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杨振宁演讲:科学与佛学彻底相容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吗?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吗?](https://img.taocdn.com/s3/m/44f8b15d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0.png)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吗?网上有一句话“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突然有很多人讨论。
有人说这句话出自杨振宁的演讲《美与物理》中的一段话,原视频我也没看过。
也有人说是一个叫杨振华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说的。
不知道这个尽头是什么意思?我想可能会让人产生出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一种是这个学科发展的时间上的尽头;一种则是这个学科本身内涵上的源头。
从第二种意思,内涵上的源头来讲,“数学的源头是哲学,哲学的源头是神学”倒是有道理的,因为数学的核心就是基本概念,数学上的基本概念,都可以认为与哲学上的概念相通的。
就像前段时间一直争论是0的概念一样,最早一定是一个哲学上的抽象出来的概念,并不是现实中“可见”的抽象,而是通过可见再在思维上延伸后的概念。
哲学的源头是神学,哲学中的伦理学应该是从伦理宗教演变过来的;本体论也有神学的影子;方法论、逻辑学没有神学的影子,是人的经验总结。
即使从内涵源头上讲,物理学的源头也不是数学,而是人的经验,如铁球比羽毛下落速度快这样的经验。
所以从第二种内涵的源头上看,这句话是不对的。
那么从第一种意识来看,这个学科发展的时间上的尽头。
从人的群体性进化角度讲,人类主流认知体系(群体性意识形态)是人类意识从模糊化、随机化(原始经验)到固定化、系统化(宗教、哲学),再到意识工具化(近现代科学)的过程。
群体性意识形态与作为人的个体从诞生、成长的意识进化走的是同样的过程,个体的人就是群体性人类进化的浓缩版。
人类意识的进化,是从模糊、随机到固化、逻辑化的方向和趋势的。
未来有逐渐加重逻辑化的趋势。
所以,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从时间箭头看,肯定是错误的,我想原始人最早应该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也算早期神学的话,这种观念产生一定是比哲学要早。
时间箭头上看这样的说法就有问题。
不过,物理的尽头是数学,这句话要认真分析了。
人的感应能力会有极限,即使是借助各种工具,仍然存在极限临界点,在极限达不到的地方,允许逻辑上可行,不需要证伪的意识工具,或者说在极限达不到的地方,只能用数学方法。
关于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关于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https://img.taocdn.com/s3/m/fd091020453610661ed9f43f.png)
“若无心来定义,现实并不存在,若无心,真实实相仅作为无限可能性而存在,量子物理学家偶尔发现了神秘主义者说了两千多年的道理,真实只是心的投射。”“科学与灵性之间的界限,无可避免地变模糊了,两者的观点可以互换”, “在佛教和许多其他神秘传统里,心是真实实相的核心,它不仅是真实的一部分,而应说,正是心创造了真实;这正如做梦的心创造了梦境一样。认为世界存在于心之外,与意识分离,这在东方传统中是错误的观念。实相中,一切都是心。”这里“心”的定义是什么?如是仅指个人或扩展至整个人类的起始与延续,那显然说不通,因为广袤的实物世界早就在人类诞生前就存在,而且至今仍然不以人的心(或意志)在演变。因此只能说:“真实只是心的投射”仅是人在特定阶段所能感知的真实实相的一部分。 另外,如果以此就认为:通过佛心的修炼就能“步入一个新的全球视野,只看到爱而非恨,只看到一体而非分裂,慈悲而非对抗”,这还只能是美好愿望。因为“现实世界表现出一种二元性,我们所经验到的物质,既像波或非物质性实体那样存在,又像粒子或物质性实体那样存在。展现为波的形式,粒子在时空中没有确定的处所,只能认为它们同时处在一切地方,弥散遍布整个宇宙。”现实世界表现出一种“二元性”决定任何事物都是始终处于一体而相对相成状态,善与恶、爱与恨、悲与乐等没了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所谓“现实世界起于空性---非二元的、无限的源。” “空性”----这在道教中称为“道”,“道”说:“万无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是万物诞生和演变(或真实实相)的真实描述。象佛经中的菩萨那样,以空性智慧觉悟诸法实相,既不体证,进入涅盘,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以救度众生,这也只能是佛的意愿,尽量使世间少些作孽而已。对一般人来说,短暂的一生能尽量做到“乐天知命”,也就无枉此番人世了。