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一)

合集下载

【技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愈合研究进展

【技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愈合研究进展

【技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愈合研究进展【摘要】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被广泛应用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中,而骨隧道扩大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主要的并发症。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隧道与韧带之间通过纤维软骨肌腱端进行愈合。

在愈合前,由于纵向的“蹦极效应”和横向的“雨刷效应”等力学因素及关节滑液的侵蚀作用,会发生骨隧道扩大现象。

为了应对骨隧道扩大,防治重建后前交叉韧带松弛,学者们就前交叉韧带手术过程中重建位点、固定方式及韧带选择等进行探究,通过改进手术方式来减少后期骨隧道扩大,并通过干细胞、生物因子、生物材料及生物制剂的治疗来促进骨隧道愈合。

该文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愈合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隧道扩大;骨隧道愈合前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中央,起自胫骨髁间隆起前内侧,止于股骨外侧髁内侧。

前交叉韧带损伤会导致胫骨过度前移或股骨过度后移,降低膝关节的稳定性。

长时间的膝关节不稳定不仅使病人活动受限,还可能诱发骨关节炎等退行性病变。

目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被用于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常规治疗。

大量长期随访资料表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骨隧道扩大。

虽然骨隧道扩大与人工韧带松弛和重建术失败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议,但已明确骨隧道扩大会影响人工韧带重建的长期效果,给前交叉韧带翻修术带来困难[1]。

1 骨隧道愈合生理特点根据移植物种类的不同,骨与韧带之间的愈合可分为骨-骨愈合和腱-骨愈合两种,例如自体骨-髌韧带-骨重建即为骨-骨愈合,腘绳肌腱重建为腱-骨愈合。

骨-骨愈合原理与骨折愈合?一样。

在腱-骨愈合时,骨与韧带的刚性不同,致使其交界面聚集了很大的应力,新生的连接组织易再次断裂,导致骨与韧带愈合困难。

正常骨与韧带的交界面称为肌腱端,肌腱端起到骨与韧带之间应力传导的作用。

根据胶原蛋白纤维附着于骨的方式,肌腱端可分为直接止点(又称为纤维软骨肌腱端)和间接止点两类。

前交叉韧带的肌腱端即为纤维软骨肌腱端,由肌腱、纤维软骨、钙化软骨和骨等结构依次过渡形成,这种强度逐级递减的特有结构可以在两种组织之间更为有效地缓冲应力[2]。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萎缩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股四头肌萎缩的研究进展

自噬-溶酶体系统这是控制肌肉中蛋白质调节的两个最重要的细胞蛋白水解系统[4]。

在分解代谢的刺激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可降解肌肉蛋白,通过激活(E1)、偶联(E2)和连接(E3)酶的一系列酶反应起作用[5]。

在骨骼肌组织中,自噬-溶酶体系统一直处于低活性状态,但当在氧化应激、去神经支配和禁食等病理情况下显著激活,导致蛋白质降解[6]。

有证据表明这两个过程在调节整体肌肉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在肌肉生理病理学中,控制其活动的信号通路,直到最近几年才被揭示出来。

四种主要途径(IGF1-PI3K-AKT[7-8]、肌肉生长抑制素[9-10]、NF-κB和炎症细胞因子信号[11]以及糖皮质激素[4])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笔者了解这些途径如何调节肌肉质量的变化将为代谢和神经肌肉疾病中的肌肉萎缩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及思路。

然而,这些新发现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说明笔者对骨骼肌萎缩有一个全面、详细和完全整合的理解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在这种情况下,骨骼肌萎缩的分子研究在未来许多年应该仍然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2.2股四头肌激活障碍研究表明,ACLR可以恢复膝关节的机械稳定性,但会破坏有益于控制膝关节运动的感觉通路[12]。

这种感觉信息的缺乏导致股四头肌对电化学神经元信号的敏感性降低,使得负责股四头肌激活的运动皮层调节区域的神经元的中枢抑制增加,进而抑制膝关节的反射运动。

同时术后膝关节的疼痛、肿胀也使得对应节段的脊髓前角细胞发出信号从而对股四头肌进行保护性抑制[13]。

也有研究认为ACLR术后术区上下关节的周围肌群被过度激活也可导致股四头肌的功能被抑制。

这些均对股四头肌的激活形成了障碍[14]。

这会使得股四头肌无法完全自主地进行肌肉舒缩,进而抑制股四头肌的功能,进一步使得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

