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类学论文.李航

合集下载

含cry7类基因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的分析

含cry7类基因的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的分析

An l ss o clu hu i g e ss S r i s Co t i i r Ge e a y i fBa i s t rn i n i t a n n a n ng c y7 l n
S N ig G O L—e ,U Jnpn , N i—ig WA G H i O G Pn , U i iS u —ig WA G Q ny , N u w 0 10 ) 7 0 1
摘 要 : 我 室 所 保存 的 1 对 8株 含 c 7 基 因的 菌 株 进 行 晶体 形 状 、 物 活性 和 蛋 白 型 基 因 型 等 进 行 分 析 。结 果 表 r 类 y 生 明 : 些 菌 株 能 产 生 菱 形 、 菱 形 和 不 规则 形 伴 胞 晶体 ,D -A E检 测 主 要 蛋 白 的 分 子 量 是 10k aP R扩 增 得 到 这 小 S SP G 3 D ,C
a d t e a lf d fa m e t r 0 p. o sa e u t s o d t a h Z一 tan wa ny h r u o lr a f n h mp ii g n swee 13 0 b Bia s yr s l h we h tt e W 9 sr i so l a mf lt av e o e r s He o e l c a vg n ico c l t c re td mo tl y wa 3. % a 2 h. d t e sr i CG一0 s o d we k tx n spi hn ii t tma u aa. o rce rai s9 1 a o t t7 An h ta n W 1 h we a o — i i c re td mot l y wa 4. ct or c e ra i s4 8% y. t a 2 h. h r sr i swee n o iiy a a n tt i n e t Th u lln t o i t7 Ot e tan r o t xct g i s h s i s c . e f l e gh txn

毕业论文---自制番茄汁中微生物的检测及分析

毕业论文---自制番茄汁中微生物的检测及分析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WUHAN BIOENGINEERING INSTITUTE学士学位论文自制番茄汁中微生物的检测及分析题目类别毕业论文系别生物工程系专业班级 07014103学生姓名刘聪指导老师邹笑笑辅导老师李佑喜起止时间2010.10-2011.5论文提交时间2011年5月目录摘要 (II)关键字 (II)A BSTRACT............................................................................................................................................... I IIK EY WORDS .................................................................................................................................... I II0.引言 (1)1.研究现状 (1)1.1番茄汁的营养价值 (1)1.2番茄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研究内容和目的 (1)2.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实验材料 (2)2.2试验方法 (3)3.结果与分析 (3)3.1番茄汁中的主要微生物 (3)3.2番茄汁中主要微生物的菌落数 (5)3.3番茄汁中部分微生物的鉴定 (6)3.4 微生物对番茄汁质量的影响 (7)4.讨论 (7)4.1 试验中分离两株芽孢杆菌的分析 (7)4.2 实验中大肠杆菌的计数 (7)4.3 番茄汁中微生物的预防措施 (8)4.4 家庭自制番茄汁应注意的问题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自制番茄汁中微生物的检测及分析摘要番茄是属于营养丰富、色泽鲜艳的浆果类果蔬,原产地在南美,现已成为我国主产果蔬品种。

它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和维他命A以及叶酸、钾等主要的营养素,特别是它所含的茄红素,对人体的健康更有益处。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李航;朱丽;陈代杰【摘要】从发现第一个天然卤化物到现在已有100多年了.在已发现的约4500个天然卤化物中有很多在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抗生素.直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一直认为生物卤化反应主要由卤过氧化物酶负责催化.近期在许多关于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冈簇的研究中发现FADH_2依赖型卤化酶催化的卤化反应殖是许多微生物及其它生物中的主要卤化机制.本文综述了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的发现,催化机制及各种来源的该类卤化酶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该类酶在组合生物合成及寻找天然卤化物等方面的应用.【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0(035)00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FADH_2依赖型卤化酶;抗生素;卤化物【作者】李航;朱丽;陈代杰【作者单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040;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发中心,上海,201203;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5从发现第一个天然卤化代谢物到现在已有100多年了,很长一段时间内该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很特殊的一类化合物[1]。

直到1960年,被发现的天然卤化物才共有29个[2]。

随着该类化合物广泛的应用于医药,杀虫剂等领域,人们对该类化合物越来越感兴趣,目前为止共发现天然卤化物约4500个[3]。

该类化合物由许多不同的生物产生,且其中很多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例如:由土壤细菌产生的万古霉素[4],由哺乳动物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素[5],由藻青菌产生的抗肿瘤物质自念珠藻环肽A等[6]。

在这些卤化物中,陆地环境中发现的主要为氯化物,而海洋生物中发现的主要为溴化物。

天然氟化物则较稀少,仅在一些植物和细菌代谢物中被发现[7]。

随着越来越多的卤化物被发现,人们对相关的卤化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感兴趣。

从1966年在Caldariomyces fumago中发现第一个卤化酶[8]以来,目前为止共有4大类的卤化酶被发现,分别为:卤过氧化物酶(haloperoxidase)[9],非血红素Fe2+α-酮戊二酸及O2依赖型卤化酶(non-heme FeII αketoglutarate- and O2-dependent halogenase)[10],S-腺苷甲硫氨酸依赖型氯化酶(S-adenosyl-L-methionine dependent chlorinase)[11]和FADH2依赖型卤化酶(FADH2-dependent halogenase)。

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药物治疗

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的药物治疗
本品为半合成的十五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 对多种G+和G‘菌、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有明 显抑制作用,其机理主要通过阻碍细菌转肽过程,抑制细菌 蛋白质的合成。该药口服2—3 h血药浓度达峰值,生物利 用度约为40%,分布容积为23 L·kg~,消除率为10 IIll· min~·kg~,tm约41 h。可广泛分布到人体各组织,组织浓 度高于血浓度50倍,组织内直接作用于病原菌。具有药物 维持时间长,用药方便简单,疗程短,不良反应少而轻等优 点。刘小凤旧1用阿奇霉素分散片1.0 g顿服治疗UU和CT 所致的30例NGU治愈率为88.5%,总有效率为94.2%。据 报道H1阿奇霉素对合并淋球菌感染的GU治愈率为82.6%, 有效率为86.9%;NGU治愈率为84.3%,有效率为92.2%。 1.3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参考文献
1 Kobayashi H.Biofilm disease:It§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he rapeutic possi· bilities ofmacrolides[J].Am JMed,1995,99:26S-30S


2 Tomoku I,Kaori T,Kazufiumi H,d越.The influence ofazithromycin on the bio- filmformation of Pseudomonas serosinosa in vitro[J].Chemother,1996,42: 186.191
3方向群,刘又宁,陈迁,等.阿奇霉素对生物被膜的抑制及对氟罗沙星的增 效作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9):538-540
4徐志豪,刘富光,王选锭,等.红霉素、磷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体外 作用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6):342-344

