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普通生态学重点总结【精华】

普通生态学重点总结【精华】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四章群落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第六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发展简史(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 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 年《尔雅》一书,草、木;公元前200 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 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 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考研重要简答整理)

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考研重要简答整理)

生态学重要简答整理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

生物高考生物生态学重点知识整理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对于生物高考来说,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下面我将对生态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所在的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物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有机体。

常见的生物群落有森林、草原和湿地等。

生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种群组成,如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可以包括多种树木、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生态系统所在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水、气候、土壤和光照等。

非生物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物群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沙漠生态系统适应干旱而沼泽生态系统适应湿润。

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断流动和循环的。

1. 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进行流动。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

当食物链的各个层级中的生物相互捕食时,能量会从一个层级传递到另一个层级。

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光合作用者(植物)到食物链的上层捕食者。

2. 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循环和行星循环进行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断转化的过程,如碳、氮和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内进行循环转化。

行星循环是指物质在非生物环境中循环,如地球上的碳循环、水循环等。

三、种群动态与演替种群动态和演替是生态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1. 种群动态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所组成的群体。

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随时间的变化。

种群动态的主要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等。

种群动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的供给、捕食者的存在和生物间的竞争等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2. 演替演替是生物群落随时间发生的连续变化过程。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专业知识模板)

生态学-2017普通生态学重点(专业知识模板)

2017普通生态学复习要点绪论1、生态学:①美国生态学家E. Odum(1985):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并著有《生态学基础》②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学科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研究(首先产生的、第一性的)、实验研究(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模型研究(高度的抽象、理论生态学)。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①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结合。

②研究范围的扩展。

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③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④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小因子、限制因子和耐受限度生态位1.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会死亡。

如果这种营养物数量极微,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3、(谢尔弗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注:两个定律的异同(重点):(先答定义)最小因子定律不太完善,而耐受性定律较为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耐受性定律不仅考虑了因子过少,同时也考虑了因子过多的因素;②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③耐受性定律可以允许生态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现代生态学二、思考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划分依据。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5、简述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环境生态环境生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耐受性定律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生态幅指示生物阳生植物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物候二、思考题1、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3、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以及有哪些定律?- 1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种群环境容纳量生命表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周限增长率、增长率、内禀增长率二、思考题(1)什么是种群?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2)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3)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哪几个类型?在自然条件下哪种类型分布最广?(4)种群年龄结构及其类型(5)生命表与存活曲线(6)种群的增长模型(7)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8)如何依据方差/平均数比率来判断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9)种群调节的学说。

(10)简述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的区别。

(1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成效、繁殖格局- 2 -二、思考题1、生物繁殖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2、种群的繁殖策略及r-K自然选择理论。

3、生物的扩散、扩散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第五章种内种间关系一、名词解释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密度效应、生态位、捕食作用、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二、思考题1.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1、生态学概念:是讨论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及其互相逻辑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进展。

2、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变化中,比较严重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平安等生态问题。

3、可持续性进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伤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庇护协调进展,它们是一个密不行分的系统,既要达到进展经济的目的,又要庇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远持续进展和安居乐业。

4、系统分析的概念:是在明确讨论目的和系统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各组分间互相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讨论过程。

5、系统分析的途径:黑箱法:彻低忽视系统的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或输出的信息来讨论系统的转化特征和反应特征的讨论途径。

白箱法: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互相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的系统讨论办法。

灰箱法:对系统的内部结构、功能只了解一部分,来讨论其整体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光内、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互相作用,通过能量流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按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表:不同生态系统的比较)(3)、防尘固沙,庇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降低噪音,美化环境;(6)、提供燃料,增强肥源。

9、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①、为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加入大量非自然资源;①、人的管理使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大为降低,从而使生态系统中特定的食物产量达到最大;①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和动物并非彻低是自然挑选下形成的,而是在人工挑选下形成的①、农业生态系统收到来自外部有目的地调控,并非向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亚系统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

中国农业大学《普通生态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国农业大学《普通生态学》复习重点笔记

