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原和细菌内毒素的区别
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
![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7a6e54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e.png)
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细菌内毒素是一种由细菌生成的毒性物质,在多个方面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其中之一是它对热原的影响。
热原是指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或生物。
细菌内毒素是细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它可以通过细菌细胞壁破裂、分解或释放进入周围环境以及宿主体内。
当细菌感染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炎症反应,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
然而,细菌内毒素被认为是诱导这些炎症介质释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细菌感染的过程中,细菌内毒素会与免疫系统之间产生一系列的交互作用。
一方面,细菌内毒素可以刺激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例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导致全身炎症反应。
这不仅会使体温升高,还会引起其他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等。
特别是在严重的细菌感染中,细菌内毒素的作用极为明显。
此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仅会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还会释放一些特定的趋化因子,吸引和激活大量的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迅速聚集至感染部位。
这些免疫细胞在感染部位发挥其杀菌作用,但同时也加剧了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反应常常导致热原的过度活化,使体温上升,进而引发发热症状。
此外,细菌内毒素还可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机制影响热原。
例如,细菌内毒素可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并与神经元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紊乱,使得热原无法正常工作,从而产生发热的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某些细菌内毒素具有较高的毒性,可以迅速引起炎症反应和发热症状。
而其他一些细菌内毒素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影响热原的效果。
综上所述,《细菌内毒素对热原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细菌内毒素对人体热原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菌感染的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内毒素
![细菌内毒素](https://img.taocdn.com/s3/m/c43cb1d84693daef5ef73dc4.png)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一、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定义:●本法是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聚反应的机理,以判断供试品中的细菌内毒素限度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二、背景介绍:●1、细菌内毒素●2、热原●3、鲎1、细菌内毒素●细菌内毒素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产物,当其死亡或菌体裂解时释放出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毒性物质特性:●(1).致热性:内毒素作用人体细胞,使之释放内源性热原,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反应。
●(2).耐热性:需250度干热30分钟才能彻底灭活。
●(3).分子极性:多糖链亲水,脂肪链疏水,在水中呈不均匀分布。
●(4).鲎反应:能与鲎试剂发生多级酶促反应,形成凝胶。
2、热原2.1热原是指临床上引起哺乳动物发热反应的物质2.2细胞分裂素(IL-1, IL-2, IL-6, IL-8 )内源性热原{产生细胞分裂素的物质内毒素热原外源性热原{非内毒素热原(病毒、细菌、真菌、抗体-抗原复合物、细胞分裂素)2.3热原和内毒素的关系:2.3.1热原是否就是内毒素?在学术上仍有争议,热原不仅是细菌内毒素。
但在药检的范畴,细菌内毒素是主要的热原物质,可以说无内毒素就无热原,控制内毒素就是控制热原。