温度与条锈病菌双胁迫下小麦内参基因的选择

温度与条锈病菌双胁迫下小麦内参基因的选择
( B07049) 通讯作者: 胡小平ꎬ教授ꎬ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ꎻ E ̄mail:xphu@ nwsuaf.edu.cn 第一作者: 王军娟ꎬ女ꎬ陕西太白人ꎬ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ꎻ E ̄mail:zixuan1139@126.comꎮ
498
植物病理学报
44 卷
结果产生偏差[1] ꎮ 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ꎬ需用 内参基因对实时定量 PCR 数据进行均一化处理ꎮ 常 用 的 内 参 基 因 为 持 家 基 因 ( house ̄keeping genes) ꎬ如 18S 核糖体 RNA(18S rRNA) 、肌动蛋白 基因( ACTIN) 、微管蛋白基因( TUBLIN) 、3 ̄磷酸甘 油醛脱氢酶基因( GAPDH) 等ꎮ 但一些持家基因在 不同的试验 条 件 下 表 达 不 稳 定ꎬ 不 是 通 用 内 参 基 因[2] ꎮ 因此ꎬ筛选特定实验体系下的内参基因对 于准确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非常重要ꎮ 筛选内参 基因 的 研 究 已 有 诸 多 报 道ꎬ 如 马 铃 薯[3] 、 拟 南 芥[4] 、水稻[5] 、大豆[6] 、杨树[7] 、番茄[8] 、鳉鱼[9] 和 人[10] 等ꎮ 小麦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11] 以及 受不同生物[12ꎬ13] 和非生物胁迫[11] 过程中ꎬ表达最 稳定的内参基因各不相同ꎮ 关于小麦在条锈病菌 ( 生物) 和温度( 非生物) 双胁迫下内参基因的筛选 尚未见报道ꎮ 本研究以 CDC( Cell division control protein ) 、 RLI ( RNase L inhibitor ̄like protein ) 、 ACTIN 和 26S ( ATP ̄dependent 26S proteasome regulatory subunit) 基因作为小麦候选内参基因ꎬ通 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ꎬ对小麦受高温和条锈 病菌双胁迫不同阶段候选内参基因的转录水平进 行检测ꎬ 采用 geNorm [1] 和 NormFinder[14] 软 件 对 检测结果进行分析ꎬ以期筛选出小麦在温度及条锈 病菌双重胁迫下的最佳内参基因ꎮ 小麦品种常因条锈病菌生理小种毒性变异而 丧失抗病性ꎬ沦为感病品种ꎬ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 损失[15] ꎮ 因此ꎬ选育非小种专化的持久抗病性品 种已成 为 解 决 小 种 专 化 抗 性 丧 失 问 题 的 重 要 途 径[16ꎬ17] ꎮ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ꎬ 小偃 6 号是 一种典型的高温诱导且无小种专化性的持久性抗 条锈病品种[16] ꎬ研究其高温诱导抗条锈病的分子 机制对于抗病品种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ꎮ 本研究 确定的温度及条锈病菌双重胁迫下基因表达量研 究用的内参基因ꎬ将为高温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奠 定基础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及耕作影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及耕作影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团聚体中的分布以及耕作影响陈智;蒋先军;罗红燕;李楠;李航【摘要】了解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结构体内部的分布对于预测相关的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气候、土壤以及耕作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空间和时间变异,因此有待进行更多的在不同气候和土壤类型下的研究.首次报道亚热带紫色水稻土中微生物生物量在长期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中不同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在紫色水稻土水稳定性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决定于土壤结构本身,而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微生物生物量碳在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无显著性差异,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可溶性有机碳在 0.25~0.053 mm 微团聚体中含量最高;垄作免耕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中的微生物生物量及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而对微生物生物量及可溶性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无显著影响.【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8(028)012【总页数】6页(P5964-5969)【关键词】土壤结构;免耕;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作者】陈智;蒋先军;罗红燕;李楠;李航【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在农业以及环境领域里,微生物活动对许多过程有重大的影响,如,N的矿化、反硝化、生物固N和C、N循环,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等[1]。

土壤中的微生物居住在一个由土壤颗粒控制的环境里,这些土壤颗粒的特性、形状和大小各异,并且具有高度复杂的空间分布与组成。

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是最重要的土壤结构体,了解微生物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布对于预测这些过程的发生以及反应速率是至关重要的[2]。

土壤微生物量中所含养分所占比例虽然小,但却是活的土壤有机质部分,能综合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有机质的分解过程[3]。

细菌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细菌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细菌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细菌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摘要:细菌生物被膜是浮游细菌和生物被膜细菌共同分布于同一生存空间内的特殊生长方式,能够逃避抗生素和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而得以继续生存。

对细菌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了综述,比较和分析了其优缺点,旨在评价各种方法在生物被膜研究中的适用性。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细菌生物被膜;浮游细菌;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中图分类号:Q9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177-04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将其自身包裹在其分泌物内形成的一种特殊复合体,具有不同于浮游细菌的一些特殊性质,如生物被膜形成后造成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增强,在临床上形成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受性,使得细菌性感染疾病迁延不愈和持续反复发作,给疾病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多学科研究领域的交叉和拓宽,近年来细菌生物被膜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越来越完善,这些方法根据原理大致可分为三类:?基于生物被膜胞外基质和生物被膜内的总细胞数量(包括活细胞和死亡细胞)的定量试验:?基于活细胞的活菌计数试验:?基于生物被膜胞外基质成分的定量试验。

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对生物被膜的结构、活性和细菌组成动态变化规律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无损伤的、原位的和在线的技术能够提供自动的、快速的和实时的信息,为生物被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几种常用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方法在生物被膜生物量研究中的优缺点,以期评价各方法在生物被膜研究中的适用性。

1 常用生物被膜定性研究方法生物被膜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借助各种染色方法(如银染法)、光学和光谱学方法(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等)进行生物被膜检查和监测,尤其是显微检查技术在观察选取生物被膜细菌群体的结构参数和构效关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生物被膜定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快速银染法快速银染法主要用于细菌生物被膜的初步研究。

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菌的安全性评价

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菌的安全性评价

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菌的安全性评价王玲;黄冰;关亚群;热比亚·努力【期刊名称】《海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30)10【摘要】目的:对分离自健康成人粪便中且在代谢性疾病发生状态下生长可能受到抑制的Barnesiella(巴恩斯氏菌属)厌氧菌进行体内外生物安全性评价,为今后代谢性疾病的微生态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基础。

方法: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连续14 d给昆明鼠灌胃不同剂量的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B.intestinihominis)菌培养液,观察动物是否出现死亡、中毒现象以及观察体重、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体内安全性评价。

通过溶血性实验,胃酸和肠液的耐受性实验,以及其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来进行体外评价。

结果:实验组均未出现B.intestinihominis菌灌胃导致的死亡,中毒现象,其体重和脏器指数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脏器也未出现任何病理学变化。

B.intestinihominis菌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不产生溶血环,属于γ溶血;其胃酸耐受性不强,但肠液耐受性良好,对氯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和四环素敏感,但是对链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耐药。

结论:口服B.intestinihominis菌株对小鼠无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其胃酸耐受性不强,对革兰阴性菌有作用的抗生素敏感,若作为微生态制剂还需要验证对不同疾病的有益效果以及需要制作保护剂。

【总页数】7页(P762-768)【作者】王玲;黄冰;关亚群;热比亚·努力【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疆地方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相关文献】1.有机肥不同基源食用菌菌糠主要营养成分及安全性评价2.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残留及安全性评价3.布拉酵母菌制剂辅助治疗艰难拟梭菌相关腹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4.吡唑醚菌酯和戊菌唑混用在设施草莓中的残留、消解、储藏稳定性及安全性评价5.黑果枸杞酵素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分离鉴定和安全性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王志伟

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王志伟

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王志伟第一篇: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王志伟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07级农学系生物技术2班王志伟0701024208一、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方法应用于酵母菌分类中,使酵母菌分类学研究从过去的传统分类系统过渡到以遗传特征(DNA序列)为主要依据的现代分类系统。

本文将介绍脉冲电泳核型分析(PFGE)、PCR-LFP和RAPD 3种分子生物技术的方法、原理,以及在酵母菌分类鉴定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指出了各种技术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脉冲电泳核型分析(PFGE)PCR-LFPRAPD应用进展二、简介经典分类学方法在酵母菌分类中的应用经典分类学方法是酵母菌分类学方法的基础,包括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形态学特征包括宏观特征(菌落特征)、微观特征(细胞形态、无性繁殖方式、有性生殖方式、孢子类型、假菌丝的形成)等;生理生化特征包括对糖发酵和碳、氮源化合物同化的能力,对外源维生素的依赖性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能力等生理学特性。

但是,随着酵母菌资源库不断丰富和新种不断被发现,单靠经典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差异作为酵母菌种间鉴别依据有时是不够的。

