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生门的视听语言 宋春雷 201107138

合集下载

影视赏析———罗生门PPT学习教案精选全文

影视赏析———罗生门PPT学习教案精选全文
1、从影视创作时间上看2、从民族化风格体现上看3、从国际影响力上看
第7页/共13页
三、《罗生门》—— 经典赏析
(一)哲学主题: 1、人性的虚伪:描绘人的利己心和虚伪; 2、怀疑论哲学:关于客观真理、历史事实的不确定性。
第8页/共13页
三、《罗生门》——经典赏析
会计学
1
影视赏析———罗生门
主要内容
影片基本情况
2页/共13页
一、影片基本情况介绍
片 名:《罗生门》 出品时间:1950年制片地区:日本 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导 演:黑泽明 编 剧 :黑泽明,乔木忠 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
第4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 黑泽明
《七武士》(1954)
《乱》(1985)
第5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黑泽明
1990年,在第6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被誉为:“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黑泽明(1910~1998)
第6页/共13页
问题二:为什么黑泽明被誉为“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第3页/共13页
二、关于导演 黑泽明
(一)代表作品:《姿三四郎》(1943)、《罗生门》(1950)、《七武士》(1954)、《蜘蛛巢城》(1957)、《德尔苏·乌扎拉》(1974)、《乱》(1985)、《梦》(1990)。 《罗生门》获得 : 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金狮奖 195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第12页/共1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3页/共13页
第11页/共13页
四、课后思考与拓展
(一)《罗生门》这部电影的结构思想内涵是什么?(二)举例说明《罗生门》的镜头特点 。(三)对黑泽明编导评价“他的改编原则是使舞台的固定空间适应银幕空间”,请问你如何理解?(四)《罗生门》中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它起什么作用。(五)为什么说黑泽明是“日本民族电影的象征”?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

罗生门:人性的复杂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1. 引言•简单介绍《罗生门》是一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出版于1922年。

该作品以一个发生在古代京都的谋杀案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诉说和回忆,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多重解读。

2. 情节概述•在这个部分,详细描述《罗生门》的情节走向和关键事件。

包括:•谋杀案发生地点、时间和受害者;•寻找凶手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证词和线索;•不同角色对事件的描述和解释;•故事结局及对真相产生影响。

3. 主题分析•讨论《罗生门》所探讨的主题: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多重解读。

•解释不同角色在故事中展现出来的复杂人性:•凶手:揭示了人们所能达到的恶行极限;•受害者:表现了弱者面对困境时可能产生的心态和行为;•调查员:对事件进行推理和研究,并试图找到真相;•见证人:不同见证人的证词相互矛盾,使得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讨论故事中的真相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不同角色对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可以产生偏差;•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利益,可能影响他们对真相的陈述。

4. 真相与主题关系•探讨故事中所呈现的真相是否可以完全被确定,并且探讨这种不确定性如何与主题相关联。

•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人性观察的启示:•无法确定真相暗示了人性复杂性,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不同解读对人性进行多重观察和诠释,体现了作品探索人类纷繁复杂内心世界的意图。

5. 文化与历史背景•分析《罗生门》出现在日本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其反映出来的社会背景。

•芥川龙之介作为一位代表作家,将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流派融合在一起,探索了人性复杂性的不同角度。

6. 结论•对整个文档进行总结,并强调《罗生门》所呈现的人性复杂性和真相多重解读的主题的重要性。

同时,提出此作品给我们思考和反思带来了什么。

•最后,鼓励读者自己去阅读《罗生门》,亲身感受其中独特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讨论。

以上是针对《罗生门》: 人性的复杂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所写的大致内容,根据您提供的字数要求和相关主题充实细节。

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的表达

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的表达

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的表达
毛辉
【期刊名称】《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黑泽明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是实现多角度叙事的重要手段。

文章从构建故事结构、主观性表达、角色内心世界、塑造强烈的讽刺意味、人性反思五方面解析黑泽明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的表达。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毛辉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数字艺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3
【相关文献】
1.电影《罗生门》中镜头语言的表达 [J], 毛辉;
2.镜头中的人与自然——浅析电影《小森林》的镜头语言表达 [J], 张钰笛
3.镜头语言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分析——以新海诚动画电影为例 [J], 刘明雪
4.电影《钢琴课》中通过镜头语言完成的情感表达 [J], 黄彬
5.论数字技术下的电影镜头语言表达 [J], 周婉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听基础分析罗生门

视听基础分析罗生门

分析日本电影《罗生门》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摄制导演:黑泽明原作:芥川龙之介编剧:黑泽明桥本忍摄影:宫川一夫作曲:早坂文雄主要演员:三船敏郎(饰多襄丸)京町子(饰真砂)森雅之(饰金泽武弘)志村乔(饰樵夫)获奖情况: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经担任陆军军官,后转任中学理事,母亲的娘家在大阪经商,黑泽明是8个兄弟的老末。

