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张爱玲为什么有恋父情结

张爱玲为什么有恋父情结影响张爱玲一生的两大因素便是她的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
然而前者更是主要的根本因素。
正是她严重的恋父情结才最后导致了她产生自恋情结。
要了解张爱玲的恋父情结,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叫“恋父情结”。
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恋父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每个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时候,在她少年的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都有一种崇拜,每个女孩子,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恋父情结,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她的恋父情结慢慢地会转移,她会成熟,她会投射到应该和她在一起的异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过另外的一次异性的结合,来完成自己恋父情结的终结。
而另一些无法淡化这种情结的人便会形成心理暗疾。
弗洛伊德还指出,如果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发展不利,人便可能一生都受其影响。
而张爱玲便是这一类。
她没有终结她的恋父情结,她以后不断地和别的异性结合,只是为了延续她的恋父情结。
在说她的恋父情结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张爱玲的家庭背景。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女性。
她的父亲张志沂是旧官宦家的阔少爷,没有正式工作。
可以说张爱玲的父母可以称做是旧时代和新时代的代表。
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父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给张爱玲的性格带来了巨大影响。
对于张爱玲的这个父亲的身世也是不得不提的。
张志沂的母亲也就是张爱玲的祖母便是李鸿章的幼女李菊耦。
而他的父亲张佩伦则是同治进士,后得入李鸿章幕下。
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官宦家庭。
也是这种特殊背景使得张爱玲的文章中充斥着精致奢华的装饰品。
一、张爱玲恋父情结的形成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离家出走了。
而张爱玲对于母亲的离开不是想念,而是怨恨。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茉莉香片》内容简介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茉莉香片》内容简介本文是关于张爱玲的中篇小说《茉莉香片》内容简介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茉莉香片》是张爱玲的一篇中篇小说。
它主要描述了从小都没有得到父爱的聂传庆,在碰到本能成为他父亲的言子夜的女儿言丹朱,聂传庆从小是个怯懦,变态的男孩,有三分像女孩子。
言丹朱想帮助聂传庆。
聂传庆是个仇恨的人,待一切都是悲观的角色。
内容简介:他心里总是有种很无奈,却很沉重的压抑。
故事就是围绕着聂传庆和言丹朱所发生的一些寻常且又与众不同的事儿发展的。
从中体现了“生之艰难,爱之凄凉”的风格。
文中的聂传庆,生在聂家,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爱的滋养,因了生父把对生母的憎恨迁怒于他,他跟着父亲生活20年,这20年无名的磨人的忧郁,制造了一个精神残废的聂传庆。
聂传庆的母亲碧落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
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碧落嫁到聂家来,之后生下聂传庆,屏风上又添上了一只鸟,打死他也不能飞下屏风去。
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
聂传庆明白,那就是爱———二十多年前的,绝望的爱。
二十多年后,刀子生锈了,然而还是刀。
在他母亲心里的一把刀,又在他心里绞动了。
聂传庆相信,如果他是子夜与碧落的孩子,如果他是一个生活在有爱的家庭里的孩子,不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他会活得跟正常人一样。
可偏偏,命运捉弄人,母亲所爱的男人,也就是他惟一欣赏敬仰的对象,现在是别人的父亲。
言丹朱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她想帮助聂传庆,结果他却把她往死里打,一脚接一脚狠狠地踢在她身上,只管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怨恨。
按照聂传庆的想法,言丹朱根本不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他就要找一个报复的对象,他就选定了言丹朱。
他憎恨天真少女言丹朱在学校里给他的温情,却又无法摆脱言丹朱给他亲近的诱惑,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病态……本文亦通过对言子夜的渴望,寄托了张爱玲对自己父亲的渴念,抒发了张爱玲无法用言辞表达的恋父情结。
东西方父爱的议论文作文精选

东西方父爱的议论文作文精选人海茫茫,知音何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颗心。
每每读到这首朴实的小诗,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张爱玲,想起她与胡兰成的那段“倾城之恋”。
张爱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大才女,曾以她无与伦比的才华轰动整个上海,乃至全国,可算是文坛上的一座巅峰。
然而文学上有巨大成就的她却是很不幸的,她的世界缺少关爱。
正因如此,她选择了以冰冷的面孔面对尘世,以尖刻犀利的语言挥斥方遒。
可是无论如何,傲世的她也掩盖不了内心的苦闷。
正当她的心锁锁住之时,一把钥匙倔强地打开了这把坚实的大锁,一个男人奇迹般地走进了她的生活,那就是胡兰成。
是的,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爱玲的冷酷与清高,然而胡兰成却清楚的知道冷若冰霜的面庞后藏有一颗多么脆弱的心。
他也明白老练的文字后躲者的是一个多么清纯无知的少女。
因为懂得她的心,所以胡兰成轻易俘获了爱玲,赢得了爱玲的心。
记得有一次,胡兰成与爱玲同行时,郑重地对她说:“你长这么高的个子怎么可以。
”虽然有些轻佻,但这话里却藏着多少爱怜。
那次,爱玲哭了,她很高兴地明白这便是她想要的男人,一个真正懂得自己的男人……在孤岛时期,胡兰成陪伴着爱玲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日子,我不敢肯定爱玲是否得到了幸福,但我清楚的知道至少她得到了快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柳范原不正是她与胡兰成爱情的翻版吗?那句“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充分显示了她对这场爱的珍视,她的快乐在字里行间里快乐地流露着、跳动着。
面对着这场知心爱,我不敢把它夸得美如神话,但我也不愿苟同于那些后来的评论家们,把这场爱贬的一文不值。
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最傻的。
