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语境下济宁八角鼓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探究

合集下载

聊城八角鼓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上的传承

聊城八角鼓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上的传承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聊城八角鼓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上的传承于秀慧(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摘要】曲艺,是以口语作为表现形式,以叙事为主的一门综合艺术。

结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

八角鼓是沿京杭大运河流传到聊城的一门曲艺音乐。

经过与当地的方言、音乐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曲艺曲种,以地名命名为聊城八角鼓。

它的发展也如其他曲艺音乐一样,也经历了从辉煌到落寞的局面。

为了更好地保留这门艺术,也更好地让高校学生了解这门曲艺,因此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上,开始进行新的传承。

【关键词】方式;步骤;目的【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识码】A一、传承方式聊城,地处山东西部,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路,在清代时期曾流传着一种非常受当地人喜爱的曲艺——聊城八角鼓。

据老艺人回忆,在当时会唱聊城八角鼓,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也是当时大部分学唱八角鼓的艺人以此养家糊口的营生。

当时聊城八角鼓的传承方式也和其他曲艺音乐的传承方式相同,都是口头传唱,也就是师父唱一句,徒弟跟着学一句。

这种口头传唱的传承方式,一直保留到现在。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门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所学的一门必修课,其内容分为四章,民歌、器乐、曲艺和戏曲。

学习这门课主要是为了让现在的大学生能了解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知识,并掌握其中属于自己家乡本土的音乐。

聊城八角鼓这门鼓曲词类曲艺音乐,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与发展以外,还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学习演唱八角鼓的唱腔和演奏八角鼓的方法,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一)口传心授传统的聊城八角鼓的传承方式就是口头传唱,师父教一句,徒弟学一句。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传统方式的传承,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将八角鼓部分剧目中的曲牌作为教授片段进行课堂教学。

口头教授,这样的作用是更好的让学生去了解传统曲艺音乐的教学方法,也更能深切地体会老艺人是如何在咬字、吐字、拖腔中将这门民间的曲艺音乐传承下去的。

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精粹传承方式探究——以河北承德地区满

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精粹传承方式探究——以河北承德地区满

构变动相适应 , 使得 乡村人 口与城镇人 口的此 消彼长 , 同时居 民点 的建设 等物质表象和居 民的生活方 式 向城 镇 型转化并稳 定 , 这 样 的一个 系统 性过 程被 称 为城镇 化 过 程 。继 “ 十一 五 ” 规划 明确 提 出“ 要 把 城 市 群 作 为 推进城镇 化的主体形态” 以来 , 我 国城 市化进程 飞速发 展。据有 关 资 料 显 示 , 1 9 7 8年 中 国 的 城 镇 化 率 是 1 7 . 9 , 2 0 1 2年 达 到 5 2 . 6 9 / 6 。这意 味着 , 在 过去 3 4年 中, 中国的城镇 化率 提高 3 4 . 7个 百分点 , 平均 每年都 要达到 1 个 百分 点 以上 。2 0 1 3年 , 十八 大报 告 中明确 指出“ 城 镇 化 依 然 是 中国 目前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增 长 点” 。河北 省承德 市丰 宁满 族 自治县 “ 实 施开 放带 动 、 科教兴县 、 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 战略 , 建设 工业经 济强 县、 特 色农 业 大 县 、 生态旅游名县 , 打造富裕 丰宁 、 生 态 丰宁 、 和谐丰宁” , 全县经济总量 、 财政收 入 、 社会 事业 、 人 民生活水平上 了一个 台阶。八 角鼓戏 的传 承在 良好 的经济发展势头下面临 巨大 的机会 。 1 . 2 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对少数 民族文化传承影响 丰宁满族 自治县 近些 年城 镇化 的速 度逐 年加 快 ,
2 民族地 区城 镇化 背 景下 的河北 承德 八角 鼓戏 传 承 境 况分 析
2 . 1 民族 地 区城 镇 化 背 景 下八 角鼓 戏 内部 优 势分 析 ( 1 ) 独有 白话 唱腔 。
八角鼓戏在 唱腔 上大 体分 为两 种类 型 , 也 可 以说 出现 了两种 流派 。一 类是 以多种 唱腔 、 多 重 曲牌和 乐 器组 成的联 奏联 唱 , 并有 场次 、 布景 、 完整 的故事情 节 和人物造 型 。唱腔 以八 角鼓 传统 曲牌联 缀 而成 , 道自 用普 通话 , 表演模 仿戏 剧 的身段动 作 , 但无 脚色 行 当。 唱腔多采用正 调 , 唱法 , 所 以人 们通称 它为正调八 角鼓 戏分 ; 为“ 鼓” ( 八角鼓、 大鼓 ) 、 “ 柳” ( 时调 小 曲) 、 “ 彩” ( 古彩戏法 ) 三 大类 。说 、 学、 逗、 唱、 吹、 打、 弹、 拉、 变都 包括 了。故谓 之“ 全堂八 角鼓 ” 岔 曲: 用 三 弦、 八 角鼓伴 奏, 唱两个小 岔曲 , 一个 大岔曲 ; 逗哏: 二人或 三人插科 打诨 说笑 话 , 顺便 介绍 各种 节 目演 员 的姓名 ; 腰节: 包 括群唱《 四季黄 鹂调 》 、 《 大八仙 》 、 《 渔家 乐 》 、 《 万 寿香 》 等 。古 彩戏法或三人逗哏 。连珠快 书或双簧 ( 原名“ 双 学一人” ) 。拆 唱八 角鼓 : 又名 牌子 戏 , 二、 三 人分 包 赶 角演唱 , 曲 目有《 喜荣 归 》 等 。另一 类 是只有 一个 人 自 弹 自唱 , 声调只有一种 , 由一个人扮演 故事 中的多种 人 物的越调单弦 。两种唱腔类型在语 言上均 采用普通 话 的道 白, 通俗易懂 , 这使其在语 言上独具 优势 。由于满 族 人 口 比较 多 , 聚集地也相对较 多 , 所 以就 衍 生 出很 多 流派 , 就 出现各地流派不尽相 同 , 有 时韵律相 同而用 腔 各异 , 曲名相同而 曲谱不一 的现象 , 不 同流 派的唱 腔都 以简单的形式表 现 出不 同 的特 点 , 简单 的表 现形式 却 给人 以不一样的听觉感受 , 相 比其他繁冗 的 民族 文化 , 八角古戏具有很强 的竞争力 。 ( 2 ) 特色“ 越调单弦” 。 随着时 间的推移 , 观众欣赏水 平 的提高 , 在 与地方 上 的剧 种 交 流 学 习 , 很 自然 地 在 唱 腔 格 调 中有 了不 同 套路 , 这就给八角鼓的 唱腔带来 相应 的变化 , 最显 著的 是“ 越调单弦” ( 属 于单弦 牌子 曲类 ) , 其特 点 是 由几个 或多个牌子 曲、 岔 曲联 在 一起 的唱段 , 演员 不化 妆 , 无 角色区分 , 只有一个人 自弹 自唱 , 声调只有一种 , 不多见 男女声腔变化 并 由一个人 扮演故 事 中的多种人 物。它 既吸纳了 口技特有的“ 口” 的技巧 , 不用高价支付乐器 的 费用 , 一个八角鼓可以帮助演唱者击打 出各种想要 的还 有 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 , 这种 特有 的艺术 的独特 , 不仅 节约了成本 , 还给听众带来不一样 的视听盛宴。

