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黑泽明电影的民族化风格

合集下载

试比较黑泽明的电影风格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风格

试比较黑泽明的电影风格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风格

试比较黑泽明的电影风格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风格试比较黑泽明的电影风格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风格黑泽明的导演手法非常简练,视觉形象十分生动,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技干净利落。

他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画面色彩浓郁清澈,构图极富东方绘画神韵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下黑泽明电影造型中的导演艺术。

1、对峙冲突场面的造型与构图在黑泽明的电影中,许多时候人物有着针锋相对的激烈冲突。

于是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激烈对峙的情景。

黑泽明对这些场面做出了张力十足的精彩处理,这种张力来自于他对镜头构图和场景造型的富有诗意的使用。

2、天气的美学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天气是个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营造和烘托了影片的气氛,而且也象征了人物的内心。

黑泽明说,他要么喜欢烈日炎炎,要么便是风雨交加。

的确,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晴天白日的时候真不多见。

但狂风、闪电、迷雾、焦躁的烈日,不仅营造了影片的氛围与基调,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人生处境的象征。

3、环境与象征黑泽明的电影无情的展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种种姿态,可以说,一切都围绕人物及其内心的景象。

影片中人物活动的的场景环境,也成为剧中人物内心景象的象征。

《罗生门》中,滂沱大雨下破烂不堪的高大的罗生门,正如黑泽明对人生美好的幻想已经残破灰暗、悲观失望的内心。

农夫将罗生门上的木头一块块的劈下来烤火,正如最后残留的一丝对真与善的幻想也将被剥落剔除。

4、平面化的镜头画面与日本传统绘画在黑泽明的多部电影中,他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追求相对平面化的绘画风格的镜头画面。

黑泽明通过以下手法来处理这种日本绘画风格的镜头,如淡化光影,人物在镜头画面中的构图,简化人物背景以及摄影机的平视。

5、人物造型与戏剧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有着强烈的日本传统戏剧——能剧的影响。

戏剧对其电影的影响,更体现在人物造型上。

黑泽明电影中的人物不是指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人性的一个个符号。

他们代表的是人性中的某个方面,这些角色性格都极其单一,而不是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那样性格复杂。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黑泽明(Akira Kurosawa,1910年3月23日-1998年9月6日)是一位日本著名的电影导演和编剧,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其作品融合了西方电影的现代主义观念和日本传统的美学,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制作,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将莎士比亚戏剧与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多次成功的民族化改编,成为国际上首屈一指的莎士比亚改编大师之一。

黑泽明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次探讨了人性、荣誉、忠诚和正义等主题,这些主题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情节和角色非常契合。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莎士比亚戏剧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是对两种戏剧文化精华的完美结合。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始于1957年,当时他导演了一部名为《蜘蛛巢城》(Kumonosu-jô)的影片,这部影片是以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Macbeth)为基础进行改编的。

《蜘蛛巢城》中展现了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刻理解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熟稔掌握,他将《麦克白》的故事背景移植到了16世纪的日本战国时代,将原本英国的封建制度和战争背景转化成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战国局势,使得整个故事更加贴近日本观众的文化背景。

他还将莎士比亚的文学语言翻译成了日本传统的语言,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并感受到戏剧中的情感冲突。

在这部影片中,黑泽明还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始结构进行了改编,重新塑造了《麦克白》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使之更符合日本的戏剧审美和逻辑。

他通过对原始戏剧的情节和角色进行深入剖析和改造,使其更符合日本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这种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度解读和重新构思,让《蜘蛛巢城》成为了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莎士比亚改编影片之一。

除了《蜘蛛巢城》,黑泽明还对其他几部莎士比亚戏剧进行了成功的改编,比如《乱》(Ran),这是一部以莎士比亚的《李尔王》(King Lear)为基础进行改编的影片,同样将原始故事背景置于战国时代的日本,通过对原始戏剧的重新演绎和改造,使其更符合日本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黑泽明(1910年3月23日—1998年7月6日),是一位日本的导演、制片人和编剧,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观察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尤为出色,将这些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重新演绎为传统的日本剧场形式。

莎士比亚戏剧无疑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且不断被改编成不同的戏剧形式。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可谓是其独特的贡献,他将这些作品重新演绎为适合日本文化和传统的形式,使之更加与日本观众产生共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的背景和动机。

黑泽明深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对日本传统戏剧形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敬仰和喜爱也是显而易见的,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忠实粉丝。

他决定将这两种戏剧形式结合起来,以使莎士比亚戏剧在日本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在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中,黑泽明运用了一系列的手法和元素,以使之更加贴近日本传统文化和观众的习惯。

首先是在舞台设定和服装造型上,黑泽明将莎士比亚戏剧的故事情节转移到了日本传统的古代或中世纪时期,同时使用日本古典戏剧形式和服饰,如歌舞伎、能乐等,使之更加契合日本的审美观念。

其次是在人物性格和表演风格上,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进行了本土化的塑造和演绎,使之更符合日本人的行为和性格特点。