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https://img.taocdn.com/s3/m/db4d0850de80d4d8d15a4f6a.png)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2013年04月08日 09:01来源:云科技作者:程苓峰分享到:更多642人参与 62条评论编者按: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之一,他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本文中杨振宁从科学的角度谈谈他的佛教观。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图片来源:资料图)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杨振宁相信造物主的存在?科学家口中的神,和宗教的神不是一回事
![杨振宁相信造物主的存在?科学家口中的神,和宗教的神不是一回事](https://img.taocdn.com/s3/m/cf17adb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2.png)
近日,有一则杨振宁谈造物主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得很火,视频只有短短两分钟,杨振宁也只说了为数不多的几段话,但就是这几段话,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因为杨振宁在视频里亲口承认“相信造物主(者)是存在的”。
杨振宁原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它不是偶然的,你看麦克斯韦方程式妙不可言,它不可能是偶然的,偶然不能搞出这么妙的东西。
很多人看完视频后,就根据这段话认为杨老相信造物主,从而认为他信仰上帝,信仰宗教。
真相究竟如何呢?顶级物理学家杨振宁又怎么会相信宗教,相信造物主是存在的呢?杨振宁口中的造物主与宗教里的神不是一回事答案其实就在那段视频中。
人的大脑都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就是只喜欢听自己愿意听到的观点。
其实那段视频中,杨振宁一开头就明确否定了“人形上帝”的存在,他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问有没有上帝,如果你问的上帝是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
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将这句话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紧接着,杨振宁阐述了他对造物主的看法,也就是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的那段话。
但说完这段话后,他又赶紧解释了造物者的含义,原来这不是宗教里具有人格的无所不能的神或者上帝,而是物理学范畴里的,推动宇宙产生和发展的巨大又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来描述,叫作“第一推动”。
所以杨振宁确实认可造物主存在,但他说的造物者,不是宗教人士口中的神或者上帝,而是推动我们宇宙演化的第一动力,你可以称它为上帝,也可以称它为造物主或者其他什么名字。
因此这段视频非但不能证明杨振宁信仰宗教,恰恰相反,这正是他不信仰宗教的绝好证明!不是第一次深陷宗教信仰旋涡,杨振宁曾公开辟谣自己的宗教信仰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杨振宁第一次深陷宗教信仰旋涡了。
2014年,有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很多人看到文章后大跌眼镜,不敢相信这居然出自杨老之口。
事出反常必有妖,后经证实,这的确是一篇伪作,是好事者冒杨振宁之名发表的。
因果论证杨振宁作文
![因果论证杨振宁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b7627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7.png)
因果论证杨振宁作文
面对美国人,杨振宁的话首先要表明:我不是野蛮人,杨振宁有信仰。
面对基督徒,杨振宁振宁的话是想表明:美国人有信仰,中国人有信仰。
面对普通人,杨振宁的话也想表明科学家有信仰。
信仰不是迷信。
杨振宁的宗教信仰
年初,网上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完全兼容》的文章流传并编造了杨振宁的言论:“科学的终结是哲学,哲学的终结是宗教。
”但仔细调查后,他没有发表任何言论。
在文集和传记中发现了类似的言论,最后发现一个名叫杨振华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说,属于谣言。
.
杨哲早在今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时,宁宁就公开表示:“我佛教和其他所有宗教从来没有被赞美过,宗教和科学是不相容的。
“如果哲学有功,宗教基本没用。
关于《杨振宁:佛教与科学完全兼容”的文章,杨振宁在2010年1月3日公开声明,这篇文章不是他的。
话题很多. 也给我开头和结尾,还有更多的开头和结尾。
科学有没有尽头,我们能找到上帝吗?