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面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狭义:生物+环境广义:生物+环境+人+社会+经济生态学核心:保护(就地,迁地,离体)开发(有序,持续)利用(永续利用),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人,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全面科学发展观五个体现。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萌芽时期;创立与发展时期;巩固及学派分化时期;生态系统生态时期;人类生态学时期。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分3类: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与现场调查;②实验室分析;③模拟实验;④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型;⑤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方法论:①层次观;②整体观;③系统观;④综合观;⑤进化观。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1生态因子1.1.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1]。

生态学中,环境就是生物的栖息地。

环境按性质分为: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影响分为: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按范围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生物环境一般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⑴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⑵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环境系统概念:它强调把人类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避免人为地将环境分割为互不相关的各个部分,强调环境系统的本质在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生态基础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生态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归纳:1. 生态学的定义和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

3.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4.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

5.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6.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遵循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过程,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时会有损失。

7.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持续供应。

8. 生态演替:生态演替是指生物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9.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10. 环境压力与适应:环境压力是指生物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如温度、湿度、食物供应等,而适应则是生物对这些压力的响应。

11.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包括种群的增长、衰退和稳定状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

12. 竞争与共生:竞争是指同一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为资源而斗争,而共生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利关系。

13.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扩张等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等。

14. 保护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科学,包括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

15.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食物等。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生态学重要学问点归纳总结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2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打算。

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C 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行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或间接作用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全部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打算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临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妨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蔓延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临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挑选性适应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黄化现象:普通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2阴地植物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天天开头活动的时光经常是由光照强度打算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常,动物才开头活动,因此不同时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光差异,动物活动时光也有变化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逻辑性变化的反应。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食物链湿地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物种环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态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种群协同进化群落优势种建群种季相生态对策耐性定律边缘效应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生态效率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指示生物有效积温十分之一定律食物网生态位物候霍普金斯定律最大持续产量休眠富集作用富营养化积温人口种群结构二、简答、问答:1、生态系统的特点:(1)具有空间结构;(2)具有时间变化;(3)具有自动调控功能;(4)是开放系统(可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控机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

生态系统自动调控机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2)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

这些调控常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功能上的协调和动态平衡。

3、生态系统的类型①按环境性质划分: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②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原始森林、荒漠、冻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宇宙飞船、(人工生态系统)人工草场、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4、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及每种生态系统分布的气候带类型(1)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热带地区,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作用最大是森林生态系统;(2)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3)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

分布区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年平均气温8—14℃,年降雨量500—1000mm,且多集中在夏季,土壤为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较为肥沃。

(4)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带。

生态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态学重点知识总结

环境:环境是特定生物(或群体)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幅(生态价):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单体生物: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

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年龄锥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为经过瓶颈,这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总遗传变异下降。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

这种现象叫做建立者效应。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

遗传漂变的强度决定于种群大小,用1/N作为遗传漂变的指标。

种群数量越大,遗传漂变越弱。

生活史: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竞争性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这种现象。

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和角色。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普通生态学重点名词解释

普通生态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1)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2)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3)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4)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5)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6)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7)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8)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9)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10)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生态幅或生态价。

11) 生物学零度:又叫发育阈温度,温度直接影响外温动物植物的发育和生长速率,它显示了发育生长是在一定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

12) 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13) 内禀增长率: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整理)生态学重点内容整理

(整理)生态学重点内容整理

生态学重点内容整理0 绪论1.生态学(n.):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3.生物圈(n.):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4.生态学分支学科(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5.生态学的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拟研究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环境(选):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区别3.生态因子(n.):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4.生态因子的分类(填):①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②按有无生命分: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③按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选):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影响强度随种群密度变化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强度不受种群密度影响④按稳定性分: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5.生态因子作用特征(填、简、辨):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③阶段性作用:在生物不同的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生态因子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用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来补偿,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学科发展简史】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第一次提出。

