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角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目的论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目的论看翻译策略的选择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
根据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适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量在译文中再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
标签:翻译功能论;目的论;策略选择;译文预期功能引言早在1972年,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Holmes 1988: 71-78)就主张,翻译应分为三个分支:描述翻译学(又称为“翻译描述”)、理论翻译学(又称为“翻译理论”)、应用翻译学。
描述翻译学的任务是“描述在我们身处的世界上出现的翻译现象”,包括译本的特点、译本在目标文化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翻译的过程。
理论翻译学的任务是“利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学科提供的资料,总结出一些原则、理论和模式,以解释和预测一切在翻译范畴之内的现象”。
应用翻译学则包括翻译教学、工具制作、政策研究、翻译批评四个方面。
在这三个分支中,描述翻译学是另外两个分支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开放的翻译理论。
这种翻译理论的任务,用勒菲弗尔(Lefevere 1992: 101)的话来说,就是翻译诗学不应有一系列的规范组成,而应该描述翻译者可以采用而且已经采用过的一切可能的策略。
如,直译、意译、等效翻译、语义翻译、传意翻译等等。
可是,我们又根据什么来选择翻译策略呢?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的“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指引。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
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莱斯(K.Reiss)、费米尔( H.J. Vermeer)、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的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而“目的论”则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摘要:本论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中国代表性作家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应用型文章的翻译等实例的分析,指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目的,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的选择。
这对翻译策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初步接触翻译的学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作品应用型文章翻译策略自翻译活动开始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讨论和研究翻译。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19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在德国出现。
“目的论”是文本翻译过程的第一个标准,也是功能主义者的主要理论。
与传统的“等值观”不同,翻译目的论的翻译是基于对原文的分析,目的是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强调并选择最佳翻译策略,而不是译文是对等的还是完美的。
译者需要能够为特定的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介绍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方法。
我们还认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的预期目的。
一、翻译目的论19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默(Hansweimer)建立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
他指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言语交流是有目的和有意图的活动。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原语言作者的意图和他们所采用的话语形式并不完全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上述习惯。
从目标语言读者的角度,根据翻译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该理论包含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
2.一致性法则。
在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流环境中,译文对于接收者来说必须是可理解,可读且有意义的。
3.忠诚法则。
通常被称为忠于原作者。
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标准。
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都服从目的法则。
实际上,总的来说,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者的翻译目标通常包括翻译的一致性和对原文的忠诚度。
即,目的法则与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是一致的。
如果目的法则与忠诚法则相冲突,也就是说,如果翻译人员的翻译目的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某些差异,则以目的法则为准。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与思考

DANGDAIJIAOYANLUNCONG2019年03月一、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原则1.目的论视角下的原则翻译工作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且都是重在表达出一种特定的翻译效果。