最后是在故事情节和对白上,黑泽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和梳理,使之更易于被日本观众理解和接受。

除了《蜘蛛巢城》,黑泽明还对莎士比亚的其他经典作品进行了民族化改编,如《驯悍记》,《麦克白》,《哈姆雷特》等。

这些作品在黑泽明的执导下,都变得更贴近日本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同时展现了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表现。

论黑泽明电影中武士道精神的体现

论黑泽明电影中武士道精神的体现

论黑泽明电影中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内容提要黑泽明在他的一系列武士电影中都体现了强烈的武士道精神,在这种精神体现的背后,是黑泽明自身对武士道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他将他的观点通过电影的方式,告诉了整个日本民族,并且让世界了解了东方文化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黑泽明电影武士武士道精神人物塑造引言谈到日本电影导演,我们就不得不谈到黑泽明这个人物。

黑泽明在他50年的电影生涯中共导演了28部影片,他的作品引导了整个50、60年代国际电影艺术的潮流。

1951年他的作品《罗生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从而使他得到世界电影大师的荣誉,使他的导演艺术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黑泽明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导演,他之所以能有别于与他同时代的日本导演(今井正、木下介惠),而挤身于世界著名导演之列,是由于他影片中独特的个人特征,这种个人特征就是贯穿他作品的浓烈的武士道精神。

众所周知,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存在了1000多年,这么多年的文化积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土壤,日本电影也正是受了这块土壤的滋养而成长起来的。

黑泽明的作品同样是植根于这块土壤之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他的作品便不可能有这么独特的气质。

而黑泽明又以自己独到的探索,对这种文化传统作了深刻的挖掘,他热烈追求着自己心目中真正的武士道精神,并以电影的方式,表明自己对武士道精神的态度和领悟。

这种武士道精神在黑泽明的作品中集中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在题材选择上,多以日本武士故事为背景,如著名的《姿三四郎》、《七武士》、《罗生门》、《影武者》等等;其次,在人物塑造上,专注于武士形象的刻划。

他曾经塑造过像姿三四郎这样的武士个体,也塑造过《七武士》中多面的武士群像。

正是由于黑泽明这种强烈的武士意识,加上他独特的个人表达,使他的作品获得一种隽永、深刻的思想,和别具一格的风格。

本文正是试图通过论述黑泽明作品中强烈的武士意识和他独特的个人表达的巧妙结合,揭示黑泽明武士系列电影的独到之处。

一.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的表达与黑泽明的武士系列电影日本武士的形成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在进入镰仓、室町时代以后,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贵族与武士的身份区别。

黑泽明写作思路

黑泽明写作思路

黑泽明写作思路摘要:1.黑泽明的创作理念:电影应该具有娱乐性、艺术性和教育性2.黑泽明的剧本创作方式:从主题出发,以视觉影像为主导,运用多种电影元素3.黑泽明的导演风格:注重场景布局,强调情感表达,以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内心4.黑泽明的影响:对日本电影和世界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文:黑泽明是日本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闻名于世。

他的创作理念、剧本创作方式、导演风格以及对电影行业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黑泽明认为,电影应该具有娱乐性、艺术性和教育性。

他在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电影向观众传达他的思考和理念。

他的电影作品,既有娱乐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乐趣,又有艺术性,通过精湛的电影技巧和独特的视角,给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同时还有教育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黑泽明的剧本创作方式独特,他总是从主题出发,以视觉影像为主导,运用多种电影元素,如音乐、灯光、镜头等,来呈现他的主题。

他的剧本中,人物对话和行为都富有深意,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信息和暗示,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黑泽明的导演风格鲜明,他注重场景布局,强调情感表达,以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内心。

他的电影中,场景布局精细,每一个场景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情感表达深沉,让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得到深刻的展现,特写镜头细腻,让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黑泽明对日本电影和世界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电影作品,如《七武士》、《罗生门》等,都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对日本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电影理念和技巧,也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被誉为"东方的希区柯克"。

总的来说,黑泽明是一位杰出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和电影理念,都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以电影《乱》为例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以电影《乱》为例

·85·人文科技摘 要:黑泽明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在他的电影艺术生涯中,他改编了多部莎翁的经典剧作,其中《乱》是电影版改编《李尔王》改编得最好的一部。

它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黑泽明对莎翁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本文通过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视听语言4个方面,分析黑泽明电影《乱》对莎剧的民族化改编。

希望通过分析能给中国电影改编西方戏剧带来些许启发。

关键词:黑泽明;《乱》;民族化;改编1 从背景看主题的民族化变奏每个导演或作家都摆脱不了他所生活的历史空间,他们的表述中一定有那个时代的本土化特性。

所以黑泽明的主题有他自己的历史烙印。

黑泽明生活在19世纪的日本。

日本自二战沦为战败国后,虽然有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但其受到西方霸权主义影响,日本的民族性遭到重创。

