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时昏沉掉举的对治办法
打坐时,散乱、昏沉、心不定是何故?如何调治?
打坐时,散乱、昏沉、心不定是何故?如何调治?1道家丹道筑基功里,通任督二脉,小周天,大周天,即是肉身筑基。
在练功中,以静坐为主。
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恍惚,什么是心不定。
知与不知是关键。
静坐中身静心不静,思绪万千,此时知是散乱,就是去散乱的好时机,不知在静中而念头纷飞,是散乱之病,静坐而昏昏欲睡,似睡非睡,知之昏沉,是一念清明,为恍惚之状,昏沉而不知是昏沉之病。
何故?散乱者,是神驰。
昏沉者,是神未清。
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
比如生病,有痛有痒,好治,麻木不仁,难医。
散乱与昏沉正如此。
神驰,散可以收回,乱可以整理,在发现散乱之时,正是治散乱之好时机。
此时有魂在,可治散乱。
2静坐时想睡觉,便是昏沉之病。
此时全是魄用事,以纯阴为主,魂不制魄。
如何调治,只在调息。
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用耳朵来听,不可用心去数。
耳不听息则细,细则清,耳听息则粗,粗则浊。
气浊则昏沉而想睡觉,这是正常现象。
心如何调息呢?不用之用,微微照听。
何谓照,即眼光自照,内视。
何谓听,即耳光自听,内听。
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而无形。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气闭而欲内驰,昏昏沉沉。
收目光耳光于心,微微照听。
微,是指即不外走,也不内驰,而中不昏沉。
这才是阴阳相交,光照自身。
当昏沉欲睡时,可起来散步,待到神情明了再静坐调息。
清晨刚醒之时,静坐片刻,诸缘放下,坚持一段时间,便可不落于昏睡之状。
打坐3个调整要到位,请牢记!这样进入状态才自然,练功才顺畅
打坐3个调整要到位,请牢记!这样进入状态才自然,练功才顺畅打坐首先要身、心、息三调,都要调到位,有时坐到一定时候还要调。
体态不正确就难以静,它直接决定效果,随时要保持悬空凌顶,脊椎骨一节节拔开,全身放松,返观内视,这样气才会顺,才能入定。
三调后神也很重要,神不足容易昏沉,一坐就要睡觉,头就低下去了,向这样就不要打坐,没有效果,不如睡一大觉后再坐,神越足打坐的效果越好。
打坐时间可循序渐进,慢慢增加,随着精、气、神慢慢充足,三调效果好,打坐的时间同时也增长了。
打坐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要领主要有:调身,然后调息,然后调心。
调身调身,就是先把自己的坐姿坐好,可以散盘,可以单盘,可以双盘;左脚在下,右脚在上,或者左脚在上,右脚在下,不拘。
两掌也上下相叠,两大拇指轻轻相抵,哪个手在上都可以,以自然为宜。
然后肩膀放松,颈部打直放松。
用头顶的正上方,也就是两耳顶端联机的正中间,来做调整姿势的基准点,可以想象那一点有一条线往上拉,用那一条线来调整身体的正中线,然后用头的上方,正上方那一点,也就是两耳上方联机的中点,吊一根线往上拉,这里面的作意要领是:用头来支撑颈部与肩膀,不是用颈部与肩膀来支撑头。
头是松的,颈部是松的,肩膀是松的,走路、站着、坐姿,通通是是这样子,用两耳上方的连结线的中点,做为调整身体姿势的基准点。
头部中空,颈部中空,颈部放松,肩膀放松,用骨架打坐,不用肌肉打坐。
所谓不用肌肉打坐,就是我们尽量不要用到肌肉的力量,尽量的让身体重心形成一个三角点。
调身,主要的重点就是这两个作意要领:第一个是「用头来支撑颈部与肩膀」,不是用颈部、脊柱来支撑头,我们打坐是头顶青天,简称为「顶天立地」,不只是坐姿这样子,立姿也是这样子。
第二个作意要领「是用骨架平衡身体的姿势,尽量不要用到肌肉」,骨架是用来平衡,不是用来支撑。
感觉上,肌肉完全没用到力。
坐姿如是,站姿也如是,走路也如是。
调息接着讲调息,一上座,轻轻松松地做几个深呼吸,然后再放轻松,念头跟着呼吸,呼气的时候知道呼气,吸气的时候知道吸气,整个呼气的过程,念头只有呼,整个吸气的过程,念头只有吸。
如何对治昏沉散乱-降伏其心二
如何对治昏沉散乱-降伏其心二如何对治昏沉散乱在上座以后、打坐的过程中,以及结束打坐前,都要往外呼气。
胃气沉不下去,就要呼出去。
两个肩膀也要尽量地往下沉。
肩膀如果抬得太高的话,也容易有胃气。
气沉不下去,你的思想根本平静不下来,坐在这里一直打妄想,胃气会更多。
胃气往上冲得越厉害,你的妄想越多。
修行虽然靠的不是“气”,但是要想把心静下来,与生理的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人讲:“心浮气躁,气住神闲”。
气不沉下来,头脑就会胡思乱想。
还有一个对治的方法,就是当胃气产生的时候,要加大自己每天的运动量。
你们是否感受到,打坐坐得越好、越多,胃气越严重;你不打坐,反而会没有胃气。
胃气如果不协调,其他脏腑的气机就会不协调,因为五脏六腑的“气”,都来源于胃腑。
如果大家坐在一起,你怕影响别人,呼气时不一定要很大声音,甚至根本不需要声音。
你只要是收缩小腹、往外出气,自然就达到往外呼气的效果。