沧县八角鼓——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沧县八角鼓——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沧县八角鼓——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杨秀英
【期刊名称】《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3)003
【摘要】沧县八角鼓是我市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面临灭绝的危险,保护和整理该遗产的意义重大.
【总页数】1页(P5-5)
【作者】杨秀英
【作者单位】沧县文化馆,河北,沧县,0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4
【相关文献】
1.“八角鼓类型腔系”内部曲种关系研究 [J], 高乐;
2.寂寞济宁八角鼓——由济宁八角鼓现状引发的思考 [J], 赵小林;李娟娟
3.青着蓝韵俗超蓝——试论八角鼓与聊城八角鼓 [J], 黄玉松
4."非遗"语境下济宁八角鼓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探究 [J], 张晓园
5.聊城八角鼓的传承与保护 [J], 陈海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当代音乐2021年第5期MODERNMUSIC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贾增辉㊀王娅琦[摘㊀要]青州八角鼓和挫琴是存在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至今仍在承传的古乐种活态音乐形式之一ꎮ我们应尽快探究出一套有关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办法ꎮ在不断地追溯和延续中认识自己㊁丰富自己㊁发展自己ꎬ为青州八角鼓和挫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提供可持续发展模式和传播经验ꎮ向全社会准确㊁全面㊁生动㊁有效地介绍我们青州的传统音乐文化ꎬ告诉全社会为什么讲我们青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㊁独特的ꎮ[关键词]青州ꎻ音乐类ꎻ非遗ꎻ传承ꎻ迫切性ꎻ策略[中图分类号]J6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74-03[收稿日期]2020-11-27[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重点课题项目(QN202008037)ꎮ[作者简介]贾增辉(1988 ㊀)ꎬ男ꎬ潍坊理工学院讲师ꎻ王娅琦(1993 ㊀)ꎬ女ꎬ青州云门书院教师ꎮ(青州㊀262500)㊀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与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ꎬ因此在传承保护时必须要从活态视角切入ꎬ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视野去发展ꎬ才能取得效果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当前具有紧迫性和现实必要性ꎬ虽然国内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效ꎬ但是总体而言仍然缺乏有效性和适应性ꎬ必须要纳入文化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重新反思ꎬ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一条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途径ꎮ一㊁文化视野下青州推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青州推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紧迫性青州八角鼓也被称为 八旗鼓 ꎬ是满族古老的乐器之一ꎬ在艺术说唱时候进行伴奏使用ꎮ满族人喜爱说唱艺术ꎬ说唱时为了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感ꎬ用八旗鼓进行烘托气氛㊁渲染情绪ꎮ青州挫琴是另外一种古老乐器ꎬ它主要在青州地区流行ꎬ造型奇特ꎬ失传已久ꎮ在非遗普查过程中被无意中发现后引起了人们的重视ꎮ青州挫琴拥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奏特性ꎬ它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拉弦乐器比西方早了整整1500年ꎬ可谓是真正的音乐活化石ꎮ根据调查ꎬ目前青州八角鼓和挫琴在民间仍然有存在痕迹ꎬ有一些艺人仍然靠此为生ꎬ通过祖传的演奏技法和曲谱ꎬ为我们展示优美的青州传统音乐文化ꎮ以青州挫琴为例ꎬ青州挫琴的曲调十分优美ꎬ乐曲种类数量惊人ꎬ主体内容多元ꎻ曲式结构工整ꎻ演奏气势庞大ꎬ在上千年的漫长发展当中夹杂了众多音乐元素ꎬ展现出了丰富的音乐魅力ꎬ因此研究青州音乐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优秀传统音乐文化ꎬ对其进行更好地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ꎬ国内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都是采用了国外的做法和经验ꎬ实践以后发现ꎬ这种做法和经验并不是十分适合国内情况ꎬ而且走了许多弯路ꎬ对国内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ꎮ学界重新进行反思ꎬ最终认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是要立足国情ꎬ从国内实际需求出发ꎬ基于传统音乐本身特性进行有效传承ꎮ任何民族的音乐遗产都有自身的文化正统性ꎮ有人认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大杂烩ꎬ谈不上什么文化正统性ꎬ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ꎬ因为文化正统性的根本是文化稳定性ꎬ而不是简单地从民族视角出发去区分ꎮ众所周知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拥有巨大的稳定性ꎬ这种稳定性足以吸收和消化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ꎮ如果非要从西方种族视角去看待民族音乐文化ꎬ那么是不适合中国历史逻辑的ꎮ消化异质性音乐文化需要极强的文化自信ꎮ当前我们文化自信仍然不足ꎬ远不如汉唐时期的那种豪迈博大ꎬ对外来文化也缺乏平等意识ꎬ总是觉得外来文化比我们的好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ꎬ自身的优越感迟迟没有建立ꎬ反倒被危机感所替代ꎬ因此半主动地接受了外来文化ꎬ甚至主动排斥本土文化ꎬ以外来文化同化为荣ꎮ这也是汉唐音乐文470化交流与五四以来的最大区别ꎮ当前我们仍然把二胡这些器乐叫做舶来品ꎬ这其实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ꎮ(二)青州推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ꎬ十八大以来ꎬ国家提出民族文化自信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ꎬ在此背景下ꎬ许多