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科学

合集下载

从佛教看科学养生方法

从佛教看科学养生方法

陶冶性情,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注意,时时保持意静神宁,遇事均以心平气和而处之,这样,喜、怒、忧、思、悲,恐、惊人性七情就不会妄动了,人体的气机也就自然畅和,人的心性也就宏达明朗了;开阔心胸,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泰然处之,不可耿耿于怀,要做到心胸无时无处不“坦荡荡”,“大肚能容容天下最难之事”,乐观开朗,知足常乐;克除私欲,私欲是阻碍人心性修养的桎梏,克除私欲,是涵养道德的根本;根治陋习,人的习性有好有坏,好的习性利人利己,被誉为美德,而坏的习性损人也损己,是人炼心修性的一大障碍,必须根治;助人为乐,是一个人具有高尚品德的衡量器。佛教教义中强调的“广行善事”,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助人为乐。时时先人后己,助人为乐,那么,情性也就在无形中被陶冶了,心胸也就自然而然地开阔了,私欲、陋习也就没有萌生的机会了,人的品德就在助人为乐中得到了修养。“静”能使人心洁意纯,也就是说,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涵养人的道德。炼心修性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做到“相离无念”,就是让心性“灵空”,从而实现“万象有而非有,一心空而非空”的修持境界。
其次,佛教还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修身分内修与外修两个部分。禅定是修身的主要入门阶梯,通过修身,以求有一个健康的肉体和自在的灵魂。
(一)内修。内修就是坐禅入定。佛门的坐掸,是一种人体的元气调息活动,但它又有别于道教的气机调息。禅定又讲究参悟佛教义理,它不仅仅局限于元气的调息上,它是借助于元气调息这种手段来由静人定,由定而慧,最终修得正果。禅定修习是佛家的奥秘,由于其义理深奥,历来不为普通人所掌握。民国初年蒋维乔先生佛道双修,尤重礼佛,根据自己的修炼经验,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公开流传,由于其接近白话,易于掌握,很受欢迎。修习禅定要有一定的条件,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所谓禅定的修习,必须做到“备六项”、“调五事”、“弃五盖”。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佛教是一种精神传统,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它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觉察和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佛教与科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佛教思想是否可以与现代科学进行对话和融合。

一、科学与佛教的共同之处科学与佛教都追求真理的探索,尽管两者的方法和观点不同。

科学使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寻求客观的事实依据,而佛教则通过冥想和精神体验来寻求智慧和内在的和谐。

尽管方法不同,两者都试图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例如宇宙的本质、人类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

二、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2.1 心理学与冥想心理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心理过程和人类行为。

近年来,心理学界开始关注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冥想作为佛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有助于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

科学家通过研究冥想的效果,试图揭示其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思维和情绪的调节。

2.2 生命科学与因果律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维持。

佛教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因果律”,即所有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生命科学家通过研究基因、细胞和生物过程,试图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的思想与生命科学的研究相呼应,为科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2.3 物理学与宇宙观物理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佛教思想中的“无常”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宇宙和人类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理论也表明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佛教的宇宙观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相似,两者对宇宙本质的理解有所补充。

三、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融合3.1 科学的实证方法与佛教的觉察科学强调实证和观察,佛教则注重觉察和内省。

两者可以相互融合,以提高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科学家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冥想和精神实践,从而开发新的实证方法,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情绪的运行机制。

3.2 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思维科学研究通常使用逻辑和线性的思维模式,而佛教强调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佛经中的科学

佛经中的科学

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呢?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惊人的巧合:●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佛经中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

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至少一或两个类月球卫星。

这与佛教所说的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的数目,可谓不谋而合。

佛经还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

一九六八年,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安东尼-休伊什研究小组的成员乔斯林-贝尔,发现了自外太空发射的神秘电波讯号,这和已往星球所发出的稳定讯号不同的是,贝尔接收到的讯号是脉动的,是一种每隔十五秒固定显现一次的影像。

于是许多人都相信她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证据。

根据该小组的归纳,这种脉动电波是来自距离地球二百光年的一个自转的星球。

由于她的这个发现,使到休伊什与其指导教授马丁-赖尔爵士获颁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天文学奖。

尽管科学家认为脉冲星上不一定有生命存在,但是世界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美国的卡尔-萨根博士坚定的认为,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星球数量之多,是无法计算的。