英文名Ecology起源于两个希腊字:Oikos(住所、家庭)和Logos(学科),即“生境的学科”【分支学科】按组织水平划分 按研究对象划分 按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型划分按主要交叉学科 按应用领域划分全球(生物圈)生态 植物生态学 陆地生态学 生理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景观生态 动物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 数学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 生态系统群落生态 微生物生态学 淡水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种群生态 昆虫生态学 湿地生态学 物理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个体生态 苔藓生态学 岛屿生态学 地理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 细胞生态 荒漠生态学 进化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分子生态 冻原生态学 遗传生态学 渔业生态学湖泊生态学2生命系统及其环境【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称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变量)生态因子的类型:【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各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起限制作用的因子)【生态幅(生态阈)】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范围(生命系统在某一生态因子维度上分部的最低点和最高点间的跨度)【生态位】由各生态幅构成的某生物生存的生态定位or一个生命系统在某一个因子梯度上的生态幅,即系统在空间、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资源谱中的位置or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空、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3 分子生态学【分子生态定义】是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融合而成的新的生物学分枝学科。

是研究生物活性分子在其显示与生命关联的活动中所牵连到的分子环境问题。

其定义有两层含义:1、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传统生态学问题;2、生物活性分子表现其生命活动时的分子生态条件的规律性【理论基础】一、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1.理论核心:分子水平上的绝大多数突变是选择上中性的,因而他们在进化中的命运是随机漂变的,而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2.中性理论对种内遗传变异的解释:分子水平上的绝大部分种内遗传变异(即遗传多态现象)是选择上中型的,突变速率和遗传漂变速率决定遗传多态性的变化速率。

3.中性突变与自然选择的辨证统一:少量突变的非中性。

4.中性理论在分子生态中的应用:排除假设的基础。

种群遗传进化:选择、突变、随机遗传漂变、迁移、自然灾害、社会结构等。

二、Hardy-Weinberg principle (哈德-温伯格原理)1.内涵:在满足下列假设的条件下,生物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1)有性繁殖并随机交配;(2)等位基因在雌雄两性中随机交配;(3)种群足够大;(4)世代不重叠;(5)没有自然选择、突变和迁移。

2.分子生态意义:作为基本判别假设和理论基础。

三、种群分化是生物进化的必要途径1.种群分化的结果:新种形成、种群的杂合度降低2.Wright’s F统计方法:F近似地代表等位基因被固定的可能性,又称固定系数。

亚种群相对于整个种群的近交系数:F ST= (H T-H S)/H T个体相对于所属亚种群的近交系数:F IS= (H S-H I)/H S个体相对于整个种群的近交系数:F IT= (H T-H I)/H TH I ,H S ,H T分别表示个体、亚种群和种群的平均杂合度;(1- F IS)(1- F ST)=(1- F IT)四、随机遗传漂变是种群进化的重要动力1.小种群比大种群发生漂变的速度快,所以等位基因在小种群中被固定的平均时间比大种群短。

2.一个等位基因被固定的概率等于其此时在种群中的频率,所以稀有基因更易被淘汰。

3.随机遗传漂变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4.因为新突变被固定的概率等于其此时在种群中的频率,所以,新突变在小种群中被固定的可能性大于在大种群中。

5.在种群中,局部种群越小其遗传多样性丧失的越快,局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就越大。

6.对所有中性等位基因的作用一致,因此,在没有其它进化动力的条件下,不同的中性位点揭示的进化(演化)规律应相同。

五、朔祖理论假定种群在个世代保持数目恒定,即每个等位基因有N个拷贝,则种群中任一对基因a在t时代以前的概率为:p=(1-1/N)t-1/N 单倍体朔祖时间N ,二倍体为2N六、分子系统发生分析分子系统发生(异中求同)分析的基本原则:(1)分子标记的中性原则;(2)进化速率恒定原则,符合“分子钟”假设;(3)分子标记在研究类群中直向同源;(4)分子标记具有适当的遗传变异度。

