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林语堂翻译《吾国与吾民》

合集下载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林语堂《吾国吾民》中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林语堂《吾国吾民》中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林语堂《吾国吾民》中的中国形象-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吾国吾民》扬名海外林语堂自塑的中国形象不同于在他之前,形形色色的西方游历者、传教士和自诩为中国通的西方人所绘制出的各色斑斓的中国图景。

林语堂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2007:32)为指针,开创了独具影响力的对外讲中局面,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形象.而《吾国吾民》是林语堂在西方世界的成名作,1935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后,几个月内就印了七版。

这本书使林语堂跻身于英语世界的作家群中,奠定了林语堂的国际声望和地位,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吾国吾民》是用散文笔调写的社会文化评论,以外国读者为主要对象,介绍和评论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这本书的文化和知识内涵很丰富,文笔幽默而生动,受到西方读者的好评。

1989 年2 月10 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感受很深,布什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一个人仍然受用。

布什的话表明:林语堂至今还影响着美国人的中国观.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研究林语堂的论文处于快速发展期。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99 年到2010 年,共有3732 篇关于林语堂研究的学术论文,而且每年的数量都在快速增加。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林语堂研究的宏观和微观层次。

这篇论文主要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兼及散文文体的特点,论述林语堂塑造的中国形象的特点和方法,以及背后的潜隐性因素。

因为林语堂取得了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用西方文化的思想来观照中国文化是他写作的一个出发点,同时他又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观照西方文化,比较文学的分析角度应该是最接近他创作的初衷的。

另外,国内学者涉及林语堂自塑的中国形象多侧重从其小说入手分析,而较少直接从其散文类作品予以分析。

和之恶——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和之恶——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和之恶——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但是中国人的圆熟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

中国人有——种轻视少年热情的根性,也轻视改革社会的新企图。

他们讥笑少年的躁进,讥笑"天下无难事”之自信,所以中国青年老是被教导在长者面前缩嘴闭口,不许放肆。

中国青年很快地理会这个道理,因此他们不肯憨头憨脑,硬撑革新社会的计划,反而附从讥评,指出种种可能的困难,不利于任何新的尝试。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和”、“中庸”是封建时代的产物。

现在这样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可以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敬,相互理解的“和”。

但是要分清平庸与和的界限。

“和之恶”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和就是恶呢?和气生财不好吗?我认为,和的存在意义不过是一一个手段,而非,是目的。

现如今很多青年把过上好日子,把和气当做必不可少的东西,于是一切民主,民主的交流,民主的决策,民主的生活……但是他们忘了,民主是有局限的,民主害死了苏格拉底,民主选出了特朗普,民主导致台湾“用爱发点”。

“和气”的民主是恶之源,只是走了程序正确,但是结果却是一团糟。

最近有人问我,为什么什么都看不起?我其实不是看不起,而是厌恶这种虚伪的“和”。

因为它抑制了年轻人的个性与才气,毁灭了许多可以变美好的事情。

为了走所谓的程序正确,和气民主,导致最后乱七八糟。

我以前以为这是个别现象,现在发现这是普遍的。

普遍存在于我们周遭的人身上。

我不是推崇专制的人,我是个民主集中制的践行者。

我需要大家明白,必要的民主与支持……要用在需要的地方,而不是事事都要民主天赋的不同,能力的不同决定屁股。

什么时候嘴决定屁股了,推诿找茬成了常事,那这个合作离分崩离析也不远了。

身在高位之人,既要燥,也要仁。

我感觉我们好多时候喜欢高估自己,不知自己走到了什么地步,喜欢凌于他人之上。

我不知这种情况如何改变,但我知道怎么让他被打脸——拿出实力来证明自己。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

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吾国与吾民》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一):翻译的语文水平黄嘉德翻译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你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回到了学前班。

每句话看一遍基本上除了几个关键词就啥也看不懂了。

碰上有两个逗号的复句,即便是认真读上好几遍,也完全不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指代关系。

半古不白,之乎者也跟现在句式混在一起,结果就是谁也看不懂。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二):这个版本翻译严重不推荐啊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内容不去评论,目前只看了第一部分,但是黄先生的译本文白相杂,读起来很是废力··不推荐,据说沈益洪的不错,已买《吾国与吾民》读后感(三):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一本对希望理解中国人的读者有着莫大帮助的书。

由于半白话的原因,书中一些部分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最开始读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书的顺序读,而是从下半部讲述娱乐的部分开始(略微显得有点浮于表皮),然后阅读越觉得有意思,把后半部就看完了。

