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完整版
药物的体内过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类型: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胞饮(pinocytosis)胞吐(exocytosis)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转运
药物的转运(drug transport)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生物 膜的运动过程,也称药物的跨膜转运。 1.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跨膜扩散(lipid diffusion,又称简单扩散, simple diffusion)的形式通过细胞膜的。此种形式的转运,药物 是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不需耗能,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也无竞争性拮抗现象。在这一过程中,药物的转 运一方面取决于转运膜的性质,面积,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 度,另一方面受药物本身性质的影响。其中,极性小,脂溶 性高的药物比较容易通过生物膜。由于药物多是弱酸性或弱 碱性的有机化合物,在溶液中以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的形式存 在,离子型的药物极性大,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非 离子型的药物极性小,脂溶性高,容易通过生物膜。因此, 改变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可以影响药物的转运过程。
容易通过生物膜转运,而在酸性环境下,离子型
多,非离子型少,不易通过生物膜转运。
了解pH的变化对离子转运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有很重 要的意义。当一个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出的弱酸性药物中 毒时,为了减少药物在肾脏的重吸收,加快药物排泄,可 以采取碱化尿液的措施。 2 .一些机体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如:糖类,氨基酸,维生 素,多种离子及少数化学结构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物质, 如:甲基多巴,5-氟尿嘧啶等物,它们不能通过简单扩散的 方式被吸收。其吸收需要特定的载体。此吸收方式称为主 动转运。以主动转运形式吸收的药物,能逆浓度梯度或电 化学梯度转运,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拮抗现象,也需要耗 能。另有一些药物的吸收类似简单扩散,但需要载体协助, 特称为异化扩散(facilitated)。除了上面所述的几种转运 方式外,尚有滤过、胞饮等形式,但它们在药理学上的意 义不大(有些方式具有毒理学意义)。
药理学之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教案教学设计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专一酶AchE (灭活Ach)、MAO、COMT (灭活NA、AD)非专一酶肝药酶/药酶系肝药酶系:主要在肝细胞内线粒体上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四、排泄: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自体内排出的过程,挥发性药物及气体可从呼吸道排出,多数药物主要由肾排泄,有的也经胆道、乳腺、汗腺、肠道等排泄。
(一)肾排泄1. 肾排泄药物的方式肾是药物排泄最重要的器官。
药物及其代谢物经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及肾小管重吸收三种方式。
2. 影响因素:①肾功能②尿pH 碱尿酸药、酸尿碱药解离多易排泄。
尿液pH的改变可影响药物排泄。
尿液偏酸性时,弱碱性药物解离型多,脂溶性低,重吸收少,排泄多,而弱酸性药物则相反。
(二)胆汁排泄肝肠循环肝肠循环: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随胆汁排入小肠,部分经粪便排出,部分在肠道被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药物排泄减慢,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注意: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进入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再被重吸收。
例:洋地黄毒苷约有26%进入肝肠循环,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洋地黄中毒时,可服用肠道不吸收的消胆胺,消胆胺与药物结合阻断肝肠循环,加速药物的排泄起到解毒作用。
(三)其他排泄途径五、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六、药动学基本概念和参数1. 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恒定比例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单位时间内恒定数量消除2. 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被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4. 稳态血药浓度:约经五个半衰期,血药浓度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药物的排泄方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难点内容。
护理专业药理第3章药动学
3、生物利用度是衡量药物制剂质量的一 个重要指标。
(二) 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CL) 定义: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
2、注射给药:iv(静注)、im (肌注)、 sc (皮下注射)、ia(动脉注射)
特点:(1)一般吸收较po快 (2)iv 无吸收过程
3、吸入给药: 4、经皮给药: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等, 与药物制成贴皮剂。
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透皮吸收。
(二) 分布(distribution)
定义:药物吸收后经体循环到达机体组织 器官的过程。
少数药物:活化
Ⅱ相反应(第二步):结合(可与葡萄 糖醛酸等结合)
结果:药物活性↓或灭活并使极性 、 水溶性,易经肾排泄。
注意:各药在体内转化过程不同, 有的只经一步转化,有的完全不变自肾 排出,有的经多步转化。
转化酶:(1)特异性酶:如AChE、MAO
(2)非特异性酶:肝细胞微粒体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肝药酶。肝药酶 是由许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肝脏微粒体的细 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或CYP450,简称 CYP)同工酶组成,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 主要酶系统。
弱碱性药物: 10pKa-pH =[离子型]/[非离子型] ②
10pKa-pH =[BH+]/[B]