3、鲎3.1鲎(horseshoe crab)是一类与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3.2鲎试剂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
鲎血液颜色呈蓝色,是因为鲎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
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
鲎试剂是由海洋生物鲎的血液提取物制成的“鲎试剂”,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鲎试剂在制药行业中,用于检测细菌内毒素。
目前使用的鲎试剂分为美洲鲎试剂和东方鲎鲎试剂两大类。
注射剂热原和细菌内毒素检查
![注射剂热原和细菌内毒素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ca04ebab03d8ce2f01662333.png)
1→3-β-D葡聚糖
B因子
活化B因子 活化G因子
G因子
前凝固酶
凝固酶(显色基质法)
凝固蛋白原
凝固蛋白
(比浊法,凝胶法)
鲎试剂凝集反应过程
二.热原和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
(一).四国药典比较
❖ 热原:家兔体重(无上限),初温,测定 次数,结果判断
❖ 细菌内毒素:方法,标准品(保存时间), 检查用水(限值),试验准备(除热原, PH),检查限值,关于0.5~2.0的范围
中国药典部分注射剂计算限值与规定限值差异
品名 人最大用量 计算限值 规定限值
❖ 5%葡萄糖 5ml/kg.h 1EU/ml 0.5EU/ml
❖ 50%葡萄糖 1ml
5 (10EU/g) 0.5
❖ 两性霉素B 0.16mg 30EU/mg 15EU/mg
❖ 青霉素钾(钠)16万IU 0.00003EU/IU 0.0001
克林霉素
0.1
0.58
(四).2005版检查品种的增加研究
❖ 1).拟定了中美英药典热原内毒素对照表
化学药品约120种,生物制品约35种,根据 人用最大剂量参考热原和国外药典,初步 确定内毒素限值。
❖ 2).分工研究,化学药品146种,确定了研究 的指导原则,28家药检所负责
❖ 3).试验结果
❖ ①多数品种比较一致,用0.125~0.5EU/ml 灵敏度可以进行限值检测
❖ ②有的品种需要用0.03~0.06EU/ml才可检 测(肝素钠,放线菌素D等)
❖ ③少数品种不干扰浓度相差较大 抑肽酶 0.75u/ml 14u/ml 妥布霉素 0.5mg/ml 0.125mg/ml 丝裂霉素 1mg/ml 0.0125mg/ml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0.3125mg/ml;5mg/ml 氯唑西钠 5mg/ml 1.25mg/ml
内毒素实验凝胶法
![内毒素实验凝胶法](https://img.taocdn.com/s3/m/1112312dcfc789eb172dc81f.png)
保温和拿取试管过程应避免受到振动造成假阴性结果。
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
若最大浓度2.0λ管均为阳性,最低浓度0.25λ管 均为阴性,阴性对照管为阴性,试验方为有效。 计算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即为鲎试剂灵 敏度的测定值(λc),计算方法见中国药典。 反应终点浓度是指系列递减的内毒素浓度中最 后一个呈阳性结果的浓度。 当λc在0.5λ~2.0λ(包括0.5λ和2.0λ)时,方 可用于细菌内毒素检查,并以标示灵敏度λ为该批 鲎试剂的灵敏度。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凝胶法)
苏州大学 卫生与环境技术研究所
细菌内毒素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产物,它主
要化学成分是脂多糖。细菌在生活状态下不会释放
出来,只有当细菌死亡后才会表现出毒性。
内毒素为外源性热原物质,它可激活中性粒细
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
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注意事项
1. 每批鲎试剂在用于试验前首先要进行灵敏度的 复核试验; 2. 安瓿开启前应先用砂石划痕(不管是色点或包环 易折安瓿),用手半拉半掰将颈部折断,千万不能用 镊子敲击,防止碎玻屑掉入安瓿。 3. 在鲎试剂的溶解、样品的稀释及加入时,取样均 应准确,缓缓加入避免气泡。 4. 保温过程中不可随时取出观察,防止形成的凝胶 受到振动后变形而误判为阴性。
注意事项
5. 冻干的鲎试剂应存放在2-8℃下;避免长时间放 置在高于25℃的温度条件下。已复溶的鲎试剂在间 歇使用过程中最好放在2-8℃的冰箱里,可存放24 小时,在-20℃以下,可存放四个星期,鲎试剂只 能冻融一次。
谢
谢
鲎
返回
液,每一个内毒素浓度平行做4管;另外2管各加入
热原检查法
![热原检查法](https://img.taocdn.com/s3/m/0b70999633687e21ae45a914.png)
实验动物的选择
—
体重
性别
条件
饲养温度 试验温度
中国药典
>1.7kg
不限,雌兔 应无孕
使用7天预养期未见异常的未试
动物,或已试的符合热原规定的 动物。
美国药典
≥2.0kg
不限,雌兔 不使用3天内已试动物,不使用 应无孕 热原试验不合格的动物。
17-25℃ 变化≤3℃
20-23℃ 选定温度 ±3℃
英国药典 ≥1.5kg 不限,雌兔 应无孕
新方法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新方法的研究与国际相比有一定差距, 2010版中国药典未收录新热原检测方法。 国家药典委员会已经启动了体外热原检查法 的课题.
已开展的研究方法
兔新鲜全血法 鼠新鲜全血法 人新鲜全血法 人冻存全血法 PBMC细胞法
感谢聆听!