前半部似乎整个论调有点偏灰暗,不比得后半部来的轻快愉悦,看的我也很沉闷。

看完只有一个感觉:中国人总是以不变应万变。

当然,娱乐方面被同化得太多了,但是在思维方面,倒是一点变化也谈不上。

是好还是不好这真是不好断定,或许这是民族特色。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关于赛珍珠的序开头赛珍珠的序,没人觉得翻译有问题吗?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不知所云的“底”。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翻译《吾国与吾民》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翻译《吾国与吾民》
二 、采 用 的 文 体 不同的译者基于不同的标准自然会采用不同的 文 体 。 莎 士 比 亚 的 《李 尔 王 》采 用 了 “素 诗 体 ”( Blank Verse) 。梁 实 秋 采 用 了 散 文 体 , 关 于 这 一 点 他 提 出 了 自 己 的 观 点 , 在 上 世 纪30年 代 出 版 的 莎 剧 译 本 的 《例 言 》 中 他 说 : “莎 翁 的 原 文 大 部 分 是 ‘无 韵 诗 ’, 凡 原 文 为 ‘无 韵 诗 ’体 , 则 亦 译 为 散 文 。 因 为 ‘无 韵 诗 ’中 文 根 本 无 此 体 裁 , 莎 翁 之 运 用 ‘无 韵 诗 ’体 亦 甚 自 由 , 实 已 接 近散文, 不过节奏稍为齐整, 所以译文以散文为主。”
22
者 , 有 永 久 价 值 者 , 为 第 一 优 先 。 ”[3] 他 之 所 以 毕 生 选 择莎士比亚作品去翻译, 也是和他的这种文艺思想密 切相关的。梁实秋[3] 在谈自己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时 说,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版本问题。梁实秋想尽办 法弄到各种编本以备选, 选择时他以原文而不以其注 解是否丰富为标准, 后来大凡与莎士比亚有关的书籍 文 字 都 在 他 收 集 、参 考 之 列 , 边 研 究 、边 体 会 , 日 积 月 累 自 己 的 收 藏 竟 [3] “比 起 国 内 任 何 大 学 图 书 还 要 壮 观 一 些 ”。 最 后 他 选 定 了 由 W·J·克 雷 格 主 编 的 《牛 津 版 莎 士 比 亚 全 集 》( 1892年 版 ) , 这 个 版 本 未 经 删 节 、最 具 原 貌 , 且 行 销 广 泛 , 较 为 大 众 所 接 受 。正 是 得 益 于 梁 实 秋对于作品的精挑细选, 我们最终才能看到这部传世 巨著的诞生。归根究底, 这部作品的诞生是由译者经 选择而定的, 梁译莎士比亚诞生之日起已经打上了梁 实秋的烙印。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中国人的基本精神---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只有一个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

”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

在《吾国吾民》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

《吾国吾民》是林语堂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完成的,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

赛珍珠在序中说此书"是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

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林语堂发挥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优势,常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

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在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吾国与吾民》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

作者以一种整体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精细描写让人重新认识一个伟大的国家。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吾国吾民》的最终目的。

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

吾国与吾民中英文书评

吾国与吾民中英文书评

《吾国与吾民》《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为外国人或甚至是我们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更多地了解中国。

这本书用了地道的英语单词和闪光的句子,并且树立榜样的怎样介绍中国给世界。

有许多的成语、诗词、优雅和优雅地翻译的故事。

除了语言,书本身是值得仔细阅读和研究的。

清楚地划分成二份,九个章节,书击穿入中国的所有方面,从思想体系到日常生活,从文学到艺术。

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是不仅对外国人很有用,而且有助于现代汉语。

其实,这本书看到林博士的照顾和关心他的祖国在战时,他写道:"我可以躺裸她的烦恼,因为我还没有失去希望。

"此外,字里行间看到他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为傲。

然而,在书中的几点也许右在写作的时候似乎过时。

现在,事情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些只是作者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意见,因此,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主见来阅读。

例如,中国对妇女的态度改变了,消失了以及过去对小说、戏剧的偏见,和中国人明显已接受西方的食品。

但总的来说我的祖国和我的人民是一本每一个外国人和当代中国人都可以更多地从中了解中国的值得一读的书。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one of the four most distinguished works, provides an opportunityforeignersorevenusChinesetoknowbetteraboutChina.Thebookiswrittenidi omaticEnglishwithshingwordsandpolishedsentences,andsetsanexampleofhowtointro duceChina to the world in a foreign language. There are a number of Chinese idioms, poems, storiesthat are elegantly and gracefully translated.Actually, the book sees Dr Lin’s care and concern for his motherland inwartime, as he wrote, “andI can lay bare her troubles because I haven’t lost hope.” Also between the lines we see he pridedhimself on being a Chinese.However, some points in the book maybe right at the writing time seem old-fashion。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翻开书页,⾸先映⼊眼帘的是《中庸》⾥孔⼦的⼀句话“道不远⼈。