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当今宇宙天文学研究的基本共识。

科学与佛法——佛法的科学性

科学与佛法——佛法的科学性

4维空间、6维空间、11维空间模型图
天文学
• 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背景辐射是什么?我们 看不到、听不见、摸不到的东西是什么? 它们对人类的影响是怎样的? • 天体运行各司其责,运行规律是什么?
分子学
• 原子核、电子运动的力量是什么?微观粒 子间联系的纽带是什么? • 什么样的力量导致了能量跃变和能量交换? • 表面现象背后的力量何在?
"Embrace," by Robert Bosch (Oberlin College, Oberlin, OH)
2010 Mathematical Art Exhibition, First Prize.
Stainless steel and brass, Diameter = 6 inches, thickness = 0.25 inches, 2009. 2010 Mathematical Art Exhibition, First Prize. I began by converting a drawing of a two-component link into a symmetric collection of points. By treating the points as the cities of a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and adding constraints that forced the salesman's tour to be symmetric, I constructed a symmetric simple-closed curve that divides the plane into two pieces: inside and outside. With a water jet cutter, I cut along this Jordan curve through quarter-inch thick, six-inch diameter disks of steel and brass. By swapping inside pieces I obtained two copies of the sculpture. Here, steel is inside and brass is outside. All artists are optimizers. All artists try to perform a task--creating a piece of artwork--at the highest level possible.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me and other artists is that I use optimization explicitly. Here's how I work: After I get an idea for a piece, I translate the idea into a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 I then solve the problem, render the solution, and see if I'm pleased with the result. If I am, I stop. If not, I revise the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 solve it, render its solution, and examine it. Often, I need to go through many iterations to end up with a piece that pleases me. I do this out of a love of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the theory, the algorithms, the numerous applications. --- Robert Bosch (Oberlin College, Oberlin, OH)

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

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

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楼宇烈教授]科学时代的佛教定位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种文化、一种宗教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对自己已有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调整、补充或改造,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理由,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

当今时代是一个讲科学的时代,是一个科学占据了话语霸权的时代。

所以,什么问题都要被问一个科学不科学。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有的文化、思想只有被证明为是合于理性的、合于科学的,才可以被认同,才有存在的资格。

否则,则被视为蒙昧、迷信,以至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

而其中,宗教常常是首当其冲地被科学批判、否定的对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科学与宗教矛盾、冲突的现象,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由来已久。

首先,在古代来讲,我们的知识是很混同的,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是包罗万象的,象今天我们所讲的“科学”、“宗教”等,在那时完全是混而不分的。

然而,随着近代知识文化的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地分化,学术的分科也越来越细致。

这样就引来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分野、比较和矛盾,也引来了现在分科知识和传统的混而不分的知识之间关系问题。

其次,西方中世纪是基督宗教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是一种一神信仰的文化,对至高无上的神意志的信仰,排斥人的理性,也排斥由理性发展出来的科学文化。

于是在当时就产生了宗教与理性的对立,与科学的对立。

因此,当西方社会从中世纪走出来,在冲破基督宗教原先那种独断论文化状况的时候,人们充分强调理性和科学,并且把理性、科学与宗教对立起来。

于是,社会开始激烈批判宗教。

我们都知道,欧洲17、18世纪,一批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对宗教的批判是非常严厉的。

在中国,这个问题的发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来“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在中国也开始发生了科学与宗教冲突的问题。

在五四前后,社会上成立了一个反宗教大同盟,当时几乎所有的被称为先进的人士,都参与了这个大同盟,对宗教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一种非理性的东西。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2、简述
• 原始佛教:
•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约为公 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 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律经论三藏。原始佛教 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缘起法”,其核 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 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 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 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 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 菩提分法。
莎士比亚
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 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二、认识科学
(一)科学的定义 (二)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 (三)科学的成就 (四)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五)科学的局限原因 (六)对待科学的科学态度
(一)科学的定义 • 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 知识 通过 细化 分类(如数学、物理、 化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 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 索研究感悟 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的 总称。 科学是一个 建立在可 检验的 解 释和对 客观事物的 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 的 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 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佛陀、佛教、佛法
• 佛陀:“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又作浮头、没驮、 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知者,意 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法——四圣谛、也愿意 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也就是第一位觉悟了世间的真相 和人生本质的具大智慧者。 • 佛陀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跋嘎瓦)。 • 佛教:佛陀的教导,导人走向觉悟的教导(方法)。 • 佛法:佛陀所觉悟的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四圣谛: 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试析当代佛教与科学对话现象

