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汇总89064
九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函数》公式大全人教新课标版
2 3 cos( ) sin 2 3 cos( ) sin 2
2 3 tg ( ) ctg 2 3 tg ( ) ctg 2
) tg 2 3 ctg ( ) tg 2 3 ctg ( ) tg 2
cos( cos(
tg (2k ) tg tg ( ) tg tg ( ) tg tg ( ) tg tg (2 ) tg
tg ( tg (
ctg (2k ) ctg ctg ( ) ctg ctg ( ) ctg ctg ( ) ctg ctg (2 ) ctg
y max 1;
2
无最大值、最小值
无最大值、最小值
周期 性 奇偶 性 对 称 对 轴 称 对 性 称 点
周期是 2k k Z 最小正周期是 2 奇函数
x k
周期是 k k Z 最小正周期是 奇函数
周期是 k k Z 最小正周期是 奇函数
b 2 a 2 c 2 2ca cos B c 2 a 2 b 2 2ab cos C 或 cos A b2 c2 a2 2bc 2 2 c a b2 cos B 2ca 2 a b2 c2 cos C 2ab
三角比补充概念或公式 ①① 有关sinα与cosα,tgα与tgα,|sinα|与|cosα|,|tgα|与|ctgα|大小比较 1.sinα与cosα(下左图)
2
k Z
x k k Z
k ,0k Z
递增区间
k ,0 k Z 2
递增区间 2k ,2k k Z
九年级上册科目公式小结
九年级上册科目公式小结自己整理的九年级上册科目公式小结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一条】九年级上册公式总结数学公式一、圆和弧的公式正n多边形的内角等于(n-2) 180/n弧长计算公式:L=nR/18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 r 2/360=lr/2内共切线长度=d-(R-r)外共切线长度=d-(R-R)两个圆与dR r分离两个圆外切d d=R r两个圆相交R-rr)两个圆包含dR。
弧长计算:L=nR/180扇形面积:s扇形=n r 2/360=lr/2146内共切线长度=d-(R-r)外共切线长度=d-(R)二、因式分解公式平方差公式:a2-B2=(a b) (a-b)完全平方和公式:(a b)2=a2 2ab b2完全平方差分公式:(a-b)2=a2-2ab b2两个公式:ax2bxc=a[x-(-b(B2-4ac))/2a][x-(-b(B2-4ac))/2a]三次和公式:a3 b3=(a b)(a2-ab b2)三次差分公式:a3-b3=(a-b)(a2 ab b2)完全三次和公式:(a b)3=a3 3a2b 3ab2 b3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及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与系数的关系X1 X2=-b/aX1*X2=c/a注:维埃塔定理可资辨别的因素B2-4ac=0注: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注: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但在复数范围内有两个复数根。
四、三角不等式| a | b || a | | b ||a-b||a| |b||a|b=-bab| a-b || a |-| b |-| a |aa | a动词(verb的缩写)算术级数公式某个数列中前n项的和1 2 3 4 5 6 7 8 9 … n=n(n 1)/21 3 5 7 9 11 13 15 … (2n-1) =n22 4 6 8 10 12 14 … (2n)=n(n 1)12 22 32 42设为任意角度,端边相同的角度等于同一三角函数的值:sin(2k+)=sincos(2k+)=costan(2k+)=tan cot(2k+)=cot 公式2:设为任意角度,的三角函数值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sin(+)=-sincos(+)=-costan(+)=tan cot(+)=cot 等式3:任意角度和-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sincos(-)=costan(-)=-tan cot(-)=-cot 等式4:-和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2和公式3得到:sin(-)=sincos(-)=-costan(-)=-tancot(-)=-cot公式5:2-和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1和公式3得到:sin(2-)=-sin cos(2-)=cos tan(2-)=-tancot(2-)=-cot三角函数的公式:两个角的和与差公式sin(+)=sincos+cossin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cos(-)=coscos+sinsin三角函数的公式:双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cos2a=cos2a-sin2a=2co s2a-1=1-2s in2a 九.三角函数公式:半角公式sin(A/2)=((1-CoSA)/2)sin(A/2)=-((1-CoSA)/2)cos(A/2)=((1 CoSA)/2)cos(A/2)=-((1 CoSA)/2) tan(A/2)=((1-CosA)/((1 CosA))tan(A/2)=-((1-cosA)/((1 cosA))ctg(A/2)=((1 CosA)/((1-CosA))ctg(A/2) =-((1-CoSA)/((1-CoSA))X.三角函数公式:调和与差的乘积sina*cosb=[sin(a b) sin(a-b)]/2cosa*sinb=[sin(a b)-sin(a-b)]/2 cosa*cosb=[cos(a b) cos(a-b)]/2 Sina * sinb=-(cos(a-b)-cos(a-b)]/2【第二章】九年级上册公式总结物理公式欧姆定律1.I=U/R(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I=I1=I2=……=In(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性:各处电流相等)3.U=U1 U2 … Un(串联电路的电压特性: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每个电路两端电压之和)4.I=I1 I2 … In(并联电路的电流特性:主电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5.U=U1=U2=…=Un(并联电路的电压特性: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七篇】
导语:我们在新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反思和调整,逐渐摸索出适合⾃⼰的学法,做到事半功倍。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七篇】,希望对⼤家有帮助。
排列及计算公式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定的顺序排成⼀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个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符号 p(n,m)表⽰.p(n,m)=n(n-1)(n-2)……(n-m+1)= n!/(n-m)!(规定0!=1).组合及计算公式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个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符号c(n,m) 表⽰.c(n,m)=p(n,m)/m!=n!/((n-m)!*m!);c(n,m)=c(n,n-m);⾯积公式:(1)S=ah/2(2).已知三⾓形三边a,b,c,则 (海伦公式)(p=(a+b+c)/2)S=√[p(p-a)(p-b)(p-c)]=(1/4)√[(a+b+c)(a+b-c)(a+c-b)(b+c-a)](3).已知三⾓形两边a,b,这两边夹⾓C,则S=1/2 * absinC(4).设三⾓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S=(a+b+c)r/2(5).设三⾓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S=abc/4R(6).根据三⾓函数求⾯积:S= absinC/2 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为外切圆半径。
三⾓不等式|a+b|≤|a|+|b| |a-b|≤|a|+|b| |a|≤b<=>-b≤a≤b|a-b|≥|a|-|b| -|a|≤a≤|a|⼀元⼆次⽅程的解根与系数的关系-b+√(b2-4ac)/2a -b-√(b2-4ac)/2a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b2-4ac=0 注:⽅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 注:⽅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b2-4ac<0 注:⽅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两⾓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倍⾓公式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半⾓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cos(A/2)=√((1+cosA)/2) 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人教版 九年数理化公式大全
