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有关佛的文章
爱因斯与佛教
爱因斯坦:我愿意成为一名佛教徒科学是人类对佛学的验证“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
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183页。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为人和蔼友善,同时谦虚却又特立独行,从而受到广泛的尊敬。
他有时会讲讲笑话,并爱好航行和拉小提琴。
他还是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丢三落四,专心于思考物理问题而忽视周围的世界。
他还是位素食主义者。
他曾说:我认为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自极单纯的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对于人类的理想是有所裨益的。
爱因斯坦相信一种宇宙宗教感觉(cosmic religious feeling),但反对一个人格化的神。
他曾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征: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意识。
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原文如下:“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Buddhis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at would be expected in a cosmic religion for the future: it transcends a personal God, avoids dogmas and theology; it covers both the natural & spiritual, and it is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spir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Buddhism.“- Albert Einstein[1954, from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elen Dukas and Banesh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出自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与弗洛伊德的意念实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与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是两位世人敬仰的大师。
爱因斯坦:科学没有把神的存在证明出来
宽容,实践真道德
俭朴的生活,使得爱因斯坦在追求人间的真、善、美境界中求得和谐的统一。不过爱因斯坦的俭朴,绝非“严格要求放弃人所要求的某些生活享受”,他尊重他人,容忍个人之间与集体之间的差别,并且把差别看作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这是真正的宽容美德的本质。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宽容,才能实践真道德,这岂不是佛家慈悲心的对映?也是一种“忍”德的自然流露与实践。
爱因斯坦的朴实无华,也表现在他生活中的居住环境上。当爱因斯坦往返柏林、荷兰莱顿大学执教时,他对莱顿大学住处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爱因斯坦异常满意地快活的喊道:“有了这些东西,人还需要什么?”他在美国普林斯敦的住家“是爱因斯坦个性的一部份”,室内的布置反映了主人的内在秩序。外观上,他的住处与周围的屋舍没有什么两样,但内部没有任何虚有其表的东西,没有任何虚耗精力的装饰物品,他在内心与外境之间没有矛盾,沉浸于自我和谐之中。
相信“神”,科学只能证明存在,而不能证明不存在
伟大的科学家洞彻宇宙世界的看法发人深省,他曾感慨坦言现在科学的有限性。在一次访谈中,爱因斯坦说:“有些人认为宗教不合乎科学道理。我是一位研究科学的人,我深切知道,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并不能断定它就是不存在。”他举发现“原子核”的例子说:“譬如若干年前,我们未能证明原子核的存在,假如当时我们贸然断定原子核不存在,则在今天看来,不就犯了天大的错误吗?”
1929年应比利时国王、王后(爱因斯坦常与伊丽莎白王后合奏室内四重奏,情谊很深厚)之邀,他乘坐三等车厢到达,下榻三等旅馆。旅馆老板看着这位邋遢的中年房客,听他说是国王、王后的客人时,以为他开天大玩笑。
假如真有神佛,你损失了什么---
假如真有神佛,你损失了什么?;多年前有个俄国的学者。
一天,他在某大会场向人们讲上帝绝对不可能存在。
当听众感觉他言之有理时,他便高声向上帝挑战说:“上帝,假如你果真有灵,请你下来,在这广大的群众面前把我杀死,我们便相信你是存在的了!”他故意静静地等候了几分钟,当然上帝没有下来杀死他。
他便左顾右盼地向听众说:“你们都看见了,上帝根本不存在!”;; 怎知有一位妇人,头上裹着一条盘巾,站起来对他说:“先生,你的理论很高明,你是个饱学之士。
我只是一个农村妇人,不能向你反驳,只想请你回答我心中的一个问题:我信奉耶稣多年以来,心中有了主的救恩,十分快乐;我更爱读《圣经》,越读越有味,我心中充满耶稣给我的安慰;因为信奉耶稣,人生有了最大的快乐。
请问:假如我死时发现上帝根本不存在,耶稣不是上帝的儿子,圣经全不可靠,我这一辈子信奉耶稣,损失了什么?”(想看更多精彩文章请加微信号:fine3699);;; 学者想了好一会儿,全场寂静无声,听众也很同意农村妇人的推理,连学者也惊叹好单纯的逻辑,他低声回答:“女士,我想你一点儿损失也没有。
”;;; 农村妇人又向学者说道:“谢谢你这样好的回答。
我心中还有一个问题:当你死的时候,假如你发现果真有上帝,圣经是千真万确,耶稣果然是神的儿子,也有天堂和地狱的存在,我想请问,你损失了什么?”学者想了许久,竟无言以对.;其实,无言以对的也许还有更多的人,不是吗?;;;;;;我们都知道牛顿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却很少有人知道牛顿还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