每个药都有其固定的pKa值,当pKa 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 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 变化,pH值的微小变化即可引起弱酸性 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的显著变化。
离子障(ion 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 可自由穿透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极 性大)则不易跨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 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a
2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药动学,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 物膜,进行多次转运。 转运: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
a
3
a
4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和液态 的脂质双分子层(主要是磷脂) 所组成。由于生物膜的脂质性 的特点,故只有脂溶性大、极 性小的药物较易通过。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按其 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转化排泄过程
潜伏期
药峰时间 持续期
残留期
一次给药的药a时曲线
时间
43
二、药物消除类型
药物消除:指生物转化和排泄的统称。
1. 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单位 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比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2. 若以血药浓度(C)的对数与时间(t)作
图,为一直线。
a
44
2.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a
40
第六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量-时间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一、时间-药物浓度曲线 :以时间作用横 坐标,血药浓度作纵坐标,绘制出一条反 映血药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曲线。
a
41
图3-8 血管外单次用药的a时间-药物浓度曲线图
42
mg/l
血
药 浓
最低中毒浓度
度
药峰浓度
安 全
范
围
最低有效浓度
a
47
吸收
药物
中央室
消除
分布
周边室
a
48
四、药动学的主要参数
(一)药峰时间(Tmax)和药峰浓度(Cmax) 药峰时间是指用药以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所
需的时间。药峰浓度是指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 血药浓度。
3药动学
被动转运的特点:
①不需要载体;
②不消耗能量(ATP);
③无饱和现象;
④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无竞争性抑制;
⑤当可跨膜转运的药物分子在膜两侧的
浓度相等时达到动态平衡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
①脂溶性
②分子量
不可 变 化学结构
③解离度
影响最大
PH
弱酸性
药物
弱碱性
非解离型---脂溶性---易通过生物膜
解离型---非脂溶性---难通过生物膜 药物的扩散速度取决于非解离型与解离型的浓度比。
置 过程(disposition)。
转运:吸收、分布、排泄 转化:代谢
血管或 血管外
作用部位 分布
体 外
体循环
排泄 代谢型
药物
吸收
游离型药物
结合型药物 肝脏
化 转 物 生
肠肝循环
胆囊
小肠
㈠药物的跨膜转运
通过脂 通过水性 质扩散 通道扩散 2 1 通过载 体转运
主动、易化扩散
细胞外
细胞膜
细胞内
药物的转运方式
碱性(B) 80
50
20 酸性(HA) -3 低pH -2 -1 0 1 pH-pKa 2 3 高pH
体液pH值对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解离的影响
2.主动转运
概念:指药物逆浓度差由生物膜的浓度低的
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形成药物在特殊
部位的高浓度聚积。
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
②载体对药物有特异的选择性
⒈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⒉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⒊其他转运方式
体内大部分药
物的转运方式
0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排
(一)肾脏排泄 :
泄 途 径
1.排泄方式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在远曲小管
(3)肾小管主动分泌,近曲小管(同时主动重吸 收营养物质). 2.肾排泄药物的特点 (1)尿药浓度高,有利也有弊
无吸收 过程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 2. 从鼻黏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
气体、挥发性液体药物(如吸入麻醉药)或分散在空 气中的固体药物(如气雾剂) 4.从直肠吸收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二 .分
布
• 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 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 药物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 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 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
1. 与血细胞结合 2. 与血浆蛋白结合 成为结合型药物
(bound drug),血浆白蛋白是最重要的
结合蛋白。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的,
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经常处在平衡状
态之中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 暂时失活性: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暂 时“储存”于血液中 • 可逆性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是指血浆药物浓度 (C)随时间(t)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的规律。
曲线下面积(AUC)
坐标轴与时量曲线围成的面积 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F)
增加给药剂量可相应增加血药浓度
B A
time
Fig. 3-10 The theoretical plasma concentrations resulting over a period of time after the oral adimistration of three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the same dose of the same drug. Each drug has a different speed of absorption but has the same AUC.