但我想爱玲一定不会后悔有这么一个懂得自己的“知己”,不后悔有这么一场恋爱。
她的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足以诠释这一切。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易水壮士荆柯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壮歌拼死刺杀秦王,只为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想起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离世后低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只为自己的知音逝去而心如死灰;想起宝玉对黛玉说的“你死了,我当和尚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文秘班0801402024摘要:本文认为,张爱玲早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她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作品很大一方面反映了她独特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又与她独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自恋等情结的形成,以及这种情结在她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自恋;恋父情结;心理自疗;引言: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个独特的女子,她的才华,她的人生经历都让人觉得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有人说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也有人说张爱玲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女子又如此诸多的不平凡,通过这篇文章,我想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张爱玲的早期人生经历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浅显的解读。
一、自恋情结的形成很多人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女子,认为她的孤傲源自于她的自恋。
但是自恋的根源是什么呢?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中也大胆地写出了自己所自恋的东西——才华和家世。
她是这么写的“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浅谈张爱玲笔下亲情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亲情黄睿文摘要亲情是人性中善的化身,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大多赞美亲情的神圣与伟大,却很少有人能象作家张爱玲那样敢于轰毁长期以来文学中所建构的美好的亲情关系。
在她的笔下就连亲子关系都逃不了人与人之间本质上的自私、虚伪与冷酷。
文学史上只有对父亲的审视,却不少有母亲的解构;有对人性的思考却几乎没有人能象张爱玲挖掘的那样深刻。
她把对人性审视的角度转向了世人所崇尚的亲情。
通过对亲情的解构来探求人性善与恶的激荡,以达到对人性做深入思辩的目的。
本文将从“撕破父慈母爱的神话”,“展露亲情背后的冷漠与薄情”,“错位的亲情”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张爱玲笔下的亲情,以及这亲情背后留给人们的思考关键词:亲情;人性;薄情绪论张爱玲,一个为后人留下永不寂寞作品的天才女作家,她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她的短暂却发出璀璨光芒的创造生涯,给后人留下无限回味与启发。
张爱玲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曾在香港求学,她用她的文字演绎着上海与香港两座城市的起伏变化,这两座城市成就了她,她也用她的目光记录着她所能看见的一切,她的目光总是以女性的视觉观察着世界,目光冷峻却总能直抵人的本性,使得隐藏在浮华世界的人情冷暖展露无遗,也正因为此,好多人都开始研究起她的作品,他们各自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展开研究,一些从她作品人物,语言特色,写作结构的研究作品纷纷出来。
本文将从张爱玲笔下的亲情为论述对象,展示张爱玲对亲情的独特视角,展露亲情背后的冷漠与薄情,撕破父慈母爱的神话,诠释阴暗面的亲情。
正文从古至今,提起亲情都是被人称颂的,还记得孟母为了孟子能够得到好的教育而选择三次搬家,孟郊的游子吟里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些都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从古至今提起母爱都是伟大的,都是被人所称赞的,似乎母爱一定不会夹杂着利益与算计,更没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
说到父爱那爱也一定被人赞扬的虽然没有母爱搬细腻也一定有大海那样深沉,傅雷家书,一封封书信寄托着这位父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无言却总能打动人心。
论张爱玲小说的亲情观

论张爱玲小说的亲情观作者:刘慧霞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7期摘要:血缘亲情一直是受人歌颂的对象,父慈母爱、手足情深更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
然而,张爱玲笔下的亲情粉碎了文学中长期所建构的美好亲情,写出了亲情背后的自私、虚伪与冷漠。
张爱玲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用她独特的视角在其所构建的荒凉小说世界中,表达出了自己对人性的基本理解。
关键词:亲情;父爱;母爱;张爱玲小说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236-02人们常说,家是避风的港湾,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家是充满亲情与温暖的地方,是人的心灵避难所,任凭外面风雨再大,家也能为我们撑起一方屋檐,分享喜怒哀乐。
可张爱玲笔下的家没有亲情,没有爱,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只有冷漠与利益,她揭开了温情的面纱,无情地揭示了人的自私与冷漠,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家的概念。
一、父母子女之爱父慈母爱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作家笔下无不讴歌的对象,母爱尤其是伟大、神圣、慈祥的象征。
现代文坛第一代女作家冰心、庐隐、冯沅君等人作品无不写出真挚的母爱,尤其是冰心对神圣母爱的讴歌,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却一反父慈母爱的美好形象,走下神坛,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世俗化,写出让人惊讶的父母子女之爱。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无奈嫁给病瘫在床的丈夫,爱情不可得,转而守住她的钱,心理逐渐变态,登峰造极到毁掉儿女一生的幸福。
