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小学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一、教学背景《延安,我把你追寻》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内容主要讲述了延安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背景和人民英雄的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培养学生对英雄事迹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教案针对小学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剖析,设计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延安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背景和人民英雄的事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能够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准确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
–能够通过朗读、讨论和表演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表达个人情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英雄事迹的敬意。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英雄事迹的敬意。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延安这座英雄城市的感情认同。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0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延安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预习课文(1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标题和段落,预测课文内容,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3. 阅读理解(30分钟)•学生课前预习后,进行整篇课文的阅读。
•学生根据问题逐段阅读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细节,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讨论答案。
4. 延伸阅读(20分钟)•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篇与延安历史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
•鼓励学生通过互动分享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5.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延安这座英雄城市给他们的感触和启示。
小学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理解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延安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对延安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描述。
2.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理解课文。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延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延安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理解课文。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对课文进行讲解和解读。
4. 巩固练习(1)教师给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学生互相检查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延安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激发他们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统编版《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四年级统编版《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会写“延、昔”等8个字,会写“延安、昔日”等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4.能仿照诗歌中的形式,结合自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进行仿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延安的具体事物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体会延安精神的实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将延安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形式和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拓展延伸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延安的视频资料,展示延安的革命历史遗迹、自然风光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延安)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延安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2.简单介绍延安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让学生对延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延安、昔日、茅屋、土炕、辉煌、一旦、明媚、毫不犹豫”等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
结合图片、视频理解。
找近义词、反义词理解。
用词语造句理解。
开火车读词语,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节奏和韵律。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精选9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四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和词串,体会诗歌压韵的特点。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诗歌的主要故事和人物,领会延安精神的内含和现代意义。
3.通过品读诗歌,发现诗歌创作特点,学习运用排比等手法,创作诗歌。
【设计理念】《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了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延安精神仍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
整首诗节奏明快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语言表达上,诗歌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使得诗歌的爱国情感饱满,读起来铿锵有力。
本课为略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以学为本”的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以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结合资料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及背后蕴含的精神,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诗歌铿锵有力,富含爱国情感,教学中可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诗歌,对比发现,抓住排比这一特色,给学生一定的事件、人物为抓手,引导学生创作排比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板块一质疑激趣,初识延安1.重温导入,质疑“追寻”(1)重温单元所学,营造“追寻”意境我们曾跟随李清照追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理想;曾聆听周恩来追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曾目睹梅兰芳追寻“蓄须明志”的民族气节,这节课我们将沿着追寻的脚步,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2)展示延安图片,质疑“追寻延安”质疑入题:当时的延安贫穷落后,为什么却又许多有志青年趋之若鹜地奔赴这里?延安到底有什么魅力?1. 疏通字词,发现诗韵。
(1)设置疑思,发现诗韵。
请学生读词串,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朗读课文,读出诗韵。
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作者想追寻延安的什么?[设计意图:以“追寻”情境引入文本,唤起了学生对单元所学课文的记忆,也呼应了本课的“追寻”主题;通过朗读诗歌和词语,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诗歌压韵的特点,同时感受诗歌节奏的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教案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对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共同探讨课文的象征意义。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讲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3.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5.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运用情况和情感态度表现。
5.3 评价标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课文文本,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及教学参考书。
6.2 教具准备准备投影仪、电脑、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和视频材料等。
6.3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第七章:课时安排7.1 总课时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学总课时。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2.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1.结合图片,谈话导入。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机关的所在地,那里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人们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用的是煤油灯。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赴延安。
为什么延安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走进延安,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预设: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的什么?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识记。
(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正音。
延安昔日春笋茅屋土炕一旦明媚(3)提醒学生注意:“笋”是平舌音,“炕”是后鼻音。
(4)引导学生通过与熟字比较的方式识记,如“惜——昔”“抗——炕”“但——旦”。
4.教师范读,感知音韵。
(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请学生用着重号画出诗歌的韵脚。
(2)交流,小结:全诗押的是ɑnɡ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3)模拟交响乐的方式朗读诗歌:第一节由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领读,第二节男女生轮流齐读,第三小节女生齐读,第四小节男生齐读,第五小节男女生领读,第六小节第一小句全班齐读,后面一组排比句组组递进读。
在合作朗读中感受诗歌声韵铿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特点。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不能靠分析,而重在朗读和感悟。
在第一板块中,就设计了三次不同形式的朗读。
学生自读,学习生字;教师范读,找出韵脚;合作朗读,感知音韵。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追寻延安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对延安精神的追寻。
诗中描绘了当年红军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展现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延安精神对人们的激励和鼓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体会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理解:诗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意境性,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延安精神的传承: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延安颂》歌曲,引导学生回顾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探讨延安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学生自选段落进行背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延安精神对学生的启示和鼓舞。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诗歌内容:描绘当年红军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展现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