人教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 整式的加减法和乘法
- 整式的加减法
- 同类项的加减法原则
- 不同类项的加减法原则
- 整式的乘法
- 单项式乘法
- 多项式乘法
二. 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
- 因式分解
- 公因式提取法
- 平方差公式
- 立方差公式
- 和差化积公式
- 整式的乘法
- 定积分法
- 化简法
三.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 一次函数
-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函数的图象
- 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 二次函数
- 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函数的图象
- 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四. 几何图形的认识
- 点、线和面的基本概念
- 几何图形的分类
-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五. 平面坐标系
- 平面直角坐标系
-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及其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线段及其长度-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
六. 相交与平行线
- 直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直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 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 平行线判定的方法
七. 形状与变换
- 图形的相似关系和判定方法
- 图形的全等关系和判定方法
- 图形的对称关系和判定方法
-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
八.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 数据的图表表示
- 数据的统计分析
以上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归纳,包括整式的加减法和乘法、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几何
图形的认识、平面坐标系、相交与平行线、形状与变换,以及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初三(九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初三(九年级)数学公式大全为了节约同学们的复习时间,我们小编特意精编了初三(九年级)数学公式大全的资料,这套数学公式大全囊括了整个初中阶段的所有的数学教科书上的公式,希望能够对考生有帮助,祝考试顺利!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 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 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 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 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 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 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 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 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 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 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 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 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 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 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 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 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 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 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 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 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 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 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及公式总结大全(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2)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整数或整式。
3、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7、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在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与合并同类项类似,将同类二次根式的“系数”相加减,被开方数和根指数不变。
注意:二次根式加减混合运算的实质就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不是同类二次根式不能合并。
8、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与实数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在运算过程中,有理数(式)中的运算率及乘法公式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仍然适用。
9、比较两数大小的常用方法:(1)平方法:若a>0,b>0,且a²>b²,则a>b;(2)把跟号外的非负因式移到根号内,然后比较被开方数的大小。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根式一.知识框二.知识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 +bx+c=0(a≠0).2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 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1)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 =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2(2)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为(x+p) =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 <0,方程无实根.2 2(3)公式法: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bx+c=0,当b -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第二十三章旋转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 1.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
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大全总结
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大全总结
九年级上册数学涉及的公式非常丰富,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的总结:
1. 代数部分:
一次函数的标准方程,y = kx + b.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y = ax^2 + bx + c.