资本主义的异化使日本人民精神匮乏、道德沦丧,人们需要建构新的秩序和思想。

黑泽明的电影主题除了与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相同,即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对人道的关注外,还有对武士精神的歌颂。

“他要用武士精神为战败的日本塑造民族寓言。

希望通过英雄叙事为人们‘思出一种进入世界的方式’。

”这是他治疗“生病的日本”的最好方式。

另外,在《乱》中的另一主题是反战。

黑泽明这一代人经历过二战带给他们的痛苦,所以他坚决反战。

影片通过枫的复仇、鹤丸被剜掉双眼及次郎擅自发动战争,导致一文字秀虎家的毁灭等情节,表达了在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无尽伤痛的主题。

2 故事情节中探寻民族化《乱》讲述日本战国时期的故事:一文字秀虎凭借战场上的显赫功绩,成就了霸主伟业。

此时他已七旬,希望将国家分给3个儿子。

三郎却强烈反对,他责备父亲,认为这样只会导致手足相残。

三郎的直言进谏惹恼了秀虎,秀虎决定和三郎断绝关系,并将他驱逐。

秀虎交出王位后两个儿子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漠,并且他被两个儿子追杀。

众叛亲离下的秀虎发了疯,身边只有小丑狂阿弥和忠臣平山守护。

在暴风雨的夜里,他碰到了多年前为了斩草除根被他挖掉双眼的鹤丸,秀虎更加疯癫了。

浅析罗生门

浅析罗生门

浅析电影《罗生门》摘要:电影《罗生门》是根据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成,由一个简单的凶杀案,四个不同人物的虚假口供组成了一部优秀的影片,是大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

曾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并入选日本名片200部。

关键词:人性民族哲理本论:一、芥川龙之介及《筱竹丛中》简介芥川龙之介,日本知名作家,1892-1927,生于东京,为夏目漱石的门下弟子。

别号我鬼、澄江堂主人。

代表作有《鼻子》、《芋粥》、《地狱变》、《筱竹丛中》、《偷盗》等。

1927年自杀身死。

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讲的是在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的地方(也就是叫做罗生门的地方),便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结果竟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

仆人很愤怒,老太婆则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

她说“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

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仆人大悟,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二、黑泽明简介黑泽明,20世纪日本著名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最初据说具有讽刺意义,指他在指挥现场的执著强横和专制独裁。

到了后来则成了“彻头彻尾”的的尊称。

一生共导演了31部电影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等;此外,黑泽明编写的剧本拍成了68部电影。

1982年,威尼斯电影节颁发他终身成就奖;三、电影内容提要“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

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

年积月久,就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

黑泽明的评价

黑泽明的评价

黑泽明的评价
黑泽明(Akira Kurosawa,1910年3月23日~1998年9月6日),日本杰出的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堪称日本电影史上的巨匠。

他的电影作品富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从而得到了无数粉丝的赞誉。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评价黑泽明的电影创作。

一、电影技艺上的评价
黑泽明的电影拍摄手法和技巧非常精湛,他在镜头运用、剪辑和特技上都有一定的造诣。

他擅长运用长镜头、借助声音效果等手法来渲染气氛。

他也具有独特的创意,比如在《罗生门》中使用了“双重对话”的手法,让观众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故事。

二、哲学思想上的评价
黑泽明的电影多次涉及到社会伦理、人性哲学等方面,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他在影片中也体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比如在《七武士》中,他表现了“见义勇为”的精神理念;在《罗生门》中,他探讨了人性的真正本质。

三、艺术成就上的评价
黑泽明的电影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其中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他在世界电影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不仅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也对全球电影产业的音效工作、制片手法、美术表现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黑泽明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他融合了电影技艺、
哲学思想以及艺术成就三方面,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作品。

他对日本电
影业和世界电影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天才。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黑泽明是日本电影界的巨匠,也是全球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

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不仅是对日本戏剧和文化的创新解读,更是对东西方文化之间交流深度的见证。

黑泽明曾多次将莎士比亚的戏剧搬上日本银幕,如《蝴蝶梦》、《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等。

他在改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日本文化和戏剧语言的特点,将戏剧中的人物角色、情节和场景进行调整,以及在视觉、音效上加以突出。

同时,他还在戏剧中加入了自己对和平与人道主义的倡导和呼吁。

《蝴蝶梦》是黑泽明改编的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这部戏剧不再采用原著中的莎士比亚式台词,使用日语进行对白,突出了传统的日本文化元素,例如剑术、歌舞等。

同时,黑泽明将原著中的女性角色设定为男性形象,强调了人物角色的内心思想和感情。

在场景设计和画面表现上,他采用了自己特有的影像手法,将强烈对比的黑白色彩运用到极致,使影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

同样,黑泽明的另一部改编戏剧《李尔王》,也经过了充分的民族化改编。

原著中的中世纪欧洲环境变成了日本的战国时期,汉服和日本传统服饰交叉出现。

人物角色也被改变,例如将贵族变成了武士,将神职人员变成了忍者。

在情节上,黑泽明将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家族关系转化为武士团体之间的斗争,深入探讨了权力、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这部戏剧不仅在视觉表现上完美呈现了黑泽明的美学观念,也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融合,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总的来说,黑泽明改编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在推广莎士比亚戏剧的同时,也为日本的电影和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能量和创新。