所以现在该法只能作为酵母鉴定系统的基础辅助其他分类方法使用。

三、分子分类学方法在酵母分类中的应用rDNA序列分析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用于判断不同分类群亲缘关系远近的指标, 在rDNA中, 26SrDNA(LSU)和18SrDNA(SSU)以串联重复的方式排列,在细胞内有数以百计的拷贝,增加了扩增成功的可能性。

rDNA内某些片段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同一细胞内不同拷贝的rRNA基因序列,因协同进化作用而被均一化,因此每一拷贝的序列是相同的。

当前酵母分类中最为常用的包括18SrDNA、26SrDNA D1/D2区、ITS 区等[1]。

序列分析的大致流程是:活化菌株,提取目的菌株的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使用酵母菌通用引物扩增相应的区域,扩增产物经电泳检测,纯化后进行测序;将测序得到的序列提交到Genbank等核苷酸数据库,与库中所有酵母菌的同源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与相似度最高的序列的碱基差异越小, 成为该序列所对应菌种的可能性就越大。

土壤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环境效应

土壤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环境效应

土壤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环境效应荣兴民;黄巧云;陈雯莉;梁巍【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8(28)1【摘要】土壤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层系统中重要的生态过程.微生物或生物分子与矿物间的吸附(粘附)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吸附(粘附)是一个由分子间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力、氢键和空间位阻效应等多种作用力或作用因素共同决定、影响的物理化学过程.因此,微生物和矿物的表面性质如表面电荷、疏水性和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如pH、电解质浓度、温度等,都影响着矿物-微生物吸附(粘附)过程.微生物细胞或酶可吸附于矿物表面,其结果是细胞代谢或酶活性会发生明显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土壤中诸多相关的生态、环境过程.结合4种典型的初始吸附理论:表面自由能热力学理论、DLVO理论、吸附等温线理论和表面复合物理论及本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土壤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类型、机理、作用力和现代研究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土壤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讨论,并就该领域今后研究工作的特点及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总页数】12页(P376-387)【作者】荣兴民;黄巧云;陈雯莉;梁巍【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2;Q938【相关文献】1.微生物与土壤矿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高利娟;蒋代华;孙钦平;许俊香;刘本生;李吉进2.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J],3.有机磷与土壤矿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J], 严玉鹏; 王小明; 刘凡; 冯雄汉4.动水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微生物与铬的相互作用机理 [J], 段磊;孙亚乔;童秀娟;吕梓昊;杨茜;王旭东5.微生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J], 孙嘉龙;肖唐付;周连碧;何立斌;宁增平;李航;彭景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化烟叶表面可培养寡营养菌多样性分析

陈化烟叶表面可培养寡营养菌多样性分析

陈化烟叶表面可培养寡营养菌多样性分析摘要:通过低浓度营养培养基分离4种不同陈化烟叶表面的微生物,经过连续2~4周的培养,共获得55株不同的菌株,通过16S rDNA扩增和测序进行初步的分子鉴定后,进行BLAST比对分析,挑选每个菌株最大一致性的同源菌株16S rDNA序列一起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陈化烟叶中微生物存在着广泛的多样性,每种烟草中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微生物菌群,存在大量的兼性寡营养菌,专性寡营养菌较少,而且烟叶的品种和等级直接影响到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

关键词:陈化烟叶;寡营养菌;细菌多样性;16 S rDNA序列;聚类分析烟叶在制成成烟之前需要经过漫长的陈化期,烟叶陈化是卷烟工业的一种初加工方法。

当年收获的新烟叶,其品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不宜直接用于制造卷烟,必须进行陈化处理[1]。

在陈化发酵过程中,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发生变化,青、杂气和刺激性大大减轻,香气显露,气味醇和,色泽均匀并加深[2]。

烟叶表面的微生物发酵作用,对烟叶的陈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烟叶在经过漫长的陈化阶段后,烟叶的品质进一步得到改善,有害物质的含量也随着降低。

这个时期一般需要2~3年,如何缩短这个时期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1,3-5]。

烟叶表面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已有大量研究报道,如Zhao等[6]通过非纯培养的方法对多种不同陈化时期的烟叶表面微生物进行了研究,采用16S rDNA PCR-DGGE技术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早期陈化阶段各种烟叶拥有相似的优势微生物种群结构,主要有5种细菌,其中3种为未培养微生物。

Huang等[7]通过RLFP 技术构建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克隆文库比较陈化与非陈化烟叶细菌多样性发现,在陈化的烟叶中存在大量的未培养微生物。

韩锦峰等[8]通过对未发酵、自然陈化及人工发酵期间的烤烟叶面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对不同发酵时期微生物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未发酵烤烟叶面微生物数量最多,但是随着自然陈化及人工发酵的进行,叶面微生物数量均逐渐减少,且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为优势种群。

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B-17卤化酶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B-17卤化酶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B-17卤化酶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薛永常;蔡宏明;李根【摘要】海洋放线菌是生理活性物质重要的产生菌,而海洋放线菌产生的卤化酶可催化生理活性物质的卤化,极大提高了其抑菌和抗癌活性.从大连海域分离出1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B-17,从其基因组DNA中扩增一524 bp的基因片段,经与pMD-19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感受态细胞,重组质粒经鉴定证明正向插入到pMD-19T载体.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序列与Actinocorallia herbida DSM 44252的2个依赖FADH2卤化酶基因的同源性为88%,拟编码氨基酸与色氨酸卤化酶(CP001848)的相似性也达到74%,证明所克隆的基因片段为卤化酶基因片段,为后续的基因功能分析及表达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4(034)002【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克隆;卤化酶基因;海洋链霉菌;生物信息学分析【作者】薛永常;蔡宏明;李根【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放线菌是生理活性物质尤其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

海洋放线菌因其在高盐、高压、低温、低氧、低光照和寡营养的选择压力下可能会调整其次生代谢途径,从而产生并积累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功能物质,成为研究抗生素的重点来源菌株,1998年以来从海洋放线菌中发现的新药数量连年均超过了陆地放线菌[1-3]。

在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卤化酶催化的卤化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4-6],而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卤化更极大提高了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此卤化过程常常是通过依赖FADH2的卤化酶催化[7]。

第一个卤化酶是从卡尔里霉素的产生菌Caldariomyces fumago中发现的,此后又陆续发现分离到了其他一些含血红素的氯化、溴化和碘化过氧化酶[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2年度面上项目_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2年度面上项目_