第三组:王雅静、吴显婷、郭帅、祁宇
时间:2017年4月
20-23℃ 变化≤3℃
—
中国药典
时间
3-7天
给药
N
美国药典 7天内
N
测量次数
选择条件
8次 30min/次
8次体温均在38.0-39.6℃之间, 且最高与最低体温相差≤0.4℃,
个体间体温差≤1℃
8次 30min/次
体温不超过39.8℃,个体间体 温差≤1℃
英国药典
1-3天
10ml/kg生
10次
体温在38.0-39.8℃之间,个体
理盐水 30min/次,舍
(38.5℃)
去前2次
间体温差≤1℃
注意事项
1. 抓取兔子的正确方法:一手抓持兔颈背部皮毛,一手托起兔臀部。 2. 在热原检查前1~2日,供试用家兔应尽可能处于同一温度的环境中,实验室
细菌内毒素与热原的区别
![细菌内毒素与热原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c9a009a5aaea998fcd220e06.png)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一、热原(progon)医院临床在使用药品注射剂时,常有发生冷感、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肤色灰白、休克、严重时导致死亡,这种症状称为热原反应。
为提高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人们对热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直到1923年Seibert提出了用家兔检测热原的方法。
在1942年美国药典首先将家兔热原检查项收入药典成为法定方法,中国药典1953年版开始收载该方法,随后的世界各国药典都以动物热原检查法作为药品质量监测的方法之一。
家兔热原检查法的优点,可在规定时间里观察到家兔的体温变化,相应反应了热原质引起哺乳类动物复杂的体温反应过程。
所以,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热原检查法,为保障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和临床用药的要求,该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这种热原检查法,只局限于某种药物进入体内(血循环)是否能引起体温变化或热原反应作为判断药品是否污染热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医药工业发展的需要。
其缺点:①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判断检查样品中存在的热原质到底是什么或是哪一种物质。
②由于试验动物家兔是处在被细菌污染的环境中,通过吸入或皮肤感染细菌内毒素而被免疫,导致动物的个体差异较大。
③试验动物受到药品的药理活性干扰,而影响体温变化(如放射性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等),实验结果难以判断。
④设备及实验费用昂贵(如建设动物房、水电、动物饲料等耗费),做一种药品需要几百元/次,而鲎试剂仅几十元/次。
综上情况分析,鲎试验法可避免以上动物热原检查法的不足,该技术的成功和应用真可谓是药品质量监控一场大革命。
什么是热原?目前国内外仍未有统一的认识,但从国内外文献报道中,一个共同的意见,都普遍认为:它是指细菌内毒素的脂多糖。
欧洲药典委员会副主席J.V an Noordwijk提出:“严格地讲,不是每一种热原都具有脂多糖的结构,但所有已知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都有热原活性”。
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件下,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一般可以接受的观点是:不存在细菌内毒素意味着不存在热原。
热源、无菌、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检查
![热源、无菌、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1e1107a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c.png)
热源、无菌、细菌内毒素、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关系前面看到过关于无菌和内毒素区别的帖子。
那么请问各位,热源、无菌、细菌内毒素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究竟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呢?本人我在微生物方面比较白,只是觉得这四项都和细菌有关,都需要培养基,都要在无菌台里做…… 汗~~ 其他的实在不知了。
头都大了,希望各位指点迷津,谢谢。
[楼主] | Posted:08-09-09 10:22|珊瑚礁级别: ★会员发帖: 292威望: 6财富: 95注册时间:2008-03-06最后登陆:2010-11-25无菌,最终灭菌产品和百级生产非灭菌产品需要检测的项目,一般采用薄膜过滤法;如,粉针剂、大输液产品。
微生物限度,允许结果有菌落,但有限度,是一定范围,一般采用半封闭薄膜过滤法和平皿法。
指非灭菌产品,如口服制剂和食品、外用药。
热源,目前很多品种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代替,简单,成本低。
但必须按照国家标准。
内毒素和热源一般是大输液产品的检测项目。
想了解很多,应该多看看专业书籍啊[1 楼] | Posted:08-09-09 12:21|洲际捣蛋级别: 论坛版主发帖: 2500威望: 315财富: 42注册时间:2008-03-15最后登陆:2010-11-08热原---不需要培养基兔法看药典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细菌内毒素----不需要培养基一般工作环境也可以做无菌----需要培养基薄膜过滤法直接接种法也可以参照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需要培养基薄膜过滤法梯度稀释图布平板法区别:热原和细菌内毒素检验方法的不同但检验的东西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另外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要比热原检查法灵敏10倍,根据各种药物的特性,规定检查热原还是细菌内毒素。
