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读课)。

学生活动设计:预习: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朗读精选的部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此曲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抗争苦难的激情。

贝多芬也正因此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叙述抗争命运挑战艰辛的__《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多媒体,作者像)二、__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__仅仅写了我、地坛吗?(还写了母亲,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搜寻__,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多媒体显示)三、朗读、分析、评价(一)第一部分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坛的吗?__中如何叙说的?(它等待我出生双腿)2.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句子。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

(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感的身影,找一找总是4.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

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

(荒芜,不衰败,坦然)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怀念,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大量修辞手法。

(3)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对母爱的深沉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2)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作者对母爱的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

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对母爱、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请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提高文学素养。

3.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母爱、人生、生命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1.培养诵读能力,读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2.培养整体感知散文结构的能力,学会有真情实感的口语表达。

三、情感目标1.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1.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2.体会语言深沉绵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__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__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__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以及写作技巧;(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并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地坛的热爱之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2)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3)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以及写作技巧;(3)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2)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写作手法;(3)将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我与地坛》的内容,回顾作者对地坛的热爱之情;(2)提问: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4. 写作实践:(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或地方的文字;(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 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以及写作技巧;3. 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写作实践: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写作内容、手法运用等方面。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500字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500字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及对生命的顽强追求。

2.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把握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深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悟。

3.课堂讨论作者为何对地坛产生浓厚的兴趣?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地坛、母亲等。

5.感悟人生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6.写作训练以“我与地坛”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

7.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文后的练习题。

2.深入阅读课文,写一篇关于课文感悟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我与地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顽强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色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课后,学生应加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导入展示地坛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坛的特点。

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荒芜但并不衰败”、“母亲对我的担忧”等。

3.课堂讨论提问:作者为何对地坛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回答:因为地坛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希望。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作家简介2、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进入古园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沉思”时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教案8篇

《我与地坛》教案8篇

《我与地坛》教案8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

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从侧重点上来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__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这是__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__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对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学生受到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作者对地坛的描绘,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学成就,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作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与地坛的关系,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情感。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学成就。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关注作者与地坛的关系。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作者和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分析课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描绘,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对地坛的描绘,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绘,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文阅读,体验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体验作者对地坛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2.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阅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感受作者对地坛的情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的教学主题为《我与地坛》。

这是一篇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道士,并斩蛇除妖,保护了人民的安全。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并加深他们对勤奋和努力的理解。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与导入在本节课中,教师将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教师将要求学生预读课文,并用一些提问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情节。

例如:谁是故事的主角?主角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重要事件会在故事中发生?等等。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本节课中,学生将整体阅读《我与地坛》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故事,并对其中的生词解释。

接下来,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例如,主角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故事的基调是什么?等等。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与展示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被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以及对主角的人物形象和心路历程的理解。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每组都理解了他们讨论的主题。

接下来,每个小组将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为其他小组提供回复。

第四课时:道教思想与观念在这节课中,教师将向学生介绍道教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道教的核心概念,例如道、禅、符、仙等。

教师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些概念,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道教思想。

第五课时:生动化学习这节课将提供一些小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和道教思想。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制作符咒的工作坊,了解符咒的用途和制作方法。

教师也可以组织室外活动,例如远足、观察大自然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并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静默。

第六课时:综合学习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和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思考。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检验学生对故事和道教思想的理解是否到达预期的目标。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2篇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2篇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我与地坛》优秀教案教案时间:1课时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并理解《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情感。

2. 运用所学词汇和短语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与地坛》。

2. 打印课文和相关任务。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材料和提问。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一张地图展示地坛的位置,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步骤二:阅读和理解(15分钟)1. 教师为学生分发课文《我与地坛》,并简要介绍作者王国维和他在地坛的故事。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和关键词。

3.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哪些描述和描写表达了他对地坛的情感?- 你对地坛有什么感受?- 你觉得作者在文章中传达了什么信息?4. 小组讨论完毕后,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三:词汇学习(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和短语,并解释其意思。

2. 学生进行词汇学习和应用练习。

步骤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学生按照自己对地坛的感受和想法,写一篇题为《我与地坛》的短文。

2. 学生可以参考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品。

步骤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接受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地坛实地感受和体验。

2. 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欣赏,鼓励学生写一篇以地坛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精选2篇(二)《我与地坛》是由冰心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小庄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古老的世界。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

《我与地坛》教案及说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我与地坛》选自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地坛公园与母亲度过的美好时光,以及母亲去世后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2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3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的细腻表达,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5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或成长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5.2 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3 学生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坛公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中的环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史铁生的散文作品。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2. 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我与地坛》,并提出学习目标。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4.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5.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分析课文主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主题。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人生、亲情和自然的感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2.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人生、亲情和自然的感悟。

【教学方法】1. 教师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学步骤】1. 教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文主题。

第三章:品味语言与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欣赏课文《我与地坛》中的语言美。

2. 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 学生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1. 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语言美。

2. 学生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并了解世界遗产地坛的背景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感受并表达自己与地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地坛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了解地坛的文化意义;2.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深入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对地坛生成感情并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或教学展板,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2.准备地坛的介绍材料和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了解地坛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和文化意义。

Step 2 预习准备(5分钟)请学生阅读地坛的介绍材料和相关资料,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我与地坛》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Step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你对地坛有什么感想?为什么地坛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并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Step 5 个人写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题为《我与地坛》的作文,表达自己与地坛的情感和体会。

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描写自己在地坛的经历、感受和对地坛的理解,使作文更加生动和具体。

Step 6 展示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分享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指标,如内容是否充实、语言是否流畅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坛的背景和文化意义,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对地坛产生了感情,深入体会到了地坛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要性。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意义。