为了管住女儿,她逼女儿缠脚;女儿住校丢了东西,她到学校大闹,害得女儿没脸再上学;女儿好不容易有了心上人,她却生生拆散有情人;儿子娶亲,第一天她就挖苦嘲笑新媳妇,为了把儿子从媳妇手里抢回来,她引诱儿子抽鸦片烟,引诱儿子讲夫妻俩的私事并到处张扬,媳妇终于被她折磨至死,连儿子的续弦也自杀身亡。
《花凋》里的家更是充满了自私与卑鄙,虚伪与残忍。
文章一开篇是川嫦墓碑上的墓词:“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安息罢,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
劳伦斯与张爱玲笔下的弑父书写和恋父恋母情结

劳伦斯与张爱玲笔下的弑父书写和恋父恋母情结作者:李思宇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劳伦斯和张爱玲是20 世纪中西方文坛上备受争议的两位作家,他们很多作品中的人物和主题都不谋而合。
本文从两者作品中的弑父书写和恋父恋母情结出发,比较其异同及背后原因,以求加深对两者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张爱玲劳伦斯弑父书写恋父恋母情结在20 世纪中西方的文坛上,出现了两位备受争议的作家——劳伦斯和张爱玲,通过对各自生存环境的真实书写和对畸形人性的揭露,他们所塑造的不少人物和作品的主题都不谋而合。
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争议,傅雷曾评价她:“毋庸置疑是中国四十年代崭露头角的最才华横溢的作家。
”a她的作品以巧妙的角度,真实地再现了蝼蚁似的普通人的生存状况。
无独有偶的是当代学者毛信德也曾称赞劳伦斯,赞赏他为了在作品中显示自己真切的理想,不写则已,要写就写出惊世之作……毋庸置疑,劳伦斯和张爱玲的创作都对后代作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存在着相似性。
比如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和张爱玲的《金锁记》,或隐或显都存在“弑父书写”,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和张爱玲的《心经》都存在着恋父恋母的主题。
探讨这两位作家作品中相似主题的深层内涵,对当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弑父书写——男性灵与肉的缺失张爱玲的作品中很少有人格健全、具有光辉形象的男性,林幸谦教授针对张爱玲提出了“弑父书写”的概念。
所谓“弑父书写”,就是指在张爱玲的系列小说中,作为父权体制代表的男性主角几乎都是缺席、不在场的。
他们被作家所弑杀了,或是死亡,或是残疾,或是处于女性的阴影笼罩下而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由此反观劳伦斯的创作,如《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等,我们会发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特点。
劳伦斯与张爱玲的“弑父书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男性的不在场,女性家长掌握核心权力;二是男性的肉体残疾,女性获得对子女的支配权;三是男性的精神缺失,导致了女性的悲剧。
张爱玲不解的恋父情结、自恋的性格和她的作品

张爱玲不解的恋父情结、自恋的性格和她的作品我今天讲得,不仅是张爱玲地图,主要是张爱玲的一张生命的地图。
我今天讲的主题那就是“花忆前生”,讲张爱玲不解的恋父情结,和她自恋的性格特征,以及和她作品之间的关系。
花,就是这朵海上花:张爱玲;前生就是张爱玲在上海度过的前二十年她的重要经历。
我们知道,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她这三年,她所有的写作,她的经验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
她以后的书写,她的作品,只是在不断地咀嚼、涂抹,反复地利用她的这个前生。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张爱玲是如何在她的那个老房子里面,在上海孵育出她的恋父情结,以及她自恋的人格特征,并且这些自恋的人格特征,这些恋父情结是如何在她的作品当中,形成她的人物,形成她的情结,形成她苍凉的底色。
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福克纳,他的一生就是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他写作的全部源泉,也就是说他生命的原乡和他写作的原乡都是源自于这样一个小镇,而他的这个写作特点,和张爱玲特别相像。
张爱玲她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甚至于可以说就是上海她居住过的老房子。
她离开了上海,她离开了她曾经居住过的上海的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断了水一样。
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美国是写过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写越淡了,因为她远离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断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张爱玲在上海,张爱玲在上海的老房子,不仅是张爱玲肉身的场所,并且也是她生命的一个场所,而对张爱玲来说,她完成她的这个写作的前生,这二十年,就是在她出生的那一栋老宅子里面完成的。
我们一定要来见证一下这栋房子是如何孵化了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以及她特殊的自恋的人格特征。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清末民初的房子,这栋老房子是李鸿章的产业,后来当李鸿章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张爱玲祖父的时候,这栋老房子便成了一份陪嫁,也就是说李鸿章在嫁女儿的时候,把这栋老宅作为陪嫁是嫁过来的。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如何影响深远?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如何影响深远?实在不想提及这个话题,因为这也是张爱玲命运多舛的根源。
如果,她的父亲不是张志沂;如果张志沂没有另娶老婆——所有的一切,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爱玲是否还是张爱玲,亦是未知之数。
可惜,世事没有如果。
所以,我们除了感慨之外别无他法。
张爱玲在文字中,倒是很少提及恋父情结的。
作为高明作家,她很善于躲在文字背后说着爱恨情仇。
甚至,鲜少出现的父亲形象也都慈祥善良。
譬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
在女儿面前,他如此谆谆善诱。
至于在外面如何花天酒地,又是另当别论。
而《半生缘》的沈世钧、《倾城之恋》的范柳原,即便结婚了还没有孩子出生。
不过,以张爱玲对他们的偏爱——即便是成为父亲,也足以让子女骄傲与崇拜。
也许,这是补偿心理。
很多人与事,也只能在文字中得到成全。
毕竟,张爱玲对自己父亲爱更多于恨。
“恋父情结”对张爱玲最大的影响,恐怕还是真实的生活。
如果没有继母的出现,张爱玲的日子过得还是幸福快乐的。
她与母亲不够亲厚,莫非这也算是“同性相斥”?那个继母,搅得家里永无宁日。
张志沂痛打张爱玲,把她关起来。
《滚滚红尘》,有所影射。
出逃、离开,都是迫不得已。
能够在张爱玲身边停留的男人不多,真正发生关系的更少。
前夫:胡兰成这个比张爱玲大N岁的男人,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呢?除了文采斐然,更多还是给张爱玲有父亲的感觉。
她缺乏,来自成熟男人的关爱。
从小就没有,长大之后就尤其渴望。
在胡兰成身上,张爱玲看到父亲的影子。
所以,低到尘埃开出卑微的花。
奈何,所托非人。