第24卷第12期2012年12月生命科学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V ol. 24, No. 12Dec., 2012文章编号:1004-0374(2012)12-1384-5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2年度面上项目项目名称申请人依托单位1微生物学渤海海滨湿地螺旋藻、节旋藻资源调查及基于DNA序列分析的分类系统重建王素英天津商业大学铁皮石斛内生菌多样性及其促进铁皮石斛活性成分积累的机理研究刘文洪浙江中医药大学锦鸡儿属根瘤菌生态适应性和分子进化研究陈文峰中国农业大学我国部分城市环境水系中军团菌分离株遗传多态性研究宋亚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鸭绿江滨海湿地放线菌多样性及农用活性化合物资源的发掘于基成大连民族学院菊三七属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难培养物种的分离张秀敏河北大学泛基因组学指导下的拟无枝酸菌属分子分类学模型构建及重要次生代谢郑华军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产物挖掘八种珍稀动物粪便放线菌多样性研究姜 怡云南大学中度嗜盐拟诺卡氏菌嗜盐机理研究李文均云南大学嗜盐放线菌功能基因及其次生代谢产物资源的挖掘唐蜀昆云南大学斑痣盘菌目新增地锤菌科分类学与二科系统高海拔地区物种多样性研究林英任安徽农业大学腐霉属的DNA条形码研究韦继光广西大学粒毛盘菌属黑色素活性筛选、分子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叶 明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丝盖伞属和相近属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图力古尔吉林农业大学拟康氏木霉合成的康宁霉素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的作用与机制宋晓妍山东大学中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文字衣属地衣分类学及其生物地理学研究贾泽峰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小网衣及其相关属地衣的系统分类学研究王海英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块菌属分类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范 黎首都师范大学西藏冬虫夏草遗传多样性及与虫草品质相关性研究旺 姆西藏农牧学院甘薯长喙壳菌在单双子叶植物间相互侵染的机制研究黄 琼云南农业大学紫色红曲菌色素和桔霉素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调控蒋冬花浙江师范大学白环蘑属(蘑菇科)真菌的分类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葛再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乳牛肝菌属及其两个重要复合群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刘培贵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藏东川西横断山地区黑粉菌锈菌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郭 林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Euops属卷叶象甲与共生真菌的协同进化及化学机制刘杏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石耳目科属共祖基因序列及表型综合性状的研究魏江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丝膜菌科系统学研究魏铁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肉座菌科分类以及该科DNA条形码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庄文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义申克孢子丝菌的分子系统发育与生理病理特征分化研究周 汛重庆医科大学温度影响新型极端微生物Anoxybacillus flavithermus subsp. yunnanensis有机溶剂彭 惠安徽大学耐受性的机理研究具有抗肺癌作用的三株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刘为忠滨州医学院细菌性软腐病菌Cpx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周晓辉河北科技大学蓝细菌集胞藻6803中S2P蛋白酶介导级联信号转导参与胁迫响应的机制研究陈 谷华南理工大学基于色素蛋白复合体的DSSC的新型宽光谱高效染料的筛选与合成杨素萍华侨大学c-di-AMP候选受体蛋白TerD的结构功能及其信号途径研究何 进华中农业大学“桑黄”类药用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资源及其部分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机理研究包海鹰吉林农业大学∙ 基金∙第12期138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2年度资助项目光滑球拟酵母能量代谢调控其环境适应性的生理机制刘立明江南大学Candida glycerinogenes过量合成甘油过程中渗透压对EMP/HMP途径代谢偏转诸葛斌江南大学的调控研究Pseudomonas putida DLL-E4对硝基苯酚降解中的温敏与转录调控机制崔中利南京农业大学毕赤酵母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相关脱氢酶基因的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李明春南开大学的研究微生物乳酸代谢调控蛋白LldR的结构及机制研究马翠卿山东大学组学工具研究拟威克酵母变种的槐糖脂合成酶系及调控机制宋 欣山东大学蓝细菌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强光诱导多肽功能及强光适应分子机制何庆芳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群体感应系统阻遏抗真菌剂藤黄绿菌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黄显清上海交通大学安莎类抗生素聚酮链释放与环化机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康前进上海交通大学绿针假单胞菌GP72中吩嗪类化合物合成的正向自调控机制研究张雪洪上海交通大学双组分系统在普通脱硫弧菌金属腐蚀中的调控机制陈 磊天津大学基于微环境调控的产多杀菌素刺糖多孢菌代谢机制研究卢文玉天津大学天然木糖利用麦芽糖假丝酵母葡萄糖阻遏效应及其调控机理研究王钦宏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基于新型胸腺嘧啶补偿途径的多氧霉素组分多样化的分子机制研究陈文青武汉大学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转化知识库的构建胡黔楠武汉大学基于嗜热、嗜温及嗜冷菌来源的三种高度同源蛋白酶的温度适应性分子唐 兵武汉大学机制研究假单胞菌NyZ12降解环己胺的分子机理研究闫达中武汉工业学院谷氨酸棒杆菌对木质纤维素糖化液中酚类抑制物质的耐受机理研究沈锡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狭叶南五味子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和功能研究董锦艳西南大学球孢白僵菌锌指蛋白基因Bbazf在卵孢素合成中的功能范艳华西南大学希瓦氏菌硝酸还原多层次调控的分子机制高海春浙江大学海洋动物寄生白僵菌Beauveria felina EN-135代谢产物分子多样性与活性研究王斌贵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Synechocystis PCC 6803缺铁诱导蛋白IsiA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王 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瘤胃细菌H1纤维素酶合成的群感效应调控研究东秀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丙酮丁醇发酵过程中菌体自溶现象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李 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禾粟链霉菌谷氏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功能研究谭华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凝结芽孢杆菌产高光学纯L-乳酸的机理研究王丽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解代谢2-氯-4-硝基酚污染物的机理研究张俊杰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铁、氧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在控制趋磁螺菌磁小体合成中的作用李 颖中国农业大学苏云金芽胞杆菌Sigma 54因子调控的代谢途径与Cry蛋白产量的关系宋福平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Rad53磷酸化模式在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检验点及形态发生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桑建利北京师范大学原核生物多功能蛋白trigger factor体内生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刘川鹏哈尔滨工业大学丝状真菌瑞氏木霉纤维素酶基因转录激活模式分子机制的研究刘巍峰山东大学蓝细菌光合作用捕光复合物——藻胆体中核膜连接蛋白LCM的N端结构域的张熙颖山东大学结构和功能研究重组脱硫弧菌NiFeSe氢化酶的有效翻译及其耐氧性能的分子机理研究孙俊松上海中科高等研究院宏基因组库中新双功能木聚糖酶的富集后筛选及其定向改造安迎锋沈阳农业大学新型芳香聚酮类天然产物ABX的生物合成研究瞿旭东武汉大学阿扎霉素F生物合成机制及结构多样性的比较研究孙宇辉武汉大学结核分枝杆菌DNA聚合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王力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种新的古菌引物合成体系的生化性质及生理功能黄 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硫化叶菌染色质蛋白Cren7与Sul7d组织包装DNA的分子机制张臻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原虫模式生物布氏锥虫mRNA 3'-末端加工装置的组成及其功能的系统分析郭学敏中山大学匍枝根霉纤维素酶系组成解析及关键酶结构与功能研究汤 斌安徽工程大学激活复合体组装与顺式元件在σ70启动子上的几何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王忆平北京大学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VI型分泌系统的功能鉴定何勇强广西大学构建高产紫杉醇基因工程菌株及其代谢途径与调控的研究周东坡黑龙江大学1386生命科学第24卷利用基因组发掘的方法在链霉菌SH-62中寻找新型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何 璟华中农业大学苏云金芽胞杆菌晶胞粘连必需基因簇scaABCDE在将伴胞晶体定位于芽胞外壁内孙 明华中农业大学侧所起的作用海洋石油细菌T7-7降解烷烃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和功能优化冯 露南开大学黑曲霉ATP-柠檬酸裂解酶基因生物学功能研究刘 浩天津科技大学食线虫真菌捕食器官形成的基因组研究季星来云南大学抗菌环肽类抗生素ilamycins的生物合成研究马俊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调节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表达的关键节点基因rrhS的发现及作用分子机理研究蓝乐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hetZ基因调控丝状固氮蓝细菌细胞分化的机理徐旭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类芽孢杆菌固氮基因簇在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和调控研究陈三凤中国农业大学根瘤菌NGR234的III型效应因子NopL和NopM的功能性分析Christian 中山大学Staehelin微孢子虫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功能研究周泽扬重庆师范大学表达IBDV 主要保护性抗原的重组杆状病毒构建及其作为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平文祥黑龙江大学剪切敏感型霉菌的理性选育和形态塑造及其在发酵中的应用周祥山华东理工大学常见致病军团菌O抗原基因簇分子进化机制的研究曹勃阳南开大学细菌表面多糖抗原合成基因功能的系统研究刘 斌南开大学高效合成NISIN乳酸乳球菌的简化基因组构建及其优化乔建军天津大学一种新的细菌间基因水平转移途径? ——枯草芽孢杆菌细胞间遗传重组过程的陈向东武汉大学基本特性研究及机理揭示梭菌产丁醇途径重构与调试蒋 宇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微生物活体操纵与可控装配新方法的构建及其应用杨 光华中科技大学基于BIPES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新方法研究周宏伟南方医科大学改造基因组以提高微生物生长速度的研究陈国强清华大学木糖异构酶在酿酒酵母中高效转化木糖的适配性分子机制研究鲍晓明山东大学提高由芯片合成的寡核苷酸及其组装而成的基因DNA的保真性洪 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稳定性同位素示踪环境微生物核酸DNA的方法研究贾仲君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构建矩阵式高通量扩散室和培养方法分离培养深海沉积物中小单孢菌群郝玉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土壤细菌生物氧化Mn(Ⅱ)的分子机制研究李 林华中农业大学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 Gm201基因在共生早期信号转导中的生物学赵 斌华中农业大学功能研究Sphingomonas sp. DC-6降解乙草胺的代谢途径及分子机制研究何 健南京农业大学拮抗木霉菌产生敌敌畏降解酶的诱导途径与作用机制研究陈 捷上海交通大学一株弯曲假单胞菌N1的尼古丁降解机制研究唐鸿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苏建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新疆火焰山热稳定、高活性细菌纤维素酶的基因克隆、定向进化及其李 