2.3股四头肌废用性萎缩废用性肌萎缩是导致股四头肌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15],由于术后卧床休息[16]以及术区疼痛、肿胀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内源性修复,此时能够进行的对肌力恢复有效的高负荷训练有限。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进展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进展

c l2 0 1 0 2) 2 12 . o,0 0,3 ( : 0 -0 4
于忠和 , 淑玲. 氧大 鼠血 浆和支气管 肺泡灌洗液 郝 低 [ 4 刘伯英 , 2]
ty J .n JC ri ,0 4,4 1 :39 . h 『] It ad l20 9 ( )9 -7 o
尾加压素 Ⅱ的变 化 [ ]第 三 军 医大学 学报 ,04 2 (9 : J. 20 , 1 ) 6
s I lv l n ain iI da ee el u J 1 l S i i 1 e es p t t w t i t m ltsl .C i c n i es } b s i n
( o d ,0 3 14( ) 15 L n ) 2 o .0 1 : - .
[2 2]
h ma r tn i Ii a d h ma umo ay atr s e e to u n uoe snI n rta u n p l n r r i :f c f n ee
于忠 和, 刘伯 英 , . 等 支气 管哮 喘患 者血浆 尾加 压素 [ 5 李建东 , 2] Ⅱ、 肾上腺髓质素水平 的变化 及其临床 意义 [ ] 中华 结核和 J. 呼 吸 杂 志 ,0 32 ( 2 :9 . 20 ,6 1 )7 7 姚婉贞 , 陈亚红. 加压 素 Ⅱ在慢性 阻塞性肺 病大 鼠中 尾 [6 路 明, 2] 的变化 [ ]基础 医学与临床 ,06,6 1 ) 16 - 6 . J. 2 0 2 ( O :0 31 5 0 张靖溥 , 韩建军. 塞性睡 眠呼吸暂停综 合征并 高血 阻 [7] 张瑁辉 , 2 压患者血清尾加压素 Ⅱ水平及其病理学意义[ ] 中国全科医 J. 学 ,04, 6 :8 -8 . 20 7( ) 3 132 谭树芬 , 刘长波. 血液透析 、 腹膜 透析及 肾移植 对慢性 [ 8 汪华林 , 2] 肾衰竭患者尾加压素 Ⅱ水平的影 响[ ] 中国血液净化 ,06, J. 20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

前交叉韧带重建
精勤厚德
前交叉韧带断裂
•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 构,断裂后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并会 引起膝关节继发损害而严重影响膝 关节功能。
• 目前, ACL重建已成为治疗ACL 缺失膝关节的有效的方法
• 国内有关ACL的临床研究已较广泛 和深入,但仍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 于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于ACL断裂继发关节软骨损伤 ——实验研究
Mechanical Factors
Biology
Tissue Engineering
展望
交叉韧带损伤与修复重建研究重点: 在关节镜微创重建基础上,将进一 步研究其解剖、生物力学、神经生 物力学,并与组织工程技术、基因 治疗技术以及现代康复技术结合, 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与运动功 能。
研究方向: ACL手术的解剖、生物学 与功能重建。
同种异体PCL重建ACL临床研究
• 结果
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
传统而经典的单束ACL重 建已广泛应用,并取得良 好临床效果。
随着研究与技术的发展, 开始了重建ACL前内束和 后外束(PLB)的双束重 建
AM PL
单骨道双束重建
ACL双束重建之骨道定位研究 (不同学者不同方法与位点)
前交叉韧带重建 — 残端保留
自体半腱股薄肌腱、髌腱中1/3(B-P-B)单束重建 最普遍。
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愈合时间较自体移 植物的长(异体移植物完全成熟一般 需18-24个月);疾病传播仍是人们最 关心的问题,低剂量的辐射不能完全 消除病毒传播的风险,高剂量的辐射 将严重降低移植物的生物力学强度, 还有免疫反应是引起移植物延迟愈合 及失败的另一原因,这些问题仍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
(3)软骨损伤与病程 <1年:60%,其中1度伤(95%); >1年: 80%,其中1度伤为55%,3度上为45%

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进展

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进展
完全断裂者 , 撕脱 骨折移位不 明显 者 , 他部位严重损 伤不便 其 手术者 。
2 手 术 治 疗
2 1 手 术 适 应 症 .
常见的 A L重建 骨隧道包括单 胫骨单股 骨隧道 、 C 单胫骨 双股骨隧道和双胫骨双股骨隧道 。选择单 隧道还是 双隧道重 建 目前 还 存 有 争 议。C lm e 等 对 3 o bt o 3例行 四 隧道 双束
实用中 医药杂志 2 1 0 2年 2月 第 2 8卷 2期 ( 总第 2 9期) 2
I URNALOF PRACTI CALT RAD ̄ I ONALCHI NES ⅣⅡ CI E DI NE 2 1 Vo . 8 0 2 1 2 N(
前 交 叉 韧 带损 伤 治疗进 展
李卫星 , 葛汝青, 晓东 段
( 东中 医药大 学 附属 医院运来自动损 伤 骨科 , 山 山东济 南 20 1 ) 50 1
[ 中图分类号] 24 36 5 [ R 7 .9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04— 84 2 1 )2 13 0 10 2 1 (02 0 — 5 — 2
前 交 叉 韧 带 ( nei c c t i metA L) 于膝 关 节 at o r i eg n , C 位 r ru a la 内, 起于股骨外侧髁 内侧面 , 向前下 内方止 于胫骨髁 间隆起前 方, 分为前 内束 、 中间束和后外束 , 膝关节 内的核心结 构 , 是 兼 有制导膝关节的生 理运动 和限制 其非 生理运 动的 双重功 能 , 对膝关节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 目前 因体育运 动和交 通事故等造 成的 A L损伤也越 来越多 , C 而治疗方法 也 日趋成
不稳或 出现 内、 翻异 常 活动时 。③韧 带骨 止点撕 脱骨 折有 外 明显移位时 。④伴有 半月 板破裂 , 伴有 中等 程度 关节退 变患