现任:赖雅为什么,又是一个老男人。
(文/飘雨桐)而且,还是在事业上走下坡路的外国人。
因为在某个阶段,他帮助了张爱玲在国外的发展。
在异国他乡,就是需要抱团取暖。
张爱玲不会找小鲜肉,她更青睐于稳重成熟型。
从来都不会改变的,那是对父亲身与心的依赖。
“情结”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缠,聪明如张爱玲亦不能例外。
唯有,长叹……。
正文

一绪论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父亲一直都是人们歌颂赞扬的对象,父亲的形象大多时候都是高大伟岸,令人敬仰的。
父亲在儿女的眼中都是值得尊敬的,父爱深沉内敛却不乏温馨,父亲是为儿女遮风挡雨的屋檐。
但张爱玲却颠覆了父亲的光辉形象,在文本中破除了对传统父权的迷信,剥夺了传统父权的权威,将现实世界的父亲投射扩大为宗法制下的整体父亲形象,父亲在她的笔下成了冷漠无情,虚伪残酷,把自己的孩子逼入绝境嗜人的恶魔,张爱玲带着一丝嘲讽向人们展示被扭曲了的父爱。
本论文着重分析张爱玲所塑造的几类有代表性的父亲形象。
二具体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分析(一)《茉莉香片》中的聂介臣在《茉莉香片》中,张爱玲着力描写那个被压抑了人性,扭曲了心灵,自怨自艾,孤独自卑,懦弱敏感的聂传庆。
然而透过聂传庆,我们便能发现是聂传庆如此性格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父亲聂介臣。
四岁便失去了母亲的聂传庆,从小就生活在父亲的打骂和羞辱中,“他跟着他父亲二十年,已经给制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他耳朵有点聋,是给他父亲打的。
”(《茉莉香片》)然而即便是这样,那一手造成这种情况的聂介臣,也就是那个所谓的父亲,还骂传庆是个“思葸的阴沉的白痴似的孩子。
”(《茉莉香片》)而看似谦卑恭顺的传庆,其实骨子里对他的父亲也是怀着深切的敌意的,他无比迫切地渴望着,渴望着有一天能够取代他的父亲。
“总有一天吧,钱是他的,他可以任意地在支票簿上签字。
他从十二三岁起就那么盼望着,并且他曾经提早练习过了……”,“总有一天……那时候,是他的天下了。
”(《茉莉香片》)对金钱和权力的占有欲,使得父子间的关系日益恶化,彼此之间的敌对情绪和互相的猜忌也日渐加深,这样的情况使得两人之间的疏离与隔阂越来越严重,所谓父子,早已是空有此名而已。
聂介臣之所以如此对他的儿子,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受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中国传统纲常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他对亡妻的恨。
他其实是有意地要把儿子训练成这样一个人,只是结果没有如他所愿,“现在他爸爸见了他,只感到愤怒与无可奈何,私下里又有点害怕”。
张爱玲笔下的母女关系

张爱玲笔下的母女关系关键词:张爱玲;母女关系;心经;小团圆一,恋父情结与母女关系《心经》是一篇具有精神分析气质的作品,虽是生活片段的截取,每一位女性都具有典型特征。
女主人公许小寒是一位有着强烈“恋父情结”的女儿,她拥有天使的特质却干着女巫的勾当。
多年来,她霸占着父亲许峰仪的爱,生生把她母亲许太太逼成了“阁楼上的疯女人”。
岂料,许小寒深陷对许峰仪的情感中难以自拔,她的好友段凌卿却悄无声息地做了许峰仪的情人。
《心经》中的许太太是一个处在家庭边缘的母亲,她遭到了女儿和丈夫的放逐,被迫隔绝在女儿、丈夫联手建立的世界之外,成为一位不负责任的母亲。
许太太和许小寒,一对母女成了“爱着同一个男子的两个女人”,许小寒的嫉妒把许太太逼成了失语、失职的母亲。
当她们同时遭到许峰仪的抛弃,许太太想起往事,不免心酸道:“有些事,多半你早已忘了:我三十岁以后,偶尔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稍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
……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经历了“爱的凌迟”,许太太逆来顺受,变作了形同虚设的母亲。
她无可奈何,、听任许小寒僭越家庭序列。
当母女二人失去了生命的共同依托,她们终于能彼此安慰。
在夜雨的黄包车里,许太太道:“过去的事早已过去,好在现在只剩了我们两个人了。
”两个对立竞争的女人在脱离男权轴心后重新变回相亲相爱的母女。
张爱玲笔下的母女关系向来给人错觉,母亲与女儿彼此较量着,让人以为她们不是一对母女,而是两个女人——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女人,性的竞争。
“母亲与女儿的关系,永远是女人与女人的关系”,这一点,在张爱玲的后期作品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同性竞争与母女关系《小团圆》以张爱玲的个人经历为蓝本,描写了爱恨交织、扭曲绝望的母女关系。
小说中,盛九莉与蕊秋的关系是张爱玲与她母亲黄逸梵关系的映衬。
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写母女的关系,如回旋重复的咏叹调,母女两人彼此不满,全无爱意,她们爱着对方,同时毫无吝啬地给对方以无情的伤害。
创伤体验造就华丽文本——浅析张爱玲的恋父情结.pdf

摘要 (2)引言 (2)(一)恋父情结的概念 (2)(二)恋父情结的产生原因 (2)一、张爱玲恋父情结在作品和生活中的表现 (3)(一)在作品中的表现 (3)(二)、在生活中的表现 (3)1、博得父亲的赏识感觉很温暖 (3)2、对继母的敌对情绪 (3)3、张爱玲的婚姻择偶:比自己年长的男子 (3)二、张爱玲恋父情结形成的原因 (3)(一)与父亲相依为命以及复杂的家庭环境 (3)(二)性格孤僻,情感的无处投射 (3)(三)与“恋父情结”保持距离 (3)结语 (3)参考文献 (3)摘要张爱玲的成长经历是曲折的,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父亲的恋爱情结。
破碎的家庭、独特的体验造成了她性格中的恋父情结,且影响她一生。
这一切在她的作品中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反映。
其中《心经》是最明显的例子。
而在她的生活选择中,包括择偶等都受到了这一情结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恋父情结;小说引言(一)恋父情结的概念恋父情结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孩子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最先要在亲近的异性家长那里得到满足:女儿会对父亲产生爱恋,爱父嫌母(还有的单亲家庭,父亲如果和哪个女人亲近一些或者再婚,女儿就以极端的手段反抗,甚至自杀),叫作“恋父情结”。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一般源于3~6岁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
“恋父情结”的要害,是可能阻碍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
基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婚姻生涯。
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
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二)恋父情结的产生原因关于恋父情结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是这样论述的:获得力量和安全是一个弱小的自我发展成熟所必须的条件,但在中国这样传统的男孩女孩不同的教育模式下,小女孩的自主行为是不会受到鼓励的,使她到了成年期缺乏一种独立的自我力量。
浅谈张爱玲笔下亲情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亲情黄睿文摘要亲情是人性中善的化身,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大多赞美亲情的神圣与伟大,却很少有人能象作家张爱玲那样勇于轰毁长期以来文学中所建构的美好的亲情关系。