在牛顿的一生中,其80%以上的著作都是神学著作,总字数超过140万!以下是关于牛顿信仰的故事:;;;;;;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哈雷(哈雷彗星轨道的推算者)是牛顿的朋友,他不相信宇宙中一切的天体是神创造的。
一天,哈雷对牛顿讲了一番不信神的话,牛顿不留情面地说:“哈雷博士,我对你关于天文数理的高见,一向乐于接受,因为你是研究有素的,但你对宗教,最好不要随便发言,因为我知道你对此毫无研究,并且我敢断言,你根本是个门外汉。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第二章第五节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是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大宗教。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附录“科学与宗教”这一章中,先对什么是科学进行定义,认为“科学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想将可感知现象尽可能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设法通过概念化对客观存在进行后验重建”。
概念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
但爱因斯坦认为;“要对宗教进行定义,即便能找到适合某一时刻的满意答案,我仍然坚信,要将所有人在此类问题上的见解统一起来是绝无可能的”。
爱因斯坦认为;“受宗教启发者己最大限度地将自己从私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致力于超越价值的思想,感情和抱负之中……。
否则,佛陀和斯宾诸诺莎就不可能被视为宗教人物”。
“宗教是人类长期努力的结果,它让人们清楚而完整地认识这些价值和目标,并经常强化其概念,扩大其影响。
如果人们据此定义来设想宗教与科学。
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可能发生冲突。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科学能够断定是什么,但对应该是什么却无能为力。
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其领域之外都是必然的。
其二,宗教只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
它无法客观地揭示事实间的联系。
所以,以往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必然归因于对上述情形的误解”“如果信奉宗教者坚信《圣经》中所有论述都绝对正确。
那么宗教与科学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
这就意味着宗教将干预某些科学领域。
比如,宗教裁判所与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之间的斗争就属此类。
另一方面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常常试图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就价值和目标作出与宗教思想完全对立的判断,至使他们与宗教形成对立之势,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其价值判断上的错误”。
“宗教与科学之间,不可能存在合理的冲突,这是基于人类发展历史得出的结论。
”“即便能对宗教和科学领域进行划分,其实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依然存在。
宗教能够决定目标,科学只能由渴求真理和知识的人创造出来;科学的手段能促成宗教目标的实现,而创造科学的激情源于宗教领域。
爱因斯坦与佛教
爱因斯坦与佛教施归元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他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推崇?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看法(1)【上帝是人制造出来的】爱因斯坦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
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
这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征。
”“这个观念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痛苦地感觉到了的。
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
那么,人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什么责任了。
”他说:“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
……。
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
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
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
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爱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时,肯定宗教有其价值的一面。
他完全赞赏教徒们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那种超越个人的力量。
他说:“一个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们所显示出来的精神特征:他已经致力于从自私和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
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
实证科学只是在不断验证着佛学
实证科学只是在不断验证着佛学(2008-01-23 12:16:16)转载▼分类:佛法无边标签:科学佛学文化爱因斯坦只是验证了佛学的时间和空间观两千多年前出来的佛法告诉大家,天道和我们人道的时间、空间都不一样。