身体都降伏不了,又怎么能够降伏其心呢?我看好多人打坐时头都偏向一侧,为什么姿势坐不端正呢?你们彼此是否观察过对方静坐的姿势?有的人头偏向左,有的人头偏向右,甚至有的人打坐时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与生理上的气血有关系。
由于生理上的气血没有平衡,致使你在静坐的时候偏向一侧。
如果你再不把姿势调端正,你生理上的气血就更加没办法平衡。
姿势不端正、气血不畅通,你的心根本静不下来!以后你们也可以改变一下方式,在静坐前先跑香20-30分钟。
在跑香的过程中,把身体上的虚气和浊气呼出去。
另外,身体跑热了以后再打坐,你的腿也不容易痛。
实际上你的身心只要是有一点点安静协调的话,在你的脸上都能够表现出来。
如果这一支香你坐得很好的话,脸上都会放光!当你内在的光明产生以后,在你的脸上,整个皮肤上都能够呈现出来。
大家闭起眼睛来,眼前是否一团漆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你的正念提不起来,修道的心不强烈,所以你的额头里面这团光明也就升不起来。
“四禅八定”,每一个层次都会有种种征兆出现。
对治昏沉
有一次,世尊如此向目犍连尊者说:“目犍连,你是否感到困倦?目犍连,你是否感到困倦?”“是的,尊者。
”“(一)若是如此,目犍连,对于任何让你感到昏沉的念头,你不应作意那念头,你不应常住于它。
在这么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B] (二)如果在这么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在心中思维你所听闻学习之法,于心中回忆它。
在这么做之下,昏沉就可能消失。
(三)如果在这么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当如你所听闻学习的那般,完整地背诵该法,于心中回忆它。
在这么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四)如果在这么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当拉扯自己的耳朵,以手掌按摩自己的四肢。
在这么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五)如果在这么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当从座位起身,以水洗脸之后,再向远处遥望,及举头望天空中的星星。
在这么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六)如果在这么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当稳定地建立起光明想:白天时如此,黑夜时也是如此;黑夜时如此,白天时也是如此。
如是,以一颗清澈无碍的心,你应当培育充满光明之心。
在这么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七)如果在这么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应当在清楚前方及后方之下,来回地走,且令诸根向内摄受,不让心向外飘荡。
在这么做之下,昏沉就可能会消失。
(八)如果在这么做之下,昏沉还不消失,你可采用狮子的姿势向右躺下(休息),把一足置于令一足之上,正念、明觉及谨记应当起身的时刻。
醒来之后,你应当赶快起身,想:…我不应放纵乐于躺卧、乐于睡眠!‟目犍连,你应当如此训练自己。
为了克服昏沉,过去的大师们有三种教授:第一教授,忍不住想睡的时候,要观察睡着有没有意义。
一般睡觉当然是为了健康,但是过度的睡眠,是没有任何利益的。
比方在做功课、听法、禅修时,想睡的话,便思维这是有利益的吗?还是有损坏的呢?或者想,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是会有什么结果呢?如此详细思惟的话,必能够了解过度之睡眠只会引起懒惰懈怠而已,没有任何利益。
座上禅修十个怎么办
座上禅修十个怎么办一、出现散乱怎么办?修行时出现散乱状况,应当全身自然放松,低垂双目,专注于双腿跏趺与座垫之间。
放纵散乱之心,念头纷乱,于之不加控制,远远监视,观其动态的变化……最终散乱之心自然消失。
二、出现昏沉怎么办?1.在出现昏沉,神志不清之时,应当到山坡等视野开扩,清风徐徐的地方,以毗卢七支坐式挺身昂然而坐,双目遥望远方山顶上的虚空,澈然明朗地观看自心。
2.或者在上午或下午天空晴朗之时,背对太阳,身体端坐,双目直视对面虚空中央,心亦长时专注。
三.压抑沉闷怎么办?出现胸闷抑郁,垂头丧气等情况时,当于虚空观想一个平面月轮,中央观想一个直立的绿色“ ”(藏文“哈”)字。
然后,将胸中闷气观成许多字,并猛厉念诵……同时观想字从口中一个接一个呼出来,融入对面空。
诵念字二十一遍或一百零八遍。
四、房间里呆不住怎么办?在自己房间呆不住,总想出去串寮时,当于心间观想如一粒羊粪大小(如花生米大小)的黑色明点,仿若蜘蛛拉丝般,有一条丝绳与心脏相牵,黑色明点缓缓下降,从下面出去,落入九层地下。
心专注于黑色明点,知其沉重并感到拉坠,身体不能动弹,如是盘腿上下蹦跳数次。
五、入不了定怎么办?在初习禅定出现不能安住的状态时,应当快速不停地磕头一百次左右,然后立刻以毗卢七支坐式安坐,观看自心。