《2024年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范文

《2024年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范文

《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较长。

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在治疗此类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及MRI检查确诊。

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组)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组),每组各30例。

2. 方法(1)实验组:采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进行治疗。

首先在关节镜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然后通过微创手术方法,使用双滑轮技术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和固定。

术后进行康复训练。

(2)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

三、结果经过比较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同时,实验组的Lysholm评分在术后得到显著提高,且术后恢复至正常活动水平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表明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四、讨论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以下优点: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

此外,该技术通过关节镜对骨折部位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能够更好地了解骨折的移位程度和关节稳定性,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手术方案。

前交叉韧带保残单束解剖重建有利于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前交叉韧带保残单束解剖重建有利于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前交叉韧带保残单束解剖重建有利于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廖欣宇;何璐;李彦林;王福科;周晓翔;王旭;钟瑞颖;王国梁【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22(26)17【摘要】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会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到膝关节的稳定性,通过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同的重建方式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有所差异。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单束解剖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情况。

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保留原韧带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不保留残端解剖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

术后通过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情况。

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结果与结论:(1)术后3,6个月试验组的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较对照组高,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12个月两组各项评分差异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提示保残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利于患者早期本体感觉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恢复。

【总页数】5页(P2631-2635)【作者】廖欣宇;何璐;李彦林;王福科;周晓翔;王旭;钟瑞颖;王国梁【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9;R318【相关文献】1.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对膝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2.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对膝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3.循经烫疗及穴位刺激对单侧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患者本体感觉康复的影响4.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对本体感觉及功能恢复的影响5.保留残端重建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前交叉韧带

1前交叉韧带

“解剖重建(单束),等长重建(双束)”,你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正好弄反了。

单束不可能成为解剖重建,因为前交叉韧带附着点是呈脚印型的,单束的韧带止点是圆形的。

双束重建模拟前交叉韧带前内、后外两束,在附着点部也呈脚印型分布,才是解剖重建。

而且,单束重建时就提出要等长重建,在屈伸0~120度之间,重建的前交叉韧带要等长等张,才能不受到异常牵拉。

其实现在对这两种方法也没有定论,双束方法刚提出时,风靡全球,但经随访双束的患者在术后功能上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优势,反而在损伤后翻修成了问题,因为第一次手术占用的位置过大,没有办法更准确地在打骨隧道了,而且双束患者的费用也一下攀升。

所以现真正进行双束重建的医生又减少了。

从解剖上,前、后交叉韧带都可以分为2束。

既往的交叉韧带重建都是采用单束重建,由于重建结果并未达到完美,有学者怀疑是因为没有采用解剖重建,亦即为采用双束或者多束重建引起。

实验研究表明,无论前交叉韧带还是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较单束重建,在整个膝关节活动范围内能够更好地维持稳定。

但是在临床上,用4股腘绳肌肌腱重建分成2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与做成1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效果并无差异。

日本1学者采用6股腘绳肌肌腱分成2束重建前交叉韧带,优良率达到了100%。

赵金忠采用8股腘绳肌肌腱,分成2束重建前交叉韧带,97-98%的患者膝关节稳定性能够恢复正常或者接近正常。

这些研究说明,原来前交叉韧带重建效果较差的原因,可能与移植物的强度不够有关。

对于后交叉韧带,目前多采用自体股四头肌腱或者异体跟腱进行双束重建。

但是临床结果较原来的前交叉韧带重建结果还有一定距离。

因为涉及因素较多,近年相关解决方法正在积极探讨中。

综合各种临床报道,后交叉韧带重建的成功率在60-85%之间。

我们认为,移植物强度不够,仍然是原因之一。

我们近2年采用三明治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短期随访优良率接近100%,正在进一步总结当中。

前交叉韧带双束解剖重建新进展Anthony M. Buoneristiani, M.D.,Fotios P. Tjoumakaris,M.D., James S. Starman, B.S., Mario Ferretti, M.D., Freddie H. Fu,M.D.摘要: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骨科医生所进行的最普通的手术之一。