刚中山大学热稳定机制解析生物电化学系统微生物生物膜形成与转录组研究邢德峰哈尔滨工业大学遗传差异及环境因子对芽孢杆菌反硝化性能与产气模式的影响胡 南南京工业大学海洋酸化对异养浮游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功能的影响研究王健鑫浙江海洋学院藻对砷的生物转化及生化与分子机制研究叶 军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珠江口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过程驱动的脱氮机制及关键环境洪义国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影响因素研究聚3-羟基丁酸酯(PHB)可控生物降解的研究陈 珊东北师范大学含硫废气生物过滤过程中嗜酸性微生物的发育和稳定机制李建军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苏北海岸带盐沼卤代甲烷降解菌的时空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王睿勇南京大学基于生物电化学系统的氨氧化与反硝化偶联脱氮研究李大平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硝酸盐抑制渤海湾海域油藏酸化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研究:以绥中36-1 史荣久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埕北油田为例人体及家畜肠道细菌耐药基因谱及耐药基因传播途径和来源的分析朱宝利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水稻基腐病菌毒素zeamine的抗性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张炼辉华南农业大学第12期138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2012年度资助项目基于基因组学溯源技术对养殖环境携带泛耐药和毒素基因细菌气溶胶柴同杰山东农业大学的传播模式研究肠炎沙门氏菌SEF14菌毛相关功能的挖掘研究朱国强扬州大学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VI型分泌系统分泌蛋白鉴定及功能研究姚玉峰上海交通大学miR-27b/KSRP参与调控上皮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天然免疫反应研究赵 建四川大学结核杆菌脂糖对调节性B细胞的诱导及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潘 勤武汉大学胞外蛋白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中的作用马旅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活性氧相关的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机制研究米凯霞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CagA 抑制胃上皮细胞自噬及其在慢性胃炎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邹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Retromer复合物调控稻瘟病菌致病分子机制的研究周 洁福建农林大学扁桃酸及其代谢途径对新生隐球菌减数分裂的效应与分子机制研究潘炜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宿主不同靶器官中新生隐球菌侵袭力差异的影响机制朱红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水稻矮缩病毒外壳蛋白P2与水稻IAA10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李 毅北京大学植物Rubisco小亚基在植物病毒侵染中的作用刘玉乐清华大学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对玉米致病性差异关键氨基酸的定位及其李大伟中国农业大学分子机制分析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免疫识别信号RIG-I互作机制研究任玉东东北农业大学伪狂犬病毒编码的miRNA簇在其感染过程中的表达谱及功能研究刘正飞华中农业大学家蚕细小病毒样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表达调控及靶分子识别胡朝阳江苏大学宿主细胞DEAD-box RNA解旋酶DDX3和DDX5在猪繁殖与呼吸茅 翔南京农业大学综合征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猪札幌病毒受体鉴定研究华修国上海交通大学松毛虫T4病毒衣壳结构及病毒衣壳分子进化胡远扬武汉大学武汉野田村病毒B2蛋白抑制RNAi介导的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周 溪武汉大学负载PrP肽的树突状细胞治疗小鼠朊病毒病过程中T细胞受体库田 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变化谱的研究制所杆状病毒N-WASP同源蛋白P78/83的动态调控机制及其意义王 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兔出血症病毒翻译起始与调控机制研究刘光清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B组柯萨奇病毒衣壳蛋白VP1核定位的生物学意义赵文然哈尔滨医科大学T细胞分化因子CBF-β在HIV-1 Vif形成的E3泛素化连接酶中的作用张文艳吉林大学HIV-1 Tat蛋白促进KSHV vIL-6诱导血管生成和肿瘤形成及其分子机制白志强南京医科大学热休克蛋白抑制剂抑制疱疹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分子机制孙晓平武汉大学HBx调节CTHRC1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在介导肝癌形成中的作用研究邬开朗武汉大学SFTS 布尼亚病毒转录调控元件的鉴定及功能研究王 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通过新的EV71抑制剂suramin靶点鉴定探索EV71病毒宿主相互作用艾德铭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NS3蛋白N末端α螺旋结构参与HCV病毒颗粒组装的机制研究钟 劲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风疹病毒宿主细胞受体的研究丛浩龙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人类细小病毒B19基因组中央polyA位点选择性使用的分子调控机制关武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突变型朊蛋白致病机理李朝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能克服粘膜上皮细胞极性屏障的重组痘苗病毒HIV粘膜疫苗载体的构建鄢慧民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脑组织特异microRNA靶向EV71减毒株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韩剑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一种新发现的登革病毒顺式作用元件DCS-PK的复制调控作用研究秦鄂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磷脂爬行酶1抑制HBV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杨 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HPV 16 E6、E7对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及乙酰化的影响及与多种蒋明军中国医学科学院蛋白酶作用机理的研究肠道病毒71型影响线粒体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雷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MOV10蛋白抑制逆转录转座子LINE-1转座的机理研究李晓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嗜盐古菌噬菌体SNJ1与宿主J7敌对共进化机理研究梅运军武汉工业学院大肠杆菌原噬菌体e14、rac和CPS-53中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功能性研究王晓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噬藻体分子遗传多样性及与淡水水华蓝藻的互作研究张奇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388生命科学第24卷鸡毒支原体感染相关miRNAs鉴定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彭秀丽华中农业大学衣原体感染与细胞程序性坏死机制相互作用的研究周晓辉复旦大学鹦鹉热嗜衣原体持续性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吴移谋南华大学2植物学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调控杨树剥皮再生过程中次生维管组织模式重建的机理研究贺新强北京大学植物类受体激酶FLS2内吞途径的研究林金星北京林业大学芦荟叶表皮结构和组分对紫外线辐射胁迫的响应李景原河南师范大学REP1基因调控水稻内稃细胞分裂分化分子调控网络的研究袁 政上海交通大学甘遂、泽漆乳汁管的发育及不同发育时期乳汁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蔡 霞西北大学植物分泌体的蛋白质组与功能姜里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高直链淀粉水稻胚乳中空状和细长状淀粉粒的发育和结构特性韦存虚扬州大学木兰目花器官形态多样性与演化徐凤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拟南芥REN2在花粉管极性生长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傅 缨中国农业大学拟南芥珠被发育的信号网络与调控机理苟小平兰州大学调控不同生态型拟南芥离体芽再生能力差异关键基因的分离及分子机理研究李兴国山东农业大学水稻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OsPIFs在调控光形态建成中的作用谢先芝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谷物胚乳淀粉体的发育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顾蕴洁扬州大学SNARE蛋白复合体在花粉管顶端生长中的构成与作用李 岩中国农业大学伞形科芹亚科真芹类植物果实结构及系统学研究刘 玫哈尔滨师范大学广义报春苣苔属(苦苣苔科)系统学研究李家美河南农业大学中国榕属无花果亚属(Ficus subg. Ficus)的分类学研究李宏庆华东师范大学世界蓼属分叉蓼组(蓼科)植物的系统学研究侯元同曲阜师范大学中国葱属的分子系统学与细胞地理学研究何兴金四川大学小麦族偃麦草属的系统地位及其物种分类研究周永红四川农业大学广义假鹰爪属(番荔枝科)分类修订侯学良厦门大学爵床科马蓝属的分类修订邓云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亚洲红豆属(豆科)分类学修订李世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天南星属(天南星科)植物的分类修订胡光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香茶菜属的分类修订彭 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茶属茶组植物的分类修订暨茶树原产地的实质性考证杨世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菊科紫菀属的分类学研究高天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基于多学科证据探讨樟科油果樟属的系统学问题杨 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系统学为基础的蔷薇科DNA条形码研究周世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世界槐属(豆科)的分类修订朱相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碎米蕨类(cheilanthoid ferns)的系统学研究张钢民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红藻门红毛菜属(Bangia)系统分类学研究沈宗根常熟理工学院中国淡水异极藻科( Gomphonemaceae)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范亚文哈尔滨师范大学东亚棉藓科植物分子系统及多样性研究王幼芳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杉藻目红藻的分类、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王宏伟辽宁师范大学丛藓目、紫萼藓目植物抗旱特征与分子进化的研究沙 伟齐齐哈尔大学中国海洋红藻门松节藻科的分类学及其系统修订丁兰平汕头大学若尔盖湿地及其附近水域的硅藻分类生态研究王全喜上海师范大学叉蕨属(叉蕨科)的范畴及中国叉蕨属的分类学修订董仕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淡水刚毛藻科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胡征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日间断分布植物双花木属的种内分化与分子谱系地理研究谢国文广州大学寻求水生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机制—以西北干旱区水生植物为例李中强湖北大学点地梅属(报春花科)的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郝 刚华南农业大学中国水生植物广布种的比较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徐新伟武汉大学泛热带植物区系的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以豆科羊蹄甲属为例涂铁要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孑遗植物-莲科的残遗中心及迁移路线研究薛建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探索拮抗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芒果冷链保鲜效果的影响

