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进课堂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进课堂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进课堂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松溪县河东中心小学游年生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器乐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表达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课仅仅学唱歌曲、欣赏乐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乐器进入课堂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器乐教学应与唱歌、鉴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课堂乐器应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学校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开发了葫芦丝校本课程,把这个比较实用的乐器带进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课题的设计 1.课题研究的界定器乐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的辅助性用具,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器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提高学生识谱、视奏、视唱等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思维,从而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达到音乐课教学的目的,对全面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及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课题研究的目标配合唱歌、欣赏、音乐知识等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转变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葫芦丝吹奏的兴趣,提高学生吹奏的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
通过器乐教学, 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快乐当中学习、感受音乐,在兴趣、爱好当中掌握音乐。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会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技能,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此来增加学生学好葫芦丝的信心和动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相互尊重、顾全整体、遵守纪律等优良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水平、教育修养及科研能力同步发展。
音乐课渗透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音乐课渗透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文教育,教师应将音乐教育置身于文化的大背景中,并结合生命教育,在内容的选择上突出新趣广,音乐教育和生命教育在形式内容上要有时代感,且符合现代的审美意识,在选材上将作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同的题材体裁、不同时代及不同风格的作品,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二、在音乐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乐章
关注音乐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题材的资源链接,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适当地加入对学生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活动,传递给学生生命情感的信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分享好这些资源素材。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要素、感受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生命情感内涵,从而,解读生命,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三、结论
让学生通过音乐去感知生命情感的内涵,解读生命,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
培养学生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态度,学会感恩,使得学生在人格上能够健全发展总之,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
小学音乐学科课题研究材料 《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学科课题研究材料《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培养研究》结题报告2.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每学期期初,我们以骨干力量来带动其他教师研究。
期间我们围绕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节奏感教学来规划教研活动,开设节奏教学研究课,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来体现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在实践中老师们得到了体会,新颖有效的节奏教学确实给音乐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3.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指导过程,认真上好研讨课。
研讨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老师们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指导过程。
能做到落实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过程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低年级小朋友初学节奏,高慧老师先让他们从快慢入手,如火车“咔嚓咔嚓”跑得快,老牛“哞--哞--”走得慢。
然后再从节奏的强弱讲起,如春节放鞭炮时,第一声“嘣”最响,第二声“啪”比较轻一些,在山谷里大声地喊叫,一会儿传来了轻声的回音等,都体现出强和弱的规律。
就是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上形象的教学,低年级学生慢慢地懂得分辨不同的音符节奏了,也为中高年级更进一步的节奏教学提供了基础。
4.注重课堂实践,探索低中年级节奏教学的有效策略⑴策略一:结合生活现象和通过儿歌朗诵来掌握节奏节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结合生活中的节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便于感受。
①生活的音响与时值挂钩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这两种因素或同步或交叉协同构成教学完整体系,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形成愉快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地学。
我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通过直观等手段来进行教学,利用这些生活音响加以启发和诱导,就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②通过音乐时值与动作相结合“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动”了,就意味着有兴趣,并乐意参加学习。
小学音乐课舞蹈教学课题的结题报告doc
小学音乐课舞蹈教学课题的结题报告篇一:《小学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的互融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的互融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中小学校园,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绿色的春天。
在新一轮音乐课程的改革中,最大的变革就是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应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课程的核心。
这种建立学习者本身的基础上,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
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强调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新课程观,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
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西方国家的课程更关注做人的基础、生活的基础。
他们强调的是从生活中理解音乐,强调音乐学科中应用的部分。
他们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经历音乐学习的过程,最后获得知识。
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学生没有音乐学习兴趣,音乐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虚设;而当前我们的音乐教学重“双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内容、方式单一,音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出现。
如果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连个音乐兴趣都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了。
如果我们的音乐课不能使学生喜爱,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的“音乐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没有意义。