佛陀(释迦牟尼)以神通去到天道(这次去的是忉利天,也就是三十三天,其天主是帝释天,也就是西方人所信仰的上帝。
由于处于六道中的天道,也没有脱离轮回)为他往生到天道的母亲摩耶夫人及众天人说法。
他先将身体高度增加到一由旬(忉利天天人的标准身高,相当于我们的19.5公里高。
当然,质量肯定也增加了许多),为专心说法不被弟子们打扰,还以神通力隐藏身行,使人间有天眼神通的人也找不到他。
接着,佛陀坐在石座上,母亲摩耶夫人领着许多天女们来礼见佛陀,释提桓因(也就是帝释天)与许多三十三天的天众,也都来礼见佛陀,围坐在佛陀的四周,准备听闻佛陀说法。
佛陀的说法,先让他们生起欢喜心,接着说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再说欲贪是大祸患,是不清净的,应当舍离。
待他们能接受这些道理,有了听闻佛法的基础后,便开始宣讲苦、集、灭、道等佛法核心的四圣谛。
说完四圣谛后,在座的天众们,有许多即证得了初果。
说法完毕后,帝释天请问佛陀:“世尊!我应当以什么类的食物供养如来呢?用人间的食物呢?还是天界的食物?”“释提桓因!用人间的食物。
为什么呢?因为我生于人间,长于人间,在人间成佛。
”“是的,世尊!又,吃饭的时间,是以天上的为准呢?还是以人间的为准?” (人间百年,相当于忉利天的一日一夜,而忉利天众的寿命,约为天道时间的千年,相当于人间的三千多万年。
)“释提桓因!以人间的时间为准。
”“好的,世尊!”这样一来,释提桓因就以人间的食物,人间的时间供养佛陀。
三十三天的天众们,因此老是看见佛陀在进食,而议论纷纷。
佛陀知道了,只好再展神通,在想见诸天时,才让诸天众来,要诸天离开时,他们就离开。
释提桓因也向诸天解释,佛陀是依人间的时间进食,而不依三十三天的时间。
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
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突破。
然而,他对佛学的评论也颇具深意,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洞察力。
以下是对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的一些思考:佛学是东方哲学的瑰宝,它源于古印度文化,深深扎根于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之中。
爱因斯坦对于佛学持有一种赞同的态度,他称之为“东方的哲学种子”,并认为佛学与现代科学承担着共同解答生命和宇宙之谜的使命。
首先,爱因斯坦认为佛学对于人类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佛学注重内心的觉察与修行,强调个体的觉醒和超越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欲望。
爱因斯坦深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但他也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对生命的深层需求。
他认为,人类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更加需要心灵上的寄托和慰藉。
佛学提供了一种内省思考和超越自我的方式,帮助人们发现更加深刻的人生意义和乐趣。
其次,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赞赏还体现在其对佛学与科学的关联性的理解上。
他认为,佛学的“空”概念与现代物理学的宇宙观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佛学中的“空”指的是一种超越形而上的观念,认为现象世界本质上是虚妄和变幻无常的。
而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也指出,实体世界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只是相对的,宇宙的本质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存在形式。
这种类似性引发了爱因斯坦对佛学与科学之间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关联的思考,并为科学以外的思考提供了新的启示。
最后,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批判与思考。
他指出,佛学中的“无我”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代社会往往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和功利性的竞争,导致了环境污染、社会冲突和人类精神危机等问题的产生。
佛学的“无我”观念提醒我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需要建立在超越个人欲望的基础上,追求整体的和平、幸福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爱因斯坦呼吁我们通过佛学的思想去反思现代社会的盲目追求和消费主义的陷阱,以实现个体的内外在平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爱因斯坦对神学的解释
爱因斯坦对神学的解释
嘿,你知道吗?爱因斯坦,这位科学界的超级巨星,对于神学居然有着独特的见解!
想象一下,我们都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宝藏。
爱因斯坦呢,他在这个探索的旅程中,也思考起了神学。
有人就问他啦,“您这么厉害的科学家,咋还琢磨神学呢?”爱因斯坦回答说:“难道你们不觉得,这个世界如此精妙绝伦,就像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大舞台?”
就好比一部超级精彩的电影,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每一个情节都引人入胜。
难道这一切仅仅是偶然的巧合?
再想想我们的身体,各个器官协同工作,如此复杂却又如此完美。
这难道不是有一种超乎想象的力量在背后安排?
爱因斯坦觉得,科学和神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科学是在解释这个世界的规律,而神学呢,也许是在探寻那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神秘力量。
难道我们能说,因为科学还没解释清楚,那些未知的就不存在吗?