地方更加重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ꎬ深入挖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ꎬ加强保护利用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ꎬ但是离我们的预期目标远远不够ꎮ外来文化的根深蒂固影响ꎬ成为了制约当前音乐文化受重视程度和保护效能的最大障碍ꎮ政府重视ꎬ社会不重视ꎻ专家重视ꎬ民间不重视ꎬ这种现象普遍存在ꎬ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ꎬ相关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ꎬ许多年轻一代都不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ꎬ对传统器乐也不感兴趣ꎬ我们不能让珍贵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埋没ꎬ应该在各方面都加强传承意识ꎬ改造㊁发展传统艺术文化的宣传与行动大大强于保护传统音乐的微弱呼声ꎮ[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DNAꎻ是民族古老生命活态基因的记忆ꎻ是构筑民族脊梁的精神食粮ꎬ守护㊁传承㊁发扬它ꎬ我们任重而道远ꎮ研究与追溯中国古代的音乐发展史ꎬ必然不能忽视目前仍存活于民族民间的活态音乐形式ꎮ[2]青州八角鼓和挫琴正是存在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至今仍在承传的古乐种活态音乐形式之一ꎮ祖先给这一活态音乐形式注入了厚重的人文㊁历史以及音乐文化的烙印ꎮ几代历史学家㊁探险家㊁考古学家㊁文化学者㊁艺术家和艺术史学者等近百年来为探究它的 行迹 ㊁揭示它的内涵㊁再续它的价值而孜孜以求ꎮ但由于当今社会文化生态的重大变化ꎬ青州八角鼓和挫琴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乏人㊁命悬一线的状况ꎬ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危机ꎮ为了挽救濒临灭绝的青州八角鼓和挫琴ꎬ继承和传播灿烂的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ꎬ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再现生机ꎬ论者认为ꎬ应欢迎更多有识之士的加盟ꎬ通过大学㊁乐社㊁社会相互结合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ꎬ向青州八角鼓和挫琴优秀的传承人潜心学习ꎬ保持原古老乐种风格ꎬ使保护㊁传承㊁利用各有所依ꎬ为了青州八角鼓和挫琴延续和再度复兴㊁让它更贴近当代社会生活ꎬ以行动来护卫华夏文明的璀璨ꎬ是我们的历史职责ꎮ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出国门ꎬ对外交流的角度看ꎬ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也具有现实必要性ꎮ当前我国经济硬实力不断提升ꎬ文化等软实力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ꎬ长此以往ꎬ对于我国对外形象是不利的ꎮ在西方文化强势渗透的背景下ꎬ加强音乐类非遗挖掘和开发利用ꎬ有利于系统化梳理民族音乐文化现状ꎬ整合相关资源ꎬ向国外展示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ꎬ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就是这样的一个绝佳机遇窗口ꎮ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非遗走出国门ꎬ通过各种形式ꎬ包括展览㊁文创活动等多种形式拉近了文化的距离ꎬ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ꎬ但是后续工作的开展却始终缺乏系统化的规划ꎬ导致这种交流形式成效不足ꎬ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是民族文化自信中面临的新问题㊁新形势ꎬ也是对艺术管理能否解决新问题㊁适应新形势的考验ꎮ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对民族文化自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ꎬ通过研究可以充实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理论ꎮ另外ꎬ在对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实际调查的基础上ꎬ深入了解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对民族文化自信带来了哪些新问题ꎬ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去看待和应对ꎬ为今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思考ꎮ增进民族文化自信现状的基础上ꎬ基于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背景对民族文化自信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ꎬ更好地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实践参考ꎬ尤其在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背景下ꎬ为民族文化自信制度创新㊁方法创新提供借鉴ꎮ二、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策略(一)充分发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保护与传承作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要特别注重透过音乐技艺培养学生从地域文化诸形态中领悟地域文化之神ꎮ我国浩如烟海的民歌㊁器乐音乐㊁说唱艺术是历代遗留下来的辉煌灿烂的音乐文献ꎬ更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间音乐都不能与之比拟的ꎮ它们是无比丰富和多姿多彩的音乐珍宝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ꎮ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民族优秀传统精神ꎬ具有自己的民族魂ꎬ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㊁民族的优秀传统ꎬ理解他们的民族魂ꎬ才能在中西互补中充实自己和发展自己ꎬ才能在这种双向掌握的基础上吸取外国优秀传统与现代的表现手段ꎬ成为发展地域音乐文化的时代音乐家ꎮ当代一些优秀的中国青年音乐教育家的成长和成功ꎬ也证明了这一点ꎮ[3]地域音乐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ꎬ需要传承与发展ꎬ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ꎬ部分地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已经受到不同程度570贾增辉㊀王娅琦: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破坏ꎮ需要通过高校音乐教学改革ꎬ加强大学生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