他在整个改编过程中不仅强调了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是充分展现了日本电影行业的创意和创新的力量。

浅论黑泽明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

浅论黑泽明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

浅论黑泽明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李小艺【摘要】日本导演黑泽明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大师,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东方乃至世界电影行业中令人望尘莫及的标志性人物。

黑泽明电影中构图的独特性让人为之赞叹,而黑泽明电影中很多人物激烈的情绪对抗,是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手法展现的。

这使黑泽明的电影体现出悠久的日本民族文化,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东方美。

【期刊名称】《信阳农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4)004【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黑泽明;电影艺术;视听语言;分析【作者】李小艺【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31 黑泽明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半个多世纪以来,黑泽明一直是东方乃至世界电影业中令人望尘莫及的标志性人物。

黑泽明电影中构图的独特性也让人为之赞叹。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很多人物有着激烈的情绪对抗,这些对抗场面都被赋予了张力十足、力度到位的电影语言,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以《罗生门》和《梦》为例,探讨一下黑泽明的视听语言特点。

在电影《罗生门》中,黑泽明运用纯电影化的手法揭示了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而每一个人物见证的相对真实性又必须由观众来作出判断。

这种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体现在视听语言中,就是黑泽明对构图和场景的诗意性的运用。

1.1 特殊构图德裔美籍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在视觉艺术中,分离是构图的基本手段。

它把每一件艺术品都分离成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又形成一个等级排列。

”[1]从构图的特殊性来讲,黑泽明善于运用“画框中的画框,括号中的括号”这一类似于几何图形的结构。

影片中的审判场景有两个,一个是罗生门的废墟,另一个则是古典式的法庭。

这两个审判场面形成了弄清事件真相的两个画框。

在这两个画框中,不同的人物对于时间本身的描述产生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四个不同的版本。

黑泽明就是通过这种最富有表现力的构图,揭示出事物、人以及生活的本质。

黑泽明梦

黑泽明梦

梦是一种奇妙的现象,感觉,体验,我把梦与生,死,宗教问题,信仰问题等放在一起,视为人类的终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只有那些真正的电影大师才敢有所触及,一般的导演是很难控制和把握这类题材的,无疑,黑泽明的《梦》是以梦为题材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一部。

《梦》全片共有八个梦境,分别是:太阳雨、桃园、风雪、隧道、乌鸦、红色富士山、垂泪的魔鬼和水车之村。

这八个梦几乎贯穿了人类生活的所有主题,战争与和平、社会与人生。

在不同的梦境里有着不同的场景,配合不同的色彩,把人类所面对的所有主题一一呈现。

在观影后的讨论中,人们各抒己见,对我了解全片有了极大的帮助。

首先说影片结构,最先给人感觉八个故事没有必然联系,各自独立,前两个主人公是小孩,后面则是成年人,导演这样安排是符合逻辑的,童年的梦境总是奇特的,会充满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敬畏(太阳雨、桃园)。

而成年后,人们会开始思考生存的问题(风雪)、战争的的问题(隧道)、艺术的问题(乌鸦)、环境的问题(红色富士山、垂泪的魔鬼)、生死的问题(水车之村)。

但之后的讨论让我有了更深的领悟,八个梦境以“婚礼”(狐狸的婚礼)开始,以“葬礼”(老人的葬礼)结束,暗合某种人生的意义,这让我和火光树(影友与网友)不禁同时想到了杨德昌的《一一》,这是我们共同喜欢的电影,也是以婚礼开始,葬礼结束,像人生的一个轮回。

在得出这个结论后,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讨论:在影片的“婚礼”环节,主人公的心态是恐惧的,一个小孩,在树林深处看到了长有人的身体的狐狸举办古怪的婚礼仪式,躲在树后的孩子被狐狸猛然回头一看,这触发了我们幼年最最原始的恐惧感,也许长大的我们不在害怕这些故事,传说,但在幼时,由于未知,这是我们最深刻的恐惧。

人们继续分析,最可怕的还不是见到怪物,而是回到家,小男孩被母亲拒之门外,并赐予一把切腹之用的武士刀,作为一个小孩,失去家的感觉不仅仅是恐惧,更有末日之感,那种无名的气氛会深深感染你我。

有影友提出认为哪个梦境最恐怖的问题,经过讨论,虽然视觉上是“垂泪的魔鬼”最恐怖,但大家一致认为第一部“太阳雨”才是导演最恐怖的梦境。

黑泽明 姜文 贾樟柯电影风格

黑泽明 姜文 贾樟柯电影风格

黑泽明的导演风格:说到黑泽明不能不对他冠以大师的称号。

他是电影世界的伟人,他对电影的独特了解和现场调度,打破了欧美电影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欧美冲击下的亚洲文化带来强烈震撼。