小学音乐与德育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小学音乐与德育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研究小学音乐与德育的课题,探讨音乐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并提出融合德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键时期,而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在培养学生情感、审美、创造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德育内容和方法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1.2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人们对教育目标和价值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因此,如何将德育融入到各个科目中,并使其与学科知识相互促进、相互支持,被广泛关注和探索。
然而,在小学音乐教育领域中,有关德育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传统上,音乐被视为一门纯艺术学科,主要关注技巧和表演。
然而,仅仅追求技能和表现完美是不够的。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
因此,将德育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互补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1.3 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音乐与德育融合的实施策略,并分析德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了解教学内容、方法、师资队伍和资源配备情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实践案例分享,探讨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本研究对推动小学音乐与德育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开拓小学音乐教育领域的新视角,并使德育成为课程设计和评价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通过家校协作机制的构建,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最后,本研究还将对未来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供参考,并为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深化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实施融合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最终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第2章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2.1 教学内容及方法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欣赏三个方面。
小学音乐学科课题研究材料,,,《培养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学科课题研究材料,,,《培养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培养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内容提要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和骨架,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如唱歌、跳舞、乐器等都是如此。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也是必须训练的基本内容。
但是许多低年级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无论是唱歌还是律动都没有准确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更不能准确操作简单的打击乐。
因此,有必要对此类问题的学习活动进行研究,以此来提高低段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其音乐节奏感。
关键词:低年级节奏感 2. 研究背景 1.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游戏性、元素性音乐,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2. 小学低段学生因为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如何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让他们在 35 分钟的音乐课堂真真正正的学到知识?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尽可能从儿童平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
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活动,音乐游戏在实现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3. 音乐游戏是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音乐教育中最易为儿童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培养儿童乐感和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
它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于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儿童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表现音乐(音乐游戏);再回到音乐中去完成音乐教学的目标(掌握音乐)。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范璐茜一、唱歌教学的现状分析:在中小学唱歌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敢当众唱歌,对当众唱歌表现出极其紧张、害怕;大部分学生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嘴巴呈蠕动状,似在背书;有的甚至不喜欢唱歌。
从事音乐教学近十年,也观摩过不少的音乐公开课。
在唱歌教学这一内容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这样两种现象:第一种情况,教师通过多种铺垫与各种手段巧妙地引入歌曲教学后,却往往只唱了两三遍,就开始了为歌曲加入乐器伴奏,创编歌词,创编动作表演,唱歌教学草草过场,没有把唱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种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往往只是很表面化地告诉学生要把声音竖起来,要注意咬字、吐字,声音要有气息支持,要把咽喉打开,要调动共鸣,要唱得有感情等等。
却看不到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做到这些要求的,也很少有针对学生歌唱实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处理与解决的。
给我的感觉是大部分教师,也许自己也没搞明白应该如何把声音竖起来,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声音有气息支持,有共鸣,怎样才能做到吐字清楚不含糊……学生们往往也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如此唱歌指导等于形同虚设。
可以说在现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
二、唱歌教学与儿童的音乐学习唱歌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表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再创造艺术。
每一首歌曲都是语言与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语言的特殊音乐。
它易学、易记,好的作品朗朗上口一唱就会。
因此,唱歌最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最容易得到广泛开展,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手段。
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唱歌教学时间应占全部音乐教学用时的三分之二,这充分说明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内容。
三、我们的唱歌教学专题研究每一个小学生都喜欢唱歌,可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并不多,对歌唱中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要求也基本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歌唱技巧,通过我们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孩子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正确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歌曲处理、形体动作等,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歌唱表现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指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指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及概念的界定针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许多专家一针见雪地指出:九年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在此阶段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根据纲要精神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通过一段时间下校听课、指导,我发现在小学阶段,许多学生不注重音乐学习,甚至包括许多家长也觉得学习音乐对学习成绩提高没有多少作用,所以,就忽略了音乐的学习。
为了让家长、学生懂得,音乐教学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音乐知识,而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和家长重视音乐的学习。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资料表明。
要让学生重新喜欢上音乐课,那么,就要从学习音乐兴趣做起。
所以我决定进行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指导策略研究。
概念的界定:小学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确实,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识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