虽然父亲是一个严厉的军人,但黑泽明从小就拒绝参加军训。

自幼即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928年初中毕业后曾热中于绘画,曾一度立志当一名画家,后为维持生计,于1936年他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投到名导演山本嘉次郎门下学习导演和编剧。

做了7年助理导演后,终于有机会于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欢迎,因而令他一举成名。

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

战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剧作家久板荣二郎编剧、反对军国主义的《无愧于我的青春》。

后与东宝电影公司在创作方向发生很大分歧,在离开之前1948年拍了《酩酊天使》,被喻为是他首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影片的另一收获是黑泽明首次与三船敏郎合作,从此两人合作无间,开启了各自的电影黄金时代,是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

1950年,黑泽明拍了一部令他蜚声国际的作品,这就是《罗生门》,本片为他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不仅是第一个日本导演奖项,也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

讽刺的是《罗生门》在全世界受到广泛赞扬和欢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被日本慢慢接受。

在《罗生门》中,黑泽明以独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观真理与主观真实的关系,内容是讲一个由三个参加者和一个旁观者以四种不同说法叙述出来的暴力事件。

电影《罗生门》分析

电影《罗生门》分析

电影《罗生门》分析
在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中农夫,樵夫、和尚和农夫因为一场大雨而聚在一起。

他们为打发无聊的时间,讲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奇怪的案件。

全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它们都分别是案件知情人所讲的对同一件事的五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影片通过它们,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人人自私自利的阴暗面。

影片以滂沱大雨为开头,这雨既是故事得以展开的缘由,同时那雨也与影片的主题相呼应。

大雨冲刷着世间一切,也包括世人的丑恶的心灵。

影片是雨停,樵夫为了忏悔自己的过错,领养被抛弃的婴儿,为结局的。

无论是雨停还是最后的婴儿,他们都是导演在努力向人们传达的一种乐观因素:你看到的并不代表全部。

片子采用人物回忆结构全片,有三个时空,可谓“忆中忆”。

而对同一件事,同一时空,却产生了多个版本。

这就制造了悬疑,也正是本片的焦点。

最后通过剧中人物揭示乃人的自私所为。

在“樵夫上山”一段影片充分运用了跟镜头。

从多个角度拍摄。

跟镜头强烈的视点感造成这个段落视点不明,产生冥冥中自有上帝注视的幻觉,呼应着扑朔迷离的故事氛围。

影片在构图上尤其令人称道。

且不说画面处处流落出美
感。

在竹林中三人位置的安排就很巧妙。

他们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暗示和强化了彼此互不信任的关系。

此外,影片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

尤其林中奔跑的几个运动镜头,画面流畅,动感十足。

《罗生门》影片分析

《罗生门》影片分析

全写镜头,下着大雨,淋过罗生门三个字,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一切手段,不惜与任何世俗礼法对抗,不理会任何道德准则的约束或规范。

只凭借自己的信念或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前面几幅图一直下雨,使观众心情烦躁,也说明故事中的人物心情烦躁不安。

引出下面的说谎话的樵夫与僧人,二人心中不安。

远景,引出樵夫与和尚,二人坐着发呆,进入故事情节中景,樵夫书不明白,他的迷惑,是我们也迷惑“他不明白什么?”,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近景,和尚表情迷惑,和尚也是不明白,不明白人性的险恶。

远景,二人再次陷入沉默,也是观众好奇他们呢到底发生什么事。

下着大雨,表明樵夫、和尚心情的不安,心虚,烦躁,用雨来衬托人物的不安。

在雨中奔跑,更能说明雨下的很大,乞丐破旧的衣服能表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很不好。

中景,乞丐跑到破庙,又多了一个人物,故事又有新的发展,接着从乞丐这转向和尚和樵夫。

全景,包括三人,乞丐看向二人,引出故事的下一步发展。

全景,乞丐看向樵夫,樵夫低头,乞丐就类似我们观众,好奇樵夫讲的故事。

中景,二人对视,一个人好奇,一个人需要一个人来倾诉。

中景,樵夫说“我从来都没听说过如此奇怪的事情”,这句话更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全景,和尚说完,乞丐就说“我们这碰巧有个剥削的和尚”,和尚也是有故事的人。