⼈之为道⽽远⼈,不可以为道。

”⼀开始不明⽩,为什么林语堂会把孔⼦的这句话放在书的⾸页。

看完这本书,我可能明⽩了。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那是在20世纪的中国,⼀个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活⽅式在⼈民⼼中根深蒂固,另⼀⽅⾯,由于外来⽂化的冲击,以及⼀连串外来势⼒的侵略和欺辱,⼈们对外来⽂化有所接触和接受,在这样⼀个社会经济动荡、转变的时代,⼈们尤其是青年⼈对待⾃⼰的国家以及⾃⼰国家传统的⽂化、理念等都感到茫然若失。

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先⽣写下了这篇《吾国与吾民》,旨在对中国以及中国⼈有⼀个全⾯的认识。

正如赛珍珠在这本书的序所写“它满⾜了所有以上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羞愧。

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由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看着这本书,尽管隔这本书最开始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改变担得起“翻天覆地”这个词。

可是,我还是能从那些字⾥⾏间看到我⾃⼰的⾝影,看得到很多当今中国⼈民的形象。

⼀、中国⼈在这本书的第⼀章⾥,谈了很多关于我国南北⽅的差异和⽂化的稳定性等⽅⾯的内容。

其中他写道“中国为什么历经周期性的劫难之后,仍能⽣存下来,这种种族耐⼒与吸收外族⾎统的能⼒究竟来⾃何⽅?”接着作者⼜说道“这种耐⼒与活⼒,部分是体质上的,部分是⽂化上的。

⽽使种族稳定的⽂化因素之⼀⾸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

另⼀个使社会安定的⽂化因素是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阶级。

”关于中国的家族制度,我⼀直深有感触。

在初中的时候,我⽆意间看到⾃⼰家的⼀本家谱。

上⾯记录了我的爷爷以及我曾爷爷等等他们的姓名以及配偶的名字等。

拿到那本很破旧的本⼦,我饶有兴趣的研究了很久,⼀种莫名的兴奋持续了好久。

我想这种兴奋感是绝⼤部分中国⼈⾯对家族宗谱会产⽣的⼀种敬畏、好奇、⾃豪的情感。

没有⼈刻意的教导过我们关于祖宗、家族该有的态度和情感,但是在⽇常⽣活中它却已经根深蒂固于我们的⾎液之中。

吾国吾民 林语堂英文赏析

吾国吾民 林语堂英文赏析

吾国吾民林语堂英文赏析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文化评论家,他以散文创作和翻译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通俗易懂,并融合了许多西方思想和观念。

在他的写作中,英文作为他的母语,给予了他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针对林语堂的英文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林语堂作为一位翻译家,他的英文作品主要以散文和小说为主。

他的写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顺流畅,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林语堂的作品以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为特点,通过对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对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思索。

在林语堂的文集中,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性善恶、自由与责任、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等等。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的本质和影响。

他的观点大多数是深思熟虑的,不同于传统的固定观念,让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中,有许多是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

他通过独特的角度和写作手法,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他在文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些中英文的双关和语言游戏,使得作品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例如,在他的散文《人的自由》中,他通过对中国人集体意识和个体自由的探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和融合。

除了介绍中国文化,林语堂的作品还涉及了一些对西方文化的思考和评论。

他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批判性的思维,对西方文学、哲学和艺术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入,让人对西方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在他的小说《滚石》中,林语堂通过描述一个中国学生在美国求学的经历,探讨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以及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和反思。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中,还有一些关于生活哲学和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他以深情和幽默的笔触,热爱生活,积极向善,并呼吁人们追求真理和自由。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其时代感和思辨性,更因为其中融入了他对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思考。

简析《吾国与吾民》的中庸思想

简析《吾国与吾民》的中庸思想

简析《吾国与吾民》的中庸思想摘要:林语堂先生细密观察鉴定中国人的生活,以《吾国与吾民》对中国人进行真诚批判,其中又含殷切希望。

纵观全书,中庸思想为中国人从古至今而形成的国民性之一大特点,中国人特有的普通感性、人文主义也与此相关,而林语堂本人的分析视角亦不能脱离中庸之道。

关键词:《吾国与吾民》中庸之道普通感性人文主义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首次访华,船队航行到好望角时,南半球的夏天雾中带雪。

倏然此景,马戛尔尼想起曾在伊尔库茨克担任要职并且和中国人多次谈判过边界问题的勃拉弟捷夫(俄国人)的一句话:“同中国打交道就像‘在雾中航行’一样”。

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说话做事云里雾里。

勃拉弟捷夫对中国人的评价有管中窥豹之嫌,中国人之所以留给外国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印象,重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深谙中庸之道,不会像西方人一样对人对事直接表态。