传承教育ꎬ能够有效地促进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㊁传承与发展ꎮ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ꎬ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不仅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即专业师资力量ꎬ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相应充足的专业指导ꎬ同时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建设ꎬ长期形成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培养机制ꎬ教育内容的体系化㊁教育方式的集约化和教育手段的规范化等无疑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音乐人才ꎬ从根本上解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人后继无人的状况ꎬ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ꎮ青州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向音乐专业及全校普通专业大学生开设当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课程ꎬ如 青州音乐史 青州八角鼓研究 青州挫琴研究 等必修课和选修课ꎬ组织学生参观青州挫琴㊁八角鼓艺术的表演ꎬ同时与校社团结合ꎬ开展 走出去ꎬ请进来 艺术实践ꎬ增加学生对青州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ꎬ培养和锻炼学生专业能力ꎬ通过师生教学相长ꎬ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学校人文特色建设ꎮ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发展不能离开高校音乐教育这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ꎬ高校自身通过音乐教育改革ꎬ可以加强大学生群体在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参与和融入ꎮ[4](二)提高消费价值是传承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原发的动机在很长的一个阶段中ꎬ艺术的发展都受到了消费观念的影响ꎬ某种意义上ꎬ市场价值决定了艺术价值ꎮ如果纵观艺术发展史ꎬ就会看到艺术的兴亡盛衰极大的受到了消费价值的影响ꎮ这种影响是很难察觉的ꎬ但是其内在联系却十分紧密ꎮ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变化㊁欣赏口味变化都会对艺术价值产生很大的影响ꎬ历史上很多盛行一时的艺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很好的例子ꎮ消费价值是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管理重要的工作之一ꎮ加强消费价值不仅对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目标的实现具有直接的推动ꎬ也对非遗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ꎮ非遗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的非遗项目管理机制ꎮ从长远看ꎬ消费价值质量关系到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研究创新的水平高低ꎬ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衡量质量指标ꎬ虽然没有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ꎬ但是却处处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ꎮ消费价值始终与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本质联系在一起ꎬ高质量的消费价值可以内化为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的核心目标㊁方法㊁内容㊁形式ꎬ规范着全体成员ꎬ产生恒久的价值推动力ꎬ不断地熏陶社会群体的优秀品质ꎬ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ꎮ通过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ꎬ最终认为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该从 发挥社会主体作用㊁完善政府管理制度保障㊁深化传承手段使用的科学引导㊁完善传承环境建设㊁营造减少西方外来文化负面影响的外部环境 几方面积极开展消费价值构建ꎮ在消费价值的刺激下ꎬ社会群体对非遗传承的兴趣会更高ꎬ传承的积极性会更大ꎬ通过良性的社会机制运转ꎬ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ꎬ整合传承资源ꎬ有利于提升传承的质量和效率ꎮ青州音乐类非遗传承起步较晚ꎬ但是未来前景值得期待ꎬ相信在政府大力倡导下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势必会将非遗财富转化为消费需求ꎬ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效应ꎮ结㊀语综上ꎬ青州八角鼓和挫琴是山东省青州民族历史与思想的真实写照ꎬ青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对民族精神信仰㊁人文历史㊁风土人情等进行有效信息传递ꎬ将古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当代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内容ꎬ为当前文化自信助力ꎬ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ꎮ注释:[1]吕㊀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管理困境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ꎬ2012(04):133 137.[2]廖明君ꎬ杨民康.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民族艺术ꎬ2008(01):18 26.[3]王思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对陕西省的调研分析[J].生态经济ꎬ2011(04):188 191. [4]孙春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现状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09(05):74 81.(责任编辑:刘露心)670当代音乐 2021年第5期。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以山东济宁八角鼓曲艺为例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以山东济宁八角鼓曲艺为例