六、头昏头重怎么办?有的人在修行时,会出现头昏头重和头发涨等不适之感,应当观想自己的头越来越偏平,整个头部(指脖颈以上)如彩虹般骤然消失于法界。
七、修习禅定停滞不前怎么办?在修习禅定时,自己已然知晓正在观看心的动态,但修行总是原地踏步,无法打破僵局。
对此即可用一天左右的时间,专门作顶礼或转绕经塔,身体忙碌不休,口中也不断地念诵祈祷文或者日诵课程……处在这样的紧张状态中,观看心性,尝试一下能否与所作之事结合而修。
或者有时用一天左右的时间特意放松。
如同泥塑佛像一动不动,口中也不念诵咒语;或者悠闲地躺着,就象睡着了一样……这几个方法可轮换使用。
谈打坐的一种反应:后脑的昏昧与坐忘
谈打坐的一种反应:后脑的昏昧与坐忘讲到头部与静坐过程的反应,它比其他各部分都较为复杂。
从中国传统的医学观念来讲,“头为诸阳之首”,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
在丹道家的观念来说,它包括了后脑的“玉枕”关,与头顶的“泥丸”官,都是很重要的部分,从古代医学的观念来说,它与小脑神经、大脑神经,以及“间脑”与“脑下垂体”等组织有关,相当复杂,而且它与五官的神经细胞,都有密切直接的关联。
因此修习静坐的人,常常到此而发生严重的成绩,普通世俗所谓的“走火火魔”,也都是在这个阶段出了成绩。
如今为了讲解的方便,把它就部位作三个步骤的分解,(一)后脑(玉枕)(二)前脑(三)间脑。
1、后脑的反应:混沌与坐忘在修习静坐的过程中,除非既空守寂,或静默沉思之辈,只把心思认识的比较宁静的情况当作静坐的功效。
那就无从做进一步的讨论。
否则,静坐的工夫愈久,必然会惹起生理的反应,等到生理气机的反应经过肾脏、腰、背当前,它就自然而然的会上升到后脑阶段。
当这有形无质的气机到达后脑(玉枕)的时分,最为普通的反应,便是感觉神志不太清明,有点昏昏沉沉,进入似睡非睡的形状。
在佛家修习“止观”或“禅定”的立场便叫这种景象作“昏沉”。
是修道的妨碍之一。
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场来说,也有误认这是“浑沌”或“坐忘”的境界(其实是类似“浑沌”与“坐忘”的情况,并非真实。
)由于道家是依身起修,首先侧重在生理上的生命能作动手的法门,所以认为这种景象是“养生”的妙境,这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观念。
佛家是从心性动手,一下子便想抛开“身见”而直接进入性灵的领域,所以凡是“昏沉”或“散乱”妨碍了性灵清明自在的景象,统统需要扬弃。
因此便认为它是障道的因缘。
如果认清了原理和准绳,佛道两家对静坐过程的异同,都不是“是非”的重点,只是所取的动手方法,各有不同的初步目的而已。
其实无论佛道两家如何的不同,一个人,总离不开身心的互相关系和身心的互相影响。
即便不注重身体,但当你进入静定的境界,仍然还离不开此身的作用,还须仰仗此身,然后才能打破这个躯壳樊笼的约束。
打坐时出现头痛头晕现象是为什么
打坐时出现头痛头晕现象是为什么有许多人在打坐时都有头晕,头疼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在打坐时,一开始是手很热,后来会浑身发热,大概20分钟左右会热的受不了,不那样呼吸就没了,但是有点头晕,这个是什麽原因?还有在吸时要想像气经过鼻子、喉咙、胃到丹田那呼时是不是正好相反?但是在七支法里面提到好象气是经过会阴、命门就是从后面出去?打坐尽两个年头,每次大概坐半小时,状态好能坐五十分钟,单盘……以为放下自然也没有强迫自己有什么进步但基本每天都有坐一两次。
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很好,放松而舒适,甚至可以感觉自己以丹田为中心随呼吸有一个气场有收有放,大概一年左右,有头涨涨的感觉,自己就把意念放到丹田处,结果坐不太住了心乱如麻,万念骤起。
平时生活中老感觉头一阵一阵发晕,有时候脑袋木木的,反应减慢了。
顺便说一下我身体还不错,一周三次健身房,悟真网每次基本先跑五公里,再做器械和柔韧练习,但头晕晕是怎么会事呢,感觉是打坐后引起的。
建议你去买一本南怀瑾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大书店都有,看完就应该能找到问题所在了。
气进入大脑,对脑部进行调整,自然会出现晕的征状,不必管它,过了这个阶段就会正常。
初学者专心打坐呼吸,引发身体发热是代谢加快的原因,因体内产生的能量增加,当然会发热,这是认真呼吸初步的反应。
如果您是瘦瘦的身裁,打坐中如此发热,可能是具有更好的效果。
若胖胖的,在认真呼吸中燃烧脂肪,那也是应该的现象。
当然诱发出来的热气是因呼吸而来,您不认真呼吸,当然此种现象就没有了。
悟真网所以认真呼吸是打坐的人最重要的课题。
至于您头部有点晕,可能有两种情况,一者有气发起进入脑中,脑部尚未通而导致有点头晕。
二是您呼吸时中间有闷气,也就是没有空气吸入,中间有空档,所以久而久之造成身体缺氧状态,这是不正常的方法所引起,要自己警觉后改善。
前者所引起的头晕,若继续用功下去,脑中经络会慢慢打开,此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的。
接着您的做法,也许就要让气走督、任两脉。
打坐犯困昏沉,乃是精神不足引起!