他植根于日本的民族特色又承接了世界文化的冲击,可以说他的电影是民族的,但是正因为这一民族性,让更多的电影人看到了民族文化的可贵。

而他的电影风格与他的成长经历又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出生于武士家庭,使他对极端理想化和顽固化的武士的本质和特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理想化使黑泽明在多部电影中,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追求相对平面化的绘画风格的镜头画面,黑泽明影片在画面构图上受日本传统美术的影响,极力追求画面的完整和完美性,而不以当时流行的欧美商业利益为目标。

在《罗生门》的影片开头摄影机的移动,被摄物体的移动,投射在移动物体上的自然光线的变化,人物在运动中不时出现的大远景、特写、中景等一系列景别的变化,以及在剪辑上形成的内在的运动效果,一度将观众从扑朔迷离的案件中拉出,这也正是黑泽明导演风格的一个独特表现,让观众在“美”中接近“死亡”。

日本民族似乎对死亡之美、对衰败之美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偏好。

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反叛意识,黑泽明对武士亦贬亦褒,在指出武士勇猛的同时却在另一面批判他的懦弱与胆小,大量越轴剪辑和蒙太奇的创作手法,增加了整个场面的紧张氛围,却又不会失去整部影片的连贯性,新颖又独特。

黑泽明的导演手法简练,简单的场景、几个人便可以在荧屏上表现人物命运的扑朔迷离,摆脱了欧美的大场面制作,却用细节增强叙事性。

《罗生门》中利用五位叙述者的自身讲述,完成影片的整体框架,这种版块式的叙述手法影响了张艺谋《英雄》的创作,也不得不说他那大胆的叙事方式,为众多电影工作者提供了借鉴并产生深远影响,即使是未来的电影创作也依然不会摆脱掉黑泽明的影子。

黑泽明本身自己的生命就是充满着压抑和恐惧的,因此他的影片在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对人性的邪恶和善良不断反思。

黑泽明的《乱》赏析

黑泽明的《乱》赏析

黑泽明的《乱》赏析《乱》是黑泽明的一部电影作品,于1985年上映。

该片以京都祇园的一家茶屋为背景,讲述了茶屋老板娘与她的三个女儿之间的争斗和爱情纠葛。

影片结合了历史和现实、情感和政治,展现出了黑泽明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考。

首先,影片的立意非常深刻。

通过讲述祇园茶屋的故事,黑泽明揭示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等价值观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女性被要求侍奉丈夫、父亲和兄弟,同时要忍受男性的暴力和威胁。

影片中,茶屋老板娘和女儿们都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影响,她们在争斗中体现了不同的性格和立场。

而影片中的男性角色更加突显了这种制约和困境。

父亲为了家族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女儿,丈夫为了自身利益而威胁和压迫自己的妻子。

这一切都暗示了日本传统文化中隐含的问题,以及对女性权利和自由的限制。

其次,影片的情感表现非常到位。

茶屋老板娘和女儿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贯穿了整个影片。

她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情。

茶屋老板娘长期以来对女儿们的照顾和关爱,让她们产生了复杂的感情,既有感激,也有思想的不自由感。

女儿们之间的竞争和欲望升级,也让彼此的情感越来越复杂。

影片中通过细致的情感描写和角色互动,生动地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最后,影片的视觉风格极具特色。

黑泽明一贯的风格——对光影和景深的运用,都在影片中有所呈现。

影片采用了大量的跟踪镜头和稳定器,以逼真的面孔和角度捕捉角色情感的变化。

影片将传统的日本建筑和艺术融入到场景中,在灯光和舞台设计中体现了浓郁的传统元素。

而在情节的设置上,影片的叙事方式相对较为传统,但在画面的表现上却具备了较强的现代感。

总之,《乱》是黑泽明的代表作之一,涉及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同时展现了黑泽明独特的风格和思考。

这部电影通过细致的情感描写和视觉风格的运用,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黑泽明是日本著名导演,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具有深远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与其他国家经典戏剧一样,莎士比亚戏剧并非原生地生长于日本的文化环境中。

黑泽明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将其置于日本文化背景中,使之成为日本观众所熟悉和认同的戏剧作品,同时保持了原作的核心主题和情感。

黑泽明最著名的莎士比亚改编作品之一是《乱》,该片改编自《李尔王》。

在这部电影中,黑泽明将故事背景从莎士比亚原作的中世纪欧洲,转移到了战国时代的日本。

通过这一变换,黑泽明成功地将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与日本历史和文化相结合。

《乱》通过展示日本战国时代的权力斗争和父子情感的毁灭,呈现出了与原作相似的主题和情感。

另一部广受赞誉的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改编作品是《螺丝脸》。

该片改编自《奥赛罗》,将其故事背景从莎士比亚原作的威尼斯,搬到了江户时代的日本。

黑泽明将原作中的摩尔人改编为日本武士,将剧情背景融入了江户时代的政治、武士道和荣辱观念。

这一改编使得观众在欣赏剧情发展的也能深入了解日本历史和文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不仅仅是将其故事情节搬到了日本,更深入地挖掘了日本文化和价值观念。