在她的笔下就连亲子关系都逃不了人与人之间本质上的自私、虚假与冷酷。
文学史上只有对父亲的凝视,却很多有母亲的解构;有对人性的试探却几乎没有人能象张爱玲挖掘的那样深刻。
她把对人性凝视的角度转向了世人所崇尚的亲情。
通过对亲情的解构来探求人性善与恶的激荡,以达到对人性做深切思辩的目的。
本文将从“撕破父慈母爱的神话”,“展露亲情背后的冷漠与薄情”,“错位的亲情”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张爱玲笔下的亲情,和这亲情背后留给人们的试探关键词: 亲情;人性;薄情绪论张爱玲,一个为后人留下永不孤单作品的天才女作家,她制造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她的短暂却发出璀璨光芒的制造生涯,给后人留下无穷回味与启发。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亲情黄睿文摘要亲情是人性中善的化身,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大多赞美亲情的神圣与伟大,却很少有人能象作家张爱玲那样勇于轰毁长期以来文学中所建构的美好的亲情关系。
在她的笔下就连亲子关系都逃不了人与人之间本质上的自私、虚假与冷酷。
文学史上只有对父亲的凝视,却很多有母亲的解构;有对人性的试探却几乎没有人能象张爱玲挖掘的那样深刻。
她把对人性凝视的角度转向了世人所崇尚的亲情。
通过对亲情的解构来探求人性善与恶的激荡,以达到对人性做深切思辩的目的。
本文将从“撕破父慈母爱的神话”,“展露亲情背后的冷漠与薄情”,“错位的亲情”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张爱玲笔下的亲情,和这亲情背后留给人们的试探关键词: 亲情;人性;薄情绪论张爱玲,一个为后人留下永不孤单作品的天才女作家,她制造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她的短暂却发出璀璨光芒的制造生涯,给后人留下无穷回味与启发。
张爱玲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曾在香港求学,她用她的文字演绎着上海与香港两座城市的起伏转变,这两座城市成绩了她,她也用她的目光记录着她所能看见的一切,她的目光老是以女性的视觉观看着世界,目光冷峻却总能直抵人的本性,使得隐藏在浮华世界的人情冷暖展露无遗,也正因为此,好多人都开始研究起她的作品,他们各自从各自的视角出进展开研究,一些从她作品人物,语言特色,写作结构的研究作品纷纷出来。
关于张爱玲的小说学术论文

关于张爱玲的小说学术论文张爱玲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对于中国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张爱玲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张爱玲的学术论文篇一:《我眼中的张爱玲》【摘要】初读张爱玲,我被她特有的阴冷、悲情、残酷的调子所吸引。
看着她的作品,总是让你觉得浑身上下包括牙缝里都嘶流嘶流地穿着冷风,有时整个心都凉透了,还变幻着红黄绿紫的颜色。
她把人看得一丝不挂,她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字字直往你心里钻,对人性的解读和对事物的敏锐眼光令我折服。
可是,她对自己爱情的追求和付出却与她去塑造笔下人物的态度截然相反,她心中诚然一切却义无反顾,难道那些人物是她的影子,还是她是那些人物的影子?【关键词】张爱玲;冷色性格;暖色爱情一、冷色性格张爱玲,从来就是个矛盾。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经李鸿章引荐与其女儿结婚,所以爱玲属于正宗的名门之后,可见不免骨子里有骄纵傲慢的贵族习气。
这样大的家庭背景下,张佩伦之子即张爱玲之父便被熏陶出典型的遗少作风,染有弄风捧月之旧习气,更发展其性情暴戾等恶习。
而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漂亮女子。
旧习气与西洋化显然是格格不入。
这样的一对夫妇,又给这个复杂的家庭关系增添了另一种叛逆的格调。
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觉得母亲对爱玲的西式教育给了她对艺术的鉴赏力、女性思想的开放性和广阔的胸襟,可是我们始终是中国人,千年的封建思想是植根在每一人心的刺,很多人早已习惯,本来爱玲已经发现了刺,可是当她的父母离婚,愁锁深闺的她即使觉得疼,也无法拔除,只有忍着痛,揭开人世间的面目,个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逐渐清晰可见。
她从来就是有大志的,也许生活的郁闷也只能给她这样的期许。
特有的才情和早熟令她在学校中脱颖而出。
她说:“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我想学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
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论文题目: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11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罗徽学号:1111305113指导教师:刘红萍现代小说论文开题报告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张爱玲是我国五四以来极具创作成就的女作家之一,她是杰出的人性探索者。
这位有着旷世奇恋的神奇女子正如她的作品《传奇》一般,她的人生用传奇二字来概括再适合不过了!张爱玲出身名门,但由于家庭原因,从小她就表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行为心理,父亲的依恋陪伴了张爱玲的一生,对她的创作乃至婚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她的小说时,会发现有些女主人公的心理情感是难以捉摸的,她们在恋情中无法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对于男性的态度介于爱情与亲情之间,带有父亲式的幻想,往往无法分清自己对父亲与恋人的情感,即内心有所谓的恋父情结。
张爱玲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观察人生的视角,对人性世态的深刻透彻的分析和认识,这种种的特点投映到她的小说创作中,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张氏风格”,让我们领略到心酸犀利的人生。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简介: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正面形象的父亲。
潘汝良的父亲猥琐不堪,郑川嫦的父亲自私冷酷,聂传庆的父亲暴虐凶残,小寒的父亲优柔寡断,他们身上,都有她父亲张廷重的影子。
人世间没有爱,更没有父爱。
她就是怀着这样一种畸形的情感对待父爱的。
恋父情结往往挣扎于精神上的依恋,肉体上的欲求,伦理的压力,是一种刻骨铭心无法摆脱的心理阴影。
在了解张爱玲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其人生经历后,我们推断她在内心深处也是有恋父情结的,这种情感便自然地在她的小说中流露出来。
在家庭关系中,母亲是儿子在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女人,父亲是女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男人。