因式分解公式,a^2 b^2 = (a+b)(a-b)。
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 (-b ± √(b^2 4ac)) / (2a)。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 (n-1)d.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 = a1 r^(n-1)。
2. 几何部分:
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公式,c = √(a^2 + b^2)。
同位角相等,∠A = ∠C, ∠B = ∠D.
勾股定理,a^2 + b^2 = c^2。
三角形面积公式,S = 1/2 底高。
圆的面积公式,S = πr^2。
圆的周长公式,C = 2πr.
3. 概率统计部分:
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P(A) = n(A) / n(S)。
互斥事件概率公式,P(A∪B) = P(A) + P(B)。
条件概率公式,P(A|B) = P(A∩B) / P(B)。
期望公式,E(X) = x1p1 + x2p2 + ... + xnpn.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数学涉及的一些重要公式的总结。
这些公式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非常重要,需要牢记并灵活运用。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公式大全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公式大全在九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公式。
这些知识点和公式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整理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公式的大全,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一定的阐述,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
一、代数表达式公式代数表达式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代数表达式中,字母和数字一起组成了含义非常具体的符号。
九年级上册涉及到的一些代数表达式公式如下:1. 平方公式:(a + b)² = a² + 2ab + b²、(a - b)² = a² - 2ab + b²平方公式是在乘法运算中常用的公式之一。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计算中简化过程,并快速得到结果。
2. 因式分解公式:(a + b)² - c² = (a + b + c)(a + b - c)因式分解是将一个多项式写成若干个因式乘积的过程。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因式分解中更快地得到结果。
3. 完全平方公式:a² - b² = (a + b)(a - b)完全平方公式是在因式分解中经常用到的公式。
它可以帮助我们将含有差平方的多项式分解成两个平方数的乘积。
二、方程与不等式公式方程与不等式是代数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解方程和不等式可以帮助我们求出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或特定的解,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是九年级上册中涉及到的一些方程与不等式公式:1. 一元一次方程公式:ax + b = 0(其中a≠0)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该未知数的最高次幂为1的方程。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2. 二元一次方程公式:ax + by = c(其中a、 b、 c为常数且a、b不全为零)二元一次方程是指同时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求解二元一次方程,并确定两个未知数的取值。
3. 一元一次不等式公式:ax + b > 0(或≥、<、≤)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汇总.doc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3、a (a ≥0)是一个非负数.当a 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5322要写成538 4、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 2a =a (a ≥0)5、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 ×b =ab (a ≥0,b ≥0)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 =ba (a ≥0,b >0) 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11、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 ±b )2=a 2±2ab+b 2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ab )m =a m b m第二十三章 旋转1、 旋转性质:(1)只改变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及形状;(2)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都相等;(3)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4)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沿相同的方向旋转相同都角度。
2、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3、 全等的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而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中心对称有一个对称中心,绕中心旋转180度,旋转后与另一个图形重合;轴对称有一条对称轴,图形对称折叠,折叠后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4、 中心对称性质:(1)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25章数学公式概念汇总
九年级上册21章二次函数+九年级下册25章概率初步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3、a (a ≥0)是一个非负数.当a 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5322要写成538 4、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 2a =a (a ≥0) 5、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 ×b =ab (a ≥0,b ≥0)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 =ba (a ≥0,b >0) 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11、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 ±b )2=a 2±2ab+b 2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ab )m =a m b m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3、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1) 直接开方法:如果方程能化成x 2=p 或(mx+n )2=p(p ≥0)的形式,那么可得x=p ±或mx+n=p ±(2) 配方法: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是1);第二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步,配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步,把方程左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的形式,即(x-k )2=h(h ≥0);第五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公式法
c
x x ,
a
a
2
方程两边都除以a,得
2
配方,得
即
b
c b
b
x2 x
a
a 2a
2a
b
b 2 4ac
x 2a
4a 2
2
.
2
,
探究新知
a 0, 4a 2 0, 当 b 4ac ≥ 0,
2
b
b 2 4ac
一般的,式子 b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通
常用希腊字母“∆”来表示,即∆=b2-4ac.