探索拮抗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芒果冷链保鲜效果的影响

探索拮抗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芒果冷链保鲜效果的影响芒果是一种受欢迎的水果,但由于其对环境要求较高,冷链保鲜是确保芒果品质的重要环节。

然而,长期的冷链运输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累积容易导致芒果腐烂和质量下降。

因此,研究拮抗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芒果冷链保鲜效果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拮抗微生物是指一些能够与其他微生物竞争资源或产生抑制物质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微生物。

研究表明,一些拮抗微生物对芒果冷链保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青霉菌属和肠球菌属的拮抗菌丰度在芒果冷链保鲜过程中明显增加,这些菌群能够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酵母菌的生长。

此外,一些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也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以延缓芒果腐烂的速度。

除了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外,拮抗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调节芒果内部菌群结构和代谢活性来促进芒果的冷链保鲜。

研究发现,一些拮抗微生物能够改变芒果内部菌群的组成,抑制腐烂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从而延长芒果的保鲜期。

此外,拮抗微生物还能够产生一些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有机酸和酶等,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真菌活性,可以有效地减少芒果冷链过程中的微生物感染和腐烂速度。

虽然拮抗微生物对芒果冷链保鲜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初步证实,但目前对其具体机制和应用技术还需进一步研究。

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芒果冷链保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代谢特征,以便筛选出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

其次,需要研究拮抗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机制和产生次级代谢物的机制。

最后,需要优化拮抗微生物的应用技术,例如通过选择适宜的拮抗菌株、调整拮抗菌株的添加浓度、控制温度和湿度等。

这些研究可以为芒果冷链保鲜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指导。

总之,拮抗微生物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对芒果冷链保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抑制腐烂微生物的生长,延长芒果的保鲜期。

然而,对于拮抗微生物的具体机制和应用技术还需进一步研究。

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在菌种鉴定中的应用

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在菌种鉴定中的应用

!
系统组成 读数仪、 软件、 数 ./(,(0 微生物鉴定系统由浊读仪、
据库、 微孔鉴定板组成。
&
结果鉴定的 & 个重要参数 对结果进行鉴定需要考虑 & 个参数: 可能性 ( 9@(AB
%
原理 微生物鉴定技术通过在一块鉴定板上使用 2# 种碳
源进行实验。微生物利用碳源进行呼吸时, 会将四唑类 氧化还原染色剂, 从无色还原成紫色, 从而在微生物的 鉴定板上形成该微生物特征性的反应模式或 “指纹” , 通 过纤维光学读取设备—— —读数仪来读取颜色变化, 由于
1 1’( 1’2 1’0
异常鉴定结果的原因 排在前几位的 => 是离散而不相关的属。 对 *C (&8 9 结 果 ) 第一个和第 ?=@D,’1 , >=?CB1’,; 如果无 => , ;EFG! 将无显示,阴阳反应都有不匹
接种到浊度管中。用空白调至 (,, ; , 用酵母菌液标准 管调至 &67( ; 。再用接种后的浊度管进行测量, 可以用 无菌水不断调整浊度的大小, 以达到以上标准浊度值。
接 种 到 !"#$#% 鉴 定 板 上 < 放 置 在 一 个 大 小 相 宜 的 托 盘 中, 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培养 &8 9 。
&’+
读取数据 开启鉴定系统, 将已经培养好的鉴定板放置到菌种
鉴定仪的读数仪上, 计算机读取数据、 按照可能性大小 (见表 ( ) 。 给出的 (, 个 => 的名称
9/1".&-": I.5<56,J.;?5K:L,.0:&>.A.;/>.5&,LBL>:J,.L,J/0:,%C,5A,>%?K.0.>B,?:/0.&6,.&L>?%J:&> , ?:/0.&6,.&L>?%J:&> , L5A>M N/?: ,0/>/K/L: ,/&0@J.;?5C5?:@.0:&>.A.;/>.5&@C</>:D@’%;8@LBL>:J@.L@;5&&:;>:0@N.>8@;5JC%>:?LD@98?::@C/?/J:>:?L@.&;<%0.&6@ C5LL.K.<.>B ; L.J.</?.>B@ /&0@ 0.L>/&;:@ L85%<0@ K:@ A%<<B@ ;5&L.0:?:0@ 0%?.&6@ .0:&>.A.;/>.5&D@ O.;?5K./<@ LC:;.:L@ N:?:@ .0:&>.A.:0@ (9?/&D@KB@$T)@$/&6 ) >8?5%68@>8:@;5JC/?.L5&@5A@’"O , P"’9@/&0@Q43I@R/<%:L@N.>8@"P@.&@0/>/K/&SD I.5<56@J.;?5K:L ; .0:&>.A.;/>.5&@LBL>:J ; LC:;.:L@.0:&>.A.;/>.5&@ :05 ;’.31: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细菌是一类利用现行培养技术无法分离得到的微生物群,对传统微生物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处于VBNC状态下的病原菌,一直是最令人担忧且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论文从种类、形态、排列、组成、致病性、抗原性、黏附性,以及复苏等方面综述了VBNC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旨在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VBNC细菌,从而对VBNC病原菌的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李影王伟利段锐钱爱东作者单位:李影,钱爱东(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王伟利(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吉林长春,130062)
段锐(吉林省辽源市畜牧总站,吉林辽源,136200)
刊名:动物医学进展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10 31(4) 分类号:S852.61 关键词: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生物学特性。