科学是用大脑得到的,上帝是用大脑得到的heart
如何解释这篇文章?请帮帮我。
古代日心说所描绘的太阳系至少有几颗主要行星,日月星辰的轨道与现实相同,就像佛经里简单的一句话,相比起来,日心说要可靠得多,对吧?但这是科学的结论吗?事实证明不是。
佛经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办法证明是真是假。
.su一个论点与科学无关。
杨振宁为什么会认为“佛教是科学”
![杨振宁为什么会认为“佛教是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5113805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6f.png)
杨振宁为什么会认为“佛教是科学”
继续阅读
修行
每当念及可怕的空无,心中万念俱灰。
一切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终究归于空无。
所有的快乐甚至狂喜都无法使人摆脱这个诅咒。
人类的先民突兀地出现于苍茫大地,心中一片懵懂,只是疲于奔命地在这空旷的地方生存一段时间便无声无息地死去,就像这个星球上存在过的万千生命,并没有对自身存在和周边世界的清楚认知。
在科学出现之后,人们的心智逐渐清明起来,目光清晰起来,逐渐看清和想清了周边的状况。
而先于科学,佛教最早猜测了比较接近于真实的宇宙样貌,所以杨振宁会认为“佛教是科学”。
因为佛教对宇宙样貌的猜测像一个科学假说,后来被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科学观察所证实。
所有尘世的快乐背后,都是无尽的空无,佛教万事皆空的道理,是完全无法反驳的真理。
越接近生命的终点,这一事实就显得越清晰可见。
人类的心智清明起来的表现是宗教信仰的式微和科学的进步;个人的心智清明起来的表现则是从懵懂无知和盲目恐惧,转向对宇宙的清晰观察和清醒认知。
在无知的年代,万事皆空是一个恫吓的诅咒;在成熟的年代,它已经祛魅化,变成一个对既定事实的清醒认知。
它不再使人恐慌,不再使人焦虑,不再使人纠结,只是令人清醒,带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奈。
杨振宁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杨振宁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282c6e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a.png)
杨振宁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首先,可以肯定:杨振宁确实没有说过“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佛经)之类的话。
杨振宁的官方百科里面写:一些佛教网站流传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并且杜撰出杨振宁的言论:“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然而记者经过细致调查,没有在任何演讲集和传记里面发现类似言论,最后发现是一个叫杨振华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说的,属于以讹传讹。
杨振宁早在2011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专访的时候就曾经公开表述:“本人从来没有赞扬过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宗教和科学并没有兼容性。
”“如果哲学尚有可取之处,宗教基本一无是处。
”关于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2014年1月杨振宁做出公开声明:“近来网络上流传一篇题为《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的文章,并配文发有一张我的照片。
此文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我接连收到各种与佛教相关的研讨和交流活动的邀请。
因我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无法一一答复,现郑重声明如下:此文非我所作。
怎么反驳这句话呢?我的看法:科学有研究的适用范围,比如科学不能证明不存在的东西(鬼,神)存在,比如科学不能替代人的道德修养。
所谓量子佛学,风水笔仙,灵媒算命即使披上科学的外套,也不过是迷信和伪科学,它们绝对不是科学,因为科学不研究这些玩意。
科学也不是魔术,比如超出物理规律的就一定没法完成。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
人类存在一日,科学就没有尽头。
而哲学自发展到辩证唯物,已经到达顶峰,早就停滞了100年。
哲学发展到如今,留下的只有哲学史而已。
科学已经远远抛离了哲学,现代科学也不需要哲学的帮助,凭什么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科学还差不多。
说科学“有尽头的”,要么都是对科学不了解原理,平时又不喜欢读书不会思考的懒汉,要么就是容易轻信各类谣言不会辩证思考的浑球。
他们最后只能沦落为浑浑噩噩的神汉。
如此而已。
杨振宁
![杨振宁](https://img.taocdn.com/s3/m/7268831203d8ce2f006623f7.png)
2012年6月30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庆祝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
2012年9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一系列活动恭贺杨振宁教授九秩荣庆,包括科普讲座、学术研讨会及祝寿晚宴,以表达大学同仁对杨教授的尊敬和爱护。杨教授偕夫人出席活动,接受中大师生及亲朋好友的祝贺。
当然我讲这句话会使得很多人觉得,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觉得我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
杨振宇:人物轶事
爱国情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第四跟第五两点跟《易经》我认为都有密切的关系。
...上面的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可是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
1944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
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考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7112f0c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60.png)
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科学与宗教的对立与融合演讲稿
![科学与宗教的对立与融合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bbec101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7.png)