我觉得呀,爱因斯坦对于神学的解释,其实是在提醒我们,面对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敬畏之心。
不要轻易地否定
那些我们还不了解的东西,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科学和神学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呢!。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前不久,我在一位朋友的微信上看到这样的一段引文,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注明引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我没来得及去查证这段引文是否真实,但这样的引注方式很不合乎我们现在非常讲究的学术规范,因为它既没有注明这部文集的版本和出版年月、地点,也没有具体的篇名和页码,很可能是查无实据的。
当然,这也未必,因为在西方长期以来也流传着这样一段传为爱因斯坦先生说过的话,他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的宗教。
它应当超越一个个人的神,并避免教条和神学。
它应该是同时涵盖自然和精神,并应该建立于一种来自万物之经验的宗教感觉之上的宗教,是自然(物质)和精神(灵性)的一种有意义的联合。
假如说世上真有一种可与现代科学的需要相适应的宗教存在,那么,它一定就是佛教。
”同样,这段流传很广的当代伟人语录原来查无实据,美国著名的佛教学者、密西根大学教授Donald Lopez先生曾仔细地翻阅了德文版的和英文版的《爱因斯坦全集》,但没有找到这条据说是爱因斯坦的最著名的语录之一。
当然,这也不要紧。
不管爱因斯坦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不管他究竟是怎么说的,这位现代最著名、最伟大的科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理论——相对论的发明者Albert Einstein先生所说的任何话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谁又敢否认爱因斯坦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先知、一位导师、一位觉者呢?大概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被当代人尊称为“现代的佛陀”(the Bud-dha of the Modern Age)。
退一万步讲,即使上述那两句传为爱因斯坦的原话不过是后人的以讹传讹,爱因斯坦实际上从来就没有讲过这样的话,但不可否认,至少世上那些乐于传颂爱因斯坦这两句话的人大概都认定这个东方古已有之的、已经传授了2500余年的佛教不但至今没有过时,而且注定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并将成为“未来的宗教”,因为佛教可与现代科学的需要相适应,佛教的甚深教法可以被现代科学的新发现所验证。
爱因斯坦的科学思维与佛学的默契
在爱氏的沉思中,人们也许不会忘记大觉者释尊的微妙法音:
“真如的精髓是什么?是所有事物的统一整体,是包罗万象的总体。”
牛顿模式的世界观──坚信自然是我的对立面,自我是征服者,是观察的主体,然而量子理论对亚原子世界的揭示,使人们恍然大悟,在科学中没有纯粹的客观,亚原子的运动,使人们无法准确地测出它存在的位置,除此,它的运动化随观察主体变化而变化,一个粒子也是一个宇宙,一个基本粒子变化规律也是宇宙的变化规律。
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到宗教思想。牛顿在研究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发明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然而他却对宇宙运动之因,困惑不解,于是认为宇宙中,定存在著一个超自然的力,那是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牛顿不自觉的用逻辑来推理,并不是科学论断,因此有人说牛顿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里。
量子理论迫使人类从征服者的位置上跌下来。宇宙不是物质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没有一种孤立的物质,一切都是联系的,生命化的统一整体。
玻姆说:“我们应该说,整个宇宙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关系是基本的实在,而有相对独立行为的部分,仅仅是这个整体中特定的,偶然的形成”。又说:“整个宇宙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关系,正如佛教大乘空宗所说的“空”,空的意义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正是说宇宙万事万物只有在统一的联系中才有存在的意义,孤立事物本身其实一无所有。
佛学认为:一切生命,皆有佛性;万事万物,皆有法性。佛?法同源。
科学家无法再扮演客观公正的观察者,而是卷入自己所观察的对象中,人的存在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自然不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而是与人“自然和精神的统一,自然不能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历经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统一场论,爱因斯坦是把他生命的最后四十年专心致力于填补统一场论这个空白。我们相信符合宇宙规律的统一场论将最终能够完成。
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
成果 以及建设 性 的见解 更 为 重要 。”( 以上见[ 斯塔夫里 美】 阿诺 斯 著 《 全球 通 史 》 上 海 ,
炎黄春 秋 2 0 0 6年 第 9期 6 7
义 , 产主义的奥妙和真正好 共 处是什么 , 我马上就 信仰共产
于文 ) 主要分析爱因斯坦为何
及 。 段话 是 这 样说 的 : 未 来 这 “ 的宗 教 应 该 是 宇 宙 性 的 , 超 它 越 一 个 人 化 的神 , 需 死 板 的 无
爱 因斯 坦早 在 14 96年 5 Nhomakorabea 月 间的一 场公 众 讲演 中曾这
样 说 : 原 来 释 放 出来 的 能 量 “ 已 改 变 废 除 我 们 的 思 维 方 式