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文章编号:2095-4344(2019)10-01605-061605·综述·www.CRTER .org李韬,男,1993年生,北京市人,汉族,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运动医学研究。

通讯作者:付维力,主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文献标识码:A稿件接受:2018-10-31Li Tao, Doctorate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Province,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Fu Weili,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Province, China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李 韬,朱彦霖,林唐棣,李 箭,付维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 DOI:10.3969/j.issn.2095-4344.1576 ORCID: 0000-0003-4438-2760(付维力)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同种异体移植物: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的选择主要有同种异体移植物、自体移植物及人工韧带3种。

其中关于人工韧带的临床研究相对缺乏,故不在此进行讨论。

对比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具有更多样化选择移植物尺寸、手术时间及使用去血带时间较短、手术切口少、无供腱区感染风险等优点,且目前尚无文献证实使用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同种异体移植物。

组织工程化韧带在前交叉韧带运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组织工程化韧带在前交叉韧带运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组织工程化韧带在前交叉韧带运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许荣梅【摘要】背景: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内的核心性稳定结构,具有制导膝关节生理活动并限制非生理性活动的功能,其中前交叉韧带的作用更为重要,其损伤的治疗已成为目前运动医学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生理功能、损伤机制,综述其修复过程中组织工程化材料的研究成果.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11-02 PubMed 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组织工程研究进展、肌腱支架材料生物力学分析、生物材料在肌腱组织工程中应用及组织工程技术在修复肌腱缺损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biologicalmaterials,damage,treatment",中文检索词"前交叉韧带,生物材料,损伤,治疗",检索文献量总计102篇.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组织工程化康复措施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材料的选择来看,单一移植材料难免会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韧带的康复,复合材料可以结合不同材料的特性对韧带组织工程化材料进行配置,可以弥补单一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降解速度、生物力学性能、材料的韧性等不足,另外,对组织工程化材料进行功能结构加工也是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更大程度的为细胞提供吸附、成长和分化的良好环境.同时,基因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必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前交叉韧带康复的需要.%BACKGROUND: Cruciate ligaments are the core of the knee joint, which can guide physical activity and limit non-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joint.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an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has become the hotspot in sports medicine.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hievements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jury mechanism and tissue-engineered materials used in the repair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MEHTODS: Acomputer-based search was conducted in PubMed and VIP databases for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January 1990 to February 2011 related to tissue engineering progress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endon scaffold, biomaterials for tendon tissue engineering and tissu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tendon repair. The keywords wer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biological ma terials, damage, treatmen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02 articles were retrieved.REUSLTS AND CONCLUSION: Tissue engineering rehabilitation measures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have developed greatly. However, from the view of material selection, single graft materials with many deficiencies are not conductive to ligament rehabilitation. Composite materials can make up the deficiencies of single materials in biocompatibility, degradationrate,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lack of toughness. In addition,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processing of tissue engineering materials is necessary, which can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cell adherence,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Meanwhile, advances in genetic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 can meet the need for rehabilita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o a greater extent.【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1(015)021【总页数】4页(P3941-3944)【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生物材料;损伤;治疗;组织工程【作者】许荣梅【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省焦作市,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前交叉韧带损伤多由于外伤所致,损伤类型大多为撕裂或断裂型,由于前交叉韧带缺乏血供自我修复能力较差,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会造成终身残疾的遗憾。

前交叉韧带损伤修补术的进展(完整版)

前交叉韧带损伤修补术的进展(完整版)

前交叉韧带损伤修补术的进展(完整版)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可导致膝关节功能受损,继发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

随着国内全民体育活动参与度的提高,ACL损伤逐渐呈现高发病率、低龄化的趋势。

ACL重建术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是目前首选的ACL损伤治疗方式。

ACL重建术虽临床效果优良,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随着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关节镜技术的改进、手术适应证的精选,ACL修补术作为一种生理干扰小、具有潜力的ACL治疗手段,再次成为焦点。

本文从ACL损伤修补术的历史演变、适应证、现代主要技术和局限性等方面对前交叉韧带损伤修补术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ACL损伤修补术的历史演变ACL损伤最早是由古希腊人描述的[1]。

1895年,Mayo Robson报道了第一例ACL修补术,他在股骨连接部位使用猫肠线重新连接ACL两个断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显著[2]。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一期ACL修复被进一步完善,最终开放式ACL修补术成为当时ACL治疗的主流[3]。

开放式ACL修补术的早期结果令人满意[4],但中期随访即出现严重问题,5年时的再撕裂率为50%,且术后关节不稳定、再损伤、松弛发生率很高[5]。

因此,20世纪90年代,开放式ACL修补术几乎完全被放弃,转而采用ACL重建术。

随着全民健身和体育运动的发展,ACL损伤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据统计[6],人群ACL损伤的患病率为68.6/10万,年青患者多见。