醇化烟叶附生细菌筛选鉴定及其对烟叶发酵效果的影响

醇化烟叶附生细菌筛选鉴定及其对烟叶发酵效果的影响

醇化烟叶附生细菌筛选鉴定及其对烟叶发酵效果的影响梁伟1刘鸿1邹克兴1陈义昌1蔡联合1苏赞1胡逸超1王小东2孙会忠2*(1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广西南宁530000;2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摘要本文以K326(B2F )醇化烟叶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附生菌筛选鉴定,并分析附生菌对烟叶发酵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采用平板分离技术分离培养出46株活体纯培养物,依次编号为CHJ1~CHJ46,纯化菌株通过蛋白酶筛选鉴别培养基和淀粉酶筛选鉴别培养基筛选培养,鉴别筛选出CHJ3、CHJ9菌株具有淀粉酶水解活性,CHJ5、CHJ28、CHJ36菌株具有蛋白酶水解活性;在上述5种菌株中,CHJ5菌株促进烟叶的发酵效果最好,发酵后的烟叶化学成分更加合理,评吸得分达到91.0分,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CHJ5菌株隶属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暂命名为Microbacterium sp.CHJ5,可作为烟叶发酵微生物制剂开发的备用菌株,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烟叶发酵;附生菌;筛选;鉴定中图分类号Q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2-0193-04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3.12.04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Epiphyte in Aging Tobacco Leaves and Their Impact onTobacco Fermentation EfficiencyLIANG Wei 1LIU Hong 1ZOU Kexing 1CHEN Yichang 1CAI Lianhe 1SU Zan 1HU Yichao 1WANG Xiaodong 2SUN Huizhong 2*(1Technical Center of Guangxi China Tobacco Industry Co.,Ltd.,Nanning Guangxi 530000;2College of Agricultur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Henan 471023)AbstractThis paper took K326(B2F)aging tobacco leaves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to screen and identifyepiphyte,and analyzed the impact of epiphyte on the fermentation effect of tobacco leav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46live pure culture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using plate separation technology,numbered CHJ1~CHJ46in sequence.The purified strains were screened and cultured using protease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medium and amylase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medium.It was found that CHJ3and CHJ9strains had amylase hydrolysis activity,while CHJ5,CHJ28and CHJ36strains had protease hydrolysis activity;among the five strains mentioned above,CHJ5strain had the best effect in promoting the fermentation of tobacco leaves.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fermented tobacco leaves was more reasonable,with a smoking evaluation score of 91.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ther treatments;CHJ5strain belonged to Microbacterium ,and was temporarily named Microbacterium sp.CHJ5.It could be used as a backup strai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bacco leaf fermentation microbial preparations and had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Keywordstobacco leaf fermentation;epiphyte;screening;identification烟叶醇化也称“陈化”,是烟叶烘烤后改善烟叶内在品质、提高烟叶可用性必不可少的环节,与卷烟商品风格和特色的形成关系密切。

细菌分类学方法研究概况

细菌分类学方法研究概况

细菌分类学方法研究概况
申磊
【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11(017)023
【摘要】对细菌分类鉴定中采用的传统分类法、数值分类法、化学分类法、遗传学分类法等多项分类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全面的总结,从而为临床和科研中选择和应用恰当的细菌分类鉴定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申磊
【作者单位】天津天狮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天津301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9
【相关文献】
1.玻璃虾总科系统分类学研究概况及我国玻璃虾总科研究展望 [J], 甘志彬;王亚琴;李新正
2.缺齿鼩鼱属Chodsigoa的分类学研究概况 [J], 刘莹洵;靳伟;刘少英;宗浩
3.蛰龙介亚目分类学与系统发育研究概况 [J], 隋吉星;李新正
4.关于水中细菌总数检测方法研究概况 [J], 芮期义
5.奥斯特亚科(圆线目:毛圆科)线虫系统分类学研究概况 [J], 刘振斌;杨学财;万雪梅;杜江龙;蔡葵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橡树“猝死”病因查明

一种橡树“猝死”病因查明

一种橡树“猝死”病因查明
柯为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2004(31)6
【总页数】1页(P67-67)
【关键词】橡树;猝死病;病因;恶性传染病;即分枝疫霉
【作者】柯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3.741
【相关文献】
1.尸检结论是查明猝死原因解决医患纠纷的法律依据--附10例尸检报告 [J], 李华良;王秀彬
2.尸体解剖查明患者猝死原因17例分析 [J], 余舰;刘勇;李航;张锚链
3.心源性猝死的诊治进展:心源性猝死的定义和病因 [J], 齐卓敏;邱龄
4.孕早期出血,尽快查明病因是关键 [J], 黄小蓉
5.大学生猝死病因及对策──附猝死学生3例 [J], 单文华;李巧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分类学论文——担子菌亚门系别:07农学系专业班级:生物技术2班姓名:李航学号:0701024207指导教师:卢显芝担子菌亚门真菌一般称为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的类型。

担子菌亚门真菌的共同特征是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孢子,简称担孢子。

担孢子产生于担子上,每个担子一般形成4个担孢子。

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担子菌的产孢结构叫担子果(basidiocarp)。

常见的各种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担子菌的担子果。

关键字: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菌丝、繁殖一、担子菌简介——————————————————————————4二、担子菌的特征—————————————————————————4三、担子菌的营养体————————————————————————4四、担子菌的锁状联合———————————————————————5五、担子菌的繁殖—————————————————————————5六、担子菌的担子果——————————————————————5七、担子菌的分类———————————————————————6八、担子菌营养成分分析——————————————————————7九、参考文献———————————————————————————8一、担子菌简介真菌门的一亚门。

因该亚门真菌都产生担子和担孢子而得名。

无单细胞种类,均为有隔菌丝形成的发达的菌丝体。

腐生或寄生于维管植物,也有的与植物根共生形成菌根。

在潮湿的土地上,常见有白色的菌丝体,有时,菌丝相互连结,形成菌索。

担子菌的菌丝体一般分两个阶段,即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的初生菌丝体和由初生菌丝质配后产生的次生菌丝体,许多大型担子菌还有三生菌丝体。

担子菌的子实体变化很大,小的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大的可达 1 米以上。

形状多样,质地不一,有肉质、海绵质、胶质、骨质、软木质、木质、纸质等。

在林地,特别是在草原上,常见子实体形成蘑菇圈,每年向外扩张,生出一圈蘑菇。

担子菌的无性生殖是通过菌丝断裂产生粉孢子、分生孢子或孢子芽殖,没有有性器官;有性生殖方式为体配,有性孢子为担孢子(N),孢子器和受精丝是有性器官。

担子菌亚门约 12000种,通常下分两纲,即有隔担子菌纲和无隔担子菌纲。

前一纲包括银耳目、木耳目、锈菌目、黑粉菌目;后一纲包括伞菌目、多孔菌目、马勃菌目等。

担子菌的子实体变化很大,小的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大的可达1米以上。

形状多样,质地不一,有肉质、海绵质、胶质、骨质、软木质、木质、纸质等。

在林地,特别是在草原,常见子实体形成蘑菇圈,每年向外扩张,生出一圈蘑菇,年代长达数百年,直径能到200米。

子实体在孢子未成熟时就把子实层暴露于外的叫裸果型;在孢子成熟之后才把子实层外露的叫半被果型;孢子成熟后仍在闭合的担子果中,经外力作用才得以释放的叫被果型。

担子由排列在子实体中的双核菌丝顶端的细胞发育而成。

排列成层的叫子实层,其中常有不育细胞结构,那些比担子长而大、形状多种多样的叫囊状体,那些形如担子但比担子小的叫小担子。

有的担子菌具有壁厚色深的刚毛。

双核在担子中合并为双相核,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相核,顶端生出4个小梗,小梗上生出4个担孢子,各有1个单相核。

也有生出1个、两个或多个担孢子的。

也有作分叉状分裂或生横隔的担子,叫做异担子或半担子。

典型担子无隔圆形或棒形,叫同担子或无隔担子。

担孢子斜生在小梗的顶端,与小梗接触处有突起,叫脐突,成熟时此处分泌一滴水珠,一般认为与孢子放射有关。

经超显微观察,有的说是小梗细胞壁的延长生长,其中充满液体,但也有的说不是液体而是气体,因气体爆炸而放射担孢子【1】。

二、担子菌的特征营养体为发达的有隔菌丝体,细胞壁为几丁质。

有性生殖产生担孢子。

担孢子产生在担子上,每个担子上一般形成 4 个担孢子。

无性繁殖大多不发达,许多缺乏无性阶段,少数产生分生孢子和芽孢子。

三、担子菌的营养体担子菌可以形成两种类型的菌丝体,即初生菌丝体和次生菌丝体:(1)初生菌丝体(n):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菌丝体。