注册时间:2008-03-10最后登陆:2010-10-11zyb3421060级别: ★会员发帖: 65威望: 3财富: 1注册时间:2008-03-10最后登陆:2010-11-12还不是很明白[5 楼] | Posted:08-12-25 08:26|shabb007级别: ★★会员发帖: 649威望: 20财富: 20注册时间:2007-12-14最后登陆:2010-12-03这么说吧。
细菌产生的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
![细菌产生的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https://img.taocdn.com/s3/m/56b94b1402020740be1e9bb5.png)
细菌产生的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代谢产物(一)热原质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
在制备和使用注射药品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污染。
(二)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毒素。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某些细菌可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如产气荚膜梭菌的磷脂酰胆碱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等。
(三)色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有助于鉴别细菌。
细菌的色素有两类,一类为水溶性,如铜绿假单胞菌;另一类为脂溶性,不溶于水,只存在于菌体,使菌落显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色素。
(四)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产生的少,只有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五)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细菌素与抗生素不同的是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六)维生素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如人体肠道内大肠埃希菌合成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热源、内毒素相关说明
![热源、内毒素相关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d1dadafbe2bd960591c67708.png)
去除水中的内毒素(热源),可以选用超纯水系统来去除。
特别是在做细胞和组织培养、蛋白质分析和蛋白质纯化等实验时,内毒素(热源)的存在会直接导致培养物的污染而失败,为此,应该用超纯水系统来除实验室用水中的热源。
如果进水为自来水,则一般的顺序是:1、预处理2、R O (反渗透)3、初级纯化(离子交换)4、双波长UV 灯消毒5、超滤柱(去内毒素)6、终端过滤器(最后一道过滤)。
这样得出的水就是实验室级超纯水,一定会符合你的需要。
我们昨天药剂课刚学的,水中内毒素的消除方法有:离子交换法、凝胶过滤法、蒸馏法和反渗透法制药用水热源的去除去除热原是制药用水系统设计建造的重要目标之一。
自水的预处理开始,直到注射用水的使用点,水处理的许多工艺环节都考虑了去除热原的要求,如活性炭过滤、有机物去除器、反渗透、超过滤及蒸馏。
中国及美国现行版药典中,对纯化水尚没有控制内素的标准,但在欧洲药典2000 增补版中,已作出了“细菌内毒素低于0.25EU/mL ”的规定,这意味着对制药用水内毒素的控制将会更加严格。
至于对注射用水,中国药典和欧美药典对细菌内毒素的控制标准已完全一致。
现拟对制药用水系统去除热原常见的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1、反渗透反渗透膜的孔径最小,按其阻滞污染物(包括热原)的分子量大小计,一般在100~200之间。
由于热原的分子量在5X104以上,其直径大小一般在1~50 am之间,因此能被有效去除。
美国药典将反渗透作为注射用水的生产方法,意味着反渗透技术在去除热原方面的成熟。
2、超过滤微孔滤膜过滤有某种去除热原的功效。
它利用筛分、静电吸附、架桥,利用微孔滤膜拦截直径比较大的那一部分热原物质。
应当指出,这种去除是很不完全的,直径比较小的热原物质会通过0.22 的微孔滤膜,微小的热原可以透过0.025 z的滤膜,最小的热原体可以穿透所有的微孔滤膜,污染水体。
由于热原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就越强,因此利用微孔滤膜进行除菌过滤时,客观上可能会起到某些截留热原的积极作用,但它不能作为去除热原的可靠方法而单独使用。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https://img.taocdn.com/s3/m/ce9b0a4f89eb172dec63b73f.png)
热原pyrogen热原系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
这里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
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热原通常是磷脂多醇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磷脂多醇是复合物的活性中心,致热作用最强。
其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分子量为5×104~5×105,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也越强。