鉴于中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性很大,各种语言上也都有着不同的语法特点和专有词汇,并且根据使用的范围不同,又会出现一类专用型的语法词汇,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对作品的实际文化背景、语言风格习惯等全方位的进行考虑和分析,翻译出来的作品能够让读者不仅能够很快便融入文本所创造出来的语言环境当中,并且还能够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文章结构和内容。
另外,翻译的技巧还需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比如说,针对一些商务型、科技型的文章,翻译者就应该逐字逐句的谨慎且仔细的翻译,以保证翻译整体的完整性,如果是针对一些日常交际方面的内容,那么就应该了解到当时所处的语言环境,恰当地运用当地习惯使用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翻译就要尽量避免或防止一字一句的翻译,这种一字一句的翻译会让读者有种非常生硬的感觉。
目前,国际上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就可以阅读到全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作品,所以,翻译也就变得极为重要,因为只有保证翻译的效果精准有内涵,才能让文化作品流传得更久。
2.目的论视角下翻译的忠诚性原则翻译的忠诚性指的是翻译者是否能够将读者所擅长理解的语言环境通过翻译把原文内容完整地翻译呈现出来,并且在保证原文构架内容系统不变的情况下,完整且全面地呈现给读者。
当然,如果要想融合中西方的两种文化,并且还要运用同一种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来,就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这不仅要求翻译者要对所翻译的国家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本国的文化也需要全面的掌握,还要能够娴熟的运用好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技巧。
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确保翻译内容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还要保证原有知识结构不可发生任何的改变为前提,这样才能呈现给读者。
假如译文出现了严重的知识性错误,或者说严重偏离了文章本来的含义,那么这个翻译将毫无意义。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目的论是一种研究翻译目的和目标的理论框架,它在中文翻译中的运
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翻译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要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需求,因此在中文翻译中,首先需要确定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让中
国读者理解原文内容,还是为了使译文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习惯和口味。
2.考虑读者群体:目的论强调译文要适应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和背景,因此在中文翻译中,需要考虑译文的接受者是谁,他们对原文的认知
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对一些文化背景进行解释等。
3.翻译策略选择:目的论认为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中文翻译中,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删译等。
4.进行文本评估:目的论认为翻译需要对译文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
了预期的目标。
在中文翻译中,可以通过与原文进行对比、借助其他翻译
专家的评价等方式来评估译文的质量。
综上所述,目的论在中文翻译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确定翻译目的,考
虑读者群体,选择翻译策略和进行文本评估等方面,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
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目标。
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是为了实现有效传递源语言信息和确保目标语言接受者理解最佳翻译的目的。
从句子结构出发,把握主干,多采用主动语态,避免被动语态的使用。
根据文化习惯,在目标语言中适当调整语序,确保语意清晰。
根据场景、人物、语气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词汇。
参考源语言中的情感色彩、语气和节奏,在目标语言中选用相应的表达方式以保证翻译效果贴近原文,尽可能完整地传递源语言信息。
遵循字幕长度规范,尽可能保持字幕长度一致,避免在字幕翻译中遗漏或混淆文本信息。
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出现效果和停留时间。
在翻译中注重细节,例如姓/名、职业/头衔、专有名词等,确保准确传达信息。
对于具有特别含义或引申意义的词汇,尽可能在字幕中加入补充说明。
遵循行业规范和审美原则,保持字幕的整洁美观,并确保字幕与视频之间的空间调和度。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翻译风格的一致性,避免出现不同字幕之间的差异。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译文应该在目标文化中实现预期的功能。
下面是如何用目的论来评析译文的一些步骤:
1.确定翻译目的:首先,需要明确译文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传达信息、促进文化
交流、诱导行动还是表达情感。
2.分析目标受众: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阅读习惯等,
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3.对比原文和译文:比较原文和译文在信息传递、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看
是否在目标文化中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4.评估译文效果:根据目标受众的反应和译文的实际效果,评估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