药动学——药物体内过程
其他转运方式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胞吞(endocytosis) 胞饮(pinocytosis)、 膜孔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 离子对转运(ion-pair transport)等
药动学——药物体内过程-吸收
负荷剂量(D1):为立即达到有效血药 浓度,开始给药时采用的剂量。 维持剂量(A SS ):指使血药浓度维持 稳态浓度所需的给药剂量。
药动学——房室模型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三室模型
药动学——药物消除动力学
零级动力学消除 (恒量[速]消除):指当体内药物 过多时,机体以最大能力消除药物 (恒量[速]消除),血中药物消 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其特点是 ①恒量消除②t1/2不恒定③易蓄积中 毒
药动学——一级消除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 指血浆药物消除速度与血药 浓度成正比。
tissues
binding and storage
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精选课件
15
精选课件
16
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
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1)消化道吸收 (1)口腔粘膜: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 (舌下给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
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
吸收。
精选课件
44
静脉注射2g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 10mg% , 经 计 算 其 表 观 分 布 容 积 为
D
A、0.5L B、2L
C、5L
D、20L
E、200L
精选课件
45
(三)血浆清除率
每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升血中的某药全 部消除(L/min或h)。
消除速率常数(K)
某单位时间内药物被消除的百分速率数。
(2)时量曲线用普通坐标时为曲线,血 药浓度改为对数尺度时呈直线。
精选课件
39精选课件ຫໍສະໝຸດ 40四、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
• 生物利用度 • 表观分布容积 • 血浆清除率 • 血浆半衰期
精选课件
41
(一)生物利用度:
不同剂型的药物能吸收并经首过消除 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及速度。
A(进入体循环药物量) F(生物利用度)=
由于有特殊的转运系统,所以水溶性大分子 物质也能选择性地通过生物膜。
精选课件
7
精选课件
8
(2)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
①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②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 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易 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精选课件
9
2、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 差的转运。
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 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第三章 药动学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均可滤过。
(2)肾小管重吸收
药物在肾小管中可有不同程度的重 吸收。 重吸收的多少与药物的脂溶性、尿量、 尿液的pH等有关。 脂溶性高、非解离型的药物重吸收的 多,排泄的慢; 水溶性药物重吸收少,排泄的快。
(3)肾小管分泌
• 肾小管还有主动分泌的功能,假如两 种药物通过同一载体转运时,彼此间产 生竞争性抑制。 • 如临床上丙磺舒和青霉素合用,可竞 争性抑制青霉素的分泌,提高青霉素的 血浓度,延长作用时间。
(肝药酶)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 CY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 系统。
非特异性酶
特性:
① 特异性低。
② 个体差异大。易受遗传、年龄、疾病等 多种内在因素的影响,有明显的个体差 异。
③ 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增强 或减弱现象。
(三)药酶的诱导和抑制:D使E的活性增
强或减弱
药酶诱导剂:凡能够增强肝 药酶活性或增加肝药酶合成的药 物
单位时间内 消除一定比例
适用
消除一定数量
消除半衰期 恒定(不依赖剂量) 不恒定(依赖剂量) 大多数药物治疗剂 机体消除功能低下 量时 或剂量过大超过机 体最大消除能力时