系能够致热的微生物的尸体及其代谢产物,即细菌的一种内毒素。
细菌、霉菌、病毒均可产生热原。
热原最主要特性为耐热性,其为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和固体膜之间。
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很强的热原活性。
热原分子量为10×105左右。
热原具耐热性、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
当热原被输入人体后,约0.5h后,使人发冷寒战、高热、出汗、恶心、呕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可于注射剂灭菌时根据其特性彻底破坏热原。
注入人体的注射剂中含有热原量达1μg/kg就可引起不良反应,发热反应通常在注入1小时后出现,可使人体产生发冷、寒颤、发热、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体温可升至40℃以上,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该现象称为“热原反应”。
热原引起机体发热机理热原——白细胞——吞噬——白细胞崩解,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细菌内毒素细菌内毒素,英文称作Endotoxin,是G-菌细胞壁个层上的特有结构,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细菌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细菌内毒素这个概念在1890年的时候就已被提了出来,它是在研究发热物质过程所引起的,1933年Boivin最先由小鼠伤寒杆菌提取出来,进行化学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到1940年时候,Morgan使用志贺氏痢疾菌阐明了细菌内毒素是由多糖脂质及蛋白质三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到了1950年以后,随着生物学,物理化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的进步发展,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其化学结构组成及各种生物活性间的关系也更加明确起来。
热原质简述
![热原质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f0ed1ab8eefdc8d377ee3250.png)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类毒 素。
二、细菌毒素
4、内毒素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 分子量大于10万Da,其化学结构由O-特异多糖、非 特异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个部分共价连接而成。其中 O-特异性多糖链游离于菌体表面,基部与核心多糖 相连;核心多糖的内侧端以其特有的2-酮-3脱氧辛 酸(reto-deoxy-octulonate,KDO)与类脂A相结合。 通常把KDO-类脂A部分称作核心糖脂,其结构和组 成在细菌中相当保守。脂多糖约占细菌干重的3.4%, 每个菌细胞外面,约有一百多万个脂多糖分子,脂多 糖分子通过类脂A锚定在外膜磷脂层的外叶中。
POLYSACCHARIDE
O OPO
O O
OH O
O
NH
O
O
O
O
O
HO O O OH
O
14 12
14 14
14
图2 大肠杆菌类脂A结构(12、14代表脂肪酸的碳原子数)
二、细菌毒素
核心多糖又称核心区,是由内外两部 分较短的低聚糖组成,见图3
外核(outer core)
内核(inner core)
二、细菌毒素
内毒素的致热性。人体内毒素的正 常阈值保持在0.001-0.05ng/ml之间,一旦 体内内毒素的浓度高于这个阈值时,就可 启动内外源热原质引起机体发热。另有资 料称,极微量的内毒素(1-5 ng/kg )注 射人体,体温于2小时内上升,可持续4小 时左右。
二、细菌毒素
2、外毒素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中的 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 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 阴性菌中的痢疾志贺氏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也能产生外毒素。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4ff16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8f.png)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我呀,就跟您唠唠这热原和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
您可别一听这名字就觉得头疼,其实啊,这里面也有不少有意思的事儿。
先说这热原,热原这东西啊,就像个隐藏在暗处的小捣蛋鬼。
那咋检查它呢?这就有一套法子。
咱得先准备好一些东西,就像准备打仗前得把武器啥的都备好一样。
得有合适的实验动物,这动物啊,那也是精挑细选的,得健康,看着就活蹦乱跳的那种。
把这热原注射到动物体内,然后就盯着这动物的反应,就像盯着一个调皮孩子看他会不会闯祸一样。
要是这动物体温突然升高了,嘿,那热原可能就藏在这儿呢。
再说说细菌内毒素,这细菌内毒素也不是个好惹的主儿。
检查它的方法和热原还有点不一样呢。
咱有一种试剂,那试剂就像个专门抓细菌内毒素的小警察。
把这试剂和可能含有细菌内毒素的东西放一块儿,要是这试剂变色了或者有啥特殊反应了,就像小警察发现了小偷立马拉警报一样,那就说明有细菌内毒素在里面。
我记得有一次啊,我在实验室里看一个小伙子检查热原。
那小伙子啊,眼睛瞪得大大的,死死盯着那实验动物,那神情就像在守护着什么宝贝似的。