科学与宗教的对立与融合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对立与融合。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思考的话题。
科学和宗教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是两股强大的力量,它们有时候似乎是对立的,但也有时候又会融合在一起。
那么,究竟科学和宗教之间是对立还是融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和宗教的对立。
科学以理性和实证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探索自然规律,致力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宗教则是一种信仰和精神追求,它强调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通过神话、仪式和教义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和意义。
由于科学和宗教的本质和方法论上的差异,它们在某些问题上往往会产生冲突和对立。
例如,在进化论和创世故事、宇宙大爆炸和宗教神话等方面,科学和宗教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
然而,科学和宗教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事实上,它们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和融合的可能。
首先,科学和宗教都是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都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科学和宗教在某些问题上也是可以相互补充和共存的。
例如,科学可以解释自然规律和现象,而宗教则可以回答人类内心的追求和精神需求。
此外,许多科学家和宗教领袖也都认为,科学和宗教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共存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科学和宗教视为对立,而是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可能的融合。
在当今世界,科学和宗教的对立与融合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科学和宗教,既要尊重科学的理性和实证,也要尊重宗教的信仰和精神。
我们应该在科学和宗教之间寻求平衡和和谐,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对立起来。
只有在平衡和和谐的基础上,科学和宗教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科学和宗教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追求,但却可以和谐共处,共同为人类的未来努力。
杨振宁关于上帝的观点
![杨振宁关于上帝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8cab65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4.png)
杨振宁关于上帝的观点杨振宁,这位物理学界的传奇人物,大家一定都听说过。
他可是诺贝尔奖得主,风头正劲。
聊到他关于上帝的观点,那真是一言难尽。
他并不是那种一见面就跟你讲信仰的老顽童,而是个爱思考的科学家。
说起来,上帝和科学的关系就像是水和鱼,分不开却又各有各的道理。
杨振宁常常提到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对话。
你看,科学家通常喜欢用公式和实验来解释世界,而宗教则更注重信仰和精神层面的东西。
这就像是两条平行线,虽然不交叉,但又在某种层面上彼此存在。
他觉得,科学可以让我们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揭示许多自然现象的本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就没有价值。
反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场探讨,真是引人入胜。
杨振宁曾说过,他对上帝的看法是个人的信仰。
他认为,信仰和科学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辅相成。
就像是大海和天空,一方浩瀚,一方高远,彼此依存又各自独立。
科学让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奥秘,宗教则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寄托。
毕竟,人活在世上,总得有点东西让心灵安稳,不是吗?有人问他是不是相信上帝,这问题可难倒不少人。
杨振宁的回答是,他更倾向于科学的解释,但他也不排斥上帝的存在。
就像吃饭的时候,有些人喜欢辣,有些人则钟情于清淡。
他并不是想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而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这样的观点真是让人拍手称快。
在一次讲座上,他提到上帝可能是“自然法则”的化身,像一位默默无闻的指挥家,操控着宇宙中的每一个音符。
他的幽默感十足,说这位“指挥家”也许在忙着排练,所以我们偶尔遇到点“小插曲”也是正常的。
比如说,台风啊,地震啊,都是这位大导演的即兴表演。
听得台下的人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子活跃了。
说到底,杨振宁的观点其实就是一种开放的态度。
科学不应该是绝对的,而信仰也不该是盲目的。
他鼓励大家去探索,去思考,去质疑。
他的这种精神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人的心路历程。
科学和信仰,真可以像兄弟般和谐共存,一起给生活增添色彩。
咱们再聊聊人们对上帝的不同看法。
有些人认为上帝是个全能的存在,控制着一切,而有些人则觉得上帝只是个象征,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佛学与事业
![佛学与事业](https://img.taocdn.com/s3/m/281e0868783e0912a2162a46.png)
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
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 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
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认识: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
得通通放弃,只能带着你的“灵魂”开始新的征程。你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就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 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 魂,去迎接死亡。 ——稻盛和夫
人活着的意义:生命长河川流不息, 让业的等流更加纯净,让灵魂得到升华
佛弟子更懂得珍惜生命
为了灵魂的高洁而生活。为在有限的时间 里,让灵魂附带更强的能量,以便来生的生命 层次更加高尚!