(五)血浆半衰期 (Half-life, t1/2)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 间。 反映药物消除速度的快慢 恒比消除药物的t1/2是固定的。
2.0 1.5 1.0
1.5 1.0 0.5 Iv drip
谷浓度(Cssmin)
1.44t1/2dose iv after iv drip 0.5
0
1
2
3
4
5
6
t1/2 0
1
2
t1/2
药理学 药动学
时间延长,中毒时可采 用洗胃,导泻等方法,
促进排泄。
• 有些药物可在肠腔重吸收,重新回到肝,形
成肝肠循环。
4.乳汁排泄
❖ 乳汁偏酸,有利于 弱碱的排出。
❖碱性药物如吗啡、奎 宁等较易进入乳腺管 内,达到比血浆高数 倍的浓度。有乳汁排 泄的药物,应考虑对 乳儿的影响
5.其他 • 唾液、泪液和汗液、头发、皮肤。 • 呼吸道可排出挥发性药物和气体。
CL=Vd·K(消除速率常数 )
意义:CL小,首关消除少,F大; CL大, 首关消除多,F小。
(七)多次用药和给药方案
Css
• 大多数药物均需多次
Cp
给药,如每隔一个t1/2
2
等量给药一次,则经
过5~7个t1/2血药浓度 可达到一个稳态/坪值
1
(Css) 。药时曲线
开始呈峰值与谷值交
替组成的锯齿形上升 0
量有限 • 但血流丰富,吸收
也迅速
3.注射给药 静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等 避免被破坏,起效快 4.吸入给药,气雾剂、粉雾剂等 经肺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或治疗鼻咽局部疾病 5.皮肤给药,膜剂,贴剂,膏剂等 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
二.药物分布
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 过程。 影响因素包括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1
2
3
4
5
6 t1/2
,然后逐渐趋于平稳
。
2、负荷量与维持量
Cp
首次剂量增加,后改维持剂量
维持剂量
t1/2
•负荷量加倍可迅速产生药效 •在一个t½ 内达到坪浓度 •然后改用维持量
• 给药方案个体化
❖每个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各不相同,选择最佳 给药方案称为给药方案个体化。
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药理学课件)
目 录 / contents
01 药物的跨膜转运 (掌握) 02 药物的体内过程 (掌握) 03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熟悉)
03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第三节.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一
血药浓度变化的时间过程
二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参数
药
物
代
谢
动
力
二
学 的
基
本
参
数
(1)生物利用度(F) (2)表观分布容积(Vd) (3)半衰期(t1/2) (4)清除率(CL)
药
物
代
谢
动
力
二
学 的
基
本
参
数
(1)生物利用度(F) (2)表观分布容积(Vd) (3)半衰期(t1/2) (4)清除率(CL)
(4)清除率(CL)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表观容积数,即每分钟有多少
毫升血中药量被清除 是衡量药物消除快慢的指标
Hale Waihona Puke (一)药—时曲线及意义吸收、分布
意义:可作为制定临床用药的参考 (用量、给药时间、及两次给药间隔)
血 药 浓 度 变 化 一的 时 间 过 程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过程 消除的类型:
1.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 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 的百分比消除。 2.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
药
物
代
谢
动
力
二
学 的
基
本
参
数
(1)生物利用度(F) (2)表观分布容积(Vd) (3)半衰期(t1/2) (4)清除率(CL)
(3)半衰期(t1/2) 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
药理学: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其固定的pKa值。 。
一个弱酸性药物(布洛芬,pKa=4.4)
胃液 (pH=2.4)
血液
尿液
(pH=7.4) (pH=8.4)
10pH-pKa
10-2
103
104
[离子型][A-] 0.01
1000 10000
[非离子型] [HA] 1
1
1
总量
1.01
1001 10001
胃肠道内影响吸收的因素
(2)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iv)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吸收完全
(3)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m and sc)
被动扩散+过滤,吸收快而全