我就问他:“小伙子,这么紧张呢?”他转过头来,脸上有点红扑扑的,说:“老师啊,我就怕一个不小心错过啥反应,这热原可不好找呢。
”我就笑着跟他说:“别太担心,按步骤来,总能发现它的踪迹。
”还有一回,是检查细菌内毒素的时候。
有个小姑娘拿着那试剂,手都有点微微颤抖,可能是怕操作不好。
我就走过去拍拍她的肩膀,说:“闺女啊,放轻松,这就跟做饭似的,按照菜谱一步一步来,准没错。
”她听了我的话,深吸一口气,然后就稳稳地操作起来了。
这热原和细菌内毒素的检查方法啊,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您用心去了解,就像了解一个老朋友一样,慢慢就会掌握其中的窍门儿了。
细菌内毒素成分
![细菌内毒素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f329515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d.png)
细菌内毒素成分
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组分,它是一种脂类分子,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又被称为“热原”。
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中,内毒素是其中的一种成分,它紧密地嵌入细胞壁中,但也会不断地向周围环境释放。
虽然内毒素紧密地嵌入细胞壁中,但也会不断地向周围环境释放内毒素,这种释放不仅仅是因为细胞的解体和死亡造成的,也会发生在正常细胞生长和分裂过程中。
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
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
请注意,虽然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但在特定情况下,如大量摄入或感染某种细菌时,仍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涉及细菌内毒素的操作和处理时,应遵循相关的生物安全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
什么是热原
![什么是热原](https://img.taocdn.com/s3/m/9d13e65069eae009581bec32.png)
什么是热原什么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各指哪些主要细菌?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病菌,如何将这些病菌加以鉴别、分类,并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把细菌分为两大类:采用这种染色方法,是先用龙胆紫来染病菌,所有细菌都染成了紫色,然后再涂以碘液,来加强染料与菌体的结合,再用95%的酒精来脱色20~30秒钟,有些细菌不被脱色,仍保留紫色,有些细菌被脱色变成无色,最后再用复红复染1分钟,结果已被脱色的细菌被染成红色,未脱色的细菌仍然保持紫色,不再着色,这样,凡被染成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使人致病。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
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
什么是热原热原系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
这里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
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热原通常是磷脂多醇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磷脂多醇是复合物的活性中心,致热作用最强。
其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分子量为5×104~5×105,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也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原和细菌内毒素一、热原(progon)医院临床在使用药品注射剂时,常有发生冷感、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肤色灰白、休克、严重时导致死亡,这种症状称为热原反应。
为提高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人们对热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直到1923年Seibert提出了用家兔检测热原的方法。
在1942年美国药典首先将家兔热原检查项收入药典成为法定方法,中国药典1953年版开始收载该方法,随后的世界各国药典都以动物热原检查法作为药品质量监测的方法之一。
家兔热原检查法的优点,可在规定时间里观察到家兔的体温变化,相应反应了热原质引起哺乳类动物复杂的体温反应过程。
所以,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热原检查法,为保障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和临床用药的要求,该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这种热原检查法,只局限于某种药物进入体内(血循环)是否能引起体温变化或热原反应作为判断药品是否污染热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医药工业发展的需要。
其缺点:①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判断检查样品中存在的热原质到底是什么或是哪一种物质。
②由于试验动物家兔是处在被细菌污染的环境中,通过吸入或皮肤感染细菌内毒素而被免疫,导致动物的个体差异较大。