“恶、利已、对立”凝聚负能量,正能量
使善业提前感果(好运),负能量使恶业 提前感果(恶运)。能量越强,生命形态
越高级。
人周围的能量(磁场)图
一辈子,苦也好、累也好,艰辛也罢、 曲折也罢,只为一句话:“调整好自己的能 量场,以感召自然之精华!” ——黄茂慧
1、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圈子,社会资 源不是问题。 2、什么样的品味,什么样的爱好,能量之 感召。 3、领导身边的人、身边的物,可以看出领 导的喜好,能量吸引法则。 4、疾病是心里的负能量在身体器官上的反 应。
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 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学这种直觉的智慧,是一切真正的科学动力。世界上如
果有什么真正的宗教的话,那就是佛教。” “当科学家登上一座高山后,却发现佛学家早就坐在那里
了!”
写杨振宁演讲稿
![写杨振宁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9267d4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c.png)
写杨振宁演讲稿
杨振宁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科学和人生的思考。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一直认为,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来引领我们前行。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学术
上的追求,更是一种对世界的理性思考和探索。
它教会我们如何用理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如何用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真理。
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精神,人类才能够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技术,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我想强调的是,科学精神与人生的关系。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我们需
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的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
只有拥有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更好地应对挑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精神,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行,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最后,我想说的是,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作为一名科学家,我深知科学精
神的重要性,也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需要将科学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参与科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今天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科学精神来引领我们前行。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让它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之光,让它助力我们实现更加美好的人生。
谢谢大家!。
科学与宗教是否可以相互融合?- 辩论辩题
![科学与宗教是否可以相互融合?- 辩论辩题](https://img.taocdn.com/s3/m/57ec1fd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a.png)
科学与宗教是否可以相互融合?- 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科学与宗教可以相互融合。
首先,科学和宗教都是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探索和理解,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科学以实证和理性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解释自然现象;而宗教则以信仰和灵性为核心,通过神话、教义和仪式来解释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因此,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丰富。
其次,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都认为科学和宗教可以相互融合。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和宗教之间并不存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他认为科学和宗教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二者可以共同促进人类的精神和文明进步。
此外,印度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斯特里奥内认为,科学和宗教都是探索真理的途径,二者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融合。
再者,科学和宗教在某些领域可以相互融合。
例如,宇宙起源和生命起源等问题,科学可以通过物质和能量的演化来解释,而宗教则通过神话和宗教故事来解释。
在这些领域,科学和宗教可以相互启发,共同促进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
反方观点,科学与宗教不可以相互融合。
首先,科学和宗教的本质和方法论是完全不同的。
科学以实证和理性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解释自然现象,追求客观真理;而宗教则以信仰和灵性为核心,通过神话、教义和仪式来解释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意义,追求主观信仰。
由于二者的本质和方法论不同,因此无法相互融合。
其次,科学和宗教在某些领域存在冲突和对立。
例如,进化论和创世记在生命起源问题上存在明显的矛盾;地球自然演变和宗教神话中的地球起源也存在冲突。
在这些领域,科学和宗教无法相互融合,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观点。
再者,科学和宗教的发展趋势也表明二者不可以相互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科学的范围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宗教的影响力在现代社会逐渐减弱,很多宗教观点在科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科学和宗教不可以相互融合,科学将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杨振宁演讲作文带翻译
![杨振宁演讲作文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74ef88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17.png)
杨振宁演讲作文带翻译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场让我脑洞大开的经历——听杨振宁教授的演讲。
你们知道吗?那可是科学界的泰斗啊,感觉就像是穿越到了物理学的宇宙中心,满眼都是星辰大海。
一开始,我其实是抱着“长长见识”的心态去的,毕竟平时也就刷刷短视频,看看段子啥的。
但当我坐在会场里,看着台上那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爷子,心里莫名地就升起了一股敬意。
演讲一开始,杨教授就用他那平易近人的语气,把高深莫测的物理理论讲得跟聊天似的。
他说:“科学啊,就像是探索未知的宝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
”这句话一下子就击中了我,让我开始幻想自己也是那个在知识海洋里探险的勇士。
然后,他讲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说那时候条件艰苦,但为了心中的科学梦,什么都愿意做。
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平时遇到点难题就想着逃避,真是惭愧啊。