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大多水溶性药 可滤过
肝药酶的特性
1) 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转化;
2) 变异性较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 和疾病等机体状态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 个体差异;如CYP450多态性
3) 酶活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增强 (酶诱导)或减弱(酶抑制)现象。
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
药酶诱导 (Induction):
苯巴比妥、利福平,环境污染物等
解离性是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溶解后 可生成离子型或非离子型。
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跨膜转运,易吸收 离子型药物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易跨 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 障(ion trapping)现象。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Alkaline drug):
logC Time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节 体内药质变化的时间进程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静态的药 物转运进程,称为药物动力学进程或速率进程
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以时 间为横坐标,脚本浓度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为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又叫时量关系曲线
时量关系曲线与横坐标所构成的面积,称为曲线 下面积AUC,与进入机体的药量成正比。
二、药代动力学模型
房室模型:一种数学模型 。有一室模型和二室模 型。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首先进入血液量大的器官 如脑、肺、肝、肾,然后再向其他组织散布, 最后到达平衡。
三、药物消弭动力学
包括一级消弭动力学和零级消弭动力学。 药物随时间变化的基本通式:
CL总= CL 肝+CL肾+ CL其他
肝功用下降时,脂溶性药物肃清率下降,肾功用 下降时,水溶性药物的肃清率下降。
〔三〕表观散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的的药物,到达平衡后,按测得的 血浆药物浓度计算内体的药物总量应该占有体液的容 积量。
2〕不需求载体。 3〕不消耗能量。 4〕小分子、脂溶性、极性小、非解离型。
离子障ion 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容易跨膜,离子型由 于带电荷,不易跨膜,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大少数药物是弱酸性或弱碱性,离子化水平受pKa和溶液 pH的影响。〔pK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见 书p26)。
pH= pKa时:无论弱酸性还是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都解离 50%。 每个药物有固定的pKa值。
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依照恒定的量消弭,又称恒量消 弭。
03(本)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停留时间长,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胃肠道各部位的 吸收面大小(m2)
�口腔 0.5-l .0 �直肠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04-0.07
●分子量; ●脂溶性; ●解离度;
问题:什么样的药物容易被吸收?
2. 给药途径
●常见的给药方式:
静脉 、吸入 、舌下和直肠、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 口服 、皮肤
●吸收速度:?
(一)口服给药 per os,po
1. 最常用,方便、经济和安全;
2. 从胃肠粘膜吸收,主要在肠道;?
3. 吸收慢且不规则; 4. 不适于昏迷、抽搐或不合作的病人; 5. 受首过消除等许多因素影响。
●问题:首过消除高,则生物利用度 ? 低
(二)吸入(呼吸道给药,inhalation)
�定义:经口鼻吸入的药物从肺泡吸收的给药方式; 肺泡上皮细胞能吸收5 µm左右微粒, 肺泡表面积大(达200m2) ,
●适用于挥发性药物和气体药物,如鼻炎喷雾剂 ;
(三)局部用药
●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差 ;
�适用于脂溶性高的药或加促皮吸收的药剂,如皮康王、无极膏 。 �问题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是局部给药?