ACL损伤将导致膝关节不稳,继发半月板、关节软骨损伤,影响关节功能,远期形成骨关节炎。

ACL重建术的短期结果通常很理想,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的膝关节功能[7],但中长期随访显示,ACL重建术后发生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的风险并未降低[8],大约20%至50%的患者将在10至20年内出现骨关节炎的症状[9]。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研究进展摘要前交叉韧带(acl)是膝关节重要的前向稳定结构,损伤后可以产生膝关节前向不稳,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继发软骨、半月板等结构损伤,导致关节退变和关节疾病的早期发生。

关节镜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使得关节镜下acl重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提出的双束韧带重建手术方法更符合解剖学要求。

该文就近几年有关acl重建在移植物、手术方法、及组织工程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综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是关节重要的静力稳定结构,acl损伤可引起膝关节不稳,韧带松弛、半月板及软骨退变、创伤性关节炎和其他继发性疾病。

目前,关节镜下acl重建被认为是常规的治疗方法。

近几年在移植物、手术方法、重建韧带翻修、组织工程等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

关节镜下acl重建适用于膝关节不稳定,其功能不能满足生活和运动需求的患者;伴有半月板损伤,若韧带不重建则半月板难于修复的患者。

对年龄低于50岁的中年患者,应放宽手术适应证;50岁以上患者重建与否,应结合损伤前的膝关节情况,对严重损伤者应行关节置换术。

一、移植物acl损伤后大部分需要手术重建,重建材料包括自体移植物、异体移植物和人造韧带。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骨一髌腱一骨和股薄肌一半腱肌肌腱移植物。

至于哪种移植物效果好,术后恢复快,denti等经临床l~2随访发现,在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方面,两组患者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都能获得可靠的稳定性;对股四头肌肌力和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两组之间无明显区别。

自体(异体)肌腱的缺点是需要再塑形、再纤维化过程,术后恢复时间长,存在韧带松弛的危险性;优点是重塑后的韧带能自我修复,远期效果优于人工韧带。

人工韧带虽不需要再塑形、再纤维化过程,可早期恢复活动,但它有磨损产生的碎屑引起滑膜炎、关节顽固性积液;应力集中,容易疲劳损伤;还有应力遮挡等问题。

这些都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目前人工韧带的研究多集中于左旋聚乳酸(左旋聚丙交酯,plla)。

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解剖学及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解剖学及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量, ACL、AMB、PLB 股 骨 侧 止 点纵 轴 的 长 度 分 别 为 ( 17. 01 ±1. 83) mm、( 11. 43 ±1. 75) mm、 ( 9. 23 ±1. 88) mm, 宽 度 分 别 为( 10. 31 ±1. 45) mm、( 8. 6 ± 1. 27) mm、( 6. 74 ±1. 29) mm, 以 上测量数 据精确度 差异可
· 1720·
医学 综述 2012 年 6 月第 18 卷第 11 期 Medical Recapitulate, Jun. 2012, Vol. 18, No. 11
[ 12] [ 13] [ 14] [ 15] [ 16]
Tsao AK, Roberson JR, Christie MJ, et al. Biomechanical and clinical evaluations of a porous Tantalum implant for the treatment of early-stage osteonecrosis [ J] .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5, 87 ( Suppl 2) : 22-27. Mrosek EH, Schagemann JC, Chung HW, et al. Porous Tantalum and poly-epsilon-caprolactone biocomposites for osteochondral defect repair: preliminary studies in rabbits [ J] . J Orthop Res, 2010 , 28( 2) : 141-148. Shuler MS, Rooks MD, Roberson JR. Porous Tantalum implant in early osteonecrosis of the hip: preliminary report on operative, survival, and outcomes results [ J] . J Arthroplasty, 2007, 22( 1) : 26-31. Hernigou P, Poignard A, Zilber S, et al. Cell therapy of hip osteonecrosis with autologous bone marrow grafting [ J] .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9, 43( 1 ) : 40-45. Hernigou P, Zilber S, Filippini P, et al. Total THA in adult osteonecrosis related to sickle cell disease [ J] . Clin Orthop Relat Res,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研究进展吴平;林石明【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4(020)004【总页数】4页(P326-329)【作者】吴平;林石明【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福建漳州363000;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修复能力差,完全断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腱-骨愈合的时间、愈合牢固程度等成为衡量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

手术中残端的保留、移植物初始的张力、骨隧道角度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到腱-骨界面的愈合。

目前从细胞因子、血小板血浆复合物等相关研究发现具有促进移植物的腱-骨界面愈合的作用,但随着移植物的选择、移植物固定方式、手术的方法、骨隧道定位等技术的更新,现有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是否适用,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1 学术背景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位于膝关节内,起于胫骨平台胫骨嵴前方的前外侧凹陷处,外侧半月板前角止点的内侧,向后、上、外止于股骨外髁的内下方。