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最常见的解释是“执两用中”,拒绝一切过度的道德、学理及行为,亦即“A是对的,B亦未尝错”。

中庸之道是中国人国民性的源头,迸发而出,宛若天上之水,滔滔而成中国人国民性的诸多表现特征:(一)圆熟。

中国人的坚韧不屈大都见于民族危亡社稷安危之时,其余时候中国人绝对是圆熟的,或者至少是把圆熟当作人生境界予以追求的。

圆熟既成,心智便熟。

老子去探望自己生病的老师常枞时说:“夫舌之存乎,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乎,岂非以其刚耶?”,舌存齿亡的故事千年不衰,以柔克刚的艺术千年传颂。

人若懂圆熟,便是舌头;人不圆熟,便是刚牙。

圆熟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追求。

但是,对圆熟的渴望是立足于自保视角的生存哲学,并不值得称道。

(二)忍耐。

虽然忍字心头一把刀,但中国人坚定地以为,忍耐可使自己少生是非并获得安宁。

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暴政常有,却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引发老百姓的反抗。

中国人要爆发,必须忍无可忍,陈胜吴广走到大泽乡,天降大雨,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揭竿而起拼一拼,倘若当时还有其他活路,两人未必会如此义无反顾。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创造性翻译——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视角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创造性翻译——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视角

2018年6月第34卷第3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Beij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Jun. 2018Vol. 34 No. 3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创造性翻译—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视角孔标u(1.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合肥230601;2.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合肥231201)〔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既要彰显文化的独特性又要使其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体系中,以求同存异,和谐发展。

林语堂早在20世纪初亦有如此先明之举,他力排众议地以中译外和异语写作的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文章通过分 析林语堂文化外宣作品《吾国与吾民》中的创造性翻译案例,发现在对待文化传播和中译外问题上,林语堂以其独特的文化态度,从一个广阔的国际视野,来对中国文化信息进行创造性翻译,充分发挥了其作为译者的主体性,也彰显了其 深厚的文化底蕴、娴熟的双语能力和灵活的创造性翻译手法。

〔关键词〕林语堂;创造性翻译;文化传播;走出去〔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截至目前,虽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已取得 了较满意的成绩,但国外人对中国的了解大多还拘泥 于一些实物形式,比如中医养生、中国菜、中国服饰等 产品。

然而,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精神面貌、生活状态 等非物质形式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更 需要为世人所了解。

翻译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文 化“走出去”战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的好 坏将直接影响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不过,除了翻译 之外,异语写作也不失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效方 式。

由于这种方式对文化传播者或译者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因此,异语创作的作品并不多见。

正因如 此,林语堂(以下简称“林”)先生的异语创作才显得 独特而可贵。

早在20世纪初期,林就具有与众不同 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观念,他力排众议地以英语创作的 方式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堪称近百年来对外‘输 出’中国文化最成功的人物”[1]。

林语堂 吾国 吾民 译本

林语堂 吾国 吾民 译本

林语堂吾国吾民译本(中英文版)English:Lin Yutang, a renowned Chinese author, once wrote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a book that provides a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The translation of this book off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China.中文:著名中国作家林语堂曾撰写《吾国吾民》一书,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和社会。

这本书的译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去理解中国的精髓。

English:Lin"s writing styl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simplicity and clarity, making it accessible to readers of all backgrounds.He effectively combines Western and Eastern philosophical thoughts, which adds depth and richness to the content.中文:林语堂的写作风格以其简洁明了著称,使其易于被各背景的读者理解。

他有效地将西方和东方的哲学思想相结合,这为内容增加了深度和丰富性。

English:The translation of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accurately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Lin"s original text.The translator successfully transfers the author"s unique sense of humor and satire, allowing readers to fullyappreciate the wit and wisdom of Lin Yutang.中文:《吾国吾民》的译本准确地捕捉到了原著的精髓。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汉英翻译研究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汉英翻译研究

统计与管理二○一六·一百家争鸣导轮到工件上表面的距离、工件厚度、下导轮到工件下表面的距离等。

在程序中需将上下面加工程序的起始点设在同一位置。

(五)大胆尝试、允许失败在上述上圆下方图形的加工过程当中,由于学生经验较少,有可能并不能给出合格的工件。

这时候就需要鼓励学生多总结经验,多次加工,甚至允许学生最后不能加工出合格零件。

因为此种异形零件在线切割加工中也属于难点,电极丝倾斜角度、工件厚度、工作液状况等都可能导致电极丝断丝或加工不能顺利进行。

在作者所带的班级中,六组中仅有两组成功。

但是从学生针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和讨论中,可以清楚的知道,学生在实验当中收获颇多。