试析当代佛教与科学对话现象

试析当代佛教与科学对话现象-------王萌2008年07月07日《宗教学研究》宗教与科学的对话是当代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我国对于宗教和科学之间关系的传统认识,主要得自于对基督教和科学关系史的研究结论。

由于佛教在教义体系、认识机制和解释系统等方面的特点,它和科学的关系并不适于简单地套用基督教与科学关系模式。

随着当代科学的进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佛教和科学之间的现实关系,探讨二者之间协作与互补的文化契合点,从而促进宗教文化与科学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以科学诊解佛教当代佛教一与科学对话领域里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以现代科学理论诊解佛教。

许多作者提出,随着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的进展,科学理论揭示的宇宙图景已越来越趋近于佛教关于宇宙“实相”的内涵,当代科学一与佛教形成了一种比以往更为融洽、友好的关系。

参与对话者大都具有较高的自然科学教育背景,他们以专业化的科学知识和最新的科学理论与佛教对话,使得这一领域更趋复杂化。

在港台等地,以科学理论诊解佛法,圆融“佛学”与“科学”这两大文化,更成为一些科学家的自觉行为。

现已从台湾清华大学退休的王守益就是一位积极参与者,他以科学诊解佛法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王守益,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致力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理论与佛教思想的融通,曾出版有《物理与佛学》一书。

他认为,佛教的空性论存在一种物理学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用量子力学来予以说明。

在《物理与佛学》中,王守益指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帮助人们接近、契人、领悟佛教真理的新途径,把量子物理上的波函数看成是佛法上的“自性”在科学时代成为一种可以接受的认知模式。

他认为,因为表达微观粒子在描述上的不确定性的波函数平是看不到及测不到的,因此可以说该法或该系统的本体是“空”的。

“这里的空表示在实质世界及实数世界没有实质存在的意义。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太原白云寺方丈悲寂法师近现代以来,将佛教与科学置于同一平台进行考察与对话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视域。

参加讨论的,既有佛学家,也有科学家,两种原本看似排异的力量逐渐寻找着彼此的融合点,从而拓宽了各自的理论疆域,并促成了一门边缘学科的诞生。

在不少人眼里,不是将佛教视作迷信,就是将迷信等同于佛教。

发现佛教与科学的接轨点并将佛教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科学时代人们对佛教的误解与偏见,同时引导佛教徒在正本清源中正信正行,使佛教在新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佛教的许多独特价值不但可以为科学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认识路径,而且也可以弥补与校正科学的某些实践缺失与价值偏弊,以共同促进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应当说,这是“佛教与科学”双向受益的一个过程。

我认为,“佛教与科学”可以在物理、心理、伦理三大交涉点上展开:一、从物理学层面看,佛教之“空”本指“因缘和合”、“真空妙有”的“无限可能性”,而科学对宏观本体与微观本体的探索也最终指向“无限大”与“无限小”,两者共同的目标是在整体的、有机的、主客观交融的普遍联系中探索与揭示宇宙存在的实相与本来面目。

与世间许多宗教、哲学总要预设一个本体、大梵或上帝不同,佛教从体证出发,在纷纭万象中概括出缘起法则,得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结论,以“如实知见”宇宙实相,从而使人们不是在迷信中祈求护佑,而是在心灵的感悟中获得解脱的力量;而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化。

正如当代英国科学史家布鲁克教授所言:“按照那种把原子看成是一个含有各种可能性的系统的量子力学诠释,把原子还原为关于其组成部分的状态的单一描述是行不通的。

在原子中,基本粒子的独立身份消失了,描述系统的规律不能从描述其组成部分的规律中推导出来……它们与包含它们的那些系统处于共生的关系之中……如玻尔告诫:在寻找生命的和谐时,人们千万不能忘记,在存在的戏剧中,我们自身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兼论佛教与生(心)态和谐之价值关系佛教产生在古印度,自汉代(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后,就与我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推动着我国人民的身心建设和社会建设。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与科学已经融为一体,难解难分。

纵观佛教与科学之间的研究,则始于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则为有人心就有科学。

研究者安立名相研究之,当为近现代之事。

一、佛教与科学之不同而同如是说(真如无二别)佛教始于心教,科学始于他教,“有心就有科学”。

科学离不开心教,心教则可以包容科学,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人类因着所处地理、环境、时空之不同,而对二者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影响范围以及发展机遇的认识不同。