分为前内束(antero-medial bundle,AM)和后外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

AM主要功能是在伸直位保持膝关节稳定性,在屈曲位保持前/后向稳定;PL在非伸直位有助于膝关节稳定;屈曲时控制旋转稳定。

ACL作为防止胫骨前移的基本制约结构,一旦断裂即失去制约力的86%。

直接导致胫骨向前半脱位,出现膝关节不稳症状和临床体症。

膝关节过伸损伤是前交叉韧带及后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翻外旋应力导致外侧副韧带损伤多伴有ACL的损伤。

胫骨后方直接暴力导致ACL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折。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修复的能力差,完全断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手术创伤小、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优点,目前已成为ACL损伤治疗的主流方法。

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其腱-骨愈合特点

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其腱-骨愈合特点

族 ,四川 大学华 西
检索人相关内容:第一作者 。
临 床 医学 院在 读
关节镜 下采用 骨一髌腱 一骨 重建ACL曾被
硕士 ,主要 从事 关
肖国庆,李箭.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其腱一骨愈合特 点【Jl_中 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2(37):7359.7363 [Www.zglckf.com/zglckf/ejournal/upfiles/08—37/37k-7359(ps)pdf]
学者 关注 的一个 焦点,并且也做 了大量的相关研
Xiao GQ,Li J.Anterior cm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nd tendon·bone healing characteristics.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08;1 2(37):7359—7363(China)
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其腱一骨愈合特点★
肖国庆 ,李 箭
Anterior cruciate ligam ent reconstruction and tendon-bone healing characteristics
Xiao G uo—qing,Li Jian
A bstract:Presently,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 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autogeneic ham string tendon graft iS generally develop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m otion m ethods of tendon—bone healing becom e a research foCHS of sports m edicine.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 the graft fixation.the character of bone.stress stim ulation and the m atching relation between graft and bone tunnel and so on.The prom otion m ethods include applying grow th factors,m etalloprotease blocking agent,osteoprotegerin,m esenchym e stem cells.physical m ethods.Som e prospective m ethods of prom oting tendon—bone healing have been found.but these m ethods are in anim al study or involving com plex laboratory technique.ThUS.these m ethods require further studies before clinical application.

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研究进展
因此, 滑膜损伤的似乎是黏液变性发病的第一步。
2 临床表现
B e r g i n 等_ 2 通过 M R I 来发现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
MR I 诊断的病变中有近 1 / 4 的人是黏液样变性, 其余的是黏 液样囊肿。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患者没有性别差异, 有近
1 / 3 的人同时有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和黏液样囊肿, 提示前
3 . 2 MR I 表现 诊断前交叉韧带黏液变性的影像学标准是 MR I , 在T 1 wI 显示中等信号, 在T 2 WI 显示增强 的信号。
许多作者描述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 MR I 表现为芹菜梗
样变化_ 3 , 即发现肥大不间断的前交叉韧带上混有高信号
的黏液信号。B e r g i n 等[ 2 ] 在他们的研究中公布了前交叉韧
前交叉韧带的纤维束在 T 1 wI 中不能 良好的显示, 在T 2 WI 中能更好的的显示, 黏液样变在 T 1 wI 和T 2 WI 中显示为增
5 . 1 保守治疗 早期情况下患者都是经过数个月的休息或
实用骨科杂志
第 1 9卷 , 第 1 2期 , 2 0 1 3年 1 2月
文章编号 : 1 O 0 8 —5 5 7 2 ( 2 0 1 3 ) 1 2 —1 1 0 7 一O 3
前 交 叉 韧 带 黏液 样 变 性 的 研 究进 展
叶 义杰 , 尹 文 哲
( 哈 尔滨 医科 大 学 附属 第 二 医院 骨 外 四科 , 黑 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6 ) 中图 分 类 号 : R 6 8 6 .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种是创伤性理论, 为了应对前交叉韧带的损伤, 成纤维细
胞分泌葡萄糖胺聚糖形成黏液样物质。一些人认为是退化 理论, 认为黏液样物质是正常组织的老化变性_ 3 ] 。还有一种 组织, 这也同样解释了间质性滑液囊肿的形成[ 4 ]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非接触性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Bi o me c h a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n o n — c o n t a c t a n t e r i or c r u c i a t e l i g a me n t
i n j u r y
的新 进展 。
( 2 0 1 3 ) 1 7 - 0 3 1 6 4 - 1 0
收稿 E l 期 :2 0 1 2 — 0 9 . 1 5 修 回 日期 : 2 0 1 2 — 1 1 . 2 9
( 2 0 1 2 0 9 1 5 0 0 2 / D‘ C )
方 法 :由作者 应用 计算 机检 索 P u b M e d数 据库 及 CN K I 数据 1 9 7 9至 2 0 1 1年相 关文 献,在 英文 标题 和 摘要 中以 “ a n t e r i o r c r u c i a t e l i g a me n t ,i n j u r y ”和 “ a n t e r i o r c r u c i a t e l i g a me n t ,b i o m e c h a n i c s ”等 关 键 词检 索 ,中文文 献检 索 以 “ 逆 向动力 学 ”为 关键词 ,选择 内容 与膝 关节 前交 叉韧带 损伤 的生 物力 学研 究 、落 地 与损伤 的关 系 、损 伤 的预 防等相 关 的文献 。共 纳入 文献 6 7篇 。
Zh a n g Qi a n g , Wu Xi e
S p o t s Pe r f or ma n c e Re s e a r c h Ce n t e r , S p o t s Sc i e n c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Sh a n g h a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p o r t Sh a n g h a i 2 0 0 4 3 8 , Ch i n a