(六)甄选多媒体资料,延伸实验内容通过这两次实验,作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而且在相应章节的测验中,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这也体现出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其他的特种加工方法该如何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由于学校的现有设备有限,如何全面掌握其他加工方法也是个难题。

像快速成形实验作者联系了其他高校进行了参观实习。

可是作者也深知这样远远不够,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更应该成为他们学习这些知识技能的一个切入点,使他们能够自我主动学习。

网上资源无疑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例如在讲到快速成形加工时,选择了采用LOM技术制作的神五返回舱的坐垫(由天津大学研制)。

在激光加工中,引入了采用激光三维切割技术制造的铝合金材料的奥运火炬模型。

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网上查阅资料,并且分组讨论,明确各种加工方法的优缺点。

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不仅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而且会更加积极地学习相关内容,使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实验中,而是在学生们想学习的任何时刻。

例如有的小组成员就电化学加工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搜索和学习,他不仅把电解加工、电解磨削、电镀等相关内容的加工视频下载下来,还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生产企业进行了了解,同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微细电解加工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查阅。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读后感1《吾国与吾民》成书于1934年,距今已有七十八个年头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但根深蒂固在个体和我们的民族的.骨子里的东西是不变的。

让你认识自己的同时,还要让你窥到自己身后的影,这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话说回来,判断一部作品伟大与否,绝不能用后世的视角来审视,而应当回溯到创作的当时当地,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考量。

《吾国与吾民》的创作出版至今已经80年,依然对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内涵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这样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伟大的。

正如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吾国与吾民》必将继续穿越历史的隧道,拨开眼前的迷雾,对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娓娓道来。

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的一段话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

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2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

读完《吾国与吾民》一书后,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本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展开论述,从各方面而又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

作者认为,形成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趋势下,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局外人身份——论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的理性立场

局外人身份——论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的理性立场
第2 6卷
第 4期
兰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J URN AN HOU I S I U E OF EDU AT ON O AL OF L Z N T T T C I
21 0 0年 8月
Au .2 1 g 00
Vo . 6 No 4 12 .
局外 人 身份
论林 语 堂在《 国与吾 民》中的理 性立场 吾
“ 两脚 踏 中 西 文化 , 心 评 宇 宙 文章 ” 林语 一 是 堂为 自己量 身打造 的对联 。《 国 与吾 民》 他 为 吾 是 了 向西 方世界 介绍 中 国文化 而写 就 的重要 著作 , 书
中, 林语 堂 以一种 平静 的低 调 、 幽 的深情 矗 立 于 幽
中西之 间 , 享受着 人生 的欢乐 时光 也绽放 出 自己别
i o nr n epe nMy C u t a dM P o l y y
zHAoMI NG i -i Y n z
( rdaeSho,ScunIt ntnl tde nvrt,C og ig 0 0 1 C ia Ga ut col iha ne ai a Su is ie i r o U s y h nqn 0 3 , hn ) 4
bo o k.h sat u e o h cr e o a n i o e n ewe n E se n se n at h u h t e ds u so i t t d n t e Do t n fMe n a d hs p n mi d b t e a tr a d We tr r .T r g h ic si n i i n o a o tL N u—t n t t sa n o tie ,t e a t l amsa et g p o l e ad t i b o ary a d ao s g p o b u I Y a g Ssau sa usd r h r ce i tlt n e p e r g r h s o k fi n r u i e — i i l n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这部作品,以一种深入骨髓的方式,揭示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民族精神。

作者林语堂以独特的视角,将中国人的性格、思想和生活方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的人物共同经历那些喜怒哀乐。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林语堂的笔下,中国人的生活被描绘得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无论是饮食文化、服饰风格、建筑特色,还是家庭伦理、社交礼仪,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独特思想和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石。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林语堂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的勤劳、善良、聪明和忍耐。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中国人总能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而这种精神力量,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此外,《吾国与吾民》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厚重。

在书中,林语堂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

从古至今,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

通过阅
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也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感性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陪伴我成长并给予我启示。

吾国吾民 林语堂英文赏析

吾国吾民 林语堂英文赏析

吾国吾民林语堂英文赏析Preface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自序By Lin Yutang文/林语堂译/黄嘉德In this book I have tried only to communicate my opinions, which I have arrived at after some long and painful thoughts and reading and introspection. I have not tried to enter into arguments or prove my different theses, but I will stand justified or condemned by this book, as Confucius once said of hi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hina is too big a country, and her national life has too many facets, for her not to be open to the most diverse and contradictory interpretations. And I shall always be able to assist with very convenient material anyone who wishes to hold opposite theses. But truth is truth and will overcome clever human opinions. It is given to man only at rare moments to perceive the truth, and it is these moments of perception that will survive, and not individual opinions. Therefore, the most formidable marshaling of evidence can often lead one to conclusions which are mere learned nonsense.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such perceptions, one needs a simpler, which is really a subtler, style. For truth can never be proved; it can only be hinted at.在这一本书里头,我只想发表我自己的意见,这是我经过长时间的苦思苦读和自我省察所收获的,我不欲尝试与人论辩,亦不欲证定我的各项论题,但是我将接受一切批评。