恋父情结,根据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深情的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他位置的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恋父情结主要分为“杀父书写”的父亲形象和“去势者”的父亲形象,她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典型形象。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摘要: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流露着一种微妙的恋父情结。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心经》等三部作品,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婚姻选择,证实并把这种情结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张爱玲的创作有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张爱玲恋父情结文学创作童年经历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
她创作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并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传奇》。
张爱玲用大胆的语言毫无忌惮地表现着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对欲望的渴求。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心理上都有一种难以让人捉摸的情感,在恋情中难以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女性形象对于男性的态度是模糊的,带有“父亲式”的幻想,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通过对其童年经历的了解,我们得知张爱玲是缺失父爱的,也恰恰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所以在她的内心里,早已镌刻了莫名的恋父情结,对父亲想爱却不得,因而开始自我压抑,这种情感便通过笔下的作品流露出来,从而填补她内心的那片空白。
一、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写作中恋父情结的形成恋父情结,又名伊莱莎情结、爱列屈拉情结,也被称为伊拉克特拉情结。
其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爱列屈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的父亲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母亲是王后克吕涅斯特拉。
特洛伊战争期间,母亲克吕涅斯特拉在阿伽门农外出的时候有了外遇,为了不让丑事败露,于是先发制人与情夫共同设计杀害了阿伽门农。
爱列屈拉在得知真相后,即悲痛又气愤,便鼓舞弟弟俄瑞斯忒斯入宫复仇,最终她和弟弟的计划成功,成功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和情人,成功地为父报仇。
弗洛伊德借用这段弑母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提出恋父情结的概念,比喻一些女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亲所产生的异样情愫和微妙变化。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
张爱玲小说部分女性人物情感经历共同点分析

张爱玲小说部分女性人物情感经历共同点分析一、结局凄惨1、《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她爱上了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乔琪。
“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她的这段感情几乎只是自甘堕落般的单方面的付出,结局注定凄惨。
2、《心经》许小寒:她有着“恋父情结”,她把母亲当成情敌,本能的憎恨厌恶母亲,有意无意之间把他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的杀死了,一块一块割碎了。
她对父亲的爱恋是“飞蛾扑火”式的,极尽凄美动人,而这种爱恋也是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的。
3、《沉香屑·第二炉香》愫细:愫细的爱恋也是畸形的。
她过于纯洁,纯洁到一种反常的地步,这与她母亲对她的变态的限制与教导有着直接关系。
她感情经历的前半部分极致的美好,后半部分却极致的凄惨,让人沉默而无奈。
她的纯洁不止毁掉了她自己的爱情,也毁掉了安白登先生的一切。
她的这场不成熟的爱情让她自己与安白登先生都将自己的美好的人生搭了进去,这已经成为了一场美丽的灾难。
原因猜想:张爱玲的父母婚姻破裂对她的伤害很大,她人生中美好的幻想以及希望曾一度化为泡影。
所以在她的潜意识里,完全完美的婚姻显得不太真实。
二、过程美好1、《封锁》这篇小说中男女主角——吕宗桢和吴翠远的相遇简直是“经典”。
在封锁时期,在电车上,两人相识、相知……然而封锁一过,一切都又恢复原状,两人都还有着对对方最完美与最欣赏的“幻想”没来得及变淡,而这种美好的错觉也将一直留存下去,这比让爱情慢慢变淡死去不知美好了多少倍。
2、《沉香屑·第二炉香》愫细与安白登先生恋爱过程中那极致美好、极致纯净、极致洁白的感情是无数人心目中最神圣的恋爱方式,那种“柏拉图式恋爱”的美好也引得书中书外无数人羡慕称赞。
虽然也正是这种纯洁导致了最终的悲剧,但这丝毫影响不到他们纯洁恋爱过程的美好。
3、《倾城之恋》灯光,舞池,俊男,美女,范柳原和白流苏一起跳了一曲又一曲。
这种美丽的开端之后也是个美好的的过程。
浅析张爱玲笔下异化的父母形象

浅析张爱玲笔下异化的父母形象作者:李雪彤来源:《神州》2011年第27期【摘要】张爱玲笔下的父母多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其中小说《心经》中的父亲许峰仪和《金锁记》中的母亲曹七巧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张爱玲之所以会刻画出如此异化的父母形象,与她的人生经历和对父母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张爱玲;父母形象;异化【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8-0001-02张爱玲笔下的父母多以异化的形式出现,他们的形象与正常的父母形象不同,总带着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变形。
由此而导致的众多家庭悲剧在张爱玲的笔下却以她特有的漫不经心和处乱不惊的笔调娓娓道来,让人格外感到不寒而栗。
其中小说《心经》中的父亲许峰仪和《金锁记》中的母亲曹七巧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一《心经》的主要内容是少女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许峰仪,这段畸恋最终导致了许峰仪离家另立门户,许小寒无奈地远走他乡。
张爱玲的笔下上演了一出人伦悲剧。
小说中的许峰仪是个很复杂的形象。
他有其美好的一面。
身为银行高级职员的他,在事业上春风得意,有着不低的社会地位。
他又青春不老,和女儿一起去看电影会被误认为是女儿的男朋友。
对女儿的爱虽有乱伦的倾向,但没人可以否认这爱的真诚与深沉。
他也有让人同情的一面,他的家庭生活却在貌似祥和的外表之下,掩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痛苦和矛盾的煎熬。
夫妻之间产生不了的爱情却阴差阳错地在父女之间生根发芽。