主义 。 ” 在 我 们 也 可 以这 样 现 说 : 果 有 人 能 够 告 诉 我 什 么 如 是 宇 宙 的 奥 秘 , 且 人 类 有 能 而 力 穷 尽 宇 宙 的 所 有 奥 秘 , 我 那 就 可 以 立 刻 告 诉 你 : 不 相 信 我
的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 院 报 》 上
宗 教 是 人 类 社 会 存 在 发 展 的产 物 , 一 种 自发 朴 素 的 是 世 界 观 。宗 教 有 不 同的 社会 作 用 和倾 向 , 稳 定 社 会 并 且 有 有
益 于创 造 社 会 文 明 的 正 教 , 也
这个意义上 , 我才是一个 具有 深挚 的宗教 感 情 的人 。” 究竟什么是 “ 宇宙宗 教感
读到 《 于爱 因斯坦的 “ 关 宇宙
宗 教 感 情 ”》 文 ( 者 于 祺 一 作
明) ,益发觉得宗教 问题大可
研究。
法否定。有时当我们仰望渺渺 的太空 , 发现有一些非 常之奇 妙 的 自然现 象 , 有许 多可以说
名人对佛的看法
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他的动机是大勇.大智.大仁。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孙中山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鲁迅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个神化的人,放弃了死的信条教义及主从观念,基于物质和精神的经验而浑为一体。
那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近代大科学家)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谭嗣同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
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章太炎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尼采(德国哲学家)我总觉得基督教在智慧或德行上比其他一些有名望的人要高,我想,我会把佛教的位置摆在基督教的前面。
——罗素(英国哲学家)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在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
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最如理处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实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鲍罗登(英国博士)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
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沈家祯(现在著名科学家)冥罚淫律篇】从来恶孽,惟淫为大,阳罪甚重,冥罚尤严,为罚极多,爰撮要端,见此篇者,各宜戒勉。
? 乱伦之人:永闭地狱,有害人命者,死遭雷击,戏尸之人,与此同罪。
已受阳罚,皆免雷劫,有忠孝事,准抵四分。
大善千五,即千五百善亦抵四分。
? 强奸寡妇:当身绝嗣,受苦地狱,历五百劫,转为虫蚁,又五百劫,转为禽兽,又五百劫,再转为人,为娼妓身,已受阳罚,免一百劫。
有害人命者,罪加五等。
爱因斯坦有关佛的文章
爱因斯坦有关佛的文章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
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
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他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爱因斯坦说:卍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卍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卍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卍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
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
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
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爱因斯坦:“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说: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些自然规律的认识非常不完备和非常零碎。
因此相信自然界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观念的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
科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迄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种信念是站得住脚的。
”爱因斯坦:“这里提出的对宗教的解释,意味着科学对宗教态度的一种依存关系,在我们这个物欲主义占优势的年代,这种关系真是太容易被忽视了。
固然科学的结果是同宗教的或者道德的考虑完全无关的,但是那些我们认为在科学上有伟大创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的信念,他们相信我们这个宇宙是完美的,并且是能够使追求知识的理性努力有所感受的。
如果这种信念不是一种有强烈感情的信念,如果那些寻求知识的人未曾受过斯宾诺莎的对神的理智的爱的激励,那么他们就很难会有那种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而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使人达到他的最高的成就。
认识佛教的伟大——科学距佛教有多远
认识佛教的伟大——科学距佛教有多远.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
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