但是,“从有心就有科学”的研究角度看,不是不同而是不同而同。

佛教与科学之基本概念不同而同如是说。

佛教是佛陀的教法,是让人们觉悟宇宙、人生之根本大法。

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亦称为宗教。

佛教不是科学而是心教,心教者是透彻心性,顿悟人生,了脱生死而得大圆满。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们常说,这件事情是科学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正确的;或者说,这件事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是不正确的,以此来判断科学之真伪。

但是,科学总归是心外之物,无法直达心体,更无法了脱客体。

事实上,客体离不开主体,科学离不开心体,“有心就有科学”,二者是同而不同、不同而同,完全符合佛教“一体不二”的思想内涵。

佛教与科学之研究对象不同而同如是说。

佛教研究的对象是自我(相对于自性之内心世界),是“内求”,是“我研究我”,无需借助外界力量,仅依靠自己的身心,以求得自证、实证,直达心要。

实际上说的就是主体性,就是要明了心性。

既然对象是自己,只要存乎“一心”,无不自证。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体(相对于心外之现实世界),是“外求”,是“我研究你”,需要借助仪器、设备、工具等手段来探索求证,或假设求证,以此取得“我研究你”的现实成果,这是客体中的实证。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

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前不久,我在一位朋友的微信上看到这样的一段引文,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注明引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我没来得及去查证这段引文是否真实,但这样的引注方式很不合乎我们现在非常讲究的学术规范,因为它既没有注明这部文集的版本和出版年月、地点,也没有具体的篇名和页码,很可能是查无实据的。

当然,这也未必,因为在西方长期以来也流传着这样一段传为爱因斯坦先生说过的话,他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的宗教。

它应当超越一个个人的神,并避免教条和神学。

它应该是同时涵盖自然和精神,并应该建立于一种来自万物之经验的宗教感觉之上的宗教,是自然(物质)和精神(灵性)的一种有意义的联合。

假如说世上真有一种可与现代科学的需要相适应的宗教存在,那么,它一定就是佛教。

”同样,这段流传很广的当代伟人语录原来查无实据,美国著名的佛教学者、密西根大学教授Donald Lopez先生曾仔细地翻阅了德文版的和英文版的《爱因斯坦全集》,但没有找到这条据说是爱因斯坦的最著名的语录之一。

当然,这也不要紧。

不管爱因斯坦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不管他究竟是怎么说的,这位现代最著名、最伟大的科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理论——相对论的发明者Albert Einstein先生所说的任何话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谁又敢否认爱因斯坦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先知、一位导师、一位觉者呢?大概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被当代人尊称为“现代的佛陀”(the Bud-dha of the Modern Age)。

退一万步讲,即使上述那两句传为爱因斯坦的原话不过是后人的以讹传讹,爱因斯坦实际上从来就没有讲过这样的话,但不可否认,至少世上那些乐于传颂爱因斯坦这两句话的人大概都认定这个东方古已有之的、已经传授了2500余年的佛教不但至今没有过时,而且注定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并将成为“未来的宗教”,因为佛教可与现代科学的需要相适应,佛教的甚深教法可以被现代科学的新发现所验证。

佛教科学性

佛教科学性

佛教科学性一佛教和科学是统一的科学知识指覆盖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尤其指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过的。

科学知识极度依赖逻辑推理。

佛教所教导的正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不仅包括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佛教要求学习五明:内明—指佛学,因明指逻辑学,声明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工巧明包括的范围很广,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包括一切科学技术,医方明指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

由此可见,佛教本身就是科学的,不仅如此,还是科学技术的源头和发明家,正是佛菩萨的智慧才产生了科学技术,大科学家本身就是佛菩萨的化身,如经典力学之父牛顿、现代物理学的鼻祖爱因斯坦就是燃灯佛孔老圣人的化身,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琉璃光药师佛的化身。

佛教通过直接观照不用逻辑思维而明见真理实相的智慧,正是科技所欠缺的,这对科技来说是个有力的补充。

因此,科学和佛教并不矛盾,是统一的,科教是科学的,而且佛教所揭示的许多真理是目前科技还认识不到的,比如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佛法的神通法力更是不可思议的,现代科技根本无法解释,比如天眼通可以看见预测未来,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其本质就是高科技和大智慧。