和尚说死了一个人,死的什么人呢,更接近故事的发展,而乞丐的满不在乎,已经泯灭人们的善良。

说明当时社会的残酷与黑暗,人们心里没有一点醒悟,没有一点反省。

感叹社会的残酷,同时也点出和尚有同情心,人们的软弱。

中景,樵夫听到和尚说的话看向和尚,引出樵夫要说话和尚看向樵夫,接下来来有话要说。

镜头只有二人,从他们说的话,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类的软弱无能,自私。

乞丐不想听他们反复说的这几句,也是观众不想听了,想要听故事。

樵夫想找个人倾诉,乞丐在剧中成了听众,而我们也成了听众,樵夫不仅是讲给乞丐的还是讲给我们的。

在一次出现罗生门,点出影片主体,,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一切手段,不惜与任何世俗礼法对抗,不理会任何道德准则的约束或规范。

从文字符号到视听图像r——对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话语的分析

从文字符号到视听图像r——对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话语的分析

从文字符号到视听图像r——对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话语的
分析
杨志云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7(000)014
【摘要】《罗生门》讲述了在日本古代一个武士被杀的故事。

就这个故事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传奇性。

整个故事的实存即背景、人物、事件都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电影由四个不同的叙述者讲述同一个故事,而观众却并不觉得厌倦,这恐怕是不能归
因于情节的精彩或者人物性格独特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置言之,故事在讲什么已经
不再重要,因为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于是,如何"讲述"故事,即讲故事的方式就成为真正吸引观众的内容。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杨志云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电影《罗生门》和《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结构比较分析 [J], 屈小顺
2.文字符号与视听图像符号之间的华丽转身———文艺美学研究系列(1) [J], 史红玲
3.两生花:两个故事,一样风情——电影《智齿》的叙事话语分析 [J], 汤伟
4.风貌类视听新闻跨文化下的叙事话语分析——以BBC《中国新年》为例 [J], 姚

5.以电影《罗生门》的分析开启高中历史教学的第一课 [J], 陈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罗生门》观影感

《罗生门》观影感

《罗生门》观影感昨晚第二次看完《罗生门》这部电影。

第一次是在6年前有人推荐黑泽明的电影时看了这部电影。

当时完全看不懂,也看不惯这种有比较大年代差距的电影画面(电影拍摄于1950年,电影画面只有黑白色)。

最近是在听北大教授戴锦华的影评时谈到了这部电影时,特意再看了一次。

大部分原因是先听了影评后,再来看电影时,才对这部年代电影有更多的理解。

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人物也很少,总共就7个人。

这部电影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这里只谈谈其中最主要的对人性的解读。

每个人都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话强盗虽对杀人供认不讳,但仍然在强调自己盗亦有道,不是强奸武士的妻子,而是对方被他所折服。

强调自己的英勇,和武士大战了20回合,最后战胜了武士。

武士的妻子真砂一直在强调一名女子的软弱无助。

自己是被强盗霸王硬上弓给强奸的,丈夫对自己的遭遇没有相怜,而是嘲讽的表情盯着她,她无比痛心。

拿着自己的短刀在意识模糊下倒下了,醒来发现丈夫的胸口插着自己的刀。

武士的灵媒一直在强调武士妻子的无情抛弃,绝情到指使强盗杀了自己。

自己在无比痛心下,选择了自杀。

砍柴人最后在避雨人的追问下,说出了他所谓的真相:强盗是强奸了真砂,真砂看到丈夫对自己的绝望表情后,讥讽这两个男人,并提出强盗和武士只能一个活着带她走。

这两个男人其实是在被迫无奈下展开了一场非常难看的,彼此都贪生怕死的决斗。

最终在一场混乱中武士死于强盗的剑下。

其实砍柴人隐藏了自己在事后偷走了真砂的短刀去卖钱的真相。

这部电影对我们的认知有何影响?这次的刘强东在美国性侵事件,在网上有强子有罪派和女子仙人跳派这两派的主要讨论群众。

如果把这个事件代入到罗生门这部电影,或许我们更容易找到一些关于人性的答案:每个人都只说对自己有利的观点。

明白了这一点,你作为一个局外人,就不容易误入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

人性何其复杂,就算法律最终的审判结果出来,且双方对案件审判结果认同,也不代表能还原当事人在整个案件的所有隐瞒的罪恶。

《罗生门》解读

《罗生门》解读
• 年份:1950 • 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 厂摄制
• 获奖情况:
• 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 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一、电影天皇——黑泽明
【生平简介】
• 黑泽明1910年出生于东京都,少年时期热 衷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 • 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 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 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黑泽明称他为一 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 黑泽明得到了真正的锻炼,从第三副导演晋 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

除了特写镜头,影片中还有大量的 近景镜头,这些镜头或是表现人物内 心情绪的波动,或是渲染一种压抑感、 局促感。

与此同时,影片中依然保存了不少 远景和全景镜头,这些镜头除了必要 地交代环境之外,在总体上还使影片 笼罩在浓郁的日本民族特色中。
• 2、运动 • 影片《罗生门》有着各种各样令人眼 花缭乱、精心设计的摄影机的运动镜 头和摇镜头。 • 樵夫进入森林的段落