16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5文化产业并促进其发展。

(二)制定保护政策,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的传承力高校是民族民间文化学习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学习和开拓视野的乐园,同时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集中地。

它具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影响力,开展一些非遗课程,对其传承也会起到推动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进行招募志愿者活动,集中文化类的音乐爱好者一起去学习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断地扩大传承队伍。

(三)唤起民众对传统曲艺文化的保护热情现如今,许多像八角鼓这样的地方传统曲艺已走向无人传承的危险局面。

由于其自身的艺术特点、独特的传唱方式等原因,其传承的基础越来越薄弱。

传统的曲艺文化起源于民间,如果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曲艺的保护热情,传统曲艺文化才有传承下去的希望。

想要唤醒民众的保护热情,就要树立起正确的传承理念,认真的整理和研究“八角鼓”传统曲艺的精髓,采用合理的传承模式,良好的传播手段,鼓励民众自愿的参与到保护的队伍中,主动去传承和保护“八角鼓”曲艺。

(四)加强对八角鼓曲艺传承人的保护古往今来学习和传承八角鼓的人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八角鼓艺人有谭殿选、荣剑尘等。

他们是八角鼓曲艺传承的代表人物,几乎用尽一生来诠释着八角鼓的精髓和意义。

然而在八角鼓曲艺日趋衰败的今天,掌握着八角鼓曲艺的老艺人们已经一天天的老去,为了保护八角鼓传统曲艺就必须先从保护这些老艺人开始,他们既是我们学习和保护八角鼓的源流初始,也是我们今后传承“八角鼓”曲艺的坚实后盾。

如今,我们拥有了现代音乐的保存方式,将这些老艺人的演出进行及时的录制和保存,方便以后更多的人去学习与研究,也更有利于对八角鼓传统曲艺的传播与传承。

结 语济宁八角鼓作为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对研究和学习地方戏曲起到了很好的例证作用,它的演变是通过北京八角鼓的外传和河南地方戏曲的融合而逐渐形成的,是研究当时地方戏曲的宝贵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及创新——以江西赣傩非遗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及创新——以江西赣傩非遗为例

屍血勲4*1■笼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及创新---以江西赣傩非遗为例□赵勤李鸿祥摘要: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前提,结合高等教育承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的多重职能,将高校艺术教育与赣傩艺术传承相结合,以推动对赣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探讨将赣傩反哺民间的传承与创新路径,总结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取得的传承与研究赣傩艺术的成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艺术教育赣傩传承赣傩,又名江西傩,是汉族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赣傩源于商周时期,以傩礼和傩仪为文化核心,以傩戏、傩艺、傩舞等为呈现形式,包含110多类艺术节目和180多种傩面具。

其通过奇特的装扮与舞蹈,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

赣傩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工艺等,为人们思考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带来了诸多启迪。

2006年,赣傩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对其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赣傩是地域傩文化,经历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其“三宝”(傩舞戏、傩面、傩庙)俱全,成为江西傩文化的特色,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1]o一、赣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赣傩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蕴含驱邪纳吉的民俗文化内涵。

赣傩通过奇特的装扮与舞蹈,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获得自身内涵的释放与升华。

赣傩是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当前,赣傩的传承模式单一,传承队伍中相对缺乏具有现代意识与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在某种程度上,赣傩面临着失传、断代的危机。

加上受到地域的限制,赣傩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传承赣傩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赣傩非遗传播模式落后赣傩艺术的传承模式多为以家族为体系的师徒制度,传统傩艺人还保留着一师一徒制的传承模式。

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传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赣傩的传承方式落后、覆盖面狭窄。

依托高职院校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依托高职院校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依托高职院校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和探索作者:姚洪运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8年第25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面临较大挑战。

高职院校突出能力本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在如何依托高职院校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高职院校是突出能力本位的教育,以弘扬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引领,以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战场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在弘扬“非遗”文化方面具有责任担当和独特优势。

济宁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不断思考与探索,走出了一条依托高职院校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子。

一、搭建“非遗”传承保护平台学院在全省高校首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重要阵地。

该展示体验馆承担着课程建设开发中心、作品展示交流中心、互动参与体验中心及研发创作推广中心的功能。

课程建设开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发非遗课程体系,作品展示交流中心为非遗作品的展示提供了场所,互动参与体验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与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的平台,研发创作推广中心主要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创作场所,推广设计作品,促进作品转化商品。

该展示体验馆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学生体验非遗的快乐,更提高了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认识。

二、开发“非遗”特色课程组织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选择、整理,开发了具有济宁地方特色的《济宁非遗文化》《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烙画技艺》《圣绣技艺》等“非遗”课程,搭建课程体系,深入开发课程,让教师和学生有本可依,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美育教学探索——以西藏大学“藏族民间舞—热巴舞”为例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美育教学探索——以西藏大学“藏族民间舞—热巴舞”为例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美育教学探索——以西藏
大学“藏族民间舞—热巴舞”为例
李幸怡
【期刊名称】《西藏教育》
【年(卷),期】2024()3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承载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原始与自然的沉积、人类净化的印记及人类文化的储存。