佛教和科学技术都是造福人类的的,要大力弘扬佛教,成就天空般广大的弘法利生事业。

本世纪以来,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各个研究领域的广度、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许多课题都已慢慢接近或已等同于佛法的理论,而且今后与佛法相契合的科学发现也必将日益增多。

但另一方面,佛法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科学永远无法涉及。

英国的鲍罗登博士也说:‘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

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也要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与时俱进的佛教文化

与时俱进的佛教文化

与时俱进的佛教文化当今的时代是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是钻研科学、利用科学的时代。

然而就在这科学高度发展的同时,不少人仍持有疑虑,认为佛教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和冲击——认为谈科学就不要讲佛教,谈佛教就不要讲科学,好象佛教和科学是水火不兼容似的,把两者对立起来。

尤其是有些佛教徒谈到科学更是茫然。

然而殊不知我们佛教就是科学的吗。

不但是科学的,且还超越科学。

一、科学与佛教的联系首先,二者的目标相同,思想观点更是一致。

佛教自释迦太子放弃王位,半夜偷越王城就是为了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后来在菩堤树下悟道后,又证得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而当今的科学也是想揭开宇宙的秘密,发现宇宙人生的真理,目标都是为了造福人类,减除人们的痛苦和灾难。

另外各种宗教对宇宙人生,世间真理无不涉及,无不探索,科学的概念产生于西方,历史比宗教迟,在西方国家的其它宗教早已对宇宙人生有所探索和解说,如“上帝造人”“耶稣安拉”能拯救人类等等。

后来西方人对这种思想不赞成,于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便产生了无神论的科学,如爱因斯坦认为与科学相冲突的宗教,无论是出于恐惧,还是道德的需要,尽管本身有高下之分,其“所共有的是它们的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的特征”,而佛教恰恰是它不承认任何拟人化的造物主,佛陀更不以造物主自居,佛教认为,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带替众生离苦得乐。

佛陀是宗教教育家,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从来不宣称自己可以“代人赎罪”,只是主张所有人应对自己负责任,因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教不承认有能够主宰世界和人类的神灵,一切都是众生的业感,反对鬼神崇拜,绝非一般要求信徒向虚幻神灵顶礼膜拜的宗教可比,可以说佛教是一种无神论的宗教。

其次佛教的教理、生活方式、制度就是一些科学的理论。

佛教在理论方面,目的不是为了研究科学,而是针对人们的“苦”字下功夫,进而追溯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真理,在揭示这真理的过程中所阐述的论点,就是一些先知先觉的科学论段,如对于宏大宇宙的观点:宇宙之大无边无际,世界数目之多,不可甚数,只能用恒河沙数或微尘数来形容,即恒河沙数的世界,或微尘数世界,当然恒河有多少沙粒,空中有多少尘埃,谁也说不清楚,在这些世界不光是地球上才有生命,还有许多其它世界也有生命,如:佛经中讲的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同时还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致菩萨,以及无量无边的佛教徒听阿弥陀佛说法,又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写,“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些世界却又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成坏不停,有的已坏,有的已成,有的正坏,有的正成,有的将坏,有的将成,他们都是在因果连续,消长不停;这宇宙世界就时间来说没有开始,没有终结,旷远绵邈,无始无终。

佛学与科学沟通的尝试

佛学与科学沟通的尝试

佛學與科學溝通的嘗詴——由太虛大師的《新的唯識論》看佛學與科學的關係盛珂近付中國,國家民族的危亡,西方思想的進入,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結構、制度方面的大變革,使得中國傳統思想面臨到前所未有的大衝擊。

在此情境之下,傳統思想一方面不得不重新建構自身存在的意義;另一方面,對於傳統思想的超越價值的信念,也使得中國近付的保守主義者們,詴圖在傳統思想資源的基礎上,面對現實,作出自身的回應,以因應時付的變化。

所以,危機對於思想來說,往往又是理論突破的契機。

佛學作為傳統思想資源中重要的一支,在這樣的情境下,也出現了重新的復興。

並且因為其自身與西方思想在邏輯以及思辨方式上的某些共同點,較之儒學,更能與西學溝通。

有學者研究:‚嘉道以還,特別到近付,居士和公羊派碩儒研究佛理相習成風,彙聚成晚清思想界的一股伏流。

這股伏流至二十世紀,已經騰波而起,蔚成時付大觀。

‛1正如梁啟超所說:‚晚清所謂新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係‛(《清付學術概論》)。