从《姿三四郎》到《红胡子》, 这二十年多间,黑泽明都将英雄定义 集中于“个人决断下的人道主义”。 自我牺牲和承担道义是许多黑泽明影 片的中心主题。
三、叙事结构
• • 《罗生门》采用了回环式套层结构的 叙事模式。 回环式套层结构模式不以呈现故事 进程的曲折复杂或惊心动魄的场面取胜, 而是以对事件或人物的多侧面、多视点 的观照与不同层次上的“描述”见长。
(五)音乐
• 《罗生门》中的音乐,总体来 说是依据情绪的发展而进行的 ,因而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 片头、片尾:渲染主题气氛。 • 多襄丸、真砂和武士的回忆段 落:配合当事人的情绪以及事 件的发展进程。 • 樵夫的回忆:无音乐。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经典电影,它以其深刻
的剧情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影片以一起谋杀案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展现了各自不同的视角和记忆,引发了
观众对真相的思考和探索。

首先,影片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通过多个人物的回忆和描述来呈
现事件的发展,这种叙事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地怀疑和
思考,让人感到非常吸引和挑战。

每个人物的讲述都有其独特的视
角和情感,观众需要不断地去推敲和分析,这种交织的叙事方式给
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影片在探讨人性和道德方面也有着深刻的表现。

每个人物在
事件中都有着自己的动机和利益,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反映了人性
的复杂和多样性。

而导演通过这些人物的表现,对人性的探讨和思考,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思考。

最后,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非常出色,黑白影像中的细节处理和镜
头运用都展现了导演的功力,音乐的运用也让整个故事更加感人和
震撼。

这些因素都让影片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在叙事上
有着独特的魅力,更通过对人性和道德的探讨,让观众在思考和共鸣上得到了满足。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艺术之作。

罗生门美学特征

罗生门美学特征

罗生门美学特征理
《罗生门》的美学特征如下:
●荒诞性的镜头。

既烘托了悬疑的氛围,也暗示着每个人的叙事中
都有超越现实的部分,与主题回扣,暗示真相的不可知。

●离奇镜头的运用。

即是对现实性的反叛,也是对传统电影的纪实
风格的反叛,这种反传统的视听语言,是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荒诞美学。

●压抑之雨背后的苍凉。

影片的开头并没有流光闪烁、异彩纷呈的
美妙画面,相反的是被昏暗模糊、凄迷阴森的冷色调所占据。

●日本文化中的欲望、离奇与虚无。

无论是战国时代的武士精神,
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迎来现代化的日本,其文化都有着含蓄的禁欲与欲望的暗喻相结合、在各种立场之间选择虚无与无意义的特征。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黑泽明的《罗生门》作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对日本电影走向西方甚至走向世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罗生门”也不再只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它已经成了我们词汇的一部分,用来描述矛盾的目击证词使人失去判断能力的情况。

《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小说《筱竹林中》,讲述了一个谋杀的故事。

一、拍摄手法《罗生门》对快速跟拍、特写镜头以及光影效果的巧妙运用一直以来都广受称赞。

影片中森林的戏占据了大部分。

当强盗在森林中奔跑的时候,观众仿佛感受不到摄影机的存在,镜头平滑移动,就像是观众的眼睛在追随着强盗的运动轨迹。

特别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技术条件下,能达到这样高超的表现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

另外,影片的特写镜头也非常令人赞叹。

例如当强盗、武士、妻子三人对视在丛林中,视角在三人之间轮流转换,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强烈的情绪强盗的傲慢、武士的屈辱、妻子的恐惧。

另外最值得注意的应当是影片中光影效果的运用。

影片中有多个片段都是阳光和树影的结合。

当妻子遭受凌辱时,镜头转向头顶晃动的树叶和零碎的阳光,即使是黑白片,我们也仿佛能感受到那阳光的温暖和让人眩晕。

另外就是在奔跑的场景里,通过光影的晃动也可以感受到影片紧张的气氛以及人物内心的慌乱。

这种手法直到现在也在被广泛的借用,如最近非常火热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片头也是借用了这样的手法,借用阳光和树影的交错效果模糊了摄像机的存在,让人仿佛是随着剧中人一起经历了那场青春的盛宴。