藏族民间舞热巴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藏族古代灿烂舞蹈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运用数媒手段将其融入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可促进美育数字化发展,搭建民族文化互鉴互赏、交流共享的平台。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李幸怡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2
【相关文献】
1."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探索
——以赵抃故里"非遗"文化融入为例2.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
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珠海三灶民歌和三灶鹤舞为例3.闽南踢球舞“非遗进校园”教学体系化建构--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民间舞·踢球舞》课程为例4.西藏大
学慕课“藏族民间热巴舞”课程建设与价值研究5.课程美育视域下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探索——以图形创意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遗系列《山东大鼓》艺术传承 专题教育PPT模板

非遗系列《山东大鼓》艺术传承 专题教育PPT模板
传承保护
非遗系列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逐渐趋于衰落,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亟待扶持保护。
保护措施
中国推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经济上,给与财政支持。在政策上,倡导地域文化进校园,发展特色教育, 在教育行业甚至整个社会形成了一股重视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2010年至2012年,山东省艺术研 究所先后与艺术单位合作,通过大鼓进高校,研究所与剧团相结合等多种途径,确立了济南市曲艺团、济南 艺校、山东管理学院等机构成为山东大鼓的传承基地,通过人才培养和演出实践,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
非/遗/系/列
山东 大鼓
传承非遗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相关 图片
传承保护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ART.07
曲艺价值
非遗系列
曲艺价值
曲艺价值
山东大鼓起源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农耕文化,是原创性的艺术形式,反映了生产方式与艺术形式的密切关系, 体现了物质生产与文化娱乐相辅相成的生活态度,是明末清初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结晶,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的艺术特征。 传承300多年而不衰的山东大鼓,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 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华文明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化遗产。 山东大鼓有着独特的唱腔风格,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曲艺形式,具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同时,山东大鼓鼓曲繁多,地方色彩 十分浓郁,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 山东大鼓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它不仅呈现着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而且也体现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不同文化生 态的特征。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逐渐形成的,流传到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可以说,山东大鼓以生动的艺术形式为 世人展现了一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所以在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山东非物质遗产胶州八角鼓的保护与传承

山东非物质遗产胶州八角鼓的保护与传承

山东非物质遗产胶州八角鼓的保护与传承作者:耿琰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1期【摘要】山东胶州的八角鼓是山东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目前来胶州八角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本文从八角鼓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对胶州八角鼓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策略,希望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山东非物质遗产;胶州八角鼓;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山东胶州八角鼓是山东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八角鼓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在当时社会的贵族之中较为流行,八角鼓的创作主体大多是经常与上层社会进行接触的知识分子或者民间艺人,他们大多都经历了民间的疾苦、饱受世间沧桑,希望通过利用八角鼓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险恶以及政治的腐败,表达出了下层人民的心声,寄托了社会底层人民对于改变社会现状的理想和愿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人民观念的更新,八角鼓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市场考验,虽然我国把八角鼓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人们对于八角鼓的喜爱渐渐消失,从事八角鼓表演的艺人也越来越少,八角鼓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加强对山东胶州八角鼓的保护,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一、胶州八角鼓的发展现状山东胶州的八角鼓起源于清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表现以及传承体系。

1937年,日本对我国发起了全面的侵略战争,这对于我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进行全民抵抗侵略战争的同时,人们对于文化以及艺术的保护意识也有较大程度的降低,胶州八角鼓在这个时期也迅速衰败下来。

抗战结束之后,我国又经历了八年内战,这对于胶州八角鼓的发展与传承也是一个较大的打击。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对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也开始重视起来,八角鼓在这个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比如胶州八角鼓著名演艺家把八角鼓与交响乐充分结合起来,创作除了很多著名的桥段,《沙家浜》、《军民鱼水情》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这个时期的八角鼓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与进步。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非遗元素如何融入教学内容。

强调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以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

面对挑战,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

这样才能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使高校音乐教育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非遗元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教学内容、音乐教育质量、挑战、发展方向、结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音乐人才和传承音乐文化的关键环节,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往往局限于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重新审视高校音乐教育,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分析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探讨非遗元素如何融入音乐教学内容,探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可行方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研究意义高校音乐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从而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域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借鉴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可以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音乐教育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NON-LEGACY INTO ART DESIGN MAJ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是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各环节[2]的具体实践,将两者互融互通,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的不竭源泉,其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意元素和艺术素材。

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实现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教学成果可以反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践行课程思政成效,如图 1 所示。

非遗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追求的育人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两者存在教学内容的交叉性、育人功能的契合性和相互发展的依存性,将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作者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云南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情况如下:(一)学生问卷调查对象为云南省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出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有效问卷中有64.49%的同学愿意将非遗植入专业课程,丰富设计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创新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内涵,有31.16%的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而将非遗相关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占比仅为20%。