晚清以降既沉浸在傳統之中,又追求新知的學者,幾乎都與佛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洗禮,民主與科學在現付中國的語境之中,被認作西方文化或現付化的付名詞。

佛學的現付化,也不得不直面民主與科學的存在,並且在要在原有的思想框架內,作出積極的回應。

太虛大師(1889-1947),是對中國佛教現付化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物。

他以其敏銳的目光,開闊的思維,提出了‚人生佛教‛的佛教改革思想,勾勒出了中國現付佛教改革的整體藍圖。

在此基礎之上,太虛自然不會無視現付科學的發展,在他大量的著作與講演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總是饒有興趣的瞭解現付科學,並且認為科學與大乘佛學並非相互對立的關係,現付科學的發展,不惟不會威脅到佛學的存在,恰恰相反,科學的發展可以用來驗證佛法,進而促進大乘佛學之發展。

‚科學之知識可為佛法之確證及假說……則科學愈進步,佛法將愈見開顯。

‛1在他看來,科學與大乘佛學的關係,恰同於小乘佛學與唯識宗學的關係,雖然小乘佛學不足以普救群生,但是,大乘唯識宗學在中國佛學史上的興衰,卻是與小乘佛學研究的廣泛與否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佛学与科学

佛学与科学

佛学与科学第一篇:佛学与科学佛学与科学一、霍金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

2003年,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对此,他引用了英国的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语言说道:“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

”文学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语言如是说,而霍金则以科学家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语言如是说。

从感性到理性,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霍金原以为宇宙的终极真理可以用一句简单的科学公式来概括。

但当他发现宇宙的不可估量的深遂博大与神秘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与能力,实际上也超出了整个人类和一切生命的预料与能力时,他毅然向全世界宣布放弃这一终极真理的研究。

二、宇宙物理学家们发现宇宙的真实相状。

2004年,国际宇宙物理学家们宣布发现了宇宙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倒金字塔形,而金字塔形的顶端却宛如艾菲尔铁塔一般,向时空中无限伸展。

实际上,倒金字塔形的宇宙只是宇宙的一个单元。

三、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关于宇宙的论述。

对此,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佛在《华严经》中就明确指出,宇宙是由无数的金字塔形的单元所组成,并把它称为“一真法界”。

有一点倒是让科学家们说对了,那就是倒金字塔形的宇宙顶端是无限伸展的,伸展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伸展到了另一个宇宙单元。

时空隧道如斯义。

那么,什么是宇宙的一个单元呢?就像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滴水是大海的一个单元。

这样说并不是在夸大其辞,也正如我在《南山海上观音赋》开篇中所描述道:“一真法界,万亿宇宙,如海世界,渺不可及也。

”在一个宇宙的单元中,我们就已惊叹星系、星团、星云、星河的繁多,仅在我们的银河系就有超过了二千亿颗的太阳般的恒星,而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就不计其数了。

可谓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有多少人。

而更准确地说,则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则有多少生命。

每一个宇宙单元中存在着数百亿到上千亿的银河系般的星系,每个星系都有上千亿颗恒星,而围绕其运行的行星就更是无从计算了。

但这只是物质的宇宙和物理的宇宙。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精选】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精选】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空性一体性现实世界的本性在看待与理解真实的方式上,科学与佛教似乎有很强的平行性。

尽管这些理念并不是佛教所特有,在大多数古代东方思想中也能找到,而佛教似乎能与最新的一些科学发现,有着非常和谐的共鸣。

我想先通过考察佛教的三个主要信条,来阐述这些观念:(1)空性(2)互联性(业因陀罗网)(3)真实之本性(究竟实相)然后再将这些观念,与现代科学的理解并列对照。

你的右手边会有相关资料的链接,包括视频连接、书籍和网站。

本段视频的前提是基于如下信念:两种表面上相反的认知模式(1)非物质的和物质的(2)直觉的和理性的(3)精神的和科学的实际上它们是同一实相的两种理解方式,类似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再次提醒,在观看本视频时,我们需要随时注意,在人类感知到的现象与事物的真实存在本身,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空性空性是万法的生起与回归之处,佛陀说:“现实世界起于空性---非二元的、无限的源。

”例如你所坐的椅子,你所看的电脑,甚至你的身体也是当下从空性中生起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请想象一场梦境,梦中有一头大象还有你自己。