二、情节分析《罗生门》是以倒叙的手法通过在罗生门避雨的三人讲述了一个发生在 12 世纪动乱的日本的故事:一位武士带着妻子远行,却在经过森林时被杀害。

但凶手究竟是谁?贪恋妻子美色的强盗、妻子还是武士本人?三人各有说辞,在最后樵夫也坦白说自己目睹了整个过程,于是共有四种说法。

三人对这桩奇怪的案件感到疑惑不解,纷纷感慨人心的复杂阴暗。

就在这时,三人意外发现了以为弃婴。

罗生门人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

罗生门人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

罗生门人性与真相的多重解读《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胆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以乱杀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真相的多重解读。

在《罗生门》中,一对名叫丑女和武士的夫妇遭遇劫难,武士被杀,丑女被强奸,案发后的真相扑朔迷离。

凶手有丑女的前夫、一个名叫无名的樵夫和一个名叫木村的寄人篱下的武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然而每一种解释又都有着合理性和可能性。

首先,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故事。

每个人物在故事中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动机。

丑女渴望逃离苦难的生活,为了活下去,她选择了卖身为奸。

樵夫渴望财富和名誉,他杀死了武士,嫁祸于丑女。

而木村则希望得到丑女的爱,为此他欺骗丑女并谋杀了武士。

这些动机既暴露了人性中的自私和欲望,也反映出社会环境对个体造成的压迫和心理变态。

其次,真相的多重解读也是故事的一大特点。

小说中引入了多种可能性和解释来探讨案发的真相。

读者在故事中无法确定谁是凶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罪魁祸首。

正因为如此,读者需要运用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去分析每个人物的动机和证据,最终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这种真相的多重性提醒我们,在现实中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而是需要经过不同的角度和解释来理解。

同时,这个故事也引出了一个关于道德选择的问题。

丑女和樵夫的行为并不道德,他们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和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然而,木村的行为也是道德上的错误,他为了追求个人的欲望而伤害了无辜的人。

这让我们思考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最后,这个故事也蕴含了对于真相的追求和求证的价值。

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真相的追求都是永恒的主题。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在追寻真相,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去解读案件,试图寻找到最真实的答案。

这让我们思考真相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追求真相去理解世界。

《罗生门》以其深刻的主题和多重的解读而成为经典之作。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学习心得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学习心得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学习心得在接触《罗生门》这部作品之前,我对于真相和谎言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表面,觉得真相就是事实,谎言就是虚假。

然而,当我深入其中,才发现这其中的水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得多。

《罗生门》里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复杂的迷宫,让我在其中兜兜转转,不断思考。

故事中的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述着事情的经过,而每个人的说法都不尽相同。

这让我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认为的真相,往往可能只是一个片面的、经过个人主观加工的“事实”。

就拿我自己经历过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商场逛街。

逛到一家服装店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件很漂亮的裙子。

其中一个朋友小 A 特别喜欢,就进试衣间去试穿了。

小 A 从试衣间出来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裙子很漂亮,很适合她。

这时候,另一个朋友小 B 却说:“我觉得这裙子不太好看,颜色有点显老,款式也有点过时。

”小 A 听了这话,脸色一下子就变了,有点不高兴。

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明明我们都觉得好看,为什么小 B 会这么说呢?后来在吃饭的时候,我偷偷问小 B ,为什么要在店里那样说。

小B 跟我说,她其实觉得裙子好看,但是她知道小A 最近买衣服超支了,如果她表现得很喜欢,小 A 肯定会忍不住买下来,这样会让小 A 月底没钱花。

听到小 B 的解释,我恍然大悟。

原来,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发点和考量,说出来的话也可能完全不同。

在小 A 看来,小 B 说裙子不好看就是在否定她的眼光;而对于小 B 来说,她的“谎言”其实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

这让我联想到《罗生门》中的情节,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想法来讲述事情,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

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未必就是事情的全貌。

再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年轻人上车后没有找到座位,就站在了一位老大爷旁边。

车开了一会儿,突然一个急刹车,年轻人不小心撞到了老大爷。

老大爷一下子就生气了,大声指责年轻人不注意。

浅析黑泽明电影《罗生门》

浅析黑泽明电影《罗生门》

浅析黑泽明电影《罗生门》作者:卢晓玲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13期[摘要] 黑泽明的《罗生门》为日本电影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它是日本电影史上非常值得纪念的作品。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运用格式塔理论的简化原则、表现性、形基原理、异质同构原理、整体性以及阿恩海姆的“知觉概念”和“局部幻象论”,可以探析《罗生门》的构成以及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阿恩海姆《罗生门》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3.021黑泽明的《罗生门》为日本电影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它是日本电影史上非常值得纪念的作品。

《罗生门》的剧本是电影剧作家桥本忍根据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筱竹丛中》改编的,然而取了芥川的另一作品《罗生门》作为题名。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乱、天灾、疾病连绵不断的平安时代。