通过与日本传统文化的结合,黑泽明赋予了莎士比亚戏剧以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哲学思考。

他运用了日本戏剧形式、舞蹈和音乐等元素,不仅仅是将莎士比亚戏剧搬到了日本,还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日本观众对这一经典作品的接受度。

莎士比亚戏剧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但其古老的英语和不熟悉的文化背景往往使观众感到难以理解和亲近。

黑泽明的改编作品使得日本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情感,同时也促进了日本戏剧艺术的发展。

黑泽明的改编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对莎士比亚戏剧民族化改编的典范之作,对世界戏剧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黑泽明是日本著名导演,他被誉为现代日本电影的泰斗,对于他的作品,黑泽明常常喜欢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通过对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探究。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再创造。

而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进行分析。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体现在他对故事背景的转变上。

莎士比亚的戏剧以欧洲为背景,讲述了欧洲贵族、平民的故事。

而黑泽明将莎士比亚的故事搬到了日本的历史背景中。

他将《李尔王》的故事背景转换为日本的战国时代,将《麦克白》的故事背景转化为日本的战国时代的武士社会。

通过这样的改变,黑泽明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于日本历史与文化的理解,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日本建筑、服饰和习俗等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还有助于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莎士比亚戏剧中所包含的情感和人性的深度。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体现在他对角色形象的塑造上。

黑泽明通过改变角色的个性和行为来使其更符合日本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在黑泽明的《李尔王》中,他将李尔王的形象定义为一个表达情感强烈、坚韧不拔的武士。

与原著中的李尔王相比,黑泽明的李尔王更加刚毅、果断,更加注重忠诚和荣誉的观念。

黑泽明对角色形象的改变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日本的文化背景,还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角,使观众在欣赏莎士比亚戏剧的也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体现在他对剧情的改编上。

黑泽明通过对剧情的改编来使其更加符合日本观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

他常常删除或修改原著中的一些情节,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在他的《蜘蛛巢》中,他将原著中繁杂的台词大大缩减,力求通过图像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这样的改编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并投入到故事中,同时也更能够感受到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思考与借鉴。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是著名的日本导演,他以其深刻的批判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多部莎士比亚戏剧进行了民族化改编。

这些改编作品不仅深刻展示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西方经典艺术赋予了亚洲的审美体验。

首先,黑泽明的民族化改编是具有明显批判精神的。

通过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的背景和情节与日本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相结合,黑泽明让原本西方文化中的普遍问题,如权力斗争、人性之恶、爱情悲剧等,得以在日本文化中得到更深层次的解读和吐槽。

比如,黑泽明将《仲夏夜之梦》中的爱情三角关系转化为男女之间对立的性别意识的对抗,从而暗示了女性在日本社会中的压迫和隔离。

黑泽明通过这些改编,不仅批判了权力和爱情的虚伪,也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日本社会中的一些普遍问题。

其次,黑泽明的民族化改编是具有创新性的。

黑泽明将莎士比亚戏剧中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音乐、舞蹈、服装等元素,转化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元素,如日本传统音乐、歌舞、和服等,从而让西方文化艺术得以与东方文化艺术进行融合和交流。

黑泽明的这种改编方式,既可以让东方观众更好地欣赏西方经典艺术,也可以让西方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东方文化。

最后,黑泽明的民族化改编还是具有美学意义的。

黑泽明通过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的叙事方式和日本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从而为日本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性。

黑泽明的民族化改编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取得了极高的评价,而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综上所述,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充分展示了其批判意识、创新性和美学意义,为跨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黑泽明是日本著名导演,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给世界电影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通过将莎士比亚的作品融入到日本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戏剧体验。

本文将重点探讨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并分析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黑泽明最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改编作品包括《蜘蛛巢居》和《乱》。

《蜘蛛巢居》改编自《麦克白》,以日本战国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吉卜松的野心和嫉妒导致他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黑泽明独特的视觉风格和现实主义的处理方式,展现了日本武士精神和封建社会中的权力斗争。

黑泽明将剧情中的欲望、背叛和谋杀等元素与日本历史、文化和宗教进行有机融合,呈现出一种富有东方特色的戏剧氛围和意境。

《乱》则是改编自《李尔王》,以战国时代的日本为背景,讲述了老国王在退位后为了寻求血亲之爱而导致国家动荡的故事。

黑泽明通过对李尔王与他的两个女儿关系的刻画,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父女情感的展现,传达了作者对爱、力量和背叛等主题的思考。

黑泽明将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和角色置于日本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之下,通过独特的导演手法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冲击力。

黑泽明的民族化改编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剧情和角色的改变上,还表现在视觉和表演风格的转变上。

他运用大量的特写镜头、运动镜头和快速剪辑等技术手法,塑造出生动而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