杨教授还调侃道:“我那时候啊,可没有现在的孩子们这么多娱乐活动,连个游戏机都没有。
”说完,他自己都笑了,会场里也跟着响起了一片笑声,气氛瞬间轻松了不少。
接着,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物理学的一些前沿知识,什么量子纠缠啊,黑洞啊,听得我云里雾里的,但又不失为一种享受。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里,时间可以倒流,空间可以扭曲,一切都那么神奇,那么不可思议。
演讲中,杨教授还不忘提醒我们:“科学是严谨的,但科学精神却是自由的。
不要害怕质疑,不要害怕失败。
”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能成为科学巨匠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于祖国的深情厚谊。
他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记得我是中国人。
”这句话简单却掷地有声,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怀。
演讲结束后,我还沉浸在那种震撼和感动中无法自拔。
回家的路上,我脑子里一直在回放那些精彩的瞬间,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现在,我想把这份感受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杨教授所说的每一个知识点,但他的那份对科学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对年轻人的期望,却深深地触动了我。
科学与宗教的融合演讲稿
![科学与宗教的融合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9a407e9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f.png)
科学与宗教的融合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科学与宗教的融合。
科学和宗教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演讲,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科学和宗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科学强调的是观察、实验和理性推断,而宗教则更注重的是信仰、灵性和超自然的力量。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它们是完全对立的。
实际上,科学和宗教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首先,科学和宗教都是在探索人类存在和宇宙的奥秘。
科学通过研究自然规律和现象来解释世界的运行规律,而宗教则通过信仰和教义来解释人类的存在和宇宙的起源。
两者都试图回答人类对于生命、死亡、意义等问题的探索。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宗教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路上。
其次,科学和宗教在实践中也可以相互促进。
宗教可以给予科学以伦理和道德的指导,使得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科学也可以帮助宗教更好地理解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从而使宗教信仰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最后,科学与宗教的融合也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加全面的世界观。
通过将科学和宗教进行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
这样的融合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开阔眼界,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平衡和和谐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总之,科学与宗教的融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虽然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补。
通过将科学和宗教进行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也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科学与宗教的融合之道,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自然辩证法—哲学与宗教
![自然辩证法—哲学与宗教](https://img.taocdn.com/s3/m/a705d022e2bd960590c677fc.png)
关于科学、哲学与宗教的感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这样说过,“科学的极致是哲学,哲学的极致是宗教”。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一切都被科学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而取得的令人诧异的成果主宰着,而且,人人都为这些辉煌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
人类早已踏上了月球,散步观光于在史书记载中被我们的祖先敬重的天堂,宇航员已能在飞行于大气层中的宇宙飞船上平安地生活好几个月。
人类又开始探索更遥远的恒星和行星了。
所有这一切都归功于科学知识及技术的巨大发展。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无不充满了科学,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受到科学革命的洗礼。
人类几乎成为科学的再造者及奴隶,不久我们将对它俯首就命、顶礼膜拜了。
这就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拜科学的病态,所以有些人千方百计地在科学中寻找证据来证实说明自我宗教的合理性、正确性,为其辩护,使之冠以“现代”、“摩登”、“真理”、“受欢迎”之类的美称。
有些宗教僧人及居士,出于好心,想方设法、费尽心机进行各种草率、冲动的努力,曲解佛陀教义,求全于现代科学,以此来标证宗教本是一个科学的宗教。
毋庸讳言,宗教哲学与现代科学有其平行性、相似性的部分,这些在理智上都是十分诱人奋进、妙趣横生、激动人心,甚至使人目瞪口呆的。
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的旁枝末节,根本没有涉及到宗教的本质、核心、中枢及本位。
公元四世纪时著名的宗教哲理学家谈到原子时说,无物质本体——无性,无本体之形状——无相,原子是由如实智——佛性通过无限的意识分析过程构造而成,现代物理学中的原子概念说几乎没有超脱这一早在1600年前由梵文写在宗教经典中所给予的定义。
巴黎的一个核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们简单的介绍了关于原子的“宗教定义”,他们说即使在今天,都没有超出这一定义的范围,并一致认为:原子并没有任何物理形象,看不到也摸不着,它是由意识的思维而架构的,是一种纯概念形式。
真是令人惊叹不已,公元四世纪的一位僧人,对原子的解释竟然如此紧密一致于现代物理学。
他并不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无兴趣于物理学研究,他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宗教徒,一个哲学家,他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家杨振宁演讲:科学与佛学彻底相容物理学家杨振宁演讲:科学与佛学彻底相容杨振宁:佛教与科学彻底相容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
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
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
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
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
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
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
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
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