故事很简单:某日,在都城附近的大泽中,武士金泽武弘被杀,被控谋杀的强盗多襄丸、武士之妻真砂、召唤武士灵魂的灵媒、目击证人行脚僧、发现尸体的樵夫等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说出各自的供词,直至影片结束,仍不知道事实真相是什么。

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任何作品的形式都应当在主题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简单,这是一个正确的艺术原则(如同科学中的省略原则)。

”[1]这就是著名的“简化原則”。

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对象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

《罗生门》的戏就只集中在四个地方:罗生门、山林、纠察使署、河滩。

有限的场景、单线条的剧情、屈指可数的出场人物构成了整部影片。

然而,影片却有声有色、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影片的开头,滂沱的大雨猛烈地冲刷着破败的罗生门,残垣颓壁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整部影片奠定了灰色的基调。

“每一件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

这就是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

”[2]艺术品的情感倾向或内在意蕴通过塑造可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是一部由黑泽明导演的经典日本电影,影片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对这部电影的赞赏之情无法言表。

首先,我要强调《罗生门》给我带来的感觉。

这部电影以一个谋杀案为背景,通过不同角色的讲述,展示了真相的多面性和主观性。

观影过程中,我被电影中的复杂情节所吸引,不断思考着每个角色的动机和真相。

这种心理上的紧张感使我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电影中,一直到故事的结局。

其次,我要谈谈《罗生门》给我带来的共鸣点。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动机,他们在生活中面对着各种困境和道德选择。

这让我不禁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主观性。

电影通过展示人们在困境中的反应和选择,反映了人类的本性和内心的斗争。

这种共鸣点使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更加深入地思考,并且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此外,我还要赞扬电影的制作价值。

黑泽明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和精湛的摄影技巧,将整个故事打造得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电影中的每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节和意义,每一帧都展示了导演的用心和艺术追求。

这种精湛的制作价值让我对电影的欣赏更上一层楼。

总结起来,《罗生门》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情节引人入胜的电影。

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觉和共鸣点,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主观性。

同时,电影的制作价值也令人赞叹不已。

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强烈推荐《罗生门》给所有热爱电影的观众。

它将给你带来一次思想的盛宴和艺术的享受。

浅论黑泽明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

浅论黑泽明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

浅论黑泽明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李小艺【摘要】日本导演黑泽明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大师,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东方乃至世界电影行业中令人望尘莫及的标志性人物。

黑泽明电影中构图的独特性让人为之赞叹,而黑泽明电影中很多人物激烈的情绪对抗,是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手法展现的。

这使黑泽明的电影体现出悠久的日本民族文化,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东方美。

【期刊名称】《信阳农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4)004【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黑泽明;电影艺术;视听语言;分析【作者】李小艺【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31 黑泽明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半个多世纪以来,黑泽明一直是东方乃至世界电影业中令人望尘莫及的标志性人物。

黑泽明电影中构图的独特性也让人为之赞叹。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很多人物有着激烈的情绪对抗,这些对抗场面都被赋予了张力十足、力度到位的电影语言,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以《罗生门》和《梦》为例,探讨一下黑泽明的视听语言特点。

在电影《罗生门》中,黑泽明运用纯电影化的手法揭示了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而每一个人物见证的相对真实性又必须由观众来作出判断。

这种真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体现在视听语言中,就是黑泽明对构图和场景的诗意性的运用。

1.1 特殊构图德裔美籍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在视觉艺术中,分离是构图的基本手段。

它把每一件艺术品都分离成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又形成一个等级排列。

”[1]从构图的特殊性来讲,黑泽明善于运用“画框中的画框,括号中的括号”这一类似于几何图形的结构。

影片中的审判场景有两个,一个是罗生门的废墟,另一个则是古典式的法庭。

这两个审判场面形成了弄清事件真相的两个画框。

在这两个画框中,不同的人物对于时间本身的描述产生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四个不同的版本。

黑泽明就是通过这种最富有表现力的构图,揭示出事物、人以及生活的本质。

《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

《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

《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以其精妙的多角度叙事方式而闻名。

通过多视角的揭示和交错,芥川龙之介成功地展现了人性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多角度叙事的定义、揭示角色内心世界、深化故事的复杂性等角度来探讨《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

首先,多角度叙事是指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经历,来叙述故事事件发展的一种叙事方式。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式,使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故事中的事件。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人物的不同视角:妻子、丈夫和偷窃犯。

每个人物的叙述都呈现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经历,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发生的事件。

比如,妻子的叙述揭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丈夫的叙述展现了他的冷漠和自私,而偷窃犯的叙述则突显了他的愤世嫉俗。

通过这些不同的视角,读者可以逐渐拼凑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故事。

其次,多角度叙事在《罗生门》中还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也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妻子在面对丈夫的死亡和自己的生存选择时,表现出了对婚姻的绝望和对社会道德的质疑。

