体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能够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3.能够通过诗词《将相和》表达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难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中蕴含的历史背景。

2.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诗词《将相和》原文
2.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4.学生准备的朗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或展示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英友好交往)
二、学习诗词《将相和》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将相和》
2.学生轮流朗读诗词,纠正发音错误
三、诗词鉴赏
1.分组讨论诗词《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
2.完成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四、情感表达
1.学生自由发挥,以诗词《将相和》为蓝本,创作相关内容,表达对友
谊的理解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分享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强调诗词《将相和》所传达的友谊精神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词《将相和》并朗读给家人听
2.以诗词《将相和》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将相和》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语言形象表达出自己对友谊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古代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对话,揭示了“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亡”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成语故事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将相和”的意思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将相和”的意思及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案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成语的用法。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课文译文3.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4.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译文,让学生对照原文,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成语“将相和”在文中的出现,初步掌握其意思及用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的例子如何体现这个成语的意思?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可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用法的掌握。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自学互学,教师相机指导
六、绽放才能,检测评价
学生自评:分值()满分5分。
感受、感悟、收获:
备注:1.授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生学习活动。
2.高年级应留给学生写的环节。
3.注重学生的评价。
4.课后由班主任负责收回,递交授课组教研组长。
附件2
时间:
课题
将相和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课前准备
1.课件制作 2.查找关于本课内容的资料
学生学习活动流程
教师指导流程
学习活动一:
(自主学习)
自主预习,交流成果。
1.我已读文( )遍
2.读读下列词语
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
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3.我要提醒的易错字有( )
用直线画出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说的话,然后读一读,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感受。
将我的学习成果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组长评价:A( )B( )C( )
学习活动四:
(课堂检测)
蔺相如是的人。
教师评价:A( )B( )C( )
一、激发学趣,预习检测
二、学生解决生字障碍
三、学生展示
四、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
4.课后由组内负责教师收回,递交教研组长。
4.形近字归类组词
( )( )
( )( )
( )( )
( )( )
自我评价:A( )B( )C( )
学习活动二:
(相互讨论)
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廉颇和蔺相如不和?从中感受到什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06《将相和》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06《将相和》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06《将相和》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将相和》的意境和主题。

2.能够背诵诗歌《将相和》。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将相和》。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将相和》。

5.能够通过《将相和》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将相和》的主题和意境。

2.背诵诗歌《将相和》。

难点1.发现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运用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2.备课教案。

3.录音机或电子设备。

4.诗歌《将相和》的课件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或者用一幅描绘《将相和》内容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学主体(30分钟)1.讲解《将相和》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将相和》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将相和》。

4.学生跟读、朗读《将相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拓展(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编写一个类似的诗歌,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巩固(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将相和》,并进行互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感。

五、课堂总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继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索和了解。

六、作业布置1.背诵《将相和》。

2.回家后用自己的话语重新讲述《将相和》的故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将相和》的主题和语言特点,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将相和》中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上是针对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06《将相和》集体备课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有所帮助。

2022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6 将相和 优质教案

2022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6 将相和 优质教案

6.将相和【课前解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

教学中通过做游戏、读文章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连词成句地阅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通过《搭石》一课,我们知道了阅读中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板书课题(6将相和)(设计意图: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到的阅读方法。

)(出示课件4)教师明确游戏规则:下面将会分别出示一组词语,词语闪现时间大概一秒钟,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记住词语。

汛期访问隔开懒惰摆搭石一行人家常话(出示课件5)教师引导:说一说刚刚都看到了哪些词语。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6将相和》的基本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6将相和》的作文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6将相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6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注释2.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3.板书内容准备4.课堂活动设计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6将相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6将相和》,讲解课文的含义,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典故。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用意。

4.作文训练: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思维,自行撰写关于《6将相和》的作文。

5.展示作文: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文,老师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课堂讨论:带领学生展开针对《6将相和》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学生对《6将相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古代诗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作文表达能力需要加强等。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6将相和》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未能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前几天小学生们去了怀庆博物馆参观展览,正巧发现那里正在开展的展览是有关将军的,于是老师就让大家研究一下这篇课文《将相和》。

将军和相国一见面,必定有一番对话。

他们谈话的时候,常常互相批评,也会互相赞扬一下。

这时,将军会把长处告诉相国,相国也会说出将军的短处。

一天,将军来到相国府中,望见相国正在散步。

他急忙上前,向相国行了个礼,说:“献大将军身外之物,望相国斧正顾问。

”相国看了看他手中的礼物,低头冷笑了一声,什么话也没有说。

将军心里想:“也许这礼物太少了,下次再送多点好了。

”几天后,他又推门来到相国府中,向相国献上一件画像。

相国接过,看了一下,对将军说:“这画像是谁画的?”将军说:“是我的亲戚画的。

”相国笑了笑说:“可以看出来,他的画画得很好,就是他画的石头像,一定要四角朝上,然后画画才不会歪。

”将军大喜,赞叹不已。

教学内容及目标课文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将军和相国的一次互动,讲述了两个人之间如何相互批评和赞赏的过程。

同时也告诫学生们,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而灰心丧气,而应该从批评中得到启示,进而做出更好的表现。