许峰仪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触犯了人伦的基本准则。
他备受良心的折磨,内心整日笼罩在道德审判的阴影中。
但他身为父亲,也确实没有扮演好这一神圣而重要的角色。
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身为父亲,在错误的一开始,他就默许这个错误发展下去。
起初许峰仪或许并不是有意让许小寒去恋他,但他的行为有意或无意为许小寒提供了许多契机。
从许太太的话中我们知道,当许太太三十岁以后,偶尔穿件比较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儿感情,许小寒就笑她,而许峰仪也跟着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摘要: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流露着一种微妙的恋父情结。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心经》等三部作品,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婚姻选择,证实并把这种情结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张爱玲的创作有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张爱玲恋父情结文学创作童年经历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
她创作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并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传奇》。
张爱玲用大胆的语言毫无忌惮地表现着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对欲望的渴求。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心理上都有一种难以让人捉摸的情感,在恋情中难以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女性形象对于男性的态度是模糊的,带有“父亲式”的幻想,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通过对其童年经历的了解,我们得知张爱玲是缺失父爱的,也恰恰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所以在她的内心里,早已镌刻了莫名的恋父情结,对父亲想爱却不得,因而开始自我压抑,这种情感便通过笔下的作品流露出来,从而填补她内心的那片空白。
一、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写作中恋父情结的形成恋父情结,又名伊莱莎情结、爱列屈拉情结,也被称为伊拉克特拉情结。
其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爱列屈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的父亲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母亲是王后克吕涅斯特拉。
特洛伊战争期间,母亲克吕涅斯特拉在阿伽门农外出的时候有了外遇,为了不让丑事败露,于是先发制人与情夫共同设计杀害了阿伽门农。
爱列屈拉在得知真相后,即悲痛又气愤,便鼓舞弟弟俄瑞斯忒斯入宫复仇,最终她和弟弟的计划成功,成功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和情人,成功地为父报仇。
弗洛伊德借用这段弑母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提出恋父情结的概念,比喻一些女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亲所产生的异样情愫和微妙变化。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
一般来说,女孩子在3—5岁时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恋父倾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1]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具有恋父情结的人,其性格多半是内向的,并且多具有撒娇、任性、刁蛮等特点。
大多数人表现为:女儿始终缠着父亲,喜欢和父亲聊天谈心,喜欢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无法与父亲分离,甚至有的女孩子已经到了成年却还要求与父亲同床共枕,有的女孩子对大龄男子会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和安全感。
恋父情结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情绪,不仅会影响女孩子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也会使夫妻感情难以维持和升华,而且还会妨碍父母的感情与婚姻,甚至极有可能为此酿成家庭悲剧,弄的曲终人散。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心里发展时期进行积极、健康、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其心里发展变得健康、纯洁。
张爱玲童年的不幸,深深的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有一种孤独的冷漠,和寂静的苍凉。
她对父亲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矛盾的,想爱又不得爱,想恨又不能恨,一直到晚年她都没有摆脱失去父爱的痛苦。
她的童年是痛苦的,是缺乏父爱的,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家世显赫的贵族大家庭里,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的曾孙女,朝廷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在津浦铁路局任英语秘书一职,属于遗少型的少爷。
母亲黄逸樊,是封建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时髦的新女性。
张爱玲3岁时随父母来到了天津生活,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从小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诗词创作。
可以说,张爱玲拥有一段十分短暂幸福快乐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张爱玲的父亲开始败坏家业,抽大烟,逛妓院,开始了荒淫的糜烂生活。
她的母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决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她比任何人更向往西方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她与张爱玲父亲的婚姻彻底毁灭了,去了英国留学。
从此,张爱玲从一个快乐、幸福的孩子变得不幸……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时光是快乐的,是宝贵的,是幸福的。
父亲一个人的时候,是喜欢她的。
正如张爱玲曾说:“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