他注重环境和道具的细节刻画,使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张力。

他还借助日本传统音乐和舞蹈元素,为作品增添了东方的神秘感和韵味。

这些改变不仅丰富了莎士比亚作品的表现力,也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经典戏剧。

黑泽明的民族化改编对世界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打破了传统的剧院舞台限制,将莎士比亚的戏剧带入了影院,推动了戏剧与电影的融合。

他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视觉效果,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导演,如卡夫卡和伍迪·艾伦等。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黑泽明是日本杰出的电影导演,他以其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而闻名。

黑泽明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期,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重新演绎,并将故事背景转化为日本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这种改编,黑泽明成功地将莎士比亚的戏剧翻译成了日本文化的形式,使其更贴近当地观众。

黑泽明的第一部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是1957年的电影《蜜蜂与蜂窝》。

该影片基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将故事情节转换到了16世纪日本的战国时代。

影片通过决策权的争夺和家族纷争来表达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黑暗面。

黑泽明巧妙地将莎士比亚的情节和主题融入到了日本的历史背景中,同时保留了原著剧作的核心思想。

此后,黑泽明又拍摄了另外两部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电影,《两冢记》(1959年)和《蜘蛛巢堡垒》(1961年)。

《两冢记》改编自《麦克白》,故事背景设定在战国时代的日本。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野心勃勃的将军和他的妻子为了权力而背叛的故事,呈现了权谋和背叛的主题。

《蜘蛛巢堡垒》则是基于《哈姆雷特》的改编,故事情节发生在16世纪日本末期。

影片通过揭示封建主义和复仇的困境,探讨了道德和正义的问题。

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著搬到日本,并且加入了日本传统艺术和文化元素。

他的电影中充满了细腻和精湛的画面,展现了日本的自然风景和传统建筑。

他还通过精心设计的服装、道具和音乐,将日本传统文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相结合。

黑泽明的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民族化改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他成功地将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翻译成了日本观众能够理解和欣赏的形式,并通过这种改编形式使其更具有普遍性和可读性。

黑泽明的电影不仅为日本观众带来了娱乐,还向世界展示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的智慧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黑泽明电影的民族化风格
摘要:黑泽明被誉为“电影天皇”,又被誉为“东方的启示录”,可以说是亚洲最富盛名的的电影导演。

黑泽明极富民族性格因此在他的电影中呈现出了鲜明的民族化风格。

关键词:武士道能剧日本绘画故事背景的诠释黑泽明被誉为“电影天皇”,又被誉为“东方的启示”。

无论是从东方还是从天皇这两个词中的任何一个词来看,都体现着浓浓的东方意味,实际上也体现着黑泽明的民族性格。

一个具有深刻民族性格的人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会把他的性格带入他所从事的事业当中,因此,带有日本民族性格的黑泽明在电影的拍摄生涯中不可避免的融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会。

从而使得他所拍摄的电影表现出日本式的民族风格。

在此我们首先介绍一下黑泽明的出身及成长经历。

黑泽明出身于武士家庭,自小深受武士文化的熏陶,因此,日本传统文化包括武士文化在黑泽明的精神世界中根深蒂固。

黑泽明对绘画具有很大的兴趣,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

黑泽明的生长处于日本社会的大变革中,经历了日本社会从封建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日本的民族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对黑泽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凤凰网一篇关于黑泽明的文章中写到,他是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碰撞出的大师,这一文章深深道出了西方文明与日本文明
对黑泽明的影响。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对于人性的解剖往往异常深刻,这与其在1923年经历的关东大地震不能说没有关系,这次大地震震出了人性,震出了社会现实,在黑泽明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印记。

日本古代社会最为突出的一种与他国不同的文化是武士道文化,那么什么是武士,武士精神又是怎么样的呢?所谓的武士道其实就是为主公行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生命,奉行的是一种不分黑白的愚忠,强调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我们之所以谈到武士是因为,黑泽明开创了武士电影的新发展,使武士电影成为类似于中国武侠电影的电影国粹。

黑泽明电影的代表作有《七武士》,《罗生门》,《战国英豪》,《影子武士》,《生之欲》等,从他的代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士电影占到了很大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武士文化对黑泽明作品的影响。

对于武士描写最为细致的除了《影子武士》当属《七武士》。

七武士是黑泽明电影的巅峰,七武士最大的成就在于对武士的矛盾态度,在这方面极高的艺术成就使其享誉世界。

勘兵卫代表的是武士阶级的典范,但是他在经过多场战争之后,早就丢去了武士的愚忠,取而代之的是其侠义精神。

菊千代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武士,但他却不失武士所具有的内在精神。

胜四郎代表的是武士的未来,片子的发展实际上是他发展成真正武士的过程。

战国时代,国家分裂,武士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但是却依然高傲,鄙视下层民众,但殊不知他们的存在已经岌岌可危。

黑泽明本身深受武士文化的影响,在七武士中其实也蕴含了他对社会的期待与希望,
在当时日本社会迷失价值观的情况下,黑泽明希望社会可以像农民选择武士那样通过武士精神,把社会引上一种正确的发展道路。