爱因斯坦不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说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献综述(国内已有研究、研究中不足、本课题研究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农村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关于巧用打击乐器让农村低年级音乐课堂更高效的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事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农村低年级音乐课堂上,由于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局限性,如何提升音乐教学效果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抒发和创造力培育,还能在认知、社交和学业成绩等方面产生正面影响。
然而,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尤其是低年级,音乐教育往往面临着资源短缺和教学条件限制的挑战。
农村地区的学校通常面临着有限的教学资源、专业音乐教育师资不足以及课程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这导致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在这些地区难以发挥出最佳效果,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可能会对抽象的音乐概念感到困惑。
为此,探索一种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打击乐器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教学工具,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打击乐器易于学习,初学者可以通过直观的操作方式快速掌握。
其次,打击乐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此外,通过打击乐器,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节奏、节拍和音乐元素,为他们的音乐理解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在农村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打击乐器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通过充分发挥打击乐器的优势,结合政府、社会和教师的努力,我们可以克服农村音乐教育中的一些难题,提升农村学生的音乐素养,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关于巧用打击乐器让农村低年级音乐课堂更高效的研究应运而生。
二、研究内容:1.如何挑选适合学生的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的种类繁多,价格和难易程度各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
对于初学者,可以挑选一些简单易学的打击乐器,如铃鼓等。
随着学生技能的提高,可以逐渐引入更具挑战性的打击乐器,如木琴、铁琴等。
2.教授学生正确的打击技巧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耐心地指导学生掌握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力度、节奏、音色等方面。
《小乐器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192学习版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宝贵价值与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想象力丰富,情感充沛,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让学生整节课都一直跟着老师听、唱、读、说、跳、动还是不够的,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自参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去,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让身边的简单的小乐器进入课堂对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动手和谐性、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追求思想和顽强奋发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与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艺术才华潜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并且还可突破教学环节中的难点,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
二、课题研究界定:乐器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的辅助性用具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加强乐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提高学生识谱、视奏、视唱等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思维,从而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达到音乐课教学的目的,对全面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及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注意力、辨别力、理解力、记忆力、表现音乐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同时培养学生从演奏中发现美、欣赏美、进而达到创造美的能力。
2.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让教师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促学生成长,充分挖掘有乐感的学生,为学校组建铜管乐队做准备,并形成小乐器演奏的教学新模式和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进课堂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教学中器乐进课堂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本文介绍了XXX器乐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文章指出,器乐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造能力。
为了配合新课程改革,教师们将葫芦丝作为一种易学易奏的乐器带进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研究。
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促进情感体验、增强自主研究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研究方法包括资料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和行动法。
课题的研究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实施阶段。
为了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音乐基础,包括降C大调的音阶练。
接着,让学生吹一些速度较慢、音值较长、音程较小的曲子,例如《小夜曲》、《友谊地久天长》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重练扎实基本功,让学生逐渐提高演奏水平。
4.注重课堂常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在课题研究阶段,我除了对独奏和齐奏乐曲方面进行巩固强化训练外,还注重课堂常规训练,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训练。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
5.撰写论文,促进理论思维和调整思路。
在课题深化总结阶段,我结合研究过程,撰写相关论文,促进理论思维和调整思路。
通过撰写论文,我提升了对课题的认识,进而调整了我的思路,从而圆满达成了课程研究的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学生在研究葫芦丝演奏技能时,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奏练,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练任务。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结互助精神。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让整个合奏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这样,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也可以让他们得到思想教育,增强团队精神。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摘要】节奏,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
旋律离不开节奏,节奏却可以单独存在,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多样的节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他们互相倾听、协作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能力,使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学生未来的音乐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结合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中有针对性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他们互相倾听、协作合奏的能力,还可以很好地调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等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是音乐教学基础内容之一。
【关键词】节奏教学律动教学法【正文】一、课题的提出(一)理论意义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和骨架,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如唱歌、跳舞、乐器等都是如此。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也是必须训练的基本内容。
但是许多低年级学生欠缺音乐节奏感,无论是唱歌还是律动都没有准确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更不能准确操作简单的打击乐。
因此,有必要对此类问题的学习活动进行研究,以此来提高低段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其音乐节奏感。