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认识佛教的伟大——科学距佛教有多远首页资讯宽频娱乐时尚论坛凤凰之声凤凰无线凤凰节目凤凰书屋佛艺博览凤凰搜索ENGLISH观众反馈2005年5月17日关键字- 请选择 - 资讯娱乐时尚凤凰宽频凤凰卫视图片视/音频站外搜索凤凰网 > 佛艺博览 > 慧海慈航 > 正文认识佛教的伟大——科学距佛教有多远2005年03月17日 10:04【文章字体:大中小】二.不知佛法无权反对因为佛法是相当地深奥,若是无有人解说,或者自己没有亲自去听闻、思索和学习,那么即使是智者也是难以理解佛法里面的真理,更何况说是一般的人呢!如《华严经》云:“佛法若无人解说,虽是智者不得解。
”人们若对一件事物缺乏了解,便会产生出许多推理和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推理和假设被证明了其正确性,有些则被悄悄地淘汰了。
同样,以往由于佛法仅局限于少数信奉者圈内,知识界对此颇感陌生,也生出了许多猜想和轻率结论,比如把佛法说成是传说、迷信,客气一点说成“神话”之类,这显然是牵强附会,不符合历史。
比如,我们不应该因为古代的科学家如一行和尚(唐代天文学家,佛门高僧)等久已过世了,就把他们的事迹都归于神话之列,就象不能因为《史记》、《三国志》等记述的是遥远的往事而否定它的可靠性。
况且,佛陀的教法现在尚完整地保存在各种文字的《大藏经》中,仅藏文《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函,并且现在尚有无数信众在学习佛陀的教法。
中国著名学者梁启超说:“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罗睺罗博士说:“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
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那些虚伪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
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无念就是有念,无德即是有德
无念就是有念,无德即是有德正文要知道,自己想我有功德,就是没有功德,你今天在这做功德了,而实际上是没有功德的。
因为没有功德,那才叫功德。
因为你没有害人之心,你就是一个好人,因为你想去帮助人家,你表面上不要去说我有功德,而事实上帮助人家,你肯定会得到这个回报的,你帮助了人家,人家不一定会马上感谢你。
如果你想让人家谢你,那你做的这个好事就不值一谈了。
你帮助了人家,人家一定会感谢你的,你就是有功德。
所以功德也是这样的,你不想有功德,反而有功德,你想有功德,你就没有功德。
做了功德不要想,做了一点好事,自己就觉得了不起了,生怕人家不知道。
有为而无为,无为才是有为,真正做的人是不讲的,讲的人是不做了,又讲又作那功德就没有了,能明白吗?佛法深奥无比,爱因斯坦说:佛法是今后世界,宇宙空间唯一的一个宗教,能够让人思维开通。
师父讲解的这些佛法对你们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你真的对人家好,人家的感恩之心全在心里呀,这就叫无为。
你做的事情好像是无为,实际上是有为。
你认为自己是有为,实际上就是无为。
很多人发心容易,做到难呀,人的毛病就是发心很容易,而没有恒心坚持去做。
念头实际上是时有时无的,人的念头,实际上是没有的,是空空荡荡的,叫事实上是无的,但是你说念头是无,它是存在的吗?它是存在的,一万个念头,一千万个念头,在脑子里转,但是转完了,停下来了,就没有了,所以你要把这些念头要万念归一,把它集中起来,修心修佛,修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就要把这个念头忘记,我没有念头。
要了解自己,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梦,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梦,也是你开悟之后,才敢说这是一场梦,如果你连这个悟性都没有,连人生是一场梦都不知道,那你在人间就白活了。
要为大家的利益付出一切,为自己的利益(私欲)全部斩断,这就叫学佛。
要时常想一想师父常常给你们讲的一句话:无欲自然心如水。
千万不要有欲望,因为欲望给你带来是失望,欲望越多,失望越大,失望越大,烦恼接踵而来,烦恼能伤你的心。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真的是爱因斯坦说的吗,本文揭开这段隐秘往事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真的是爱因斯坦说的吗,本文揭开这段隐秘往事展开全文爱因斯坦说过:“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
”爱因斯坦的努力,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纪元,现代科技每一个角落,都或多或少,闪烁着这个人的影子。
因此,别有用心的人拿爱因斯坦说事。
我并不是无神论者,宇宙浩瀚,无际无涯,高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无法证明,也无法否认。
讨论神是否存在,根本就是一种娱乐。
但是,人格化的神一定不会存在,爱因斯坦的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
那是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
用正常的思维想想,我们会发现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假如真的,有人格化的神灵存在,你就烧几柱香,献上几朵花,说几句好话,神灵就会为了你做些什么?是不是,性价比太低?神灵不是傻子,没有义务为人类提供免费的服务。
神学的产生,源于对自然的崇拜,部落为了生存,需要鼓舞士气,凭空想象一个神灵,守护部落的心灵,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随着,人类的强大,宗教产生了,一个个人格化的神被创造出来。
这是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印度教的神系是这样划分的!第一类是印度教崇拜的要对象,包括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以及他们的追随者。
第二类是人格化的自然之神,如雷神因陀罗、风神伐尤、雨神帕舍尼耶、水神阿帕斯、火神阿耆尼、太阳神苏里耶。
第三类是人格化的动植物,象头神伽尼萨、神猴哈奴曼、神牛南迪、大鹏金翅鸟伽鲁德、酒神苏摩。
第四类是神化后的祖先、英雄和各种精灵,人类始祖摩奴、财神俱毗罗、主管地狱的阎罗。
第五类是生殖力的崇拜,男性生殖器林伽、女性生殖器约尼。