探究新知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注意】若已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是否能得
到判别式的值的符号呢?
当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时, b2-4ac >0;
当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时, b2-4ac = 0;
A. k>-1
B. k>-1 且k≠ 0
C. k<1
D. k<1 且k≠0
课堂检测
3. 已知x2+2x=m-1没有实数根,求证:x2+mx
=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证明:∵ x 2 2 x m 1 0 没有实数根,
∴ 4-4(1-m)<0, ∴m<0.
2
2
x
对于方程 x +mx=1-2m ,即 mx 2m 1 0
⊿=m2 8m 4 ,∵
m<0 ,∴ △>0.
∴x2+mx=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课堂小结
定
九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九年级数学公式大全九年级数学公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二次函数公式:y=ax^2+bx+c,其中a≠0。
2. 三角函数公式:正弦函数:sinθ=对边÷斜边余弦函数:cosθ=邻边÷斜边正切函数:tanθ=对边÷邻边余切函数:cotθ=邻边÷对边3. 平面向量公式:向量a=(x,y),向量b=(x,y),向量加法:a+b=(x+x, y+y)。
4. 周长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C=2(a+b)正方形周长=边长×4,C=4a圆周长=直径×圆周率,C=2π5. 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S=ab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S=a²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ah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S=1/2(a+b)h圆形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S=πr²扇形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圆心角度数(n)÷360,S=nπr²/3606. 判别式公式:b²-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²-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b²-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7. 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这些公式在九年级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
同时,需要注意每个公式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和范围,使用时需要加以区分和判断。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汇总初三数学公式篇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汇总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3a是一个非负数.当a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24、二次根式的性质:2=a,a=a5、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b=ababab2235要写成835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11、平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平方公式:2=a2?2ab+b2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m=ambm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x+c=0(a≠0),其中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3、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直接开方法:如果方程能化成x=p或=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2222p或mx+n=?配方法: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第二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步,配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步,把方程左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的形式,即=h(h≥0);第五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22公式法:Δ=b-4ac叫做方程ax+bx+c=0(a≠0)根的判别式。
当Δ>0时,方程222ax+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ax+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ax2+bx+c=0(a≠0)无实数根。
九年级数学上册公式汇总
九年级数学上册公式汇总一、代数公式1. 求和公式- 角度和:$$\sum_{k=1}^{n}(\alpha_k + \beta_k) =\sum_{k=1}^{n}\alpha_k + \sum_{k=1}^{n}\beta_k$$- 平方和:$$\sum_{k=1}^{n}(\alpha_k + \beta_k)^2 =\sum_{k=1}^{n}\alpha_k^2 + 2\sum_{k=1}^{n}(\alpha_k \beta_k) + \sum_{k=1}^{n}\beta_k^2$$2. 因式分解公式- 平方差公式:$$a^2 - b^2 = (a+b)(a-b)$$- 完全平方公式:$$a^2 + 2ab + b^2 = (a+b)^2$$二、几何公式1. 周长和面积公式- 矩形周长:$$P = 2(l + w)$$- 矩形面积:$$S = l \times w$$- 三角形周长:$$P = a + b + c$$- 三角形面积(海伦公式):$$S = \sqrt{p(p-a)(p-b)(p-c)}$$,其中$$p = \frac{1}{2}(a + b + c)$$2. 三角函数公式- 正弦定理:$$\frac{a}{\sin A} = \frac{b}{\sin B} = \frac{c}{\sin C}$$- 余弦定理:$$a^2 = b^2 + c^2 - 2bc\cos A$$3. 相似三角形公式- 对应边比例相等:$$\frac{AB}{DE} = \frac{AC}{DF} =\frac{BC}{EF}$$- 对应角相等:$$\angle A = \angle D, \angle B = \angle E, \angle C = \angle F$$三、概率公式1. 概率计算公式- 事件概率:$$P(A) = \frac{n(A)}{n(S)}$$,其中$$n(A)$$为事件$$A$$的样本点个数,$$n(S)$$为样本空间$$S$$的样本点个数。
九上数学公式归纳人教版
九上数学公式归纳人教版在九年级数学公式归纳部分,根据人教版教材,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内容:1.一次幂的公式归纳:对于任意实数a,a^1 = a。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数的1次幂就是其本身。
2.幂的乘法公式归纳:对于任意实数a和正整数m,a^m × a^n = a^(m+n)。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相同底数的幂数相乘,等于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的幂。