肌内和皮下给药
●特点: □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简单扩散、滤过); □可避免胃肠液中酸碱及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 □可避免首过消除现象; □给药剂量准确; □药物效应快速显著。
●影响因素: □药物在组织间液的溶解度; □注射部位血流量; □注射药物剂型。
血管内给药
□方式: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 □适用于治疗指数小、药物容积大、不易吸收或刺激性强的药物
《药理学》_第二节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_中医世家
《药理学》_第二节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_中医世家第二节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体内药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药动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药量与效应的关系(量效关系)已在药效学章详述。
加入时间因素就引出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relationship)与时效关系(time-responserelationship)。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量效关系基本固定,在达到“平衡”后两条曲线平行一致。
整体动物一次血管外给药的时量(效)曲线见图3-4。
按一室模型理解,曲线升段主要是吸收过程(此时消除过程已经开始)。
曲线在峰值浓度(peakconcentration, C max)时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
从给药时至峰值浓度的时间称为达峰时间(peak time, T peak),曲线降段主要是药物消除过程。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称为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lifetime)。
血药浓度超过有效浓度(低于中毒浓度)的时间称为有效期(effective peroid)。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与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成比例,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AUC是血药浓度(C)随时间(t)变化的积分值:当t1为0,t2为∞时,AUC=C o/K e,单位是g.h.L-1。
图3-4 ,典型时量曲线图MTC最小中毒浓度 MEC最小有效浓度图3-5 某药剂量相等的三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比较F(AUC)相等,但T peak及 C max不等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剂口服后测得的量效曲线,其AUC相等(表示F值相等),但T peak及C max不等,吸收快的C max可能已超过最低中毒浓度,吸收慢的C max可能还在有效浓度以下。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02六.体内药量的动态变化
临床意义:
a 一次给药,经5个t1/2体内药 量消除96%以上 b 每个t1/2用一次药,5个t1/2 达到稳态浓度
C 恒速静滴,经5个t1/2 达到稳态浓度 消除∝滴注 d 首剂加倍可立即达到 稳态浓度
E 肝肾功能不好 给 药量和间隔时间可影 响t1/2
E 剂量不变时,加快给药间 隔时间,使体内药物总量增 加、峰谷浓度差缩小 F 改变给药量,只能改变体 内药物总量(改变稳态浓 度水平)或峰、谷浓度 G 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使体内 药物总量减少,峰谷浓度 差加大
⑴消除速率常数:Ke 药物瞬时 消除的百分率,表示消除快慢, 与肝肾功能有关
二.用药方面的因素
1.药物剂量和剂型.理化性质BaCl2和BaSO4 2. 给药途径 量质不同 3. 长期用药 耐受性 耐药性(抗药性) 依赖性(躯体、精神) 习惯性、成隐性 戒断现象
4. 联合用药 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1)配伍用用药:使疗效增加.不良反应 减少 (2)药物相互作用:疗效下降,不良反应 增多. a. 配伍禁忌 b. 影响药动学 吸收,血浆蛋白结合 ,代谢.排泄. c.影响药效学 生理性.受体,递 质.
a.按零级动力学清除的药物 t1/2=0.5C0/Ke ,表示t1/2与初始浓度成正比,
给药剂量越大, t1/2越长
b.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t1/2=0.693/Ke Ct=Coe-ke.t 0.5C0 = C0.e-ke.t1/2 0.5 = e-ke.t1/2 ㏑0.5 = ㏑e-ke.t1/2 -0.693 = -ke.t1/2 .㏑e -o.693 = -ke.t1/2 t1/2=0.693/ke 表示t1/2与浓度无关,只与Ke成反比,与肝肾功能 有关
2 时量关系用普通坐标表示为曲线,半对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内药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药动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药量与效应的关系(量效关系)已在药效学章详述。
加入时间因素就引出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与时效关系(time-response relationship)。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量效关系基本固定,在达到“平衡”后两条曲线平行一致。
整体动物一次血管外给药的时量(效)曲线见图3-4.按一室模型理解,曲线升段主要是吸收过程(此时消除过程已经开始)。
曲线在峰值浓度(peak concentration, Cmax)时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
从给药时至峰值浓度的时间称为达峰时间(peak time, Tpeak),曲线降段主要是药物消除过程。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称为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life time)。
血药浓度超过有效浓度(低于中毒浓度)的时间称为有效期(effective peroid)。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与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成比例,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AUC是血药浓度(C)随时间(t)变化的积分值:当t1为0,t2为∞时,AUC=Co/Ke,单位是g.h.L-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剂口服后测得的量效曲线,其AUC相等(表示F值相等),但Tpeak及Cmax不等,吸收快的Cmax可能已超过最低中毒浓度,吸收慢的Cmax可能还在有效浓度以下。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