吾国吾民_整理读后感

吾国吾民_整理读后感

吾国吾民,又名《中国人》,英文原名“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林语堂在1936年完成的,最后在庐山完成攻坚阶段,共用了大概4个月那样《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起轰动,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我曾应美国一书局邀请写这篇个人传略,因为藉此可得有机会以分析我自己,所以我很喜欢地答应了。

从一方面着想,这是为我的多过于为人的;一个人要自知其思想和经验究竟是怎样的,最好不过是拿起纸笔一一写下来。

从另一方面着想,自传不过是一篇自己所写的扩大的碑铭而已。

中国文人,自陶渊明之《五柳先生传》始,常好自写传略,藉以遣兴。

如果这一路的文章涵有乖巧的幽默,和相当的“自知之明”,对于别人确是一种可喜可乐的读品。

我以为这样说法,很足以解释现代西洋文坛自传之风气。

作自传者不必一定是夜郎自大的自我主义者,也不一定是自尊过甚的,写自传的意义只是作者为对于自己的诚实计而已。

高三作文林语堂《吾国吾民》读后感

高三作文林语堂《吾国吾民》读后感

高三作文林语堂《吾国吾民》读后感《中国人》也就是大名赫赫的《吾国吾民》的最早全译本。

于是得闲便翻看起来,整个阅读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快许多,也好玩许多,时时能读到让人露出会心微笑的文字。

然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简单的书,林语堂先生在写书之时正值国难当头,而新旧思想的碰撞无处不在,他成书的立意甚高,自然免不了牵扯进许多当时的政治局面,窃以为对于当时简单的局势所抱持的观点还是书生了一点。

但我在此不想也不会谈大事,世事有因果,不用我多说。

想来想去,我也只能写点和现实生活有关的琐事罢了,虽然这样的品论不免是断章取义的,或者这样的观点根本就是最不想读者所落入的偏见,但70年过去物是人非,同样的文字由不同时代的人读来,感受想必都是大相径庭的。

此书的笔者林语堂先生是近代是一位语言大师,此书是他用英文书的,根本立意就上让外国人理解中国,当然其中也有许多对于当时政局的见解。

而林先生自身“文化条件”就打算了他能完成这样一项貌似“不行能任务”,他出身中国传教士(家庭),从小接受西方训练,游学海外多年,但同时又拥有浑厚的古文根底以及对各路传统学说深刻的理解。

这样一来他的着眼点和所抱持的观点就变的非常好玩了,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上。

而全文通篇都用那样一种中立的,有别于以往的,甚至带点西洋人特有的天真的口吻来阐述我们所司空见惯的日常的一切。

可以想见这样的书在当时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而在70多年后的今日,读此书却又别样的感受。

对身在今时今日的我们而言,那些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早已经不再是笔者当年的新奇事物,转而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那些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却慢慢褪色。