③试验动物受到药品的药理活性干扰,而影响体温变化(如放射性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等),实验结果难以判断。
④设备及实验费用昂贵(如建设动物房、水电、动物饲料等耗费),做一种药品需要几百元/次,而鲎试剂仅几十元/次。
综上情况分析,鲎试验法可避免以上动物热原检查法的不足,该技术的成功和应用真可谓是药品质量监控一场大革命。
什么是热原?目前国内外仍未有统一的认识,但从国内外文献报道中,一个共同的意见,都普遍认为:它是指细菌内毒素的脂多糖。
欧洲药典委员会副主席J.Van Noordwijk提出:“严格地讲,不是每一种热原都具有脂多糖的结构,但所有已知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都有热原活性”。
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件下,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一般可以接受的观点是:不存在细菌内毒素意味着不存在热原。
二、细菌内毒素(Endotoxin)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脂多糖(Lipoply Saccharide)和微量蛋白(Protein)的复合物,它的特殊性不是细菌或细菌的代谢产物,而是细菌死亡或解体后才释放出来的一种具有内毒素生物活性的物质。
其化学成分广泛分布于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等)及其它微生物(如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等)的细胞壁层的脂多糖,其化学成份主要是由O-特异性链、核心多糖、类脂A 三部分组成。
(附图1)<一>、O—特异性链:位于脂多糖分子最外层的多糖链,是由3—5个单糖(一般不多于25个)连成为一个多糖链。
其单糖包括戊糖、氨基戊糖、已糖、氨基已糖、脱氧已糖等,单糖的种类、位置和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因菌种不同而异。
因此,它决定菌体热原的特异性。
<二>核心多糖:核心多糖的变异性较小,位于类脂A和0—特异性链(内层)之间,在结构上分为内核心和外核心。
外核心含有数种己糖,包括葡萄糖、半乳糖、乙酰氨基葡萄糖等组成。
内核心含有庚糖及特殊的酮糖(3-脱氧-D-甘露糖-辛酮糖KDO)。
这部分结构对不同菌株的LPS基本相似,而且KDO是以不耐酸的酮糖链与类脂A的氨基葡萄糖连接,是构成内毒素脂多糖的核心部分。
<三>类脂A:位于LPS分子结构的外层,是由氨基葡萄糖、磷酸和脂肪酸(10—18C)组成,故称之为糖磷脂,也是细菌外膜的一种,形成单体聚合物。
具有疏水性(强)和亲水性(弱)的双相性。
但是,类脂A可从O-特异链及核心多糖分离出来,游离的类脂A可自身凝聚成大分子的复合体而难溶于水,并具有生物活性。
所以,类脂A(Lipida)是内毒素多种生物活性或毒性反应的主要基团。
该基团没有种属特异性,所以各属细菌的类脂A结构相似,其毒性反应相似。
如发热、血液流动力学改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导致休克等。
由于类脂A有4条主链和2条支链的脂肪酸与内酰胺连接组成,所以提纯的内毒素LPS是极为不稳定的。
这就要求内毒素应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在工作中内毒素稀释应尽可能地缩短时间,并要现配现用。
三、内毒素的生物活性与疾病的相关性据文献报道,在很早期(约19世纪末)的意大利学者Centanne通过菌属自溶的方法,从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提取出一种类似毒素的物质,因为这种物质对动物体产生致热活性的同时,亦产生出一种病理学病性反应,而被命名为致热毒素(Pyrotoxina)。
同时由德国的Buchner 也从多种细菌中提取到相似的致热毒素,并证实了这种毒素在导致白细胞数目的改变同时,具有增强机体对细菌感染时的免疫能力。
因此建立了“发热疗法”。
在美国纽约的临床医师,William B•Coley用加热法杀死录杆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将上清滤液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特别是肉瘤)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他将这种细菌上清液命名为Coley氏毒素。
此后murrayJ.Shear 证实Coley氏毒素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物质为内毒素。
直到1933年Boivin等学者在研究鼠伤寒杆菌的致病机理时,从鼠伤寒杆菌中提取出内毒素。
在50年代以后,对内毒素的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
经过大量实验表明,内毒素具有极强的生物学活性,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和静脉注射提取的内毒素溶液时,可导致动物体发生内毒素休克和死亡。
内毒素的致病机理,主要是由于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伤寒杆菌,布氏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和其它微生物(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螺旋体等)感染时,这类菌属随病灶渗液进入血液循环,并扩散到各种组织器官和体液细胞内繁殖,这类菌属在体内死亡和解体后,才稀放出大量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据初步实验表明,当机体内毒素浓度國值> 0.005ng/ml时,可诱生内源性热原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和β2—干扰素等。
这些因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发热,细菌内毒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肝脏和胰腺时,可使肝细胞损伤,使糖原异生酶(如葡萄糖—6—6磷酸酶、糖原合成酶)的活性降低,抑制糖原的异生和分解。