度,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总结和反思: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翻
译水平和能力。
在使用目的论评析译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精髓和特
点。
2.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采用适
当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表达方式。
3.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
误译或漏译的情况。
4.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在评析译文时,需要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看是否能够
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实现预期的目的。
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3———论《况义》中的天主教化和中国化改写梅晓娟(安徽师范大学,芜湖241000)提 要:本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伊索寓言》的第一个中文选译本《况义》中的天主教化和中国化改写。
作者指出,《况义》中的改写是译者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为实现特殊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体现了明清之际西学译著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目的论;《况义》;天主教化改写;中国化改写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2-0127-4The Purpose of Tran sl a ti on and the Selecti on of Tran sl a ti on Stra teg i es—On the Catholicized and Sinolized Re writing in Kuang YiMei Xiao2juan(Anhui Nor mal University,W uhu241000,China)Based on skopos theo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tholicized and Sinolized re writing in Kuang Y i—the first selected Chi2 nese versi on of A esop’s Fable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olds that Catholicized re writing and Sinolized rewriting in Kuang Y i were s pecial strategies the authors adop ted t o achieve the s pecial translati on pur pose under s pecial s ocial and hist orical circu m stances, which rep resented the typ ical features of translati ons of W estern learning during the late M ing and early Q ing peri od.Key words:skopos theory;Kuang Yi;Catholicized rewriting;Sinolized re writing 1 引言《伊索寓言》相传为古希腊奴隶伊索所作,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一部寓言集,其汉译的历史可追溯至17世纪上半叶的晚明。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析一、“目的论”视角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意义“目的论”是指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功能。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游客,让他们对目的地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旅游文本的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注重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情感。
二、旅游文本翻译的策略和方法1. 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避免出现生硬、呆板的译文。
如果原文是充满诗意的描述,译文也要通过词语的精美和句式的优美来传达原文的意境;如果原文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译文也要具有同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通过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2. 强化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注重强化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
这就要求译文中充分体现出目的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地标建筑、美食特色等方面的信息,让游客在阅读译文时就能感受到目的地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翻译介绍北京的旅游文本时,要注重体现北京的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特色小吃,而在翻译介绍上海的旅游文本时,要突出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特色。
3. 照顾游客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照顾游客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这就要求译文中不仅要传达目的地的文化信息,还要根据游客的文化背景和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翻译旅游指南时,要注意将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信息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以便游客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