前交叉韧带损伤毕业论文

前交叉韧带损伤毕业论文

前交叉韧带损伤毕业论文《前交叉韧带损伤毕业论文》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原因、诊断、治疗及康复,并对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提高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认识,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前交叉韧带是人体重要的关节结构之一,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然而,在运动员中,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职业生涯。

因此,研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原因、诊断、治疗及康复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原因、诊断、治疗及康复,并提出对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措施。

第二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原因2.1 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运动、不合理的体位、不适当的运动方式等都可能导致前交叉韧带的撕裂或损伤。

2.2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也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原因。

比如摔跤、滑雪等运动时,膝关节受到外力冲击,容易导致前交叉韧带的损伤。

第三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3.1 体格检查通过对患者的体格检查,特别是对膝关节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可能性。

3.2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第四章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及康复4.1 保守治疗对于较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如休息、冷敷、药物治疗等来减轻症状。

4.2 外科治疗对于严重的前交叉韧带损伤,需要进行外科治疗,如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等。

4.3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的关键,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恢复受伤前的运动能力。

第五章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预防5.1 加强锻炼适量的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

5.2 注意运动方式正确的运动方式对于预防前交叉韧带损伤非常重要,运动员应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并持续进行技术的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的研究进展(一)
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是比较常见的膝关节损伤。

ACL损伤后自身修复能力差,往往需进行手术重建。

临床上常使用自体移植物、异体移植物和人工合成材料进行ACL重建。

使用自体移植物重建ACL,存在来源限制、供区并发症等问题;利用异体移植物有潜在传播疾病和免疫排斥反应的危险;而人工合成材料重建ACL远期疗效还存在争议,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ACL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对组织工程ACL的种子细胞、生长因子及其支架材料等方面进行综述。

1组织工程ACL种子细胞的选择
组织工程ACL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要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

ACL细胞作为韧带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在体外培养时可以较好地保持韧带细胞表型,分泌Ⅰ、Ⅲ型胶原的能力强,有利于韧带组织重建。

CooperJA等〔1〕将分离培养的兔ACL、内侧副韧带(MCL)、髌韧带、跟腱4种成纤维细胞分别种植于三维编织的聚乳酸(PLLA)ACL支架材料上,结果发现ACL细胞分泌I、Ⅲ型胶原和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其它3种成纤维细胞,认为作为组织工程ACL的种子细胞,ACL细胞可能优于其它3种成纤维细胞。

但ACL细胞同样存在来源限制的问题,体外培养时细胞增殖较缓慢,如能解决其快速增殖的问题,不失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具有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可以促进韧带组织修复。

GeZ〔2〕、VanEijkF〔3〕等对分离培养的ACL、MCL、皮肤成纤维细胞和BMSc 进行比较研究,发现BMSc分泌细胞外基质(ECM)能力强、细胞增殖快,认为就细胞增殖而言,作为组织工程ACL的种子细胞,BMSc优于其它3种细胞。

但韧带细胞表面没有特殊标记物〔4〕,BMSc如何向韧带细胞诱导分化尚无统一认识。

有研究表明,在体外特定条件下,应用机械应力〔5〕、选择利用生长因子〔6〕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可诱导BMSc 向韧带样细胞分化〔7〕。

但目前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BMSc向韧带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和技术还不成熟。

而且BMSc能否在关节内环境下继续增殖并促进韧带修复尚不清楚。

BMSc 要作为组织工程ACL的种子细胞尚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2生长因子在组织工程ACL中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一定量的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韧带细胞增殖,有助于损伤韧带修复并能促进新生韧带血管化和增强其力学性质〔8〕。

沈雁等〔9〕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b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加入体外分离培养的兔ACL细胞中,结果发现单独应用aFGF、bFGF 或联用EGF都可以促进ACL细胞增殖;SteinertSA等〔10〕使用转化生长因子
治疗老鼠MCL,发现其力学性质明显增强,认为是促进韧带修复的重要生长因子。