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帮助。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向学生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与地坛类似的地方,那里有什么特别之处?”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探讨其作用。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5.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2.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对母爱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亲情描写,探讨其深刻内涵。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亲情描写进行讲解,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4.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5.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2.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对生命的热爱。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命主题,探讨其意义。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命主题进行讲解,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主旨大意、识别作者的写作意图;(2)用已学句型完成故事叙述;(3)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策略。

1.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会感受文化意蕴和探究文化之美;(2)领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含义;(3)培养责任感,爱护环境。

2. 教学重点、难点2.1 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大意;(2)通过阅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

2.2 难点(1)感受文化意蕴;(2)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3. 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1)了解地坛的历史文化背景;(2)学习地坛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2 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2)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结构,理解文章大意;(3)开展小组讨论,展开分享和互动;(4)开展主题讲解,强化教学内容;(5)完成阅读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4. 教学流程与时间安排4.1 整体流程活动环节计时安排(分钟)具体内容1. 课前导入 10 分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2. 阅读文本 20 分钟阅读、分析文本结构3. 小组讨论 15 分钟展开分享和互动4. 主题讲解 10 分钟强化教学内容5. 阅读理解 15 分钟完成阅读理解4.2 详细活动安排1. 课前导入(10分钟)老师展示关于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2. 阅读文本(20分钟)学生分别阅读《我与地坛》一文,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分析文本结构,理解文章的大意。

3. 小组讨论(15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文化内涵,并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互动。

4. 主题讲解(10分钟)老师就地坛及其中概念、方位等进行主题讲解,并强化教学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坛及其中涵义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导学案(教师版)课题:《我与地坛》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宿.命( ) 坍圮..( )( ) 亘.古( ) 捋.着( )熨帖..( )( ) 狼..( )( ) 猝.然( ) 倔强藉.( )慰藉.( ) 隽.永( ) 恪.守( ) 焦灼.( ) 答案:sù tān pǐ gèn lǚ yù tiē cù jué jiàng jíjiè juàn kè zhuó2.依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缘______(fèn)蝉______(tuì)窸窸______(sūsū)______(zuò)落余______(xiá)荒______(pì)安______(xiáng)答案:分蜕窣窣坐暇僻详3.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1) 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急于求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声名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失魂落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

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急于求成:不顾一切地想马上取得成效。

身临其境:临:到;境:境界,地方。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声名狼藉: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

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4.填空。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______,当代作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代表作____、_____分别获得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答案: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二、课文探究导引: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提示:颓废、迷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提示: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3.文中记录了母亲去世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提示: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

“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课时编号:001 课题:《我与地坛》第一课时主备人:武传胜备课时间:2010年11月14号使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教案课时编号:002 课题:《我与地坛》第二课时主备人:武传胜备课时间:2010年11月14号使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巩固案(教师版)课题:《我与地坛》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过关检查:1.下列汉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荒芜.(wú) 剥蚀.(shí) 炫.耀(xuán) 失魂落魄.(pò)B.坎坷.(kē) 落寞.(mò) 蝉蜕.(tuì) 亘.古不变(gèn)C.坍圮.(pǐ) 灼.烈(zhuó) 熨.帖(yù) 步履.茫然(1ǚ)D.倔.强(juè) 恪.守(kè) 告诫.(jiè) 肆意雕琢.(zhuó)答案:C解析:A项,“炫”应读“xuàn”;B项,“坷”应读“kě”;D项,“倔”应读“jué”。

2.下列四句话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个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B.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苍桑在那儿等了我四百多年。

C.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份。

D.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祥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

答案:A 解析:B项,苍—沧;C项,份—分;D项,祥—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在紧张工作之后,应该适当活动活动,_________一下精神。

(2)学术上的问题应当由学者们自由讨论解决,领导不要过多___________。

(3)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气力,___________学习另一种语言呢?A.调剂干预何况B.调节干预况且C.调节干涉何况D.调剂干涉况且答案:C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是()A.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实属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B.印度洋海底地震引发超强海啸,东南亚地区首当其冲....,人员伤亡特别严重。

C.《正道沧桑》演出后,一时间观众趋之若鹜....,报刊好评如潮。

D.为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50多岁的老王也在刻苦学习和钻研计算机技术,大家都夸他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答案:B 解析: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也不能抵偿。

趋之若鹜:多用于追逐不好的事物,含贬义。

初生牛犊不怕虎:多是比喻年轻人大胆勇敢,无所畏惧,一般不能用在年纪大的人身上。

二、综合拓展提升: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完成5-10题。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5、与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含有同样意义的句子在《我与地坛》也有。

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所以让儿子一人到地坛去排遣或发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会做出“傻事”。

所以暗中关心儿子的动静。

6、第六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D)A、说明母亲病很危险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C、侧面表现崇高的母爱D、揭示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7、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答:①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理。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②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8、阅读第三段,从母亲的言谈举止,概括分析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心理变化是:希望、焦虑--惊喜--兴奋--回到痛苦的现实中。

9、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答:本文刻画了一位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形象,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豪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

本文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10、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运用衬托的方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B、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母亲的崇高形象。

C、采用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不是以情节曲折巧妙取胜,而是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导学案课题:《我与地坛》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宿.命( ) 坍圮..( )( ) 亘.古( ) 捋.着( )熨帖..( )..( )( ) 猝.然( ) 倔强( ) 狼藉.( )慰藉.( ) 隽.永( ) 恪.守( ) 焦灼.( )2.依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缘______(fèn)蝉______(tuì)窸窸______(sūsū)______(zuò)落余______(xiá)荒______(pì)安______(xiáng)3.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1) 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急于求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 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⑸声名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4.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