于是你会认为,这个是我,那个是大象。

两者似乎是两个分离的实体。

然而当你醒来,你发现,你和大象都是从你做梦的意识里同时化现出来的。

意识是这场梦境之源,也是无穷无尽的其他可能的梦境之源。

想象空性的另一种方法,也可以把它比作书页。

书中的空白页可理解为空性状态,书页本身并不包含任何信息,但可以有无限可能的词、句或故事,为书页所承载。

空性可以理解为一个潜在之场,任何可能性均可从中生起。

为能对其有初步理解,必须重新定义对物质实在的理解。

我们会发现“空性”----这在道教中称为“道”,印度教中成为“梵”,似乎非常相似于量子物理中量子场的概念。

让我们先探索一下所谓物质实在的本质(1)平行:波粒二象性我们的现实世界表现出一种二元性,我们所经验到的物质,既像波或非物质性实体那样存在,又像粒子或物质性实体那样存在。

展现为波的形式,粒子在时空中没有确定的处所,只能认为它们同时处在一切地方,弥散遍布整个宇宙。

认识佛教的伟大——科学距佛教有多远

认识佛教的伟大——科学距佛教有多远

认识佛教的伟大——科学距佛教有多远.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

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

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认识佛教的伟大——科学距佛教有多远首页资讯宽频娱乐时尚论坛凤凰之声凤凰无线凤凰节目凤凰书屋佛艺博览凤凰搜索ENGLISH观众反馈2005年5月17日关键字- 请选择 - 资讯娱乐时尚凤凰宽频凤凰卫视图片视/音频站外搜索凤凰网 > 佛艺博览 > 慧海慈航 > 正文认识佛教的伟大——科学距佛教有多远2005年03月17日 10:04【文章字体:大中小】二.不知佛法无权反对因为佛法是相当地深奥,若是无有人解说,或者自己没有亲自去听闻、思索和学习,那么即使是智者也是难以理解佛法里面的真理,更何况说是一般的人呢!如《华严经》云:“佛法若无人解说,虽是智者不得解。

”人们若对一件事物缺乏了解,便会产生出许多推理和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推理和假设被证明了其正确性,有些则被悄悄地淘汰了。

同样,以往由于佛法仅局限于少数信奉者圈内,知识界对此颇感陌生,也生出了许多猜想和轻率结论,比如把佛法说成是传说、迷信,客气一点说成“神话”之类,这显然是牵强附会,不符合历史。

比如,我们不应该因为古代的科学家如一行和尚(唐代天文学家,佛门高僧)等久已过世了,就把他们的事迹都归于神话之列,就象不能因为《史记》、《三国志》等记述的是遥远的往事而否定它的可靠性。

况且,佛陀的教法现在尚完整地保存在各种文字的《大藏经》中,仅藏文《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函,并且现在尚有无数信众在学习佛陀的教法。

中国著名学者梁启超说:“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罗睺罗博士说:“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

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那些虚伪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

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如何认识佛教

如何认识佛教

如何认识佛教?一、超越科学现在有很多文章用科学的观点来解读佛教。

佛教本身是非常科学的,可以说比科学还要科学,是超科学的科学,只是佛教不用这个名词而已。

佛教其实是两个词——一个是“佛”,一个是“教”。

“佛”是圣人,“教”是佛的教化。

一个理论正确与否,并不在于用什么方式表现。

用科学的方式也可以,文学的方式也可以,医学的方式也可以。

为什么现代有很多学问不断地被推翻、被否定呢?就是因为这门学问并不具有完全的客观性、公正性、合理性。

如果有人见解更高,那这种看法就被否定掉了。

佛法已经流传几千年,有没有人超过古人,提取出更高的宗教呢?好像没有了。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它们都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这么长的时间,三大宗教一直被人们所继承和传扬。

从长远的角度看,后人也基本没有再创造新的宗教了。

为什么后人没有创造出来,说明古人远远超过我们后人,后人的智慧没办法超过前人。

所谓科学也好,其他世间学问也好,能够超过前人的智慧吗?现代的科研手段也有一个优势,可以通过科学实验,通过高科技手段,观察到一些现象,从而发现科学一直追求的东西,在佛法里面早就有答案了。

其实佛教早就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就是生和死。

每个人也就活几十年,都只看到生,看不到死后的世界。

用科学的手段,包括医疗、心理学,用很多方面的学问来研究生死,研究得出来吗?站在“生”的角度能研究出“死”的结局来吗?这个永远不能研究出来的,因为不在同一空间范围之内,死亡的事例也不是用仪器可测量出来的。