教学目标1.了解将军和相国的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理论;2.学会如何懂得批评和赞赏,学会批评和赞赏别人,也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赞赏;3.引导学生们在学习中体现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4.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背景介绍通过对将军和相国的故事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背景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阅读讨论分组进行阅读和讨论,组员之间可以相互批评和赞赏,共同探讨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步:角色扮演模拟将军和相国的角色扮演,学生们可以互相批评和赞赏,共同处理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所要传达的积极信息。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小学导学案设计课题将相和共 2 课时第 2 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归纳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领悟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归纳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难点领悟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练习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环节(时间分配)教学过程自学测试3 1、这个故事发生在___时候,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2、说说课题的读音及意思。

导学(自主合作探究)26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璧归赵” 要求:快速默读课文1--10自然段(出示课件)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结果是()(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1/ 32、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3、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行动的句子;4、用标出描写蔺相如神态的词语;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读第三小故事,回答问题:(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什么?结果怎样?(2)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3)找出描写蔺相如语言、行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并从中反映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4)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四、思考:“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导学(自主合作探究)3 么联系?五、回归全文,总结提高三个小故事关键字故事的前因故事的经过故事的结果描写人物运用的方法从中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共同点蔺相如廉颇爱国完璧归赵骗秦王骗璧勇斗秦王完璧归赵语言动作神态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尊严诚恳坦率勇于改过顾全大局渑池之会逼侮辱赵王逼秦王击立功封卿语言动作勇敢随机应变负荆请罪避心生怨恨回避廉颇负荆请罪语言动作顾全大局胸怀宽广三个故事之间的内2/ 3在联系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国赵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学情分析:
对于名著的一些书目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名著的内容特别是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学生一定体会的不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细,自己首先对名著内容有较为全面而深刻地解读,其次在教学设计上,既要精准,又要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要成人化,专家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
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题目的意思是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这说明他们之前有过____?(不和)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他们是怎样由不和到
和好的过程的。

二、体会不和之处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

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指导朗读
4.出示练习: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 ),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 )。

5.说说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课件出示:因为蔺相如在
( )立了功,在( )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

6.小结原因所在
三、交代学习任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质疑:蔺相如立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课件出示)
2.带着问题选择自己喜爱读的故事,找出相关的句子来体会蔺相如的能耐,与小伙伴一起来交流。

3.汇报
故事一:完璧归赵
(1)课件出示重点句: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临危不惧)
(2)指导朗读
(3)质疑:蔺相如会不会真撞碎这块璧?从中感受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

(4)引导学习其他句子,进一步感受人物特点。

故事二:渑池之会
(1) 课件出示重点句: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视死如归)
(2)指导朗读
(3)我们体会一下蔺相如当时的心情和场面,给他加一个修饰的词语说一说。

课件出示:蔺相如( )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引导找出其他句子来表现蔺相如的特点。

(5)讨论:在这场较量中,秦王为赵王击缶,前面赵王为秦王鼓瑟,
这样是不是扯平了呢?
(6)引导得出:秦王乃一国之君,一个是大夫,秦王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7)综合思考: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立功究竟靠的是什么?
他靠的是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

(课件出示)
故事三:负荆请罪
是啊,蔺相如维护了赵王的利益,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你说这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他该做上卿吗?将相风波也由此而起,就有了“负荆请罪”这千古佳话。

谁来抓住最后的机会说一说蔺相如立功是不是仅靠一张嘴?
(1)课件出示重点句: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识大体、顾大局)
(2)指导朗读
(3)引导找其他句子体会
四、梳理全文,了解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1)质疑:既然蔺相如有这么多优点,我们是不是可以把题目改成《蔺相如传》了?
(2)课件出示:前两个故事是后一个故事的原因,后一个故事是前两个的结果。

五、联系故事内容,谈谈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课件出示)
六、品古诗(课件出示)
1.赞蔺相如
秦庭搏命发冲冠,
便使枭雄气血寒。

为问书生真本色,
千秋莫作等闲看。

2.赞廉颇
回车示弱总心安,
谁识负荆低首难。

真是将军胸胆在,
始留佳话后人看。

七、提出希望
历史,波澜壮阔,出现许多像廉颇、蔺相如这样的英雄。

希望同学们多看看书,走进历史,走访名人,在历史中明理,在名人中睿智!
八、板书设计
将廉颇百战百胜将不服相负荆请罪
和团结相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国家利益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梳理好文章的主要内容,给故事分好段落,写
上小标题。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做好指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得到认识,最后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这一节课我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首先,通过解析课题,产生疑问,然后用填空的形式激起学生寻找造成将相不和的方方面面原因。

接着质疑:蔺相如立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激发学生去研读自己喜爱的小故事的兴趣,完成自主探究,再通过合作讨论来裁决,从而感受到了人物的特点。

在汇报交流这环节中,我重点引导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在此,主要通过指导朗读来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渑池之会”的教学中,除了做好指导朗读外,再结合人物当时说话的心情和场面,给他加个语气修饰词,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接着讨论:在这场较量中,两国是否扯平了?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

“负荆请罪”中朗读蔺相如的肺腑之言和体验廉颇的言行,使两者的精神品质得到了统一。

第三,学完所有的故事后,以将课题改为《蔺相如传》释疑。

弄清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来突破难点。

第四,以课后思考练习二为线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并陈述理由,体现了语文的个性阅读。

最后我设计了品读古诗环节,通过诵读《赞蔺相如》《赞廉颇》这两首诗,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受到了教育,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但这节课中,还是有些地方做得不足,如:在学生自由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给予的面不够广,发言的时间显得有些仓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