这样的变化而其深刻的历史缘由,本无所谓对错,存在即是合理。

但不行避忌的事实是,传统文化的断代现象。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翻译《吾国与吾民》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翻译《吾国与吾民》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翻译《吾国与吾民》
刘欢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8(000)018
【摘要】本文从赖斯和弗米尔的目的论看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的翻译,分析林氏翻译的精妙之处,即:不纠集于异化、归化的翻译方法,而是根据目标读者和翻译目的灵活采用.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刘欢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创造性翻译——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视角
2.从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国俗语翻译看其翻译的现代性
3.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汉英翻译研究
4.二语写作与翻译写作过程的一致性--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第一章为例
5.以林语堂《吾国吾民》为例研究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结 语 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 林语堂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 译并没有勉强地迁就目标文化, 也没有刻意地迎合当 时的强势文化。他克服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采用 了具体灵活的翻译方法, 巧妙地处理了中西方的思维 差异和表达方式的悬殊,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林语堂的 译文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民族性, 在考虑翻译中 应采用何种译法时, 他的翻译目的起到了指导性的作 用, 而且自始至终, 他的译文都坚持了目的论的三原 则, 即: 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吾国与吾民》
笔者很同意上述的观点,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 体性是毋庸置疑的。梁实秋所译的《李尔王》, 从选材版 本, 采用的文体, 到翻译策略, 处处体现着梁实秋作为 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
一 、选 材 和 版 本 关 于 题 材 的 选 择 , 梁 实 秋 曾 说 : “愚 以 为 有 学 术 性
无法达到强烈的嘲弄效果。当然, 在个别地方, 他也使 用了归化的手法, 究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阐释中 国 文 化 。 如 : 他 将 《礼 记 》中 的 “礼 不 下 庶 人 , 刑 不 上 大 夫”译为: Courtesy is not extended to the commoners, and punishment is not served up to the lords( 林语堂) 。为了达 到连贯原则, 使强势文化的读者更好地理解他想要表 达的中国文化, 林语堂在多处进行了解释性的翻译。 如 : 同 心 (to have the same heart, which is the word for “harmony”)( 林语堂) 。
21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8年6月号下旬刊 文教资料
从梁实秋的《李尔王》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汪洁赟
( 华东师范大学 英语系, 上海 200062)
摘 要: 本文从选材、采用的文体和翻译策略分析 梁实秋所译的《李尔王》, 阐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译本 的影响。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梁实秋
传统的翻译理论中, 译者所能做的只是临摹, 复现 原作,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毫无个性可言。事实上, 在翻 译过程中, 由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梁实 秋所译的《李尔王》 为例, 通过与其它《李尔王》译 本的比较 , 分析译者主体 性发挥对译本的影响。
二 、采 用 的 文 体 不同的译者基于不同的标准自然会采用不同的 文 体 。 莎 士 比 亚 的 《李 尔 王 》采 用 了 “素 诗 体 ”( Blank Verse) 。梁 实 秋 采 用 了 散 文 体 , 关 于 这 一 点 他 提 出 了 自 己 的 观 点 , 在 上 世 纪30年 代 出 版 的 莎 剧 译 本 的 《例 言 》 中 他 说 : “莎 翁 的 原 文 大 部 分 是 ‘无 韵 诗 ’, 凡 原 文 为 ‘无 韵 诗 ’体 , 则 亦 译 为 散 文 。 因 为 ‘无 韵 诗 ’中 文 根 本 无 此 体 裁 , 莎 翁 之 运 用 ‘无 韵 诗 ’体 亦 甚 自 由 , 实 已 接 近散文, 不过节奏稍为齐整, 所以译文以散文为主。”
三 、目 的 论 指 导 下 的 翻 译 策 略 林语堂采用的策略是将中国的政治文化 背 景 “复 杂的事简单化, 简化后还要仔细解释。路人皆知的社会 情况, 一挑即明的风俗人情就得一一说来”( 赵 毅衡) 。 从严格意义上说来, 《吾国与吾民》并不是 一本翻译著 作, 但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典籍资料, 涵盖了大 量特色鲜明的中国文化信息, 林语堂将它们与自己的 创作融为一体, 成功地传输给西方读者。在翻译过程 中, 林语堂并没有受限于究竟该直译还是意译这个老 问题, 他甚至认为: “这两个名词虽然使用 , 而对于译文 者所持的态度只可说是不中肯的名称, 不但不能表示 译法的程序, 并且容易 引起人家的误会。”( 郭著章) 在 书中, 林语堂翻译的多为中国文化典籍, 在中国历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即便到了现代, 还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 富, 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借鉴。而此书的目标文化则 是先进的西方文明, 是强势文化。他们并不需要如饥似 渴地来学习中国, 他们对中国的兴趣仅仅停留在好奇 的 层 面 上 。