3.幂的除法公式归纳:对于任意实数a和正整数m,a^m ÷ a^n = a^(m-n)。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相同底数的幂数相除,等于底数不变、指数相减的幂。
4.幂的乘方公式归纳:对于任意实数a和正整数m,(a^m)^n =a^(m × n)。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幂的乘方等于这个幂的指数乘以乘方的指数。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内容,数学公式归纳还包括了二次幂的公式归纳、平方根的公式归纳等其他内容。
但是在九年级数学中,这些内容并没有明确提及。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公式归纳部分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验证,加深对数学定理的理解,并运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习题来拓展提高:1.进一步拓展幂的乘法公式,尝试证明负指数的幂的乘法公式a^(-m) × a^(-n) = a^(-m-n)。
2.探索零指数的特殊情况,讨论a^0的定义以及其与其他幂的关系。
3.深入理解幂的除法公式,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模拟计算科学记数法中的幂的除法。
4.研究幂的乘方公式的特殊情况,探索指数为零、一的情况,思考这两种情况与其他情况的联系。
希望以上的回答和拓展能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公式初中九年级上册
数学公式初中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人教版)一、一元二次方程。
1. 一般形式。
-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 + c = 0(a≠0)。
2. 求根公式。
-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 + c = 0(a≠0),其求根公式为x=frac{-b±√(b^2)-4ac}{2a}。
3. 根的判别式。
- Δ=b^2-4ac-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当Δ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 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二、二次函数。
1. 一般式。
-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为y = ax^2+bx + c(a≠0)。
- 对称轴公式为x =-(b)/(2a)。
- 顶点坐标为(-(b)/(2a),frac{4ac - b^2}{4a})。
2. 顶点式。
- y=a(x - h)^2+k(a≠0),其中(h,k)为顶点坐标,对称轴为x = h。
三、旋转。
1. 点(x,y)绕原点旋转90^∘(逆时针)后的坐标。
- 变为(-y,x)。
2. 点(x,y)绕原点旋转180^∘后的坐标。
- 变为(-x,-y)。
四、圆。
1. 圆的周长公式。
- C = 2π r(r为圆的半径)。
2. 圆的面积公式。
- S=π r^2。
3. 弧长公式。
- l=(nπ r)/(180)(n为弧所对圆心角的度数,r为圆的半径)。
4. 扇形面积公式。
- S_扇形=frac{nπ r^2}{360}=(1)/(2)lr(n为圆心角的度数,r为半径,l为弧长)。
5. 圆锥侧面积公式。
- S_侧=π rl(r为圆锥底面半径,l为圆锥母线长)。
6. 圆锥全面积公式。
- S_全=π rl+π r^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3、a (a ≥0)是一个非负数.当a 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5322要写成538 4、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 2a =a (a ≥0)5、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 ×b =ab (a ≥0,b ≥0)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 =b a (a ≥0,b >0) 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11、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ab)m=a m b m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3、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1)直接开方法:如果方程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2)配方法: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是1);第二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步,配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步,把方程左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的形式,即(x-k)2=h(h≥0);第五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3)公式法:Δ=b2-4ac叫做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
当Δ>0时,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ax2+bx+c=0(a≠0)无实数根。
当Δ≥0时,式子x=a acb b24 2-±-叫做一元二次根式 ax2+bx+c=0(a≠0) 的求根公式。
(4)因式分解法:左端能够因式分解成(a1x+b1)(a2x+b2)=0,根据乘法中一个数同零相乘积是零的性质,可得(a1x+b1)=0或(a2x+b2)=0,进而求出方程的解。
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方程的两个根x1,x2和系数a,b,c有如下关系:x1+ x2=-ab, x1x2=ac6、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应用题的步骤:(1)审题;(2)设未知数;(3)列代数式;(4)列方程;(5)解方程;(6)检验;(7)写出答案。
①平均增长率方面:平均增长率公式:a(x+1)2=b;降低率公式:a(x-1)2=b(a为起始量,b为终止量,n为增长的次数及降低的次数,x为平均增长率及平均降低率)②利润方面:总利润=总销售额-总成本;总利润=单个利润×总销售量③与几何图形有关的:涉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面积的计算,体积的计算,勾股定理等④行程方面:路程=速度×时间第二十三章旋转1、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
性质: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轴对称图形是指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
旋转是指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在旋转过程中始终保持固定不动的定点叫旋转中心;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的角叫旋转角。
2、旋转性质:(1)只改变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及形状;(2)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都相等;(3)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4)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沿相同的方向旋转相同都角度。
3、旋转作图的步骤:第一步,确定旋转角的大小和方向;第二步,确定每对对应点;第三步,确定旋转后的图形。
一般情况下,旋转角小于360度。