4. 增加互动性和体验性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增加互动性和体验性。
这就要求译文中不仅要传达信息,还要引导游客参与到目的地的文化体验中来,让他们在阅读译文时就能感受到目的地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翻译景点介绍时,可以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让游客仿佛置身其中;在翻译美食介绍时,可以适当增加口味、刺激味蕾,让游客愿意品尝当地特色食品。
5. 注重语言的生动和形象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注重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翻 译 行 为 的 语 境 条 件 与 历 史 和 文 化 相 关 , 语境 中的历史 和文化 因 素决定行 为者的语
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 该理论是 由德国翻 译 理 论 家 H ans V er eer在 行 为 理 论 (A et on m i
的 多种 信 息源 的一个 , 译者 之所 以选择 某些信 息 , 是因为他认为这 些信息能够在 目标文化中满 足某种 目的. (6 ) 翻 译 目的论 的最高准 则是 : 决 定任何 翻译过程 的基本原则是整个翻译行 为的 目的 ∀ (7 ) 译 本 的 充 分 性 (ad e职 aey ) 比 对 等
样 的 , 不 是 单 一 的 ∀ 总 之 , 不 管 归 化 还 是异 化 , 都 要 满 足 译 者 不 同 的翻 译 目的 , 不 同 的译 者对相 同的源语 文本会 有不 同的翻 译 目的, 因 而也会采 取不 同的翻译 策略 ∀ 同样 地 , 对不 同 译文进行 策略分析 , 我们 也可 以看 出不 同译者 的翻译 目的 ∀
与 者 起 着 不 同 的作 用 ∀ 客 户 (c i n ) 通 常 是 翻 l et 译 行 为 的 发起 者 (i i a o ) , 由他 们 确 定 翻 译 n t t r
别 时 才 会 出现 西 化 ( 笔 者 认 为 此 处 同于 异化
西化
) ∀但 这 种 情 况 下 , 一 般 有 两 种
早 的翻 译 主 要 是 佛 经 翻 译 , 开 始 于 汉 魏 , 繁 荣 于隋唐 , 继 续发展 到宋元 , 历时上 千年 , 这其
本就翻 译要 求而言 具有 的各种 性质 : 译本 应该 ! 充分 满 足 于 ∃ 翻 译 要 求 中 的各 项 ∀翻 译 的 目的
决 定 充 分 翻 译 ( adequ ate tran slatio n ) 所 需 要 的 对 等形 式 ∀ 根 据 目的 论 , 可 以 发 现 , 人 类 进 行 翻 译 活
几个方面 : (l ) 翻 译 是 一 种 基 于 源 语 文 本 的有 意 图 的 # 人 际间 的 # 部 分地通 过 语言媒介 的跨文化
互动行为 ∀
一书 中指 出, 完整的翻 译理 论应 该
有三个部分 , 即对翻译 的功能和 目标 的说明, 对
翻译操作的描写与分析 , 以及对 目标和操作之间 关系的批评性评述 ∀他对翻译 目的的探讨得到了 很 多人 的认 同 ,, ∀
一 # 目的论及翻译 目的
关 于 翻 译 目 的 性 的 探 讨 , 最 早 是 19 64 年
Eugene N i da在 %翻译 的科学探索 & (T 叨 d a o ar c ec f S t n o o 7乍 n l t 吧 ) 一书 中提 出的 ! 动态对 在 a i s 等 ∃ ∀他认为, 翻译 的 目的就是要使译文表达形 式完全 自 , 尽量在译文接受者和与其本族文化 然 语境 相关 的行 为模 式之 间建立联系 2 ∀ 1979年 , 1
关健 词 : 目的论 ; 翻译 目的 ; 翻译 策略 中圈分类 号 : H 3 15. 9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009 一0312 (20 10 ) 04 一0094 一05
! 翻 译 的过程 就 是一 个 选 择 的过程 , 可 以这
样说, 从材料的选取到词汇的运用 , 翻译行为的 每一个阶段无不涉及对多种选择 的确定 ∀在选取 源语 材料 时, 需要 确定材 料选 自的国别 # 原作 者 # 原著等, 这些通常 由翻译行 为的发起 者根据 既 定 的 目的 进行 定 夺 ∀选 取材 料 之 后 , 译者 即面
民族 命 运 # 反 抗 外 国侵 略 # 讴 歌 民 族 独 立 和 解
二 # 翻译策略选择与翻译 目的
就 翻 译 中所 涉 及 的 文 化 转 化 而 言 , 异 化 以 原 文 化 为 归 宿 (so u ree la g uag e n eu lt re u
oriented ) , 归 化 以 目 的 语 文 化 为 归 宿 (targ et lang uag e eu lt re o rien ed ) ∀异 化 提 倡 译 文 应 当 u t
收 稿 日期 :20 10 一0 3 一2 4
言或非语言 行为 , 也决定 其知 识结构及 其对世
作者 简 介 :朱德财( 19 85 一 ), 男 , 山东聊城人 , 硕 士 , 主要从 事翻译 理论 与实践研 究 .
第4 期
朱德财等 : 从 目的论角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等 一 5 9
界 的看 法 ∀ (3 ) 作 为 一 种 有 目的 的 互 动 行 为 , 翻 译 的 意 图是 要 改变 现 存 的事件 所 处 的状 态 , 使之 从 一 种 状 态 转 变 为 另一 种 状 态 ∀ (4 ) 在 这 一 行 为 实 施 的 过 程 中 , 不 同 的 参
第 1 卷第4期 7 20 10 年 8 月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D O N G G U A N U N IV E R S I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V o l.17 N o .4
A ug
20 10
从 目的论 角 度看 翻 译 策 略 的 选 择
(eq u ivalen ee ) 更 为 重 要 ∀充 分 性 指 的 是 目标 文
归化和 异化 之争在 中 国由来 己久 , 如 果把
直译和 意译笼统地 算作 异化和 归化 的话 , 我们 可 以发现 , 中国两 千多年 的翻译 史 , 是一部 异 化和归化 此起 彼伏 # 交相辉 映 的历 史 ∀我 国最
尽 量去 适 应 # 照顾 原语 的 文 化及 原作 者 的 遣 词用 字 习惯 ; 而 归化 则 主 张 译 文应 尽 量 适 应 # 照顾 目 的语 的文 化 习惯 , 为 读 者 着想 , 替 读 者 扫 除语 言 文化 障 碍 ∀ 叶子南认 为 , ! 只 有 当 表 达 同一 概 念 时 ,
朱德财 , 黎土旺
( 1.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外 语 系 , 广 东 东 莞 52 3 8 0 8 : 2 .暨南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 广 州 5 10 6 4 ) 1
摘要 : 人类任何行为都是有 目的的, 翻译也不例外. 对同一作品的翻译, 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翻译
目的, 而在翻译过程 中, 译者又会根据各 自的翻译 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运用 目的论的观点, 探 讨译 者的翻译 目的对翻译 策略选择 的 影响 .