希腊神系是这样划分的!奥林匹斯山上,宙斯推翻了父亲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有十二主神!古埃及神系是这样形成的!拉(Ra):太阳神。
休(Shu):风神。
泰夫努特(Tefnut):雨水之神。
盖布(Geb,Seb):大地之神。
努特(Nut):天空之神。
奥西里斯(Osiris):冥王,也司掌丰饶。
名人赞佛教
我所崇拜的很多伟人,都有宗教信仰。
不要因为一个人不是无神论者,就妄加指责他伪科学。
伟人、科学家、名哲们的对佛法的评价: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孙中山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我本人是科学家,但对佛法同样感兴趣。
我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沈家祯博士佛学广矣、大矣、深矣、微矣,切于人事,证于实用,实天地间最高尚圆满、深切著名之学说也。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著名学者梁启超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
——英国著名学者克里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
——著名物理学家、北大教授黄念祖佛学之博大精深,虽有圣哲无所措手。
——康有为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
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
——著名政治家尼赫鲁佛教的教义,是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的成功。
——著名史学家韦尔思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
——近代思想家章太炎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恩格斯在世界宗教中,只有佛教是切实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考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世界著名学者巴格尔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他居然早已明白地启示了。
——鲁迅二千年佛法是座宝藏,到这座深山中探宝,一定会有难以想象的收获。
——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
——世界几何力学之父威勤博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
——陈毅元帅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
——近代思想谭嗣同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解的真义。
——中国现代科学家尤智表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
——著名哲学家尼采通过特殊的催眠方法,约有70%的人,可鲜明地回忆出前世记忆,甚至有的可追忆到自己前九世的境况。
爱因斯坦论佛教
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
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183页。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揭示了宗教与科学的这种似乎很难理解的一致性与亲和性背后的深刻原因。
爱因斯坦认为,与科学相冲突的宗教,无论是出乎恐惧,还是出于道德的需要,尽管本身有高下之分,其“所共有的是它们的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的特征。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79-281页。
但是,某些“具有非凡天才的个人和具有特别高尚品格的集体,……大大超出这个水平。
……尽管它的纯粹形式是难以找到的,我把它叫作宇宙宗教感情。
……宇宙宗教感情的开端早已出现在早期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比如在大卫的许多《诗篇》中,以及在某些犹太教的先知那里。
佛教所包含的这种成分还要强烈得多”。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79-281页。
爱因斯坦对这种形态的宗教大加赞赏,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
正是受到这种感情的激励,牛顿、伽利略等最伟大的科学家才有可能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探索宇宙的内在规律。
爱因斯坦满怀深情地说:“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
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
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的一种信仰:相信那些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正统宗教虽然在最根本的世界观层次上,否认科学的真理性;但在实用的层次上,却都不否认科学的价值,甚至鼓励信徒研究科学。
所以正统宗教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不会构成阻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甚至会有促进作用。
爱因斯坦证明
爱因斯坦证明“色即是空”多少年来,西方的实证科学一直把宗教中所说的,而实验室中无法证实的那些一概归为神学,予以排斥。
而别有用心者更是打着“崇尚科学”的旗号打压宗教信仰,宣扬连科学自身都无法证实的无神论,由此而导致人心离神佛越来越远。
与天道渐行渐远的人类也就离神佛的保佑越来越远了。
当四川的地震、日本的海啸以及核泄漏的事故如此触目惊心之后,人类才开始意识到,科学并不能取代神佛,科学的发达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负面作用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人类以往自负的所谓高科技非但对此无能为力,反而容易弄巧成拙,火上浇油,比如日本福岛的核电站。