丈夫则通过自私的行为来保全自己的利益,而偷窃犯则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这些不同的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反思,引发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此外,多角度叙事也为故事增添了复杂性和悬疑感。

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版本的叙述,芥川龙之介巧妙地设置了故事的起伏和矛盾,使读者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猜测。

比如,在妻子的叙述中,她描述了一个神秘人的出现,但在丈夫的叙述中,却没有提到该人物。

这种矛盾和悬疑感让读者陷入对真相的深入思考,引发了对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解读。

在小说的结尾,芥川龙之介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正是多角度叙事的巧妙之处。

综上所述,《罗生门》通过多角度叙事的方式,以其精妙的艺术巧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影视评论》
学期作业
宋春雷
专业名称:文化产业管理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3年6月20日
浅析《罗生门》的视听语言
作为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成名作,《罗生门》这部电影的镜头运用与视听语言上处处闪烁着大师的光芒,全片中全景与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将整个故事的氛围与人物之间的故事渲染的淋漓尽致。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名武士与他的妻子在路途中被强盗多襄丸所劫,强盗制服武士之后将武士的妻子强暴,事后发现武士离奇被杀,多襄丸又因中毒被官府捉拿。

真正离奇的地方是在公堂之上武士的亡魂、妻子真砂、大盗多襄丸三个人的证词完全不一样,从而让整个故事变的扑朔迷离。

而黑泽明通过隐藏在幕后的镜头将人性的贪婪、虚伪、自私自利剖析的淋漓尽致。

在本片的开头,是一个对罗生门这座破庙的全景镜头,镜头中,天色昏暗,大雨滂沱,而残破不堪的罗生门在大雨之中似乎摇摇欲坠。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首先,它奠定了整部影片昏暗、压抑的感情基调。

其次,罗生门在当时的日本是一个收容死尸的地方,被称为是通往地狱的大门,那么在风雨之中飘摇的这座破庙其实也就象征着当时的日本的战乱、政治的昏暗与人民的民不聊生。

随着剧情的发展,躲雨的农夫与大和尚和樵夫共同在一个庙宇之下,镜头内的画面十分的简单,让人感觉很纯粹,或者说你只会被影片中的人物或者故事所吸引,而不会被镜头内的其它事物所分心。

此时,三个人都在罗生门内,室内的光线十分的昏暗,鬼气森森,让人感觉十分的压抑,这是要为接下来的樵夫所讲的故事做一个铺垫。

因为从樵夫口中我们得知,这故事简直没法理解,真的是太奇怪了。

所以罗生门内阴暗的环境其实就象征着人的罪恶,故事中人物的罪恶,虚伪。

紧接着是对樵夫面部表情的一个特写,樵夫眉头紧皱,陷入深深的回忆,这个特写镜头很有意思,导演这样拍,仿佛是为了表现樵夫以下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或者说给我们观众这样的一个错觉。

镜头一切,转入了樵夫的回忆,往下的一大段都是樵夫一个人的主观镜头,或者说是主观蒙太奇。

首先是一个跟镜头,樵夫扛着斧子进山砍柴,在林间不断的穿梭,这个跟镜头持续了有接近两分钟的时间.那么,导演是想通过这种镜头逐渐的将观众带入到故事里,另外,它表现了一个十分普通的樵夫进山打柴的场景,正如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场景一样,增加了整个故事的可信度。

樵夫意外的发现了死尸之后慌忙去报官,之后被传到官府录取口供。

这时候镜头的调度十分的奇怪,明明是署长在盘问樵夫,但是却没有给署长一个镜头,镜头中呈现的一直是樵夫的一个近景。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镜头本身起到了一个间离效果的作用,它让观众在面对镜头时会很不自觉的把自己当成署长来对这个事件来进行评判,从而可以让观众真正的融入其中。

在导演的镜头中,树林一直是一个很幽暗,光与暗不停的交错的地方。

在多襄丸骗武士跟随他取宝物的时候,影片中用了很长时间的一个跟镜头,两个人快速的在林中穿行,光与暗在他们身上不停地交错,并且此时的音乐也十分的诡异,很好滴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而且此时大部分镜头都是俯拍镜头,暗示着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恶。

多襄丸奸计得逞,在强暴女子的时候,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空镜头,是对太阳的一个仰拍,通过女子的视角仰视空中的太阳,但是太阳却被林间的树叶不断的遮挡,光明时隐时现。

这应该隐喻着女子渴望自己得到正义的帮助,但是却没有,于是自己去顺从罪恶。

这个隐喻在接下来的镜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接下里是对女子手里匕首的一个特写,原本女子用匕首去和多襄丸搏斗,捍卫自己的丈夫和自己,务必的贞烈。