这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追寻延安精神为主旨,通过对延安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延安颂》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的精神风貌。
(2)简介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5.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1. 课文内容2. 诗歌意境3. 作者情感4. 诗歌鉴赏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新词。
2. 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情感。
3. �搜索关于延安的历史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4. 以《我心中的延安》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诗歌的美。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篇描绘作者对延安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追寻的诗歌。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历史变迁和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眷恋和向往。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词汇和句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延安这个地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的背景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句子,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3.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难句的理解:对于一些生词和句子,需要通过讲解和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
2.讲解法:对于一些生词和句子,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文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词和句子等。
2.相关图片和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延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歌,通过诗人的笔触,展现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并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能够通过诗歌的学习,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学习并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延安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习并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具学具准备:1. 诗歌文本。
2. 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展示延安的风景和历史。
3. 朗读诗歌的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延安的风景和历史,引导学生对延安产生兴趣。
2. 朗读诗歌: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3. 理解诗歌内容: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5. 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创作一首诗歌,表达对延安的敬仰之情。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
板书设计:1. 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诗歌内容:通过诗人的笔触,展现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3. 诗歌的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景象,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
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延安的短文,表达对延安的敬仰之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革命精神,表达了对延安的深厚情感和追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品味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以及通过诗歌学习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识别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延安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和理解;诗歌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诗意,需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
2. 诗歌的主题思想:诗歌的主题思想深刻而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延安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诗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理解诗歌:通过讨论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象。
4. 品味诗歌:通过朗读和写作,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5.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延安的追寻和情感。
6. 总结反思:通过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诗歌的经验和收获。
板书设计1. 诗歌的主题思想:延安,追寻2. 诗歌的意象:宝塔山、延河、枣园、南泥湾等3. 诗歌的语言: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诗歌的朗读技巧:节奏、韵律、语气等作业设计1. 朗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思想的短文。
3. 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延安的追寻和情感。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品味诗歌的意象和语言,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四年级统编版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
3.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和对延安精神的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延安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理解“延安精神”的具体内涵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延安的视频或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出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延安见证了无数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起去追寻那段难忘的历史和伟大的精神。
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再读诗歌,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诗歌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向往和追寻,以及对延安精神的赞美和传承。
3.精读诗歌,理解内涵学习第一节。
指名读第一节,说说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追寻延安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这些都是延安的象征,代表着延安的历史和精神。
学习第二节。
默读第二节,思考:为什么要追寻延安?体会作者对延安精神的向往和追寻,如“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里的“老牛破车”代表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学习第三节。
齐读第三节,说说延安精神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延安精神是“信念、理想、温暖、光明”,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学习第四节。
自由读第四节,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追寻延安精神?理解作者呼吁我们要“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即要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四年级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四年级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懂得延安精神的内涵以及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热爱和传承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了解延安精神的具体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对延安的向往和追寻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关于延安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延安的风貌和革命历史。
2、提问学生:“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延”“昔”“笋”等字的读音。
3、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三)精读诗歌,理解内容1、学习第一、二小节指名读第一、二小节,思考: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理解“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词句的含义,感受延安的历史和革命传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延安的向往之情。
2、学习第三、四小节小组合作朗读第三、四小节,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引导学生理解“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的含义,体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师讲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等。
3、学习第五、六小节学生齐读第五、六小节,思考:我们应该怎样追寻延安精神?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谈谈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延安精神。
(四)总结升华1、回顾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延安精神的意义。
2、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五)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有关延安的故事或资料,进一步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2、组织学生开展“延安精神在我心中”的主题演讲活动。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优秀9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优秀9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什么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什么特点?生: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二。
检查预习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生: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三。
自学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什么体会?又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提问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
朗诵感悟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你们为什么那么设计,练习后,上台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
总结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程序:课前交流:名人勤奋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
(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