黑粉菌和锈菌明显。

初生菌丝体阶段较短,很快通过体细胞融合的方式进行质配而形成双核菌丝体。

(2)次生菌丝体(n+n):两根初生菌丝发生细胞融合形成的双核菌丝体。

在担子菌中很发达,是担子菌的主要营养菌丝。

(3)三生菌丝体(n+n):高等担子菌的次生菌丝体在发育一定阶段后形成发达的担子果,把构成担子果的菌丝体叫三生菌丝(包括生殖菌丝、骨干菌丝和联络菌丝)。

四、担子菌的锁状联合双核细胞分裂前,在两个核之间产生一个钩状分枝,其中一个核进入钩状分枝中,随后两个核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形成4个核,新形成的两个子核移向细胞的一侧,有一个核保留在钩状分枝中,钩状分枝向下弯曲,顶部细胞壁溶解,随后在钩状分枝的基部和两对细胞核之间各形成一个隔膜,分割成两个子细胞,每个细胞内具有与原来细胞相同的两个细胞核。

【2】这种锁状联合可以保证来源不同的两个细胞核均匀的分配到子细胞中。

五、担子菌的繁殖多数担子菌没有无性繁殖阶段。

少数担子菌的担子可以芽殖或以菌丝体断裂方式产生无性孢子。

担子菌的有性生殖过程比较简单。

除锈菌外,一般没有特殊分化的性器官,主要是由两个担孢子或两个初生菌丝细胞进行质配;有的是通过孢子与菌丝或受精丝结合进行质配。

担子菌质配后形成双核的次生菌丝体,一直到形成担子和担孢子时才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所以有较长的双核阶段。

典型的担子棍棒状,从双核菌丝体的顶端细胞形成。

担子菌的无性生殖是通过菌丝断裂产生粉孢子、分生孢子或孢子芽殖,没有有性器官,但也有人说锈菌的性孢子器和受精丝是有性器官。

担子菌的性亲和很复杂,与子囊菌一样,有同宗配合、次生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其中,同宗配合只占10%,绝大多数为异宗配合。

异宗配合中约25%为两极性,其亲和性由一个因子控制。

子囊菌的不亲和性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即A、a),而担子菌似有多数等位基因(即A1A2A3A4……)。

任何两个含有不同等位基因的同核体融合在一起,即可形成可育双核体。

其余大多数异宗配合表现为四极性,其亲和性由两个因子控制(即A、B),每个因子又各有多数等位基因【3】。

可育双核体的形成必须由两个因子都不同的初生菌丝结合。

换句话说,次生菌丝的两个因子都是异源的。

它可产生4类担孢子或2类担孢子,这又决定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交换和排裂列。

染色体不发生交换时,只能产生2种类型的担孢子;交换发生在一个亲和基因位点时,则产生4种类型的担孢子;交换发生在两个基因位点时,又因染色体的排列而产生2种类型或4种类型的担孢子。

在担子菌中,裂褶菌的亲性和可能是真菌中最为复杂的,已知它有450个A因子,90个B因子,AB两个因子又各有α、β两个位点,每个位点都有许多等位基因。

两个因子的作用不同,B因子与细胞核的转移有关,A因子与核的配对和锁状联合的发生有关。

【4】六、担子菌的担子果(1)多数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担子果上。

(2)担子果的发育类型有裸果型、半被果型和被果型三种。

(3)子实层从一开始就暴露的为裸果型,如非褶菌目真菌;子实层最初有一定的包被,在担子成熟前开裂露出子实层的为半被果型,如伞菌;子实层包裹在子实体内,担子成熟时也不开裂,只有在担子果分解或遭受外力损伤时担孢子才释放出来,为被果型,如马勃。

(4)有些担子菌不产生担子果,如锈菌、黑粉菌。

七、担子菌的分类根据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的发育类型,担子菌亚门分为3个纲,已知有16000多种。

1 冬孢菌纲( Teliomycetes ):没有担子果,在寄主上形成分散或成堆的冬孢子。

高等植物上的寄生物。

2 层菌纲( Hymenomycetes ):有担子果,裸果型或半被果型。

担子形成子实层,担子是有隔担子或无隔担子。

大都是腐生物,极少数是寄生物。

3腹菌纲( Gasteromycetes ):有担子果,裸果型,担子形成子实层,担子是无隔担子(一)冬孢菌纲冬孢菌纲是低等的担子菌,不形成担子果,形成分散或成堆的冬孢子(厚壁的原担子)。

冬孢子萌发产生的先菌丝分化为有隔或无隔的担子,不形成子实层。

菌丝体发达,有初生菌丝体,但主要是双核的次生菌丝体。

有的双核菌丝体可以无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双核孢子,有的以担孢子芽殖产生分生孢子。

绝大多数是高等植物的寄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冬孢菌纲分锈菌目( Uredinales )和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 )。

(二)层菌纲担子果一般为相当发达的大型担子果,裸果型或半裸果型,担子形成子实层。

担孢子成熟后可以强力弹射。

大多为腐生的,有许多可以引起木材腐朽,少数可以为害植物,有的是森林植物的重要病原菌。

本纲真菌有的为食用菌,如蘑菇、木耳等;有的可作药用,如灵芝等。

近年来发现有不少种类含有抗癌物质,有少数是毒菌,人畜食用可产生幻觉或致死;有的是与植物共生的菌根菌。

层菌纲真菌与农作物病害的关系较小,只有少数是农作物的病原物。

根据担子有无隔膜,层菌纲分为有隔担子菌亚纲和无隔担子菌亚纲,共包含9个目,已知约8000种。

(1)有隔担子菌亚纲有隔担子菌亚纲形成有隔担子,分银耳目、木耳目和隔招菌目等3个目:银耳目( Tremellales )真菌都是木材上的腐生菌,少数寄生在真菌上,担子裸果型,大多为胶质。

典型的担子以十字型纵隔分成4个细胞。

银耳( Tremella fuciformis )是其中很典型的种。

木耳目( Auriculariales )真菌大都为木材上的腐生菌,少数寄生高等植物或其他真菌上。

担子裸果型,胶质,干后呈坚硬的壳状或垫状。

子实层分布在担子果表面。

典型的担子有横隔分为4个细胞。

常见的寄生菌是为害桑和其他树木地下部引起纹羽病的桑卷担菌( Helicobasidium mompa)和紫卷担菌( H.purpureum)。

它们的担子果不发达,担子卷旋。

毛木耳(Auriclaria polytricha )是我国在麻栎等木材上栽培的食用菌。

隔担菌目 (Septobasidiales )是—类很待殊的真菌,大都是为害植物的介壳虫上的共生物。

担子果不很发达,原担子的壁很厚(有些像冬孢菌纲真菌的冬孢子),后担子则横隔为4个细胞,小梗上着生担孢子。

这—目真菌中有少数是植物病原真菌,如引起桑膏药病的柄隔担耳( Septobasidiumpedicellatum ) 和柑桔膏药病的柑桔生隔担耳( Septobasidium citricolum )(2)无隔担子菌亚纲无隔担子菌亚纲真菌形成无隔担子、分外担菌目、座担菌目、花耳目、胶膜菌目、非褶菌目和蘑菇目等6个目:外担菌目(Exobasidiales )真菌都是高等植物上的寄生物,为害茎叶引起叶斑和肿瘤等畸形。

它们没有担子果.担子在受害部的表面形成子实层,在许多方面与子囊菌中外囊菌属( Taphrina )真菌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