同时内毒素作用于胰腺导致胰腺功能障碍,并形成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升高致使并发心肌炎和心肌肿大的系列高血糖症状。
所以,革兰氏阴性菌属感染或在病灶中的细菌进入体液细胞繁殖,当其死亡或解体后产生的内毒素,可多次进入血液,引起反复发作,其病理变化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可被侵犯,而引起各器官的功能障碍。
其中以网状内皮系统最常见,淋巴、脾、肝、肾、骨髓中均有上皮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以肝脏有肉芽肿外,还可发生冲血、水肿和肝细胞坏死,最终导致肝硬化的发生。
其它器官亦有相似的毒性反应。
热原系指由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它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
这里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
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热原通常是磷脂多醇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磷脂多醇是复合物的活性中心,致热作用最强。
其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分子量为5×104~5×105,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也越强。
注入人体的注射剂中含有热原量达1μg/kg就可引起不良反应,发热反应通常在注入1小时后出现,可使人体产生发冷、寒颤、发热、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体温可升至40℃以上,严重者甚至昏迷、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该现象称为“热原反应”。
热原没有多少这一概念,《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热原检查采用家兔法,细菌内毒素检查采用鲎试剂法。
1、热原检查法由于家兔对热原的反应与人基本相似,目前家兔法仍为各国药典规定的检查热原的法定方法。
《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热原检查法系将一定剂量的供试品,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定供试品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
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取决于试验动物的状况、试验室条件和操作的规范性。
家兔法检测内毒素的灵敏度为0.001μg/ml,试验结果接近人体真实情况,但操作繁琐费时,不能用于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且不适用于放射性药物、肿瘤抑制剂等细胞毒性药物制剂。
2.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细菌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
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两种方法,前者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来检测或半定量内毒素,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系分别利用鲎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的浊度变化及产生的凝固酶使特定底物释放出呈色团的多少来测定内毒素。
鲎试剂法检查内毒素的灵敏度为0.0001μg/ml,比家兔法灵敏10倍,操作简单易行,试验费用低,结果迅速可靠,适用于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热原控制和家兔法不能检测的某些细胞毒性药物制剂,但其对革兰阴性菌以外的内毒素不灵敏,目前尚不能完全代替家兔法一热原(pyrogen)是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微量即可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
其中脂多糖具有很强的热原活性。
由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热原致热能力最强,真菌、病毒也可以产生热原。
一、热原的性质及除去热原的方法1.高温法热原的耐热性能良好,60℃加热1h不被分解破坏,100℃不降解,但180℃3~4h、200℃60min或250℃30~45min可使热原彻底破坏。
因此耐热物品如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容器和其它用具以及注射时使用的注射器等,均可采用此法破坏热原。
但在通常使用的注射剂热压灭菌条件下不足以破坏热原。
2.吸附法热原在水溶液中可被活性炭、石棉、白陶土等吸附而除去。
由于活性炭性质稳定、吸附性强兼具助滤和脱色作用,故广泛用于注射剂生产,但应注意吸附药液所造成的主药的损失。
3.超滤法热原分子量为1×106左右,体积较小,约1~5nm,可以通过一般滤器和微孔滤膜,但采用超滤法如用3.0~15nm超滤膜可将其除去。
4.蒸馏法热原能溶于水但不挥发,但可随水蒸气的雾滴进入注射用水中,因此制备注射用水时,原水中的热原可经蒸馏除去,但需多次蒸馏,,并加有隔沫装置,单次蒸馏往往效果不理想。
5.酸碱法热原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破坏。
玻璃容器及用具如配液用玻璃器皿、输液瓶等可用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或稀氢氧化钠处理,破坏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