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延安我把你追寻课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延安精神的赞美和追寻。
(3)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或事物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或事物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延安精神的认同。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延安精神的赞美和追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如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或事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和延安精神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延安的了解和印象。
2. 诗歌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4)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4.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或事物的情感。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是否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以及是否能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或事物的情感。
教师也要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用诗歌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或事物的情感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延安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词,明确“延”字的笔顺,注意“笋”字的读音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追寻”“信念”等词语进行口头造句或情境描述。
2. 理解诗歌内容,能够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脉络。
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结合诗歌内容和历史背景,提炼出延安精神的具体表现,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人民服务、坚定的革命信念等,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明确从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韵律节奏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能分析这些元素在诗歌中的作用。
4.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和要求,如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诗歌朗诵表演等,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分析、讨论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悟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延安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2. 难点:理解诗歌中一些较难理解的意象和表达方法,如“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这句话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引导,逐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延安在哪里吗?生:延安在陕西省。
师:对,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现在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些延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延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播放图片和视频)大家看完后,说说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吧。
生: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地方,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在那里做出的。
生:延安有很多革命旧址,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程。
2. 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标注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小学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生词的含义。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延安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生词的含义。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
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延安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
2. 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3. 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解、朗读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延安,我把你追寻》。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延安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4.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回家后复述课文内容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他8年前的一首诗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培育的延安精神是革命的传家宝,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丢。
延安精神既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又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在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延安精神更要发扬光大,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基于这种认识,作者开始构思,创作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
诗写完后,评论家马莹伯撰文说:“这首诗以高昂的激情和生动的形象讴歌了延安精神,强调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
”后来这首诗选入6 年制语文课本第12册。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老牛破车代表当时条件差,宝塔山指我们的精神从字面上看,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恰如脊梁一般。
从深一层的意思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1.认识“延、昔、笋”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字词教学
本课的“延、昔、笋”等7个生字都是要求会认的字。
其中“炕”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教学中要注意发音。
2.阅读理解
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
诗歌中的“老牛破车”“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3.表达运用
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
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
1.预习提纲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多媒体课件
“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
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
(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
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
2.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全诗押的是ɑ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
(追寻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明诗歌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翩翩归来:轻快地来临。
昔日:往日。
满目琳琅: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3.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第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第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设计意图: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为下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把诗分为三个部分,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个整体印象。
三、学习第1~2小节
1.自由读第一部分。
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
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
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
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杨家岭讲话: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层,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
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流水”,暗
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
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2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后一个时,可以放缓。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精神是多么迫切。
四、学习第3~4小节
1.学生自读自学第3~4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课件出示:
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
2.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
2.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师讲解点拨:
“一排排”“一件件”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朗读时,第3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小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
诗的第3、4两节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教学第3~4小节诗,以两个对比来突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继承发扬。
教学时,要求学生动嘴读一读,动手画一画,动脑评一评,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
五、品读第5~6小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学生读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
3.教师小结:诗的第5~6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第5小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第6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
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
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4.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
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
设计意图:
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更明确地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
六、总结扩展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既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也让学生了解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发扬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