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1.1项目名称

某某现代农业建设项目

1.2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2.1、项目单位名称:湖南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1.2.2、所有制形式:有限责任公司

1.2.3、法人代表:某

1.2.4、注册资本:500万元

1.2.5、经营范围:生态旅游休闲业的开发;优质种苗的研制和培育;无公害蔬菜、中药材(政策允许的)、苗木、花卉、水果的生产、销售;特种养殖;农产品(除国家规定的专项产品)深加工;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发,农产品物流业务的开发;保健品的开发;农业设施技术工程及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等。

1.3项目建设的背景

某位于某市桥头河镇、石马山镇、渡头塘镇三地交界处,毗邻娄底、某城区,娄涟公路从旁经过,涟水河蜿蜒其中,山青、水碧、林茂、洞幽、石奇、树古,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园内植被丰富,原生态保护完整,人文底蕴深厚。2008年12月23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复为省级森林公园(湘政函〔2008〕266号),规划面积237.7公顷。本项目拟依托某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林木资源优势,开发集休闲、娱乐、渡假、旅游、农业综合开发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现代生态农庄。

经济的繁荣,带给了人类丰富的物质享受,但同时也产生了体验乡村生活的渴望。这种现象在越是城市化的地区,其需求越大,由于紧张劳累的都市生活,使城市居民得不到宁静和安逸,“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休闲农庄”的民俗特色游逐渐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热点。

随着“绿色环保”新观念的普及,人类渴望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心态日益迫切,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而加速了旅游者向往乡村生活的情景。本项目正是基于这一市场开发热点应运而生,并依托某优质的森林旅游资源促成本项目的建设。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推动消费结构、农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最佳产业结合点,作为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有效载体——现代农业产业的休闲、旅游、渡假、娱乐、种(养)殖等多种功能对于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4.1.适应就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近年来,伴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困难。而农产品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的持续下降,进一步弱化了农民在“农内”增收的潜力,致富农民必须到“农外”寻找出路。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只有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步调整就业结构,减少农业人口,才能使农民获得平均的社会报酬,因

此,转移农民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必然选择。一般而言,农民转移就业有两种途径:一是向“农外”的二、三产业转移;一是向“农内”的二、三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受到农民个体素质、知识差异、技能门槛和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使得二、三产业很难下沉到传统的农业领域,因而给传统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难度。

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找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最佳结合点,为农民利用农田、农舍和山水生态资源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是促进传统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很好途径。

1.4.

2.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现代农业产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休闲旅游产业,它的发展拓展了农业的功能,为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开辟了通道,增强了农村三次产业的综合发展能力。项目的建设适应了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作为关联度很大的产业,它对优化农业产出结构,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丰富农业功能,调优农村产业结构都具有积极意义。

1.4.3.适应消费结构调整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攀升,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也随之不断升级。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0%,农村为39.2%,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用于居住、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高层次消费的支出则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到农村品味

清幽闲适、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寻找一种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新鲜感觉。

本项目充分利用了某及周边村镇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把旅游产业延伸到农村区域,迎合了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拓展了旅游市场,丰富了旅游产品,创新了旅游内容,增加了旅游产业的供给层次,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1.4.4.适应社会结构调整的需要

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区域、农业领域,流向城市和二、三产业,城乡间的要素流动、人员流动、信息流动日趋频繁,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社会各阶层加速分化与融合,社会结构步入快速调整期,城乡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

本项目作为一项沟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复合型产业,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农业、贴近农民、认识农村的机会,也为增进农村居民对现代文明的了解和认知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城乡交流,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4.5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2)国家和省、市等政府主管部门下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指南;

(3)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指南;

(4)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颁发的政策、法规、规定、标准和规程、规范等;

(5)项目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议书等基础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条件

2.1自然条件

2.1.1、气温:年平均气温17.4℃,年极端最高气温40.1℃,年极端最低气温-12.1℃。

2.1.2、风速、风向: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年平均风速1.5—2.0米/秒,多年最大风速为20.3米/秒。

2.1.3、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1300—1400毫米,一日间最大降水量147.毫米,降水量集中在4—7月。

2.1.4、地形地质:根据建设地点地形地质资料,建设地点地层岩分布具有规律性,多为坡积残积物风化形成的红褐色、棕褐色粘土,无石灰岩及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土层呈硬塑、可塑状,密度、厚度10—30m,上部土层允许承载力为200—250KPa,是良好的地基持力层,自然地坪基本平坦,局部地势有小幅起伏,坡度在5‰左右,地震基本烈度小于V1度,宜于工程建设。

2.2社会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