打坐犯困昏沉,乃是精神不足引起!
打坐之时,为什么有些人会犯困昏睡?
初学打坐者,往往会遇到的一种现象。
如果精神力严重透支,那就容易犯困。
人犯困了自然就想睡,这是自然现象。
没什么对与不对,也不要有负担。
打坐入睡,也是在补充精神能量。
道家有蛰龙功。
佛门有睡罗汉。
都是以睡为主的法门。
所谓~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
当你精神饱满之后,自然少食少睡,
有时,你就算想睡,它也睡不着。
所以初学打坐者,若有昏沉睡意现象,就不要刻意去抵制,也不要刻意贪住。
最好是无思无念,进入深度睡眠之中。
睡功修到一定时候,可以睡形不睡神。
从外相看来,你已鼻鼾声声,早已入睡。
但元神醒着,他人言谈举止,了了明知。
虽无念无想,如如不动,实则神醒觉知。
完全不同于常人,颠倒梦想的睡眠状态。
《胎息经》讲
故守虚无,以养神气。
虚无,也就是处于深度睡眠的一个状态。
你要是坐中有知,那就还没有虚。
你要是坐中有觉,那就还没有无。
唯有无知无觉中,才能养足神气。
但凡人妄想太多,牵挂太多,专耗神气。
静时养,动时耗,一静一动,原地踏步。
所以,在睡睡醒醒中,不断地循环重复。
这就是止步不前,不得精进的原因所在。
同时必须饮食清淡,忌荤腥油腻辛辣。
惩欲罚愤少私寡欲,积精累气以成神。
打坐时低头怎么办?
打坐时低头怎么办?打坐时低头常见的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坐姿的问题我们到寺院里看一下,僧人们的打坐的坐垫,一般前低后高,相差5-10分分不等,这个就是防止坐久以后身体产生的不平衡的,对于初学者是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对于一些训练有素的坐禅的人来说,这并不是必须的。
心沉病打坐久之后,最常见的是心沉浮病。
就是说调心之后,久之便生出昏沉之毛病,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来说,即是:二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
行者于坐禅时。
其心闇塞无记瞪瞢[dèng méng ]。
或时多睡。
尔时应当修观照了。
...但须善识药病相对用之。
一一不得于对治有乖僻之失。
【闇塞】是指愚昧蔽塞,闇这个字同暗,是晦暗,昏乱的意思。
【瞪瞢】[dèng méng] 亦作“瞪矒”。
也就是睁着眼睛发呆。
坐禅时当在不是睁着眼睛发呆,而是闭上眼睛发矒。
【无记】这个无记,就是糊糊涂涂之相,你说睡着了吧,好像没有睡着,但你说清醒吧,也不是。
反正就是说明不明,是昧非昧,不觉妄念,亦不重昏,记忆不明,念头不清。
像上面这些现象呢,可以总之为沉病,或昏病,就容易产生低头。
对治的方法有止法,也有观法,止法一般用系缘守境止的系念鼻端法,观法可以用观心,也可用观诸法。
但是止和观并不是死板的,止不行可以换观,观不行也可以换止,即使是止,如果用系念鼻端法效果不好,也可以换成制心止或直身止。
观心或观诸法效果不好,也可以用助观的方法,如不净观等。
总之,打坐首先要调身、调息、调心,保持好这个状态,然后要明白之后所出现的一些毛病,毛病自己罗列好,如ABCDEFG等等;要知道止有几种方法,观有几种方法,这是工具,像治病的方子。
出了毛病就找方子,对治好,保持到最佳的调身、调息、调心即可。
接下来还要明白各阶段出现的症候。
所以打坐时,要先理通,不能乱坐的。
如对你有所帮助,请帮忙点赞!。
打坐中的种种不适顺,如何一一克服?
打坐中的种种不适顺,如何一一克服?打坐时,哪怕已经初步克服了散乱,但是依然是有时觉得安适,有时不能觉得安适,有时陷入昏沉,有时息粗重,有时半途塌腰,应该怎么办?种种不适顺的状态,不一而足,难以一一列举,如何调治呢?本篇文章拟给出一个总的“战略性”的对治方案。
一如果是散乱心者,我只给一个建议:先好好练习数息、随息,练至醇熟因为不能调伏散乱者,打坐无益,而且过程中还极有可能产生运动伤害。
这与其它运动中,精力不能专注者,容易产生运动伤害的道理其实是一模一样的,虽然打坐从身体的拉伸层面毫无疑问是一种运动,尽管是静态的。
这个道理,事实上,也适用于类似站桩这样的运动。
只有已经初步克服散乱,我们才能进一步真正更认真地讲究“三调”:调身、调息、调心我建议所有坐禅者,在入座时,前两三分钟好好注意调身。
每次入座,都要先挺腰,然后松肩,再略低一低头,然后结印。
不是久习者,臀部不要放弃垫高,哪怕久习者其实也没必要放弃。
然后连续来五至十个深呼吸。
初习者可在两三分钟后,放放腿,然后重新再盘上。
这是为了进一步活活气血。
重新盘上时,如果心已经安止,此时不用着急数息或随息,就保持自然状态就好了,可以闭目,也可以微睁眼。
座中如果没有走神,没有躁意,那就”只管打坐“,”默照“自己的身心即可。
如果半途开始走神,开始不耐,此时不妨随息;如果随息还不能伏心,那么就数息。
数息、随息时,专注之意轻轻置于鼻端与出息。
上述是座中的调身与调息。
二然后,还要学会进一步调理座中基本用心,这是更重要也是难度更大的工作。
应当对自己的基本心态进行观察、反省,应当经常进行四种态度检查,直至完全调顺:第一、是否对得禅定已建立起强大的欲求及端正态度不要说“我无所欲求”,这是口头禅的人的自我欺骗,一点意义都没有。
打坐者至少存在两类基本欲求:身体健康与获得禅定。
仅仅是欲求身体健康,与进一步欲求禅定者相比,前者事倍功半,后者事半功倍。
也就是说,凡是不敢欲求禅定的人打坐,不大容易有持续的进步,会在一段时间后遭遇瓶颈。
如何克服细昏沉?