武士道是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黑泽明不择余力的宣扬以及推崇武士文化,因而最终引得世界的共鸣。

能剧是日本独特的戏剧形式,“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

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

黑泽明的电影中不时会发现能剧的表演,但是最为让人惊叹的并不仅仅是黑泽明对于能剧的直接引用,而是他对能剧表现形式的引用。

在很多电影中都能够发现和能剧表现方式类似的表现。

黑泽明的电影《梦》对于能剧的展现可谓淋漓尽致,他展现出了一副恢弘的能剧演出——恩太郎和他的姐姐在屋子里,恩太郎看到了桃花姑娘,接着场景就转变到了辉煌的能剧表演,但是场景却是以桃花林为背景的,这使能剧的表现形式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表现出了鲜明的日本戏剧风格,其实为能剧的宣传做出了贡献。

在电影中虽然具有能剧的表演,但是能剧表演并不是黑泽明对能剧的主要应用,黑泽明对于能剧最主要的应用是把能剧的的表现形式应用等到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使得电影内容具有很强的能剧戏剧性。

《蛛网宫堡》对于能剧的某些风格化特点的运用是显而易见的。

能乐评论家户井田道三曾论述了《蛛网宫堡》中对能乐的某些风格化特点的运用:“这具见于山田五十铃(饰浅茅)蹒跚而行和坐下时翘起一
膝的场面,也具见于三船敏郎(饰鹫津)图谋弑君时从一个房间走入另一个房间,而山田五十铃则既忧心忡忡又满怀希望地在房里独自蹀躞的场面里能乐风格的音乐伴奏。

女巫用纺轮来预卜祸福同样是对《黑冢》(能乐剧目)传统的运用;被杀的武士们的服饰也是符合传统的:他们全都穿着短斗篷或战裙。

”由此可见黑泽明对于能剧的运用从服装到动作到形制是多方面的也是全面的。

如此细致的对于能剧表现形式的运用,与黑泽明对能剧的兴趣密不可分的,同时也是他对本民族文化风格的推崇与关爱,如果没有对能剧的深入了解就不可能对能剧进行如此深入的运用。

黑泽明自小喜欢绘画,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西方绘画,做过一段时间的画家,可以说黑泽明对绘画有很深的了解。

绘画与电影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通过一定的布景设置,两者可以实现相近的主题表达,甚至可以把绘画的静态形式转化成动态形式。

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电影导演张艺谋曾经是一名摄影艺术家。

同样的,摄影同拍电影,绘画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在这方面黑泽明和张艺谋有着相似的经历。

黑泽明对于绘画在电影中的表现侧重于对日本本土绘画风格的展现。

日本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是留一大片空白,人和物画在一小块有限的地方。

黑泽明对于日本传统绘画在电影中的突出表现主要表现在电影《乱》中,乱中有一段影像是以静态的绘画展示的,但是在静态的绘画上行动的人行走在画的世界里,展现出了一个迥异的电影构图。

即使是行动中的人也符合绘画的色彩,服装的搭配,使之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式。

电影史上,将绘画融入电影的拍摄中的不止黑泽明自
己,但是能够像黑泽明这样直接把绘画融入到电影的整体拍摄上,并且鲜明的表现出自己民族绘画风格的电影导演也就只有黑泽明一人。

黑泽明日本绘画风格的电影应用,对于展现日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故事背景的诠释。

日本电影民族化风格的展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那就是剧本本身。

黑泽明的作品大多是自己创作或者是对名著的改编,据此会有两种对于故事背景的诠释,一种是黑泽明本人自己编剧的作品,这类作品中蕴含着作者对于社会的认识,对于人性的分析,而黑泽明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悲苦的生活经历及高超的电影摄制技巧使得黑泽明的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另一种是对于改编作品的创作,一般的导演在改编他人作品的时候往往不能超脱故事所在国的文化印记,但是黑泽明却能够超脱出来,以日本的背景进行分析,实际上构成了作品的再创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使得日本自身文化披上了外国文化的外衣,使得在电影的宣传过程中能够得到文化所在国的文化认同,从而使得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成功。

在对故事的改编中,运用日本本民族的背景去分析是黑泽明电影的一大特色,并且能够很精确的表现出原作的精神气质,在故事的改编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性。

黑泽明最成功的改编作品当属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的《乱》。

黑泽明把故事的背景移植到日本的战国时代,运用日本的艺术创作手法,采用欧美的拍摄技巧,把欧洲的个人主义人物形象巧妙地移植到日本社会当中。

黑泽明处于日本社会最剧烈的社会变革当中,一方面日本文化在
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对日本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这为黑泽明接触并且吸收外来文化提供了便利。

在黑泽明电影的拍摄中,由于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所以不论是武士道精神,能剧艺术,还是日本绘画风格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使得黑泽明的电影民族化风格非常突
参考文献:《蛤蟆的油》
姓名:王甲梁
学号:200907035
专业:艺术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