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
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事实上从佛教产生后的两千多年来,历史记载了许多看得见因果轮回、有种种神通的修道人。
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
我们的眼睛不能感觉到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我们看不见微生物,更看不见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我们周围如今到处充斥着的大量电磁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视信号、手机信号。
我们能看见阳光却不能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但是我们把上述东西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不疑,因为当今流行自然科学。
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科学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而成为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我们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就必须认真地跟科学领域中的善知识虚心学习。
随着从小学读到博土毕业,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借助于科学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这是非常可笑的。
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跟善知识学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
佛学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让你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
印度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历史人物证明了这一点。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运用,而佛学正是令人断除妄念显现众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学与佛学丝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学性--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开始!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
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
下面略举数例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佛陀在《起世经》中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状况作出过准确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
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
李庆宏居士在《佛教起信与入门》一书中分析认为:小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为银河系。
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讲,并且说明了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盘起的头发)’,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
而且指出银河系有上千个有人的星球。
佛并未把无数没生命的星球放进去,因为人是正报,物是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整个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三千个大千世界,算下来就是30亿个星系(目前天文学家已观察到约10亿个星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时成住坏空的,这就符合当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还没有超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经》还提到我们这个小千世界中(即银河系)有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单越这四个大洲,地球属阎浮提洲之一。
其它三个大洲应指银河系其它类型的外星人。
佛陀对他们作过详细描述,包括脸型,寿命,生活状态等。
四大洲外还有‘八万小洲’,应是其他类型还没进化出高级生命的星球。
《瑜伽师地论》卷二记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
’根据部分佛教典籍的论述,一小劫为1,680,000年。
每20小劫为一中劫,即33,600,000年。
80中劫为一大劫,即268.8亿年。
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寿命。
我们目前测定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现在是中年。
我们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亿年,生命仅在‘成’和‘成已住’的阶段出现,太阳系已形成46亿年,约形成十几亿年后开始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太阳系还有47亿年的寿命,后面若干亿年地球上已不适合生存,算下来刚好。
论地球的形状《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
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水果)。
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
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
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
),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
论微生物释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
这八万四千是虚数,表示非常多的数目。
即不用显微镜就看见了水中的无数微生物。
佛当年规定弟子喝水都要先过滤,尽可能避免伤害大一点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没办法了)。
论寄生虫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
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
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
(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
)可能在人要问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实际上一切都在识心中,人可以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觉悟后,认识到宇宙的一切。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及不上佛陀。
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
佛是亲证,而许多现代科学,只能靠推测。
如万物都是从空无中产生,以及所有物质依观测而存在,是现代量子力学铁定的结论。
科学家无法从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这种结论。
而佛早就指出万法心生,诸法无我。
《楞严经》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又如近年兴起的宇宙全息理论,在《楞严经》上也可找到印证:“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二千多年前的佛学理论,近百年来才被现代科学一一验证。
现代黄念祖居士说:“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
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