如何克服细昏沉?克服细昏沉,每一次坐之后,如果一坐不是非常的清明,哪怕就是清明,下来之后,都要进行一定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就是把体内的那种在坐的过程中代谢的那种酸排泄出去,因为在专注过程中(咱们这不是社会上的那种催眠,它是一种专注),在专注的过程中腰部肌肉等等都是用力的,身体保持的是非常正直的,在这个过程中体内会产生一定的酸,这种酸如果没排泄出去的话,它容易导致细昏沉。
所以坐后都要进行一定的活动。
活动的力度大小,是按照你昏沉的程度来决定的。
如果是一般的昏沉你就稍稍活动,活动到微微出汗为止;如果你确实昏沉的非常厉害,头懵了、身体沉困了等等,那种严重的昏沉相。
这个时候就加大活动力度,让它出汗,活动力度加大出汗,到什么时候为止呢?第一:身体的沉困没有了。
第二:精神上非常的灵敏,眼睛也表现额很灵敏,不是干涩啦、困啦,没有这些现象。
检查一下看自己是不是非常的清明,非常灵敏,非常灵活。
到了这种程度之后就可以停下来。
然后开始在动中慢慢的观慢动作,在运动中观,比如打太极拳。
这时候就真打太极拳,观写毛笔字,这时候是真正写毛笔字,而不是闭上眼坐着观,这样,先进行一些慢动作,让身体从运动慢慢向静止过度,过度之后,然后再开始坐,这就是通过和运动结合起来克服细昏沉。
然后说坐上。
坐的时候首先是下大决心,决心大就容易克服一些问题,一定要想办法下大决心,刺激自己。
第二个就是设置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观察对象。
你设置的观察对象一定要让你产生深深的关注,也就是说,能够引起自己的兴趣。
只要有兴趣,思维这个东西,就是现在这个思维状态,它对有兴趣的东西就产生猎奇、好奇,容易形成专注。
所以,一定要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下大工夫。
第二就是多设置几个观察对象。
你可以列下来,设置四五个观察对象,这些观察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你的兴趣,然后上座的时候先观察其中一个观察对象,对这个观察对象,仔细的观察深深的观察,观察到一定程度它可以到达一定的界面的,但有时候从这个界面下来之后,又有新的烦躁。
打坐中昏沉如何突破?
打坐中昏沉如何突破?学员:老师,昏沉一直不能突破,另一方面一打瞌睡就睡着了,觉得难。
老师:首先,我们要了解,就是昏沉也是一种作息状态,任何作息状态都是可以利用的,不存在破与不破的问题,你是不需要破的,你需要的是利用的问题,是该怎样认识它、怎样利用它,而不是破它。
也就是我们在实证中,你上座之后,你会经历一系列的这个作息状态的演变过程,你需要了解的就是这个演变的规律是什么、这个演变过程我怎样利用,而不是排除的问题。
我们说:浪花是海水,没有哪个浪花不是海水。
因此,一切浪花都是可以利用的,作息状态正是这样的,每个作息状态我们都是可以利用的。
所以,不要对这些作息状态定义为好与坏,在修行中,你到了哪种状态,就利用哪种状态实证,这就要求你必须理论掌握得非常纯熟,这样就是,任何一种状态都可以修行,无论它进入哪种状态都可以进行实证。
所以,这里就是要掌握怎样利用昏沉这个状态进行修行。
睡眠、催眠、实证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图再一个,你说的“一打瞌睡就睡着了”,一打瞌睡睡着了,这是你无法在不同的状态使用不同的观察对象,这一个咱们有一个专门的图,你看看那个图,就是在打瞌睡的不同的阶段,ABC三个阶段,该怎样调整观察对象,只要你掌握了这个调整方法,你就绝不可能睡着,你之所以睡着了,那是因为你的作息状态都已经变化了,但你设置的观察对象还没有变,你是执著于某种法,而无法灵活地进行实证。
也就是说,你无法掌握这个修行它的客观规律,你的修行过程是比较僵化的,是无法去机动灵活地调整的,这样是不可能成功的。
咱们说佛是大医,大医的其中一个要求就是什么?就是病变药亦变,病人的病情已经变化了,那你的药物是一定要跟着这个病情变化的,是不能够还使用以前的药物的。
修行也是这样的,你的作息状态都已经变了,已经从静到细昏沉、又到了深昏沉,就一再在演变的,那么你的观法就一定要变,而不能够病变了还是执着于以前的药,药一点也不变,这是根本就没办法去修行。
那么这个调整过程怎样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理论,掌握不了理论,你是没办法调整的。
禅修时“昏沉”与“掉举”如何对治
禅修时“昏沉”与“掉举”如何对治禅修时,心会想起各种过去的经验,有些清楚,有些模糊,有些属于禅修的两种覆盖。