1.距离法:依据每对单元间的进化距离建立进化树。

2.简约法-最大简约法:对于分子数据,该方法计算在最少的碱基替换条件下能够解释整个进化过程的拓扑结构(系统进化树)。

3.最大似然法:对观察数据符合每种拓扑结构的可能性进行最大化计算,可能性最大的拓扑结构被选为终解进化树。

4.贝斯法:检验观测数据与理论假设的偏离是否大到否定假设的程度,或者现有数据是否足以支持作出有关结论。

【研究方法:微卫星】微卫星和小卫星DNA标记:微卫星DNA:重复单位1~6个核苷酸;如:(GT)n优点:主要表现为拷贝数n的变化,便于分析,应用日广。

小卫星DNA:重复单位>6个核苷酸,通常10~30核苷酸;标记长度大,基因型自动分析不方便,使用频率在下降。

1、多位点微卫星指纹分析法:缺点:1、对DNA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较高;2、难以对数据进行深度进化遗传学分析。

2、基于PCR的多位点微卫星分析法:优点:简单易行;缺点:隐含不确定性,不宜用于种群遗传进化研究:(1)PCR重复不稳定性;(2)带型有效性;(3)条带同源性。

3、位点特异性微卫星分析法:4 个体生态学【胁迫和适应】胁迫:生命系统在耐受区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是一种偏离生命系统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

会造成生命系统的结构损伤。

胁迫超限时会造成不可逆损伤。

(1).胁迫的生态效应预警阶段、抗性阶段、补偿阶段、耗尽阶段(2).自然环境中的胁迫高温、低温、冰冻、强光、UVB辐射、干旱、盐碱(3).胁迫适应驯化(短期适应,长期驯化)、补偿效应、休眠【能源类型】光能自养:C3植物(戊糖磷酸途径):最基本的光合方式C4植物(初产物草酰乙酸):能吸收低浓度CO2,耐高温、干旱,对寒冷敏感。

CAM植物(景天酸途径):多汁,多见于周期性干旱环境,夜间以酸的形式存储CO2供白天使用细菌…化能自养:细菌…异养:吞噬营养、腐食营养【光适应】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的生态类型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耐阴植物)。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强成正比,达到一定强度后实现饱和,再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也不会提高,这时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

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

中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只是可见光区(400-760nm),这部分辐射通常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约占总辐射的40-50%。

可见光中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成分,其次是蓝、紫光,绿光很少被吸收,因此又称绿光为生理无效光。

此外,长波光(红光)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短波光(蓝紫光、紫外线)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并抑制茎的伸长。

光周期现象:分布在地球各个地区的生物长期适应于特定的昼夜长度变化格局,形成了以年为周期的、由特定日长启动的繁殖行为的现象。

按日照长度分为长日照植物(光照大于14小时才开花)、短日照植物(黑暗大于14小时才开花)、中日照植物(昼夜各半)和中间型植物(任何日照均可)。

【水分关系】书上P77-P81[生物的水分平衡][植物水生态类型][动物缺水适应]5 种群结构【种群定义】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生态型】不同地方种群中的个体长期生活在各自的环境中,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并且是定向分离,形成一些有稳定的生态差异、并可遗传的个体群,即生态型。

【年龄结构及其意义】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租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

年龄椎体:纵向表示不同年龄组,横向表示各年龄组个体数或百分比。

三种基本类型:6 种群过程【种群增长:指数,Logistic密度依赖】a.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指数增长)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可称为密度无关的增长。

1)种群离散增长模型:N t+1=λN t 或 N t =N o λt式中: N ——种群大小 t ——时间 λ——种群的周限增长率 将方程式N t =N o λt 两侧取对数lgN t =lgN o +tlg λλ>1种群上升,λ=1种群稳定,0<λ<1种群下降,λ=0无繁殖,种群在下代中灭亡。

2)种群连续增长模型:dN/dt=rt r ——每员增长率 其积分式为:N t =N o e rt r>0种群上升,r=0种群稳定,r<0种群下降。

b.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 表示),当N t =k 时,种群为零增长,即dN/dt=0;②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呈“SLogistic 方程,其积分式为:rta eKNt −+=1 式中:a ——参数,其值决定于N 0,是表示曲对原点的相对位置的。

Logistic 曲线常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也可称为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漫;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 值而饱和。

r ——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r 增长型物种:高繁殖率、高死亡率,低哺育投入; K ——表示环境容纳量。

K 增长型物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哺育投入;Logistic 方程的重要意义: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模型的基础;②它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 、K ,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