”[2]父亲鼓励她作诗、写作,张爱玲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碰见父亲满意的,就会对女儿大加赞扬,亲友来访时,也会拿给他们看,读给他们听,仿佛拥有这个优秀的女儿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骄傲似的。
“在与女儿谈诗论文的时候,张廷重还是有耐性的,与女儿有了些思想交流。
”[3]张爱玲像个受宠的小姐,呆在父亲的房里可以是一整天,听他讲些亲戚们的琐事,看他为自己批改作文,听他讲解古典诗词。
有时候,父亲带她去喝咖啡,买香肠,吃糕点。
多年后,当张爱玲在回忆这段父女相依为命的日子的时候依旧是幸福的,那时候他们是那么亲密,那么默契。
“幼年的生活是温暖朦胧的,橙红色的岁月。
”[4]她骨子里是爱他父亲的,就像那时候他父亲爱她一样,张爱玲喜欢那时候的生活,那时候虚渺的阳光,那时候纯净的天空……好景不长,她父亲很快地再娶,继母的到来让张爱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张爱玲深爱她的父亲,她绝不允许有人和她共同分享她的父亲。
“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
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5]由此可见,张爱玲是典型的“亲父反母”。
继母的到来打乱了家中原有的氛围,父亲不知道为什么竟神魂颠倒地迷上了她,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继母做主,父亲竟也不再插手过问。
慢慢的,父亲的性情更加变得与先前大相径庭,对儿女十分严厉、刻板,脾气也变得十分火爆。
继母每天同父亲一样,一道躺在烟塌上,吞云吐雾,消耗时间。
对于父亲的行为,张爱玲十分失望,很不愉快。
有一种剥夺感和失落感在她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故意装作不在乎父亲的感情,掩饰内心深处的那忧伤的失落。
张爱玲中学毕业那年,母亲黄逸樊回国,张爱玲来到她母亲那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与光明。
她被母亲所处环境的气质所感染,西方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她,于是她向父亲提出了出国留学的要求。
父亲的态度是坚决否定的,他对出国这件事心里有很深的芥蒂,花钱且不说,继母一定会百般阻挠。
张爱玲的母亲就是因为出国留学才和自己分道扬镳的,她的父亲又如何会同意?于是这件事情就搁浅了……不久沪战爆发,张爱玲为了应对考试要去母亲家住两个礼拜,待到张爱玲回来的时候,继母脾气大发,没想到与继母的一次口角竟惹来父亲的一顿拳打脚踢,可见父亲的暴怒是多么的不可理喻!从这以后,张爱玲就被关了起来,在父亲与继母的监管下开始了漫长而又黑暗的痛苦生活。
张爱玲绝没有想到和继母的一场口角,竟演变成了个人命运的颠覆。
直到后来,张爱玲在《大美晚报》上控诉父亲对她的软禁和暴力,并发表《what a life》来指责和报复父亲,张廷重看到后也只能欲罢不能了……对父亲是恨多一些?还是爱得太深?我们也无以考证了,但父亲对张爱玲来说,就像一件想得却得不到的东西,想爱却爱不成的回忆,恋父情结只能深深地烙印在心底……父亲对待张爱玲的态度其实是很复杂、很矛盾的,他未必那般的心狠手辣,他也疼爱有才华、十分出色的女儿,怪只怪张爱玲的性格太像她的母亲了。
于是父亲把对母亲的恨转嫁到了张爱玲的身上,父亲暴怒的一面,正是被伤害的投射,愈发的恨,就愈发的暴怒。
张爱玲又何尝不懂得这些,所以她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一部分归咎于母亲的离家出走,而对待自己的父亲,始终是抱有一丝丝的幻想的。
在张爱玲的心中,她始终没有离开父亲的旧家,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模样,不管是爱也好,恨也罢,总之恨由爱生!所以张爱玲就像《心经》里的许小寒一样,想依赖父亲,但无奈父亲娶了其他的女人,所以最后的结局注定了只能是离家出走!张爱玲童年的不幸,深深的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有一种孤独的冷漠,和寂静的苍凉。
一直到晚年她都没有摆脱失去父爱的痛苦。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同时表现在她的择偶上,前夫胡兰成比自己大14岁,第二任丈夫赖雅比自己大29岁,在当时的社会,这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一件事,在背后要受到好多人的冷眼和指指点点。
而张爱玲,却从不在乎这些,大胆勇敢地秉承自己的为人处世风格。
张爱玲选择的到底是男女之间纯粹的真爱?还是对父爱的留恋和补偿?我想不管是什么,多多少少都是恋父情结在她心中的延续吧……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因而很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在她眼中年龄问题根本不是障碍。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6]这正是因为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导致的,因为对父亲的爱无处释放,所以在心底进行自我压抑,从而转化成对大龄男人的特殊感情……亲切感。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结合的确是一段“传奇”,一个被赞美,一个被唾弃,外界对这样的结合一直众说纷纭。
即便胡兰成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即便他与张爱玲的相知、相识、相恋是一场旷世才情的倾城之恋,但怪就怪在胡兰成给自己安了一个汉奸的名分,这也让张爱玲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但张爱玲依旧疯狂地迷恋他,甘愿放下一切,嫁为人妻。
即使知道胡兰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在外面沾花惹草,另娶妻室,张爱玲也从没后悔过,付出了自己最纯粹的爱,爱得那样超凡脱俗。
而胡兰成的年龄大她那么多,我想这也是张爱玲深爱胡兰成的原因之一吧。
胡兰成一直在扮演着父亲、长者的形象,而张爱玲也在他的身上找到了父亲的影子。
张爱玲爱得如此痴迷疯狂、执迷不悟,归根结底就是“恋父”症结所在吧!终于,胡兰成的春心荡漾,四处留情,逐渐地消耗尽了与张爱玲之间的爱,伤害了张爱玲的心,沉重地击碎了那份最纯粹的爱情。
1947年,他们离婚了,从此诀别在两个世界,天各一方,胡兰成依旧风流,张爱玲出国定居。
直至1956年张爱玲遇到大她29岁的赖雅,俩人结为夫妻,开始了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
张爱玲那时候36岁,而赖雅已经60多岁了……所以从张爱玲的婚姻选择上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张爱玲倾向于年龄大她许多的男人,并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就是张爱玲潜意识里的恋父情结所致的吧。
二、张爱玲作品中的恋父情结在张爱玲众多的小说中表现“恋父情结”最大胆、最直接、最露骨的非《心经》莫属了。
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孩子总习惯从异性家长那里得到满足:女儿会特别崇拜自己的父亲,内心充满了十分矛盾的情感及非常复杂的微妙心理变化,过分依赖自己的父亲,利用撒娇、任性、刁蛮等手段来得到父亲的爱,从而和母亲产生距离感。
《心经》中的小寒便是如此,她反感自己的亲生母亲,却恰恰爱上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许峰仪。
许小寒对待许峰仪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关爱”,她能在一片喧嚣中分辨出父亲回来的声音,焦急的,像等待恋人似的期盼父亲的归来,甚至在朋友面前大开自己与父亲暧昧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