昏沉有两种,一是所谓的昏沉,二是睡眠(更严重的昏沉)。
昏沉就是禅修时身心昏昧,明觉完全没有显露出来,而睡眠又更严重了,那是沉重的呆滞。
昏沉与睡眠带来的困扰显然是忘失正念和觉察;掉举则是心太清明而作种种分别妄想,思忆过去、现在或未来,由于念头数目太多、力量太强,我们停不下来,也放不下。
掉举可能是愉快或不愉快的;可能是太快乐或太热忱而过度兴奋,也可能是不愉快、起伏不定的激动。
掉举其实包含上述这两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掉举都是指粗糙念头的力量足以干扰或阻碍观修,使得心离开方法。
禅修当然会出现很多盖障,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类为昏沉和掉举,“心的内住”就是利用适当的方法对治这两种覆盖。
一般而言,去除这两盖各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利用动机、改变外在环境和观想。
首先讨论昏沉的对治法。
利用动机能够有效去除昏沉,因为昏沉是一种心的呆滞,就某种程度而言,是缺乏动机。
因此,忆念佛法的殊胜、佛陀的功德和禅修的好处,有时候可以增强清明度,消除昏沉。
第二是具体的对治法,此如调亮灯光、打开窗户,或脱掉保暖衣物。
第三个方法是观想心轮有一朵极为灿烂明亮的四瓣白莲,莲花中央有一颗白色小光球,观想光球从身体中央一路上升,冲出顶轮。
这种观想对于驱除昏沉非常有用。
掉举也有三个对治法。
一般而言,烦恼或兴奋都可以造成掉举,比如罪恶感会令人躁动不安,而某件乐事会令人兴奋得想个不停。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基本问题都是念头接连不断。
这时候一般使用的动机是悲心,悲心非常能够对治掉举,比如思维轮回的过患、下三道的痛苦、无常等。
一般而言,任何减少攀称和执着的方法,都有助于对治掉举。
第二个方法是改变外在环境。
对治昏沉时,环境要明亮和凉快,背脊要尽可能打直。
但对治掉举时,可以稍微驼背让心安定下来。
室内不要太亮,要够温暖。
第三个方法是观想心轮有一朵四瓣黑莲,莲花中央有一颗黑色小光球。
如何对治昏沉困倦
如何对治昏沉困倦如何对治昏沉与睡眠——禅师如是说1、班迪达大师《就在今生》:就这样,第五魔军行进,它正是昏沈与睡眠,睡意。
昏沈睡眠所造成的困境值得详述,因为这些困境是出乎意料的重大。
巴利语thina 通常译为[昏沈],实际意指[怯弱的心]:畏怯、退缩、黏稠迟缓的心,无法稳固地捉取禅修的目标。
昏沈让心变得怯弱,他自动引起身体的虚弱。
懒散的心无法让你保持坐姿的挺直与稳固,行禅也可说是变得真正的曳步而行。
昏沈的存在,意味著热烈精进力的缺乏。
心变得僵硬,失去了活跃的敏捷力。
即使行者一开始时有好的精进力,但昏沈仍会覆盖他,因此需要引发额外的精进力,来将它烧毁。
昏沈的存在,至少导致所有心的正面力量受到局部阻碍。
精进,正念,寻与触等的善心所,会被怯弱所遮蔽,它们的作用也因此变得迟缓。
这整个状况称为[昏沈睡眠](thina middha),thina是昏沈心所,而middha(睡眠)是涉及昏沈存在时,心的整个状况。
在个人实修经验中,区别昏沈与睡眠的成分,不值一试。
一般昏沈心的状态,大家都相当的熟悉。
昏沈是个受限制的状态,就如监禁在狭窄的囚房,任何善心所都无法在其中自在地进行他适当的活动。
因为是善法的障碍,所以昏沈与睡眠合称为五盖中的一盖。
最后,魔罗的第五支军队会使修行完全停顿。
眼睑出现抽动的感觉,头骤然向前打盹……我们应如何克服这讨厌的状态?有一次,佛陀两大弟子之一的摩诃目犍连尊者,在森林中禅修,昏沈与睡眠生起,他的心退缩,失去活力,像块冷冻而变硬的奶油一样无法使用。
此时,佛陀探究目犍连尊者的心,看到他的困境而趋前说:[摩诃目犍连!我的孩子,你是不是困倦,想睡?你在打瞌睡吗?』尊者回答:[是的,世尊!我正在打瞌睡』他率直坦白地回答。
佛陀说:[听著,孩子!现在我要教你克服昏沈,睡眠的八种技巧]保持清醒的八种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态度。
当昏沈来袭时,人也许会被诱惑而向这样的想法投降:[我好困,在这里茫然地坐著对我毫无益处,或许我躺个一分钟可以恢复精力』只要你怀有这样的想法,昏沈与睡眠便会受到鼓舞而继续存在。
打坐腰背无力挺不直办法
打坐腰背无力挺不直办法
身心调得好,才能安于禅修,但往往状况频频:
酸痛、疲倦、灰心、妄想、昏沈、等等,应接不暇。
关于腰部无力,背部无法挺直之患,除了身体的毛病外,纵欲过度,操劳、烦忧太过,也是原因之一,如何调适?