寂寞济宁八角鼓——由济宁八角鼓现状引发的思考

寂寞济宁八角鼓——由济宁八角鼓现状引发的思考
府职 能部 门要 提 高认 识 培 建 立 训 基 地 保 护 老艺人 , 要 注重 文化 品 牌 意识 。 关键词: 济 宁八角鼓 保护 发展
中图分类号 : J 8 2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0 9 8 X( 2 o 1 3 ) 0 3( c ) 一0 2 5 5 —0 2
鼓 流 人 济 宁以 后, 两 种 艺 术 门类 又 融 合了济 宁当 地 的 民歌 俚 曲, 三
者 交融 而 成 了具 有独 特 艺 术 风 格 地 方 艺 术形 式 ~— 济 宁八 角 鼓 。
关于 北 京 八 角 鼓 流 入 济 宁 的说 法 有 很 多, 据记载: 康 熙 皇帝 ( 从 公 元1 6 8 9 年到 1 7 0 9 年间) 曾经先 后 四次 来 沿 运河 南 巡 , 乾 隆 南 巡时 也 曾经 先 后 九次 入驻 济 宁 , 当时 皇帝 出行 会 有众兵 护 驾 , 在 这 些 护 驾 的 清 兵 当中有 很 多人 会 唱八 角 鼓 , 这也 是 军 中娱 乐 的 重要 的 艺 术 形
塑! i Q : 塑
学 术 论 坛
Sci en ce en d Tech n ol o gy I n no va t i on He r al d
寂 寞济 宁八 角 鼓①
由济 宁八 角鼓 现 状引发的 思考
赵小林 李 娟娟 ( 济宁学院音 乐系 山东曲阜 2 7 3 1 5 5 ) 摘 要: 清代中叶, 北京八角鼓 沿运河传入山东济宁, 经过后来 艺人们的不断改进 , 并大量吸收 了当地的各种民间表 演艺术 , 同时受当地方言音 韵 的 影响 , 逐 步发展 成 当地 百姓 喜 闻乐 见的 艺术 形式 — — 济 宁八 角鼓 。 该文针对 目 前 济宁八 角鼓 的生 存 状 况 , 提 出了 具 体 的保 护、发展 措施 : 政

济宁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及创新研究

济宁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及创新研究

WENHUAXINLV 文化心旅2.传统音乐文化旅游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把传统音乐文化视为一种产品,只有足够吸引游客,才能够在旅游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现在很多传统音乐文化表演者的本身素养较低,不能够淋漓尽致地再现传统音乐的地域特色,再者,多数传统音乐文化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在传播的过程中会产生对作品本身扭曲的现象,因此会出现一些极具个人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表演,这势必会影响到游客欣赏质量。

另外,一些传统音乐文化的演出剧目相对单一,这也会造成游客的欣赏疲劳,传统音乐文化的受众体也会遭到大幅减员,同时也会给旅游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应从传统音乐文化本身做起,优化传统音乐文化从业者,提高传统音乐文化剧目的新颖性。

3.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缺乏资金支持 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一定会带来经济效应,但是要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认可需要时间,因此当前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资金链不完善,就不能保障项目的正常运转。

曲阜尼山圣境旅游区发展至今已经历时8年的时间,在兴建完善的过程中就是因为资金链条出现问题,致使停工。

现在的尼山圣境旅游区,已经相对完善,祭孔韶乐萦绕在整个大厅,景点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前来感受传统文化。

曲阜尼山圣境旅游区的重塑发展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独特的亮点吸引游客,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到旅游产业当中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吸引游客观众的亮点,但是这两种毫不相干的领域如何构架,在构架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资金需求,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或者爱心企业参与到这项工程,为其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三、完善传统音乐文化旅游产业链的策略1.强调地域性特色,增强音乐文化品牌意识 济宁是孔孟之乡,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这种独特的地域优势,是做大旅游产业的前提,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地域优势,势必会造成在旅游产业竞争过程中优势越来越小。

因此,在当下社会,旅游产业中的主体,也就是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单是消遣、游山玩水,更多的是体味当地风土人情,感受当地文化,其中传统音乐文化应占有较大比重。

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思考

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思考

本土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思考作者:潘骅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0期摘要:本土非遗音乐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形式,具有当地的特色,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

高校是传承文化和各种艺术形式的主要平台,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

要想保护好本土的非遗音乐文化,高校必须积极将其引入到音乐教学中来,才能激发其活力,使其长久地流传下去。

关键词:本土;非遗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学我国高校如今的音乐教学过于偏向西方音乐,而对我国的本土音乐不够重视。

高校音乐教学如今的教育观念受西方影响较深,很多高校的音乐课程完全是西方的音乐教学体系,我国本民族的音乐通常就是作为音乐理论讲解,很多音乐专业学生不会演绎本民族的音乐。

在课程设置上,很多高校是以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为基础的,音乐教师也是毕业于西方音乐教学模式下。

虽然一些高校设置了民族音乐课程,但是也只是粗略概括民族民间音乐,没有系统的课程来进行教学。

一、本土非遗音乐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意义在我国的灿烂文明中,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也反映了历史的变化。

本土非遗音乐引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其一是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与文化是互相包含的关系,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就是该地的音乐,是该地群众精神、审美、人文等的一种体现方式。

本土音乐文化是在本土群众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发展出来的,体现本土的活态文化;其二是创新音乐我国的音乐体系。

我国长期以来的音乐体系就是以西方音乐为主,要想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必须重视本土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其作为音乐创作的源泉,积极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体系。

二、本土非遗音乐引入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措施在我国经济逐渐腾飞的环境下,越来越重视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传承和发扬本土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高校在音乐教学中要积极引入本土非遗音乐文化。

(一)确定高校音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音乐教学要想引入本土非遗音乐,首先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办学特色,有效融合本土非遗音乐。