(二)实践意义1. 小学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各种新颖、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通过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研究,让节奏与生活沟通起来,同时将节奏训练渗透于音乐律动、游戏之中,借助打击乐器的训练,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为孩子营造广阔的音乐节奏空间,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其从中体验快乐,并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兴趣与参与程度的关系。
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实验,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次研究共涉及100名小学学生,他们来自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
研究采用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计,以比较不同教学策略对学生研究成绩和兴趣的影响。
实验组采用了一种创新的音乐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唱歌、乐器演奏、音乐游戏等多种活动。
同时,老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注重乐理知识和音乐历史的研究。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听力训练。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考试成绩和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与参与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结论经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组学生在音乐研究成绩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相比之下,对照组学生的成绩较低。
2. 实验组学生对音乐课程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与传统教学相比,创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认为创新的音乐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研究成绩并增强其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建议与展望基于本次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教育部门应重视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2.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音乐教学资源和环境,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活动和表演,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范文篇一:“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结题报告“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结题报告1课题研究综述1.1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相关背景唱歌是一门艺术,是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它最能直接抒发感情、愉悦身心,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更能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器乐毕竟只是少数人能够接近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美妙的歌声既陶冶人的情操又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因此,唱歌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并热烈追寻、悉心研究的一门学问。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唱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歌词美、旋律美、音质美和意境美,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完美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在歌唱中受到歌曲的感染与启迪。
《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演唱的标准要求是:“能够用标准的音凋、节奏和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这里提到的自然声,本人认为其实是我们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对学生的首要要求。
然而,在生活中、学校的歌唱活动中以及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唱着唱着就越唱越兴奋,越唱越大声,特别是唱高音时,简直是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轻不了低不下,高音喊唱,一片噪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喊唱”。
这种“喊唱”现象在小学低年级比较突出,中高年级也会有。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哈蒂警告说:“这种儿童自然的、带劲的、有生气的歌唱,特别是把全部声音都放出来甚至喊叫的歌唱,如果不加以正确指导,就会将许多孩子的良好嗓音一辈子给毁掉了。
”由此可见,“喊唱”会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除了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声带使童声失去了原有的音色,还会影响乐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音高概念的形成;既破坏了声音的美感,还破坏了歌曲的艺术形象,更谈不上美的熏陶、美的享受,音乐教学就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表现力的目标。
小学音乐活动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活动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项目背景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实践中,音乐教育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内容缺乏创新等。
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学音乐活动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旨在探索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音乐活动的实践和研究,探索一种适合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实践探索: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不同的音乐活动方法,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总结出适合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模式。
3. 数据分析:对实践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不同音乐活动教学方法的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4. 总结反思:通过反思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策略,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研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1. 我们发现,通过音乐活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
2. 实践表明,音乐活动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3. 我们还发现,通过音乐活动,学生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五、结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音乐活动教学是一种适合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2. 音乐活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音乐活动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实践。
六、建议基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重视音乐活动教学,增加音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音乐结题报告篇一: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以导促学,同伴合作,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小学音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冯琳琳(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
但在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
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习的低效阶段。
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
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
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习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多没办法上好。
”等等。
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起。
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音乐的导入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
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音乐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