这 无 疑 是 本 书 打 入 西 方 世 界 的 一 大 瓶 颈 。若 要迎合西方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 归化的译法 应占上风。然而, 林语堂著书的目的在于打破西方对中 国的成见, 全面地介绍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译者的意识 形态和行动指导是以翻译目的为基础的。因而在对文 献资料进行处理时, 他以异化的手法为主。不难理解, 只有异化的翻译才能突出原文的异域特色, 才能吸引 读者的注意力。因此, 无论是写作还是翻译部分, 林语 堂都力求保留、突出这种异域文化 , 造成疏离感和陌生 感, 以此来满足目标读者的好奇心理。同时, 他并不拘 泥于异化, 而是将多种手法融会贯通, 只为更好地传达 中国文化和精神。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他主要以异化 手法为主, 用以突显原文的中国特色。在书中, 反复出 现 了 大 量 的 诗 歌 、谚 语 、俗 语 、名 言 警 句 等 。 多 数 情 况 下, 林语堂都按字面意思译出, 而没有使用英语中现存 的用法。虽然在刚开始会给读者带来稍许的不适应, 但 通篇彰显了中国的文化风格, 使人一翻开此书就知道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在翻译老 子的“圣人不死 , 大 盗 不 止 ”时 , 他 将 英 文 的 文 法 扔 在 一 边 , 翻 译 成 : “Sages no dead, robbers no end.”还 在 页 脚 特 别 注 明 : 如 果 按 照 英语的语法要求来译, 就会失去原文简洁有力的特点,
袁莉从阐释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译者是翻译中的 “唯 一 的 主 体 性 要 素 ”[ 1] 。 许 钧 在 《“创 造 性 叛 逆 ”和 翻 译 主体的确立》一文中提到: “所谓译者主 体意识, 指的是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 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 否, 强与弱, 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 并影响着翻译 的 最 终 结 果 … … ”[ 2]
文教资料 2008年6月号下旬刊 ○ 文学语言学研究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翻译《吾国与吾民》
刘欢
( 华东师范大学 文从赖斯和弗米尔的目的论看林语堂在 《吾国与吾民》中的翻译, 分析林氏翻译的精妙之处, 即: 不纠集于异化、归化的翻译方法, 而是根据目标读者和翻 译目的灵活采用。
关键词: 目的论 林语堂翻译 《吾国与吾民》
《吾 国 与 吾 民 》于1935年 在 美 国 出 版 , 当 即 取 得 了 巨大的成功。“一本中国人的著作, 能列十大名著之一, 畅销美国, 这在西方世界是破天荒的”。(赵毅衡)个人认 为, 目的论指导对林氏翻译和创作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一 、目 的 论 简 介 目 的 论 最 初 是 由 赖 斯 (Reiss)与 弗 米 尔 (Vermeer)提 出的, 他们认为目标文本的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目 标 文 本 在 目 标 语 境 中 想 要 达 到 的 “目 的 ”来 决 定 。因 而 , 译者应当用最合适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标文本意欲达 到的目的, 而不管它们是否被认为是特殊翻译语境中 应当采用的标准方法。在特定语境中, 必须先考虑一下 目标文本所针对的准确读者对象, 再决定应当采纳的 最合适的策略究竟是翻译、意译还 是重新 编 辑 ( Shuttle- worth) 。 本文重点讨论的是林语堂及其《吾国与吾 民 》。在 目的论的指导下, 笔者思考了如下几个问题: 林语堂创 作《吾国与吾民》的初衷何在? 在书中, 他翻译了大量的 中国文化典籍, 用意是什么? 他的目标读者是谁? 对异 域文化的翻译, 他是如何处理的? 目的论在林语堂的翻 译中是如何体现的? 二 、林 语 堂 《吾 国 与 吾 民 》中 翻 译 的 目 的 作 为 “五 四 ”时 期 的 新 文 化 人 , 林 语 堂 虽 为 土 生 土 长的中国人, 却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西方文化在他的 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 并成为其观察问题的文化 因素( 薛莲) 。在书中, 林语堂集两种身份于一体, 既是 作者, 又是译者。其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全面地介绍中 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特别是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丰厚 土壤之中的中国民族特性和生活风尚( 吴慧坚) 。他在 自序中写道: “中国是一个庞 大的国家, 而她的民族生 命, 涵育着太复杂的内质, 欲加以阐述, 势难免于牴牾 歧异之见解。任何人苟有持相反之论旨者, 鄙人准备随 时供给可能的材料以便利之。” 不难看出, 林语堂是位爱国人士, 虽然他将这份爱 国之情深埋在心底, 并与那些所谓的大爱国家划清界 限。他的爱国表现为他的坦承, 向外人展示真实的中国, 不卑不亢; 他的爱国表现为他的信仰, 相信中国的落后 和困扰都只是暂时的, 她将调整自己, 大踏步地向前进。
22
者 , 有 永 久 价 值 者 , 为 第 一 优 先 。 ”[3] 他 之 所 以 毕 生 选 择莎士比亚作品去翻译, 也是和他的这种文艺思想密 切相关的。梁实秋[3] 在谈自己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时 说,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版本问题。梁实秋想尽办 法弄到各种编本以备选, 选择时他以原文而不以其注 解是否丰富为标准, 后来大凡与莎士比亚有关的书籍 文 字 都 在 他 收 集 、参 考 之 列 , 边 研 究 、边 体 会 , 日 积 月 累 自 己 的 收 藏 竟 [3] “比 起 国 内 任 何 大 学 图 书 还 要 壮 观 一 些 ”。 最 后 他 选 定 了 由 W·J·克 雷 格 主 编 的 《牛 津 版 莎 士 比 亚 全 集 》( 1892年 版 ) , 这 个 版 本 未 经 删 节 、最 具 原 貌 , 且 行 销 广 泛 , 较 为 大 众 所 接 受 。正 是 得 益 于 梁 实 秋对于作品的精挑细选, 我们最终才能看到这部传世 巨著的诞生。归根究底, 这部作品的诞生是由译者经 选择而定的, 梁译莎士比亚诞生之日起已经打上了梁 实秋的烙印。
一书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而且在促进中国 文化传播和与西方文明交流的层面上看, 有着十分积 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