中译者甚众 , 大师 辈 出 ∀佛 经翻译 的 目的不但
是要 向中国传输 ! 西天 ∃ 的宗教 思想 , 满足精
神信 仰 和 政 治 统 治 需 要 , 也注 意 吸 收 异域 文 化 , 借 以丰 富和发 展本 国文 化 ∀这些 不 同的 目 的 , 会影 响译 者 的翻 译选择 , 如释道 安坚决主
定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体现翻译 目的 ∀
为 , 它 既是 语 境 的 组 成 部 分 , 又 能够 改变 语
境 ∃ ; 翻 译是一种 基 于源语 文本 的转 换行为 , 而任何翻译 行 为都 有一 定 的 目标或 目的 , 甚至 产生一种 结果 # 一 种新 的语境 或事件 ∀ 这样就
产 生 了 目的论 l ∀ ] 4 在 该 理 论框 架 下 , V e m e r还 区分 了翻译 领 r 域 中三 种 主 要 目的 : (l )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中的 2 ( ) 译 语 文 本 在 目标
的 主 体 性 ∀他 认 为 , 决 定 翻 译 过 程 各 种 选 择 的
因素就是翻译 的 目的 ∀ 翻 译 目的论 的最 高准 则 就是 目的决 定翻译行 为 , 这 种视 野弥补 了传 统 翻译研 究 的很 多不足 , 开拓 了新的翻译研 究角 度 4, ∀ 根据V er e r的 目的论 , 人类 的行为被定义 m 为 ! 发生在一 定语境 中的有 意 图 # 有 目的的行
临对 文 化 立 场 # 翻 译 策 略 和翻 译 方 法 的选 择 ∀ ∃ 川 于对该观点的认同, 笔者认为 , 翻译策略的 基 选择 是 由译 者 的翻 译 目的 决定 的 , 即翻 译 目的 决
T h o y ) 的基础 上发 展起 来 的翻 译理论模式 ∀ e r 该理论强调 外界非文 本 因素 的影响 , 重视译 者
的 目的 ; 译 者 制 作 出 目标 文 化 的文 本 , 以表 达源 文 化 文 本 施 授 者 (s n d r) 的交 际意 图 ; 目标 文 e e 本 的 接 受 者
人承当 ∀
r c ie ) ( e ev r
是 文 本 的使 用 者
(u e ) ∀ 当然 , 不 同 的 行 为角 色 也 可 以 由同一 s r (5 ) 源语 文本 并非 处于权 威 的中心 地位 , 而 是具 有 无 限 可 能性 的 开放 实 体 , 是译 者 所 使用
方 法 , 译 者采 取 译 入 语 的表 达 方 式 , 避 免 西 化 , 另外就 是采 取 原语 的表 达方 式 导致西
化 ∀ ,, ∋ 5] 翻译是不 同文化之 间 的一种 交流 , 是一种
文化现 象 , 是依据 不 同编码对 符号进行 再解释 的一 个 无 止 境 的 过 程 ∀ 就 翻 译 现 实 来 看 , 两 种 翻 译 策 略 长 久 并存 , 并 且 互 为补 充 , 而 不应 像 V en u i那 样 认 为 译 者 应 只 选 取 一 个 原 则 ∀ 也 可 t 以说 , 翻 译 原 则 是 相 对 的 , 不 是 绝 对 的 ; 是 多
醒 , 林 纤 对 该 书 的进 行 了 归 化 翻 译 , 仅 看 书 名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