但是要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导入”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少教学实践证明,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学的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
“课堂导入方法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倒入语言的艺术性。
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对我校音乐课堂导入情况调查总结,找出导致音乐课堂导入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原因,做好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和方法。
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和研究提纲。
第二阶段:阅读有关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献、研读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专著;继续搜集研究资料并加以梳理和分析,完成案例分析,论文写作。
第三阶段:1、确定音乐课堂导入的研究目标。
依据音乐课现有的导入现状,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规定,制定研究目标。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寻求有效地导入方法。
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3、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计课堂导入形式,并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
4、不断总结、撰写研究成果第四阶段: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都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撰写研究和实践成果。
课题研究的方法:从我校学生的情况,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1、找出在教学中常存在的的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课题方案开展行动。
3、探索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导入形式。
4、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有效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包括学生),去认真研究,尝试同课多构,并具有技巧性的精心构思、设计。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及时的通过教学案例、研讨课、参加区级送教下乡展示课、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方面来收集资料,提高课堂研究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教学的导入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而设计的。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导入还需把握得更准确。
比如在许许多多的教学导入方法中,对于一些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同学,还有一些不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的同学等等,对于这些教学对象,就要找准契点,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他们所具有兴趣的教学导入,特别给予关注和鼓励,让其树立信心,使之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
篇二:小学音乐结题报告篇一: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结题报告《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题结题报告1.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审美情趣关键词界定:关键词之一: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之二:审美情趣是由“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两者融合在一起的。
审美情趣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和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
“趣味”这个词,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从味觉的意义上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美术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用味觉来类比审美感受的说法。
在西方,作为美学概念的“趣味”一直具有审美鉴赏力的含义。
朱光潜曾指出:从罗马时代开始,西方一直把审美能力称作趣味。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情趣可以说是包括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等,它体现了审美个体的偏爱、倾向性、选择性和审美鉴赏、审美判断,具有个体差异性、差异的范围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点。
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题名称解读:“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在小学音乐课上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等审美教育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2.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欣赏应该达到三个层面:美感阶段、至善阶段、至纯阶段。
欣赏应内化为学生情感,教学生学做人,而现状不能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小学欣赏教学表现于聆听参与、节奏参与、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参与等欣赏活动中,而这些活动又不是人人能够驾驭,做得到位的。
还没有深化,没有达到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到情感层面,伴随着新课改的东风,欣赏课也应当以更新的姿态面向学生,以全新的理念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教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应激发学生聆听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最后达到内化学生心灵。
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现代的音乐教育倡导“人性的回复”,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通过音乐的感染,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感受美,创造美,以美来丰富生活。
小学生正处在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大、可塑性最长的时期。
我们应该抓住时机,通过音、画、舞结合的综合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想象、讨论发言、表演,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
同时发挥个人所长,能说则说、能画则画、能舞则舞充分表现自己,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深入踏实,学生真正成了欣赏课的主人,这对提高欣赏课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以审美教育思想为指导:审美教育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准确的审美观点。
(2)以新《大纲》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据。
(3)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音乐学等。
4.课题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XX年5月---XX年6月)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学习相关理论,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10月)按实验目标实施方案,分析实验过程,及时反馈信息,积累资料。
(三)研究总结阶段(XX年10月---XX年12月整理资料,分析研讨,完成课题研究论文。
5.研究方法:(1)实践法: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律动、游戏创编等)继而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
(2)调查法: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调查学生对实验课的反应,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课。
(3)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共同点的学生进行观察、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有效对策。
(4)文献法:收集各种教学参考书,搜集关于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研讨总结,然后运用于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5)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6.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上的收获1.学生音乐素质得到提高。
学会关注中音乐的情感因素,包括情绪,学生选择听真情实感的音乐和愉悦身心的音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2.课堂焕发生命力。
以前上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很被动现在课堂非常“热闹”,学生善于并喜欢与老师交流,勇于提出问题。
3.教学质量获得提高。
在音乐课开展之后,各班的教学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
主要体现在花在组织教学的时间少了,音乐活动开展的多了,喜欢参与音乐活动的学生了。
4.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
学会利用音乐进行情绪调节,促进情感的和谐发展。
通过音乐活动,在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上都有一定的发展。
(2)师资建设上的收获。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