但是在此时对匕首的特写中,女子那紧握着匕首的手却突然地松开了,匕首滑落到地上。

在我的理解中,黑泽明应该不是想凸显女子的绝望与无助,应该是想显示女子心理的一个转变,将女子本身中恶的一面显现了出来,女子要顺从这个强盗,从而对这个强盗没有了任何的防范之心。

镜头一切,更是惊起了千层浪,女子的手竟然主动的很温顺的去抚摸强盗的后背,我当时差点就以为这是他丈夫了,因为这个动作太亲密了…到这里,只能说这个女子已经将人性中恶的一面彻底的发挥出来了,她已经彻底的被自身的私心所控制了。

而在女子的叙述中,她的证词则和多襄丸所说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每当镜头分别切入他们几个人的回忆的时候,影片中就会响起那一段略带些诡异的音乐,这暗示着镜头里面的事情都带有叙述者个人的主观性。

在强盗强行占有女子离开以后,画面中是一个远景,女子伏在地上轻轻的哭泣,武士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然后镜头不断的推进,远景、中景、近景,折回收能很清晰的看到男子很一副很漠然的表情,武士和女子之间这时候在画面中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屏障一样。

整个气氛压抑的可拍,它暗示着人物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

然后是对男子表情的一个特写,男子的脸上仿佛是没有任何的表情,那么的冰冷,仿
佛眼前根本没有妻子这个人的存在。

然后镜头一切,妻子看到丈夫的表情以后,连上流露出一种极度的震惊又带点愤怒和极度伤心的很复杂的表情,这个特写镜头暗示着女子心境的巨大改变,对武士的极端失望和愤怒,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彻底的决裂。

由于这个镜头的存在,也可以为后面女子用短刀刺死自己的丈夫做一个解释。

镜头再度切入到罗生门内三个人谈话的场景,镜头不断的在全景和特写镜头之间切换,罗生门内依旧光线昏暗,三个人之间的谈话也显得很压抑,在三个人前面燃烧着一丁点的柴火,那一丁点火光不断的在镜头间闪耀,这再度暗示着暗即罪恶在几人回忆中的蔓延。

镜头内突然电闪雷鸣,闪电的光芒在一刹那间照亮了罗生门内的黑暗,镜头切到外面,大雨滂沱,水流已经汇成了一条小河,镜头给了大雨中罗生门外一个恶鬼头像的一个特写,它同样隐喻着人的罪恶,更多的是暗示着接下来武士亡魂所说的话也是充满着罪恶与虚伪。

在武士的叙述中,他吧自己和强盗都塑造成了一个宛如快意恩仇的大侠搬的存在,暂且不论他所说的话是否属实。

但是在他话语的最后,当他提到有一个人把他胸口的短刀抽出去的时候,镜头一切,是对樵夫的一个特写,樵夫双手不安的动着,胸口较为明显的起伏,连续几次眨眼。

这个镜头隐喻着樵夫在这件事情上说了谎,短刀是樵夫从武士的尸体上抽出去的。

而更深入的想,一个人去抢死人身上的财物,并且是令武士死亡的伤口上的凶器,把恩性的贪婪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时罗生门内,路人说了一句在影片中至关重要的话,如今的世界,这样的事可有的是呢,连如今盘踞在罗生门内的恶鬼,都被人给吓的全部跑远了。

路人的这句话其实正是黑泽明想表现出来的主旨。

黑泽明通过表现四个当事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回忆,深刻的表现了人的虚伪与贪婪,连恶鬼都能够被人的恶所下走,那么人类的恶又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人的话还有什么是可相信的呢?人性中还有任何的希望存在吗?可以所,整部影片都给人一种特别压抑的感觉,全程都充满了一种罪恶感。

但是在影片的最后,黑泽明又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想法。

镜头中,罗生门内突然传来了小孩的哭声,三人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小孩,路人很残忍的抢走了孩子的外衣,之后扬长而去。

此时是对樵夫的一个特写,樵夫站在大雨之中,情绪激动,仿佛是在对自己的人性进行着反思。

这其实预示着樵夫的转变。

接着,樵夫很好心的领养了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此时对樵夫的一个仰拍镜头,并且樵夫的脸上还泛着光,是的没
有错,是阳光,镜头内樵夫带着笑容且周身笼罩在光之中离开了罗生门。

然后镜头内优势罗生门的一个全景,此时的罗生门也笼罩在光明之中,大雨早已停止,光明普照。

这几个镜头隐喻着人性的复苏,人性的希望。

人之中并不是充满罪恶,人还有善的一面,连一向盘踞恶鬼的罗生门都能够被光明笼罩,人性的复苏与善的回归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