1、如果太劳累,应休息,待精神好时再打坐。
2、调好坐垫高低,勿使有压力,坐时舒适自然、放松为原则。
3、检查方法是否正确,按毗卢遮那佛七支坐加以调身。
4、找整椎师傅检查,看脊椎是否有变形,或受伤,若有应耐烦治疗。
5、调坐香、行香时间,行坐香之长短须调配恰当。
6、以双手搓热腰背,作腹部收缩运动。
7、元气不足也会发生此状况,应善养元气──不攀缘,安住所缘境,令心不外散。
有人打坐时为何非常困倦?应该怎样对应?
有人打坐时为何非常困倦?应该怎样对应?网友问:请问阳光师姐, 打坐时犯困想睡觉如何克服? 我不论什么时间打坐都犯困,不知是因为缺少睡眠的原因还是单纯的业障原因。
只要不出声念佛就能渐渐睡着,为此十分苦恼。
请问我应顺其自然着还是想办法保持清醒?敬请师姐指点!感谢!阳光师姐回复:下文是根据恩师多年的教诲以及我自己打坐16年的体验写成。
打坐是对身体的全面调理和修整,会出现各种反应,因人而异,出现困倦是打坐最常见的反应之一,以下任何一种原因都可能引起困倦:(1)你本人有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神经方面的疾病,或者只是睡觉非常轻、不易入睡或者容易被惊醒等。
(2)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给你很大的压力,使你的精神时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
(3)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例如父母、子女等有上述(1)和(2)中说的问题,不管他们离你有多远(例如在外地),你的身体打坐后会变得很敏感,会自动地感应他们的健康问题,并自动地为他们调理身体。
(4)与你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平时常在你身边的人,例如你的配偶和同事等,如果他们有上述(1)和(2)中的问题,你打坐后身体变敏感了,也会感应他们的问题并自动为他们调理身体。
这种反应的时间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各异,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如(1)中所述,时间比较长,例如我本人以及很多同修过去都有神经衰弱,打坐后很快就能睡好觉,可是打坐时的困倦感觉要持续2-3年。
如果只是(2)的情况,那些紧张、压力、焦虑消除了就没有反应了。
如果是上述(4)的情况,你只要不和他们接触(包括打电话)就没有感应了。
如果是(3)的情况,根据你与亲人关系密切程度而异,一般来说,关系越密切感应越大,彻底没有感应要等亲人们的问题解决了你才能彻底没有感应。
如何解决困倦问题?(1)每天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用于念佛,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并训练清净心,在这个时间段里采用拜佛、绕佛和大声念佛可以有效地防止困倦反应。
(2)每天在清醒念佛的任务完成后,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半睡半醒”状态下的打坐,这种半睡半醒的状态一般没有什么杂念,非常有利于身体的全面调理,可以有效地为你本人和你的亲人调理身体。
如何处理打坐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处理打坐中出现的问题在打坐修定时,如果心中有事,不空净,一心里直攀缘不停,想坐得好,想心清静,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意根喜欢攀缘,心里惦念某些事,心中就妄念不断,所有事都是意根攀缘出来的。
所以你要想修好禅定,先要把心里的念头打扫打扫,先检查一下自己心里有什么事情还没有放下,有什么事情还惦记着。
凡是心中惦记着的事情,先把它给处理好安排好,不要让自己受到这些事情的影响。
处理好之后再盘腿打坐,心就能清净了。
只要意根心里惦记着一件事,意识心再想静下来,也不太容易,这件事就能影响到你。
打完坐以后,如果体内有残留的气,有气脉不通的地方,要想办法排出去,最好观想气从头顶出去,然后再搓搓手,搓搓头顶,感觉哪个地方不舒服时,气可能停留在那里,你就按摩按摩那个地方,然后观想气从那个地方散出去,按摩按摩、疏通疏通,拍一拍身体,气就出去了,身体就舒服了。
打坐的时候如果容易昏沉、容易入睡,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一个方法是要减少饮食,不要吃得太多,或者吃完饭消化到一定时候再打坐,不要吃饱了就去打坐。
打坐修定的人一定要少食,一般七分饱就可以了,吃太多影响禅定,头脑容易昏沉,心就不清明了。
而且少食对身体也好,减少身体里胃的负担,如果胃总在工作运动,就要不停地摩擦,容易磨损受损耗,导致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被损耗,所以还是少食为好。
少吃一些饮食,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多吃反而对身体不好,让身体的脏器负担过重,内脏器官消耗就快,人就老得快、寿命就不太长了。
如果每天中有容易昏沉的某个时间段,那个时候就不要打坐,换个时间再坐。
打坐昏沉的时候,如果心比较沉闷,可以修观想,观想一个有趣的境界,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情景,把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心活跃起来。
由于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集中到这一件事上来,你就有精神,能克服昏沉,然后再按原来的修定方法接续修行。
每当昏沉时,说明你的观慧不足了,那就要修观想。
如果你的心太活跃时,可以调整呼吸的方法,把呼吸引到下丹田,气息一到丹田的时候,思惟就不再活跃,没有妄想了,那个时候入静入定都比较快。
一打坐就犯困,最好“睁开眼睛”打坐,实践证明“睁眼打坐”能更好的强化你的定力!