更高的世界是佛的世界。

其实大家对佛都不认识,到底“佛”是什么?这已经超出常人的概念了。

大家都信仰佛,礼拜佛,对“佛”的信仰远远超过了对世间任何伟人、英雄的礼敬。

几千年下来,那么多名人、圣人、伟人出现在世间,甚至流传千古,但能受到后人的尊重,顶礼膜拜,甚至跟随的,其中大部分还是与宗教有关。

这就可以看出来,宗教的创始者,佛或者是耶稣等,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影响面,远远超过我们现代人。

二、超越迷信佛教根本不是迷信,佛教是破除、超越迷信的,是智慧超前的一种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

学的影响》2023-10-28•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目录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影响的具体案例分析•结论01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佛教在这个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介绍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佛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个时期佛教和科学的互动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现代科学和佛教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研究目的和意义0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之间产生。

印度起源传入中国发展与演变佛教约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并在传入后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教义和组织形式。

03佛教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020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局势动荡,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渴望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及其原因政治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各种思潮和学派相互交融,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教活动非常活跃,同时也有大量的信徒涌现,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

传教与信徒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对科学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播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翻译佛经、兴建寺庙、发展僧侣教育、举行法会等。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玄学、理学等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对天文学的影响佛教对天文学的发展也有所贡献,如《大藏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对医学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也带来了印度的医学知识,如《千金方》等医学著作中就吸收了印度医学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科学杨振宁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

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

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

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

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

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

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

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

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

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

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事实上从佛教产生后的两千多年来,历史记载了许多看得见因果轮回、只有种种神通的修道人。

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

我们的眼睛不能感觉到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我们看不见微生物,更看不见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我们周围如今到处充斥着的大量电磁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视信号、手机信号。

我们能看见阳光却不能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但是我们把上述东西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不疑,因为当今流行自然科学。

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科学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而成为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我们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就必须认真地跟科学领域中的善知识虚心学习。

随着从小学读到博土毕业,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借助于科学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这是非常可笑的。

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跟善知识学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

佛学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让你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

印度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历史人物证明了这一点。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运用,而佛学正是令人断除妄念显现众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学与佛学丝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学性——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开始!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

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

下面略举数例: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佛陀在《起世经》中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状况作出过准确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

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

李庆宏居士在《佛教起信与入门》一书中分析认为:小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为银河系。

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讲,并且说明了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盘起的头发)‟,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

而且指出银河系有上千个有人的星球。

佛并未把无数没生命的星球放进去,因为人是正报,物是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整个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三千个大千世界,算下来就是30亿个星系(目前天文学家已观察到约10亿个星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时成住坏空的,这就符合当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还没有超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经》还提到我们这个小千世界中(即银河系)有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单越这四个大洲,地球属阎浮提洲之一。

其它三个大洲应指银河系其它类型的外星人。

佛陀对他们作过详细描述,包括脸型,寿命,生活状态等。

四大洲外还有…八万小洲‟,应是其他类型还没进化出高级生命的星球。

《瑜伽师地论》卷二记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

‟根据部分佛教典籍的论述,一小劫为1,680,000年。

每20小劫为一中劫,即33,600,000年。

80中劫为一大劫,即268.8亿年。

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寿命。

我们目前测定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现在是中年。

我们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亿年,生命仅在…成‟和…成已住‟的阶段出现,太阳系已形成46亿年,约形成十几亿年后开始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太阳系还有47亿年的寿命,后面若干亿年地球上已不适合生存,算下来刚好。

论地球的形状《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

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水果)。

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

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

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

),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

论微生物释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

这八万四千是虚数,表示非常多的数目。

即不用显微镜就看见了水中的无数微生物。

佛当年规定弟子喝水都要先过滤,尽可能避免伤害大一点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没办法了)。

论寄生虫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

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

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

(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

)可能在人要问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实际上一切都在识心中,人可以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觉悟后,认识到宇宙的一切。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及不上佛陀。

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佛是亲证,而许多现代科学,只能靠推测。

如万物都是从空无中产生,以及所有物质依观测而存在,是现代量子力学铁定的结论。

科学家无法从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这种结论。

而佛早就指出万法心生,诸法无我。

《楞严经》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又如近年兴起的宇宙全息理论,在《楞严经》上也可找到印证:“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二千多年前的佛学理论,近百年来才被现代科学一一验证。

现代科学家黄念祖说:“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

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