“非遗”语境下济宁八角鼓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探究

“非遗”语境下济宁八角鼓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探究

“非遗”语境下济宁八角鼓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代表性、传承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传统医药、民间工艺、传统体育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危机,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非遗项目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中,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济宁八角鼓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八角鼓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八面鼓、八音鼓、八音锣等称法也不一而足。

目前在济宁地区,八角鼓表演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尤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鼓手挑鼓快速、矫捷地敲击旋鼓和横鼓,技艺娴熟,气氛热烈,并且有着很强的场景感和观赏性。

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生由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对现代文化的向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众越来越少,受到的重视也越来越多的状况,导致了许多的非遗项目逐渐消逝。

如何将非遗项目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高校应开设相关非遗项目的专业课程,如《非遗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艺术表演》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承技艺,培养学生的非遗传承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些专业课程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高校应注重非遗项目的实践教学,开展非遗项目的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表演技艺和传承技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通过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项目的文化氛围和传统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促进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非遗项目的融入高校艺术教育,对于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各大高校能够重视非遗项目的教育工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开展艺术交流和展示活动,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非遗传承视域下学校美育的路径探究

非遗传承视域下学校美育的路径探究

非遗传承视域下学校美育的路径探究
罗吉林;罗旎兮;张立秀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研究》
【年(卷),期】2022()2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美术课程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可以地方非遗美术课程体系的开发作为切入点,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探索将地方非遗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策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多样化的美术课程体系,致力于丰富学校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校美育工作实效,发挥美育应有的作用。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罗吉林;罗旎兮;张立秀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区宝城初级中学;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市荣昌区荣隆镇油菜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55
【相关文献】
1.大美育观视域下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探究
——以打造老河口木版年画特色村为例2.文化创意视域下非遗传承在艺术类院校的实践路径研究——陕西省北张村楮皮纸非遗技艺进课堂的可行性3.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之非遗活态传承探析--以潮汕抽纱为例4.佛山醒狮:乡村振
兴视域下非遗的传承路径研究5.闽南“非遗”舞蹈文化的高校传播价值及其路径——基于学校美育的视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生八角鼓舞蹈教案设计

小学生八角鼓舞蹈教案设计

小学生八角鼓舞蹈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小学生八角鼓舞蹈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八角鼓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演绎八角鼓舞蹈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3. 学生通过舞蹈表演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八角鼓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2. 理解并演绎八角鼓舞蹈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学生在舞蹈表演中的协调性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八角鼓音乐和舞蹈视频。

2. 八角鼓舞蹈道具(如八角鼓、头巾等)。

3. 教室内空间的调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舞蹈表演空间。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八角鼓舞蹈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播放八角鼓舞蹈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节奏和氛围。

步骤二:示范与讲解(10分钟)1. 教师示范八角鼓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手臂的摆动、腿部的跳动等。

2. 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

步骤三:分组练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充当领舞,其他学生跟随领舞进行练习。

3.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和节奏。

步骤四:整合与创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整合练习,将之前学习的动作进行组合。

2. 鼓励学生在舞蹈中加入个人创作,展现自己的特色。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舞蹈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步骤五:总结与表演(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八角鼓舞蹈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2. 学生进行最终的舞蹈表演,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观看。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八角鼓舞蹈的更多知识,了解更多的舞蹈形式和技巧。

2. 组织学生参加舞蹈比赛或校内演出,提供更多展示和锻炼的机会。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动作准确度。

2. 评价学生在舞蹈表演中的协调性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八角鼓舞蹈的理解和对文化内涵的演绎程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语境下济宁八角鼓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探究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济宁八角
鼓作为中国传统鼓乐的重要代表之一,融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
展和社会的变迁,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济宁八角鼓的
传承与发展如何与高校艺术教育相结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济宁八角鼓的历史与特点
八角鼓是中国鼓乐中的一种传统乐器,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

济宁八角鼓作为八角鼓
的一种,源于济宁地区,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济宁八角鼓的制作材料多样,
包括牛皮、麻绳、木头等,制作工艺复杂精湛。

演奏方式灵活多样,有拍击、舞动等形式,音色宏亮独特。

济宁八角鼓曾在宫廷、民间等不同场合中广泛传播和应用,具有丰富的历
史文化内涵。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传统的冲击,济宁八角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
许多挑战。

制作工艺的消失、演奏技艺的传承不足、受众群体的减少等问题成为了制约济
宁八角鼓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政策扶
持不足、人才培养不够、传统因子和现代因子的矛盾等。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济宁八角
鼓这一传统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具有独
特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以其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专业的教学团队,为传统文化的保
护与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高校艺术教育也能够借助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活动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济宁八角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社会
各界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增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在学校教学和活动中将传统
文化融入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济宁八角鼓的价值和意义。

2. 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

在艺术院校中可以开设济宁八角鼓相关的课程和专业,专
门培养济宁八角鼓的相关人才,强化其制作、演奏等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3. 开展非遗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高校可以利用各种艺术节、展览等活动平台,开展济宁八角鼓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增加其在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5. 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

高校可以将济宁八角鼓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非遗文化传承
基地的项目之一,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保护的工作,增强他们对济宁八角鼓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五、总结
济宁八角鼓作为中国传统鼓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高校艺术教育可发挥重要作用,将济宁八角鼓融入艺术
教育体系,从而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
促进济宁八角鼓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济宁八角鼓这一非遗文化的瑰宝必将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关爱呵
护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