一打坐就犯困,最好“睁开眼睛”打坐,实践证明“睁眼打坐”能更好的强化你的定力!01现前有些修行人问,为什么他一打坐就很容易昏沉呢?我想很多情况下,可能是你喜欢在打坐之时闭上眼睛的缘故所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一闭上眼睛,五根就很容易内收,这是凡夫的一种习惯。
就如同晚上睡觉一般,无论是什么时候,只要眼睛一闭上,我们就很容易进入睡眠之中,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只要在禅修时一闭上眼睛,短时间当中的确会感觉到内心变得非常清净,但时间一长,恐怕我们就会逐渐开始五根内收乃至进入睡眠状态之中。
因此我们在讲解三不动摇之“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时告诫信众,打坐之时应该睁开眼睛。
当然也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睁开眼睛打坐,内心就觉得很散乱,这该怎么办呢?”要知道,这正说明你现前就是一个内心散乱的人,而我们打坐的目的正是要让自己面对现实而调伏烦恼。
02如同我们这两天所讲解般,每当我们发现自心之中有起心动念之时,首先想的是要远离烦恼,而非调伏烦恼。
就如同我们拿着一根木棍朝这个妄念打下去,当时可能会晕过去,等他醒来又一棍打下去,但是难道能一直打下去吗?这种对治妄念的做法并不叫做打坐,而叫做逃避。
我们睁开眼睛,觉得内心很散乱,也是同样一个道理。
当我们初次开始睁开眼睛打坐的时候,觉得自己非常容易受外界干扰,这就说明我们打坐的定力还远远不够,那该怎么办呢?此时我们就必须要去培养自己的禅定力,而不是掩耳盗铃一般,以为闭上眼睛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就如同现前很多人喜欢打扮,每次化妆出门的时候,她的脸上一个斑点都看不见,但有一天她终于发现了自己脸上斑点,原来那张斑痕累累的脸才是自己的原形,此时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去治疗而不是继续依赖化妆来掩盖这个事实。
03因此我们平常打坐期间,要学会把眼睛睁开。
即便一开始的时候,你的内心非常地散乱,但这也充分地说明你的原形已经开始呈现,因为你本来就是一个很散乱的人。
之所以你以前不觉得自己散乱,那是因为由于宿世以来的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你在不知不觉地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掩盖真实的自己,是一种自我逃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坐时昏沉掉举的对治办法
打坐时昏沉掉举的对治办法
信众:师父,为什么打坐的时候老是想睡觉?
仁炟法师:这是修禅定的两个问题,也是修禅定的容易犯的两个毛病:一个是困,想睡,那叫昏沉;还有一个是心静不下来,想东想西,那叫掉举、散乱,散乱即是掉举。
一个昏沉、一个掉举是我们修禅定的两个经常犯的毛病,经常出现的,不过没关系,昏沉我告诉你一个方法啊,大家看好了啊,对治昏沉的办法,这是虚云老和尚教给的,知道虚云老和尚吧?
信众:知道。
仁炟法师:啊,好了。
虚云老和尚,1840年生人,1959年圆寂,活到120岁,是得道高僧啊。
他教给我们治对治昏沉的办法,大家看好了,昏沉的时候,看着我的眼睛怎么做啊:使劲地往上看,往上看,看三次,看头顶上,瞪大眼往上看,然后左转三圈,再右转三圈,再往上看,这样就不昏沉了。
好不好?
信众:好。
仁炟法师:好。
这是虚云老和尚教给的办法。
行之有效的。
对治一般的昏沉就那么做。
要是昏沉很严重了,特别特别困怎么办?拿凉水洗脸,就不要打坐了,下坐,拿凉水洗一洗脸,然后再接着坐,运动运动跑一跑,就可以了,这是对治昏沉的做法。
如果是散乱呢?掉举也叫散乱,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三个字“随他去”,叫“随他去”。
不用管他,那个浮想联翩(不用管)。
有一些人记忆力不好:哇,老了,记忆力不好了,昨天的事今天都想不起来,上午的事现在下午都想不起来。
可是一打坐幼年时代的事都想起来了,记忆力好的不得了;谁说什么记得清清楚楚,吃奶时候的事都能想起来,怎么办?三个字:“随他去”。
不用理它,你拽不住的,留不住的,像这个散乱、浮想联翩,想把它拉住都拉不住的,像天上的白云一样飘走了,飘来又飘去,所以不用管,叫“随他去”。
给大家讲个“随他去”故事。
以前有位琅琊觉禅师,有一女弟子请教他如何参禅,琅琊觉禅师叫她参“随他去”。
这女子就听从禅师的教导,依教奉行,坚持不退。
一天家中起了火,她说曰:“随他去。
”又一次她的儿子掉在水中,旁人叫她,她又说曰:“随他去。
”万缘放下,依教行之。
又一日,在家中炸油条,她丈夫在烧火,她将面条向锅中一抛,炸声一响,当下悟道,即将油锅向地下一倒,拍手而笑。
她丈夫以为她疯了,骂到:“你这样做什么,你是不是疯了?”她又说:“随他去。
”即前往觉禅师处求证,觉禅师为之证明,已成圣果。
“随他去”,好不好啊?(信众:好!)
古人说:“修行三大劫,悟在刹那间。
”功夫得力,一弹指顷,就悟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