4、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5、全等的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而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中心对称有一个对称中心,绕中心旋转180度,旋转后与另一个图形重合;轴对称有一条对称轴,图形对称折叠,折叠后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6、中心对称性质:(1)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7、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线段、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1)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长方形、正方形、圆、菱形等(2)只是轴对称的有:角、五角星、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边形、等腰梯形等(3)只是中心对称的有:平行四边形等(4)既不是轴对称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不等边三角形、非等腰梯形等。
8、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第二十四章圆1、(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P在圆外⇔d>r;点P在圆上⇔d=r;点P在圆内⇔d(2)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3)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任意三角形都有且只有一个外接圆,圆的内接三角形有无数个。
(3)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由此经过推理得出矛盾,有矛盾断定所做的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方法叫做反证法。
2、(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L和⊙O相交⇔d<r;直线L和⊙O相切⇔d=r;直线L和⊙O相离⇔d>r。
相交有两个公共点,公共点为交点,直线叫割线;相切有1个公共点,公共点叫切点,直线叫切线;相离没有公共点。
(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有切线,连半径,得垂直)。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3)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切线的方法:①一条直线与一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②圆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这个圆的半径;③切线的判定定理。
(4)经过圆外一点做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长,叫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过圆上的一点只能引圆的一条切线。
(5)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三角形的内心,内心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一个圆可以有无数个外切三角形,但一个三角形只有一个内切圆。
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r=21(短直角边+长直角边-斜边长);三角形的周长L ,面积S ,半径r ,则S=21Lr 。
3、(1)圆和圆的外置关系:相离没有公共点包括外离d >r 1+r 2,内含d <r 1+r 2;相切一个公共点包括外切d=r 1+r 2,内切d=r 1-r 2;相交两个公共点r 1-r 2<d <r 1+r 2。
(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中线,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11、一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半径,正多边形的每一边所对的圆心角叫正多边形的中心角,中心到正多边形的一边的距离叫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4、(1)正n 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0,所以每一个内角为nn 180*)2(-;(2)正n 边形的中心角的和是360度,所以正n 边形的一个中心角是n 0360;(3)正n 边形的中心角和外角的大小相等;(4)判断一个多边形是否是正多边形的条件:各边都相等;各内角都相等;(5)圆内接正三角形,正三角形半径r ,边心距d ,则d=21r ;正四边形d=22r ;正六边形d=23r ;(6)正三角形半径r ,边长x ,x=3r ;正四边形x=2r ;正六边形x=r ;(7)正三角形半径r ,面积S ,则S=343R 2;正四边形S=2 R 2;正六边形S=323R 2。
5、圆的周长C=2πR ,n °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为L=180R n π;圆的面积S=πR 2,扇形的周长C=2R+L ,扇形的面积①S=3602R n ;②S=21LR (L 为扇形的弧长)6、圆锥的侧面积S=21L ×2πR=πRL (L 为母线,R 为底面圆半径);圆锥的表面积(全面积)S=πRL+πR 2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1、 确定事件包括:①必然发生的事件:在特定条件下,有些事件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发生;②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在特定条件下,有些事件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2、 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
3、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 发生的频率nm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 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 叫做事件A 的概率。
记作P(A)=p ,P(A)=试验总次数出现的次数事件A 4、 概率的范围:因为在n 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频数m 满足0≤m ≤n ,所以0≤n m ≤1,进而可知频率nm 所稳定到的常数p 满足0≤p ≤1,即0≤P(A)≤15、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则它的概率越接近1;反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则它的概率越接近06、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 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 包含其中的m 种结果,那么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A)=nm =所有可能结果总数包含的可能结果数事件A 7、 用列举法求概率:树形图;列表法。
当一次试验涉及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常采用列表法;当一次试验涉及三个或更多的因素时,可采用树形图法。
8、 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前提条件:试验次数足够大。
试验中,某事件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叫频率。
大量试验后某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某一数值附近,这个数值便可近似认为是给事件发生的概率。
9、 在充分多次的试验中,一个随机事件的频率一般在一个定值附近摆动,而且试验次数越大,摆动幅度越小,这个性质称为频率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