HankemeierS等〔11〕的研究发现使用低剂量/ml)可以促进BMSC增殖并可提高ECM和细胞骨架成分蛋白mRNA转录水平,有助于韧带组织工程构建。

但生长因子参与韧带形成的调节信号还知之甚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2〕。

目前,有关生长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进细胞有丝分裂方面。

有关各种生长因子的作用机理、生长因子有效生理浓度的选择、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种子细胞使生长因子可持续表达、结合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缓释系统可使生长因子缓慢释放并持续作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讨,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生长因子的重点之一。

3组织工程ACL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ACL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研制和选择合适的支架材料。

理想的ACL支架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符合生物安全性要求;生物相容性良好;可生物降解性,既不会降解过快而重建失败,又不会延迟降解产生应力遮挡而影响新生组织长入;力学性能良好,重建后膝关节功能可恢复到损伤前水平并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而且随着支架材料降解,在新生韧带形成前,其力学性能可保持;利于宿主组织长入,支架材料能与体内局部环境进行机械信号或生化信
号联系;有一定的孔径、孔隙率和较高的比表面积;固定方法简单可靠,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等。

目前用于组织工程ACL的支架材料主要有: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

3.1合成高分子材料
组织工程中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是聚羟基乙酸(PGA)、聚乳酸(PLA)及其共聚物(PLGA),这类高分子材料已获FDA通过,可以用于组织工程。

大量实验证明,这类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力学性质可调、材料可塑性好。

缺点是这类材料疏水性强、细胞黏附能力差、材料柔韧性差,经过必要的修饰后可增加细胞黏附能力。

而作为组织工程ACL,其柔韧性不足的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

SharonL.Bourke等〔13〕分三阶段使用聚碳酸酯纤维e)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ACL,结果发现该材料可诱导新生组织长入,人和兔的成纤维细胞可以在材料上黏附和增殖,体外降解后该材料可以很好地保持其力学性质,其抗张强度也达到人ACL要求,经过进一步研制有望成为组织工程ACL支架材料,但其生物降解性能否满足理想支架材料的要求尚需进行研究。

潘政军等〔14〕使用聚乙烯醇-胶原(PVA/COL)复合材料在体外初步构建组织工程ACL,结果发现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制成具有一定孔径和孔隙率的支架材料,有较好的柔韧性和一定的抗张强度,如果能通过编织或改进制备技术有望成为理想的组织工程ACL支架材料。

近年来,有学者使用三维编织技术构建组织工程ACL,编织后的材料可形成具有一定孔径和孔隙率的三维支架,其力学性能也增加,可以达到人ACL的力学要求,拓展了材料的使用范围。

HelenU.Lu〔15〕等使用三维编织技术对PLA、PGA、PLGA纤维分别进行三维编织来构建兔ACL。

实验证明,经过编织的支架材料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合适的孔径结构,其力学性质,如最大拉应力、抗张强度与兔ACL力学性质相似。

材料经过FN修饰后可促进兔ACL细胞黏附、增殖和分泌ECM。

利用PLLA纤维编织构建的人ACL支架材料,其最大拉应力可以满足人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16〕。

使用编织材料是构建组织工程ACL的发展趋势。

编织后的支架材料可以较好地模拟ACL纤维走向,支架材料的骨隧道和关节内部分的纤维可以形成不同的孔径结构,有利于新生组织长入,为韧带血管化和再生创造了条件〔17,18〕。

3.2天然高分子材料
用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最多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是胶原纤维。

大量研究表明,胶原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对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经过处理基本可消除抗原性、无异物及毒性反应。

而且胶原作为韧带基质的主要成分,其独特的序列结构为韧带细胞长入提供特殊的微环境并对维持韧带力学特性起着重要作用〔19〕。

研究表明,使用未交联的胶原纤维制作的韧带支架材料其弹性模量和抗张强度均不能满足组织工程ACL的力学要求〔20〕。

因此常需与其它弹性模量大或抗张强度高的高分子材料聚合构建组织工程韧带支架材料〔21〕。

交联后胶原纤维的弹性模量和抗张强度大大提高〔22〕。

但因使用了戊二醛、碳化二亚胺(EDC)等交联剂,可能会对种子细胞黏附和增殖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提高胶原纤维的力学性能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异种组织材料也是组织工程ACL研究的热点。

王昆等〔23〕使用猪肌腱通过消毒、去杂质、环氧化物交联、多方位去抗原处理等技术已初步研制成生物型人工韧带,其力学强度达到了人ACL正常生理活动的要求。

体外实验证明该支架材料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进一步研制有望成为组织工程ACL支架材料。

异种小肠黏膜下层(smallintestinalsubmucosa,SIS)也可作为组织工程ACL支架材料〔24〕。

该材料具有完整的力学性能和多孔结构,允许细胞长入、生长因子渗透和血管再生,因有助于促进组织修复和重建而得到广泛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