因此,人类有必要一改往日“征服大自然”的傲慢姿态,重新学会以内心的谦卑去面对天地神明,以虔诚的信仰去重获神佛的保佑。
然而,对于从小就在科学的教育灌输中长大的现代人来说,要理解昔日宗教经书的内涵真是谈何容易。
从表面上看,神学与科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而现代人真正相信的又是科学。
即使在西方宗教的信徒中,又有多少人真心相信上帝用泥土造人之事呢?若自心不能理解经书的内涵,虔诚坚定的信仰便无从说起。
佛教的重要经典《心经》中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话。
对此,历来佛教中各类解释虽多,然而也都是在佛教自己这个理论体系中互相论证,互为论据的。
比如佛教的“缘起性空”相当于数学中的1+1=2,那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相当于2+2=4。
两者之间是一个由此及彼,由彼即此的逻辑推理关系。
若没有来自第三方的论据支持,那么要让现代人接受就不那么容易了。
因为现代人受的都是科学的教育,而科学的方法是讲究客观依据的。
若能在佛教自身的理论体系之外,甚至广义的神学理论之外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客观依据,那么整个佛教乃至神学的理论体系就会因强大的支撑而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段看似玄之又玄的佛教经文,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有关佛的文章
爱因斯坦在谈及“佛教与科学”时,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这其中的“佛教”、“科学”甚至“与”是什么意思。
“科学”的指涉往往模糊不清:有时是指冷静理性的研究方法(佛陀用这种方法认识了关于内在和外在世界的深层真理),有时是指机械论、进化论、相对论、大爆炸等特定的理论(佛教教义中可以看到这些理论的前身),有时是指显微镜、望远镜、光谱仪等特定的技术(被用来发现佛陀不借助这些工具已然洞悉的东西),有时则指对物质的操控(如果不与佛陀的慈悲相结合,就会对人类产生可怕后果)。
而佛教的真理一般认为是永恒的,佛陀在觉悟时彻悟了实相,自那以后没有什么发现能够超越这种实相。
从这个角度看,在过去两千五百多年里发展出来的所有佛教教义和修行的目的都在于开显佛陀觉悟的内容。
无论对“佛教”和“科学”作何理解,谈论“佛教与科学”的人一般都倾向于认为佛教和科学之间有某种相容性。
这种相容性范围很大,一些人认为佛教的基本教义与科学发现绝不矛盾,另一些人则认为佛陀预言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佛陀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知道科学家们现在才发现的东西。
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和前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的名言“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出自2009年3月8日朱清时先生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载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教与科学”分册,页34-41)便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
查询国内外书刊网站,我们随手就能找到大量诸如“量子与莲花”、“量子物理学与慈悲”、“禅与大脑”、“空性与相对论”、“原子与无我”、“爱因斯坦与佛陀:类似的言教”这样的标题。
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些对科学与佛教的理解都是在过去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形
成的,在构建对佛教(以及基督教等)的现代理解中,科学起了关键作用。
为了理解“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关联,必须理解这种关联的历史。
事实上,根据著名学者彼得·哈里森(Peter Harrison)2015年出版的《科学与宗教的领地》(The Territorie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中的讲法,“科学”(scientia)和“宗教”(religio)起初都是指个人的内在品质或德性,到了16世纪则渐渐成为首先通过教理(doctrines)和实践(practices)来理解的东西,成了命题式的外在信念系统,“科学”与“宗教”被具体化或客观化,这是“科学”与“宗教”之间产生关系的前提。
事实上,只有从19世纪开始,人们才第一次开始谈论“科学与宗教”。
“佛教”也不例外,把“佛教”与“科学”放在一起来谈也只有一个半世纪左右的时间。
英文的“Buddhism”一词也是西方人根据对自己宗教的理解于1801年创造出来的。
“科学”和“宗教”的这种具体化或客观化使得“科学”与“宗教”(包括“佛教”)渐渐开始抢夺同一块中性的认知领地,就好像佛教的宇宙观和认识论一定要与科学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决一雌雄、分出胜负一样。
由于现代科学的强势,诉诸科学成了宗教为自己辩护的有力策略。
然而,无论具体如何辩护,这种策略都有两个缺点:首先,它必然会巩固科学的权威地位,从而间接增加科学说法的可信性;其次,它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对“宗教”的一种特殊理解,即宗教是某种可以用自然科学来支持的东西。
然而,一旦可以用科学来支持,也就可以用科学来批判。
为使这种“佛教”与“科学”相容,必须对佛教加以严格限制,许多传统上本质性的内容将被消除。
佛教主要成了以文本教义和外在表现为中心的东西,内心的诉求和虔敬则被淡化。
索达吉堪布和朱清时院士等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人,他们的一些说法也许只是出于方便,或许有利于增
强更多人的信念,但我依然认为,对科学的攀附已使佛教付出了沉重代价,因为这样理解的佛教已经失去了某些最本质的东西。
若把佛教与科学拉到同一层面,使佛教成为一种科学佛教(scientific Buddhism),那么长远来看失败的必定是佛教。
对使用的概念多一些敏感性,对思想史多一些了解,会有利于佛教以及其他各宗教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